张宇[1](2018)在《麝鼠前列腺转录组学分析及麝鼠香对前列腺成纤维样细胞抗凋亡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Linnaeus)又称为青根貂,是田鼠亚科麝鼠属中唯一物种。雄性麝鼠有一对泌香腺,繁殖时可分泌具有明显芳香气味的乳白色麝鼠香。麝鼠香的主要药用成分为麝香酮,与天然麝香相近,所以具有成为天然麝香替代品的巨大潜力。麝鼠相较于其它鼠类,前列腺组织非常发达。研究发现腹腔注射麝鼠香可使小鼠的前列腺组织增大,所以麝鼠香除了具有外激素的作用还可能具有调节麝鼠自身发育的作用。本研究中通过RNA-seq测序技术,对麝鼠泌香期和非泌香期的前列腺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从整体水平上对麝鼠前列腺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同时,本研究中建立了麝鼠前列腺成纤维样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构建了麝鼠前列腺成纤维样细胞的细胞模型,证明了该细胞体外培养的可行性。结合RNA-seq测序结果和原代培养的细胞模型,对原代细胞进行了麝鼠香干预试验,将传代至第3代的原代培养麝鼠前列腺成纤维样细胞分为2组,10μg/ml麝鼠香组记为A1组,0.1%DMSO对照组记为B1组。实验结果显示,A1组的Bcl-2转录水平高于B1组约4倍,Bax基因转录水平较B1组低。麝鼠香可以提高细胞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Bax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Bcl2/Bax的比值,起到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为初步研究麝鼠香调节Bc12/Bax比值的作用机制,本实验使用HEK293T细胞,并利用麝鼠香的主要成分麝香酮进行干预,将复苏后传代至第3代的HEK293T细胞分为5组,3μg/ml麝香酮组记为A2组,5μg/ml麝香酮组记为B2组,7μg/ml麝香酮组记为C2组,9μg/ml麝香酮组记为D2组,0.1%DMSO对照组记为E2组。每组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相较于E2组,A2、B2、C2和D2组NF-κB基因的转录水平分别为E2组的1.39倍、1.53倍、1.72倍和1.78倍;PI3K基因的转录水平分别为E2组的1.41倍、1.58倍、1.71倍和1.79倍;ERK基因的转录水平分别为E2组的1.27倍、1.39倍、1.53倍和1.77倍;MEK基因的转录水平分别为E2组的1.2倍、1.29倍、1.32倍和1.38倍;p53基因的转录水平分别为E2组的1.08倍、1.11倍、0.99倍和1.1倍。结果发现:麝香酮会提升NF-κB、PI3K、MEK和ERK基因的转录水平,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对于p53基因的影响并无明显规律。因此推测,麝香酮调节细胞Bcl-2、Bax基因转录水平比值的改变可能是通过调节上述信号通路来完成的。通过RNA-seq测序部分和药物干预细胞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麝鼠香对于麝鼠本身不只可以起到外激素的作用,还可以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可以促进麝鼠前列腺的发育。麝鼠香中的麝香酮等亲脂性气味分子随血液循环到达前列腺组织,c75134g2转录本所编码的蛋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亲脂性气味分子载体的作用,并帮助其与受体结合,通过调节Bcl-2家族基因的转录水平,起到抗细胞凋亡的作用,调节前列腺组织的发育过程。
谭静[2](2014)在《昌吉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节奏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入到新的全面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也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新农村的新面貌展现出来,应该是农村生活环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治理农村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形成环境优美,生活幸福的景象。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和改革中,新疆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新疆所处于的地理区位、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依旧处于滞缓阶段,在研究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上总结其经验,对研究新疆新农村建设和新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导论,论文主体以及结束语。在导论第一章部分介绍选题的意义与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第二章从论述生态文明着手,阐述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三章,在介绍老奇台镇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村生态文明现状通过两个方面展现:一是农村生态文明所取得的成绩,二是当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特点。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找出影响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例如:生活垃圾、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企业污染问题,进而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针对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结果,提出完善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陈根红[3](2012)在《中华竹鼠驯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竹鼠(Rhizomy sinensis)亦称竹鼠、芒鼠、竹馏、竹根鼠等,系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以及缅甸北部,在山坡竹林或者芒草丛下穴居,主要以竹的地下茎、根、嫩枝为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华竹鼠全身都是宝,早在《本草纲目》就有记载:“竹馏、食竹根之鼠,形大如兔”,馏是形容它形体的肥胖,“竹馏肉有补中益气,荣养宗筋,温肾壮阳,固本生津”之功能,现代高科技研究,证实竹鼠的脂肪、脑、胸腺、肝脏可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如亚麻酸、胸腺肽、脑磷脂,促肝细胞生长素。已引起药物专家和生化制药企业的高度重视。鼠肉作为肉类食品,它肥而不腻,鲜美可口,为野味上品,据测定蛋白质含量为57.78%,脂肪20.54%,灰分17.36%,粗纤维0.84%,水分3.84%。还富含磷、钙和氨基酸。此外,竹鼠汗腺不发达,其皮毛细软,光泽油润,底绒厚,是制裘衣的上等原料。须是制作高档毛笔的原料,货源紧张,供不应求,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由于中华竹鼠特殊的生活习性、养殖价值和其显着的经济效益,早在1990年就有了对中华竹鼠进行的人工饲养试验研究。随着人们对中华竹鼠的食用和其他需求不断增加,而野生资源在逐年减少,所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华竹鼠进行人工养殖。在圈养的过程中,由于对中华竹鼠的栏舍要求、生活习性、繁殖、食物来源、饲喂方法等都缺乏系统的方法和较为详细的资料。本研究旨在对圈养状态下的中华竹鼠的栏舍、繁殖和生活习性、食物来源和饲喂方法、疾病防治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中华竹鼠的人工养殖提供较为完备的研究资料和方法。
周琳富[4](2011)在《麝鼠的几种饲养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散放型饲养模式选择较为偏僻的有饲草、水源的环境。散放时将笼子顺序排好,并隔有一定的距离,笼子出口处旁放些精料和青草,在傍晚时打开笼门(笼门必须朝水面方向开放,笼上面最好
潘振[5](2011)在《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资源利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竹鼠(Rhizomyidae)是我国南方省区分布较广的珍贵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五节芒、皇竹草等是竹鼠重要的植物饲料,也是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植物资源,为竹鼠所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3个生长阶段的竹鼠(幼鼠、中鼠和大鼠)为试验动物,以皇竹草、五节芒、毛竹、实心竹、石竹和绿竹等6种植物饲料为试验材料,应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就不同生长阶段越冬期竹鼠对不同单一植物饲料的随意采食量、体重增长情况以及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开展研究;并应用植物饲料分级指数(GI值)对各植物饲料进行品质评价,求出竹鼠各生长阶段对不同植物饲料的GI值,确定竹鼠各生长阶段较好的植物饲料,为竹鼠养殖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6种供试植物饲料的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显着性检验,以研究不同植物饲料各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性。(1)对6种植物饲料的含水量进行显着性检验,检验结果达极显着水平,表明不同植物饲料的含水量差异极显着。其中,皇竹草的含水量最高,为79.71%,石竹的最少,为40.55%。(2)对6种植物饲料的干物质含量进行显着性检验,检验结果达极显着水平,表明不同植物饲料的干物质含量差异极显着。其中,石竹的干物质含量最高,为49.45%,皇竹草的最少,为47.93%。(3)对6种植物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进行显着性检验,检验结果达极显着水平,表明不同植物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极显着。其中,皇竹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6.32%,绿竹的最少,为4.32%。(4)对6种植物饲料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行显着性检验,检验结果达极显着水平,表明不同植物饲料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极显着。其中,绿竹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为69.64%,皇竹草的最低,为50.30%。2.对各个生长阶段的越冬期竹鼠对6种供试植物饲料的随意采食量进行显着性检验,检验结果达极显着水平,表明不同的植物饲料对各生长阶段越冬期竹鼠随意采食量的影响极显着。随竹鼠日龄的增高,其随意采食量逐渐增加,越冬期竹鼠各个生长阶段对毛竹的随意采食量干重最高,对皇竹草的随意采食量干重最少。越冬期竹鼠对单一植物饲料的随意采食量随植物饲料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3.对饲喂6种单一植物饲料的越冬期竹鼠体重变化进行显着性检验,检验结果达极显着水平,表明不同的植物饲料对各生长阶段的越冬期竹鼠体重的影响差异极显着。幼鼠和中鼠阶段,饲喂五节芒竹鼠体重下降最少,大鼠阶段,饲喂毛竹的竹鼠体重下降最少。4.对各个生长阶段的越冬期竹鼠对6种植物饲料各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进行显着性检验,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越冬期竹鼠对不同植物饲料的养分利用情况。(1)对越冬期竹鼠对6种植物饲料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进行显着性检验,检验结果达极显着水平,表明越冬期竹鼠对不同的植物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差异极显着。其中越冬期竹鼠幼鼠对皇竹草、五节芒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较高,说明幼鼠对这两种植物饲料的干物质消化利用情况较好。越冬期竹鼠中鼠和大鼠对皇竹草、毛竹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较高,说明越冬期中鼠和大鼠对这两种植物饲料的干物质消化利用情况较好。(2)对越冬期竹鼠对6种植物饲料的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进行显着性检验,检验结果达极显着水平,表明越冬期竹鼠对不同的植物饲料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差异极显着。其中越冬期竹鼠幼鼠对皇竹草、五节芒的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较高,说明幼鼠对这两种植物饲料的粗蛋白消化利用情况较好。越冬期竹鼠中鼠和大鼠对毛竹、皇竹草的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较高,说明中鼠和大鼠对这两种植物饲料的粗蛋白消化利用情况较好。(3)对越冬期竹鼠对6种植物饲料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进行显着性检验,检验结果达极显着水平,表明越冬期竹鼠对不同的植物饲料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差异极显着。其中越冬期竹鼠幼鼠对皇竹草、五节芒的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较高,说明幼鼠对这两种植物饲料的酸性洗涤纤维消化利用情况较好。越冬期竹鼠中鼠和大鼠对皇竹草、毛竹的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较高,说明越冬期中鼠和大鼠对这两种植物饲料的酸性洗涤纤维消化利用情况较好。5.利用植物饲料分级指数GI对6种植物饲料进行品质评价,对6种植物饲料GI值进行排序和显着性检验,得出结果:越冬期竹鼠幼鼠,6种植物饲料的GI值差异不显着,说明6种植物饲料对竹鼠幼鼠生长影响差异不显着,越冬期中鼠和大鼠,6种植物饲料的GI值差异极显着,表明6种植物饲料对越冬期竹鼠中鼠和大鼠生长影响差异极显着,此阶段选择正确的植物饲料对竹鼠生长极为重要。各生长阶段的越冬期竹鼠对6种植物饲料的GI值均是五节芒和毛竹比较高,说明五节芒和毛竹的品质较高,对各生长期竹鼠的生长较为有利。
陈思伟[6](2008)在《养殖麝鼠 开拓致富新径》文中提出走进农五师八十三团二片区三连退休干部李国庆的麝鼠养殖场,只见两排麝鼠圈舍沿东西两面墙一字排开。每个麝鼠窝室用砖砌成舍,分上下两层结构,由窝室、运动场和水池三部分组成。一只只头部稍扁平、颈短、耳小、眼圆而黑亮、棕黑色的麝鼠机警地活动着,惹人喜爱。据资料介绍,麝鼠是草食性毛皮动物。麝鼠皮的毛绒细密,光亮美观,板
洪学[7](2006)在《麝鼠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文中研究表明
薛晓丽[8](2006)在《高等教育区域功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体化、区域化的趋势,导致与经济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也显示出国际化、区域化的走向,在这种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区域功能越来越显现出来,高等教育区域功能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在区域范围内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无论是国家重点的研究型大学,还是地方应用型院校都应将其区域功能的研究作为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所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论文以某地方农业院校为个案,通过调查、访谈、对比,将高等教育所能辐射地区与未辐射地区的经济收入、文化素质、社会治安进行比较,用具体的数字说明高等教育区域功能的发挥对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社会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指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大力发展其区域功能的作用,通过发挥其区域功能来改变农村的现状,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
刘伟石[9](2006)在《几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前景的分析预测》文中提出通过对几种常见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前景的分析和预测,提出在选择养殖的种类时应注意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选择饲养技术成熟、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和符合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物种;同时,认为动物福利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洪学[10](2005)在《麝鼠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1 绪论 |
| 1.1 麝鼠养殖和研究现状 |
| 1.2 转录组测序技术 |
| 1.2.1 RNA-seq测序简介 |
| 1.2.2 转录本注释数据库 |
| 1.3 细胞培养 |
| 1.3.1 细胞的原代培养 |
| 1.3.2 前列腺成纤维样细胞 |
| 1.3.3 HEK293T细胞 |
| 1.4 Bcl-2基因家族与细胞凋亡 |
| 1.4.1 细胞凋亡 |
| 1.4.2 Bcl-2基因家族 |
| 1.4.3 Bcl-2基因相关信号通路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实验方法 |
| 2.1 麝鼠泌香期和非泌香期前列腺转录组学分析 |
| 2.1.1 实验动物与样品分组 |
| 2.1.2 RNA提取与质量控制 |
| 2.1.3 测序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
| 2.1.4 数据分析流程 |
| 2.2 细胞培养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细胞活率检查和细胞计数方法 |
| 2.2.3 麝鼠前列腺组织的原代培养方法 |
| 2.2.4 HEK293T细胞的培养方法 |
| 2.3 麝鼠香及麝香酮干预试验 |
| 2.3.1 实验材料 |
| 2.3.2 实验分组 |
| 2.3.3 实验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RNA-seq测序结果 |
| 3.1.1 转录组的测序与拼装 |
| 3.1.2 基因功能注释 |
| 3.1.3 参考序列比对和基因表达水平统计 |
| 3.1.4 样品生物学重复相关性分析和差异表达分析 |
| 3.1.5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注释 |
| 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与Sanger测序验证 |
| 3.1.7 c75134_g2转录本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 3.2 细胞培养结果 |
| 3.3 麝鼠香及麝香酮干预结果 |
| 3.3.1 麝鼠香干预原代前列腺成纤维样细胞实验结果 |
| 3.3.2 麝香酮干预HEK293T细胞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4.1 转录组测序 |
| 4.2 细胞培养 |
| 4.3 麝鼠香干预试验 |
| 4.4 麝鼠酮干预试验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 (一) 选题背景 |
| (二) 选题意义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生态文明概述 |
| 一、 我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
| (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
| (二) 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 |
| 二、 农村生态文明概述 |
| (一) 生态文明内涵 |
| (二) 农村生态文明内涵 |
| (三)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
| 第三章 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
| 一、 老奇台镇的概况 |
| (一) 地理位置 |
| (二) 自然条件概况 |
| (三) 经济条件概况 |
| 二、 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绩 |
| (一) 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
| (二) 建立禽畜养殖区 |
| (三) 设置农村环保工作站 |
| 三、 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 |
| 第四章 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 一、 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 (一)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污染 |
| (二)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地膜产生的污染 |
| (三) 禽畜养殖污染 |
| (四) 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
| 二、 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一)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
| (二) 资金投入少环保基础设施缺乏 |
| (三) 科技发展水平低 |
| (四) 政府职责缺失 |
| 第五章 推动老奇台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
| 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处置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 |
| 二、 发展当地现代农业倡导循环经济 |
| (一) 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
|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 三、 规范化管理养殖业和乡镇企业强化污染控制 |
| (一)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 |
| (二) 合理发展乡镇企业 |
| 四、 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文明氛围 |
| (一) 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当地农民生态意识 |
| (二) 提高农民素质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环保 |
| 五、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
| (一)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力度 |
| (二) 完善政府管理体制与考核机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中华竹鼠的饲养管理 |
| 2.1 饲养场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
| 2.2 中华竹鼠的饲料选择 |
| 2.2.1 中华竹鼠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主要的饲料种类,见表 2-1 |
| 2.2.2 中华竹鼠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主要的饲料配方 |
| 2.2.3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种鼠繁殖性能的影响 |
| 2.3 中华仔鼠饲喂管理 |
| 2.3.1 初乳期 |
| 2.3.2 常乳期 |
| 2.3.3 乳料期 |
| 2.4 幼鼠的喂养管理 |
| 2.5 成年鼠的喂养管理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中华竹鼠的繁殖研究 |
| 3.1 发情鉴定 |
| 3.1.1 母竹鼠发情时外生殖器变化 |
| 3.1.2 发情表现 |
| 3.2 配种方法 |
| 3.2.1 放偶时间 |
| 3.2.2 配偶方法 |
| 3.3 妊娠、产仔、哺乳 |
| 3.3.1 妊娠期 |
| 3.3.2 产仔 |
| 3.3.3 哺乳 |
| 3.4 选种 |
| 3.5 提高竹鼠繁殖力的研究 |
| 3.5.1 试验项目和方法,见表 3-1 |
| 3.5.2 结果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中华竹鼠常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 |
| 4.1 大肠杆菌病的研究 |
| 4.1.1 材料与方法 |
| 4.1.2 试验结果 |
| 4.2 真菌病的研究 |
| 4.2.1 发病情况与症状 |
| 4.2.2 病理变化 |
| 4.2.3 诊断 |
| 4.2.4 药物敏感试验 |
| 4.2.5 防治方法 |
| 4.2.6 分析和讨论 |
| 4.3 巴氏杆菌病的研究 |
| 4.3.1 发病情况与症状 |
| 4.3.2 剖检变化 |
| 4.3.3 涂片镜检 |
| 4.3.4 细菌分离培养 |
| 4.3.5 药物敏感试验 |
| 4.3.6 防治 |
| 4.4 感冒 |
| 4.4.1 病因 |
| 4.4.2 症状 |
| 4.4.3 诊断方法 |
| 4.4.4 防治措施 |
| 4.5 口腔炎 |
| 4.5.1 病因 |
| 4.5.2 症状 |
| 4.5.3 诊断方法 |
| 4.5.4 防治 |
| 4.6 葡萄球菌病 |
| 4.6.1 病因 |
| 4.6.2 症状 |
| 4.6.3 诊断方法 |
| 4.6.4 防治 |
| 4.7 中暑 |
| 4.7.1 病因 |
| 4.7.2 症状 |
| 4.7.3 急救方法 |
| 4.8 水肿病 |
| 4.8.1 病因 |
| 4.8.2 症状 |
| 4.8.3 诊断方法 |
| 4.8.4 防治 |
| 4.9 脓肿 |
| 4.9.1 病因 |
| 4.9.2 症状 |
| 4.9.3 诊断方法 |
| 4.9.4 防治方法 |
| 4.10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竹鼠的饲养管理 |
| 5.2 区别竹鼠类型,精心喂养 |
| 5.3 繁殖研究 |
| 5.4 疾病控制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摘要 |
| (一) 散放型饲养模式 |
| (二) 鱼塘结合型饲养模式 |
| (三) 庭院笼养模式 |
| (四) 林下笼养模式 |
| (五) 房前屋后半散放饲养模式 |
| (六) 与污水净化相结合的饲养模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竹鼠研究现状 |
| 1.2 植物饲料品质评价研究现状 |
| 1.2.1 国际的几个有关品质评价指标 |
| 1.2.2 饲用植物分级指数(GI)概念 |
| 1.2.3 饲用植物分级指数(GI)研究动态 |
| 1.3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来源 |
| 2.2 试验场地概况 |
| 2.3 试验材料概况 |
| 2.4 试验设计 |
|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5.1 供试饲用植物主要常规项目的分析方法 |
| 2.5.2 越冬期试验竹鼠体重变化测定方法 |
| 2.5.3 越冬期试验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随意采食量的测定方法 |
| 2.5.4 越冬期试验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粪样的收集及测定方法 |
| 2.5.5 越冬期试验竹鼠粪样常规项目分析方法 |
| 2.5.6 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表观消化率的计算方法 |
| 2.5.7 六种饲用植物GI(植物饲料分级指数)值的计算方法 |
| 2.6 试验竹鼠饲养管理 |
| 2.7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供试饲用植物主要常规项目的比较分析 |
| 3.1.1 不同供试植物饲料含水量测定分析 |
| 3.1.2 不同供试植物饲料干物质含量测定分析 |
| 3.1.3 不同供试植物饲料粗蛋白含量测定分析 |
| 3.1.4 不同供试植物饲料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测定分析 |
| 3.2 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的随意采食量的比较分析 |
| 3.2.1 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的随意采食量鲜重的研究分析 |
| 3.2.2 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的随意采食量的干重的研究分析 |
| 3.3 不同饲用植物对越冬期竹鼠体重变化影响的比较分析 |
| 3.3.1 不同饲用植物对越冬期竹鼠体重变化的比较 |
| 3.3.2 不同饲用植物对越冬期竹鼠的体重变化方差分析 |
| 3.3.3 不同饲用植物对越冬期竹鼠体重变化影响的多重比较分析 |
| 3.4 试验越冬期竹鼠粪样常规成分分析 |
| 3.5 各生长阶段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各养分表观消化率 |
| 3.6 各生长阶段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养分表观消化率分析 |
| 3.6.1 各生长阶段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析 |
| 3.6.2 各生长阶段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析 |
| 3.6.3 各生长阶段越冬期竹鼠对不同饲用植物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分析 |
| 3.7 GI 植物饲料分级指数在竹鼠植物饲料品质评价上的应用 |
| 3.7.1 GI 植物饲料分级指数 |
| 3.7.2 植物饲料分级指数 GI 值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 3.7.3 植物饲料分级指数GI值的方差分析 |
| 3.7.4 植物饲料分级指数GI值的多重比较分析 |
| 4 总结与讨论 |
| 4.1 总结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一章、高等教育区域功能概念界定 |
| 一、区域功能提出的历史背景 |
| 二、区域功能的现实性 |
| 三、区域功能的构成 |
| (一) 内容构成 |
| (二) 属性构成 |
| 第二章、调查与分析 |
| 一、背景介绍 |
| (一)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概况 |
| (二) 左家镇概况 |
| (三) 土门岭镇概况 |
| 二、调查方法 |
| (一) 调查对象 |
| (二) 调查方法 |
| 三、调查结果 |
| (一) 经济领域 |
| (二) 文化、教育领域 |
| (三) 其他领域 |
| 四、分析 |
| (一) 经济领域的分析 |
| (二) 文化、教育领域的分析 |
| (三) 其他领域的分析 |
| 第三章、启示及建议 |
| 一、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功能目标的启示 |
| (一) 大学下移将加快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
| (二) 大学下移有利于终身学习化社会的实现 |
| (三) 大学下移有利于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
| 二、建议 |
| (一)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以高等院校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型”小城市 |
| (二) 大力发展县(市)农村社区学院 |
| (三) 依托地方农业院校广泛建立农村科技园产业 |
| (四) 地方农业院校应为当地农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 |
| 结 语 |
| 参考文献 |
| 后 记 |
| 一、场地选择。 |
| 二、圈舍的建造。 |
| 三、环境设置与利用。 |
| 四、模式设计特点与环保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