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1](2021)在《三元前驱体生产废水的蒸发结晶前处理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公司三元前驱体生产废水主要来自萃取系统和合成系统,其中合成系统产生的硫酸钠废水碱度较高,几乎不含重金属及有机物;萃取系统的废水则成分较为复杂,含有Ni2+、Mn2+、Zn2+、F-、Cl-等杂质离子和有机成分。原料液中的杂质、有机成分以及pH值对蒸发结晶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某公司的蒸发结晶前处理工艺采用去除有机物、重金属和调节pH值的措施处理原料液。通过分析蒸发结晶前处理工艺中除有机物工序、除重金属工艺和pH值调节工序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建议。
尚方毓,苏雪桐,尚苏滢[2](2022)在《中国沉淀白炭黑工业中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现状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详细叙述了中国沉淀法白炭黑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液产生的来源及危害,指出直接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废气、硫酸钠废液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且严重限制其行业可持续发展。阐述了两种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各种方法,其中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沉淀碳酸钡、轻质碳酸钙等,硫酸钠可以转化成硫酸钡、硫酸钾、硫化钠等工业产品。通过分析、对比资源化利用的各种方法,建议白炭黑生产企业要积极与钡盐行业进行合作联营生产,这样不仅减少"三废"排放,保护环境,而且是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最佳途径,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赵宏旭,刘磊[3](2020)在《硝盐联产技术在元明粉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在传统制硝中产生的含盐母液因无法有效分离,只能外排,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排出的母液还会对水流造成严重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硝盐联产技术在元明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困境,硝盐联产的主要产品是元明粉,副产品是盐,利用硫酸钠和氯化钠共饱和溶液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析出晶体,高效实现了分离硝盐,对整个元明粉生产企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主要对硝盐联产技术在元明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杨霞,伍洲生[4](2020)在《运城盐湖化学资源——无机盐的开发》文中提出运城盐湖属于硫酸钠型内陆湖泊,无机盐资源丰富,主要含有Na+、Mg2+、Cl-、SO42-离子。本文结合南风化工无机盐类产品梳理运城盐湖化学资源——无机盐的开发历程,介绍芒硝、元明粉、硫化碱、硫酸钡以及硫酸镁等生产情况,针对现存市场竞争激烈、环保限产停产、开采不平衡导致产量逐年下降的难题,提出精深加工、注重环保、平衡开发等思路,企业可通过大力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改善工艺,延伸产业链提高盐湖无机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王哲[5](2020)在《废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处理工艺研究及1万吨/年处理生产线初步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我国电动汽车的推广工作在稳步进行,老一代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已逐步退役,能量密度更大的新一代动力电池被研发制造,然而目前的电池技术仍离不开储能密度较高的钴、镍、锂元素,而我国大多数的钴、镍资源依赖进口,钴、镍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减少我国重要战略金属对进口的依赖性以及减少废旧动力电池的二次污染,加快建设科学的电池回收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围绕废旧动力电池的现有回收工艺,针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及优化,实现钴、镍、锰、锂、铝等元素的科学回收。该项目所选择的工艺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回收的同时,避免对环境再次造成污染。本文科学论证项目的技术可靠性、项目的经济性,实事求是的做出研究结论。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由于NCM电池正极废料中锰含量较高,使用曝气法氧化NCM废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酸浸液中锰元素,锰去除不彻底,高浓度的锰会影响萃取段钴、镍产品纯度,且降低P204萃取除杂段的水相通量。本文结合已有电解二氧化锰生产工艺,提出使用电催化氧化除锰。(2)在生产中,电池废料中会夹带镁铜铁等金属,针对不同金属采取措施,尽可能的将有价值的金属分离回收,在萃取前处理阶段,铜采用铁粉置换生成泡沫铜,铁采用双氧水氧化形成黄钠铁矾晶体析出,锂采用热饱和碳酸锂浓缩的方法回收。(3)萃取段采用全萃全返工艺,使用P204除杂,P507萃取分离钴镍,Cyanex272萃取除镁,采取这种工艺路线主要是针对于原料中镁的分离,在将镁萃取出来后,对Cyanex272反萃液进行沉淀除镁,沉镁废水可进入MVR蒸发器处理。(4)针对废水处理循环工艺,造成的产品中水不溶物超标以及元明粉颜色发黑的问题,为使生产废水得到重新利用,设计研究较为经济的废水处理及蒸馏水回用工艺,针对兰炭吸附与芬顿氧化法对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研究,达到MVR蒸发标准,减少污染外排。本文所选择的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以环境效益为前提,最大程度的提升经济效益,提高项目抗风险能力。
夏龙贵[6](2019)在《年产25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项目工艺设计》文中认为当前,差别化化学纤维已被纺织业一致公认为是当前最具有潜力的高档纤维,拥有环保性和优良性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差别化化学纤维已得到国际、国内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中的主工艺车间是原液车间、纺练车间和酸站。本项目工艺设计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的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工艺稳定、设备密闭、控制系统可靠。本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的纺织业提供高质量的差别化化学纤维,将大大改善纺织业的产品结构。本人参加了本项目的三个主工艺车间的工艺设计。工艺设计满足经济效益的要求,原材料及能耗少,成本低,经济上合理。
王佳慧[7](2017)在《氢气还原元明粉制硫化钠粗产物的纯化及催化机理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硫化钠作为一种强还原性、强碱性的无机化合物,在很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目前,我国的硫化钠工业品大多采用煤粉还原法制备,环境负荷大且产物杂质含量高,限制了硫化钠高附加值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特别是硫化钠作为近年兴起的新型树脂聚苯硫醚的生产原料,对其纯度品相要求很高。因此,开发新工艺制备高纯硫化钠具有重要意义。气体一步法还原工业硫酸钠制硫化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其工艺简单,硫化钠产物纯度高。本实验室对该工艺过程及催化剂进行了多年探索,但固相产物的纯化及催化剂的分离仍是十分棘手的问题。本论文首先用固相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的a-Fe203催化剂,研究其流化床中催化氢气还原元明粉制高纯硫化钠粗产物反应的催化性能,并提取粗产物中的催化剂进行循环使用及催化机理初步探索。其次,分别以水和无水乙醇为溶剂对硫化钠粗产物进行纯化实验探究,寻求高效的纯化实验方案。最后,对乙醇提纯法纯化硫化钠粗产物的实验条件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及优化,得出最佳的纯化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反应的催化机理可能为铁氧化物混合相的共同催化作用,G-900-1型α-Fe20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好,制得的硫化钠粗产物中Na2S含量可高达95.2%。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对硫化钠粗产物进行减压旋蒸提纯的效果远远优于以水为溶剂的提纯效果。对乙醇提纯法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最佳的实验条件,在此条件下获得的纯化产物为纯相的Na2S·5H20,含量可达98.3%,杂质Na2S03和Na2S203含量之和为1.4%,Fe含量0.0023%,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本工作基本解决了固相产物中催化剂的分离问题,产品满足生产聚苯硫醚所需高纯硫化钠原料的要求。
张叶柱[8](2014)在《元明粉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明粉(也称玄明粉)就芒硝脱水后的结晶体,我国芒硝资源十分丰富,总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居世界首位[1]。元明粉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合成洗涤剂、印染、玻璃、造纸、硫化碱、泡花碱等行业,同时还是医药、食品添加剂、硫酸钡、硫酸钾生产的原料[2],本文就元明粉的生产方法进行了分析。
宋广勋,姚宁,杨振,郜丽红,胡晓东[9](2014)在《高盐分异辛酸废水回收元明粉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公司异辛酸生产工艺废水硫酸钠和COD值高,难处理的特点,提出了由公司自产苯酐富余蒸汽提供热源,采用三效真空蒸发强制循环顺流流程工艺回收元明粉(又称无水硫酸钠或无水芒硝),且对产生的污冷凝水进行中水回用,满足循环冷却水使用要求,既实现了废水资源利用,又达到了节能减排、增效的目的。
张必安[10](2013)在《元明粉生产蒸发方式及特点探析》文中指出元明粉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目前元明粉生产蒸发方式主要有全溶蒸发脱水法、四效蒸发末效二次蒸汽余热化硝法、井下硐室水溶法、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蒸法等。其中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蒸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分析各蒸发方式的特点并对比其优劣势,才能从中找出最合适的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上述几种方法的优劣,并重点论述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蒸法的优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前言 |
| 1 三元前驱体生产废水的特点 |
| 2 料液成分对蒸发结晶的影响 |
| 2.1 杂质离子的影响 |
| 2.1.1 产生蒸发器结垢 |
| 2.1.2 影响结晶生长 |
| 2.1.3 影响产品纯度 |
| 2.1.4 腐蚀设备 |
| 2.2 有机物的影响 |
| 2.2.1 料液起泡溢流 |
| 2.2.2 影响结晶生长 |
| 2.2.3 影响产品白度 |
| 2.3 pH值的影响 |
| 3 蒸发结晶前处理工艺运行存在问题及优化 |
| 3.1 去除有机物工序 |
| 3.2 除重金属工序 |
| 3.3 pH值调节工序 |
| 4 结束语 |
| 1 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性分析 |
| 1.1 二氧化碳废气来源及其危害性 |
| 1.2 硫酸钠废水来源及其危害性 |
| 2 资源化解决方法探究 |
| 2.1 二氧化碳资源化处理 |
| 2.1.1 气体化肥 |
| 2.1.2 沉淀碳酸钡 |
| 2.1.3 轻质碳酸钙 |
| 2.1.4 碳酸乙烯酯 |
| 2.1.5 其他化工产品 |
| 2.2 硫酸钠资源化处理 |
| 2.2.1 元明粉 |
| 2.2.2 硫酸钡 |
| 2.2.3 硫酸钾 |
| 2.2.4 氢氧化钠 |
| 3 建议与结论 |
| 1 元明粉的生产工艺概述 |
| 1.1 元明粉的生产发展现状 |
| 1.2 元明粉生产的主要工艺 |
| 1.3 传统的元明粉生产工艺的危害 |
| 2 硝盐联产技术的说明 |
| 2.1 盐析法除硝 |
| 2.2 蒸发法盐硝分离 |
| 2.3 热法硝盐分离方法 |
| 3 结束语 |
| 1.运城盐湖无机盐资源开发历程 |
| 2.运城盐湖无机盐产品开发现状 |
| 2.1 芒硝 |
| 2.2 元明粉 |
| 2.3 硫化碱 |
| 2.4 硫酸钡 |
| 2.5 硫酸镁 |
| 3.运城盐湖无机盐产品开发现存问题 |
| 3.1 市场竞争激烈,需求减少 |
| 3.2 环保标准提高,停产限产 |
| 3.3 产品结构单一,开采失衡 |
| 4.运城盐湖无机盐产品开发改进措施 |
| 4.1 高附加值、精深产品 |
| 4.2 注重环保、节能减排 |
| 4.3 平衡开采,综合利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废旧动力电池的成分及危害 |
| 1.3 行业发展现状 |
| 1.3.1 回收产业链 |
| 1.3.2 分离工艺发展 |
| 1.4 研究课题的背景 |
| 1.4.1 废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湿法冶金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 1.4.2 研究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工艺技术分析 |
| 2.1 工艺路线对比 |
| 2.1.1 火法冶金工艺 |
| 2.1.2 湿法冶金工艺 |
| 2.1.3 电解工艺 |
| 2.2 拟采用的工艺流程及原理 |
| 2.2.1 萃取前处理除锰 |
| 2.2.2 萃取工段 |
| 2.2.3 废水处理 |
| 第三章 废旧电池正极材料处理生产线初步设计 |
| 3.1 工艺流程简介 |
| 3.1.1 以NCM811为原料 |
| 3.1.2 以NCA为原料 |
| 3.1.3 污水处理工程 |
| 3.2 主要装置的工作原理 |
| 3.2.1 酸浸釜的工作原理 |
| 3.2.2 隔膜/板框压滤机的工作原理 |
| 3.2.3 电解槽工作原理 |
| 3.2.4 萃取箱工作原理 |
| 3.2.5 MVR蒸发器工作原理 |
| 3.2.6 树脂吸附塔工作原理 |
| 3.2.7 超声波除油设备工作原理 |
| 3.3 物料衡算 |
| 3.3.1 NCM物料平衡汇总 |
| 3.3.2 NCA物料平衡汇总 |
| 3.4 控制指标 |
| 3.4.1 酸浸段控制指标 |
| 3.4.2 萃取段控制指标 |
| 3.4.3 产品控制指标 |
| 3.5 设备规格选取及萃取车间布置 |
| 3.5.1 设备选型原则 |
| 3.5.2 典型设备选型 |
| 3.5.3 萃取车间布置模型 |
| 3.6 自动控制 |
| 3.6.1 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概述 |
| 3.6.2 PID设计图纸举例 |
| 第四章 废水处理工艺探究 |
| 4.1 废水成分及其产生 |
| 4.2 兰炭吸附实验 |
| 4.2.1 实验初试 |
| 4.2.2 兰炭吸附最佳pH值的确定 |
| 4.2.3 兰炭吸附最佳兰炭添加量的确定 |
| 4.2.4 兰炭吸附最佳吸附时间的确定 |
| 4.2.5 兰炭粒度对COD去除的影响 |
| 4.2.6 兰炭加料方式 |
| 4.3 芬顿氧化实验 |
| 4.4 兰炭吸附动力学拟合 |
| 4.4.1 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
| 4.4.2 等温吸附线的拟合 |
| 4.5 废水处理效益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概述 |
| 1.2 项目设计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
| 第2章 总论 |
| 2.1 设计依据及指导思想 |
| 2.2 厂址及总平面概述 |
| 2.3 设计范围 |
| 2.4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
| 2.5 原料、主要化工料用量及来源 |
| 2.6 生产方法及工艺特点 |
| 2.7 公用工程 |
| 2.8 工厂自动化、机械化水平 |
| 2.9 计量 |
| 2.10 三废治理、劳动及环境保护 |
| 2.11 安全与工业卫生 |
| 2.12 节能与综合利用 |
| 2.13 工作制度及定员 |
| 2.14 技术分析 |
| 第3章 工艺 |
| 3.1 原液车间 |
| 3.2 纺练车间 |
| 3.3 酸站 |
| 第4章 设备 |
| 4.1 概述 |
| 4.2 主机设备 |
| 4.3 非定型设备 |
| 4.4 其它机械设备 |
| 第5章 环境保护 |
| 5.1 设计依据 |
| 5.2 废气处理 |
| 5.3 污水处理 |
| 5.4 废渣处理 |
| 5.5 噪声控制 |
| 5.6 有毒、有害物质贮运防污染措施 |
| 5.7 环保机构及监测 |
| 第6章 安全与工业卫生 |
| 6.1 设计依据 |
| 6.2 概述 |
| 6.3 设计原则与措施 |
| 第7章 节能及综合利用 |
| 7.1 概述 |
| 7.2 节能 |
| 7.3 综合利用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总平面布置图 |
| 附录B 原液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 附录C 纺练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 附录D 酸站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 附录E 原液车间设备布置图 |
| 附录F 原液车间物料平衡表 |
| 附录G 纺练车间设备布置图 |
| 附录H 纺练车间物料平衡表 |
| 附录I 酸站车间设备布置图 |
| 附录J 酸站车间物料平衡表 |
| 附录K 原液车间设备一览表 |
| 附录L 纺练车间设备一览表 |
| 附录M 酸站车间设备一览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元明粉的简介 |
| 1.1.2 硫化钠的概况 |
| 1.1.3 试验设计方法及结果处理简介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多功能流化床反应装置 |
| 2.1 流化床反应装置 |
| 2.1.1 流化床反应装置简介 |
| 2.1.2 流化床反应器的操作 |
| 2.2 实验表征方法 |
| 第三章 α-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评价 |
| 引言 |
| 3.1 实验部分 |
| 3.1.1 实验试剂 |
| 3.1.2 固相法制备纳米α-Fe_2O_3催化剂 |
| 3.2 实验结果讨论 |
| 3.2.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 3.2.2 产物的表征与分析 |
| 3.2.3 催化机理浅析 |
| 3.3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分离提纯硫化钠产物的实验探究 |
| 引言 |
| 4.1 实验部分 |
| 4.1.1 实验用药品 |
| 4.1.2 实验操作流程 |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2.1 两种纯化的硫化钠产物的XRD分析 |
| 4.2.2 两种纯化硫化钠产物的化学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乙醇提纯法纯化粗产物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 |
| 引言 |
| 5.1 实验部分 |
| 5.1.1 实验药品 |
| 5.1.2 实验内容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纯化产物中铁含量的测定 |
| 5.2.2 纯化产物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2.3 纯化产物在氮气保护下的稳定性测试 |
| 5.3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6.1 全文总结 |
| 6.2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建议 |
| 附录1 工业硫化钠含量检测(GB 10500-2009) |
| 附录2 工业用化工产品铁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GB/T 3049-2006) |
| 致谢 |
| 0前言 |
| 1 生产工艺研究 |
| 1.1 全溶蒸发脱水法 |
| 1.2 四效蒸发末效二次蒸汽余热化硝法 |
| 1.3 井下硐室水溶法 |
| 1.4 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法 |
| 2 结论 |
| 1 废水水质情况 |
| 2 回收元明粉生产工艺选择 |
| 2.1 工艺流程 |
| 2.2 工艺设计参数 |
| 2.2.1 生产工艺操作参数 |
| (1)三效蒸发器 |
| (2)离心机 |
| (3)气流干燥器 |
| 2.2.2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 (1)废液贮槽 |
| (2)三效蒸发器 |
| (3)废液预热器 |
| (3)离心机 |
| (4)气流干燥器 |
| (5)旋风分离器 |
| (6)其它 |
| 3 中水回收利用[6-7] |
| 4 结论与讨论 |
| 前言 |
| 1 现状 |
| 1.1全溶蒸发脱水法 |
| 1.2四效蒸发末效二次蒸汽余热化硝法 |
| 1.3 井下硐室水溶法 |
| 2 五效逆流强制循环真空法 |
| 2.1 硝浆水流程 |
| 2.2 蒸汽流程 |
| 2.3 冷凝水流程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