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远青[1](2020)在《基于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探讨丹皮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酒精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以及丹皮酚在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明确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在丹皮酚治疗AFLD(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首先用肝脏病理切片来验证酒精诱导小鼠的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是否成立。其次,在AFLD模型的基础上,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和TG、TC的水平。同时通过半定量PCR法、qRT-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AdipR1、CaMKKβ、AMPKα和SREBP1c的核酸水平;以及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AdipR1、P-CaMKKβ、CaMKKβ、P-AMPKα、AMPKα和SREBP1c的蛋白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dip和ACC的表达水平。2.用酒精诱导AML-12细胞,采用油红O染色法验证细胞的AFLD模型是否成立。在AFLD模型的基础上,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水平和TG、TC的水平。同时通过半定量PCR法、qRT-PCR法在核酸水平上检测以及通过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在蛋白水平上检测上述动物实验中的各表达情况。结果:无论是小鼠体内还是体外细胞系,与正常组相比,在酒精诱导下,Adip水平显着降低(P<0.01),但AdipR1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IL-1β、TNF-α和TG、TC含量都明显上升(P<0.01);而CaMKKβ与AMPKα,无论是核酸水平(P<0.05)还是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皆显着性降低;SREBP1c表达显着增加(P<0.01),ACC含量也大大升高(P<0.01)。与Et OH组相比,Pae组提升了Adip水平(P<0.05),其受体1依然无显着改变(P>0.05);降低了炎症因子的表达;脂肪含量(TG、TC)被显着降低(P<0.05);对于CaMKKβ与AMPKα,在核酸水平和蛋白磷酸化水平皆有显着提升(P<0.01);SREBP1c表达被抑制(P<0.05),ACC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丹皮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中,基于了Adip/CaMKKβ/AMPK这条信号通路来改善酒精诱导引起的脂肪变性损伤的情况。
潘小琴[2](2019)在《苓泽降脂汤治疗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苓泽降脂汤治疗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将90例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痰湿瘀阻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30例,其中Ⅰ组为对照组,Ⅱ组、Ⅲ组为治疗组。对照组单纯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治疗组中,Ⅱ组单纯给予苓泽降脂汤,Ⅲ组给予苓泽降脂汤联合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治疗总时间为12周,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肝功能(ALT、AST、总胆红素)、血脂(TC、TG)、血糖(GLU)及人体学指标(腹围、上臂围、BMⅡ)改善情况,比较三组的疗效。结果1、患者治疗后,三组疗效比较,Ⅰ组总有效率26.67%,Ⅱ组总有效率86.67%,Ⅲ组总有效率96.67%,说明治疗组中Ⅲ组苓泽降脂汤联合易善复治疗效果优于Ⅱ组单纯苓泽降脂汤,优于对照组(Ⅰ组)单纯易善复治疗效果(P<0.05)。2、治疗前后Ⅱ组能明显改善患者胁肋胀满或刺痛、周身困重、脘闷腹胀、食少纳呆、体态肥胖和舌象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胁下痞块、体倦乏力、恶心、头晕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Ⅲ组能明显改善患者胁肋胀满或刺痛、周身困重、脘闷腹胀、食少纳呆、恶心、头晕体态肥胖和舌象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胁下痞块、体倦乏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均能有效降低ALT、AS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未见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能有效降低总胆红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均能有效降降低TC、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均能有效降GLU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均能降低BMI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治疗后腹围、上臂围明显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治疗组中Ⅲ组有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腹泻,1周后正常。结论 苓泽降脂汤对于痰湿瘀阻型非酒精脂肪性肝炎能起到较好疗效。该方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血糖,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确切可靠,安全性良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郭怡[3](2018)在《四逆散加减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TIMP-1、TGF-β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四逆散加减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将90例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四逆散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TIMP-1及TGF-β1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疲倦乏力、胁肋疼痛、脘闷、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身目黄染评分及血清ALT、AST、GGT、TBil、HA、PCⅢ、Ⅳ-C、LN、TIMP-1及TGF-β1水平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散加减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体征,保护肝脏功能,延缓肝纤维化进程,下调TIMP-1和TGF-β1水平,且安全。
钟杰璋,陈贻威,潘家丽,黄慧学[4](2018)在《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酒精性肝病(ALD)是因摄入酒精超量引起的一类严重损害肝脏功能的疾病。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消费逐年增加,国内ALD患者也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病毒性肝炎之外最多的肝病发病原因之一。有鉴于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病症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对近年来ALD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中药治疗ALD的研究越来越多,且具有多靶点、多环节治疗的特点,临床整体疗效较好。
钟杰璋[5](2017)在《芒果苷分散片的制备及其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食蟹猴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芒果苷分散片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考察芒果苷分散片的制剂稳定性;依据《中国药典》制剂通则的要求起草芒果苷分散片的成品质量标准(草案);评价芒果苷分散片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食蟹猴的保护作用。为芒果苷的新剂型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材料。方法:1、以片剂的成型性能、分散均匀性及脆碎度等指标作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以选择分散片辅料(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及加入比例;以分散均匀性、脆碎度指标作为考察指标进行评分,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优化芒果苷分散片的处方。2、制剂稳定性考察:包括影响因素试验中高温、高湿、强光照射、加速以及长期试验对分散片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的影响。3、起草质量标准(草案):包括制剂的处方、制法、鉴别、一般检查、含量测定、分散均匀性、溶出度等项目。4、对食蟹猴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20只正常雄性食蟹猴,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乳糖片30mg/kg/d)、阳性药组(水飞蓟素28mg/kg/d)、芒果苷低剂量(芒果苷分散片30mg/kg/d)组、芒果苷高剂量(芒果苷分散片60mg/kg/d)组,每组5只。口服给药,连续14d。第14天给药后,按1.5g乙醇/kg灌胃,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禁食不禁水12h,分别于灌胃前、灌胃后4h、8h、12h采血测定血清中的生化指标(ALT、AST、GGT、CHOL、TG、HDL和LDL)、氧化应激指标(H2O2、MDA、GSH、SOD、CAT、GSH-Px和GSH-ST)的变化,以评价芒果苷分散片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1、(1)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乳糖为填充剂,L-HPC+PVPP为崩解剂,微粉硅胶为润滑剂;(2)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优化出的处方为60%主药芒果苷、30%乳糖、6%L-HPC、3%PVPP、1%的微粉硅胶,采用直接压片法压制成片。2、高湿试验使芒果苷分散片的片面变得粗糙、崩解时限显着增加(P<0.05),分散均匀性、溶出度不符合规定。而高温试验、强光照射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条件下制剂相对比较稳定。3、建立了芒果苷分散片中芒果苷的鉴别及含量的测定方法,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45E+04X-1.93E+04(R2=0.9980),方法精密度高(RSD=0.863%),重复性好(RSD=0.680%),加样回收率为98.5101.6%。研制的3批芒果苷分散片样品均在3min之内分散均匀,10min时累积溶出度达到标示量的70%以上。其他各项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的规定。4、与正常相比,空白组血清ALT在4h后明显上升,GGT在8h后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造模成功。空白组TG在8h时明显上升(P<0.01),HDL在12h时出现明显下降(P<0.05),CHOL和LDL无明显影响(P>0.05),H2O2、MDA在4h时出现明显上升,8h时达到最高(P<0.01),GSH在4h时出现明显下降,8h时降到最低(P<0.01),T-SOD、CAT、GSH-Px、GSH-ST在8h时出现明显下降(P<0.01)。在以上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芒果苷分散片各剂量组与阳性药组血清ALT、GGT、TG均明显下降(P<0.05),HDL明显上升(P<0.05),H2O2、MDA含量下降(P<0.05),GSH含量提高(P<0.05),SOD、CAT、GSH-Px、GSH-ST活力明显增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阳性药组、MDT各剂量组间指标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经过优化的处方工艺所制备的芒果苷分散片符合快速释药要求,能提高芒果苷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2、稳定性试验显示芒果苷分散片容易吸潮,应密封存放于干燥处。3、起草了芒果苷分散片的成品质量标准(草案),可用于芒果苷分散片的质量控制。4、芒果苷分散片可对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所引起的血清转氨酶升高,对抗氧化应激,减轻酒精极其产物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降低肝内脂质过氧化物产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对肝脏起保护作用,效果与水飞蓟素片相当。
杨肆敏[6](2014)在《71例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对5年来收治的71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1例患者,61例经积极治疗,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治疗好转率85.92%。死亡10例,死亡率14.08%。结论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酒程度关系重大,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上主要应劝诫嗜酒者积极戒酒,定期监测肝功,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预后。
李明珠[7](2014)在《丹酚酸B通过SIRT1对p53去乙酰化保护急性酒精所致的大鼠肝损伤》文中指出背景:急性酒精不仅会对肝脏产生一种急性的毒性影响,也对慢性酒精性肝病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SIRT1在酒精性肝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在急性酒精所介导的肝损伤中的作用未见报道。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及抗凋亡等作用。已有文献证实丹酚酸B具有抵抗肝脏损伤的作用,但丹酚酸B是否能够通过调控SIRT1信号通路在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发挥作用目前未见报道。目的:研究丹酚酸B对急性酒精所致大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从分子水平探索其作用与SIRT1相关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1、丹酚酸B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将30只健康成年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以下5组:(A)空白对照组;(B)丹酚酸B正常给药组(30mg/kg);(C)急性酒精肝损伤组(6g/kg);(D)低剂量丹酚酸B预处理组(15mg/kg);(E)高剂量丹酚酸B预处理组(30mg/kg)。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 AST)、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necrosis α, TNF-α)、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活性。光镜下观察各组动物肝脏石蜡切片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肝组织SIRT1、p53、acelyted-p53、PGC-1a、NF-κB、Bcl-xL、Cleaved caspase-3、MnSOD等蛋白水平以及SIRT1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肝脏细胞的凋亡情况。2、丹酚酸B对酒精损伤的HepG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1)丹酚酸B对HepG2细胞酒精损伤的保护作用HepG2细胞随机分成五组:空白对照组;急性酒精损伤组(200mM);低、中、高剂量丹酚酸B预处理组(0.5μM,2μM,8μM)。药物与细胞共同孵育3h。(2)丹酚酸B对SIRT1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HepG2细胞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低、中、高浓度丹酚酸B预处理组(0.5μM,2μM,8μM)。药物与细胞共同孵育3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HepG2细胞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丹酚酸B(8μM)药物作用不同时间组(0h,1.5h,3h,6h)。药物与细胞孵育相应时间后,提取蛋白,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3)丹酚酸B诱导SIRT1表达对p53乙酰化的调节作用HepG2细胞随机分为四组:阴性对照组(si-Control);阴性对照+丹酚酸B组(8μM);转染SIRT1siRNA组;转染SIRT1siRNA+丹酚酸B组(8μM)。转染后,丹酚酸B给药作用3h后提取胞核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SIRT1及p53、acetyl-p53、PGC-1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急性酒精暴露会引起大鼠ALT、AST的水平上升,使大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活性显着升高,同时大鼠肝组织中GSH、GSH-PX的活性明显下降,MDA明显上调。而在丹酚酸B预处理组中,这些现象明显改善。且丹酚酸B预处理可上调Bcl-xL蛋白表达,降低Cleaved caspase-3及NF-κB蛋白表达。更重要的是,丹酚酸B预处理显着上调了SIRT1的表达及活性,降低了乙酰化p53的表达。在细胞实验中,丹酚酸B对SIRT1的激活作用呈现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当SIRT1基因被干扰后,药物对SIRT1蛋白表达的激活及对乙酰化p53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消失。以上结果表明丹酚酸B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通过上调SIRT1的表达及其活性来实现的。结论:丹酚酸B可通过上调SIRT1的表达及活性,降低p53的乙酰化从而发挥其对急性酒精所致肝损伤及HepG2细胞酒精损伤的保护作用,推断此为其对抗酒精损伤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杨建辉,杨柳青,张峰[8](2012)在《中医药抗肝损害的研究近况》文中指出从病因病机、实验研究、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疗法、外治疗法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抗肝损害的研究近况。指出:①单味药研究中,药物化学成分复杂,对于有效成分的提纯尚有一定的局限和难度,使其不能最大发挥药效的潜能和临床效果。②在复方研究方面,个人经验方剂较多,缺乏统一评价标准,临床的可推广性较差。③实验研究中,人为肝损害的动物模型与实际临床中的肝损害,无论是在病因、病理变化方面,还是在实际疗效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进一步研究中应加强实验方法和临床病理的一致性,在复方研究的同时,要注重评价标准和临床可推广性,在辨病论治的同时,注重辨证论治,从而更充分体现中医药治疗和预防肝损害的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
吴高峰[9](2012)在《牛磺酸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防治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大量饮酒会造成严重的肝脏损伤,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AFL)。目前AFL在西方国家是肝脏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嗜酒者逐渐增多,AFL发病率也迅速上升。牛磺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能够维持血液、免疫、生殖系统、视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同时肝脏也是牛磺酸合成的主要部位,对于肝脏的保护作用,有研究表明牛磺酸能减轻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肝脏损伤,但牛磺酸对AFL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开展牛磺酸对大鼠AFL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旨在为有效的预防AFL的发生、发展,并为AFL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试验一通过给雄性Wistar大鼠灌胃白酒和吡唑的混合液,饲喂高脂饲料的方法制备AFL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8、10、12周随机抽取大鼠,采集血液及肝脏,检测血清转氨酶含量及肝组织病理变化以验证造模效果。结果表明,造模12周,大鼠血清AST、ALT水平显着升高,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鼠肝细胞出现严重脂肪变性,空泡化病变显着,肝小叶中央静脉及门管区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证明本试验所采取的造模方法,12周可成功复制大鼠AFL模型。试验二在制备AFL模型的同时及造模后在大鼠饮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牛磺酸进行预防和治疗。预防试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2%和5%牛磺酸空白对照组、2%和5%牛磺酸预防组,时间12周;治疗试验分为: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2%和5%牛磺酸治疗组,时间分为4周和8周。试验结束后,杀鼠取血及肝脏,检测大鼠血清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并制作大鼠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分析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LDL-C、NEFA水平显着升高,HDL-C水平显着降低;肝脏NEFA、MDA含量显着升高,T-AOC、GSH、SOD水平显着下降;2%、5%牛磺酸空白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预防及治疗性添加牛磺酸能显着降低AFL大鼠血清ALT、AST、TC、TG、LDL-C、NEFA水平,升高HDL-C水平;显着提高大鼠肝组织中T-AOC、SOD、GSH活性,降低NEFA、MDA含量。治疗4周时,与对照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牛磺酸治疗组可有效改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治疗8周时,各组大鼠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但牛磺酸治疗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自然恢复组。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牛磺酸能显着抑制并减轻乙醇造成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反应程度。试验三在制备AFL模型的同时及造模后在大鼠饮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牛磺酸进行预防和治疗,4周试验结束后杀鼠,提取大鼠肝脏总RNA,半定量RT-PCR法扩增脂肪代谢关键酶及其转录调控因子CPT-1、FAS、ACC、PPARα基因;同时提取大鼠肝脏总蛋白,Wesrern Blot 法检测 CPT-1、FAS、ACC、HMG-CoA 还原酶、PPARα、SREBP-1 蛋白表达;探讨牛磺酸对肝脏脂肪代谢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酒精可引起大鼠肝脏中FAS、ACC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多,CPT-1、PPARα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减少,HMG-CoA还原酶、SREBP-1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多;牛磺酸空白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预防及治疗性添加牛磺酸均能显着下调肝脏FAS、ACC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上调CPT-1、PPARα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同时降低HMG-COA还原酶、SREBP-1蛋白的表达,证明牛磺酸可通过调节脂肪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转录调控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调节肝脏中脂肪代谢,减少肝脏中脂肪沉积。以上试验结果说明,牛磺酸可显着抑制并修复AFL大鼠的肝细胞损伤,降低TC、TG、LDL-C含量,增加HDL-C含量,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其机理可能是:(1)减轻酒精引起的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免受自由基的攻击,进而保护肝细胞;(2)调控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及其转录调控因子的基因、蛋白表达,调节肝脏脂肪代谢,抑制并减轻酒精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减少甘油三酯、脂肪酸、胆固醇合成、促进脂肪酸β氧化、促进肝脏内胆固醇的转化,从而减少肝脏脂肪沉积,起到预防并治疗AFL的作用。
杨晋翔,来要良[10](2012)在《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研究评述》文中研究表明酒精性肝纤维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中医治疗存在一定的优势。中医虽然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名、病机及治疗进行了研究,但是至今仍然不够深入。本文从酒精性肝纤维化证候的文献回顾、证素研究、临床证候分布、实验室指标方面对证候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认为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机和症状特点认识不同,造成证型判定不同或者证候命名不同,主要证型间的程度分级以及证候减轻、缓解或演变与病变的关系不明确,没有与病相结合形成合理的证型。酒精性肝纤维化证候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在丹皮酚治疗小鼠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
| 1 实验器材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AFLD小鼠模型的复制 |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 2.3 小鼠活动状态观察 |
| 2.4 标本处理及指标检测 |
| 2.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 2.6 组织病理学检测 |
| 2.7 基因水平检测 |
| 2.8 蛋白水平检测 |
| 2.9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动物一般状态观察 |
| 3.2 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
| 3.3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血清中TG、TC、ALT、AST的影响 |
| 3.4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 |
| 3.5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血清中Adip和 ACC含量的影响 |
| 3.6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肝组织中AdipR1、Ca MKKβ、AMPKα和 SREBP1c核酸水平的影响 |
| 3.7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肝组织中AdipR1、Ca MKKβ、AMPKα和 SREBP1c蛋白水平的影响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在丹皮酚改善AML-12细胞AFLD过程中的作用 |
| 1 实验器材 |
| 1.1 细胞培养 |
| 1.2 实验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确定浓度 |
| 2.1.1 细胞接种浓度的确定 |
| 2.1.2 酒精浓度的确定 |
| 2.1.3 丹皮酚浓度的确定 |
| 2.1.4 A769662浓度的确定 |
| 2.2 AFLD细胞模型的复制及分组给药 |
| 2.3 标本的处理 |
| 2.4 生化指标检测 |
| 2.5 细胞病理学检测 |
| 2.6 基因水平检测 |
| 2.7 蛋白水平检测 |
| 2.8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细胞状态观察及各药物干预的浓度确定 |
| 3.2 AML-12细胞的病理学变化 |
| 3.3 丹皮酚可降低AML-12 细胞中TG、TC、ALT、AST的水平 |
| 3.4 丹皮酚可降低AML-12 细胞中TNF-α、IL-1β的水平 |
| 3.5 丹皮酚可降低AML-12 细胞中Adip和 ACC的水平 |
| 3.6 丹皮酚对AML-12 细胞中AdipR1、Ca MKKβ、AMPKα和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7 丹皮酚对AML-12 细胞中AdipR1、Ca MKKβ、AMPKα和SREBP1c蛋白水平的影响 |
| 4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酒精性肝病的机制研究与疾病发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合格病例选择 |
| 1. 诊断标准 |
| 2. 纳入标准 |
| 3. 排除标准 |
| 4. 脱落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三) 一般临床资料 |
| 二、治疗方法 |
| (一) 治疗方案 |
| (二)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
| 1.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定标准 |
| (三) 统计学方法 |
| 三、结果 |
| (一) 证候疗效总有效率的比较 |
| (二)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 (三)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疗效比较 |
| (四)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疗效比较 |
| (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比较 |
| (六)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上臂围比较 |
| (七)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
| (八) 安全性指标监测 |
| 四、分析与讨论 |
| (一)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1. 流行病学 |
| 2. 发病机制 |
| (二)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三) 苓泽降脂汤组方分析 |
| 1. 苓泽降脂汤组方原理 |
| 2. 苓泽降脂汤单味药分析 |
| 3. 苓泽降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 |
| (四)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嘉兴中医医院实验性临床医疗患者知情同意书 |
| 参考文献 |
| 嘉兴中医医院实验性临床医疗患者知情同意书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 2.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 2.3 2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 2.4 2组治疗前后TIMP-1和TGF-β1水平比较 |
| 2.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6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1 ALD的研究现状 |
| 2 中医药对ALD的治疗优势 |
| 3 ALD的中医病因病机 |
| 4 ALD的中医分期用药 |
| 4.1 初期 |
| 4.1.1 经验组方 |
| 4.1.2 自拟组方 |
| 4.1.3 中成药 |
| 4.2 中期 |
| 4.2.1经验组方 |
| 4.2.2 自拟组方 |
| 4.2.3 中成药 |
| 4.3 后期 |
| 4.3.1 经验方 |
| 4.3.2 自拟方 |
| 4.3.3 中成药 |
| 5 小结 |
| 6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芒果苷分散片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优化 |
| 1 仪器和试剂 |
| 2 制备工艺流程 |
| 3 实验方法 |
| 4 质量评价方法 |
| 5 实验结果 |
| 6 小结 |
| 第二部分 芒果苷分散片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 1 仪器和试剂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3 小结 |
| 第三部分 芒果苷分散片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及草案 |
| 1 仪器和试剂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3 小结 |
| 4 芒果苷分散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
| 第四部分 芒果苷分散片对食蟹猴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存在问题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诊断 |
| 1.4 治疗及预防 |
| 1.4.1 戒酒 |
| 1.4.2 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 |
| 1.4.3 药物治疗 |
| 1.4.4 重症酒精性肝炎的治疗 |
| 1.4.5 预防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一、药物及试剂 |
| 二、主要仪器 |
| 三、主要溶液的配制 |
| 四、药物配制 |
| 五、实验用细胞株 |
| 六、实验动物 |
| 七、动物分组及给药 |
| 八、生化指标检测 |
| 九、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测 |
| 十、细胞培养 |
| 十一、细胞分组及给药 |
| 十二、SIRT1-siRNA 转染 |
| 十三、Western Blot 测定 SIRT1、p53、acetyl-p53、PGC-1a、NF-κB、Bcl-xL、Cleaved caspase-3、MnSOD 蛋白表达水平 |
| 十四、免疫沉淀法测定乙酰化 PGC-1a 水平 |
| 十五、RT-PCR 测定 SIRT1 mRNA 水平 |
| 十六、TUNEL 法 |
| 十七、统计学处理 |
| 结 果 |
| 一、丹酚酸 B 对急性酒精介导的大鼠肝损伤及体外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
| 二、丹酚酸 B 对炎症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
| 三、丹酚酸 B 对大鼠肝脏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 四、丹酚酸 B 对 SIRT1 表达及活性的影响 |
| 五、丹酚酸 B 对肝细胞凋亡和乙酰化 p53 表达的影响 |
| 六、丹酚酸 B 对 Cleaved caspase-3、Bcl-xL、MnSOD 蛋白表达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1 病因病机 |
| 2 实验研究 |
| 2.1 单味药研究 |
| 2.2 经方研究 |
| 2.3 复方研究 |
| 3 临床治疗 |
| 3.1 单味药治疗 |
| 3.2 辨病治疗 |
| 3.3 辨证治疗 |
| 4 中西医结合疗法 |
| 5 外治疗法 |
| 6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牛磺酸概述 |
| 2 酒精性脂肪肝(AFL)概述 |
| 3 牛磺酸对肝脏的生物学作用 |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第一章 AFL大鼠模型的制备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第二章 牛磺酸对大鼠AFL防治作用的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牛磺酸对AFL大鼠肝脏脂肪代谢关键酶及其转录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英文缩写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