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治疗痤疮的中草药面膜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药面膜治疗痤疮(论文文献综述)

李慢[1](2021)在《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治疗痰瘀凝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皮损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对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对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进行分组,直至A组(治疗组)、B组(对照组1)、C组(对照组2)、D组(对照组3)各收集45例为止。其中A组:加味消瘰丸+丹白散面膜;B组:加味消瘰丸+纯酸奶;C组:加味消瘰丸;D组:丹参酮胶囊。四组患者共计180例,均治疗3个疗程,每4周为1个疗程,每周复诊一次,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以及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皮损和中医证候的积分;并于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每月进行一次,观察复发情况;治疗期间随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试验完成后对各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共计176例患者完成本次试验,其中A组44例,B组45例,C组44例,D组43例。经临床观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四组患者在治疗前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基于皮损积分的比较,四组在治疗12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A组与B、C、D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与D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四组在治疗12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A组与B、C、D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基于临床疗效比较,A、B、C、D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5%、80.00%、72.73%、62.79%,四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B、A-C、A-D、B-D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C-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基于复发率比较,A、B、C、D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82%、13.89%、21.42%、33.33%,四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基于安全性比较,A、B、C、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2%、2.22%、0%、11.63%,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能有效改善痰瘀凝结型痤疮的皮损和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涂昌[2](2021)在《消痤化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消痤化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评价消痤化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究消痤化斑汤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潜在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验证该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按照制定的诊疗标准,选取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患者75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A(25例)、对照组B(25例)。对照组A予以消痤化斑汤温服,每日一剂,一日两次。对照组B予以中药倒模治疗,每隔3天进行1次。治疗组采取消痤化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在治疗前、每个疗程结束后第一天对患者的皮损进行症状积分的记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患者在皮损颜色、皮损个数、皮损大小和总积分的改善情况。2、通过TCMSP平台获取消痤化斑汤的药物化学成分,以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作为筛选条件,得出药物的活性成分。从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获取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软件绘制药物-疾病韦恩图,获取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的可视化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在R语言程序中绘制GO和KEGG通路富集图。初步分析出消痤化斑汤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前,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皮损症状(皮损颜色、个数、大小、总积分)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三组皮损症状相比较。关于皮损颜色的比较,第一个和第二个疗程结束后,三组在皮损颜色上比较有差异,即治疗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之间的皮损颜色上有差异,对照组A与对照组B无差异性;关于皮损个数及大小的比较,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三组未见明显差异,第二个疗程结束后仅为治疗组与对照组B存在明显差异;关于症状总积分的比较,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三组未见明显差异,第二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存在明显差异,余差异不显着。说明使用中药内服联合中药倒模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优于二者单用。3、三组分别与基线比较。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与基线比较,治疗组在皮损颜色和总积分上与治疗前对比有差异,对照组A在总积分上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对照组B与治疗前比较则均不明显;第二个疗程后,三组的各个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均有疗效。4、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中药活性,通过Uniprot数据库查找出消痤化斑汤中药活性成分对应的潜在的人类蛋白靶点264个,疾病的靶点为906个。最终获取药物-疾病的靶点66个。GO富集结果显示,得到的结果包含生物过程1830个,细胞组分24种、分子功能94个。KEGG通路富集为129条。结论:1、采用消痤化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疗效优于二者的单一使用。2、消痤化斑汤可能是通过降低IL-17的水平发挥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治疗作用。

平瑞月,王家爵,祁冀,陈逴凡,裴悦,梁海莹,李红毅[3](2021)在《中药面膜治疗寻常型痤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1999~2018年间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文献中面膜药物组成及使用方法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文献检索策略、检索工具、检索时间,以获得符合标准的国内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文献特征、历年发表数量、面膜剂型、药物成分、使用方法、疗程和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1)共发表了528篇文献,2009年后数量略有上升,文献以临床研究或临床报道为主;(2)中药面膜的剂型以倒膜为主;(3)面膜成分主要为清热药、解表药,大黄使用最多;(4)中药面膜配合中药内服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5)治疗时间多为4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中药面膜对痤疮的治疗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药面膜的成分组成、剂型、使用方法和疗程均具有多样性,为规范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平瑞月,梁海莹,陈逴凡,祁冀,裴悦,王家爵,李红毅[4](2021)在《杞玉祛痘茶联合英苋清痘面膜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杞玉祛痘茶联合英苋清痘面膜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3例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按照整群随机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142例采用西医常规外治法,治疗组141例采用杞玉祛痘茶联合英苋清痘面膜治疗。2组均治疗8周,并在停药后4周随访。比较2组治疗前后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卡迪夫痤疮伤残指数(CADI)指标,并统计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63.83%(90/141),对照组总有效率51.41%(73/1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GAG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随访时2组GAG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后降低(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随访时2组GAG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治疗组CADI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CA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后2组CA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时治疗组CADI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杞玉祛痘茶联合英苋清痘面膜能改善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的皮损情况和生活质量状况,一定程度上优于单纯西药外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郭斐斐[5](2021)在《三黄消痤面膜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IGF-1、DHEA含量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外用三黄消痤面膜对中度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耳廓复合痤疮模型大鼠皮损、组织病理及血清中IGF-1、DHEA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于中度痤疮的治疗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临床试验病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外用甲硝唑凝胶,早晚各一次,治疗组外用三黄消痤面膜,每晚一次。嘱两组患者均早晨温水洗脸一次,共治疗4w。治疗期间两组均口服枇杷清肺饮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GAGS积分评定、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对各组用药进行有效率评定、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实验研究:动物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进行耳廓复合痤疮模型的造模,造模21d。第22d开始治疗,空白组、模型组不予外用药物治疗,对照组外用甲硝唑凝胶,早晚各一次;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不同剂量给药,每日一次。治疗28d。末次给药24h后,各组大鼠麻醉后心脏取血,离心取上清液,ELISA法测IGF-1、DHEA含量。取造模处耳廓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右耳廓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分析实验结果。结果1.临床观察(1)GAGS评分对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GAG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对比两组治疗后GAGS评分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0,P=0.01<0.05),治疗组对于面部皮损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2)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0.05),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3)有效率对比情况:对照组有效率72.22%,治疗组有效率85.29%。两组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Z=-2.08,P=0.04<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22,P=0.82>0.05)。2.实验研究(1)各组大鼠肉眼可见皮损变化情况: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耳廓可见红斑减少、脱屑减少,质地变软。其中面膜组皮损的改善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以高剂量组大鼠的皮损改善程度最佳。(2)各组大鼠耳廓皮损的组织病理改变情况:与模型组大鼠耳廓相比,对照组、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耳廓组织病理见炎细胞浸润减少、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物质堆积减少,角质层变薄。其中面膜组的组织病理改善程度与药物剂量正相关,以高剂量组大鼠的组织病理改善程度最佳。(3)各组大鼠血清中IGF-1、DHEA含量变化情况: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GF-1、DHEA含量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中、低剂量组相比,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研究通过比较外用三黄消痤面膜和甲硝唑凝胶,两组患者的GAG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出两组方案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通过比较外用不同剂量的三黄消痤面膜对耳廓复合痤疮模型大鼠的皮损、组织病理、血清中IGF-1、DHEA含量的影响,得出高剂量组大鼠的皮损、组织病理及血清因子含量调控效果最佳。综上所述,三黄消痤面膜治疗中度痤疮具有很好疗效,且无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其对于中度痤疮的改善可能通过调控IGF-1、DHEA代谢因子含量相关,值得临床及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推广。

杜新亮[6](2021)在《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经表皮失水率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2.检测中药面膜在改善湿热蕴盛型痤疮经表皮失水率(TEWL)方面的作用。方法1.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湿热蕴盛型痤疮患者,采取自身左右对照法,以面部中线为界,设定受试者面部左侧为治疗组,面部右侧为对照组,治疗组外敷中药面膜,对照组外敷安慰剂面膜,两组基础用药为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外用夫西地酸乳膏。2.观察方法:观察疗程为6W,于初次治疗及治疗后的第2W、4 W、6W分别观察痤疮皮损改变和TEWL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3.数据处理:试验观察结果数据统计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对疗效变化用总有效率比较,对TEWL的变化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根据皮损统计结果显示:经过对湿热蕴盛痤疮2W、4W、6W的治疗,前后对比疗效变化,发现第4W与第2W相比,第6W与第2W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而第6W与第4W相比,两组总有效率相当,无明显差异;在试验观察疗程的同期相比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疗效方面综合看来,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都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自制中药面膜在治疗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中药面膜。2.关于对TEWL统计结果显示:对第4W和第6W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前后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前后对比,卡方值均为004*,P<0.05,代表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对TEWL改善明显,而对照组卡方值均大,P>0.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对照组对TEWL的无改善作用;在试验观察自身同期对比中,治疗组卡方值为001*和003*,说明P<0.05,而对照组卡方值大,说明P>0.05,前者有显着性差异而后者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自制中药面膜在改善湿热蕴盛型痤疮的TEWL方面优于安慰剂中药面膜。3.本次试验中,中药面膜在治疗湿热蕴盛型痤疮的整个疗程中,均未出现红肿、灼热、瘙痒等不适反应。结论1.中药面膜对治疗湿热型痤疮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其面部皮损。2.中药面膜能明显改善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经表皮失水率。3.本临床观察试验证明中药面膜安全性可靠,而且能有效缩短中度痤疮的治疗疗程,减轻治疗负担。

周娜[7](2020)在《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阴虚火旺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滋肾泻肝汤;对照组30例口服知柏地黄丸,两组均外用氯硫乳膏,并用中药面膜敷面。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皮损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以疗效指数为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及愈显率比较(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皮肤症状,临床疗效更好,副作用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李雪[8](2020)在《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与痤疮分级(Ⅱ、Ⅲ、Ⅳ级)的相关性,并观察两组在研究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小金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次,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同时两组均予中药面膜外敷,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访视,采用评价量表记录受试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73例,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2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8.4%,对照组为14.3%;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55.3%,对照组为25.7%。治疗4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2.1%,对照组为68.6%;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7%,对照组为68.6%。疗效分析:经组内对比,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经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的皮损、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治疗4周时,经组内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的皮损评分变化率、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Ⅱ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Ⅲ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Ⅱ级与Ⅲ级的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研究期间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中重度痰瘀结聚型痤疮均有疗效,且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在治疗4周时,小金胶囊组对患者皮损、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无关,对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有关,且对Ⅱ级、Ⅲ级患者的治疗效果比Ⅳ级患者更明显;丹参酮胶囊组对患者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均与痤疮分级无关。试验期间小金胶囊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汤林杨[9](2020)在《五味消毒饮中药面膜辅助治疗中度痤疮(热毒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五味消毒饮中药面膜辅助治疗中度痤疮(热毒证)的临床疗效,为五味消毒饮的外治法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9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利用Matlab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条件对照组30例,单纯中药内服组30例。三组均口服五味消毒饮汤剂同时,观察组配合五味消毒饮中药面膜外敷,条件对照组加用同仁堂祛痘补控油水面膜外敷,单纯中药内服组不使用面膜。三组以2周为一疗程,总疗程6周。通过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后、4周后以及6周后皮损评分,计算疗效指数,评估治疗效果;记录各组在各时间点中医症候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完成课题方案。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结果:(1)治疗2周后,观察组显愈率46.67%、条件对照组显愈率16.67%、单纯中药内服组显愈率6.67%;第4周后,观察组显愈率86.67%、条件对照组显愈率43.33%、单纯中药内服组显愈率16.67%;第6周后,观察组显愈率86.67%、条件对照组显愈率66.67%、单纯中药内服组显愈率60.00%。三个疗程后观察组显愈率均高于单纯中药内服组以及条件对照组,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皮损评分改善情况:三组病例皮损评分在每一疗程均降低;三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皮损评分均低于条件对照组以及单纯中药内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情况:三组病例中医症候评分均呈下降趋向。观察组第2周中医症候评分即明显下降,第4周降至最低,两个疗程后评分均优于另外两组。条件对照组第2周评分略有下降,第4周无明显变化,第6周评分与空白观察组评分变化无明显差异;单纯中药内服组在每个疗程中评分都最高。(4)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条件对照组出现面部干燥1例;单纯中药内服组出现轻度腹胀1例,程度均轻微可耐受,调整口服汤剂后症状缓解。结论:五味消毒饮中药面膜配合汤药内服治疗中度痤疮(热毒证)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明显增强疗效;遵循辨证论治法则指导皮肤科药物外治可提升治疗效果。

郑慧[10](2020)在《中药面膜联合微针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将采用中药面膜联合微针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问题,通过观察皮损颜色程度、皮损数目、皮损大小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变化来评估临床疗效,为痤疮后色素沉着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将70例痤疮后遗留色素沉着的患者按照就诊时间进行编号,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联合组为中药面膜联合微针治疗,对照组则为单独微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末、8周末对患者的皮损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评分,且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检测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的水平以此进行比较,评价各组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各个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排除及剔除标准除去5例,另有2例未定期复诊而脱失,最终符合疗效分析者63例,其中联合组33例,对照组30例。(1)临床疗效:两组痊愈显效率比较,联合组为81.82%,对照组为56.67%;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经检验z=-2.369,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末,两组各皮损积分比较,色素沉着程度、皮损数目及皮损大小等积分值P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联合组治疗4周末皮损积分减少较对照组不明显;(3)治疗8周末,两组皮损积分比较,色素沉着程度和皮损数目积分值P均<0.05,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皮损大小P=0.23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除皮损大小减小不明显外,联合组治疗8周末皮损积分减少均较对照组明显;(4)治疗4周末、8周末,皮损总积分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4周末、8周末联合组皮损总积分减少较对照组明显;(5)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经秩和检验z=-5.825,P<0.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较对照组更显着;(6)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0.94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面膜联合微针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确切,明显缩短色素沉着的病程,较单独微针治疗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二、中药面膜治疗痤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面膜治疗痤疮(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治疗痰瘀凝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理论研究
    1.对痰瘀凝结型痤疮的认识
    2.痤疮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3.痤疮与皮肤屏障
    4.总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病例入选标准
    3.研究方法
    4.医学伦理学要求
    5.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
    7.讨论
    8.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表1: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分表
    附表2: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表3:不良反应情况记录表
    附表4:复发情况记录表
    附表5: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 综述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消痤化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第一章 消痤化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各组治疗方式
        2.3 疗程及随访
        2.4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3 观察指标
        3.1 数据收集
        3.2 皮损的观测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不良事件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值的比较
        1.1 三组患者的性别比较
        1.2 三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1.3 三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1.4 三组患者治疗前皮损症状分析
        2 疗效的比较
        2.1 第一个疗程结束后的皮损比较
        2.2 第二个疗程结束后的皮损比较
        2.3 有效率的比较
        2.4 不良反应分析
        2.5 脱落患者分析
        2.6 随访
        3 讨论
        3.1 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流行病学调查
        3.2 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发病机制
        3.3 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3.4 消痤化斑汤的组方及药物分析
        3.5 中药倒模的作用机理及药物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消痤化斑汤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网络药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相关活性成分筛选
        1.2 中药靶点的筛选
        1.3 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疾病靶点的筛选
        1.4 构建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交互关系
        1.5 构建药物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可视化网络
        1.6 消痤化斑汤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核心基因的筛选
        1.7 消痤化斑汤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作用的靶点GO富集分析
        1.8 消痤化斑汤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作用的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消痤化斑汤的中药活性成分获取
        2.2 消痤化斑汤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获取
        2.3 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疾病靶点获取
        2.4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韦恩图获取
        2.5 消痤化斑汤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可视化网络分析
        2.6 消痤化斑汤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核心基因的筛选结果
        2.7 消痤化斑汤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作用靶点的GO富集结果分析
        2.8 消痤化斑汤对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作用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结果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不足之处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3)中药面膜治疗寻常型痤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3.1 数据库
        1.3.2 检索式
        1.3.3 原文获取途径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年代分布特征
    2.3 中药面膜的剂型使用情况
    2.4 中药面膜药物组成使用情况
    2.5 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的疗程情况
    2.6 中药面膜治法
    2.7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3.1 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相关研究的概况
    3.2 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的剂型选择
    3.3 治疗寻常痤疮的中药面膜成分选择
    3.4 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的治法选择
    3.5 中药面膜治疗寻常痤疮的疗程及不良反应

(4)杞玉祛痘茶联合英苋清痘面膜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2 对照组
        1.3.3 疗程及其他
    1.4 观察指标
        1.4.1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
        1.4.2 卡迪夫痤疮伤残指数(CADI)
        1.4.3 安全性评价
    1.5 疗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脱落情况
    2.2 2组疗效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GAGS评分比较见表2。
    2.4 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CADI评分比较
    2.5 2组复发情况比较见表4。
    2.6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5)三黄消痤面膜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IGF-1、DHEA含量调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数据处理方法
    8 伦理学原则
    9 结果
        9.1 一般资料对比情况
        9.2 疗效分析
        9.3 安全性评价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1.4 三黄消痤面膜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2 治疗方法
        2.3 实验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表观指标、组织病理指标、生化指标评分情况及有效率
        3.2 肉眼可见各组大鼠的皮损变化情况
        3.3 显微镜下可见各组大鼠皮损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3.4 大鼠血清中IGF-1含量变化情况
        3.5 各组大鼠血清中DHEA含量变化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 痤疮的西医发病机制探讨
    2 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三黄消痤面膜的组方分析
        3.1 三黄消痤面膜组方及制备方法研究
        3.2 三黄消痤面膜的方义及药物药理研究
    4 Wistar大鼠复合痤疮模型的建立
    5 动物实验指标的选取
    6 对照药物的选择
    7 口服中药的选择
    8 三黄消痤面膜治疗中度痤疮的疗效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语
    1 结论
        1.1 临床试验研究
        1.2 动物实验研究
    2 问题与展望
        2.1 临床试验部分
        2.2 动物实验部分
第五章 文献综述 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附录3 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相关图片
    附录4
致谢
在学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经表皮失水率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对照方法
        3 基础治疗
        4 记录项目与观察指标
        5 结果判读标准
    (三)痤疮皮损资料收集和TEWL值的检测
        1 痤疮皮损资料收集
        2 TEWL值的检测
    (四)中药面膜的采购、初加工、制备、保存、贴敷及特色
        1 中药面膜组成中药的采购和初加工
        2 中药面膜的制备
        3 中药面膜的保存
        4 中药面膜的贴敷
        5 中药面膜特色
    (五)中药面膜安全性评估
    (六)质控与不可控因素
        1 质控
        2 不可控因素
    (七)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脱落病例及原因
    3 统计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对比
        3.2 两组自身同期对比
第三章 中西医病因病机、中药面膜和结果分析
    (一)中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 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二)中药面膜分析
        1 中药面膜分析
        2 安慰剂面膜分析
        3 基础治疗选药依据分析
    (三)结果分析
        1 疗效分析
        2 TEWL变化分析
        3 综合分析
    (四)创新性、局限与扩展
        1 创新性
        2 局限
        3 扩展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文献综述 论中医外治法对痤疮疗效及经表皮失水率改变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分组方法
        6.2 治疗方法
        6.3 疗程
        6.4 注意事项
    7 观察指标及积分标准
    8 安全性评价
    9 疗效标准
    10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1.1 年龄比较
        1.2 病程比较
    2 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2.1 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总积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3.1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3.2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对比
        3.4 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4 综合疗效比较
        4.1 治疗4 周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4.2 两组愈显率比较
    5 不良反应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3 我们用药经验分析
        3.1 病因病机分析
        3.2 滋肾泻肝汤组方分析
        3.3 现代药理研究
        3.4 中药面膜的应用及作用
        3.5 氯硫乳膏
        3.6 知柏地黄丸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疗效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 述 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痤疮病例收集资料表
附录2
附录3
致谢
论文着作

(8)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痤疮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疗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和终止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的估算
        3.2 随机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方法
        3.5 疗效评价
        3.6 安全性评价
        3.7 统计学方法
        3.8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比较
        4.3 疗效比较
        4.4 疗效与痤疮分级相关性分析
        4.5 不同痤疮分级的各项评分变化率比较
        4.6 不良反应情况
    5 讨论与分析
        5.1 痰瘀结聚型痤疮论述
        5.2 用药依据
        5.3 疗效分析
        5.4 安全性评价
        5.5 不足与展望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五味消毒饮中药面膜辅助治疗中度痤疮(热毒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中止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2.1 一般项目观察
        2.2.2 皮损变化评分标准
        2.2.3 中医症候变化评分标准
        2.2.4 疗效判定
    2.3 不良反应情况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数据分析
        3.1.1 年龄比较分析
        3.1.2 病程比较分析
        3.1.3 性别比较分析
    3.2 皮损变化数据分析
        3.2.1 分组×时间点两因素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分析
        3.2.2 分组因素单独效应的分析
        3.2.3 时间点因素单独效应的分析
    3.3 中医症候评分分析
        3.3.1 中医症候评分组间分析
        3.3.2 中医症候组内分析
    3.4 疗效分析
    3.5 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4.1.1 祖国医学对痤疮病名的认识
        4.1.2 痤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4.1.3 痤疮辨证论治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4.2.1 现代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4.2.2 现代医学对痤疮分级的认识
        4.2.3 现代医学对痤疮治疗的认识
    4.3 五味消毒饮功效研究
        4.3.1 五味消毒饮选方依据
        4.3.2 五味消毒饮的现代药理研究
        4.3.3 五味消毒饮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4.4 五味消毒饮中药面膜外用治疗痤疮的优势
        4.4.1 痤疮中药面膜作用
        4.4.2 痤疮中药面膜临床应用
5 本研究心得与体会
6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A 知情同意书
附表B 痤疮患者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表C 痤疮患者中医症候评分
附表D 不良反应事件登记表
附表E 中药面膜部分图片
附录F 观察组部分病例治疗前后图片
综述 五味消毒饮在皮肤科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中药面膜联合微针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前言
1 病例来源与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病例分组
        2.2.1 分组方法
        2.2.2 对照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2.3 治疗方案
        2.3.1 治疗用具及药品准备
        2.3.2 具体治疗方案
        2.3.3 对照组
        2.3.4 联合组
        2.3.5 注意事项
    2.4 观察指标
        2.4.1 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评估
        2.4.2 疗效评价标准
        2.4.3 观察时间点及皮损部位照片的留取
        2.4.4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水平
    2.5 不良反应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1.1 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3.1.2 年龄分布比较
        3.1.3 病程分布比较
        3.1.4 治疗前两组患者皮损积分值比较
    3.2 临床疗效评价
        3.2.1 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皮损积分值比较
        3.2.2 治疗8周末两组患者皮损积分值比较
        3.2.3 研究结果
    3.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水平比较结果
    3.4 不良反应
    3.5 脱落剔除病例分析
    3.6 随访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认识、治疗现状及难点
        4.1.1 祖国医学对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认识
        4.1.2 祖国医学对痤疮后色素沉着的治疗现状及难点
    4.2 西医学对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认识、治疗现状及难点
        4.2.1 西医学对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认识
        4.2.2 西医学对痤疮后色素沉着的治疗现状及难点
    4.3 中药面膜立方依据、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分析
    4.4 微针治疗色素沉着的机理
    4.5 氨甲环酸作用机制
    4.6 谷胱甘肽的药理作用
    4.7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图
综述 中医治疗痤疮后遗色素沉着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中药面膜治疗痤疮(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治疗痰瘀凝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慢.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消痤化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分析[D]. 涂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面膜治疗寻常型痤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 平瑞月,王家爵,祁冀,陈逴凡,裴悦,梁海莹,李红毅. 时珍国医国药, 2021(03)
  • [4]杞玉祛痘茶联合英苋清痘面膜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 平瑞月,梁海莹,陈逴凡,祁冀,裴悦,王家爵,李红毅. 河北中医, 2021(03)
  • [5]三黄消痤面膜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IGF-1、DHEA含量调控的实验研究[D]. 郭斐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经表皮失水率影响的临床观察[D]. 杜新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滋肾泻肝汤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D]. 周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D]. 李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五味消毒饮中药面膜辅助治疗中度痤疮(热毒证)的临床观察[D]. 汤林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中药面膜联合微针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 郑慧.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青春痘论文 面膜论文 中药论文 红斑痤疮论文 皮肤色素沉着论文

上一篇:开关磁阻电机技术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两个 Hermitian 矩阵乘积的特征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