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王越[2](2021)在《汉代城乡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城乡关系即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往的古代城乡关系研究主要侧重于唐宋明清时期的探讨,具体到两汉时期则更加侧重于城市和乡村的分别研究。研究汉代城乡关系不仅可以补充古代城乡关系研究体系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还有助于打通汉代城市研究与乡村研究的关联。同时,研究汉代城乡关系也有深化“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解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城乡关系作为研究主体,探究汉代城乡关系的历史实际,梳理两汉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和乡村从宗法血缘共同体中解放出来,城乡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居住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动向。受到多国林立、社会动荡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城乡关系还展现出区域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历史特点。短暂的秦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下一统局面下城乡关系的发展。进入汉代以后,城乡关系得以继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汉代城乡关系中存在较多的同一性要素。这是城乡共同体时代的基因遗存和“大一统”王朝政治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同一性要素主要体现在政治治理和居民生活两方面。城市与乡村统一于地缘行政管理体系,拥有着相同的基层组织和管理人员设置。各种身份人群广泛分布于城市与乡村之中,广大城乡平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经济权益和文教机遇。此外,城乡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具有同一性表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广泛分布于城市与乡村之中,城乡居民在主流思想文化上也有着相当多的一致想法与诉求。其二,汉代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有差异化发展的趋势。这是城乡共同体色彩淡化,城乡分野明晰化的结果。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空间差异和经济结构差异两方面。城市与乡村在空间规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发展趋势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与乡村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市场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此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也存在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就汉代城乡关系的结构与发展趋势而言,城乡同一性要素的存在与城乡的差异化发展始终是并存的。其三,汉代城乡差异推动着城乡相互交流。城市和乡村通过政治互动,实现了治理功能的互补,乡村自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乡经济也因为经济结构的差异和区域差异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城乡思想文化呈现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形态。汉代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中自由选择居住,造就了城乡人口的主动性流动,流民在城市和乡村中祈求生存,造就了城乡人口的被动性流动。其四,汉代城乡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汉代城乡转化规模十分可观,乡村向城市不断地演进,城市也在向乡村不停地回归。影响城乡转化的因素主要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各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单位城乡形态的变化。城乡转化的实现得益于汉代城乡的特定背景,是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城乡共同发展的“马太效应”推动了大都市和小型乡村的涌现,也为城乡转化提供了发展动力。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发展趋势来看,两汉城乡关系出现了较多变动,其结果是乡村的成长与城市的停滞,但是没有突破城乡关系的原有结构。这是汉代城乡关系有别于其他时期的显着特征。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基点在于农本,而欧洲古代城乡没有共同的基点,由此造就了中西古代城乡关系的结构差异。同时,官方政府统一主导着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这与西方古代的城乡分治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陈曦[3](2020)在《《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至治年间刊行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末明初罗贯中所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为《三国志演义》)为三国题材演化史中最为完整亦是最为成功的两部杰出的文艺作品。前者是后者成书的关键环节,由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不同,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文化内涵、美学风格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值得全面细致地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将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整体全面、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同时,重新审视和评价《三国志平话》,对《三国志演义》也会有新的进一步地认识。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三国故事的总源头乃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特殊人物及重大事件被陈寿遴选入《三国志》,成为正史。后经裴松之补注,又大篇幅扩充,最后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整合,融裴注入正文,遂成为完整的公认的正史文本。其中,未入史传者,有的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遂成为了大众传说。此乃同源分流为史传与传说两大层面。在此过程中,裴注补入内容中已有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一次交流。《三国志》等正史成书后,其中的某些内容又被喜好三国故事的知史者作为结构框架,通过其想象、生发、演绎为新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二次交流。经过魏晋至宋元的漫长历史过程,文人创作与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日渐丰富发展,至《三国志平话》的产生,成为大众传说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以大众传说为主的两个层面的合流杰作。至《三国志演义》的横空出世,又回归史传,成为以史实为主兼收传说的更高层次的集大成的伟大作品。此乃两个层次的又一次螺旋式上升的交流与合流。第二章,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首先追溯了《三国志平话》的故事情节与《三国志》、裴注的源流关系,并列表加以细致地梳理,比较二者故事情节的前后继承关系,同时比较其许多着名故事的情节设计差异。接着又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最后,又以六大着名三国故事为例,个别中见一般地比较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在情节建构层面的同中之异。第三章,人物形象之比较。本章以蜀汉集团的刘、关、张、诸葛亮形象与曹魏集团的主角曹操形象、孙吴集团的主角周瑜形象为例证,管中窥豹,比较《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演义》在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此前,学界对二者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多立足于《三国志演义》,将其吸纳《三国志平话》中有关人物的内容拿来进行比较,绝大多数观点是褒扬《三国志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而贬低《三国志平话》中的人物形象为简单粗陋。笔者则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两部作品中均有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同中之异,同时,也将其相关内容与《三国志》加以比较,重新评价相同人物形象在不同文本中的思想性格特征及艺术得失,以期对《三国志平话》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做出新的合理的评价。第四章,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文化意蕴的异同。从民与国关系的层面论之,二者都在弘扬爱国爱民思想。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平话》是“爱民第一”,即把爱民置于安国及一切社会内容的前面;《三国志演义》则是报国第一,安民第二。从作品开头管窥二者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是以因果报应开篇,表达了一种批判暴君、赞扬明君、惩恶扬善的道德理想;《三国志演义》是以“天人感应”思想为主导,以天意来警戒人世开头,引出黄巾起义,追溯乱世缘由;毛本则是以历史循环论起始,用以解释社会分与合的现象与规律。从作品结尾探讨作品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改变了史实,以刘渊兴汉作结,表达了一种复仇的快感与变相兴复汉室的理想愿望;《三国志演义》则遵循史实,通过司马氏一统天下,寄寓了向往统一、君明臣良的理想愿望。第五章,比较论述《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的美学特征。从美学色彩论之,《三国志平话》以喜剧美为主,是喜中有悲;《三国志演义》是悲剧美为主,悲中有喜。二者都追求以奇为美,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演义》是奇中寓真,在情节奇特美的追求中又以真实性与合理性约束之;《三国志平话》是奇上加奇,追求超人之美,神化之美,求奇不已,在奇美中获得快感。从美的性质来说,《三国志平话》占主导地位的是朴质之美,但粗中有细,俗中有雅;《三国志演义》占主导地位的是文雅之美;但亦细中有粗,雅中寓俗。
周文琪[4](2020)在《汉水流域三国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国戏,指取材于魏、蜀、吴三国历史及其衍生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由民间艺人和文人创作的各种戏剧作品。汉水流域幅员辽阔,地方剧种众多,保存的三国题材剧目不胜枚举。三国题材的戏剧与以扮演三国人物着名的戏剧演员,在汉水流域的戏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汉水流域三国戏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主要对汉水流域三国戏的剧种、剧目、剧本进行整理。汉水流域上游以陕南的汉中、安康一带为三国戏的主要传播空间,流行剧种为汉调桄桄、汉调二黄、商洛道情等;中游的南阳、襄阳等城市以汉剧、湖北越调、南阳越调、南阳宛梆为流行剧种;汉水下游的武汉、钟祥则流行京剧、汉剧等剧种,汉水流域的三国戏基本存在于上述剧种之中。剧目方面,主要是对《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南阳地方戏曲艺术》《南阳市戏曲志》《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汉剧志》《汉剧史料专辑》及各地区的地方志中的三国戏剧目进行考证。剧本方面,主要以《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河南传统剧目汇编》《京剧汇编》《湖北地方戏曲丛刊》中收录的三国戏剧本为考察对象。第二章主要探析汉水流域三国戏与《三国演义》、元明杂剧、明清传奇、民间文学的关系,探讨了汉水流域三国戏的继承与发展。元明杂剧、小说《三国演义》、明清传奇、民间文学中的三国故事,建立了三国戏剧情的初步框架,也为汉水流域三国戏的创作者改编、重写三国题材提供了蓝本。汉水流域三国戏主要沿袭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语言文本和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创新。汉水流域三国戏也有《黄鹤楼》《求高计》等剧目直接承袭了元明杂剧的剧情,或吸取明清传奇、民间文学的精华部分,创作出如《刘封滚鼓》《三闯辕门》的精彩剧目。第三章重点讨论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与诸葛戏中的诸葛亮形象。汉水流域是诸葛亮主要活动的地方,其中汉中地区是诸葛亮最后战斗过的地方,他在汉中留下丰富的诸葛亮文化遗产。汉水流域也是诸葛亮文化胜地,为祭奠诸葛亮,汉水各地修建武侯祠,并有部分保存至今。在戏剧文化方面,汉水流域三国戏塑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的戏剧所占比重较大,其形象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第四章主要探讨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汉水流域三国戏。汉水流域三国戏展现的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由于历史题材的限制,女性角色多处于附庸地位,她们服从于封建父权制度,成为话语权缺失、自我意识隐匿的政治斗争工具,即在男权社会中的“失声”的群体。以女性主义的视野解读汉水流域三国戏的女性群像,可以发现女性精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集体缺失。第五章重点探究汉水流域三国戏的剧场性。本章主要对汉水流域三国戏的戏剧文本进行研究,其戏剧节奏张弛有序,使戏剧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戏剧悬念构思巧妙,其科诨艺术调动了剧场气氛。从节奏、结构、科诨三方面来看,汉水流域三国戏富有剧场性特征。
王凡[5](2020)在《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文中指出明清小说的电影改编是我国名着电影改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创作不仅在内地电影的发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也于香港电影的演变进程中产生了诸多佳作。作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香港影坛占据重要地位的制片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曾投资拍摄了多部依据明清小说改编的影片。本论文以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学界对于明清小说电影改编的研究多关注于内地及香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此类创作现象,而对以邵氏此类影片为代表的二十世纪80年代前的明清小说香港电影改编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本论题的探究可较好地弥补这一研究空白。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这一论题的选题意义,并从明清小说的香港电影改编和邵氏电影两个层面对这一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邵氏电影的整体概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影片《貂蝉》将书中王允以计诛董卓的情节搬上银幕,在部分重构片中主人公的貂蝉命运轨迹时,彰显了她“公义为先”的形象,投射出主创者的女性意识与家国情怀。而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在展现《三国演义》中孙策斩于吉的情节时,凸显了浓郁的武侠影像风格,并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两部影片虽类型、风格完全不同,但都折射出导演强烈的个人化印记,并在这一创作主体意识的影响下,彰显出对原着人物富于新意的改易与重塑。第二章主要探究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水浒传》的改编。影片《阎惜姣》《潘金莲》运用戏曲化手段正面重塑了书中阎婆惜、潘金莲这类反面女性人物。而影片《武松》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潘金莲的人性化色调,并突出了武松形象的传统人伦意味。与之相比,张彻导演的“水浒”电影在武侠影像书写中彰显了梁山人物的英雄侠义形象,淡化了他们形象的阴暗面。邵氏“水浒”题材影片浓墨重彩地描摹了原着人物,折射出影片主创者对于这些经典形象的特殊诠释。第三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影片《红楼梦》《金玉良缘红楼梦》都以“浓缩”与“节选”相融合的改编方式重点呈现了宝黛爱情悲剧,并突出了林黛玉的形象。而影片《红楼春梦》则对《红楼梦》原着的若干情节片段进行了情色化影像诠释。邵氏“红楼”影片对于原着小说的改编既体现了香港电影改编《红楼梦》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所受到的商业性规制。第四章主要论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聊斋志异》的改编。影片《倩女幽魂》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艺术才情,彰显了原着男性的“家国情怀”。而影片《狐鬼嬉春》则在喜剧片的建构中对《聊斋志异》“才艺生情”模式进行了影像戏仿,并将传统劝诫意识灌注其中。邵氏“聊斋”题材影片不仅反映了影片主创者侧重对原着“才艺生情”模式的影像呈现及传统文化意识对于改编者的思想浸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聊斋》喜剧诠释的文化语境。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三侠五义》的改编。影片《七侠五义》《冲霄楼》较为生动地呈现了原着中白玉堂、展昭等侠士的形象,将与他们关涉的情节段落作为节选改编的主要对象,并有意强化了原着的悬念效果。张彻更是在《冲霄楼》中融入了他独有的武侠影像风格及对武侠精神的反思。此外,同为武侠片导演的刘家良在将《三侠五义》改编为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时,既尝试对其进行喜剧武侠片的改编,又表现出过犹不及的改编失当问题。三部影片都对原着进行了节选式改编,并注重对书中侠士形象的影像呈现,同时也在客观上以明清小说为载体,反映出邵氏武侠片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进程。第六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醒世恒言》的改编。邵氏《西游记》电影不仅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负面色彩,还以影像画面含蓄展现了她们形象的官能性意趣。《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在呈现《金瓶梅》的过程中,突出了原着的道德劝诫意识,展现了原着女性的命运悲剧,艺术化呈现了原着的性内容,彰显了原着的世情色调。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醒世恒言》同名小说搬上银幕时,重构了原着的情节开端,强化了原着情节的戏剧性,并大量运用戏曲唱段来叙事表意,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第七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人物、情节的改编方式以及电影商业性对于此艺术实践的多重影响。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情节的改编主要采取了节选式、浓缩式及杂糅式这三种方式,明清小说人物在这类影片中呈现出武侠化、喜剧化、戏曲化等特征,同时也在一些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出描摹复杂人性的创作趋向。这与原着小说自身的审美特点、电影商业性、影片主创者的主体意识等因素密不可分。电影的商业属性促使邵氏导演强化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情节戏剧性,突出暴力、情色元素,并将影片加以类型化整合,但同时又令片中人物更显扁平化。这些表现既是香港电影历来注重商业价值的某种映射,也是古典名着在现代传播历程中受到商业性浸染的鲜明注脚。第八章主要探讨了张彻与李翰祥这两位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张彻在将《水浒传》《三国演义》拍摄成武侠片的过程中,将“阳刚电影美学”融注其中,突出了原着人物除暴安良、舍生取义的精神。李翰祥则将劝时警世的意识与对原着女性的现代理性审视灌注于明清小说的改编中。二人的创作主体意识与鲜明影像风格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亦鲜明地映射出他们的电影“作者”意识。第九章以李翰祥与高罗佩为例论述了明清小说的电影再诠释与文学再诠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既在复杂人性的描摹、传统文化的呈现及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等方面体现出共通性,又在再诠释的具体对象、再诠释的媒介、再诠释中的“缩减”与“扩展”及文化增殖效应方面差异显着。艺术形象的固有差异、现代商业性及再诠释者自身因素都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各类方式、理念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影响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各种因素,也有助于把握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内在基本规律。第十章主要从邵氏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与内地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与此后香港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及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意义阐述了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对其后此类艺术实践的影响。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的此类创作既在情节改编幅度、思想主题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颇为相似,又在创作主体意识的突出与淡化、严肃主题与浮夸风格的对比中折射出差异性。这与创作理念的革新、商业意识的强化、不同的改编取向密切相关。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此类创作在原着某些主题的彰显、情节戏剧性的强化、视觉奇观的营造也同样十分相似,在原着情节改编、原着思想的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则差异显着,这与电影创作语境、主创者的主体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对其后的此类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明清小说电影改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结语对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进行整体归纳。邵氏电影中有关明清小说的改编实践在商业电影模式与古典名着改编的融合、改编拍摄技法的探索、改编创作中文化思辨的自觉等方面都为此后的明清小说电影改编乃至所有名着的电影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邵氏电影的明清小说改编在同时期的内地、台湾此类创作相对荒疏之际,填补了当时华语电影此类创作的空白。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邵氏电影改编是明清小说影视改编史上的重要进程,也是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重要阶段。
曹雨杨[6](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提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郭文瑞[7](2020)在《《闲中咏古咏史》校注》文中研究表明杨叔珨,为阮朝中后期文人,史书无传,亦未见有族谱、家谱、作家年谱或传记传世,几种越南文学史中亦未提及,遑论研究。其生平主要履历及着述,经翻检《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参照其咏史诗集两种不同版本序言与三篇碑文的落款及《大南实录正编第五纪》卷四建福元年闰五月条下相关记载,大致可以确定:乂安省琼0)县琼堆社人,建福元年同进士第一名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承佐、乂安省督学,成泰十一年以鸿胪寺卿致仕归乡,在教授生徒之闲,仿效乡贤前黎进士范阮攸、本朝探花阮德公及梅庵公主等人咏写中国历代名贤义士、奸臣佞人、贤妃烈女及悍妇妖姬,于成泰十四年结集,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杨叔珨咏史诗集,现存两个版本。其一,《闲中咏古咏史》影抄本,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收录在一九七一年越南特责文化国务卿府译述委员会出版的《古文丛书》中,《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并未载录,无馆藏编号。其二,《咏史》合集抄本,有杨叔珨自序。现收藏于越南汉喃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号为VHv.1785。两种版本,收录除杨叔珨咏史诗歌外,还附录有三位前贤范阮攸、阮德达、梅庵公主数量不等与杨叔珨同题或近题咏史诗歌。两种版本附录三位前贤的诗作数量与咏题几乎相同(前者仅比者少一首《马援》诗),前者共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二首,后者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一首;但在收录杨叔珨咏史诗作数量、咏题、杨诗与前贤附录的次序、诗歌题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闲中咏古咏史》共收录诗歌七百九十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零八首,后者共收录八百三十二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四十二首;后者比前者多出十七题三十四首诗。前者每页纸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附录三位前贤诗作,下半部分收录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作;后者,则先录杨叔珨诗,三位前贤诗作列在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之后。两者版本的诗歌题注也存在文字差异。杨叔珨的咏史诗集,不仅数量众多,题咏中国历史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从中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展现了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同时折射出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历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杨叔珨的咏史诗,还因多用数量词,喜用比较,擅长化用、语含双关与语带讽刺等特征,因而展现出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形成了浅俗、晓畅、平淡、质朴的艺术风格,因此具有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本文在广泛搜集杨叔珨及附录诗人不同别集版本及相关文献基础上,仔细校勘比对注疏,力图完成一部较为完备的杨叔珨咏史诗集校注本子,以期为今后越南汉文咏史诗的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阮鸿璜[8](2020)在《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文中提出在佛教典籍的中文译者之中,康僧会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身兼西域、中土、南亚三种文化背景。康僧会是三国时人,赤乌十年(247)“杖锡东游”,在建业传播佛教三十三年,一生中以着作、译经等弘法度生,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美称,其翻译作品《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至今流传。《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属于《佛本生》寓言故事集,这两本经书的故事除少数佛传以外,大部分都是讲述佛陀前生修行的故事,其中属于《佛本生》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从印度民间故事中借鉴并改编的。印度作为世界寓言故事之乡,各宗教常利用民间故事来达到各自的宗教目的,佛教也不列外。通过汉译佛典的传入,佛教化的印度民间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故事从佛典来到民间,为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变成本土化的民间故事,但通过考证可发现其根源在印度。这些故事不仅流传在中国民间,在其他国家及民族中都有流传,有些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和母题。本文将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东亚文化圈诸国,包括中国、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故事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故事的演变过程和传播的路线,通过其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流传状分析其亲缘关系及本土化后的改变。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经过宗教改编成为宗教故事,之后又回归民间,随着佛教经典的传播对东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东亚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徐雪[9](2020)在《《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而词汇最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对职官称谓语进行研究,是解读当时职官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简称“吴简”)指1996年对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二十二号井窰进行发掘所得之简牍,主要是孙吴地方行政文书和簿籍。要藉助这批材料研究孙吴地方职官制度,弄清吴简繁杂的职官称谓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由於《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简称《竹简》[柒])行政往来文书较多,所涉职官称谓语十分丰富,故以该卷所见职官称谓语为研究对象,以其他几卷为参考材料,结合传统训诂学、现代语言学、古文书学和历史学等知识,探讨这些职官称谓语的具体内涵,着重对学界未加考释及具有争议的词语进行探讨。全文正文分为三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文章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思路、方法和凡例,附带对研究材料和意义做了介绍。第二章《竹简》[柒]职官称谓语汇释。此为首次对《竹简》[柒]职官称谓语进行全面清理和深入研究,共讨论了 81个词语。并据职官职事内容将其分为仓库职官称谓语、农事职官称谓语、市集职官称谓语、军事职官称谓语、文书职官称谓语及其他职官称谓语六大类。以吴简材料为核心,参考其他文献,逐一对各类称谓语加以分析,旨在考证他们在孙吴时期的含义,通常从职官的设置情况、职掌内容、地位高低及其设置时间等角度对词语进行定义。第三章《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特点及对职官辞书编纂价值。通过对《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的沿承、新造及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指出这些词语多承袭於两汉,大部分独见於吴简,一官多称现象非常显着,并对这三种现象的成因做了探讨。又以近出职官辞书《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为参照,发现《竹简》[柒]职官称谓语大部分未被其收録,而被收录者亦有不少需进一步补正,故从增补词条和订补词义两个方面对该辞书进行增订。是以我们的工作除可为进一步研究孙吴地方职官制度提供一定条件,亦对完善和丰富职官辞书词条、词义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正文之後为附録,具体为:《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索引、《竹简》[柒]存疑及待考职官称谓语、释文校勘。
谢立伟[10](2020)在《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研究》文中认为晚清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经历了几次战乱之后已经奄奄一息。昆曲在动荡的社会之中也遭受重创,元气大伤。晚清时期的昆曲从业者们,为了自救,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昆曲“三国戏”应运而生。向来以文戏为主的昆曲,在晚清时期搬演以武戏为重的“三国戏”,对于昆曲走向通俗吸引观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举措的实施,与当时京剧武戏的成功不无关系。然而,京剧中的武戏,最早亦是从昆曲中学来的。显而易见,京剧与昆曲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的。通过对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的文本内容进行详细考察,能够发现创作者多采用拿来主义,其中的宾白唱词几乎直接从元杂剧、明传奇、清宫廷戏等“三国戏”剧本中照搬而来。除了在细微处稍作修改之外,还将其中含有性暗示的低俗片段悉数删去。这种改编手法既继承发扬了前代戏曲文学的优秀传统,又不失昆曲艺术的根本特征。将晚清昆曲“三国戏”与京剧“三国戏”剧本放在一起比较,差异主要体现在:故事内容上昆曲相对简单,京剧则较为繁杂;人物塑造上昆曲为了宣扬正义,教化百姓,而倾向于将主要人物刻画为高雅正直的形象。京剧则更多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符合通俗文艺作品趣味,而倾向于将主要人物塑造为胆小畏死苟且偷生的低俗小人。但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两者却不谋而合,均表达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将国家前途和兴亡慨叹寄予戏曲创作之中。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创作的经验,对于如今的昆曲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增加武戏比重,重拾戏曲“绝活”,提高关注度;以丑脚为中心,创编优秀的昆丑戏;回归传统,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品公案戏,以此作为昆曲打开市场的一个突破口等。此外,重要的是,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在主体思想上,体现现实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绪论 |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
|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
|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
|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
|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
|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
|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
|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
|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
|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
|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
|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
| 一、边郡管理系统 |
| 二、内郡管理系统 |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
|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
|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
|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
|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
| 一、工类 |
| 二、矿业类 |
| 三、商业类 |
| 第二节 军事类 |
|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
| 一、农林类 |
| 二、水利类 |
| 第四节 畜牧类 |
| 第五节 仓储类 |
| 下编 |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
|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
|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
|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
|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
| 引用谱录简称 |
| 参考文献 |
| 职官索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学术创新点 |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城乡关系的变化 |
|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政治关系 |
| 一、新型城乡管理体系的建立 |
| 二、新型城乡管理体系的特征 |
|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经济关系 |
| 一、城乡赋役关系的变化 |
| 二、城乡多向的商贸往来 |
|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文化关系 |
| 一、乡村文化的形成 |
| 二、城乡文化的交流互动 |
|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居民关系 |
| 一、城乡居民的流动 |
| 二、城乡居民关系的开放 |
| 第二章 汉代城乡的同一性要素 |
| 第一节 城乡政治治理的同一性要素 |
| 一、地缘行政体系下的城市与乡村 |
| 二、城乡基层组织设置的同一性表现 |
| 第二节 城乡产业分布的同一性表现 |
| 一、农业的城乡分布 |
| 二、工商业的城乡分布 |
| 第三节 城乡居民生活的同一性要素 |
| 一、城乡居民分布的同一性表现 |
| 二、城乡居民政治地位的同一性表现 |
| 三、城乡居民生活状态的同一性表现 |
| 第四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同一性表现 |
| 一、城乡思想的同一性表现 |
| 二、城乡文化的同一性表现 |
| 第三章 汉代城乡的差异化发展 |
| 第一节 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差异 |
| 一、城乡空间规模的差异 |
| 二、城乡空间形态的差异 |
| 三、城乡空间的不同发展趋势 |
| 第二节 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 |
| 一、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 |
| 二、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 |
| 三、城乡市场结构的差异 |
| 第三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差异 |
| 一、城市文化的繁华与乡村文化的质朴 |
| 二、城市文化的官方性与乡村文化的民间化色彩 |
| 三、城市文化的兼容性与乡村文化的封闭性 |
| 第四章 汉代城乡的交流与交融 |
| 第一节 城乡治理功能的互补 |
| 一、乡里体系对郡县功能的补位 |
| 二、乡村民间自组织的功能补位 |
| 三、城市治理功能对乡村治理体系的补位 |
| 第二节 城乡经济的交融 |
| 一、社会再生产中的城乡经济交融 |
| 二、区域交流中的城乡物产交换 |
| 第三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 |
| 一、城乡文化的交相互动 |
| 二、思想文化互动的影响 |
| 第四节 城乡人口的流动 |
| 一、城乡人口的主动性流动 |
| 二、城乡人口的被动性流动 |
| 第五章 汉代城乡的转化 |
| 第一节 汉代乡村向城市的演进 |
| 一、军事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
| 二、政治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
| 三、文化祭祀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
| 四、经济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
| 第二节 汉代城市向乡村的回归 |
| 一、“城—乡”回归的复杂性 |
| 二、上古邑国的衰落 |
| 三、“城—乡”回归的因素导向 |
| 第三节 城乡转化的历史逻辑 |
| 一、城乡关系的特定背景 |
| 二、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
| 三、“马太效应”下的城乡转化趋势 |
| 第六章 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 |
| 第一节 城乡关系的变动趋势 |
| 一、城乡关系的变动 |
| 二、变动后的城乡关系 |
| 三、乡村地位的上升 |
| 第二节 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基点 |
| 一、农本与汉代城乡关系 |
| 二、城乡关系发展基点的特色 |
| 第三节 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主导力量 |
| 一、官方对民间力量的引导 |
| 二、城乡关系的主导力量差异 |
| 主要参考文献 |
| 一、古代文献 |
| 二、考古与简牍资料 |
| 三、今人着作 |
| 四、学术论文 |
| 五、海外研究资料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的研究现状 |
| (一)明清研究状况 |
| (二)现代成果评述 |
| (三)当代研究现状 |
| 二、选题依据 |
| 三、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 (一)论文创新点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 |
| 一、史传与传说的同源分流 |
| (一)“三国”史实经史家遴选写成史传 |
| (二)“三国”史实未入史传者变为传说 |
| (三)由正史记载而衍生的“三国”故事 |
| 二、传说故事的涓涓细流 |
| (一)两晋南北朝的三国故事钩沉 |
| (二)隋唐三国故事的发展与丰富 |
| (三)宋元三国故事的繁荣与汇聚 |
| (四)《三国志平话》:传说之集大成者 |
| 三、《三国志演义》:三国题材之集大成者 |
| (一)《演义》集三国史传之大成 |
| (二)《演义》集三国故事传说之大成 |
| (三)《演义》集三国题材诗词曲之大成 |
| (四)《演义》集三国题材戏剧之大成 |
| 第二章 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 |
| 一、《平话》对史传的吸纳及异同关系比较 |
| (一)《平话》与史传之关系溯源 |
| (二)《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 |
| 二、《演义》与《平话》的故事情节比较举隅 |
| (一)桃园结义 |
| (二)怒鞭督邮 |
| (三)千里独行 |
| (四)三顾茅庐 |
| (五)草船借箭 |
| (六)华容放曹 |
| 第三章 主要人物形象之比较 |
| 一、刘备形象比较论 |
| (一)《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义”的比较 |
| (二)《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仁”的比较 |
| (三)从《平话》的人物复杂性到《演义》的纯粹化 |
| 二、诸葛亮形象比较论 |
| (一)史传诸葛亮原型 |
| (二)神仙与奇人形象 |
| (三)庄农与隐士形象 |
| 三、关羽形象比较论 |
| (一)关羽出场之比较 |
| (二)关羽形象的平民化 |
| (三)关羽形象的完美化 |
| 四、张飞形象比较论 |
| (一)《平话》多有智慧与《演义》勇于担当 |
| (二)《平话》慷慨任性与《演义》仁爱礼让 |
| (三)平民英雄气质的有意强化与相对弱化 |
| 五、曹操形象比较论 |
| (一)《平话》勇敢的智者与《演义》机智的勇者 |
| (二)“唯才是举”的同中之异 |
| (三)毒辣诡诈的同中之异 |
| 六、周瑜形象比较论 |
| (一)周瑜的历史原型 |
| (二)赤壁大战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
| (三)“三气”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
| 第四章 文化意蕴比较 |
| 一、救民安国与报国安民 |
| (一)开宗明义,爱民心切 |
| (二)桃园结义,爱民第一 |
| (三)刘备治国,百姓安乐 |
| (四)君明臣良,国泰民安 |
| 二、因果报应、天人感应与历史循环论 |
| (一)《平话》因果报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
| (二)《演义》天人感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
| (三)毛评本历史循环论开头的文化意蕴 |
| 三、刘渊兴汉与司马一统 |
| (一)《平话》刘渊兴汉结尾的文化意蕴 |
| (二)《演义》司马一统天下的文化内涵 |
| (三)世袭皇权更迭的非正统性文化意味 |
| 四、文化意蕴歧异举隅 |
| (一)王允“连环计”文化意蕴的差异 |
| (二)关羽“约三事”文化意蕴的不同 |
| 第五章 美学特征比较 |
| 一、喜剧美与悲剧美 |
| (一)天下大乱悲剧氛围与惨象淡化苦中求乐 |
| (二)英雄结局悲剧意味与悲剧淡化乐在其中 |
| (三)三国覆亡悲剧结局与因果报应喜剧美感 |
| 二、奇中寓真与奇上加奇 |
| (一)奇美合理与求奇不已 |
| (二)超人之美与奇人之美 |
| (三)神化其事与神化其人 |
| 三、朴质之美与文雅之美 |
| (一)《平话》朴质美与《演义》文雅美探源 |
| (二)听觉艺术美感与文字阅读快感比较 |
| (三)俗中见雅与雅中有俗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汉水流域三国戏剧目探论 |
| 第一节 汉水流域上游的三国戏 |
| 一、汉中地区的三国戏剧目 |
| 二、安康地区的三国戏剧目 |
| 三、商洛地区的三国戏剧目 |
| 第二节 汉水流域中游的三国戏 |
| 一、南阳地区的三国戏剧目 |
| 二、襄阳地区的三国戏剧目 |
| 第三节 汉水流域下游的三国戏 |
| 一、钟祥地区的三国戏剧目 |
| 二、武汉地区的三国戏剧目 |
| 第二章 汉水流域三国戏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一节 汉水流域三国戏与《三国演义》 |
| 一、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汉水流域三国戏 |
| 二、汉水流域三国戏较之于《三国演义》的语言创新 |
| 三、汉水流域三国戏与《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之比较 |
| 第二节 汉水流域三国戏与元明杂剧 |
| 一、沿用元明杂剧中三国戏的故事结构 |
| 二、改编元明杂剧中三国戏的内容细节 |
| 三、重塑元明杂剧中三国戏的人物形象 |
| 第三节 汉水流域三国戏与明清传奇 |
| 第四节 汉水流域三国戏与民间文学 |
| 第三章 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及戏曲中的诸葛亮形象探析 |
| 第一节 汉水流域的武侯祠及诸葛亮文化 |
| 一、汉水流域的武侯祠分布 |
| 二、“隆中对策”与汉水流域 |
| 三、诸葛亮在汉中 |
| 第二节 汉水流域的诸葛戏及诸葛亮形象 |
| 一、隐居时期:隐士诸葛亮 |
| 二、先主时期:军师诸葛亮 |
| 三、后主时期:丞相诸葛亮 |
| 四、诸葛亮的仙风道骨 |
| 第四章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汉水流域三国戏 |
| 第一节 被父权社会掩盖的女性群体 |
| 一、母亲形象:忠孝节义的标签 |
| 二、烈女形象:纲常伦理的祭品 |
| 三、美女形象:战争成败的关键 |
| 第二节 政治婚姻中的“失声”群体 |
|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隐匿:政治工具 |
| 第四节 女性群体的“荒野区” |
| 第五章 汉水流域三国戏的剧场性 |
| 第一节 叙事节奏与剧场情境 |
| 一、急迫紧张的叙事节奏 |
| 二、张弛有度的场面调度 |
| 第二节 悬念设置与戏剧效果 |
| 一、期望式悬念 |
| 二、突发式悬念 |
| 三、解密式悬念 |
| 第三节 插科打诨与剧场气氛 |
| 一、戏剧话语交流中的科诨 |
| 二、科诨与人物性格特征的展现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的提出 |
| 二、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
| 四、邵氏电影及其文学改编创作述略 |
|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国演义》改编 |
| 第一节 影片《貂蝉》对《三国演义》的影像改编 |
| 一、貂蝉“公义为先”形象的影像彰显 |
| 二、貂蝉命运轨迹的影像重绘 |
| 第二节 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对《三国演义》的后现代武侠重写 |
| 一、道、侠互融理念下的人物重塑 |
| 二、法术描写的渲染与夸张 |
| 三、“三国”影像的后现代书写 |
| 第二章 邵氏电影中的《水浒传》改编 |
| 第一节 影片《阎惜姣》《潘金莲》对《水浒传》女性的重塑 |
| 一、原着反面女性的正面重塑 |
| 二、人物塑造中的戏曲手段运用 |
| 第二节 《水浒传》《荡寇志》等影片对水浒英雄的彰显 |
| 一、男性重塑中的侠义精神彰显 |
| 二、梁山人物阴暗面的影像淡化 |
| 三、原着反面人物负面色彩的强化 |
| 第三节 影片《武松》对《水浒传》的影像改编 |
| 一、传统人伦视野下的武松形象重塑 |
| 二、潘金莲形象的人性化塑造 |
| 三、影像手法的匠心运用 |
| 第三章 邵氏电影中的《红楼梦》改编 |
| 第一节 影片《红楼梦》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影像改编实践 |
| 一、情节改编的创新性尝试 |
| 二、宝黛爱情与林黛玉形象的着意彰显 |
| 三、黄梅调唱段审美功效的发挥 |
| 第二节 影片《红楼春梦》对《红楼梦》的异色化改编 |
| 一、情色强化中的原着精神旁置 |
| 二、人物形象由复杂到扁平的易变 |
| 三、“红楼”影像化的后现代文化表征 |
| 四、电影商业性主导下的异色改编 |
| 第四章 邵氏电影中的《聊斋志异》改编 |
| 第一节 影片《倩女幽魂》对《聊斋志异》的影像改编 |
| 一、女性才情的融注与强化 |
| 二、男性“家国情怀”的影像呈现 |
| 第二节 影片《狐鬼嬉春》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影像诠释 |
| 一、原着中“才艺生情”模式的诙谐性戏仿 |
| 二、诙谐讽刺中的劝诫功用 |
| 三、《聊斋》喜剧影像诠释的文化语境 |
| 第五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侠五义》改编 |
| 第一节 影片《七侠五义》的影像改编实践 |
| 一、原着情节的“逐层微缩” |
| 二、情节悬念的影像强化 |
| 三、原着人物呈现的不足 |
| 第二节 影片《冲霄楼》对《三侠五义》的改编 |
| 一、悬念手法的巧妙运用 |
| 二、原着诙谐色彩的影像呈现 |
| 三、导演创作意识的鲜明折射 |
| 第三节 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的喜剧改编实践 |
| 一、原着情节的非常规改编 |
| 二、喜剧诠释中的改编失当 |
| 第六章 邵氏电影中的《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的改编 |
| 第一节 邵氏《西游记》电影对原着女性的影像呈现 |
| 一、原着女性反面色彩的影像强化 |
| 二、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投射 |
| 第二节 影片《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对《金瓶梅》的改编 |
| 一、原着女性形象的影像塑造 |
| 二、原着劝诫意识的影像彰显 |
| 三、原着性爱情节的艺术化呈现 |
| 四、原着世情色调的影像渲染 |
| 第三节 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原着的情节改编 |
| 一、原着情节的生发与改易 |
| 二、原着情节戏剧性的影像强化 |
| 三、黄梅调唱段叙事功能的发挥 |
| 第七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总体特征与商业性对其的影响 |
| 第一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 |
| 一、原着情节改编的类型区辨 |
| 二、改编方式择取的内在因由 |
| 第二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人物的艺术重塑 |
| 一、类型片整合中的原着人物塑造 |
|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独特观照 |
| 三、原着人物重塑的多重原因 |
| 第三节 电影商业性对邵氏电影改编明清小说的影响 |
| 一、电影商业性对原着情节改编的影响 |
| 二、原着改编的类型电影整合 |
| 三、商业运作中的原着人物扁平化 |
| 第八章 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
| 第一节 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书写 |
| 一、明清小说的武侠式呈现 |
| 二、原着情节易变中的人物重塑 |
| 三、改编创作中的电影“作者”书写 |
| 第二节 李翰祥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
| 一、改编创作中思想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
|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彰显与审视 |
| 三、改编创作中的影像语言运用 |
| 第九章 明清小说电影与文学再诠释之比较——以李翰祥与高罗佩的创作为例 |
| 第一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相似性 |
|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彰显 |
| 二、真实复杂人性的细腻描摹 |
| 三、传统文化的丰富呈现 |
| 四、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 |
| 第二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差异性 |
| 一、再诠释具体对象的差异 |
| 二、再诠释媒介、手段的差异 |
| 三、再诠释创作中“缩减”与“扩展”的差异 |
| 四、文化增殖方面的差异 |
| 五、再诠释差异产生的多重原因 |
| 第十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影响 |
| 第一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
|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
| 二、影像诠释的不同之处 |
|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
| 第二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内地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
|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
| 二、影像诠释的内在差异 |
|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
| 第三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
| 一、商业电影模式与明清小说改编的融合 |
| 二、改编拍摄技法的积极探索 |
| 三、改编创作中的文化思辨意识 |
| 四、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历史地位 |
| 结语 |
| 附录 香港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一览表 |
| 主要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前言 |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 凡例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 《尹至》篇知见录 |
| 《尹诰》篇知见录 |
| 《程寤》篇知见录 |
| 《保训》篇知见录 |
| 《耆夜》篇知见录 |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 《皇门》篇知见录 |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 《楚居》篇知见录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杨叔珨《闲中咏古咏史》与版本情况 |
| (一) 杨叔珨及其咏史诗集考述 |
| (二) 《闲中咏古咏史》版本及收录情况 |
| 二、附录诗人生平与版本简况 |
| (一) 范阮攸及其诗集版本 |
| (二) 阮德达及其诗集版本 |
| (三) 梅庵公主及其诗集版本 |
| 三、咏史诗与作家的研究现状 |
| (一) 越南咏华史诗研究现状 |
| (二) 杨叔珨咏史诗集及附录诗人的研究现状 |
| (三) 论文选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
| 四、《闲中咏古咏史》的史料价值 |
| (一) 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 |
| (二) 展现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 |
| (三) 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史的折射 |
| 五、《闲中咏古咏史》的文学色彩 |
| (一) 展现了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 |
| (二) 形成了晓畅质朴的艺术风格 |
| 凡例 |
| 《闲中咏古咏史》序 |
| 闲中咏古咏史诗集校注 |
| 咏史甲集(上载附录探花阮公原作、进士范公原作) |
| 五臣 |
| 附录 阮德达:咏帝尧 |
| 五子 |
| 附录 阮德达:咏太康 |
| 龙逢 |
| 附录 范阮攸:龙逢 |
| 伊尹 |
| 附录 阮德达:伊尹 |
| 附录 范阮攸:伊尹 |
| 傅说 |
| 附录 阮德达:傅说 |
| 比干 |
| 附录 范阮攸:比干 |
| 箕子 |
| 附录 范阮攸:箕子 |
| 微子 |
| 附录 范阮攸:微子 |
| 太公 |
| 附录 阮德达:太公 |
| 附录 阮德达:咏商受 |
| 夷齐 |
| 附录 阮德达:夷齐 |
| 武庚 |
| 附录 阮德达:武庚 |
| 管仲 |
| 附录 阮德达:管仲 |
| 季札 |
| 附录 阮德达:季札 |
| 子方 |
| 附录 范阮攸:子方 |
| 老子 |
| 附录 阮德达:老子 |
| 庄子 |
| 附录 阮德达:庄子 |
| 董狐 |
| 附录 阮德达:董狐 |
| 齐太史 |
| 附录 阮德达:齐太史 |
| 程婴杵臼 |
| 附录 阮德达:程婴杵臼 |
| 附录 阮德达:咏吴夫差 |
| 伍员 |
| 附录 范阮攸:伍员 |
| 附录 阮德达:伍员 |
| 申包胥 |
| 附录 范阮攸:申包胥 |
| 附录 阮德达:申包胥 |
| 范蠡 |
| 附录 阮德达:范蠡 |
| 陈文种 |
| 附录 阮德达:陈文种 |
| 豫让 |
| 附录 阮德达:豫让 |
| 附录 范阮攸:豫让 |
| 吴起 |
| 附录 阮德达:吴起 |
| 孙膑 |
| 附录 阮德达:孙膑 |
| 荀卿 |
| 附录 阮德达:荀卿 |
| 商鞅 |
| 附录 阮德达:商鞅 |
| 附录 梅庵公主:商鞅 |
| 鬼谷先生 |
| 张仪苏秦 |
| 附录 范阮攸:苏秦 |
| 附录 阮德达:苏秦 |
| 郭隗 |
| 附录 阮德达:郭隗 |
| 屈原 |
| 附录 阮德达:屈原 |
| 乐毅 |
| 附录 阮德达:乐毅 |
| 王烛 |
| 附录 阮德达:王烛 |
| 蔺相如 |
| 附录 阮德达:蔺相如 |
| 附录 梅庵公主:蔺相如 |
| 孟尝君 |
| 附录 阮德达:孟尝君 |
| 平原君 |
| 附录 阮德达:平原君 |
| 附录 梅庵公主:平原君 |
| 毛遂 |
| 附录 阮德达:毛遂 |
| 附录 范阮攸:毛遂 |
| 范睢 |
| 附录 阮德达:范雎 |
| 附录 范阮攸:范雎 |
| 信陵君 |
| 附录 阮德达:信陵君 |
| 白起 |
| 附录 阮德达:白起 |
| 鲁仲连 |
| 附录 阮德达:鲁仲连 |
| 燕丹 |
| 附录 阮德达:燕丹 |
| 荆轲 |
| 附录 阮德达:荆轲 |
| 附录 阮德达:高渐离 |
| 附录 阮德达:秦始皇 |
| 茅焦 |
| 范增 |
| 附录 范阮攸:范增 |
| 附录 阮德达:范增 |
| 附录 梅庵公主:范增 |
| 萧何 |
| 附录 范阮攸:萧何 |
| 附录 阮德达:萧何 |
| 韩信 |
| 附录 范阮攸:韩信 |
| 附录 阮德达:韩信 |
| 张良 |
| 附录 阮德达:张良 |
| 附录 梅庵公主:张良 |
| 樊哙 |
| 附录 阮德达:樊哙 |
| 田横 |
| 附录 阮德达:田横 |
| 四皓 |
| 附录 范阮攸:四皓 |
| 附录 阮德达:四皓 |
| 曹参 |
| 附录 阮德达:曹参 |
| 周勃 |
| 附录 范阮攸:周勃 |
| 附录 阮德达:周勃 |
| 陈平 |
| 附录 阮德达:陈平 |
| 王陵 |
| 附录 阮德达:王陵 |
| 刘章 |
| 附录 阮德达:刘章 |
| 伏生 |
| 附录 阮德达:伏生 |
| 贾谊 |
| 附录 范阮攸:贾谊 |
| 附录 阮德达:贾谊 |
| 晁错 |
| 附录 阮德达:晁错 |
| 周亚夫 |
| 附录 阮德达:周亚夫 |
| 穆生 |
| 附录 阮德达:穆生 |
| 董子 |
| 附录 范阮攸:董子 |
| 附录 阮德达:董子 |
| 附录 梅庵公主:董子 |
| 汲黯 |
| 附录 范阮攸:汲黯 |
| 附录 阮德达:汲黯 |
| 司马相如 |
| 附录 范阮攸:司马相如 |
| 附录 阮德达:司马相如 |
| 朱买臣 |
| 附录 范阮攸:朱买臣 |
| 附录 阮德达:朱买臣 |
| 公孙弘 |
| 附录 阮德达:公孙弘 |
| 东方朔 |
| 附录 阮德达:东方朔 |
| 司马迁 |
| 附录 阮德达:司马迁 |
| 苏武 |
| 附录 范阮攸:苏武 |
| 附录 阮德达:苏武 |
| 霍光 |
| 附录 范阮攸:霍光 |
| 附录 阮德达:霍光 |
| 魏相 |
| 丙吉 |
| 黄伯 |
| 附录 阮德达:黄伯 |
| 龚遂 |
| 附录 阮德达:龚遂 |
| 赵充国 |
| 萧望之 |
| 附录 阮德达:萧望之 |
| 二疏 |
| 附录 阮德达:二疏 |
| 匡衡 |
| 附录 阮德达:匡衡 |
| 朱云 |
| 附录 阮德达:朱云 |
| 刘向 |
| 附录 阮德达:刘向 |
| 孔光 |
| 附录 阮德达:孔光 |
| 王莽 |
| 附录 阮德达:王莽 |
| 梅福 |
| 附录 阮德达:梅福 |
| 逢萌 |
| 附录 阮德达:逢萌 |
| 龚胜 |
| 附录 阮德达:龚胜 |
| 陈咸 |
| 附录 阮德达:陈咸 |
| 杨雄 |
| 附录 梅庵公主:扬雄 |
| 附录 阮德达:扬雄 |
| 邓禹 |
| 附录 阮德达:邓禹 |
| 冯异 |
| 附录 阮德达:冯异 |
| 补录:卓茂 |
| 严光 |
| 附录 阮德达:严光 |
| 马援 |
| 附录 阮德达:马援 |
| 附录 梅庵公主:马援 |
| 董宣 |
| 附录 阮德达:董宣 |
| 补录:刘昆 |
| 刘晨阮肇 |
| 毛义 |
| 附录 阮德达:毛义 |
| 班超 |
| 附录 阮德达:班超 |
| 班固 |
| 附录 阮德达:班固 |
| 陆绩 |
| 附录 阮德达:陆绩 |
| 黄宪 |
| 附录 阮德达:黄宪 |
| 附录 阮德达:张纲 |
| 李膺 |
| 附录 阮德达:李膺 |
| 五处士 |
| 附录 阮德达:卢翊 |
| 八龙 |
| 附录 阮德达:华歆 |
| 郭泰 |
| 附录 阮德达:郭泰 |
| 袁安 |
| 附录 阮德达:袁安 |
| 杨震 |
| 附录 阮德达:杨震 |
| 仇香 |
| 附录 阮德达:范滂 |
| 刘宽 |
| 附录 阮德达:刘宽 |
| 申屠蟠 |
| 附录 阮德达:申屠蟠 |
| 胡广 |
| 附录 阮德达:胡广 |
| 董卓 |
| 附录 阮德达:董卓 |
| 管宁 |
| 附录 阮德达:管宁 |
| 蔡邕 |
| 附录 阮德达:蔡邕 |
| 曹操 |
| 附录 阮德达:曹操 |
| 荀彧 |
| 附录 阮德达:荀彧 |
| 附录 梅庵公主:荀彧 |
| 孔文举 |
| 附录 阮德达:孔文举 |
| 孔明 |
| 附录 阮德达:孔明 |
| 庞统 |
| 附录 阮德达:庞统 |
| 关公 |
| 附录 阮德达:关公 |
| 张飞 |
| 附录 阮德达:张飞 |
| 赵云 |
| 附录 阮德达:赵云 |
| 严颜 |
| 附录 阮德达:严颜 |
| 周瑜 |
| 附录 阮德达:周瑜 |
| 张昭 |
| 附录 阮德达:张昭 |
| 祢衡 |
| 附录 阮德达:祢衡 |
| 张松 |
| 华陀 |
| 附录 阮德达:华陀 |
| 左慈 |
| 附录 阮德达:管辂 |
| 司马懿 |
| 附录 阮德达:司马懿 |
| 曹植 |
| 附录 阮德达:曹植 |
| 姜维 |
| 附录 阮德达:姜维 |
| 北平王 |
| 附录 阮德达:北平王 |
| 诸葛瞻 |
| 附录 阮德达:诸葛瞻 |
| 桃源渔父 |
| 竹林七贤 |
| 附录 阮德达:魏明帝 |
| 咏晋武帝 |
| 咏怀愍二帝 |
| 咏孝武帝 |
| 羊祜 |
| 附录 阮德达:羊祜 |
| 杜预 |
| 附录 阮德达:杜预 |
| 王浚 |
| 附录 阮德达:王浚 |
| 何晏 |
| 附录 阮德达:何晏 |
| 裴頠 |
| 附录 阮德达:裴頠 |
| 张华 |
| 附录 阮德达:张华 |
| 毕卓 |
| 附录 阮德达:咏陆机 |
| 张翰 |
| 附录 阮德达:张翰 |
| 索靖 |
| 附录 阮德达:索靖 |
| 王导 |
| 附录 阮德达:王导 |
| 庾亮 |
| 附录 阮德达:庾亮 |
| 嵇绍 |
| 附录 阮德达:嵇绍 |
| 祖逖 |
| 附录 阮德达:祖逖 |
| 刘琨 陶侃 |
| 附录 阮德达:陶侃 |
| 温峤 |
| 附录 阮德达:温峤 |
| 卞壸 |
| 附录 阮德达:卞壸 |
| 石勒 |
| 附录 阮德达:咏石崇 |
| 桓温 |
| 附录 阮德达:桓温 |
| 殷浩 |
| 附录 阮德达:殷浩 |
| 褚裒 |
| 附录 阮德达:咏孙盛 |
| 王羲之 |
| 附录 阮德达:王羲之 |
| 王猛 |
| 附录 阮德达:王猛 |
| 谢安 |
| 附录 阮德达:谢安 |
| 附录 梅庵公主:谢安 |
| 谢玄 |
| 陶潜 |
| 附录 阮德达:陶潜 |
| 刘裕 |
| 附录 阮德达:刘裕 |
| 崔浩 |
| 附录 阮德达:崔浩 |
| 高允 |
| 附录 阮德达:高允 |
| 谢灵运 |
| 附录 阮德达:谢灵运 |
| 檀道济 |
| 附录 阮德达:檀道济 |
| 袁粲 |
| 附录 阮德达:袁粲 |
| 褚渊 |
| 附录 阮德达:褚渊 |
| 宗懿 |
| 附录 阮德达:咏沈庆之 |
| 昭明太子 |
| 附录 阮德达:昭明太子 |
| 陶弘景 |
| 附录 阮德达:陶弘景 |
| 陈叔宝 |
| 附录 阮德达:陈叔宝 |
| 附录 阮德达:咏东魏高欢 |
| 萧衍 |
| 附录 阮德达:萧衍 |
| 杨坚 |
| 附录 阮德达:杨坚 |
| 高颎(音景) |
| 附录 阮德达:高颎 |
| 贺若弼 |
| 附录 阮德达:贺若弼 |
| 苏威 |
| 附录 阮德达:苏威 |
| 王通 |
| 附录 阮德达:王通 |
| 薛道衡 |
| 附录 阮德达:薛道衡 |
| 杨素 |
| 尧君素 |
| 附录 阮德达:尧君素 |
| 杨义臣 |
| 补录:王义 |
| 附录 阮德达:咏唐高祖 |
| 裴寂 |
| 附录 阮德达:裴寂 |
| 房、杜 |
| 附录 阮德达:房玄龄 |
| 萧瑀 |
| 附录 阮德达:萧瑀 |
| 魏征 |
| 附录 阮德达:魏征 |
| 李靖 |
| 附录 阮德达:李靖 |
| 薛仁贵 |
| 附录 阮德达:薛仁贵 |
| 褚遂良 |
| 附录 阮德达:褚遂良 |
| 李世绩 |
| 附录 阮德达:李世绩 |
| 狄仁杰 |
| 附录 阮德达:狄仁杰 |
| 五王 |
| 附录 阮德达:五王 |
| 武攸绪 |
| 附录 阮德达:武攸绪 |
| 骆宾王 |
| 附录 阮德达:骆宾王 |
| 王勃 |
| 附录 阮德达:王勃 |
| 韩休 |
| 附录 阮德达:韩休 |
| 姚、宋 |
| 附录 阮德达:宋璟 |
| 张九龄 |
| 附录 阮德达:张九龄 |
| 李太白 |
| 附录 阮德达:李太白 |
| 杜甫 |
| 附录 阮德达:杜甫 |
| 孟浩然 |
| 附录 阮德达:孟浩然 |
| 郭子仪 |
| 附录 范阮攸:郭子仪 |
| 附录 阮德达:郭子仪 |
| 张巡许远 |
| 附录 阮德达:张巡 |
| 南霁云 |
| 附录 阮德达:南霁云 |
| 颜真卿 |
| 附录 阮德达:颜真卿 |
| 颜杲卿 |
| 附录 阮德达:颜杲卿 |
| 段秀实 |
| 附录 阮德达:段秀实 |
| 李泌 |
| 附录 范阮攸:李泌 |
| 附录 阮德达:李泌 |
| 陆贽 |
| 附录 阮德达:陆贽 |
| 裴度 |
| 附录 阮德达:裴度 |
| 韩愈 |
| 附录 阮德达:韩愈 |
| 附录 梅庵公主:韩愈 |
| 白居易 |
| 附录 阮德达:白居易 |
| 附录 阮德达:咏元稹 |
| 李绛 |
| 李德裕 |
| 附录 阮德达:李德裕 |
| 郑綮 |
| 附录 阮德达:郑綮 |
| 司空图 |
| 附录 阮德达:司空图 |
| 孙供奉 |
| 附录 阮德达:孙供奉 |
| 梁震 |
| 附录 阮德达:梁震 |
| 王彦章 |
| 附录 阮德达:王彦章 |
| 李克用 |
| 附录 阮德达:李克用 |
| 李存勖 |
| 附录 阮德达:李存勖 |
| 冯道 |
| 附录 阮德达:冯道 |
| 陈抟 |
| 附录 阮德达:陈抟 |
| 赵普 |
| 附录 阮德达:赵普 |
| 曹彬 |
| 附录 阮德达:曹彬 |
| 张齐贤 |
| 附录 阮德达:张齐贤 |
| 李沆 |
| 附录 阮德达:李沆 |
| 吕蒙正 |
| 附录 阮德达:吕蒙正 |
| 王旦 |
| 附录 阮德达:王旦 |
| 寇准 |
| 附录 阮德达:寇准 |
| 种放 |
| 附录 阮德达:种放 |
| 魏野 |
| 附录 阮德达:魏野 |
| 林逋 |
| 附录 阮德达:林逋 |
| 王钦若 |
| 附录 阮德达:王钦若 |
| 王曾 |
| 附录 阮德达:王曾 |
| 鲁宗道 |
| 附录 阮德达:鲁宗道 |
| 韩、范 |
| 附录 阮德达:韩琦 |
| 附录 阮德达:仲淹 |
| 富弼 |
| 附录 阮德达:富弼 |
| 唐介 |
| 附录 阮德达:唐介 |
| 王德用 |
| 附录 阮德达:王德用 |
| 包拯 |
| 附录 阮德达:包拯 |
| 赵拚 |
| 附录 阮德达:赵拚 |
| 王安石 |
| 附录 阮德达:王安石 |
| 司马光 |
| 附录 阮德达:司马光 |
| 欧阳修 |
| 附录 阮德达:欧阳修 |
| 洛社耆英 |
| 附录 阮德达:文彦博 |
| 苏轼苏辙 |
| 附录 阮德达:苏轼 |
| 三舍人 |
| 附录 阮德达:三舍人 |
| 陈禾 |
| 附录 阮德达:陈禾 |
| 邓肃 |
| 附录 阮德达:范镇 |
| 童贯 |
| 附录 阮德达:童贯 |
| 附录 阮德达:钦宗 |
| 李若水 |
| 附录 阮德达:李若水 |
| 秦桧 |
| 附录 阮德达:秦桧 |
| 李纲 |
| 附录 阮德达:李纲 |
| 宗泽 |
| 附录 阮德达:宗泽 |
| 王彦 |
| 附录 阮德达:王彦 |
| 徐徽言 |
| 附录 阮德达:徐徽言 |
| 赵鼎 |
| 附录 阮德达:赵鼎 |
| 陈东 |
| 附录 阮德达:陈东 |
| 张浚 |
| 附录 阮德达:张浚 |
| 虞允文 |
| 附录 阮德达:虞允文 |
| 胡安国 |
| 附录 阮德达:胡安国 |
| 胡铨 |
| 附录 阮德达:胡铨 |
| 韩世忠(进退格) |
| 附录 阮德达:韩世忠 |
| 岳飞 |
| 附录 阮德达:岳飞 |
| 朱弁 |
| 附录 阮德达:朱弁 |
| 洪浩 |
| 附录 阮德达:洪浩 |
| 附录 阮德达:刘珙 |
| 陈观 |
| 张邵 |
| 附录 阮德达:张邵 |
| 韩侘胄 |
| 附录 阮德达:韩侘胄 |
| 魏了翁 |
| 附录 阮德达:魏了翁 |
| 真德秀 |
| 附录 阮德达:真德秀 |
| 陈寅 |
| 附录 阮德达:咏吴璘 |
| 赵师睾 |
| 附录 阮德达:赵师睾 |
| 黄恺伯 |
| 附录 阮德达:孟珙 |
| 贾似道 |
| 附录 阮德达:贾似道 |
| 张顺张贵 |
| 附录 阮德达:张顺 |
| 附录 阮德达:张贵 |
| 汪立信 |
| 附录 阮德达:汪立信 |
| 赵昂发 |
| 附录 阮德达:赵昂发 |
| 米立 |
| 附录 阮德达:米立 |
| 李芾 |
| 附录 阮德达:李芾 |
| 附录 阮德达:姜才 |
| 李庭芝 |
| 附录 阮德达:李庭芝 |
| 附录 阮德达:陈宜中 |
| 陈文龙 |
| 附录 阮德达:陈文龙 |
| 张世桀 |
| 附录 阮德达:张世桀 |
| 陆秀夫 |
| 附录 阮德达:陆秀夫 |
| 文天祥 |
| 附录 阮德达:文天祥 |
| 谢枋得 |
| 附录 阮德达:谢枋得 |
| 留梦炎 |
| 附录 阮德达:留梦炎 |
| 家铉翁 |
| 附录 阮德达:家铉翁 |
| 许衡 |
| 附录 阮德达:许衡 |
| 吴澄 |
| 附录 阮德达:吴澄 |
| 刘因 |
| 附录 阮德达:刘因 |
| 附录 阮德达:宋理宗 |
| 咏宋恭尊 |
| 咏金哀尊 |
| 咏元顺帝 |
| 唐班 |
| 郑忠 |
| 咏史乙集 |
| 嫫母 |
| 附录 阮德达:嫫母 |
| 女娲 |
| 附录 阮德达:女娲 |
| 湘妃 |
| 附录 阮德达:湘妃 |
| 嫦娥 |
| 附录 阮德达:嫦娥 |
| 妲己 |
| 附录 阮德达:妲己 |
| 姜后 |
| 附录 阮德达:姜后 |
| 褒姒 |
| 附录 阮德达:褒姒 |
| 西施 |
| 附录 阮德达:西施 |
| 附录 梅庵公主:西施 |
| 越女 |
| 附录 阮德达:越女 |
| 卫姬 |
| 补录:齐姜 |
| 补录:庄姜 |
| 补录:共姜 |
| 樊妃 |
| 漂母 |
| 附录 阮德达:漂母 |
| 王陵母 |
| 附录 阮德达:王陵母 |
| 虞姬 |
| 附录 范阮攸:虞姬 |
| 附录 阮德达:虞姬 |
| 附录 梅庵公主:虞姬 |
| 吕后 |
| 附录 阮德达:吕后 |
| 戚姬 |
| 缇萦 |
| 附录 阮德达:缇萦 |
| 卓文君 |
| 附录 阮德达:卓文君 |
| 附录 梅庵公主:卓文君 |
| 昭君 |
| 附录 阮德达:昭君 |
| 附录 梅庵公主:昭君 |
| 赵飞燕 |
| 附录 阮德达:赵飞燕 |
| 补录:湖阳公主 |
| 补录:征侧征贰 |
| 曹大家 |
| 附录 阮德达:曹大家 |
| 曹娥 |
| 附录 阮德达:曹娥 |
| 二女 |
| 貂蝉 |
| 附录 阮德达:貂婵 |
| 蔡琰 |
| 附录 阮德达:蔡琰 |
| 补录:姜叙母 |
| 补录:二乔 |
| 补录:王氏 |
| 夏侯女 |
| 附录 阮德达:夏侯女 |
| 补录:甘夫人 |
| 补录:糜夫人 |
| 孙夫人 |
| 补录:张后 |
| 补录:李氏 |
| 补录:崔夫人 |
| 张夫人 |
| 苏惠 |
| 附录 阮德达:苏惠 |
| 绿珠 |
| 附录 梅庵公主:绿珠 |
| 潘妃 |
| 附录 阮德达:齐王高纬 |
| 冯淑妃 |
| 张丽华 |
| 洗夫人 |
| 萧后 |
| 附录 阮德达:炀帝 |
| 朱贵妃 |
| 十六院夫人 |
| 姜亭亭 |
| 红拂美人 |
| 附录 梅庵公主:红拂美人 |
| 补录:张尹二妃 |
| 平阳公主 |
| 附录 阮德达:平阳公主 |
| 武后 |
| 附录 阮德达:武后 |
| 韦后 |
| 附录 阮德达:中宗 |
| 杨贵妃 |
| 附录 阮德达:杨贵妃 |
| 李氏 |
| 附录 阮德达:李氏 |
| 花蕊 |
| 附录 阮德达:花蕊 |
| 苏小妹 |
| 杜氏 |
| 附录 阮德达:杜氏 |
| 雍氏 |
| 附录 阮德达:雍氏 |
| 杨太后 |
| 周氏妻 |
| 附录:杨叔珨相关材料 |
| 一、碑记 |
| 琼瑠重修祠宇碑记 |
| 东城县东塔社重修神庙碑 |
| 乂安省琼瑠县青圆总苞厚社庙 |
| 二、集序 |
| 《乂安河静山水咏》序 |
| 参考文献 |
| 专着类 |
| 期刊论文 |
| 致谢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及目的 |
| 一、选题缘由 |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 第二节 康僧会个人及其作品研究回顾 |
| 一、康僧会生平事迹研究回顾 |
| 二、康僧会作品研究回顾 |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 |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 (一)东亚文化圈 |
| (二)民间故事及其分类 |
| (三)民间故事AT分类与类型和母题 |
|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
| (一)研究方法 |
| (二)研究理论 |
| 三、本论文章节安排 |
| 第一章 康僧会生平及其所着的作品 |
| 第一节 康僧会生平考 |
| 一、康僧会少年时期 |
| 二、康僧会在华传教时期 |
| 第二节 康僧会所着的作品 |
| 一、诸经录记载康僧会作品 |
| 二、僧会作品着作时间问题 |
| 第三节 康僧会大乘禅思想及其故事 |
| 一、康僧会大乘禅思想 |
| 二、康僧会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
| 小结 |
| 第二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文本问题 |
| 第一节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本问题 |
| 一、章节问题 |
| 二、词序倒置问题 |
| 第二节 来源于印度的故事 |
| 一、来源于巴利文《本生经》的故事 |
| 二、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 |
| 第三节 康僧会与东亚共同文化价值 |
| 一、运用儒家“仁”、“孝”的价值 |
| 二、康僧会的治国思想 |
| 小结 |
| 第三章 《六度集经》及《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 第一节 概说 |
|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 一、《理家本生》与“善用小钱成巨富” |
| 二、《国王本生》与“狸猫换太子” |
| 三、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 |
| 四、心挂在树梢上 |
| 五、“戒言和尤利亚式的信” |
| 六、把乌龟弄到水边淹死 |
| 七、狼和鹤 |
|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 一、雁衔龟 |
| 二、寻宝者互相谋害 |
| 三、田螺姑娘的原型 |
| 小结 |
| 第四章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
| 第一节 概说 |
| 一、越南民间故事从形成到衰退 |
| 二、越南民间故事主要特征 |
| 三、越南民间故事收集和分类 |
| 四、越南民间故事的来源 |
| 第二节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
| 一、《六度集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
| 二、《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
| 第三节 从《国王本生》到越南民族起源传说故事 |
| 一、越南民族起源的记载 |
| 二、《国王本生》和《百卵的故事》的联系 |
| 小结 |
| 第五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朝、日民间故事 |
| 第一节 概说 |
| 一、朝鲜半岛 |
| 二、日本 |
|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朝、日的民间故事 |
| 一、理家本生故事 |
| 二、活猴肝故事 |
| 三、强中更有强中手 |
|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和朝鲜、日本的民间故事 |
| 一、听懂动物语言的老爷爷 |
| 二、寻宝者相互谋害 |
| 三、飞在天空的乌龟 |
|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一、中文文献 |
| 二、中文译着 |
| 三、越语文献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凡例 |
| 第二章 《竹简》[柒]职官称谓语汇释 |
| 第一节 仓库职官称谓语 |
| 第二节 农事职官称谓语 |
| 第三节 市集职官称谓语 |
| 第四节 军事职官称谓语 |
| 第五节 文书职官称谓语 |
| 第六节 其他职官称谓语 |
| 第三章 《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特点及对职官辞书编纂价值 |
| 第一节 职官称谓语特点 |
| 第二节 对职官辞书编纂价值 |
| 附録一 《竹简》[柒]职官称谓语索引 |
| 附録二 《竹简》[柒]存疑及待考职官称谓语 |
| 附録三 释文校勘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 二 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 三 本课题的难点、重点与创新点 |
| 第一章 晚清昆曲“三国戏”概况 |
| 第一节 晚清社会状况与昆曲发展 |
| 第二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剧目状况 |
| 第三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搬演情况 |
| 第二章 晚清昆曲“三国戏”文本来源考辨 |
| 第一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与元杂剧 |
| 第二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与明传奇 |
| 一 保留经典唱词,舍弃低俗段落:晚清昆曲“三国戏”与《连环记》 |
| 二 加快剧情节奏,着重风趣幽默:晚清昆曲“三国戏”与《古城记》 |
| 三 修正逻辑漏洞,增添合理剧情:晚清昆曲“三国戏”与《草庐记》 |
| 第三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与清初宫廷戏 |
| 第三章 晚清京、昆“三国戏”剧本比较 |
| 第一节 故事内容:京之繁,昆之简 |
| 第二节 人物塑造:京之俗,昆之雅 |
| 第三节 叙事节奏:京之急,昆之缓 |
| 第四节 主题主旨:京、昆汉室正统 |
| 第四章 关于当下昆曲发展再思考 |
| 第一节 发扬文戏优势,增加武戏比重 |
| 第二节 传承生、旦戏,丰富昆丑戏 |
| 第三节 采他家之长,创编公案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