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晶[1](2013)在《基于.NET平台的期刊在线采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电子信息网络系统的运营,期刊采编正在逐步迈入网络数字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设计开发期刊在线采编信息系统,目的是把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方式互相联结,从而提高采编工作效率,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本系统是基于.NET平台B/S架构的管理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jQuery、 Ajax、Web Service和WCF,使用SQLServer管理和存储数据。从技术层面而言,本系统有三大特点:第一,界面设计美观、大方,整个系统功能完善,运行无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用户能够方便地进行在线投稿、编辑、审稿及流程查询,查看详情,如对来稿进行管理和编辑,具有添加、删除、修改、保存、撤消等功能,可上传、浏览扫描件;第三,本系统具有多种统计功能,可实现模糊查询和精确查询,使用户得到更多的相关记录。信息化为传统的编辑观念和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高校学报期刊编辑应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调整以往的固有思维习惯,更新观念,以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办刊质量与效率。在对现有高校期刊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充分利用因特网设计并开发基于.NET的期刊在线采编系统。该系统有三大优势:一是能够实现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编辑部内部办公以及文档管理的数字化,有利于改进高校学报管理的传统模式;二是能够利用网络引擎,将网上投稿的稿件通过与已经电子化的期刊、资料等进行比对,列出相关领域的当前状况、最新发展等内容,为稿件审编提供真实、客观依据,并最大限度杜绝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情况;三是能够提高高校学报工作效率,有效减轻编辑工作强度,从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提升高校学报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学报工作的健康发展。
陈志贤[2](2004)在《高校学报编辑现代化》文中研究表明提出编辑现代化由编辑主体、技术手段、管理模式以及出版物现代化四个方面构成,并对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加以阐述。特别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报编辑部有条件设立自己的网页,从而克服了编辑部在信息处理与传播等方面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推进编辑部编辑、出版现代化。
陈志贤[3](2004)在《高校学报编辑现代化》文中研究指明提出编辑现代化由编辑主体、技术手段、管理模式以及出版物现代化四个方面构成,并对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加以阐述。特别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报编辑部有条件设立自己的网页,从而克服了编辑部在信息处理与传播等方面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推进编辑部编辑、出版现代化。
于捷年[4](2004)在《Excel和Word在学报订户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利用Excel进行订户登记、查询订户详细情况、管理统计和利用Word制作邮签,可以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 1.1.1 选题的背景 |
| 1.1.2 选题的意义 |
| 1.2 发展趋势分析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系统的特点和主要解决的问题 |
| 1.4.1 系统的特点 |
| 1.4.2 主要解决的问题 |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关键技术 |
| 2.1 开发工具简介 |
| 2.2 .NET的组成 |
| 2.2.1 .NET的特点 |
| 2.2.2 运行环境 |
| 2.3 相关的技术 |
| 2.3.1 C#编程语言 |
| 2.3.2 技术框架 |
| 2.3.3 开发模式 |
| 2.3.4 SQL Server数据库 |
| 2.3.5 .NET架构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 3.1 可行性分析 |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 3.3 数据需求分析 |
| 3.3.1 术语需求分析 |
| 3.3.2 投稿管理需求分析 |
| 3.3.3 操作需求分析 |
| 3.4 功能需求分析 |
| 3.4.1 用户功能需求 |
| 3.4.2 业务流程分析 |
| 3.4.3 数据流程分析 |
| 3.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 3.5.1 质量属性 |
| 3.5.2 系统安全性需求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 4.2 系统体系架构 |
| 4.3 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 4.4 数据库设计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 5.1 系统各模块详细设计 |
| 5.1.1 作者在线投稿模块 |
| 5.1.2 编辑在线办公(采编)模块 |
| 5.1.3 专家在线审稿模块 |
| 5.1.4 网站管理模块 |
| 5.1.5 OA办公及文档管理模块 |
| 5.1.6 短信模块 |
| 5.1.7 统计模块 |
| 5.2 系统模块实现 |
| 5.2.1 系统管理员模块 |
| 5.2.2 邮件模版设置模块 |
| 5.2.3 打印模板模块 |
| 5.2.4 字典设置实现 |
| 5.2.5 信息中心 |
| 5.2.6 期数实现 |
| 5.2.7 固定内容维护实现 |
| 5.2.8 网站管理 |
| 5.2.9 用户登录模块功能实现 |
| 5.2.10 数据库异地备份模块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系统运行结果与结论 |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 6.2 系统测试结果 |
| 6.2.1 登录界面 |
| 6.2.2 作者在线投稿界面 |
| 6.2.3 专家在线审稿界面 |
| 6.2.4 编辑登录界面 |
| 6.2.5 用户在线注册界面 |
| 6.3 结论 |
| 6.3.1 产品特色 |
| 6.3.2 开发工作评价 |
| 6.4 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