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娜[1](2021)在《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有序推广和促进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在临床病情评估、预后价值,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诊断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冠心病(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治疗方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已被纳入指南并作为Ia级推荐。介入术后CHD患者心肺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CRF)的恢复离不开以运动处方为核心的CR。既往研究证实,依据CPET结果制定运动处方可以提高患者CRF、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和病死率。亦有前期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保护心肌血管、防治冠脉斑块发生再破裂等作用。但基于CPET参数评价包含活血化瘀药、运动疗法在内的CR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据此提出假说:通过评价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02kg)、运动代谢当量(METs)等指标,证实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具有改善作用。基于CRF各项参数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医心主血脉、肺主气化生理特点,CPET参数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说,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探索CPET参数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的显着因素,进而建立CHD不同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模型。本研究将从CPET临床评价和诊断作用出发,为揭示丹参多酚酸盐提升CRF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CHD患者中医辨证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和新思路。研究一: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证候要素及CPET参数与CH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纳入所有来医院就诊且行CPET检查患者,采集四诊信息,归纳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并收集CPET结果。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比两组各种观察指标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CH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 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成年CPET受试者,其中CHD组397例(35.2%)、非冠心病组731例(64.8%):1.1 CHD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血瘀证候者332例(34.87%)气虚证候者266例(27.94%)、痰浊证候者 240 例(25.21%)。1.2 非冠心病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气虚证候者495例(36.32%)、痰浊证候者394 例(28.91%)、血瘀证候者 211 例(15.48%)。2 CPET 参数中和 CHD 显着相关的是 VTV02、ATVO2kg、METs、ATO2Plus、O2Plus、ATRER(P<0.05),构建CHD预测回归模型,其ROC曲线面积为0.767(95%CI:0.738,-0.795;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01,其最佳分界点为0.610。3 不同中医证候的CHD与CPET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面:3.1 CPET参数中和CHD气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02占预计值、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气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95(95%CI:0.763,-0.828;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56,其最佳分界点为0.643。3.2 CPET参数中和CHD气滞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O2Plus(P<0.05),构建CHD气滞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20(95%CI:0.697,-0.94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1,其最佳分界点为0.602。3.3 CPET参数中和CHD痰浊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构建CHD痰浊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6(95%CI:0.718,-0.79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93,其最佳分界点为0.589。3.4 CPET参数中和CHD血瘀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血瘀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38(95%CI:0.696,-0.781;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64,其最佳分界点为0.389。3.5 CPET参数中和CHD阳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O2占预计值、O2Plus(P<0.05),构建CHD 阳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8(95%CI:0.673,-0.8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513,其最佳分界点为0.693。3.6 CPET参数中和CHD阴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METs和ATO2Plus(P<0.05),构建CHD阴虚证候要素的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60(95%CI:0.775,-0.9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36,其最佳分界点为0.709。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CPET测试者,在中医证候要素分别方面,CHD组和非冠心病组排列前三位的均是气虚、痰浊、血瘀证候要素。2在CHD与CPET参数相关性分析方面,筛选得出VT V02、AT VO2kg、METs、AT O2Plus、O2Plus、ATRER(P<0.05)六个 CPET 参数为 CHD 的独立危险因素。3 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中CHD与CPE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3.1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02kg%pred、METs、ATO2Plus、O2Plus(P<0.05);3.2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滞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O2Plus(P<0.05);3.3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痰浊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3.4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血瘀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3.5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 阳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02kg%pred、O2Plus(P<0.05);3.6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阴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METs和ATO2Plus(P<0.05)。研究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通过CPET参数及机理代谢指标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采纳随机、双盲、安慰剂试验,纳入60例1年内接受介入治疗稳定性CHD患者。随机分配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n=30)和安慰剂对照组(n=30),干预治疗1周,随访1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V02kg peak、峰值公斤摄氧量占预测值百分比(V02kg peak%pred)、METs,次要疗效指标为CPET其他参数、血瘀证、中医症状量表以及焦虑抑郁量表等,机理代谢指标包括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活性氧(ROS)表达。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研究结果:最终纳入受试者60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一般信息和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主要疗效指标1.1 peakV02kg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对照组较基线分别提升0.231、0.102,治疗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高出 0.129(95%CI:-1.310,1.569;P>0.05)。1.2 peakV02kg%pred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分别提高0.826、0.840,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14(95%CI:-5.118,5.091;P>0.05)。1.3 METs值结果显示: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METs值分别提升0.068、0.042,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升高 0.026(95%CI:-0.384,0.435;P>0.05)。综上主要疗效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疗效指标2.1 CPET其他参数2.1.1 在无氧阈公斤摄氧量(ATVO2kg)方面,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较基线值下降1.422,对照组则较基线增加1.159,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581(95%CI:-5.966,0.805;P>0.05)。2.1.2 在摄氧量(O2Plus)、无氧阈氧脉搏(ATO2Plus)方面,经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水平分别增加0.296vs0.154、2.742vs0.498,治疗组比对照组多提升0.142(95%CI:-0.687,0.972;P>0.05)、2.244(95%CI:-2.780,7.267;P>0.05)。2.1.3 在呼气末CO2分压(PETC02)方面,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341,对照组增加2.49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835(95%CI:-5.536,-0.133;P<0.05),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无氧阈呼气末CO2分压(AT PETC02)方面,用药4周后试验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552,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高2.21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764(95%CI:-5.731,0.202;P>0.05)。2.1.4 在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值方面,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773,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升0.347,两组校正均数差为-1.120(95%CI:-4.607,2.367;P>0.05)。2.2 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较基线分别下降5.177vs3.389、2.333vs1.867,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多出对照组 1.788(95%CI:-4.984,1.408;P>0.05)、0.467(95%CI:-1.772,0.838;P>0.05)。2.3 焦虑抑郁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较基线水平分别下降0.711vs0.611,0.442vs0.483,治疗组下降水平比对照组高1.321(95%CI:-7.522,4.880;P>0.05)、(95%CI:-1.423,0.456;P>0.05)。2.4 心肌损伤标记物: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较基线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心脏彩超指标: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水平升高0.573,对照组升高0.227,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多增加0.347(95%CI:-1.518,2.211;P>0.05)。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基线水平下降0.608,对照组较基线增加0.14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749(95%CI:-2.242,0.745;P>0.05)。综上除PETC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次要疗效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机理代谢指标3.1 ATP、ADP、AMP 含量3.1.1 AT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AT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891,对照组增加0.18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加0.706(95%CI:-1.500,2.911;P>0.05)。3.1.2 ADP: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D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674,对照组下降0.045,两组校正均数差为0.719(95%CI:-1.588,3.027;P>0.05)。3.1.3 AM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MP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28,对照组下降0.57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343(95%CI:-0.310,0.996;P>0.05)。3.2 CAT、MDA活性、SOD含量及ROS表达3.2.1 CAT: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CAT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290,对照组增加0.188,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长0.103(95%CI:-0.319,0.525;P>0.05)。3.2.2 MDA: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MDA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94,对照组下降0.242,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52(95%CI:-0.351,0.247;P>0.05)。3.2.3 SOD: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SOD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382,对照组增加0.49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109(95%CI:-0.924,0.707;P>0.05)。3.2.4 ROS: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ROS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16.399,对照组下降2.542,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程度高出13.856(95%CI:-72.010,44.298;P>0.05)。综上机理代谢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康复治疗组可以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单纯常规康复对照组改善CRF效果不明显。2两组均可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心肌损伤标记物、以及LVEF和LVDD水平,治疗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心肌损伤标记物组间差异不明显。3两组治疗后ATP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AMP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变化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在ADP含量方面,治疗组含量增加,对照组ADP含量则减少。4两组治疗后CAT、SOD活性含量均有增加,MDA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且治疗组CAT活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在ROS方面,两组在用药后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显着。
陈鑫[2](2021)在《冠心病心绞痛个人医案诊治规律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与整理当代医家采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技术对医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的虚证主要病机、实证主要病机、常见舌象、常见脉象,中药治疗的应用规律及配伍规律,以期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在中国知网以"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狭窄”、“胸痹”、“心系疾病”等关键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再分别以"医案"、"验案"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检索,时间设为2000年1月-2020年12月,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68篇,有效验案共99例,整理归纳后,设计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机、证型、治疗原则、舌诊、脉诊、组方等资料规范化后纳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其中包括频数频率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探讨总结。结果:1.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频数统计结果:本次研究记录患者共99名,有性别记录者98名,其中以男性患者居多共58例;有年龄记录者98名,年龄区间为29-82岁,以中老年患者居多。2.病机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病机以血瘀、气虚、痰湿、阳虚为主,其中血瘀频次最高,达77次,占比达29.50%,气虚、痰湿、阳虚频次分别为48次、48次、28次,频率分别为18.39%、18.39%、10.73%,其余依次为阴虚、气滞、湿热、寒凝、腑实、阳亢、气陷。3.(1)舌象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舌象中以色青紫/瘀点瘀斑频次最高,达66次,频率为66.67%,其余依次为红、淡红、淡白;舌形以适中频次最高,频次为83次,频率为83.84%,其余依次为胖大舌、齿痕舌、瘦薄舌;舌苔中以白腻/白滑苔频次最高,达33次,频率为33.33%,其余依次为薄白苔、黄腻苔、白厚苔、薄黄苔、少苔/无苔、黄厚苔、黄白相间苔;舌下络脉迂曲频次为5,频率为5.05%。(2)病机-舌象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结果以阴虚-少苔/无苔相关系数最高。4.(1)脉象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脉象以弦脉、细脉、滑脉、沉脉为主,其中弦脉频次最高,达48次,频率为23.19%,细脉、滑脉、沉脉出现频次分别为40次、30次、28次,频率分别为19.32%、14.49%、13.53%,其余依次为涩脉、缓脉、数脉、结脉、弱脉、迟脉、代脉、短脉、促脉、濡脉、紧脉。(2)病机-脉象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20为原则,结果以痰湿-滑脉相关系数最高。5.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1)中药频数、频率统计:所涉及中药数195味,总方数99首,用药总频次1399次,按频率大于15%的药物进行统计得出高频药物26种,丹参使用频次63次,出现频次最高,药物总频次占比4.5%,方剂中使用频率63.64%,其余依次为甘草、川芎、半夏、瓜蒌、黄芪、茯苓、当归、赤芍、麦冬、薤白、红花、白术、党参、五味子、三七、桂枝、枳壳、郁金、延胡索、陈皮、柴胡、黄连、桃仁、石菖蒲、水蛭。(2)中药性味归经频次、频率统计结果:温性药为195味中药及高频药物的核心药性,其次为寒性、平性;甘味、苦味、辛味药物为195味中药及高频药物的核心药味;心经为高频药物核心归经。(3)中药归类统计结果:195味药物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次分别为322次和251次,频率为23.02%和17.94%,补虚药中以补气药频次最高,达195次,频率为60.56%。高频药物亦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补虚药亦以补气药为主,补气药中以黄芪为主,高频药物活血化瘀药中以丹参为主,黄芪及丹参频次分别为43次、63次。(4)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5类,C1:丹参、麦冬、五味子;C2:枳壳、陈皮、茯苓、党参、白术、甘草、石菖蒲;C3:桂枝、黄芪、延胡索、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C4:郁金、柴胡、水蛭;C5:半夏、瓜蒌、薤白、三七、黄连。(5)高频药物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得出主要结果:常用药对半夏-瓜蒌、瓜蒌-薤白、五味子-麦冬、当归-红花等;与病机-中药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结果以阴虚-五味子相关系数最高。结论:1胸痹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且胸痹虚证主要病机包括气虚及阳虚,胸痹实证主要病机包括血瘀及痰湿。2舌象中色青紫/瘀点瘀斑、舌形适中、苔白腻/白滑为主。3脉象以弦、细、沉、滑为主。4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虚证核心治疗药物为补虚药,代表药物为黄芪;实证核心治疗药物为活血化瘀药,代表药物为丹参;药物配伍中基础方的应用包括四君子汤、四物汤及半夏瓜蒌薤白汤;五味子-麦冬、瓜蒌-薤白、半夏-瓜蒌、红花-当归等药对为常用配伍药对;阴虚-五味子、阴虚-麦冬、气虚-五味子、气虚-黄芪等为治疗常用证药配伍。
曲文白[3](2021)在《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运动耐量是SCAD患者预后的最强预测因子,与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SCAD这一重大卫生问题,以运动耐量改善为切入点,心绞痛疗效、中医疗效及生存质量改善作为次要评价指标,开展气血理论指导下芪参丹芍颗粒(原名:益气活血方)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及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目的:1.基于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部分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阳性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设计,选取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作为阳性对照药。将纳排标准筛选后的SCAD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SCAD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芪参丹芍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加用盐酸曲美他嗪片,每次1片(20mg),每日3次,三餐时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代谢当量提高值。次要疗效指标为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的其他指标[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试验阳性情况、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最差ST段水平、Duke平板评分(Duke treadmill score,DTS)、最大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心绞痛相关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证候疗效、症状疗效、证候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和 SF-36 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在治疗 4 周后较基线的变化。安全性指标包括生命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血糖)和尿常规]、不良事件等。设置远期随访(入组后6月和12月),关注指标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分别对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和符合方案分析集(per protocol set,PPS)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和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per-protocol,PP),对两个数据集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主要疗效指标进行非劣效检验及多因素分析,其中非劣效检验为单侧检验。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从TCMSP数据库获取芪参丹芍颗粒9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相关实验文献补充活性化合物,通过TCMSP数据库及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活性化合物的相应靶标。使用GeneCards、NCBI、CTD和TTD数据库分别获取SCAD和运动耐量的靶标。将中药活性化合物靶标与疾病靶标取交集,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靶标。将中药与疾病的交集靶标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通过 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全链网络,即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提取PPI网络与全链网络中度值高于均值的靶标作为核心靶标。通过R 3.6.3和clusterProfiler软件包,以P<0.01对核心靶标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富集分析结果及SCAD&运动耐量与核心靶标的相关文献研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干预SCAD&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并运用Pathway builder tool 2.0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1.临床试验部分①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4例。共脱落6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对照组另有1例受试者已完成治疗,但拒绝接受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未予纳入PPS集。②基线情况: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组间在人口学资料和病史、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使用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等基本临床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③组间比较:ITT分析及PP分析均提示,在主要疗效指标-代谢当量提高值方面,试验组不劣于对照组(P<0.05),ITT分析试验组提高1.33±1.88 METs,对照组提高1.05±1.73 METs,PP 分析中试验组提高 1.39±1.90 METs,对照组提高 1.16± 1.79 METs;在中医证候疗效、乏力症状疗效等中医相关指标和SAQ总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最差ST段水平、最大心率、DTS、RPP、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试验阳性情况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症状疗效(胸痛、胸闷、气短、心悸、自汗)和SAQ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治疗满意程度评分、疾病认识程度评分、SF-36总分、躯体健康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精神健康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组内比较: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在代谢当量、运动试验持续时间、DTS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SAQ总分、SAQ各子项评分、SF-36总分、MCS、P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敏感性分析结果:除了组间SAQ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的变化外,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均一致,脱落病例对本研究结果无明显影响。⑥主要疗效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代谢当量呈负相关(P<0.05),如果放宽P值限制至0.2,则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CCS心绞痛分级呈负相关(P<0.2),与基线SAQ总分呈正相关(P<0.2)。⑦两组治疗期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远期随访中对照组一年期随访发生MACE 3例,试验组无MACE发生。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①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涉及中药活性化合物167个,中药-疾病交集靶标126个,核心靶标62个。②核心活性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核心化合物。③核心靶标:IL6、VEGFA、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中发挥重要作用。④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分子功能55个、细胞组分29个和生物过程835个(P<0.01)。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98条信号通路(P<0.01),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⑤构建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结论:1芪参丹芍颗粒能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其疗效不劣于阳性对照药物TMZ,安全有效,远期预后良好。2在试验药物改善代谢当量方面可能存在以下规律: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RPP、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等因素的情况下,基础代谢当量水平越低,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心绞痛状况越轻(CCS心绞痛分级越低,SAQ评分越高),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3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情况,其疗效与TMZ无明显差异。4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及胸闷、胸痛、乏力、气短、自汗和心慌症状,且在改善中医证候及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TMZ。5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且在改善CHD相关生存质量(SAQ),特别是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方面的疗效优于TMZ。6芪参丹芍颗粒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核心化合物作用于IL6、VEGFA、APOB、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调控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干预炎症、血流剪切力、脂质沉积、血管生成、细胞凋亡、自噬、氧化应激、血栓形成等生物过程,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及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综合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症状及运动耐量。
景瑞青[4](2021)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文献综述本部分内容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研究进展,涵盖中西医对老年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从最原始直接的感官描述—心痛,再到对病名多维度的细化(胸痹、真心痛、卒心痛、久心痛等),对病机多角度的阐释(阳微阴弦、心虚邪客等),对证型深层次的认识,对治法全方位的挖掘(补虚、化瘀、行气、散寒等)。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触碰到更多的交集与未知,伴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完善,层层迷雾渐渐拨开,通过对西医诊治老年冠心病现状的梳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症状隐匿、易产生冠脉多支及复杂病变、血运重建治疗成功率低、预后差的特点有了更加确切直观的认知。同时本文探讨了中医学对老年衰弱的认识,从同源病名(虚劳、虚损、五劳七伤等)、因机证治的角度出发,点明衰弱是一个积劳成虚,积虚成弱的动态发展、渐进性演变的过程。此外,本文梳理了现代医学对老年衰弱的认知过程,从衰弱概念的首次提出、衰弱表型的总结与描摹(疲乏、肌力下降等)到流行病学(患病率高龄多于低龄、女性高于男性等)、危险因素(遗传基因、增龄、不良生活方式等)、构建不同的筛查评估工具(Fried衰弱量表、FRAIL量表、衰弱指数等)、尝试分期分类、提取衰弱的防治手段(宣教、随访、建立衰弱自测平台、成立多学科诊疗小组)等多方面对衰弱的认识逐步深化。最后分析衰弱与老年冠心病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二者共同发病机制如免疫衰老、慢性炎症、内分泌、细胞因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国内外多项研究采用了多种手段的评估工具均证实冠心病患者衰弱的患病率不容小觑,衰弱带来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免疫功能的下降、骨骼肌萎缩、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紊乱等危害不容忽视。深入挖掘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探索积极的干预手段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采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患者衰弱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早期中西医结合诊断、临床治疗和提前干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依据纳排标准及剔除标准,以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住院既往病史明确诊断或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共363例。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心内科专科检查报告等,根据Frail量表进行评估可将其分为衰弱组、衰弱前期组、非衰弱组,并采用多种量表对其进行老年人综合状态和情况的评估及中医证型的界定,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将所收集资料信息数据有序依次先录入Excel表中并实时核查其准确性,核对无误后导入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其客观差异,最后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1.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规律:本研究纳入老年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73.44±8.28岁,男性患者占总人数的50.8%,女性为49.2%,基本持平。分析发现本研究纳入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较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超重、腹型肥胖、烟酒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合并基础疾病多等。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比例为32.5%,呈现出女性、高龄合并衰弱比例高于男性、低龄的特点。2.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三组患者间年龄、性别、BMI、腰围、病程、共病指数、用药数、医疗费用、住院天数、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次数、婚姻状况、子女数量、有无规律运动等存在显着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心病分型、居住地为城市或乡村、有无烟酒史及家族史、饮食习惯、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或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绝经年龄在三组间分布无差异(P>0.05)。3.三组患者老年综合评估比较:不同衰弱水平的老年患者间ADL、IADL、MMSE、GDS-15、MNA-SF、社会支持度、PSQI分值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差异(P<0.05),且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衰弱水平与自理能力之间存在强水平相关关系(χ2=179.528,P<0.001),相关系数0.497;全身综合状态评估发现存在听力障碍、口腔问题、慢性疼痛、尿失禁和跌倒风险的患者更容易合并衰弱(P<0.05);对合并症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老年冠心病合并症中患病率最高为高血压,在不同衰弱水平的患者中均占首位(78.81%、63.48%、57.69%),而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骨关节疾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衰弱(P<0.02)。心功能与衰弱水平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441,P<0.001。是否服中药与衰弱水平间存在弱水平相关关系,r=0.191,P<0.001。4.三组患者血液检验结果比较:RBC、HGB、HCT、HS-CRP、Cysc、CR、HCY、TP、ALB、Fe、Myo、cTnT、NT-proBNP、D-D水平在三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且两两比较任意两组间均有差异(调整后P<0.05),表明此类指标或许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水平,提示临床可能需要给予此类指标更多关注。5.三组患者超声心动检查结果比较: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径、左室收缩径及短轴缩短率、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二尖瓣环e’、E/e’、二尖瓣E峰的数值在任意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性别年龄分层后发现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呈现出不同参数分布特点。6.三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不同衰弱水平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存在显着差异(χ2=28.453,P<0.001),衰弱水平较低,仅发生单支病变的可能性越大(χ2=16.439,P<0.001),单支病变与低衰弱水平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相关关系(Phi=0.213);而衰弱水平高,则极易发生三支病变(χ2=25.146,P<0.001),三支病变与衰弱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相关关系(Phi=0.263)。就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而言,衰弱程度高,可能会在LM及LAD病变基础上发生LCX和RCA的复杂病变(P<0.001),即随着衰弱程度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可能更加趋向于严重化、复杂化。7.三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28.10%)、气滞血瘀(22.59%)、阳气虚衰(15.43%)等。衰弱水平在中医证型间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25.696,P=0.028),合并衰弱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阳虚多见,常合并血瘀、气滞、痰浊。本次研究纳入老年冠心病患者临证治疗方药多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温阳止痛、养血安神为主。8.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子女数量多、营养状态差、睡眠障碍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已婚有伴侣、规律运动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此外 HGB、HS-CRP、CR、Hcy、ALB、Fe 水平、Gensini 积分、FMD值、阳气虚衰证、痰阻心脉证是老年冠心病是否合并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极易合并衰弱,尤其是高龄、女性、多重用药、生活不能自理、无伴侣、子女数量多、缺乏规律运动、营养状态差、睡眠障碍、缺乏社会活动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且合并有脑血管病、贫血、心功能低下、低蛋白血症、内皮功能异常等患者临床需要高度警惕,此类危险因素极易导致衰弱的发生,且具有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风险,预后不佳。不同衰弱水平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虽稍有差异,整体上呈现出气虚、阳虚、阴虚合并血瘀、气滞、痰浊的复杂病理特点。
李思奇[5](2020)在《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省立医院收治的89例疑似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常规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将临床金标准检测法(冠状动脉造影)作为依据,分析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61例患者确诊为冠心病,占68.54%(61/89)。动态心电图检查与金标准检查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923)。与常规检查方式比较,动态心电图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准确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检查方式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给予老年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灵敏度及准确度较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一致性极好,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刘燕[7](2019)在《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 :分析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患者,患者均显示冠心病症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例患者常规静息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常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现象比较常见,临床上一般不会引起特别关注,临床诊断价值不高,需要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检查。
朱颖莹[8](2019)在《心肺运动试验对诊断老年冠心病的应用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具有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柳叶刀》杂志公布的2015年全球十大死因排行显示,缺血性心脏病位列第一,远远超过癌症等其他疾病。其初起病时在静息状态下常处于代偿状态,在运动状态下才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虽然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仍是冠状动脉造影,但该项操作的有创性和费用比较昂贵也制约了其成为筛查冠心病的常规手段。虽然传统的心电图运动试验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心肌缺血的评估,但其不能评价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导致的整体心肺功能的改变。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多合并有心肺疾病,且对有创操作的耐受较低,更需一种能评估整体心肺功能的无创的检查手段。心肺运动试验(CPET)将心肺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估,并以其无创、灵敏度高、重复性强、相对价廉的优点,在科研和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有望成为诊断冠心病、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制定康复方案等的重要新方法。目的观察我院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相关数据,了解心肺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评估疗效等方面的价值,并与冠脉造影这一金标准进行比较。为早期诊断心肌缺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有胸痛、胸闷症状的老年患者共91例,均行冠脉造影及CPET,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4例及非冠心病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CPET相关数据。应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CPET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患者VO2max、HR Max、VO2/HR Max、AT、AT/kg、d02/d W@AT较非冠心病组低,Eq O2、Eq CO2、Eq02@AT、Eq C02@AT较非冠心病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MV、VC Max、V’O2/V02 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ET的核心指标可用于定量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从而早期诊断冠心病,并为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提供帮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福玲[9](2019)在《心肺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标准,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与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及CPET中的氧摄取动力学相关指标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09-2018.12就诊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疑似冠心病患者150例,先后(间隔小于两周)分别行CPET、TET及CAG,以CAG结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CHD组和非CHD组,冠心病组再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分析CPET、TET对CH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以及CPET、TET分别对单支病变冠脉的检出率、多支病变冠脉的检出率;再分别将CPET、TET进行串联试验分析、并联试验分析,分别计算出两者串联及并联试验对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串联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凡有一项结果阴性者就定为阴性。并联试验:只要一项结果为阳性者就定为阳性,两项结果均为阴性才定为阴性);并在CHD组与非CHD两组间进行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峰氧脉搏(peak oxygen uptake,O2pulsepeak)、峰氧脉搏占预计值百分比(O2pulse peak%pred)、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峰值氧摄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O2peak%pred)等指标比较。结果1.CPET诊断CHD的敏感性为63.64%,特异性为88.68%,准确率为81.33%,对单支病变的检出率为25.00%,多支病变检出率72.22%;而TET诊断CHD的敏感性为68.18%,特异性为83.02%,准确率为78.67%,对单支病变的检出率为37.50%,多支病变检出率75.00%;两者串联诊断CHD的特异性为94.34%,准确率为81.33%,并联诊断CHD的敏感性为81.82%。2.CPET氧摄取动力相关指标中,CHD组中的O2 pulse peak、O2 pulse peak%pred、V’O2/V’O2max、V’O2peak、V’O2Peak%pred较非CHD组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都有显着的差异(P<0.05),分别以V’O2/V’O2max、V’O2Peak%pred、O2 pulse peak%pred比值作为判断CHD的一种预测指标,其中V’O2/V’O2max≤40%作为CHD预测指标时,诊断CHD的特异性为98.11%。结论1、CPET、TET在诊断CHD方面都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者同为运动负荷试验,但是仍存在着不同。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两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CPET、TET以串联研究方式诊断CHD的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4.34%,81.33%,可明显降低误诊率;并联研究方式诊断CHD的敏感性为81.82%,可以降低漏诊率。2、在CPET相关气体数据当中,本研究提示V’O2/V’O2max比值作为诊断冠心病预测指标时,排除冠心病价值较高,即无氧阈值越大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小。
侯艳杰[10](2013)在《运动平板试验与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试验与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疑诊7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运动平板试验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间隔时间为7~21 d。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运动平板试验与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真实性、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的评价。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出阳性53例(70.67%),阴性22例(29.33%)。运动平板试验灵敏度94.34%,特异度59.09%,约登指数0.543,阳性预测值84.75%,阴性预测值81.25%,ROC曲线下面积0.767,均明显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论运动平板试验诊断老年冠心病的真实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优于动态心电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进一步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提供合理筛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心肺耐力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疗和预后价值探讨 |
| 1 心肺耐力的定义及临床价值 |
| 2 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应用 |
| 3 运动处方应用 |
| 4 疾病严重程度及风险评估 |
| 5 疗效及预后评估 |
| 6 表面健康者的临床应用潜力 |
| 7 CPET应用现状与未来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心肺耐力的中医运行机制探讨 |
| 1 心肺耐力特征与心肺气血联系 |
| 2 从心肺气血角度分析心肺耐力作用机理 |
| 3 基于心肺同治法提高心肺耐力 |
| 4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CPET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创新点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本研究不足之处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综合分析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
| 1 冠心病心脏康复与运动耐量 |
| 2 运动耐量的检测方法 |
| 3 影响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因素 |
| 4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 |
| 5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
| 1 冠心病运动耐量的相关古籍论述 |
| 2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情况 |
| 3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研究 |
| 4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章 基于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假设 |
| 3 研究设计 |
| 3.1 设计类型 |
| 3.2 对照 |
| 3.3 样本量估算 |
| 3.4 随机序列生成及分配隐藏 |
| 3.5 盲法 |
| 3.6 试验流程图 |
| 3.7 研究对象 |
| 3.8 治疗方案 |
| 3.9 观察指标及评价 |
| 3.10 数据记录、核查及管理 |
| 3.11 统计分析 |
| 3.12 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
| 3.13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
| 3.14 知情同意 |
| 3.15 资料保存 |
| 3.16 经费资助 |
| 4 研究结果 |
| 4.1 试验完成情况 |
| 4.2 基线分析 |
| 4.3 疗效指标 |
| 4.4 安全性分析 |
| 4.5 远期预后-MACE发生情况 |
| 4.6 合并用药情况 |
| 4.7 服药依从性 |
| 5 讨论 |
| 5.1 研究设计 |
| 5.2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 |
| 5.3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 |
| 5.4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与主要症状 |
| 5.5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 |
| 5.6 芪参丹芍颗粒治疗的安全性与远期预后 |
| 5.7 芪参丹芍颗粒用于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优势 |
| 5.8 对于曲美他嗪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疗效的思考 |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老年冠心病研究进展 |
| 1.1 中医学对老年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 1.2 现代医学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治现状 |
| 2 衰弱的研究进展 |
| 2.1 中医学对老年衰弱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 2.2 现代医学对老年衰弱的认识 |
| 3 老年冠心病与衰弱的关系 |
| 3.1 冠心病和衰弱的共同发病机制 |
| 3.2 老年冠心病衰弱现状 |
| 3.3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 |
| 3.4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对机体的影响 |
| 3.5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疾病诊断标准及判定方法 |
| 二、研究方案与内容 |
| 三、数据整理与统计方法 |
| 四、研究结果 |
| 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规律 |
| 1.1 老年冠心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
| 1.2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疾病情况 |
| 1.3 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水平分布规律 |
| 1.4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 1.5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药汤剂遣方用药规律 |
| 2. 三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 2.1 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2.2 三组患者老年综合评估情况比较 |
| 2.3 三组患者合并症患病情况比较 |
| 2.4 三组患者临床检验结果比较 |
| 2.5 三组患者超声心动检查结果比较 |
| 2.6 三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
| 2.7 三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 3.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3.1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2 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的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 五. 讨论 |
| 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规律分析 |
| 2. 老年冠心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 3. 冠心病患者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分析 |
| 4.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症患病情况分析 |
| 5. 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
| 6. 老年冠心病患者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分析 |
| 7.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
| 8.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
| 9. 老年冠心病患者常用中药方剂分析 |
| 10.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分析 |
| 六.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老年冠心病患者调查问卷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入选标准: |
| 1.3 常规心电图法: |
| 1.4 动态心电图法: |
| 1.5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造影检查结果: |
| 2.2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
| 2.3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效能: |
| 3 讨论 |
|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 1.1 吸烟 |
| 1.1.1 吸烟现状 |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2 饮酒 |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 1.3 不健康膳食 |
| 1.3.1 膳食现状 |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 1.3.2.2 高盐(钠)摄入 |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 1.5 超重、肥胖 |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5.2.1 高血压 |
| 1.5.2.2 冠心病 |
| 1.5.2.3 脑卒中 |
| 1.5.2.4 其他疾病 |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6.2.1 应激 |
| 1.6.2.2 抑郁 |
| 1.6.2.3 焦虑 |
| 1.6.2.4 A型行为 |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 1.7 血脂异常 |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8 糖尿病 |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 1.8.2 糖尿病现况 |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9 高血压 |
| 1.9.1 高血压现况 |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 2.1.1 血压 |
| 2.1.2 静息心率 |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 2.2.1 病史信息 |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 2.3.2 临床合并症 |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 3 危险因素干预 |
| 3.1 行为干预 |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 3.1.4.1 阶段目标 |
| 3.1.4.2 优先原则 |
| 3.1.5 随访管理 |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 3.2 吸烟干预 |
| 3.2.1 戒烟的益处 |
| 3.2.2 戒烟的原则 |
| 3.2.3 戒烟流程 |
| 3.2.4 戒烟的措施 |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 3.2.4.2 医学咨询 |
| 3.2.4.3 5A技能 |
| 3.2.4.4 5R干预技术 |
| 3.2.4.5 戒烟药物 |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 3.3 饮酒干预 |
| 3.3.1 戒酒的益处 |
| 3.3.2 戒酒的原则 |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 3.3.4.2 干预内容 |
| 3.3.5 持续监测 |
| 3.4 膳食干预 |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 3.4.4.1 膳食评估 |
| 3.4.4.2 干预方案 |
| (1)一般人群 |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 3.4.5随访管理 |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 3.6 体重管理 |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 3.6.4.1 咨询沟通 |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 3.7.4.1 评估 |
| 3.7.4.2 筛查 |
| 3.7.4.3 干预 |
| 3.8 血脂控制 |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 3.9 糖尿病管理 |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 3.9.4.1 筛查对象 |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 3.9.4.3 降糖目标 |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 3.9.4.5 降压治疗 |
| 3.9.4.6 调脂治疗 |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 3.9.4.8 体重管理 |
| 3.9.4.9 血糖管理 |
| 3.10 高血压管理 |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 3.10.4.1 治疗目标 |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 3.10.4.3 风险评估 |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 3.10.4.5 药物治疗 |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 4 疾病干预 |
| 4.1 冠心病 |
| 4.1.1 概述 |
| 4.1.2 诊断与分类 |
| 4.1.2.1 诊断 |
| 4.1.2.2 分类 |
| 4.1.3 治疗 |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 4.1.3.2 CCS的治疗 |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 4.1.3.2.2 药物治疗 |
| 4.1.3.2.3 血运重建 |
| 4.1.3.3 共病的治疗 |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 4.1.3.3.2 心外疾病 |
| 4.1.4 心脏康复 |
| 4.1.4.1 药物处方 |
| 4.1.4.2 患者教育 |
| 4.1.5 随访管理 |
| 4.1.6 预防 |
| 4.2 脑卒中 |
| 4.2.1 概述 |
| 4.2.2 诊断与分类 |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 4.2.2.2 诊断 |
| 4.2.2.3 分类 |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 4.2.4.1 高血压 |
| 4.2.4.2 糖尿病 |
| 4.2.4.3 血脂异常 |
| 4.2.4.4 房颤 |
| 4.2.4.5 心脏疾病 |
| 4.2.5 预防 |
| 4.3 慢性心衰 |
| 4.3.1 概述 |
| 4.3.2 诊断与分类 |
| 4.3.2.1 筛查与识别 |
| 4.3.2.2 诊断 |
| 4.3.2.3 分类 |
| 4.3.3 治疗 |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 4.3.3.4 转诊治疗 |
| 4.3.4 随访管理 |
| 4.3.5 预防 |
| 4.4 房颤 |
| 4.4.1 概述 |
| 4.4.2 诊断与分类 |
| 4.4.2.1 诊断 |
| 4.4.2.2 分类 |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 4.4.3.1 节律控制 |
| 4.4.3.2 心室率控制 |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 4.5.1概述 |
| 4.5.2 诊断与分类 |
| 4.5.2.1 危险因素 |
| 4.5.2.2 病因 |
| 4.5.2.3 筛查对象 |
| 4.5.2.4 诊断 |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 4.5.3 治疗 |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 4.5.5 预防 |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 4.6.1 概述 |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 4.6.2.1 危险因素 |
| 4.6.2.2 临床表现 |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 4.6.3 治疗 |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 4.7.1 概述 |
| 4.7.2 诊断与分类 |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 4.7.2.2 危险因素 |
| 4.7.2.3 病史 |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 4.7.2.5 辅助检查 |
| 4.7.2.6 简易诊断 |
| 4.7.2.7 分类、分度 |
| 4.7.3 治疗 |
| 4.7.3.1 治疗目标 |
| 4.7.3.2 治疗方案 |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 4.7.4 预防 |
| 4.7.4.1 一级预防 |
| 4.7.4.2 二级预防 |
| 4.7.4.3 三级预防 |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 5 其他关注问题 |
| 5.1 抗栓治疗 |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 5.1.2.1 STEMI |
| 5.1.2.2 NSTE-ACS |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 5.1.4.2 出血处理 |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 5.3 治疗依从性 |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 6 投入产出分析 |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和术语表 |
| 1 前言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内容 |
| 2.3 研究方法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结果比较 |
| 3.2 PCI前后分别行CPET的自身对照 |
| 3.3 冠脉狭窄程度大于90%组与50%-90%组患者氧脉搏比较 |
| 4 讨论 |
| 4.1 冠心病组患者心肺储备功能下降 |
| 4.2 一般资料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
| 4.3 CPET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上的意义 |
| 4.4 CPET在诊断冠心病微血管病变中的意义 |
| 4.5 研究局限性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1.引言 |
| 2.资料与方法 |
| 2.1 资料 |
| 2.2 方法 |
| 2.2.1 心肺运动试验 |
| 2.2.2 平板运动试验 |
| 2.2.3 冠状动脉造影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心肺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
| 3.3 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
| 3.4 心肺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不同联合方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
| 3.5 心肺运动试验、平板运动试验在单支冠脉病变与多支冠脉病变的结果 |
| 3.6 冠心病与非冠心病两组心肺运动试验的特点 |
| 3.7 心肺运动试验气体指标作为预测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
| 3.8 单支冠脉病变组与多支冠脉病变组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相关指标特点 |
| 4 讨论 |
| 4.1 心肺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
| 4.2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
| 4.3 心肺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
| 2.2 运动平板试验结果 |
| 2.3 动态心电图结果 |
| 2.4 运动平板试验和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