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双双,马晓钰,李雪雁,朱建德,张丽芳,李鑫,刘博,蔡硕,王艳平,费陈忠[1](2021)在《鸡球虫混合种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对常用抗球虫药的耐药性检测》文中提出为了解鸡球虫混合种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的耐药一致性,验证不同种属球虫耐药性检测方法的可靠性,试验利用抗球虫指数(ACI)、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POAA)、病变计分减少率(RLS)和相对卵囊产量(ROP)4项指标综合评价了田间分离的山东XYP种,以及利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中分离的艾美耳球虫D1、D2和D3株,分别进行了11种临床常用抗球虫药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山东XYP种对11种抗球虫药均表现为完全耐药,而从中分离的柔嫩艾美耳球虫D1、D2和D3株对11种抗球虫药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耐药性,说明临床分离的鸡球虫对常用的抗球虫药物都存在严重的耐药性,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与其来源混合种的耐药检测结果存在差异,而且不同分离株之间的耐药性综合评价结果也不一致。提示基于单卵囊分离的不同种属鸡球虫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刘园,黄仪娟,王新秋,林瑞庆,刘丽丹,欧瑶瑶,翁亚彪,谭志坚[2](2021)在《海南地区鸡球虫田间虫株的耐药性调查》文中认为从海南省部分地区分离到18株鸡艾美耳球虫株,为了掌握这些虫株对12种常用抗球虫药物的耐药性情况,采用笼饲试验法(鸡体试验法),以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病变记分减少率、相对卵囊产量和抗球虫指数4项指标对结果进行综合判定。结果表明,所有田间分离株对6种以上检测药物呈中度及中度以上耐药,12株虫株对5种以上检测药物呈重度及重度以上耐药,6株虫株对3种以上检测药物呈完全耐药。癸氧喹酯预混剂和磺胺氯吡嗪钠粉耐药性情况相对较轻,只有7株虫株呈中度及中度以上耐药,其余10种检测药物有13株以上虫株对其呈中度及中度以上耐药。说明该地区鸡艾美耳球虫株耐药情况严峻,亟需探索新的防治球虫病策略。
郭双双[3](2021)在《临床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抗药性分析和药物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球虫病是危害畜禽养殖业的常见病,其中鸡球虫病是影响集约化养鸡最重要的寄生虫病,鸡球虫中致病性强、危害大的主要是柔嫩艾美耳球虫。抗球虫药物的使用是长期来控制本病的主要方法,但存在日益严重的球虫耐药性问题,造成巨大的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临床球虫对一线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现状,特别是柔嫩艾美耳球虫的耐药性,同时探索田间混合株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的耐药一致性,验证不同种属球虫耐药性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对临床科学的用药选择、延缓耐药的产生和球虫耐药的应对等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检测了临床田间混合株以及从中各分离的3株柔嫩艾美耳球虫株对11种常用抗球虫药物的敏感性,在分析比较临床耐药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分离的耐药柔嫩艾美耳球虫,分别进行了不同抗球虫药物联合、天然药物和抗球虫药物联合以及抗球虫药物和辅助药物联合等方式,探索有效的耐药应对法,以期为改善临床耐药提供线索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成功构建了鉴定七种艾美耳球虫的Taq 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检测限度为10拷贝,七种球虫质粒的标准曲线和扩增效率等均符合方法学要求。本研究采用球虫的琼脂块单卵囊分离方法,从临床田间混合XYP和HZD中分离到XYP1、XYP2、XYP3和HZD1、HZD2、HZD3共6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分别通过其寄生的肠道部位、卵囊和孢子囊的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判断为柔嫩艾美耳球虫,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确认为6株遗传背景一致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利用鸡体试验的抗球虫指数(ACI)、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POAA)、病变计分减少率(RLS)和相对卵囊产量(ROP)4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分别检测了临床田间混合XYP和HZD株,以及从中分离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株HZD1、HZD2、HZD3和XYP1、XYP2、XYP3,对癸氧喹酯、二硝托胺、氯羟吡啶、盐酸氯苯胍、马度米星铵、地克珠利、尼卡巴嗪、甲基盐霉素、莫能菌素、磺胺氯吡嗪钠和拉沙洛西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临床球虫对常用的抗球虫药物都存在严重的耐药性,其中山东XYP株对11种临床常用抗球虫药均表现为完全耐药,不同柔嫩艾美耳球虫株之间的耐药性结果不一致,与其来源的田间混合株的耐药情况也有明显的不同。本研究结果提示,基于单卵囊分离的不同种属球虫药物敏感性检测的传统方法存在局限性,鸡球虫不同种属的药物敏感性测试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利用单卵囊分离技术分离的耐药柔嫩艾美耳球虫,通过鸡体试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类型抗球虫药物联合应用应对耐药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可行性,同时探索了天然药物、辅助药物与抗球虫药物联合使用对耐药虫株的有效性,通过对组方的不同因素以及不同水平的药效评价,筛选合理组方和药物的最适剂量。结果发现,尼卡巴嗪与甲基盐霉素以及莫能菌素与癸氧喹酯的联合应用,可以部分提升抗球虫的疗效,此外,氯苯胍的剂量提高可以明显改善药物的敏感性,氯苯胍和甲基盐霉素联合应用有提升药物疗效的趋势,但本试验选用的天然药物、辅助药物对耐药球虫疗效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球虫耐药的消除和有效应对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综上,本研究通过单卵囊分离技术和q PCR鉴定技术,成功分离鉴定了6株遗传背景一致的柔嫩艾美耳球虫。论文检测并分析了田间混合株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的耐药性,发现了临床鸡球虫的严重耐药性以及传统方法检测不同种属球虫耐药性方法的局限性。论文还利用不同抗球虫药物联合使用、抗球虫药物和天然药物联合使用以及抗球虫药物和辅助药物联合使用等措施,探索了消减球虫耐药的可能性,为球虫耐药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小龙[4](2021)在《帕托珠利溶液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及其与妥曲珠利溶液的比较药动学》文中研究指明鸡球虫病是一种危害养鸡业的全球性寄生性原虫病,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目前仍是防治鸡球虫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现有的抗球虫药因长期低浓度预防用药甚至滥用,球虫不可避免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开发新型高效抗球虫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作为妥曲珠利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帕托珠利在兽医临床上已被开发用于治疗马的原虫性脑脊髓炎(EPM)以及由新孢子虫和肉孢子虫引起的哺乳动物中枢性疾病。帕托珠利虽具有抗球虫活性,但至今尚未被开发为防治鸡球虫病的药物用于兽医临床。为探讨帕托珠利在防控鸡球虫病方面的可能性,本研究开展了单剂量口服帕托珠利溶液在健康肉鸡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并与单剂量口服妥曲珠利溶液在鸡的药动学特征进行比较。上述研究不仅能为帕托珠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而且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1、鸡血浆中帕托珠利和妥曲珠利含量的HPLC检测本研究分别建立了鸡血浆样品中帕托珠利和妥曲珠利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血浆样品中帕托珠利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和净化,妥曲珠利则采用0.1%甲酸乙腈提取和净化,均采用C18色谱柱进行分离,HPLC紫外检测器检测。帕托珠利和妥曲珠利检测波长分别为250 nm、240 nm,流动相分别为0.2%乙酸水-乙腈(47:53,V/V)和0.02 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3)-乙腈(40:60,V/V),流速均为1mL/min,柱温分别为35℃和30℃。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血药浓度在0.10~20.00μg/mL范围内,帕托珠利和妥曲珠利线性关系均良好(R2≥0.999),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均分别为0.05 μg/mL和0.1 μg/mL。血浆中帕托珠利添加浓度为0.10~20.00μg/mL时,回收率为87%~98%,批内和批间RSD均小于5%;血浆中妥曲珠利添加浓度为0.10~20.00 μg/mL时,回收率为87%~99%,批内和批间RSD分别小于4%和5%。本试验建立的帕托珠利、妥曲珠利提取和测定方法,适用于鸡血浆中帕托珠利和妥曲珠利含量的测定。2、帕托珠利溶液在鸡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采用平行实验设计。20只健康AA鸡(公母各半),平均体重1.55 kg,随机分为帕托珠利溶液单剂量口服组(5 mg/kg)和单剂量静注组(5 mg/kg)。给药前所有鸡禁食12 h,于给药2 h后恢复饮食。按预定的时间采集血样,血浆中帕托珠利含量采用经验证的HPLC检测方法进行测定。实测血药浓度采用Winnolin6.3版分析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单剂量静注帕托珠利溶液后在鸡体内的平均消除半衰期(T1/2β)、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平均表观分布容积(Vz)、平均滞留时间(MRT)和平均血浆清除率(CL)分别为 93.60±11.18 h、778.27±120.00h·μg/mL、859.45±116.10 mL/kg、129.84±16.59h和6.40±0.83 mL/h/kg。帕托珠利在鸡体内分布范围较窄,较快的体清除率和较长的消除半衰期,提示其在鸡体内可能存在肝肠循环现象;单剂量口服帕托珠利溶液后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平均Cmax、Tmax、T1/2β、AUC0-t和MRT分别为 4.52±1.01 μg/mL、24.00±6.00 h、101.78±15.54 h、609.23±118.59 h·μg/mL 和141.79±21.63 h,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78.67%。表明帕托珠利溶液口服胃肠道吸收良好,但吸收和消除均缓慢。3、帕托珠利溶液与妥曲珠利溶液口服给药的比较药动学研究采用平行实验设计。20只健康AA鸡(公母各半),平均体重1.55 kg,随机分为妥曲珠利溶液单剂量口服(5 mg/kg)组和帕托珠利溶液单剂量口服(5 mg/kg)组。给药前所有鸡禁食12h,给药2h后恢复饮食。按预定的时间采集血样,血浆中妥曲珠利和帕托珠利分别采用经验证的HPLC检测方法进行测定。实测血药浓度采用Winnolin6.3分析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单剂量口服妥曲珠利溶液后妥曲珠利在鸡体内的平均 Cmax、Tmax、T1/2β、AUC0-t和 MRT 分别为 6.17±0.85μg/mL、2.80±1.03 h、16.65±3.63 h、92.00±10.36h·μg/mL 和 16.05±2.49h。与妥曲珠利相比,帕托珠利口服吸收缓慢、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研究结果提示帕托珠利给药后在鸡体内不仅药效维持时间可能较长,而且在鸡的可食性组织中残留时间也较长。
马景华,许世萱,荆扬,李卉佳,刘晓强[5](2020)在《鸡球虫病的药物防治》文中研究指明鸡球虫病(Chicken coccidiosis)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的多种球虫分别寄生于鸡小肠和盲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对养殖业危害严重,易侵害15日龄~5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且成年鸡隐性带虫现象极其常见。论文就当前鸡养殖中用到的各类药物,包括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抗生素类抗球虫药、中药类抗球虫药以及抗球虫疫苗进行了综述分析,为实际生产中防治鸡球虫病提供参考。
黄仪娟,王新秋,刘丽丹,刘园,钟新林,曾莉,邝春曼,赖秋龙,欧瑶瑶,林瑞庆,翁亚彪[6](2020)在《鸡艾美耳球虫福建龙岩田间虫株的耐药性调查》文中指出从福建省龙岩市分离获得9株鸡艾美耳球虫田间株,采用笼饲试验法(鸡体试验法),以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POAA)、病变记分减少率(RLS)、相对卵囊产量(ROP)和抗球虫指数(ACI)4项指标综合判定这些虫株对12种常用抗球虫药物的耐药性情况。结果表明,8株球虫对二硝托胺和氯羟吡啶重度耐药及以上,7株球虫对复方磺胺氯达嗪钠、尼卡巴嗪、地克珠利、马度米星铵和拉沙洛西钠重度耐药及以上,6株球虫对癸氧喹酯和莫能菌素重度耐药及以上;仅3株球虫对盐酸氯苯胍敏感;1株球虫对磺胺氯吡嗪敏感。9株球虫均出现了多重耐药性,临床需要根据该场具体的情况进行指导用药。
李星星,顾梦恬,侯庆明,耿梅[7](2019)在《几种抗球虫药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疗效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目前各种球虫药的抗药性提供参考,对试验鸡群混饲给药、自由采食,采用人工感染方式进行试验,设立药物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分成5组,受试药物添加剂包括1%海南霉素钠预混剂、12%盐霉素预混剂、20%莫能菌素预混剂、25%尼卡巴嗪预混剂、0.5%地克珠利预混剂。通过显示,这五种抗球虫药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都有效,其中以海南霉素的MIC值最高,敏感性最好,其次是莫能菌素、尼卡巴嗪。
高嫣珺,周婷婷,丁慧勇,卜仕金[8](2019)在《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毒害艾美耳球虫的效力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评价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毒害艾美耳球虫的疗效,采用人工感染的方式,选用180只鸡健康雏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除不感染不给药组外,每组鸡均经嗉囊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2×104个。受试药物与对照药物均经混饲给药,海南霉素钠浓度为7.5 mg/kg,莫能菌素浓度为100 mg/kg,地克珠利浓度为1 mg/kg,给药持续时间为10 d,期间动物均自由采食。结果显示: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在防治爆发性球虫病时有良好效果,综合其对鸡人工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的临床症状(血便)、病变损害和卵囊的控制及增重等影响,海南霉素钠预混剂按推荐剂量7.5 mg/kg连续使用10 d,对鸡毒害艾美耳球虫有较好的疗效。
王晓俊逸[9](2019)在《盐霉素预混剂在大鼠慢性毒性试验与肉鸡体内残留消除》文中提出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HPLC-MS/MS)通过建立24%盐霉素预混剂在肉鸡组织样品(肝脏、肾脏、皮脂、肌肉)的残留检测方法,对其在肉鸡体内的残留消除进行研究,并对该预混剂在SD大鼠的慢性毒性进行评价。选取240只健康的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50~7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 mg/kg·bw)、低剂量组(3 mg/kg·bw)、中剂量组(9 mg/kg·bw)、高剂量组(15mg/kg·bw)经饲喂给药进行180 d慢性毒性实验,每15 d称量大鼠体重计算其增重率。于试验第60、120、180 d各组随机抽取20只大鼠(雌雄各半),采集血液进行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采集脏器进行脏器系数、器官含水量的测定和病理学检查。其结果显示:低剂量的添加对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几乎不产生影响并具有良好的促生长作用,但长期、高剂量添加会导致大鼠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升高,还影响总胆红素、总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病理学检查发现中、高剂量组的脏器有较多的实质性病变,尤以心、肝、肺、肾的病变较为明显。根据实际采食量计算每只大鼠摄入该盐霉素预混剂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9.98mg/(kg·d),经药物效价折算盐霉素的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为2.40 mg/(kg·d)。肉鸡组织样品用异辛烷-乙酸乙酯(8:2)提取,进行HPLC-MS/MS分析测定。色谱柱为Luna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水—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 L/min;电喷雾离子源,多级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外标法单点定量。组织样品中添加盐霉素的线性关系良好,在120~1800μg/kg范围内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0以上。其检测限为60μg/kg,定量限为120μg/kg。在LOQ、1/2MRLs、MRLs(肌肉、肾脏为600μg/kg,皮脂为1200μg/kg,肝脏为1800μg/kg)、2MRLs四个添加水平下,盐霉素的回收率为82.83%~110.68%,批内变异系数为1.21%~8.86%,批间变异系数为2.33%~6.74%。该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盐霉素在肉鸡组织中的检测。试验选取70只黄羽肉鸡,4~5周龄,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60只为24%盐霉素给药组,给药剂量按250 g/1000 kg饲料进行混饲给药42 d。停药后0、6、12、18、24、36、48、72、120、168 h采集组织样品(肝脏、肾脏、肌肉、皮脂),进行HPLC-MS/MS测定,计算药物残留参数。实验结果显示经24%盐霉素预混剂饲喂后,停药0h后,在肉鸡组织中的残留量均远低于最高残留限量,残留消除时间为0h。
周婷婷[10](2019)在《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球虫的有效性及靶动物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球虫病对养禽业危害极大,它不仅引起家禽大批死亡,而且能明显降低动物生产性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抗球虫药物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养鸡业的发展。海南霉素钠是一种专用于防治鸡球虫病的聚醚类抗球虫药,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获批上市的一类抗球虫新药。尽管该药上市已有20多年,但其对鸡的肠道球虫感染的有效性和靶动物安全性至今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价,开展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道球虫的有效性和靶动物安全性研究,不仅对丰富国产海南霉素的临床药理学资料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球虫的药效学研究为验证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球虫病的疗效,通过人工感染复制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的感染模型,评价在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下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的小肠艾美耳球虫感染的有效性,并和莫能菌素、地克珠利相比较。受试药物与对照药物均经混饲给药,自由采食。对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的疗效试验的给药周期为9d,对鸡巨型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的疗效试验的给药周期为1Od。结果显示,海南霉素钠预混剂按7.5mg/kg的浓度进行混饲给药,对堆型艾美耳球虫的抗球虫指数为177.7,对毒害艾美耳球虫的抗球虫指数为175.3,均达到中效抗球虫水平;对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抗球虫指数为180.5,达到高效抗球虫水平。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上述小肠球虫的抗球虫指数均好于莫能菌素和地克珠利药物对照组。结果表明,海南霉素钠预混剂按7.5 mg/kg的推荐给药剂量连续使用9d,对鸡堆型艾美耳球虫感染有较好的疗效;按7.5 mg/kg的推荐给药剂量连续使用10d,对鸡巨型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2靶动物安全性试验40只15日龄健康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公母各半。其中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受试药物分为3个剂量组,分别为1倍(7.5mg/kg)、1.5倍(11.25mg/kg)和2倍(15mg/kg)最大推荐剂量组,按推荐的给药途径混饲给药,连用28d。同时另设一不添加任何药物的空白对照组。试验期间通过观察并记录各组鸡的临床表现、体重和饲料摄入量,并于分别给药后第14d和第28d时(试验结束时)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参数,以及试验结束时对动物的大体剖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在鸡使用的靶动物安全性。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各剂量组对鸡的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在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方面,尽管与对照相比部分参数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不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显着变化,也无证据表明与用药有关。海南霉素钠预混剂按推荐剂量混饲给药对靶动物鸡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试验动物 |
| 1.1.2 试验药物 |
| 1.1.3 试验虫株 |
| 1.2 方法 |
| 1.2.1 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的鉴定 |
| 1.2.2 试验动物分组及管理 |
| 1.2.3 球虫感染试验 |
| 1.2.4 判定标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鉴定结果 |
| 2.2 田间混合种耐药性检测结果 |
| 2.3 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
| 2.3.1 D1株耐药性结果 |
| 2.3.2 D2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
| 2.3.3 D3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试验药物 |
| 1.2 方法 |
| 1.2.1 试验虫株的采集与分离 |
| 1.2.2 卵囊扩繁 |
| 1.2.3 耐药性试验分组 |
| 1.2.4 耐药性评价 |
| 2 结果 |
| 2.1 临床观察 |
| 2.2 耐药性评价 |
| 2.2.1 POAA评价结果 |
| 2.2.2 RLS评价结果 |
| 2.2.3 ROP评价结果 |
| 2.2.4 ACI评价结果 |
| 2.2.5 耐药性综合评价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鸡球虫病背景 |
| 1.2 E.tenella概述 |
| 1.2.1 发病原因 |
| 1.2.2 发病机理 |
| 1.2.3 鉴定方法的研究 |
| 1.3 抗球虫药物概述 |
| 1.3.1 抗球虫药物的简介 |
| 1.3.2 抗球虫药物的耐药进展 |
| 1.4 球虫病的防治 |
| 1.4.1 天然药物 |
| 1.4.2 延缓药物代谢 |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第二章 E.tenella的分离与鉴定 |
| 2.1 材料 |
| 2.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2.1.2 试验虫株 |
| 2.1.3 试验动物的选用 |
| 2.1.4 荧光定量PCR引物 |
| 2.2 方法 |
| 2.2.1 E.tenella的单卵囊分离与采集 |
| 2.2.2 E.tenella的扩增 |
| 2.2.3 E.tenella分离株的鉴定 |
| 2.3 结果 |
| 2.3.1 分离株的鉴定结果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田间混合株和柔嫩分离株对常用抗球虫药的耐药性检测 |
| 3.1 材料 |
| 3.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3.1.2 试验虫株 |
| 3.1.3 试验动物的选用 |
| 3.1.4 试验药物 |
| 3.2 方法 |
| 3.2.1 田间混合株和柔嫩分离株的耐药性检测 |
| 3.2.2 耐药性的评判 |
| 3.3 结果 |
| 3.3.1 田间混合株的抗性分析 |
| 3.3.2 田间混合XYP株中三株分离株的抗性分析 |
| 3.3.3 田间混合HZD株中三株分离株的抗性分析 |
| 3.4 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药物联合应用对柔嫩XYP1分离株的防治效果试验 |
| 4.1 材料 |
| 4.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4.1.2 试验虫株 |
| 4.1.3 试验动物的选用 |
| 4.1.4 试验药物 |
| 4.2 方法 |
| 4.2.1 不同复方的剂量水平 |
| 4.2.2 E.tenella的联合用药试验与药效评判方法 |
| 4.3 结果 |
| 4.3.1 柔嫩分离株XYP1对癸氧喹酯与莫能菌素联合应用的结果 |
| 4.3.2 柔嫩分离株XYP1对尼卡巴嗪与甲基盐霉素联合应用的结果 |
| 4.4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田间混合株和柔嫩分离株耐药应对方法的试验 |
| 5.1 材料 |
| 5.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5.1.2 试验虫株 |
| 5.1.3 试验动物的选用 |
| 5.1.4 试验药物 |
| 5.2 方法 |
| 5.2.1 柔嫩分离株的耐药消除 |
| 5.2.2 田间混合株的耐药消除和评判方法 |
| 5.2.3 不同复方的剂量水平 |
| 5.3 结果 |
| 5.3.1 XYP1分离株的耐药消除 |
| 5.3.2 XYP2分离株的耐药消除 |
| 5.3.3 XYP混合株的耐药消除 |
| 5.4 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1章 前言 |
| 1.鸡球虫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
| 1.1 鸡球虫的生活史 |
| 1.2 鸡球虫的种类与特点 |
| 1.3 鸡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
| 1.4 当前抗鸡球虫药耐药性问题 |
| 2.均三嗪类抗球虫药概述 |
| 2.1 均三嗪类药物的主要种类 |
| 2.2 均三嗪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
| 2.3 均三嗪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
| 2.4 均三嗪类药物的药动学研究 |
| 2.5 均三嗪类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
| 2.6 均三嗪类药物的残留消除研究 |
| 2.7 均三嗪类药物的安全毒理学研究 |
| 3.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2章 鸡血浆中帕托珠利和妥曲珠利含量的HPLC检测方法 |
| 1.材料 |
| 1.1 仪器及设备 |
| 1.2 对照品 |
| 1.3 试剂 |
| 1.4 试液的配制 |
| 2.方法 |
| 2.1 鸡血浆中帕托珠利含量的HPLC检测方法 |
| 2.2 鸡血浆中妥曲珠利含量的HPLC检测方法 |
| 3.结果 |
| 3.1 帕托珠利的色谱行为 |
| 3.2 妥曲珠利的色谱行为 |
| 3.3 检测限与定量限 |
| 3.4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 3.5 回收率 |
| 3.6 精密度 |
| 3.7 帕托珠利和妥曲珠利的稳定性 |
| 4.讨论 |
| 4.1 帕托珠利 |
| 4.2 妥曲珠利 |
| 5.小结 |
| 第3章 帕托珠利溶液在鸡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
| 1.材料 |
| 1.1 仪器及设备 |
| 1.2 试液的配制 |
| 1.3 受试药品 |
| 2.方法 |
| 2.1 试验动物 |
| 2.2 试验设计与给药方案 |
| 2.3 血样采集与保存 |
| 2.4 给药后血浆样品中帕托珠利浓度的测定 |
|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 2.6 绝对生物利用度的计算 |
| 3.结果 |
| 3.1 采血时间 |
| 3.2 临床观察与剔除动物 |
| 3.3 给药后鸡血浆中帕托珠利色谱图 |
| 3.4 血药浓度与药动学特征 |
| 4.讨论 |
| 4.1 鸡单剂量静注帕托珠利溶液后的药动学特征 |
| 4.2 鸡单剂量口服帕托珠利溶液后的药动学特征 |
| 5.小结 |
| 第4章 帕托珠利溶液与妥曲珠利溶液口服给药的比较药动学研究 |
| 1.材料 |
| 1.1 仪器及设备 |
| 1.2 试液的配制 |
| 1.3 受试药品 |
| 2.方法 |
| 2.1 试验动物 |
| 2.2 试验设计与给药方案 |
| 2.3 血样采集与保存 |
| 2.4 给药后血浆样品中帕托珠利和妥曲珠利浓度的测定 |
|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 3.结果 |
| 3.1 给药后鸡血浆中妥曲珠利色谱图 |
| 3.2 帕托珠利血药浓度与药动学特征 |
| 3.3 妥曲珠利血药浓度与药动学特征 |
| 4.讨论 |
| 4.1 鸡单剂量口服妥曲珠利溶液后的药动学特征 |
| 4.2 帕托珠利溶液和妥曲珠利溶液在鸡体内的的药动学特征比较 |
| 5.小结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 致谢 |
| 1 化学合成药 |
| 1.1 托曲珠利 |
| 1.2 地克珠利 |
| 1.3 沙咪珠利 |
| 1.4 磺胺喹恶啉 |
| 1.5 磺胺氯吡嗪 |
| 1.6 磺胺二甲嘧啶 |
| 1.7 氯羟吡啶 |
| 1.8 氨丙啉 |
| 1.9 二硝托胺 |
| 1.10 尼卡巴嗪 |
| 1.11 乙氧酰胺苯甲酯 |
| 2 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 |
| 2.1 莫能菌素 |
| 2.2 马杜霉素 |
| 2.3 拉沙菌素 |
| 2.4 盐霉素 |
| 2.5 赛度霉素 |
| 2.6 海南霉素 |
| 3 中药 |
| 3.1 青蒿素 |
| 3.2 常山 |
| 3.3 姜黄素 |
| 3.4 苹果醋 |
| 4 展望 |
| 4.1 重视并合理使用中药组方 |
| 4.2 中西药合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试验药物 |
| 1.2 方法 |
| 1.2.1 试验虫株的采集与分离 |
| 1.2.2 卵囊扩繁 |
| 1.2.3 耐药性试验分组 |
| 1.2.4 耐药性评价 |
| 1.2.4. 1 POAA |
| 1.2.4. 2 RLS |
| 1.2.4. 3 ROP |
| 1.2.4. 4 ACI |
| 2 结果 |
| 2.1 临床观察 |
| 2.2 平均增重、病变记分和卵囊产量 |
| 2.3 耐药性评价 |
| 2.3.1 POAA评价结果 |
| 2.3.2 RLS评价结果 |
| 2.3.3 ROP评价结果 |
| 2.3.4 ACI评价结果 |
| 2.3.5耐药性综合评价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药物 |
| 1.3 虫种 |
| 1.4 确定虫种的感染量 |
| 1.5 试验分组 |
| 1.6 给药途径 |
| 1.7 试验周期 |
| 1.8 观察指标 |
| 1.9 数据统计分析 |
| 2.0药效判定标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临床症状 |
| 2.2 存活率、平均增重与相对增重率 |
| 2.3 卵囊产量与卵囊值 |
| 2.4 病变记分与病变值 |
| 2.5 抗球虫指数(ACI) |
| 3 讨论与结论 |
| 3.1 存活率(Survival rate)、平均增重(Average weight gain)、相对增重率(Relative weight gain rate) |
| 3.2 平均产卵量(Average egg production)、卵囊值(Oocyst value) |
| 3.3 平均病变积分与病变值(Mean lesion score and lesion value) |
| 3.4 抗球虫指数(ACI) |
| 3.5 结论 |
| 1 材料 |
| 1.1 动物 |
| 1.2 药物 |
| 1.2.1 受试药 |
| 1.2.2 对照药 |
| 1.3 虫种 |
| 2 方法 |
| 2.1 确定虫种感染量 |
| 2.2 试验分组与给药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5 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 |
| 3.1 临床表现 |
| 3.2 血便记分 |
| 3.3 存活率、平均增重与相对增重率 |
| 3.4 病变记分与病变值 |
| 3.5 卵囊产量与卵囊值 |
| 3.6 抗球虫指数(ACI) |
| 4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
| 1 前言 |
| 1.1 概述 |
| 1.2 盐霉素的药效/药动学研究 |
| 1.3 盐霉素的毒副作用 |
| 1.4 盐霉素的残留消除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试验药品 |
| 2.1.2 药品与试剂 |
| 2.1.3 标准储备液及工作液的制备 |
| 2.1.4 仪器与设备 |
| 2.1.5 实验动物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盐霉素对大鼠慢性毒性实验 |
| 2.2.2 盐霉素在肉鸡体内残留实验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大鼠慢性毒性试验 |
| 3.1.1 临床观察 |
| 3.1.2 盐霉素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 3.1.3 盐霉素对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 |
| 3.1.3.1 盐霉素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 3.1.3.2 盐霉素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1.4 盐霉素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
| 3.2 肉鸡药物残留试验 |
| 3.2.1 临床观察 |
| 3.2.2 样品测定色谱图 |
| 3.2.3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 3.2.4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
| 3.2.5 检测限与定量限 |
| 3.2.6 肉鸡组织残留浓度检测 |
| 4 全文讨论与结论 |
| 4.1 慢性毒性试验 |
| 4.1.1 临床观察与体重变化 |
| 4.1.2 常规检测指标变化 |
| 4.1.3 脏器系数与器官含水量变化 |
| 4.1.4 慢性毒性试验评价 |
| 4.2 盐霉素方法学 |
| 4.2.1 盐霉素标准液的制备 |
| 4.2.2 前处理方法处理 |
| 4.2.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 4.3 盐霉素在肉鸡体内残留检测 |
| 5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抗球虫药物的研究 |
| 1.1 抗球虫药的分类 |
| 1.2 抗球虫药的作用机制 |
| 1.3 抗球虫药物的研究进展 |
| 2 海南霉素 |
| 2.1 海南霉素的名称及结构 |
| 2.2 海南霉素的理化性质 |
| 2.3 海南霉素的药理作用 |
| 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小肠球虫的有效性评价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试验用药物 |
| 1.3 球虫卵囊 |
| 2 方法 |
| 2.1 确定虫种的感染量 |
| 2.2 试验分组 |
| 2.3 给药途径及持续时间 |
| 2.4 观察指标 |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 2.6 药效评判标准 |
| 3 结果 |
| 3.1 临床症状 |
| 3.2 血便记分 |
| 3.3 存活率、平均增重与相对增重率 |
| 3.4 病变记分与病变值 |
| 3.5 卵囊产量与卵囊值 |
| 4 讨论与小结 |
| 第三章 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在鸡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 1 材料 |
| 1.1 受试药品 |
| 1.2 实验动物 |
| 1.3 实验试剂及器材 |
| 2 方法 |
| 2.1 分组及给药剂量的选择 |
| 2.2 给药途径及给药时间 |
| 2.3 实验期间临床观察 |
| 2.4 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检测 |
| 2.5 病理检查 |
| 2.6 数据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临床表现 |
| 3.2 增重与饲料利用率 |
| 3.3 脏器系数 |
| 3.4 血液生理学及血清生化参数检测结果 |
| 3.5 病理学变化 |
| 4 讨论与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