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葛根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电流的阻断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蝙蝠葛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电流的阻断作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吴美芳,沈瑞池,王杰[1](2020)在《生物碱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碱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尤其是天然植物中的碱性含氮有机化合物,部分生物碱具有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抗炎以及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心律失常是由心脏电生理活动紊乱引起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文中综述生物碱在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开发应用前景。

邹丽[2](2020)在《五味子乙素对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B)对乌头碱所致SD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并从电生理角度、离子通道层面探究其效应产生的机制。方法:1.以标准Ⅱ导联引导心电图(ECG),观察SchB对乌头碱所致SD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2.采用改良的Langendorff装置行离体心脏主动脉逆向灌流,采用单酶解法获得成年SD大鼠的心室肌细胞。3.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引导、记录给予SchB前、后大鼠心室肌细胞膜上INa、Ito、ICa-L电流,观察其对电流密度、电流-电压(Ⅰ-Ⅴ)关系曲线,激活曲线,失活曲线,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影响。结果:1.SchB对乌头碱所致SD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我们观察了 SchB对乌头碱所致SD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显示:20 mg/kg、40mg/kg、80mg/kg的SchB可以使大鼠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由给药前的(9.30±2.46)min 依次延长至(17.02±3.82)min、(23.52 ± 4.72)min、(29.32±4.88)min(P<0.05);使大鼠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由给药前的(49.28 ± 4.89)min依次缩短至(38.53±4.15)min、(30.65±3.15)min、(21.05±3.05)min(P<0.05),即与模型组比较,SchB 能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并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此外,SchB能显着减少室颤的发生,提高大鼠存活率,其中,20mg/kg、40mg/kg、80mg/kg的SchB大鼠存活率分别为30%,60%,80%,而橄榄油组(阴性对照)为10%(P<0.05)。由此说明,SchB具有抗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的作用。2、不同浓度SchB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各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1)SchB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我们观察了不同浓度的SchB对INa的影响。结果显示:1、2、3、10、30、100 μmol/L的SchB可使峰值钠电流密度(INa-Peak)由给药前的(-90.24±6.93)pA/pF依次降为(-83.43±5.32)pA/pF、(-79.67±4.89)pA/pF、(-69.07±6.17)pA/pF、(-62.48±5.17)pA/pF、(-47.78±3.69)pA/pF、(-18.69±2.17)pA/pF(P<0.01,n=6)。其中,前两组数据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n=6),后者则有统计学意义(P<0.01,n=6)。由此说明,SchB对INa具有抑制作用,且此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因此,后续实验中我们选用了3、10、30 μmol/L三个浓度观察SchB对INa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组的SchB均可使INa电流-电压(Ⅰ-Ⅴ)关系曲线显着上移,但Ⅰ-Ⅴ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形态均未发生改变;对于INa激活曲线,SchB使其显着右移,即表现为向去极化方向移动,其中,给予3、10、30μmol/L的SchB后,半数激活电压(V1/2-ac)由给药前的(-61.90±5.21)mV分别变为(-49.34±4.36)mV,(-43.69± 5.34)mV和(-37.80 ±3.23)mV(P<0.01,n=6),即SchB能增强通道开启难度;SchB使INa的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左)偏移。3、10和30μmol/L的SchB使半数失活电位(V1/2-in)由给药前的(-46.80±6.21)mV分别变为(-59.42±5.21)mV,(-71.16± 6.45)mV,(-81.03 ± 7.53)mV(P<0.01,n=6),斜率因子k则从给药前的(5.30±0.49)分别变为(8.35±0.58),(9.19±0.62),(11.42±0.82)(P<0.01,n=6),即SchB可加快INa稳态失活过程;此外,SchB对INa失活后恢复动力学过程亦有影响:3、10、30 μmol/L SchB可使钠通道失活后恢复曲线向右移动,并使恢复时间τ由给药前的(14.68± 1.72)ms依次变为(30.73±2.93)ms、(43.79±3.87)ms、(47.68± 2.55)ms(P<0.01,n=6),即SchB能使钠通道失活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2)SchB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的影响我们记录并观察不同浓度SchB对Ito影响,结果显示:SchB浓度为1、2、3、10、30、100 μmol/L可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to的峰值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41.53± 2.67)pA/pF分别降为(38.43±2.32)pA/pF、(37.17±3.59)pA/pF、(26.01±2.28)pA/pF、(22.31±1.84)pA/pF、(15.76±1.86)pA/pF、(11.95±1.31)pA/pF(P<0.01,n=6),即在浓度低于2 μmol/L时SchB对Ito无明显影响(P>0.05,n=6),在大于等于3μmol/L有统计学意义(P<0.01,n=6),对Ito具有抑制作用,且此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因此,后续实验中,我们选择了 3、10、30μmol/L三个浓度的SchB研究其对Ito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在所给剂量范围内,SchB可使Ito的Ⅰ-Ⅴ关系曲线明显下移,但Ⅰ-Ⅴ关系曲线变化趋势和形态均未发生改变;此外,SchB可使Ito激活曲线右移,3、10、30μmol/LSchB使最大半数激活电位(V1/2-ac)由给药前的(14.56±0.47)mV分别变为(25.24±0.59)mV、(32.35± 0.86)mV、(41.64± 1.17)mV(P<0.01,n=6),即SchB 可延缓Ito通道激活;对于Ito稳态失活曲线,SchB能使其左移,3、10、30 μmol/L的SchB可使Ito半数失活电位(V1/2-in)由加药前的(-38.32±2.62)mV分别变为(-51.13± 3.65)mV、(-63.31±3.74)mV、(-71.26±4.33)mV(P<0.01,n=6),即 SchB 可使 V1/2-in向超极化方向移动并加速通道失活;3、10、30 μmol/LSchB可使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并使恢复时间τ由给药前的(101.30±4.47)ms依次变为(117.80±5.89)ms、(142.10 ±8.58)ms、(169.90±11.46)ms(P<0.01,n=6),提示 SchB 能够延长恢复时间。(3)SchB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影响我们探讨了 1、3、10μmol/L SchB对Ica-L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SchB对Ica-L具有抑制作用,且此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其中,给予1、3、10μmol/L SchB后,Ica-L的峰值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37.01±2.12)pA/pF分别变为(-25.89±1.56)pA/pF、(-20.02±1.65)pA/pF 和(-13.73 ± 1.11)pA/pF(P<0.01,n=6);此外,1、3、10 μmol/LSchB能使L型钙电流Ⅰ-Ⅴ关系曲线上移,其曲线变化趋势、形态均未发生变化;可使Ica-L激活曲线向右移动,V1/2-ac由给药前(-39.95±2.21)mV依次变为(-20.47±1.31)mV、(-12.25±0.23)mV 和(-9.34±0.13)mV(P<0.01,n=6),即SchB可延缓通道激活;可使ICa-L失活曲线左移,半数失活电压V1/2-in由加药前的(-31.94±2.53)mV 变为(-45.51± 3.45)mV、(-54.02±3.87)mV 和(-63.08± 5.25)mV(P<0.01,n=6),即SchB可使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并加速失活;可使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并使恢复时间τ值由(11.46 ± 1.32)ms 变为(24.66 ± 2.43)ms、(32.75 ± 2.87)ms和(39.67±2.97)ms(P<0.01,n=6),即SchB可延长钙通道恢复时间。结论:SchB具有抗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作用,此作用与抑制INa、Ito和ICa-L及改变其通道动力学特征有关,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辛丽,侯文丽,王黎[3](2011)在《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指出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自律性异常或激动传导障碍导致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或异位心律的一类病症,中医对其症状和治疗的描述散见于"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等证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价值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通过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大量研究,发现了不少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单方。

夏静[4](2011)在《药物致QT间期延长体外HERG通道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提出临床使用的许多药物能够引起心脏QT间期延长,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增加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的危险。近十年来,药物诱发QT间期延长已超过肝损伤,成为导致药品撤市的主要原因和制药工业必须面对的首要安全问题。QT间期在细胞水平代表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加上传导时间,APD的长短与膜电位的复极化密切相关。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the rapidly activating 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IKr)是动作电位复极期的主要外向钾电流,HERG基因(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普遍认为编码IKr的α亚单位,其表达形成的HERG钾通道与IKr性质相似。很多实验证实凡是能够诱导QT间期延长,引发TdP的药物,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阻断IKr/HERG通道。ICH国际药物研发指导原则S7B于2005年明确提出将IKr/HERG通道作为判断药物是否能延长心室复极化的重要指标。因此,采用膜片钳电生理试验方法进行体外HERG通道检测成为综合评估TdP危险性的重要部分。目前,HERG通道检测已成为药物早期筛选和安全性药理实验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相关试验并未广泛开展,尤其是对中草药致QT间期延长的风险评估严重滞后。近年来,国内外中草药毒性引发心血管不良反应案例频发。基于以上现状,建立药物致QT间期延长的体外HERG通道模型并应用于传统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的心脏毒性评估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建立HERG离子通道模型,并选用具有明显心血管药理活性的中药单体环维黄杨星D和蝙蝠葛碱,对其进行HERG电流抑制作用评价和机制研究。首先,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建立HERG通道模型。采用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形成全细胞模式后,记录到电压门控性钠、钾、钙电流。利用转染并稳定表达HERG通道的人胚肾细胞株(HEK-293)记录HERG电流。该模型可以直接观察药物对HERG电流的抑制效应。HERG的电流电压关系表明,步阶电流呈“钟型”,-40~+10 mV,随电压的升高,电流幅度迅速增加;+10~+40 mV,由于C型失活,电流幅度随电压升高反而下降。尾电流在去极化时迅速上升,在+10 mV时已接近峰值。以上电流的特点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此外,为判断HERG电流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采用阳性药物E-4031和特非那定进行有效性验证。E-4031和特非那定均能明显阻断HERG电流,呈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42μM和0.038μM,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本部分从电生理和药理学阻断剂两方面均验证了记录电流为IKr,表明药物致心脏QT间期延长体外HERG通道评价模型已成功建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建立的HERG通道模型,对环维黄杨星D和蝙蝠葛碱进行抑制作用评价。早期心脏毒性筛选时,判断药物对HERG电流的抑制效应一般采用尾电流峰值减小的程度。若尾电流的IC50小于30μM,提示药物可能有导致心脏QT间期延长的危险,需进一步进行体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环维黄杨星D能剂量依赖性的阻断HERG电流,IC50为19.7μM,约56 min达到作用稳态,洗脱后能部分恢复,提示对HERG通道的抑制可能是其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之一。蝙蝠葛碱能剂量依赖性的阻断HERG电流,IC50为3.5μM,抑制效应表现迅速,13 min达到作用稳态,洗脱后能部分恢复,由于蝙蝠葛碱对多种离子通道均有抑制作用,推测这些离子通道的综合作用延长心室复极时程,降低心肌兴奋性,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进而探讨了环维黄杨星D和蝙蝠葛碱对HERG通道的作用机制。本试验设计了相应的刺激程序,从电压、时间、通道动力学、通道稳态、门控特性等方面观察作用特点。结果表明,环维黄杨星D能抑制-10~+60 mV的部分步阶电流和尾电流,能抑制-50~+20 mV的瞬时失活电流,完全激活电流表明药物对反转电位无明显影响。采用10 s去极化和“envelope of tails”刺激表明环维黄杨星D对电流的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性,在400~500 ms阻断作用明显增加,当除极至+80 mV使通道失活时阻断作用降低。提示环维黄杨星D主要作用于通道的开放态。环维黄杨星D对通道激活、瞬时失活、复活和稳态失活等动力学无明显影响。蝙蝠葛碱能抑制-10~+40 mV的步阶电流和-10~+60 mV的尾电流,在+20~+60 mV的抑制程度高于-20~+10 mV,表明具有电压依赖性。蝙蝠葛碱能抑制-50~+20 mV的瞬时失活电流,完全激活电流表明药物能在-100~+20 mV减小电流,反转电位从约-75 mV变为-65 mV,说明影响了离子通道的选择性。采用10 s去极化和“envelope of tails”刺激表明蝙蝠葛碱对电流的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性,在前4 s阻断作用逐渐增加。蝙蝠葛碱能使激活曲线左移,半数激活电压V1/2从-14.85±0.2 mV变为-23.13±1.1 mV;使瞬时失活时间常数明显减小,失活速度加快,-40 mV下,τ由14.1±0.7 ms变为9.1±0.5 ms;使复活时间常数明显减小,复活速度加快,-50 mV下,τ由10.1±0.5 ms变为8.1±0.5 ms。当除极至+80 mV使通道失活时阻断作用增加。这些结果提示蝙蝠葛碱能同时作用于开放态和失活态。综合研究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成功建立了药物致QT间期延长体外HERG通道评价模型,并从电生理和阳性药物两方面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②环维黄杨星D和蝙蝠葛碱均能抑制HERG电流,提示两药均具有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作用。③环维黄杨星D对HERG电流的阻断作用需要通道的激活,即主要作用于通道的开放态。④蝙蝠葛碱对HERG电流的阻断效应表现迅速,能同时作用于通道的开放态和失活态。⑤结合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临床用药最高血药浓度Cmax,环维黄杨星D在治疗剂量下有很高的安全范围,而蝙蝠葛碱在高剂量用药或是同时服用其它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时,在临床上的使用应引起关注。⑥利用HERG通道模型可以直接评价药物对HERG电流的抑制作用,在药物早期心脏毒性筛选和安全性评价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柳强妮[5](2010)在《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细胞和离子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蝙蝠葛碱(dauricine,Dau)和蝙蝠葛苏林碱(daurisoline,DS)是从中药蝙蝠葛(Menisperum dauricum,DC)根茎中提取的双苄基异喹林类生物碱。近年来,研究发现Dau和DS均具显着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的基础是心肌细胞复极延缓。正常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和形态受外向电流和内向电流的影响。外向电流主要为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rapidly activated delayed recitifying potassium current,IKr)和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slowly activated delayed rectifying potassium current,IKs).内向电流主要为钠电流(sodium current,INa).L型钙通道电流(L-type calciumcurrent,ICa-L)。本研究采用膜片钳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研究Dau和DS对与获得性LQTs相关离子通道的影响规律,并在离子通道和蛋白水平探讨Dau和DS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家兔左心室单个心肌细胞,用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制模式下记录单个细胞IK1、IKr、IKs和Ito,研究Dau和DS对心室肌细胞IK1、IKr、IKs和Ito的影响。2.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在人胚肾细胞(HEK293)表达的hERG通道电流,研究Dau和DS对hERG通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并与Quin和AM相比较。3.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Dau和DS对hERG通道蛋白的影响。结果:1.以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Dau和DS对IK1、IKr、IKs和Ito通道电流的影响(1)Dau:与给药前相比,Dau1,3,10,30,100μmol·L-1对IK1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翻转电位也无影响(-40mV)。在-100 mV测试电压下,Dau 10,30,100μmol·L-1对IK1的抑制率分别为(5.8±1.8)%、(16.5±2.7)%和(39.3±8.1)%。在+60mV测试电压下,Dau 1,3,10,30μmol·L-1对Iκr的抑制率分别为(12.2±8.6)%、(30.4±7.1)%、(37.1±3.7)%和(64.1±5.8)%,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4.0μmol·L-1。Dau 10μmol·L-1, 30μmol·L-1使IKr半激活电压由(-16.4±2.8)mV变为(-14.8±2.2)、(-17.8±4.2)mV变为(-20.7±1.7),曲线斜率由6.2±0.1变为6.8±0.4、6.2±0.2变为6.5±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0mV测试电压下,Dau 10,30μmol·L-1对IKs的抑制率分别为(28.7±3.3)%和(40.3±5.2)%。Dau 10,30μmol·L-1使IKs半激活电压由(14.1±0.7)mV变为(12.8±1.6)mV、(15.0±1.9)mV变为(10.5±1.0)mV,曲线斜率由6.2±0.2变为6.5±0.2、14.7±0.7变为15.5±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u 10,30,100μmol·L-1的对Ito电流均有抑制作用。在+30 mV测试电压下,Dau 30,100μmol·L-1对Ito的抑制率分别为(26.5±3.6)%和(38.7±0.7)%。Dau 30,100μmol·L-1使Ito半激活电压由(-12.4±4.6)mV变为(17.1±1.9)mV、(-12.5±4.6)mV变为(-14.0±3.2)mV,曲线斜率由19.9±1.4变为20.4±0.2、19.9±1.4变为19.8±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S:与给药前相比,DS 10,30,100μmol·L-1对IK1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翻转电位也无影响(-40 mV)。在-100 mV测试电压下,DS 10,30,100μmol·L-1对IK1的抑制率分别为(8.0±2.8)%、(16.0±3.4)%和(26.1±8.5)%。在+60 mV测试电压下,DS 1,3,10,30μmol·L-1对IKr的抑制率分别为(6.7±1.9)%、(26.1±6.0)%、(31.1±5.0)%和(55.4±6.9)%,IC50为19.9μmol·L-1。DS 10,30μmol·L-1使IKr半激活电压由(-22.5±1.1)mV变为(-25.2±1.5)mV、(-21.5±1.6)mV变为(-26.5±3.2)mV,曲线斜率由6.6±0.2变为5.6±0.4、6.7±0.4变为4.7±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0mV测试电压下,DS 10,30μmol·L-1对IKs的抑制率分别为(25.7±3.8)%和(38.0±3.8)%。DS 10,30μmol·L-1使Iκs半激活电压由(12.0±3.8)mV变为(11.5±1.7)mV、(12.2±3.0)mV变为(7.3±3.3)mV,曲线斜率由13.5±0.8变为12.3±1.3、13.9±0.9变为13.9±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 10,30μmol·L-1对Ito尾电流均有抑制作用。在+30 mV测试电压下,DS 10,30μmol·L-1对Ito的抑制率分别为(6.1±9.2)%和(36.5±11.4)%。DS 10,30μmol·L-1使Ito半激活电压由(-10.9±4.8)mV变为(-9.0±4.3)mV、(-19.9±1.9)mV变为(-15.7±1.5)mV,曲线斜率由17.0±1.5变为18.0±1.5、18.4±1.5变为17.6±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HEK293细胞上表达的hERG通道为研究对象,研究Dau和DS对hERG通道动力学的影响(1)Dau:在20 mV时,Dau 1,3,10,30μmol·L-1对hERG去极化末电流的抑制率(16.1±5.5)%、(28.4±6.7)%(P<0.05,n=8)、(59.7±8.9)%(P<0.05,n=10)、(79.7±4.7)%(P<0.05,n=7),IC50为6.9μmol·L-1;在60mV时,对hERG尾电流的抑制率分别是(6.1±5.2)%、(26.5±3.6)%(P<0.05,n=4)、(57.6±8.8)%(P<0.05,n=9)、(85.3±2.2)%(P<0.05,n=6),IC50为8.4μmol·L-1。Dau1,3,10,30μmol·L-1分别使hERG的半激活电压V1/2从(4.5±3.0)mV变为(3.3±3.3)mV、(5.1±2.9)mV变为(2.6±4.0)mV、(0.7±2.8)mV变为(-6.2±5.8)mV、(1.1±2.7)mV变为(3.7±4.1)mV,差异均无显着性;激活曲线斜率分别从10.6±0.6变为11.0±0.7、10.7±0.6变为11.2±0.8、9.9±0.4变为13.6±1.6、9.6±0.4变为17.1±1.9(P<0.05)。Dau 10μmol·L-1分别使hERG的半失活电压V1/2从(-52.7±3.7)mV变为(-57.8±3.5)mV(P<0.05,n=11);失活曲线斜率从-21.7±0.6变为-21.0±0.5(n=9,P>0.05)。单指数方程拟合稳态失活电流得到失活时间常数,在-120 mV和-110 mV电压下,Dau 10μmol·L-1使稳态失活时间常数明显下降,失活速率加快(P<0.05)。Dau对瞬时失活曲线和恢复时间常数无影响。Dau具有开放性阻断剂的特性。(2)DS:在20mV时,DS 1,3,10,30μmol·L-1对hERG去极化末电流的抑制率分别是(32.2±4.2)%(n=6,P<0.05)、(41.6±2.6)%(n=4,P<0.05)、(62.1±5.9)%(n=12,P<0.05)、(74.8±9.8)%(n=5,P<0.05),IC50为9.1μmol·L-1;在60 mV时,对hERG尾电流的抑制率分别是(16.7±5.8)%(n=6)、(31.1±4.5)%(n=7,P<0.05)、(55.1±11.2)%(n=13,P<0.05)、(81.2±7.0)%,IC50为9.6μmol·L-1。DS 1,3,10,30μmol·L-1分别使hERG的半激活电压V1/2从(8.2±2.0)mV变为(7.6±3.2)mV、(4.7±3.4)mV变为(6.5±3.1)mV、(2.8±3.3)mV变为(-2.6±4.2)mV、(0.4±4.5)mV变为(2.5±4.9)mV;激活曲线斜率分别从10.0±0.6变为11.1±0.8、10.5±0.7变为11.1±1.1、10.5±0.7变为13.2±2.2、10.0±0.7变为12.7±1.6,差异均无显着性。DS 10μmol·L-1分别使hERG的半失活电压V1/2从(-48.7±7.6)mV变为(-64.6±5.2)mV(P<0.05);失活曲线斜率从-21.9±0.7变为-22.5±1.0,差异无显着性。在-120mV到-100mV电压下,DS 10μmol·L-1使稳态失活时间常数明显下降,失活速率加快(P<0.05)。DS 10μmol·L-1在-50 mV至+10 mV电压下对瞬时失活曲线有影响(左移),在-20 mV至+10 mV电压下瞬时失活时间常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具有开放性阻断剂的特性。3.以HEK293细胞上表达的hERG通道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研究Dau和DS对hERG通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1)Dau:HEK293-hERG细胞孵育24 h后,在大部分指令电压下Dau 10μmol·L-1可增加hERG尾电流(Itail),但无统计学差异。control组的膜电容为(32.4±4.4)pF(n=17),Dau 10μmol·L-1组膜电容为(35.9±4.7)pF(n=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用Dau 3,10,30μmol·L-1处理细胞24 h后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发现Dau 30μmol·L-1可减少hERG通道蛋白的表达,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2)DS:HEK293-hERG细胞孵育24 h后,DS 10μmol·L-1可抑制hERG去极化末电流(Istep),在-60 mV至0 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电压下对尾电流(Itail)均有抑制作用,差异有显着性(P<0.05)。control组的膜电容为(16.5±3.1)pF(n=12),DS 10μmol·L-1组膜电容为(45.7±9.4)pF(n=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用DS 3,10,30μmol·L-1处理细胞24h后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发现DS 30μmol·L-1可减少hERG通道蛋白的表达,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Dau和DS对IK1和Ito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弱,100μmol·L-1时抑制率均未达到50%。Dau对IKr尾电流半数抑制浓度为14.0μmol·L-1,DS对IKr尾电流半数抑制浓度为19.9μmol·L-1,对IKr的激活曲线、半激活电压和激活曲线斜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Dau和DS对IKs尾电流的抑制作用较IKr弱,30μmol·L-1时抑制率均未达到50%。2.Dau、DS对hERG通道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具有电压依赖性,随着膜电位的去极化,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但Dau和DS对通道的激活曲线几乎无影响。Dau.DS均能使hERG通道的半失活电压下降,失活时间常数减小,失活速率加快。Dau对瞬时失活曲线和恢复时间常数无影响。DS瞬时失活曲线左移,-20 mV-+10 mV电压下瞬时失活时间常数缩短,不影响恢复时间常数。Dau和DS对hERG通道的抑制作用具有开放性阻断剂的特征。3.hERG细胞在Dau 10μmol·L-1孵育24 h后,去极化末电流和尾电流都有增加的趋势,hERG通道蛋白表达减少,但均无统计学差异,Dau 30μmol·L-1时可显着减少hERG蛋白的表达。DS 10μmol·L-1孵育24 h后,在所有指令电压下尾电流都减小,有统计学差异,但DS 10μmol·L-1对hERG表达无显着影响,在30μmol·L-1时可显着减少hERG蛋白的表达。

王志国,王丹巧,苏云明[6](2009)在《蝙蝠葛酚性碱的药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蝙蝠葛酚性碱具有影响心脏电生理、抗心律失常、抗心肌梗死,脑缺血神经保护、抗血栓形成、抗痴呆、抗肿瘤、改善学习障碍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将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李环[7](2009)在《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基本生命体征影响(2)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3)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免疫器官的影响(4)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瘤组织中MMP-2表达的影响(5)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瘤组织中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BXPC-3荷瘤小鼠的动物模型,检测蝙蝠葛酚性碱对裸鼠一般状态的影响和转移瘤的抑制率,同时检测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蝙蝠葛酚性碱对瘤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结果:蝙蝠葛酚性碱高、中、低剂量对BXPC-3荷瘤裸鼠均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抑瘤率分别为34.91%、52.83%、41.5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的一般状态免疫器官指数无明显影响。蝙蝠葛酚性碱可以降低BXPC-3荷瘤裸鼠瘤组织中MMP-2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的MMP-9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并且对裸鼠的一般状态和免疫器官无严重影响,其抑瘤作用可能与通过降低MMP-2和MMP-9含量有关。本实验研究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朱明军[8](2008)在《心肌细胞电生理学及其在中药研究方面的进展》文中认为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了心肌细胞电生理技术在中药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抗心律失常中药研究的必然和必要以及现状和展望.

罗洁,闵苏[9](2007)在《心血管活性中药的胞膜离子通道效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胞膜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系统,与众多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近年来,在传统医学研究现代化的趋势下,随着膜片钳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心血管活性中药对心血管组织细胞膜离子通道的药理作用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就这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柳强妮[10](2007)在《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蝙蝠葛碱(dauricine,Dau)和蝙蝠葛苏林碱(daurisoline,DS)是从中药蝙蝠葛(Menisperum dauricum,DC)根茎中提取的双苄基异喹林类生物碱。近年来,研究发现Dau和DS均具有显着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的基础是动作电位(AP)复极延迟。目前,普遍认为AP过度延长及其所导致的早后除极(EADs)是LQTS发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之一。在本研究中,拟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和膜片钳技术,以快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阻断剂多非利特(dofetilide,Dof)作为工具药,模拟LQT2模型,研究Dau和DS对获得性LQTS的作用,并在细胞和离子水平探讨Dau和DS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家兔心肌肥厚模型;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记录正常及肥厚家兔右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在正常以及细胞外低钾情况下,研究Dau和DS对家兔乳头肌APD和EADs的影响。2.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家兔左心室单个心肌细胞;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流钳制模式下记录单个细胞动作电位,观察Dau和DS对单个心肌细胞APD和EADs的影响。3.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家兔左心室单个心肌细胞,用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制模式下记录单个细胞L-型钙电流(ICa-L),研究Dau和DS对心室肌细胞ICa-L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家兔乳头肌早后除极的影响(1)Dau:在正常家兔乳头肌标本,未发生EADs。将正常台氏液换成低钾液并加入Dof后,与给药前相比,50%动作电位时程(APD50)及90%APD(APD90)分别延长了77±6 ms和72±7 ms, EADs发生率为16.7%(1/6)。心肌肥厚家兔乳头肌标本在正常台氏液中EADs发生率为33.3%(2/6);将正常台氏液换成低钾液并加入Dof 1μmol·L-1后,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了197±9 ms和249±14 ms,APD90-APD30的差值延长了122±5.4 ms,EADs发生率为66.7%(4/6)。EADs发生后,给予终浓度为30μmol·L-1的Dau,作用10 min,发现Dau可缩短APD,APD50和APD90分别缩短了100±8 ms和111±8 ms,APD90-APD30的差值缩短了79±14 ms;抑制EADs的发生,发生率为0%(0/4)(P<0.05)。(2)DS:在正常家兔乳头肌标本,未发生EADs。将正常台氏液换成低钾液并加入Dof后,与给药前相比,50%动作电位时程(APD50)及90%APD(APD90)分别延长了58±9 ms和92±3 ms,EADs发生率为16.7%(1/6)。心肌肥厚家兔乳头肌标本在正常台氏液中EADs发生率为33.3%(2/6);将正常台氏液换成低钾液并加入Dof 1μmol·L-1后,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了174±20 ms和218±19 ms,APD90-APD30的差值延长了129±8.9 ms, EADs发生率为83.3%(5/6)。EADs发生后,给予终浓度为15μmol·L-1的DS,作用10 min,发现DS可缩短APD,APD50和APD90分别缩短了95±10 ms和113±8 ms,APD90-APD30的差值缩短了56±3.8 ms;抑制EADs的发生,发生率为0%(0/5)(P<0.05)。2.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家兔单个心肌细胞早后除极的影响(1)Dau:在正常台氏液中,未观察到EADs,给予Dof 0.1μmol·L-1后,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了118±9.3 ms和145±13 ms,APD90-APD30的差值延长了73±7.6 ms, EADs发生率为16.7(1/6);在低钾低镁台氏液中, EADs发生率为33.3%(2/6),给予Dof 0.1μmol·L-1后,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了145±13 ms和196±4.6 ms,APD90-APD30的差值延长了59±7.5 ms, EADs发生率为83.3%(5/6)。在低钾、低镁台氏液中,给予Dof,诱发EADs后,给予终浓度分别为1,3,10μmol·L-1的Dau发现,Dau能抑制EADs的发生(P<0.05),缩短APD(P<0.05),使APD90-APD30的差值缩短,分别为201±22 ms、187±32 ms和174±15 ms(P<0.05)。(2)DS:在正常台氏液中,未观察到EADs,给予Dof 0.1μmol·L-1后,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了91±7.9 ms和132±6.5 ms,APD90-APD30的差值延长了77±7.6 ms,EADs发生率为16.7(1/6);在低钾、低镁台氏液中,EADs发生率为33.3%(2/6),给予Dof 0.1μmol·L-1后,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了95±2.3 ms和139±9.9 ms,APD90-APD30的差值延长了74±6.4 ms, EADs发生率为83.3%(5/6)。在低钾、低镁台氏液中,给予Dof,诱发EADs后,给予终浓度分别为0.5,1.5,5μmol·L-1的DS发现,DS抑制EADs的发生(P<0.05),缩短APD(P<0.05),并可使APD90-APD30差值缩短,分别为243±12 ms、206±17 ms和184±12 ms(P<0.05)。3.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家兔单个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1)Dau:Dau 1,3,10μmol·L-1组均可使ICa-L峰值电流减小。Control组和Dau各剂量组ICa-L分别为-1.8±0.3 nA、-1.3±0.3 nA、-1.1±0.2 nA和-1.0±0.2 nA。与control组相比,Dau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以及给药后各组细胞最大激活电压均为0 mV,Dau使各测试电压水平ICa-L减小,I-V曲线上移。Dau浓度为1,3,10μmol·L-1时,半激活电压(V1/2)分别从药前的-20.9±1.5 mV增至-16.4±0.6 mV(P<0.05)、-20.8±1.6 mV增至-15.6±1.7 mV(P<0.05)和-20.5±1.4 mV增至-12.8±1.2 mV(P<0.01);激活曲线斜率κ值分别从药前的2.2±0.5增至3.2±0.8、2.2±0.5增至3.2±0.1(P<0.05)和1.8±0.5增至3.7±0.2(P<0.05);半失活电压(V1/2)分别从药前的-23.0±5.0 mV减小至-27.7±4.0 mV、-20.5±5.3 mV减小至-25.6±4.3 mV和-21.8±5.4 mV减小至-32.3±2.5 mV(P<0.05);失活曲线斜率κ值分别从药前的-6.4±0.8减小至-8.1±1.0、-5.8±0.7减小至-7.7±1.2和-6.6±0.7减小至-10.2±1.6(P<0.05);ICa-L恢复曲线的时间常数(τ)分别由给药前的150±35 ms延长至216±36 ms、209±29 ms延长至327±61 ms(P<0.05)和275±16 ms延长至361±11 ms(P<0.05)。(2)DS:DS 0.5,1.5,5μmol·L-1组均可使ICa-L峰值电流减小。Control组和DS各剂量组ICa-L分别为-1.6±0.4 nA、-1.1±0.1 nA、-1.0±0.2 nA和-0.9±0.1 nA。与control组相比,DS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以及给药后各组细胞最大激活电压均为0 mV,DS使各测试电压水平ICa-L减小,I-V曲线上移。DS在1.5, 5μmol·L-1时,半激活电压(V1/2)分别从药前的-12.8±1.7 mV增至-10.4±1.7 mV和-12.8±1.3 mV增至-9.7±1.1 mV(P<0.05);激活曲线斜率κ值分别从药前的3.5±0.7增至5.1±0.8和5.0±0.6增至6.9±0.8(P<0.05);半失活电压(V1/2)分别从药前的-23.5±2.0 mV减小至-25.3±1.2 mV(P<0.05)和-24.3±1.8 mV减小至-27.8±3.4 mV(P<0.05);失活曲线斜率κ值分别从药前的-5.6±0.7减小至-7.1±0.9(P<0.05)和-5.9±0.8减小至-8.1±1.3(P<0.05);ICa-L恢复曲线的时间常数(τ)分别由给药前的245±49 ms延长至290±38 ms和222±60 ms延长至363±46 ms(P<0.05)。结论:1.在正常、低钾低镁以及心肌肥厚状态下,Dau和DS能抑制Dof诱发的家兔乳头肌和家兔单个心肌细胞EADs,缩短EAD发生后的APD50和APD90,并能缩短APD90-APD30,后者可能与其抗心律失常机制有关。2. Dau和DS能减小ICa-L峰值电流,使I-V曲线上移;稳态激活曲线右移, ICa-L激活减慢,稳态失活曲线左移,ICa-L失活加快;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ICa-L恢复至能再被激活状态的时间延长;半激活电压增大,半失活电压减小,使通道的“窗流”减小,以上结果可能为Dau和DS抗心律失常机制之一。

二、蝙蝠葛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电流的阻断作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蝙蝠葛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电流的阻断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碱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心律失常的机理
2 生物碱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2.1 苦参碱类生物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分子机制
    2.2 莲心碱类生物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分子机制
    2.3 其他生物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分子机制
        2.3.1 毛果云香碱(Pilocarpine)
        2.3.2 秋水仙碱(Colchicine)
        2.3.3 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
        2.3.4 蝙蝠葛碱(Dauricine)
3 展望

(2)五味子乙素对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部分 五味子乙素对乌头碱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五味子乙素抗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钾通道与心脏疾病(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3)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碱类抗心律失常的药效学研究
    1.1 粉防己碱 (Tetrandrine)
    1.2 甲基莲心碱 (neferine, Nef)
    1.3 小檗碱 (berberine, BER)
    1.4 小檗胺 (Berbamine)
    1.5 蝙蝠葛碱 (Dauricine, Dau)
    1.6 苦参生物碱类
    1.7 去甲乌药碱 (higenamine, HG)
    1.8 钩藤碱 (Rhy)
2 黄酮类抗心律失常的药效学研究
    2.1 苦参总黄酮 (kushen flavonoids, KS-Fs)
    2.2 葛根素 (puerariae isoflavones)
    2.3 广枣总黄酮 (Total flavones of choerospondiasaxillaris (Roxb) burrt et hill, TFC)
3 皂苷类抗心律失常的药效学研究
    3.1 三七总皂苷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PNS)
    3.2 人参皂甙 (ginsenosides)
4 强心苷类抗心律失常的药效学研究
5 粗提取物类抗心律失常的药效学研究
    5.1 缬草提取物 (Valeriana officinalis L.)
    5.2 丹参提取物 (Salvia miltiorrhiza)
    5.3 麦冬注射液 (Radix Ophiopogonis Injection)
    5.4 甘松挥发油

(4)药物致QT间期延长体外HERG通道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HERG 通道评价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第二部分 环维黄杨星D 对HERG 电流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三部分 蝙蝠葛碱对HERG 电流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讨论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5)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细胞和离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hERG通道电生理特性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hERG通道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工作小结
致谢

(7)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9)心血管活性中药的胞膜离子通道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通道与心血管系统
2 心血管活性中药的胞膜离子通道效应
    2.1 生物碱类:
        2.1.1 粉防己碱 (tetrandrine, Tet) :
        2.1.2 莲心碱 (liensinine, Lie) 和甲基莲心碱 (neferine, Nef) :
        2.1.3 蝙蝠葛碱 (dauricine, Dau) :
        2.1.4 小檗碱 (berberine, BR) :
        2.1.5 川芎嗪 (ligustrazine, Lig) :
        2.1.6 钩藤碱 (rhynchophylline, Rhy) :
        2.1.7 氧化苦参碱 (oxymatrine, OMT) 和苦参碱 (matrine, MT) :
        2.1.8 关附甲素 (Guan-Fu base A, GFA) :
    2.2 黄酮类:
        2.2.1 葛根素 (puerarin, Pue) :
        2.2.2 灯盏花素 (breviscapine, Bre) :
        2.2.3 红花黄素 (safflower yellow, SY) :
    2.3 萜类:
        2.3.1 人参皂苷 (ginsenoside) :
        2.3.2 三七皂苷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PNS) :
        2.3.3 丹参酮 (tanshinone, Tan) 和丹参素:
    2.4 香豆素类:
    2.5 其他相关中药有效成分:
3 总结与展望

(10)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获得性长QT 综合征的作用
    一、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家兔乳头肌早后除极的作用
    二、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早后除极的作用
第二部分 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L 型钙通道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工作小结
致谢

四、蝙蝠葛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电流的阻断作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碱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J]. 吴美芳,沈瑞池,王杰.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06)
  • [2]五味子乙素对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邹丽. 扬州大学, 2020(04)
  • [3]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概况[J]. 辛丽,侯文丽,王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21)
  • [4]药物致QT间期延长体外HERG通道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D]. 夏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5]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细胞和离子机制[D]. 柳强妮.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6]蝙蝠葛酚性碱的药理研究进展[J]. 王志国,王丹巧,苏云明.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06)
  • [7]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的研究[D]. 李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心肌细胞电生理学及其在中药研究方面的进展[A]. 朱明军.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9]心血管活性中药的胞膜离子通道效应研究进展[J]. 罗洁,闵苏. 中草药, 2007(05)
  • [10]蝙蝠葛碱和蝙蝠葛苏林碱对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柳强妮.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ica论文

上一篇:二氧化氯后细菌 DNA 泄漏的实验观察
下一篇:新型注氮工艺的研究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