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椒,贾世国,张鸽,沙丹青,张建芳,刘丽华,伍家琪,邹晓雪,刘泽权,樊晶光[1](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业卫生工作成就》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十分重视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工作,把维护和保障劳动者职业安全健康与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使命紧密相连。本文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的职业卫生工作成就,为认识我国的职业卫生事业历史,守正创新、开创未来提供参考。
赵森林[2](2020)在《高海拔地区水电工程的职业健康保障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高海拔地区水电建设工程项目面临着低气压、低氧分压、低气温、强辐射的环境特点,易对人体机体生理、心理功能造成影响,发生高原反应和职业性高原病。从制度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应急保障等方面综述针对性预防措施,切实落实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职业健康管理,改善作业环境条件,确保一线参建人员职业健康。
卢耀勤[3](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阮志刚,马世伟,黄晓瑞,邱永祥[4](2019)在《高原铁路隧道施工卫生学研究初探》文中指出针对高原铁路建设的特殊性,结合既往科研及经验,初步探讨高原铁路隧道施工卫生研究攻关方向和思路。从劳动能力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信息化等方面分析隧道施工卫生管理研究方向,从隧道除尘技术、隧道供氧技术、隧道高温防控技术等方面阐述隧道卫生技术研究方向,以期为高原铁路施工人员健康保障研究提供思路。
李梦兰[5](2019)在《基于监管视角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与预警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依然严重,重庆市作为国家长江上游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业企业数量众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数量庞大,政府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单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实现全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动态监管。本论文以《重庆市职业卫生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为依托,研究设计了基于监管视角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与预警信息系统,目的在于实现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的可视化,该系统不仅能够为政府部门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决策帮助,还能通过预警信息指导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结合我国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和监管部门需求的调研结果,对系统需求、预警功能和数据流程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系统要建立安监部门端、用人单位端和技术服务机构端三个端口,预警内容包括职业健康监管指标预测预警、高风险企业预警和企业待办事项预警,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2)研究了职业健康监管指标的预测方法。通过对指数平滑法各模型进行对比优选和以重庆市监督执法覆盖率为数据基础进行实例分析,最终选择指数平滑法Brown线性趋势模型作为系统预测申报率、检测率、体检率、培训率的理论基础。(3)建立了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模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评估模型和企业整体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模型。其中,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是基于优化的风险指数法,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评估结合了监管部门的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工作并已在重庆市进行应用。通过某钻井队职业病危害风险实例分析,验证了整个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为系统风险评估功能的设计和开发奠定理论基础。(4)分析了系统预警流程。通过核心监管指标预测预警流程分析、职业病危害风险预警流程分析以及具体事件预警流程分析,为系统预警功能开发提供了依据。(5)设计了系统框架和数据指标。其中数据指标的设计包括35个信息输入表单和19个信息输出表单,数据指标设计充分考虑了如何避免信息的重复输入以及保证风险评估指标的完整性。将设计成果应用到系统中,系统整体框架已成功搭建,并能有效收集各项风险评估基础数据。
许锟[6](2019)在《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地区的铁路建设在近些年快速发展,为西北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好处。但随着铁路建设规模的扩大,铁路施工尤其是像铁路隧道这样的大型施工行为对沿线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造成影响及消耗问题越来越突出。西北大部分区域气候寒冷、干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该地区进行铁路隧道的施工更会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突显。因此,研究在保证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的情况下技术上最为合理、经济上最为节约并适宜本地区的绿色施工措施,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施工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节约资源,对西北寒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推进铁路绿色施工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在分析西北寒旱地区区域特点以及铁路隧道施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内外关于隧道施工及环境影响、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参考铁路定额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以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对现有的隧道绿色施工措施进行对比分析,并构建了隧道绿色施工效果综合评价模型,以实际铁路隧道项目进行验证。首先,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绿色施工以及铁路隧道施工的文献,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并基于此界定了绿色施工的内涵以及铁路隧道绿色施工的概念。针对研究内容选择了市场交易价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及防护费用法等作为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选择集对分析理论为核心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其次,通过对西北寒冷干旱地区具体地域特征的分析,结合铁路隧道的施工流程以及特点,基于过程分解找出影响隧道绿色施工的主要因子为弃碴处理、废水处理、材料损耗、节能排放,并结合西北寒旱地区生态脆弱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子归纳出了共6类20项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再次,以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以兰新二线大阳山隧道、雁塔台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XGZHQ5-2标、宝兰客专郭嘉镇隧道作为基础数据来源,对比分析了各项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的措施效益以及实施成本,根据效益、成本计算结果及措施价值系数选出了适宜西北寒旱地区的9项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最后,根据相关绿色铁路、绿色建筑的规范标准以及对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的分析,构建了西北寒旱地区的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的评价模型并以实际铁路隧道项目为实例进行验证,评价结果为关角隧道XGZHQ5-2标措施效果“较好”、大阳山隧道措施效果“一般”、雁塔台隧道措施效果“合格”。
李梦兰,张华东,王易,何俊然,曾繁华[7](2018)在《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进程与展望》文中提出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由多部门协同开展且监管对象数量庞大,数据繁杂,信息化是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进程的开端,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开始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工作,部分地区的劳动部门也开始探索使用计算机进行职业卫生管理,但早期各地的用人单位、技术服务机构、卫生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建立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难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目前,除了"职业病与职业卫生监测信息系统"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两大全国系统,部分省市也构建了覆盖用人单位和监管部门的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在综述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进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几点展望。
董文秀,马军[8](2016)在《青藏铁路格拉段卫生保障措施和探讨》文中指出青藏铁路卫生保障确定"以人为本",卫生保障先行,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保障措施。为确保常年工作在海拔4000m以上的铁路员工身体健康,卫生保障是一个新课题。卫生保障工作主要保障铁路畅通和广大旅客、职工家属的身心健康,具体体现在高原环境下的鼠疫防治、站车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高原病防治、劳动保护、固体废弃物及污水的处理等方面
韩树荣[9](2016)在《高原铁路运营卫生保障体系》文中研究说明为防控青藏铁路运营可能引发的高原病和鼠疫传播,通过高原铁路运营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确立青藏铁路运营卫生保障体系构建方案。针对铁路职工慢性高原病防控重点建立职业健康监护体系,针对旅客急性高原病防控重点建立三级医疗急救体系,针对列车检疫、疫情响应建立鼠疫防控体系,制定《高原铁路卫生保障工作指南》,形成完善的高原铁路运营卫生保障体系。青藏铁路运营10年来,通过高原铁路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职工轮休轮换机制、旅客卫生保障技术、站区供氧技术、鼠疫监测检疫联控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实施应用,有效完成了职工高原病预警监控、患病旅客及时救治和鼠疫防控任务,职业性高原病和旅客重症高原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综合发病率为0.3447/万,相当于青藏铁路施工期发病率的1/215,未发生职工高原病死亡病例,未发生鼠疫铁路传播流行事件,极大地提高了青藏铁路健康安全运营效益。
介玉林,徐树清,严贵忠[10](2016)在《青藏铁路运营期卫生保障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系统阐述青藏铁路运营期间面临的主要卫生保障问题以及涉及广大旅客、铁路职工健康危害因素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状况,分析青藏铁路运营期卫生保障管理和技术创新在青藏铁路运营安全中发挥的作用。结论:青藏铁路公司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运营期间,通过卫生管理和技术创新,建立卫生保障体系、落实相关福利政策,开展以防控急慢性高原病及鼠疫借铁路传播为重点的科技攻关,其前瞻性、方向性和正确性所带来的成效显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高海拔地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 1.1 高原反应 |
| 1.2 高原职业病 |
| 2 高海拔地区健康保障措施 |
| 2.1 制度保障 |
| 2.2 医疗保障 |
| 2.3 后勤保障 |
| 2.4 应急保障 |
| 3 结语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内容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内容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1 隧道施工卫生管理研究 |
| 1.1 劳动能力评估 |
|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
| 1.3 职业卫生信息化 |
| 2 隧道施工卫生技术研究 |
| 2.1 隧道除尘技术研究 |
| 2.2 隧道供氧技术研究 |
| 2.3 隧道高温防控技术研究 |
| 3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 1.2.2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2 系统需求分析 |
| 2.1 需求调研 |
| 2.1.1 职业卫生监管体系调研 |
| 2.1.2 监管部门需求调研 |
| 2.2 需求分析 |
| 2.2.1 系统需求概述 |
| 2.2.2 预警功能分析 |
| 2.2.3 数据流程分析 |
| 2.3 本章小结 |
| 3 职业健康监管指标预测方法研究 |
| 3.1 方法选择 |
| 3.1.1 指数平滑法 |
| 3.1.2 模型优选 |
| 3.2 实例验证 |
| 3.2.1 数据收集 |
| 3.2.2 分析方法 |
| 3.2.3 分析结果 |
| 3.2.4 结论 |
| 3.3 本章小节 |
| 4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 4.1 方法建立 |
| 4.1.1 总体思路 |
| 4.1.2 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 |
| 4.1.3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评估 |
| 4.1.4 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综合评估 |
| 4.2 实例分析 |
| 4.2.1 现场调查及检测 |
| 4.2.2 评估结果 |
| 4.2.3 讨论 |
| 4.3 本章小节 |
| 5 系统预警流程分析及指标设计 |
| 5.1 系统预警流程分析 |
| 5.1.1 核心监管指标的预警流程 |
| 5.1.2 基于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的预警流程 |
| 5.1.3 具体事件的预警流程 |
| 5.2 系统框架及指标设计 |
| 5.2.1 系统框架设计 |
| 5.2.2 数据指标设计 |
| 5.3 成果应用及功能说明 |
| 5.4 本章小节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职业健康监督执法表 |
| 附录 B:输入与输出指标表单 |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及评价理论研究 |
| 2.1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的概念 |
| 2.1.1 绿色施工概述 |
| 2.1.2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内涵 |
| 2.2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的理论基础 |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2 低碳经济理论 |
|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
| 2.3 绿色施工措施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
| 2.3.1 常用措施效益测算方法概述 |
| 2.3.2 “有无”对比法 |
| 2.3.3 价值工程理论 |
| 2.4 措施效果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
| 2.4.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 2.4.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 3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绿色施工主要影响因素及绿色施工措施 |
| 3.1 西北寒旱地区区域特点及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工艺 |
| 3.1.1 西北寒旱地区区域特点 |
| 3.1.2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工艺 |
| 3.2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影响因素识别 |
| 3.2.1 洞口工程 |
| 3.2.2 开挖工程 |
| 3.2.3 装碴运输工程 |
| 3.2.4 支护工程 |
| 3.2.5 衬砌工程 |
| 3.2.6 汇总分析铁路隧道绿色施工主要影响因素 |
| 3.3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工程绿色施工措施 |
| 3.3.1 弃碴处理及土地资源利用类措施 |
| 3.3.2 废水处理及水资源利用类措施 |
| 3.3.3 材料节约及综合利用类措施 |
| 3.3.4 节能及大气排放类措施 |
| 4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技术经济分析 |
| 4.1 绿色施工措施的效益分析 |
| 4.1.1 措施效益构成及测定方法 |
| 4.1.2 弃碴处理及土地资源利用类措施效益分析 |
| 4.1.3 废水处理及水资源利用类措施效益分析 |
| 4.1.4 材料节约及综合利用类措施效益分析 |
| 4.1.5 节能及大气排放类措施效益分析 |
| 4.2 绿色施工措施的成本分析 |
| 4.2.1 措施成本构成及估算方法 |
| 4.2.2 弃碴处理及土地资源利用类措施成本估算 |
| 4.2.3 废水处理及水资源利用类措施成本估算 |
| 4.2.4 材料节约及综合利用类措施成本估算 |
| 4.2.5 节能及大气排放类措施成本估算 |
| 4.3 基于价值工程的绿色施工措施成本效益分析 |
| 4.3.1 价值工程理论及措施综合价值计算模型 |
| 4.3.2 措施价值计算结果分析 |
| 5 基于SPA的铁路隧道工程绿色施工措施效果评价模型 |
| 5.1 绿色施工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及选取原则 |
| 5.1.1 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
| 5.1.2 措施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 5.2 效果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及评价等级 |
| 5.2.1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评价标准 |
| 5.2.2 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 5.2.3 评价指标的量化及评价等级的确定 |
| 5.3 集对分析评价模型的构建 |
| 5.3.1 指标权重确定 |
| 5.3.2 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
| 6 实例分析 |
| 6.1 工程项目概况 |
| 6.1.1 工程项目背景 |
| 6.1.2 施工条件及项目地域特点 |
| 6.1.3 项目采取的绿色施工措施 |
| 6.2 基于集对分析的绿色施工措施效果评价模型 |
| 6.3 措施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1 我国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及信息化进程 |
| 2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系统 |
| 3 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撑系统 |
| 3.1 职业健康检查系统 |
| 3.2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系统 |
| 3.2.1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
| 3.2.2 技术辅助系统 |
| 3.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系统 |
| 3.2.4 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
| 4 全国职业卫生监管信息系统 |
| 4.1 职业病报告系统 |
| 4.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与申报管理系统 |
| 4.3 各省市职业卫生监管信息系统 |
| 5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 5.1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职业卫生信息系统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 |
| 5.2 职业卫生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还较窄 |
| 5.3 职业卫生基础数据库尚未健全 |
| 5.4 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职业卫生信息网络较少 |
| 6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展望 |
| 6.1 建立多层次、多部门的职业病防治综合网络 |
| 6.2 利用先进技术丰富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的功能 |
| 6.3 建立配套管理办法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
| 6.4 加强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