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华[1](2021)在《EMG对中系统在2300冷轧机上的应用》文中指出以2300冷轧机EMG对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EMG对中系统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了简要介绍,重点对EMG CPC (center position control)对中系统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重新定位后对光电测量探头的调试、手/自动模式操作失效、系统振荡、带材偏离中心位置调整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韩文博,李伟宏,王姝[2](2021)在《某冷轧厂CPC/EPC装置国产化改造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述CPC/EPC装置在冷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介绍某冷轧厂原进口CPC/EPC装置存在的问题及对该装置进行国产化改造方案。经国产化改造的CPC/EPC装置,精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降低了停机损失和采购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张涛[3](2021)在《冷轧带卷产生错层缺陷的CPC/EPC自动化设备的调整与优化》文中提出在冷轧带钢生产过程中,由于速度的变化和自动化设备的调整会造成带钢出现很多错层问题,影响了最终的产品合格率,严重时影响到了整个公司生产。查找缺陷原因,对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设备进行调整优化,分析各类错误数据产生的来源,最终确定造成出现错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冷轧生产自动化设备在开卷和卷曲的过程中,由于纠偏控制(center position control,CPC)对中装置和卷取机的对边纠偏控制(edge position control,EPC)纠偏装置在工作中出现了错误代码造成的,对这两个自动化设备进行优化,使该生产缺陷得到了有效改善。
屈子路,吕庆秋,王丽,丁建国[4](2021)在《重卷机组中纠偏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带钢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偏移,所以冷轧连续机组配置专门的精度高、响应快的自动纠偏系统。本文介绍某汽车外板重卷机组中开卷机纠偏、圆盘剪纠偏、卷取机纠偏等三种自动纠偏系统的布置和设计特点,重点分析了实现切边的精准控制圆盘剪自动纠偏装置(2#CPC),该装置采用一种三辊的、双连杆机构纠偏辊,纠偏辊动作时能够保证带钢有足够的纠正行程,其纠偏量由纠偏缸行程实现和保证。从现场使用情况来看,本机组配置的三套纠偏装置对于提高产线的卷取质量和减少因纠偏导致的划伤缺陷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宋征[5](2020)在《基于冷轧带卷产生错层缺陷的CPC/EPC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首钢京唐冷轧产线冷轧钢卷在镀锡开卷时会有很多错层缺陷,降低了钢卷成材率,影响了公司的声誉,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查找该类缺陷的产生原因,对整个罩退产线进行了跟踪总结,统计了错层缺陷与钢卷的卷重、钢卷码垛位置、钢种以及带钢规格的关系,找出出现错层缺陷的主要设备位置是产线各机组开卷机和卷取机。分析了开卷机的对中纠偏控制(center position control,简称CPC)对中装置和卷取机的对边纠偏控制(edge position control,简称EPC)纠偏装置,对开卷机的CPC对中装置和卷取机的EPC纠偏装置进行优化,使错层缺陷得到了改善。
查德根[6](2019)在《重卷检查机组中纠偏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重卷机组中带钢跑偏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重卷机组中带钢跑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控制型式。以实例介绍了重卷机组中开卷机CPC纠偏控制、切边剪入口CPC控制、卷取机EPC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比较机组切边剪入口CPC串级纠偏控制和独立纠偏控制两种方案,为纠偏设计时方案选择提供技术指导。
赵越[7](2018)在《基于FPGA可重构的边缘位置检测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4.0的到来,工业流水线已进入智能化生产阶段。由于带材自身问题及外界因素的作用,带材生产流水线上会出现带材跑偏现象。现有带材边缘位置检测装置存在检测速度慢、测量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弱等缺点,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因此需要设计检测速度更快、测量精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的边缘位置检测装置,来快速精确地检测出带材的边缘位置。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可重构的边缘位置检测装置。主要介绍了基于FPGA可重构的边缘位置检测装置的总体方案,分别叙述了装置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通过单片机对FPGA进行可重构配置,在检测装置上可以实现调试模式和检测模式两种不同的功能。在调试模式下,CMOS图像传感器作为检测元件,来捕获待检测的带材边缘,FPGA驱动CMOS图像传感器,高速采集边缘位置的图像信息,然后进行图像信息存储,最终显示带材边缘的图像,根据所显示的图像,进行一系列镜头和传感器的调试,确保装置达到最佳检测模式状态。在检测模式下,CMOS图像传感器快速采集局部图像信息,经过图像处理后得到其边缘位置数据,通过串行通信传输到其他设备。根据上述方案,对检测装置进行设计以及调试验证,并经过实验测量,检测精度达到0.2mm。与现有的装置相比,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快速性、检测的精度和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敖火平[8](2018)在《硅钢连退机组的带钢跑偏分析及纠偏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致力于硅钢连退机组跑偏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硅钢连退机组跑偏原因分析,通过对来料板形在机组辊面上运行的受力分析,得出板形引起跑偏的原因。通过对输送辊输送方式(主动或被动)、辊形、辊子安装精度等状况下带钢跑偏受力分析,得出输送辊在被动或主动状态下,辊形应该怎样设计,辊子如何安装,才能更有效的防止带钢跑偏。同时通过介绍目前自动纠偏系统的原理分析得出纠偏系统的优点及缺点。结合新型机械式自由纠偏装置的优点。得出硅钢连退机组因采用自动纠偏系统与新型机械式自由纠偏装置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提高硅钢连退机组的纠偏能力,保证机组高速稳定的运行。
黄海鹏[9](2017)在《CPC系统在酸轧机组的应用及常见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带钢轧制过程中,仪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轧制生产中常用的一种仪表CPC,基于北方某冷轧厂的酸轧产线的实际情况,分别从系统本身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功能分析,工作过程描述,以及日常维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吴传辉[10](2016)在《带材纠偏电液伺服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带材在长达百余米或更长的连续生产线上运送时,由于带材板形不好、带钢张力不均、辊子表面质量缺陷、及设备安装精度较差等原因,带材不可避免要发生跑偏。带材跑偏过大会撞坏设备、降低带材质量甚至断带停产,给生产商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带材纠偏措施有很多,但当下应用最广、控制效果较好的是带材电液伺服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是由控制器、伺服阀、液压缸、位移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组成,当光电传感器检测到带材跑偏信号并将其传递给控制器,通过伺服阀控制液压缸推动卷取机带动钢卷移动将带钢纠偏至指定位置,再由位移传感器检测位置进一步反馈是否到达指定位置。带材纠偏电液伺服系统是典型的阀控缸系统,由于电液伺服系统具有非线性、时变的特点,传统的PID控制器存在调节时间长、控制精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软件搭建纠偏系统模型,进行了带材纠偏控制策略的研究。模糊控制因其不需知道控制系统准确数学模型特别适合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因此本文设计了带材电液纠偏模糊控制器。但是由于模糊控制具有其自身的缺陷,被控系统可能产生稳态误差等问题,故本文结合PID控制和模糊控制各自的优势设计了带材纠偏模糊PID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分析对比不同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证明模糊PID控制策略更优的结论。最后,本文设计了基于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纠偏模拟试验装置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纠偏装置控制精度较高,纠偏设备成本较低,达到了工程应用的标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CPC对中系统工作原理及组成 |
| 1.1 工作原理 |
| 1.2 系统组成 |
| 1.2.1 对中控制箱 |
| 1.2.2 测量系统 |
| 1.2.3 液压伺服系统 |
| 2 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
| 2.1 对中系统光电测量探头调试 |
| 2.1.1 准备工作 |
| 2.1.2 调整测量探头 |
| 2.1.3 调整参考探头 |
| 2.1.4 测量和参考探头的补偿 |
| 2.1.5 参考探头的找正 |
| 2.2 高频灯管维护 |
| 2.3 液压伺服系统维护 |
| 2.4 带材中心位置调整 |
| 2.5 检查设备的安装情况 |
| 2.6 其它问题 |
| 3 结语 |
| 0 引言 |
| 1 CPC/EPC装置存在的问题 |
| 2 CPC/EPC装置国产化改造实践 |
| 2.1 模拟信号改造为数字化信号 |
| 2.2 国产化改造CPC/EPC组成及工作原理 |
| 2.2.1 CPC纠偏系统 |
| 2.2.2 EPC纠偏系统 |
| 3 国产化改造效果 |
| 4 结束语 |
| 1引言 |
| 2错层缺陷的相关性因素 |
| 2.1 错层与钢卷质量的关系 |
| 2.2 错层与退火炉垛位的关系 |
| 2.3 错层与钢种的关系 |
| 2.4 错层与带钢规格的关系 |
| 3错层钢卷的挫伤缺陷分析 |
| 4错层缺陷的优化 |
| 4.1 CPC/EPC对中装置的优化 |
| 4.2 线性位移传感器的优化 |
| 4.3 传感器的接近开关调整 |
| 4.4 对中站控制箱的优化 |
| 5实践结果及结论 |
| 0 前言 |
| 1 汽车外板重卷机组 |
| 2 纠偏系统原理和结构组成 |
| 2.1 自动纠偏系统的控制原理 |
| 2.2 开卷机自动纠偏 (1#CPC) |
| 2.3 圆盘剪自动纠偏(2#CPC) |
| 2.4 卷取机自动纠偏(EPC) |
| 3 结论 |
| 1 错层缺陷的相关性因素 |
| 1.1 错层与钢卷质量的关系 |
| 1.2 错层与退火炉垛位的关系 |
| 1.3 错层与钢种的关系 |
| 1.4 错层与带钢规格的关系 |
| 2 错层钢卷的挫伤缺陷分析 |
| 3 错层缺陷的优化 |
| 3.1 CPC对中装置的优化 |
| 3.1.1 CPC对中装置的精度优化 |
| 3.1.2 线性位移传感器的优化 |
| 3.1.3 调整传感器的接近开关 |
| 3.1.4 对中站控制箱的优化 |
| 3.2 EPC纠偏装置的优化 |
| 3.2.1 纠偏装置的增益优化 |
| 3.2.2 卷取张力的优化 |
| 4 结论 |
| 1 机组带钢跑偏分析 |
| 1.1 机组布置与纠偏需求 |
| 1.2 带钢跑偏因素分析 |
| 2 纠偏系统的控制原理 |
| 2.1 控制原理 |
| 2.2 设计计算 |
| 3 重卷机组中纠偏系统的应用 |
| 3.1 开卷机自动纠偏装置 (1#CPC) |
| 3.2 切边剪入口自动纠偏装置 (2#CPC) |
| 3.3 卷取机自动纠偏装置 (EPC) |
| 4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
| 1.3 现有的边缘位置检测装置的特点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5 论文的各章节安排 |
| 2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 2.1 检测装置的安装与检测原理 |
| 2.2 检测装置的总体设计 |
| 2.3 检测装置的特点 |
| 2.4 本章小结 |
| 3 可重构配置方案设计 |
| 3.1 FPGA可重构配置技术介绍 |
| 3.2 FPGA可重构过程中的配置原理和方式 |
| 3.3 单片机被动串行(PS)配置 |
| 3.4 可重构配置硬件设计 |
| 3.5 可重构配置软件设计 |
| 3.6 本章小结 |
| 4 系统的硬件设计 |
| 4.1 CMOS图像传感器驱动电路 |
| 4.1.1 图像传感器介绍 |
| 4.1.2 CMOS图像传感器型号MT9P031 |
| 4.1.3 CMOS图像传感器驱动电路的设计 |
| 4.2 FPGA芯片的选择 |
| 4.3 SDRAM驱动电路 |
| 4.3.1 SDRAM型号HY57V641620 |
| 4.3.2 SDRAM的初始化 |
| 4.3.3 SDRAM的读写操作 |
| 4.3.4 SDRAM驱动电路的设计 |
| 4.4 VGA驱动电路 |
| 4.4.1 VGA接口介绍 |
| 4.4.2 VGA时序分析 |
| 4.4.3 VGA分辨率 |
| 4.4.4 VGA专用芯片ADV7123 |
| 4.4.5 VGA驱动电路的设计 |
| 4.5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 |
| 4.5.1 单片机型号STM32F103C8T6 |
| 4.5.2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的设计 |
| 4.6 外部FLASH驱动电路 |
| 4.7 RS485通信电路 |
| 4.8 电源电路 |
| 4.9 高速系统的PCB设计 |
| 4.9.1 FPGA的PCB布局 |
| 4.9.2 核心板和接口板的分离设计 |
| 4.9.3 电路板的多层设计 |
| 4.10 本章小节 |
| 5 系统的软件设计 |
| 5.1 FPGA开发的软件平台与设计流程 |
| 5.2 FPGA总体逻辑设计 |
| 5.3 图像采集模块 |
| 5.3.1 I2C配置寄存器操作 |
| 5.3.2 CMOS自动调节亮度的逻辑设计 |
| 5.3.3 CMOS捕获模块 |
| 5.4 图像存储模块 |
| 5.4.1 SDRAM控制器模块 |
| 5.4.2 SDRAM实现跨时钟域数据交互 |
| 5.4.3 SDRAM乒乓操作模块 |
| 5.4.4 SDRAM时钟模块 |
| 5.5 图像显示模块 |
| 5.6 图像处理模块 |
| 5.7 单片机(STM32)开发的软件平台与开发过程 |
| 5.8 外部FLASH读写模块 |
| 5.9 数据传输模块 |
| 5.10 串行通信模块 |
| 5.11 本章小结 |
| 6 测试与实验结果 |
| 6.1 检测装置的模拟实验 |
| 6.2 检测装置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 6.3 本章小结 |
| 7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第2章 连退机组带钢跑偏的原因分析 |
| 2.1 连退机组原料板形对跑偏的影响 |
| 2.2 连退机组输送辊对跑偏的影响 |
| 2.2.1 带钢在输送辊上的运行原理 |
| 2.2.2 常用输送辊辊形的跑偏分析 |
| 2.2.3 输送辊辊面形状对跑偏的影响分析 |
| 2.2.4 输送辊两侧压力不均对跑偏的影响分析 |
| 2.2.5 输送辊位置精度的影响分析 |
| 第3章 连退机组纠偏设备的纠偏原理分析 |
| 3.1 纠偏设备的纠偏功能 |
| 3.2 开卷机 |
| 3.3 纠偏辊 |
| 3.3.1 比例调节纠偏辊 |
| 3.3.2 积分调节纠偏装置 |
| 3.3.3 比例积分调节纠偏辊 |
| 3.4 卷取机 |
| 第4章 纠偏电液伺服系统原理分析及主要组成介绍 |
| 4.1 带钢纠偏系统的工作原理 |
| 4.2 纠偏系统组成介绍 |
| 4.2.1 位移传感器 |
| 4.2.2 带钢位置检测装置 |
| 4.2.3 电感式带钢位置测量装置 |
| 4.2.4 控制器 |
| 4.2.5 伺服液压阀 |
| 第5章 新型机械式自由纠偏装置的设计及试验应用 |
| 5.1 设计背景及意义 |
| 5.2 机械式自由纠偏装置纠偏原理受力分析 |
| 5.3 机械式自由纠偏装置的结构设计 |
| 5.4 机械式自由纠偏装置试验应用 |
| 第6章 硅钢连退线纠偏设备选型设计及应用 |
| 6.1 硅钢连退机组概况 |
| 6.1.1 机组技术参数 |
| 6.1.2 机组工艺过程 |
| 6.2 连退机组跑偏设备选型设计 |
| 6.2.1 1#5#8#12#纠偏辊(CPC)的结构选用 |
| 6.2.2 2#3#10#11#纠偏辊(CPC)的结构选用 |
| 6.2.3 4#6#纠偏辊(CPC)的结构选用 |
| 6.2.4 7#9#纠偏辊(CPC)结构的选用 |
| 6.2.5 纠偏辊的辊子的选用 |
| 6.2.6 位置检测器的选用 |
| 6.2.7 数字式控制单元的选用 |
| 6.2.8 线性位置传感器的选用 |
| 6.2.9 伺服液压系统的选用 |
| 6.2.10 机械式自由纠偏装置的选用 |
| 6.2.11 卷取机纠偏系统的选用 |
| 6.3 连退机组纠偏设备应用效果情况对比 |
| 第7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带材纠偏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 1.2.1 带材纠偏控制系统的类型 |
| 1.2.2 带材纠偏控制系统的组成 |
| 1.2.3 纠偏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 1.3 液压伺服系统中几种智能控制策略 |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带材纠偏液压伺服控制系统 |
| 2.1 带钢纠偏工艺过程 |
| 2.2 带钢跑偏的的原因及危害 |
| 2.2.1 带钢跑偏的原因 |
| 2.2.2 带钢跑偏的危害 |
| 2.3 防止带材跑偏的常用措施 |
| 2.4 带材纠偏电液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 2.4.1 带材纠偏系统的典型结构 |
| 2.4.2 带材纠偏系统的工作原理 |
| 2.5 带材电液纠偏控制中的传感器 |
| 2.5.1 光电检测器 |
| 2.5.2 位移传感器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带材纠偏液压系统模型的建立 |
| 3.1 带材纠偏液压系统原理图 |
| 3.1.1 带材纠偏系统对液压系统的特点 |
| 3.1.2 系统原理图分析 |
| 3.2 建立液压系统模型 |
| 3.2.1 液压缸参数 |
| 3.2.2 伺服阀及伺服放大器 |
| 3.2.3 液压动力机构 |
| 3.2.4 检测器 |
| 3.2.5 纠偏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
| 3.3 基于SIMULINK的纠偏系统仿真 |
| 3.3.1 M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介绍 |
| 3.3.2 带材纠偏控制系统仿真 |
| 3.3.3 带材纠偏控制系统PID校正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带材纠偏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仿真 |
| 4.1 模糊控制 |
| 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 4.2.1 模糊控制器结构设计 |
| 4.2.2 带材纠偏模糊控制器设计 |
| 4.2.3 纠偏模糊控制Simulink仿真 |
| 4.2.4 模糊控制器的局限性 |
| 4.3 模糊PID自适应控制策略 |
| 4.3.1 自整定模糊PID原理 |
| 4.3.2 带材纠偏系统模糊PID控制策略Simulink仿真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带材纠偏试验研究 |
| 5.1 试验设计 |
| 5.1.1 试验目的 |
| 5.1.2 试验设备 |
| 5.1.3 单片机带材纠偏控制器 |
| 5.2 试验准备 |
| 5.2.1 液压系统的安装及调试 |
| 5.2.2 传感器标定 |
| 5.2.3 联调 |
| 5.3 试验结果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