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巴彦淖尔盟蒙汉九大人类学指标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巴彦淖尔盟蒙古族、汉族9项人类学指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兴鑫[1](2020)在《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蒙古族是由诸多部落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各部落相对隔离、居住分散,族源、生活环境、习俗均不完全一致,不同部落的体质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和硕特部是卫拉特蒙古的重要一支,在蒙古族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研究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学特征,研究组于2017年6月和8月赴青海德令哈市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对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成人361例(男性166例,女性195例)、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成人233例(男性89例,女性144例)进行了60项身体指标、18项身体组成成分指标的测量和12项观察指标的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u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多为有上眼睑褶皱、鼻背侧面观直型、鼻基部水平、鼻根高度中等、鼻翼宽阔、颧部突出度扁平、圆形耳垂、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薄唇、直型下颏。青海和硕特部有蒙古褶、眼裂高度中等、眼裂倾斜度外角高出现率较低于阿拉善和硕特部。(2)青海和硕特部较阿拉善和硕特部头部更长,头部、面部、眼内角间宽度、鼻部和容貌耳宽更宽,唇高较高,但眼外角间宽度、口部更窄,鼻部更低平,形态面高、上唇皮肤部高度、鼻长均较小。(3)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均为高头型,青海和硕特部多为圆头型、阔头型、阔面型、中鼻型,阿拉善和硕特部多为特圆头型、狭头型、超狭面型、狭鼻型。(4)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女性多为长躯干型、中腿型、宽胸型、矮胖型、高型身高,青海和硕特部为中肩型、窄骨盆型,阿拉善和硕特部为宽肩型、宽骨盆型。青海和硕特部肩宽、骨盆宽较阿拉善和硕特部小。(5)青海和硕特部头水平围、臀围、大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均较阿拉善和硕特部大;随年龄增长,青海和硕特部躯干围度值逐渐增大,阿拉善和硕特部腰围、下肢围度值增大;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围度值与北方蒙古语族族群较为接近,其围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6)青海和硕特部女性肱三头肌皮褶、髂嵴上侧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较厚,肱二头肌皮褶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则为阿拉善和硕特部较厚;青海和硕特部肱三头肌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与生活在北亚地区的族群较为接近,其皮褶厚度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7)青海和硕特部总体平均体型值男性为4.3-5.6-1.4、女性为6.2-5.7-0.9,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为5.1-5.0-1.0、女性为6.1-4.5-0.9,均表现为骨骼、肌肉较为发达,身体肥胖程度较高、线性程度较低,且女性肥胖程度高于男性。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型与北方蒙古语族、突厥语族族群较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8)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体重、总体脂率、BMI、热量、生理年龄、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左下肢肌肉量、四肢和躯干脂肪率存在差异,其中除水分率外,其余指标青海和硕特部均较低;女性推定骨量、热量存在差异,推定骨量青海和硕特部女性较高,热量则为阿拉善和硕特部女性较高;随年龄增长,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增大而肌肉量减小。(9)根据体脂率、BMI判断肥胖的标准,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男性、女性脂肪含量较高,属于超重或肥胖类型。(10)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与北方蒙古语族族群较接近,青海和硕特部还与突厥语族族群较为接近,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11)17个族群中,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有上眼睑褶皱、下颏凸型、有耳垂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有内眦褶、鼻背凸型、卷发出现率较低,窄鼻孔、尖型发际出现率较高;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8项头面部遗传指标最为接近,均与甘肃汉族较为接近。(12)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卷舌出现率在17个族群中处于中等水平,尖舌、翻舌出现率较低;青海和硕特部3项舌运动类型与甘肃汉族最为接近,阿拉善和硕特部与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最为接近。(13)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右扣手、右型交叉臂出现率在17个族群中处于较低水平,右利手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3项不对称行为与甘肃汉族、达斡尔族最为接近。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为北亚类型体质特征,并与北方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族群较为接近。遗传学特征显示,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还与甘肃汉族较为接近。

隋哲峰,王英,萨仁高娃[2](2020)在《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眼部特征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探索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眼部特征,为巴尔虎蒙古族人种族研究、民族识别、遗传疾病等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依据《人体测量方法》和Martin测量工具说明观测265人(男性135人、女性130人)巴尔虎蒙古族6-16岁少年儿童蒙古褶(内眦褶)、上眼睑褶皱、眼裂倾斜度等眼部特征,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与可查询到的鄂尔多斯、巴盟、阿拉善等蒙古族人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的眼部特征中蒙古褶、上眼睑褶皱和眼裂倾斜度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的蒙古褶、上眼睑褶皱出现率高于鄂尔多斯蒙古族人,其他低于查询到的数据;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眼部特征与其他巴尔虎蒙古族人的数据报道基本相符。说明巴尔虎蒙古族人眼部特征随年龄增长从少年儿童开始明显变化。巴尔虎蒙古族人眼部特征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人。从其人类学特征、历史渊源和起源、语言、特有的服饰文化习惯特征看,巴尔虎蒙古族人是一个与其他蒙古族不同的族群,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或族群。

胡慧媛[3](2017)在《云南摩梭人的人类生物学研究 ——基于人体测量学的体质特征及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还有一些族群的族属状况不清,族称不定。这些族群或是至今尚未确定族属或是对已划定的族属尚存争议。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摩梭人被归为蒙古族,云南摩梭人被归为纳西族。然云南宁蒗摩梭人不接受纳西族的族称,1990年在其呼吁下云南省人大批准了“摩梭人”的称谓。本研究组于2013年9月对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386例(男性179例,女性207例)摩梭人的71项体质人类学指标和250例(男125例,女125例)中学生的25项群体遗传学指标进行了调查,并从族群的形成、发展、迁徙、与其它族群的融合、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摩梭人体质特征形成的原因,首次报道摩梭人全面的体质数据,为历史留下当代摩梭人的体质资料,促进中华民族体质数据库早日建成,并为摩梭人的民族识别提供人类学方面的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多数摩梭人上眼睑皱褶明显,有蒙古褶率低,眼裂狭窄,眼外角高于眼内角,颧骨突出度微弱,鼻根高度中等,直鼻梁,鼻基部水平,鼻翼宽阔且高度中等,鼻孔属于倾斜,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红唇较薄,圆形耳垂,褐色眼睛。随年龄增长,摩梭人有蒙古褶出现率降低,眼裂倾斜度趋于水平,鼻翼变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增大,红唇厚度逐渐变薄,眼色黑褐色减少、褐色和浅褐色增加。(2)指数分型,摩梭人头部为圆头型,中头型,高头型,狭面型,中鼻型;体部为宽胸型,中肩型,中腿型,男性为长躯干型、女性为中躯干型,男性为宽骨盆型、女性为中骨盆型。身高为超中等身材。(3)随年龄增长,摩梭人大腿围和小腿围逐渐减小,仅大腿围女性高于男性。摩梭人20-岁组的肺活量最大,50-岁组上肢肌肉最发达。摩梭人上臂和小腿的发育处于较高水平,头水平围较大,大腿较粗,前臂较纤细,与云南汉族最为接近,具有我国北方族群的特征。(4)摩梭人面部、躯干部和四肢部的皮下脂肪协同发育,躯干部皮下脂肪高于四肢。女性全身的皮下脂肪发育高于男性。皮褶厚度指标间均呈两两相关,皮褶厚度的发育状况介于南方族群和北方族群之间。(5)摩梭人男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摩梭人体型女性较男性相对丰满,肌肉和骨骼欠发达,线性度较差,与布依族最接近,与云南汉族和云南蒙古族较为接近,与巴尔虎蒙古族距离较远。(6)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和蒙古族族群比较,摩梭人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体质特征,在其体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纳西族、普米族的影响。(7)摩梭人左型扣手、凸型鼻梁和额头发际出现率男性高于女性,上眼睑出现率女性高于男性。卷舌与翻舌、卷舌与尖舌、卷舌与三叶舌、利足与扣手、利足与利手、利足与叠臂、优势眼与叠腿、蒙古褶与鼻孔形状8对指标间存在相关。摩梭人与内蒙古蒙古族诸族群距离较远,与南方族群距离较近。体质方面,摩梭人主要表现为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特征;群体遗传学方面,主要表现为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族群特征。

张水平,左小福,张喜敏,李妮励,苏梅,雷邦桥,官亚军,余跃生[4](2015)在《贵州“里民人”7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里民人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在知情情况下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关岭县610名里民人(男性300人,女性310人)的发质、达尔文结节、门齿类型、唇厚、下颏类型、通贯纹和指甲类型7项人类学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里民人硬发质、达尔文结节、铲形门齿、厚唇、下颏前突、通贯纹、长形指甲出现率分别为54.4%、53.1%、91.3%、69.8%、43.3%、11.1%、60.7%。其中,男性分别为60.7%、60.0%、93.0%、76.0%、47.3%、19.3%、54.0%,女性分别为48.4%、46.5%、89.7%、63.9%、39.4%、3.2%、67.1%。除门齿类型外,其他6项遗传特征分布存在性别差异(P<0.05或P<0.01)。发质与门齿类型、唇厚、下颏类型,以及指甲类型与达尔文结节、门齿类型、下颏类型、通贯纹之间具有遗传关联性(P<0.05或P<0.01)。结论:里民人7项遗传特征的性别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且特征间遗传关联性较小。

赵大鹏,张洁,郑连斌,李咏兰,宇克莉,张兴华[5](2015)在《江西赣州和广东梅州客家人手足4项群体遗传学指标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抽样调查了520例(男343例,女177例)江西赣州客家人和203例(男68例,女135例)广东梅州客家人的手足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拇指类型、环示指长、指甲类型、足趾类型).结果表明:(1)两地客家人的手足4项指标类型的出现率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项指标在两地客家人中的男性群体间和女性群体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地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10个族群相比,直型拇指出现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非扁型指甲和拇趾长出现率均处于中等水平;(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赣州客家人具有典型的北方族群特征,广东梅州客家人具有南方族群特征.

傅媛[6](2013)在《湖南宁乡县地区汉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迄今有关湖南汉族体质特征及人类群体遗传学特性的系统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为此,于2010年9月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和双凫铺地区,对当地20岁以上的健康汉族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收集有效资料737例(城市男性149例,城市女性170例,乡村男性197例,乡村女性221例),并对宁乡县460例(男254例,女206例)高中生的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进行了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研究项目包括86项体质人类学观测项目、34项衍生指数、12项问卷项目和2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采用体质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头面部特征、体部特征、皮褶厚度、身体围度、体型、形态遗传性状、不对称行为特征、舌运动类型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湖南宁乡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及少数民族体质和遗传学特征的异同性。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宁乡汉族人发色黑,男性肤色以黄色和暗黄色居多,女性肤色多为浅黄和黄色,眼色多为黑褐色和褐色,眼裂高度多为窄至中型,眼裂倾斜度以外高内低型为主,大多数人有上眼睑皱褶,内眦褶出现率较低;鼻梁类型多为直型,鼻基底方向大多水平,鼻翼高度以中等为主,鼻翼宽类型为宽型人数占优,鼻根高度男性以中型人数最多,女性多为低型,鼻孔最大径多为横型;颧部突出度男性以微弱型为主,女性则以中等型人数最多;大多人红唇薄,上唇皮肤高度中等;耳垂类型三角形居多。男女头部均以圆头型、高头型、阔面型、中鼻型居多,男性阔头型、女性中头型居多。(2)城、乡男性汉族平均身高分别为1650.4mm、1630.4mm,平均体重为65.9kg、63.9kg。城、乡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537.1mm、1534.6mm,平均体重为53.9kg、55.0kg。男女性多为亚中等或中等身材、长躯干型、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亚短腿型至中腿型。(3)男性体型主要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体型以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居多。(4)湖南宁乡汉族高血压患病率与性别无关,与年龄和BMI指数有极显着相关,年龄和BMI指数越大,高血压患者比率越高。(5)体格测量项目普遍存在性别差异,骨骼性测量项目多为男性大于女性,皮脂厚度项目多为女性大于男性。(6)湖南宁乡汉族拇指类型多为直型,环指长于示指,指甲类型多为长型,足趾拇趾长者过半数。多数人为直发、直型鼻梁、宽型鼻孔、铲形门齿。多数人能卷舌和尖舌,能叠舌、翻舌的人均较少,仅少数人能三叶舌。湖南宁乡汉族不对称行为特征中多数是右侧优势。(7)湖南宁乡汉族体质特征总体上介于南、北亚类型族群之间,但更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湖南宁乡地区汉族体质特征和群体遗传学特性的研究资料,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湖南宁乡汉族人群的体质特征和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

孔祥薇[7](2013)在《赣语族群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我国汉族体质特征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专一性和针对性都有所增强,研究形式亦呈多样化。从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两个方面研究赣语族群的资料至今尚未见完整而全面的报道。2010年5月,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市区及辖区浮梁县进行赣语族群体质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调查。共获得有效资料699例(城市男性154例,城市女性149例,乡村男性195例,乡村女性201例),调查体质人类学指标87项。在景德镇市第七中学对381例(男226例,女155例)汉族学生进行了25项群体遗传学指标的调查。被调查者身体健康,无残疾,父母均为汉族并世居当地三代以上。本研究对赣语族群整体的发育程度和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利用人体测量学统计分析方法,对赣语族群的头面部特征、体部测量指标、皮褶厚度值、围度值、体型、形态遗传性状、行为特征等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法将赣语族群的体质特征与国内其他族群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从头面部特征来看,赣语族群合计蒙古褶出现率较低,上眼睑皱褶的出现率为中等,眼裂高度以中等和狭窄为多,眼裂倾斜度水平类型出现率过半,鼻背侧面观大部分为直型,颧部突出度、鼻根高度、鼻基底方向、鼻翼高度、鼻翼宽和上唇皮肤部高都以中等类型为主,鼻孔最大径斜型出现率过半,上红唇厚度以薄唇和中唇为主,耳垂类型多为圆形和三角形,发色黑,褐色眼,肤色以浅黄色居多。(2)测量指标中,赣语族群城市男性的平均身高高于乡村男性,身高分型均为矮型;城市女性身高分型为中等型,乡村女性为亚中等型。赣语族群成年人多为圆头型,高头型,狭鼻型,城市男性为阔面型,乡村男性为狭面型,女性为中面型。躯干部指数分型为长躯干型,窄肩型,中胸型,窄骨盆型和亚短腿型。城市人群Rohrer指数分型为矮胖型,乡村人群为中间型。(3)赣语族群成年人躯干部的皮褶厚度值较大,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及体脂百分含量均大于男性,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项皮褶厚度值之间均相关;与我国其他族群相比,赣语族群男性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女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特征。(4)城市人群的围度值基本都大于乡村人群,男性各项围度值均大于女性,腹围、臀围、大腿围值的性别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赣语族群围度值特征介于南、北亚类型族群之间。男性以30岁、女性以40岁为体质特征随年龄变化的分界点。(5)城市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32-5.14-1.83,乡村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38-4.88-2.31,均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城市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31-4.64-1.73,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乡村女性平均体型值是4.76-4.60-1.62,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赣语族群成年人体型与北方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相近。(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赣语族群男性的体质特征与青海土族、甘肃藏族、海南黎族接近;女性的体质特征与福建畲族、海南黎族、甘肃藏族接近。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赣语族群男性身高中等,面部高度宽度值中等偏大,头长较长,鼻部特征明显;女性额窄,眼距宽,鼻部特征明显,身高中等偏矮,骨盆较窄。(7)群体遗传学指标中,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鼻背侧面观、铲形门齿出现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凸型下颏出现率较低;内眦褶、上眼睑皱褶、凸型鼻背侧面观、有耳垂、尖形前额发际、卷发的出现率中等;宽鼻孔、铲形门齿出现率较高;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鼻孔形状-门齿类型两对性状相关。(8)7项不对称行为出现率R型均高于L型,仅利手出现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赣语族群不对称行为R型出现率与黎族、云南独龙族相近;优势眼和叠臂与其他不对称行为均不相关;大部分不对称行为R-R型组合出现率高于L-L型组合。(9)舌运动类型中,尖舌出现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尖舌是不依赖其他舌运动类型而独立存在的性状;三叶舌与卷舌、叠舌、翻舌,翻舌与卷舌、叠舌之间存在基因互作。(10)手足形态指标中,多为足拇趾长型、拇指直型、环指长型、指甲长型和方型;仅足趾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项手足形态指标两两间不相关,彼此独立。结论赣语族群的体质特征介于蒙古人种南、北亚类型之间,女性的体质特征相对于男性更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赣语族群25项群体遗传学指标出现率与多数南亚类型族群较为接近。

王改芳,郑连斌,闫春燕[8](2013)在《海南文昌地区汉族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文中研究说明调查了海南文昌地区371例(男165例,女206例)汉族中学生的9项头面部遗传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2)海南文昌地区汉族有凸鼻梁、窄鼻孔、突型下颏,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铲型门齿在我国族群中居较高水平;上眼睑皱褶、有内眦褶、有耳垂、尖发际、卷发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海南文昌地区汉族9项头面部遗传指标之间,门齿类型和内眦褶、鼻孔形状和内眦褶、耳垂和下颏类型存在基因互作关系。

吴丽敏,赵凰凯,熊海波,符碧[9](2012)在《黎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文中指出按照《人体测量手册》、《人体测量方法》和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方法,调查了海南省黎族中学生720例(男347例,女373例)9项遗传学指标.结果显示:①有内眦褶、铲型门齿、突型下颏和额头发际有尖及卷发的出现率较低,上眼睑皱褶率中等偏高,凸型鼻梁率中等水平,宽形鼻孔率中等偏低,有耳垂率偏高.②除上眼睑皱褶、额头发际和发形外,其余6项指标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着差异.③9项指标中部分指标间存在相关关系.

王赛群[10](2011)在《湖南汉族10对单基因遗传性状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300(男150,女150)例湖南汉族学生的10对遗传性状(上眼睑皱褶、耳垂、前额发际、耳盯聍、鼻孔形状、蒙古褶、达尔文节、鼻梁侧面观、折舌、卷舌)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上眼睑、蒙古褶、达尔文节、折舌、卷舌的显性频率超过50%,各性状基因频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10对遗传性状中,前额发际同时与耳垂、耳盯聍、蒙古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以及蒙古褶与达尔文节彼此明显相关;与国内其他群体比较,湖南汉族上眼睑皱褶与鼻梁侧面观的显性频率相对较高,而耳垂与鼻孔形状的显性频率相对较低;通过不同汉族群体的聚类分析,发现湖南汉族的遗传性状分布与贵州汉族、山西汉族最相似.

二、巴彦淖尔盟蒙古族、汉族9项人类学指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彦淖尔盟蒙古族、汉族9项人类学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蒙古族和硕特部简介
        1.1.1 青海和硕特部
        1.1.2 阿拉善和硕特部
    1.2 体质人类学及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头面部测量指标及方法
        2.2.2 体部测量指标
        2.2.3 围度测量指标
        2.2.4 皮褶厚度测量指标
        2.2.5 体型研究指标
        2.2.6 身体组成成分研究指标
        2.2.7 遗传特征研究指标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
        3.1.1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头面部特征研究
        3.1.2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体部特征研究
        3.1.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围度特征研究
        3.1.4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皮褶厚度特征研究
        3.1.5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成人体型研究
        3.1.6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身体组成成分研究
        3.1.7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我国其他民族体质特征比较分析
    3.2 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
        3.2.1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头面部遗传指标研究
        3.2.2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舌运动类型研究
        3.2.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4 讨论
    4.1 族源和遗传因素
    4.2 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
    4.3 自然环境和其它因素
5 结论
    5.1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1 青海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2 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1.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体质特征比较
    5.2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1 青海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2 阿拉善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结论
        5.2.3 青海、阿拉善和硕特部遗传学研究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2)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眼部特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观测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数据相同点
    3.2数据不同点
    3.3相关人文观点
4 结 论

(3)云南摩梭人的人类生物学研究 ——基于人体测量学的体质特征及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体质人类学概述及发展概况
    1.2 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概况
    1.3 研究现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质量控制
        2.2.2 调查方法
        2.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质人类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头面部观察指标研究结果与分析
        3.1.2 头面部、体部研究结果与分析
        3.1.3 身体围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3.1.4 皮褶厚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3.1.5 体型研究结果与分析
        3.1.6 体质特征研究结果与分析
    3.2 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5项舌运动类型研究结果与分析
        3.2.2 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研究结果与分析
        3.2.3 9项头面部指标研究结果与分析
        3.2.4 4项手足指标研究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迁徙与基因交流
    4.2 社会经济、饮食文化和地理气候
5 结论
    5.1 摩梭人体质特征研究结论
    5.2 摩梭人群体遗传特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贵州“里民人”7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遗传特征出现率
    2.2 遗传特征相关性
3 讨论
    3.1 遗传性状出现率比较分析
        3.1.1 发质
        3.1.2 达尔文结节
        3.1.3 门齿类型
        3.1.4 唇厚
        3.1.5 下颏类型
        3.1.6 通贯纹
        3.1.7 指甲类型
    3.2 遗传特征之间的相关分析

(5)江西赣州和广东梅州客家人手足4项群体遗传学指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手足 4 项指标的出现率
    2.2 两地客家人 4 项遗传学指标的比较
    2.3两地客家人与其他地区10个族群的比较
    2.4 族群间手足 4 项遗传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3 结论

(6)湖南宁乡县地区汉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汉族的形成
    1.2 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及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概况
    1.3 汉族体质人类学及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概况
    1.4 湖南汉族及其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概况
        1.4.1 湖南地区简介
        1.4.2 湖南地区汉族体质人类学及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2.1 体质人类学项目
        2.2.2 人类群体遗传学项目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质人类学项目
        3.1.1 观察项目
        3.1.2 测量项目
        3.1.3 部分测量项目随年龄的变化
        3.1.4 身体围度分析
        3.1.5 皮褶厚度
        3.1.6 体型分析
        3.1.7 湖南宁乡汉族与其他群体的比较
        3.1.8 高血压对体质的影响
    3.2 人类群体遗传学项目
        3.2.1 湖南汉族4项与手足有关的遗传指标
        3.2.2 湖南宁乡汉族9项头面部遗传指标
        3.2.3 湖南宁乡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
        3.2.4 湖南宁乡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
4 讨论
    4.1 湖南宁乡地区汉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
    4.2 湖南宁乡汉族体质特征成因浅析
        4.2.1 遗传因素
        4.2.2 环境因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7)赣语族群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汉族的形成
        1.1.1 赣语族群的形成
        1.1.2 赣方言及赣语族群居住地简介
    1.2 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中国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研究现状
        1.2.2 中国汉族及赣语族群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体质人类学指标调查
        2.1.2 群体遗传学指标调查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质人类学指标
        3.1.1 观察指标
        3.1.2 头面部及体部测量指标
        3.1.3 皮褶厚度值测量指标
        3.1.4 围度值测量指标
        3.1.5 体型分析
        3.1.6 赣语族群与我国其他族群体质特征的比较
    3.2 群体遗传学指标
        3.2.1 头面部形态特征的研究
        3.2.2 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3.2.3 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3.2.4 与手足有关的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2.1 体质人类学指标
        4.2.2 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8)海南文昌地区汉族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2.1 头面部9项遗传学指标
        2.1.1 内眦褶
        2.1.2 上眼睑皱褶
        2.1.3 门齿类型
        2.1.4 鼻梁类型
        2.1.5 鼻孔形状
        2.1.6 下颏类型
        2.1.7 耳垂类型
        2.1.8 额头发际
        2.1.9 头发类型
        2.2 9项遗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9)黎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黎族9项头面部遗传学指标 (形态特征) 调查结果与比较
        2.1.1 内眦褶
        2.1.2 上眼睑皱褶
        2.1.3 门齿类型
        2.1.4 鼻梁侧面观
        2.1.5 鼻孔形状
        2.1.6 下颏突出度
        2.1.7 耳垂类型
        2.1.8 额头发际
        2.1.9 发 形
    2.2 9项形态特征 (遗传学指标) 间的相关性分析
3 结 论

(10)湖南汉族10对单基因遗传性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汉族单基因遗传性状的表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2.1.1 上眼睑
        2.1.2 耳垂
        2.1.3 前额发际
        2.1.4 耳盯聍
        2.1.5 鼻孔形状
        2.1.6 蒙古褶
        2.1.7 达尔文节
        2.1.8 鼻侧面观
        2.1.9 折舌
        2.1.10 卷舌
    2.2 湖南汉族10对单基因遗传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汉族群体单基因遗传性状的比较分析

四、巴彦淖尔盟蒙古族、汉族9项人类学指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研究[D]. 杨兴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巴尔虎蒙古族少年儿童眼部特征的调查研究[J]. 隋哲峰,王英,萨仁高娃. 人类学学报, 2020(01)
  • [3]云南摩梭人的人类生物学研究 ——基于人体测量学的体质特征及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D]. 胡慧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4]贵州“里民人”7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J]. 张水平,左小福,张喜敏,李妮励,苏梅,雷邦桥,官亚军,余跃生.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5(01)
  • [5]江西赣州和广东梅州客家人手足4项群体遗传学指标的比较[J]. 赵大鹏,张洁,郑连斌,李咏兰,宇克莉,张兴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6]湖南宁乡县地区汉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D]. 傅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2)
  • [7]赣语族群体质人类学与群体遗传学研究[D]. 孔祥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2)
  • [8]海南文昌地区汉族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J]. 王改芳,郑连斌,闫春燕. 生物学通报, 2013(02)
  • [9]黎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 吴丽敏,赵凰凯,熊海波,符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10]湖南汉族10对单基因遗传性状的调查分析[J]. 王赛群. 怀化学院学报, 2011(08)


蒙古族论文 人类学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阿拉善论文

上一篇:仔猪断奶前腹泻的有效预防与对策
下一篇: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