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加味速孕汤治疗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加味所以载汤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肖毅婷[1](2021)在《固肾安胎饮治疗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固肾安胎饮治疗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提供参考。方法对2020年01月至2020年09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妇科,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固肾安胎饮治疗,对照组予地屈孕酮片口服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HCG值、孕酮(P)值、宫腔积血情况。采用统计学相关分析技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孕龄、流产次数、阴道出血天数、血HCG、孕酮(P)、宫腔积血面积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阴道出血持续时间比较:治疗组阴道出血持续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血HCG值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使血HCG上升良好;治疗前后两组血HCG值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孕酮(P)值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孕酮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疗效相当。6.宫腔积血面积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减少宫腔积血面积;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7.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8.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9.两组治疗期间均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固肾安胎饮是治疗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阴道出血情况,缓解相关临床伴随症状,提升血HCG和孕酮(P)水平,促进宫腔积血的吸收。

方雨婷[2](2021)在《加味安胎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比较治疗组(加味安胎方联合低分子肝素)与对照组(中药安慰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探讨加味安胎方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上提供有效且安全的用药方案?方法:从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收集至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要求的早孕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经过14个月的病例收集,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并同意入组实验的病例76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入选的符合研究要求的7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采用SPSS26.0软件随机数字排序法来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人,其中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加味安胎方治疗的患者38例(治疗组);使用低分子肝素和中药安慰剂治疗的患者38例(对照组)?同时治疗4周,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在中医症状积分、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凝血六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P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临床疗效、保胎结局、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来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每周进行一次血清激素(HCG、E2、P)水平测定和B超监测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每周行一次肝功能测定以及时发现药物毒副作用,以便即使调整患者用药方案?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t=9.898,P<0.01;对照组t=7.156,P<0.01,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t=2.328,P=0.023<0.05,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经过4周的治疗后(孕10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子宫动脉RI的值较治疗前(孕6周)均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后(孕10周)治疗组平均子宫动脉RI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3.凝血六项的比较: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凝血六项)AT-III、PT、APTT、TT、D-Dimer、FIB:P值均大于0.05,说明治疗前俩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前后的D-Dimer、FIB,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D-Dimer、FIB上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1)?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前后的AT-III、PT、APTT、TT?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1)?4.临床总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治疗组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保胎结局的比较: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30人,失败5人,保胎成功率为85.7%;对照组保胎成功23人,保胎失败13人,保胎成功率63.9%,c2=4.467,P<0.05,说明治疗组保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不良反应的比较: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三大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进行检查,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案均有一定的安全性,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口服中药汤剂过程中,治疗组出现恶心2例,后均自行缓解、继续治疗?结论:1.治疗组(加味安胎方联合低分子肝素)在治疗PTS所致RSA上的总有效率为82.9%,其疗效优于对照组(中药安慰剂联合低分子肝素)的总有效率为58.3%,说明导师在寿胎丸基础上添加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加味安胎方在临床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安全可靠,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2.治疗组(加味安胎方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凝血六项、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起效快,疗效好,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运用于临床。3.加味安胎方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提高PTS所致RSA患者的保胎成功率,其保胎成功率为85.7%,优于中药安慰剂联合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为63.9%。

张心月[3](2020)在《补肾化瘀法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伴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寿胎丸加味对于早期先兆流产伴有绒毛膜下血肿(Subchorionic hematoma,SCH)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丰富肾虚血瘀型先兆流产的中医治法,为补肾化瘀法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中药寿胎丸加味合西药(黄体酮注射液+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固肾安胎丸合西药(黄体酮注射液+地屈孕酮片)治疗。用药14天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治疗前后的SCH面积、SCH面积/孕囊面积变化,治疗前后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变化,治疗前后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变化情况,经评分及统计学处理后,综合判定其疗效。结果:中药寿胎丸加味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伴SCH的有效率为93.33%,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CA125值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SCH面积比较、SCH面积/孕囊面积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SCH面积比较、SCH面积/孕囊面积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CA125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E2、P、β-hCG水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寿胎丸加味能有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伴SCH,减小SCH面积,改善患者的肾虚血瘀症状,降低CA125值,从而提高保胎成功率。

张婷婷[4](2020)在《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文献,以“病-症-证-治法-方药”为主线,挖掘秦汉至明清对妊娠腹痛的理论认识、辨治要点以及方药运用规律,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妊娠腹痛及相关疾病提供文献参考资料。方法:将文献研究的方法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主要分为五步。第一步,获取数据。首先以“妊”、“娠”、“孕”、“胎”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妊娠病的全部内容,再通过人工阅读纳入论及妊娠腹痛的书目。然后,通过阅读“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和“中医女科十大名着”的电子版书籍,筛选出《中华医典》未收录的论有妊娠腹痛的书籍。通过以上两步确定书目后,利用现有电子文档,摘录古籍中与妊娠腹痛相关的内容。最后,将所有妊娠腹痛的文献数据以书为单元命名,建立“妊娠腹痛古籍文献数据库”。第二步,语义类型的确定和数据预处理。阅读并分析古籍文献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待标注的语义类型。同时将古代文献划分为数据单元,以避免因计算机排版错乱而导致上下文不完整和不衔接。第三步,构建结构化知识库。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导入标注系统,标注者对50%的数据进行实体和事件的标注,给实体和事件赋予语义类型的标签,构建用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集,然后基于该数据集训练和测试条件随机场模型,让计算机完成剩余50%文献数据的标注,最后通过人工校对定稿,构建出“妊娠腹痛古籍结构化知识库”。第四步,数据标准化处理。“中药”数据量最大,由机器学习模型辅助人工完成标准化处理,采用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训练音形码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剩余的部分实体和事件由人工完成标准化处理。第五步,数据分析和挖掘。根据成书年代将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时期:秦汉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这四个时期为背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利用Python软件绘制实体和事件的年代分布散点图,对古籍中妊娠腹痛的病名、症状、证素、治法、方药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和挖掘。结果:本研究在1200余本中医古籍中筛选出179本与妊娠腹痛相关的古籍,涉及156位着家,共计124900文字,由人工拆分为1330条数据单元。本研究共完成19个语义类型的标注,分别是“病名”、“症状”、“病因病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治则”、“治法”、“方剂”、“中药”、“中药炮制”、“煎药溶媒”、“服药辅剂”、“药物剂量”、“服药剂量”、“妊娠时月”、“中医文献”、“医学人物”、“慎治或禁忌”、“脉象”,并对其中7个语义类型的标注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分别为“症状”、“病性证素”、“病位证素”、“治法”、“方剂”、“中药”、“妊娠时月”。结果显示,机器标注的准确率均值为87%,“中药”的机器标准化的准确率为33.6%,提示用条件随机场的机器学习模型抽取中医古籍的实体或事件效果良好,相比之下,利用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训练音形码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对“中药”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结果欠佳,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构建出妊娠腹痛古籍结构化知识库并进行部分数据的标准化,基于此进行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如下。1.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文献分析(1)病名:妊娠腹痛由症状逐渐发展为独立病名,古籍文献中共有47种与妊娠腹痛相关的病名,最常用的有“胎动不安”、“胎动”、“胎痛”、“妊娠腹痛”等,此外还包括“妊娠腹痛”的变写以及与妊娠腹痛关系密切的其他病名。“胞阻”在古籍中的含义包括妊娠腹痛、妊娠下血、妊娠腹痛并下血三种,其中“胞阻”意指妊娠腹痛是清代部分医家的观点。(2)症状:腹痛主症描述涉及912条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共包含16种疼痛性质,37种疼痛部位,3类疼痛频率,2类疼痛程度,以及2种痛势。其中疼痛性质以“胀痛”、“冷痛”最多见;疼痛的部位除了见于小腹、脐腹或少腹,还波及到整个躯干部的腹侧面和腰部,包括胁、胸、腰、心、胯、脘、腰等位置;疼痛的频率“不时作痛”、“时时作痛”、“痛不止”三种;疼痛的程度主要分为轻重两类;痛势主要涉及缓急两类。掌握疼痛症状五个方面的临证意义有助于辨治和判断疾病走势。(3)证素:妊娠腹痛的病性证素有22种,共2437频次,包括“虚”、“风”、“寒”、“毒”、“瘀”、“气”、“火”、“湿”八个方面;病位证素有20种,共504频次,涉及到脏腑、经络、水血分、胞胎四类,其中脏腑以肝、脾、肾三脏与妊娠腹痛关系最密切,经络则以冲任、胞络、肝经、肾经在妊娠腹痛的文献中出现最多,胞胎是妊娠病特有的病位,水分和血分的病位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治法:古籍中妊娠腹痛的治法共14种。秦汉时期以温补冲任、调和肝脾为主;魏晋至隋唐时期以补血清热为主,初现补肾之法;宋朝重视理气养血的治法,金元时期主从肝脾肾论治,重视健脾除湿、养血清热的安胎之法;明清时期百家争鸣,善用活血法,重视补肾以安胎。概言之,历代医家对妊娠腹痛的治疗尤重扶补正气,以补益阴血和调补后天脾胃为主,其次是理气、温里、清热等治法。不同治法相配可以适应妊娠腹痛的各种病机。(5)方药:治疗妊娠腹痛的方剂共1095频次,其中有方名的有857频次,包含方剂名共293种;中药共有7258频次,包含217种药物,其中现代临床常用中药有165种。古代医家治疗妊娠腹痛以补虚和理气的方药为主,补虚主以补气、补血、补阳。妊娠腹痛用药的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味最多,归经以脾、肝、肾、胃经为主。妊娠禁忌药被用于下胎和去病安胎,使用时应权衡力度,注重配伍,有故无殒。2.妊娠腹痛的方药与证素、治法的关联分析(1)方药与15种病性证素和7种病位证素产生了关联,其中当归、人参、白术、甘草与多个病性证素有较强关联,可见补益气血是治疗妊娠腹痛的重要思路;白术、人参、当归、甘草和病位证素“肝脾”、“脾”和“肝”都有较强关联,可见肝脾同病或单脏主病均重视补益脾胃;若病位在肾,以补肾阳最常见;若病位在胞宫或胞胎则应以扶补正气为主。(2)方药与8种治法产生了关联,其中,补益法主以补气和补血,兼以理气行血;理气法以行气血与补气血并用;活血法主以理气活血,常用当归、川芎;和解之法以当归芍药散的组方为核心;解表法以扶正与解表药共用;祛痰法以健脾燥湿化痰为治,与四君子汤和二陈汤的主药关联度较高。结论1.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疾病的源流和关联分析高效可行。本研究采用“人工+机器”的半自动化方法构建本体化的结构化知识库并进行部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提高了知识库构建的效率。基于此知识库进行疾病的理法方药的源流和关联分析是可行的、便捷的。2.古籍中妊娠腹痛的辨治内容丰富,对现代中医的理论和临证有参考意义。妊娠腹痛历经秦汉的理论起源、魏晋至隋唐的经验积累、宋金元的总结发展、明清的百家争鸣四个时期。研究发现,妊娠腹痛由症状逐渐发展为独立病名;古籍中妊娠腹痛的症状描述以疼痛症状为主,掌握疼痛的性质、部位、频率、程度和痛势的临证意义有助于辨证论治和判断疾病走势;辨证着眼于气血是否充盛而调畅、脾胃是否健运、肝脾是否调达、肾阴阳是否充足而和调;治疗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主,攻补兼施,理气与补益相配,使不耗伤气血,补而不滞,所用方药多平和、少峻猛,特殊情况下可去病安胎,有故无殒,甚至下胎益母。概言之,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关于妊娠腹痛的理论认识和诊疗知识,对现代中医临床辨治妊娠腹痛及相关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

杨明[5](2019)在《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保胎中药方剂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历代医家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等的用药规律;利用系统药理学技术对保胎常用方寿胎丸中药对菟丝子-桑寄生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关疾病和代谢通路进行研究,初步对该药对保胎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和分析。为保胎中药理论研究如复方配伍、性味归经、病证关联及经典处方中药对的活性组分筛选、系统靶标发现等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旨在继承和发扬古现代医家诊治胎漏、胎动不安的经验,为提高临床保胎水平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保胎中药医案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汉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医家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现存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应用EXCEL数据管理软件将方剂归纳、总结并规范化后建立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等数据挖掘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关系挖掘分析,对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讨,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历代各时期保胎治疗临证思路、用药规律等内涵。2、采用系统药理学方法探索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首先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永华教授团队的计算机模型筛选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中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Uniport数据库检索药对活性分子预测靶标相应的人源物种的基因以及对应的UNIPROTKB,然后将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候选化合物和预测靶点映射到网络中,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与靶点疾病网络图,其次,将预测靶点映射到KEGG中,构建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治疗先兆流产的靶点-通路网络。所有的网络均由Cytoscape3.5.1软件绘制。成果:1、历代保胎方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汉唐宋时期出现频数排前五位的保胎药为当归(8.0986%)、川芎(7.7465%)、阿胶(5.9859%)、甘草(5.8099%)、人参(4.3134%);元明清保胎中药出现频数前五的为当归(7.7609%)、白术(6.7351%)、甘草(6.4228%)、白芍(5.9768%)、川芎(5.6200%);近现代保胎中药中出现频数排前五位的是续断(7.4064%)、菟丝子(6.7537%)、桑寄生(6.7253%)、白术(6.5551%)、白芍(6.1578%)。(2)药物分类频数分析结果:汉唐宋安胎方药中补虚药(16.36%)、清热药(11.52%)、活血化瘀药(6.06%)排前三;元明清时期补虚药(22.46%)、清热药(14.97%)、理气药(6.42%)在安胎方剂中排前三;近现代时期安胎方剂中补虚药(28.65%)、清热药(13.45%)、祛风湿药(4.68%)为前三位。(3)因子分析结果:将汉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的保胎方剂分别分成了 9,8,12个因子。基本都提示了保胎需从几个证型辨证论治,病机有肾虚、气虚、脾虚、血热、血瘀等,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机,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肾虚证治宜补肾益气,固冲安胎;气虚证治宜益气固冲安胎;脾虚宜行气和胃调气机;血虚证治宜补血固冲安胎;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固冲安胎;血瘀证治宜祛瘀止血,固冲安胎。(4)聚类分析结果:共总结出18组比较有意义的聚类方,其中汉唐宋时期6组,元明清时期5组,近现代时期7组。汉唐宋时期的6组分别为补益肝肾、补血安胎的保胎丸;理气和胃,止呕安胎的香砂养胃丸;行气理气,散结消滞的厚朴、生姜;滋阴生津,调养肝肾的生地黄、桑寄生;养血补血、止血安胎的胶艾汤以及健脾补胃的糯米、葱白。元明清时期的5组分别为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杜仲丸;养血补血、止血安胎的胶艾汤;疏肝理气,活血安胎的保气散和安胎和气饮;补血理气,清热安胎的安胎丸以及益气养阴生津的增液汤。近现代时期的7组方中有补肾健脾,益气安胎的寿胎丸;有行气滋肾、补肝安胎的苏梗砂仁汤;滋阴清热、养血安胎的保阴煎加减;有补气养血、固肾安胎的胎元饮等。(5)关联分析结果:汉唐宋时期当归+川芎、当归+甘草、川芎+甘草为排前三位的药对,阿胶、川芎、当归、甘草为强关联药物组合,二阶三阶分析分别在这几味中药中排列组合;元明清时期排名前三的药对为白术+当归、白芍+当归、川芎+当归,其中当归、川芎、甘草、阿胶、白芍、白术、黄芩为强关联;近现代时期中桑寄生十续断、菟丝子+续断、菟丝子+桑寄生为排名前三的药对,三阶以上关联分析在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白术、党参这几味药当中组合。2、保胎方中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分析结果(1)通过对药材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所有活性分子的ADME性质的计算,得出12个活性分子(OB≥30%,DL≥0.18),通过WES预测12个分子(其中有两个分子无直接靶点)的直接靶点153个,活性分子通过这些靶点发挥其药理活性。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中成分共75种,已经建立其化学成分数据库。(2)通过OMIM数据库共收集先兆流产相关靶标455个,构建T-D网络图进行分析,将其与药对活性成分对应的153个靶标作对比,获得共同靶标31个,即该药对对抗先兆流产的预测作用靶标,主要靶点为NOS3、TNF、L-6、Caspase、PTGS1等。(3)通过靶点-通路网分析,我们发现菟丝子-桑寄生通过MAPKs、PI3K-AKT和TGF-β等信号通路防治流产。结论:1、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结论(1)汉唐宋及元明清两个时期高频药多为养血活血用药,如当归、川芎,近现代方剂中频率最高的为续断,菟丝子,主要为强肾补益药。(2)不同时期的保胎方药的使用各有侧重:补虚药在三个时期中使用频率都最大,其中补气药(白术、人参)和补血药(当归、阿胶)使用较多,近现代使用补阳药(续断、菟丝子)频率较高;活血化瘀药在汉唐宋时期使用较多,理气药在元明清使用频率较高,而强肾补益在近现代中较常使用。(3)因子分析提示历代及近现代医家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的病因可以概括为:脾肾亏虚、气血虚、血热、血瘀等,病机为冲任损伤,肝肾亏虚,而以肾虚为主。(4)聚类分析说明补益脾肾、益气养血等补虚法为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原则,清热凉血安胎法在三个时期中均较常用,而活血化瘀法在三个时期中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5)关联分析显示汉唐宋的强关联组合方类似于胶艾汤和四物汤,元明清时期强关联的方药类似于加减固胎饮子,而近现代强关联组合的方药则类似于寿胎丸。说明汉唐宋医家多以胶艾汤和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元明清时期则以加减固胎饮子作为基本方,而近现代多用寿胎丸为基础方。2、保胎常用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结论(1)通过对药材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所有活性分子及高连接度靶点的作用研究,发现涉及到的保胎作用机制主要为造血、提高机体免疫等。(2)通过构建T-D网络图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对应的靶点中发现有31个靶点与先兆流产直接相关;同时我们通过GO分析也发现先兆流产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多角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靶标-通路网络富集分析,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活性分子作用于多个通路,该药对其作用的机制主要可能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的表达,纠正表达不足或表达过度的状态,维持正常妊娠。我们通过系统药理学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对先兆流产产生效果主要通过造血、提高机体免疫等功效实现。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治疗防治流产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程慧敏[6](2019)在《寿胎丸方加味联合敷脐疗法治疗肾脾两虚证胎动不安合并不寐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肾脾两虚证胎动不安合并不寐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研究中药内服联合敷脐疗法治疗胎动不安合并不寐的临床疗效,探讨穴位贴敷改善胎动不安合并不寐的机理,完善中医保胎的临床思路,从而更加合理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方法:本研究将符合诊断及辨证标准的胎动不安合并不寐患者60例,按1-60编号,选用SPSS17.0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寿胎丸方加味+黄体酮注射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敷脐疗法,14天为1疗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孕酮(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肾脾两虚证证候量化评分及继续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1.中医临床证候的总有效率为86.67%,其中治愈率为50.00%,显效率为25.00%,有效率为11.67%。2.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肾脾两虚证证候量化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肾脾两虚证候量化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β-HCG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β-HCG与治疗前β-HCG的差值相比,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血清5-HT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5-HT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下降,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继续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继续妊娠率为86.67%,对照组为83.33%。结论:寿胎丸方加味联合敷脐疗法治疗肾脾两虚证胎动不安合并不寐患者有效果,能够显着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提升血清性激素和血清5-羟色胺水平,促使胚胎能够保持良好的发育。

宋珂[7](2019)在《菟参安胎颗粒治疗脾肾两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菟参安胎颗粒是导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的针对脾肾两虚型先兆流产的自拟方,为了进一步了解其治疗机理,证实其疗效,故设计本课题研究。1.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脾肾两虚型先兆流产患者的临床症状、B超检查,判定疾病疗效,采用脾肾两虚证候积分计算疗效指数,判定中医证候疗效,验证菟参安胎颗粒治疗脾肾两虚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2.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NF-α、IFN-γ、IL-6、IL-10,及计算TNF-α/IL-6、IFN-γ/IL-10比值的变化,探讨菟参安胎颗粒对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从免疫学的角度探讨其安胎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共68例脾肾两虚型先兆流产的患者,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分成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菟参安胎颗粒,日一剂,水冲400ml,早晚分服,连服2周。对照组予黄体酮胶囊150mg,口服,日两次,连续治疗2周。患者用药前及用药2周后次日,观察临床症状,结合B超检查判定疾病疗效,进行证候评分,抽血进行血清TNF-α、IFN-γ、IL-6、IL-10检测,计算TNF-α/IL-6、IFN-γ/IL-10比值的变化。结果:试验纳入68例,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4例。1.疾病疗效:治疗组痊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是70.00%,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的下降,有显着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中医证候疗效无显着性差异。3.血清Th1浓度: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孕妇的血清TNF-α均有下降,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孕妇的血清IFN-γ均有下降,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Th2浓度: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孕妇的血清IL-6均有上升,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孕妇的血清IL-10均有上升,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5.血清TNF-α/IL-6、IFN-γ/IL-10的比值:两组治疗后孕妇血清TNF-α/IL-6比值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孕妇血清IFN-γ/IL-10比值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效果好(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菟参安胎颗粒和黄体酮胶囊在脾肾两虚型先兆流产的治疗中,对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有明显改善,菟参安胎颗粒疗效比黄体酮胶囊更好。2.与黄体酮胶囊相比,菟参安胎颗粒能显着降低血清Th1(TNF-α、IFN-γ)浓度,升高血清Th2(IL-6、IL-10)浓度,降低Th1/Th2的值,促使其向血清Th2偏移,维持Th1与Th2的平衡,揭示了菟参安胎颗粒在治疗脾肾两虚型先兆流产的保胎机制。

吴润珍(Ng Yun Chun)[8](2019)在《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历代(公元1949年以前)中医安胎相关文献的系统研究分析,总结及归纳出安胎的证治及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对1949年以前文献中明确标有“安胎”、“胎漏”、“胎动不安”、“胞阻”、“妊娠腹痛”、“妊娠腰痛”、“妊娠下血”的中医证候及方药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卡方检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总结及归纳出历代中医安胎文献方药的证治规律。结果:一、处方用药频数分析:搜索结果共602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2255篇,共记载处方1220频次,共300首处方(包括27首只记载药物无方剂名处方),包含243种药物,总药物频数共计9892味次。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处方是安胎饮、四物汤、胶艾汤、安胎散、阿胶汤、安胎当归汤、安胎和气饮、佛手散、桑寄生散、胶艾四物汤。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药物分别是:当归、白术、甘草、川芎、黄芩、白芍、阿胶、熟地黄、人参、艾叶。二、以药物种类来说共计载5739味次,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1537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6.78%;第二位是清热药,共计699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18%;第三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677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1.80%。前三位最高频次的药物种类累计频率为 50.76%。三、各个年代处方用药频数分析:(一)宋代以前:总药物频数共计82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34味次,占药物总频数41.46%;第二位是止血药,共计11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3.41%;第三位是解表药,共计1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20%。(二)宋金元时期:总药物频数共计1207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293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4.28%;第二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15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43%;第三位是清热药,共计99味次,占药物总频数8.20%。第四位是解表药及止血药,各共计98味次,各占总频数8.12%。(三)明清至民初时期:总药物频数共计4450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121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7.19%;第二位是清热药,共计595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3.37%;第三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518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1.64%。四、以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时期用药特点:不同时期使用解表药、泻下药、祛风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及补虚药的使用频数有较明显差异。五、聚类分析:利用SPSS20.0软件把使用频率高于1.0%的药物建立数据后,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聚类分析结果分成4类聚类组合:C1:生姜、大枣、杜仲、续断、香附、生地黄、桑寄生、紫苏、黄芩、砂仁、茯苓、艾叶、阿胶、陈皮C2:人参、甘草C3: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C4:黄芩、白术C1组合:生姜属于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紫苏属于解表药,具有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可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大枣、杜仲、续断、阿胶是补虚药,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与生姜合用可以调补脾胃,增加食欲,促进药力吸收,增加滋补功效。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胎元不固,杜仲能够补益肝肾以安胎。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能补益肝肾,补而不滞以安胎止漏。阿胶具有补血止血功效,为止血要药。香附、陈皮是理气药,香附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性平而不寒不热,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妇科常用之药物。陈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能理气运脾,调中快膈。桑寄生是祛风湿药,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桑寄生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以治疗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动不安及胎漏。黄芩、生地黄是清热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胎热不安。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能够凉血止血。茯苓是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砂仁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的功效。为醒脾和胃之良药,砂仁能行气和中以止呕、安胎,常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艾叶是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妇女下血尤为适宜。此组合的药物种类与总药物较高频次的药物种类相似,聚合了较多药物种类的组合,可以作为安胎的基础方。C2组合:人参、甘草是补虚药,补气为主。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功效,甘草补益脾气。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不足,生化无力,两药合用能补气健脾,适合用于气虚导致的胎气不安。C3:川芎是活血祛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而止痛,为血中气药。当归、白芍、熟地黄是补虚药中的补血药。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为妇科调经要药。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作用,熟地黄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为补血要药。四药合用为四物汤,是历代医家安胎最常用的安胎药物配伍组合,临床治疗胎气不安可以参考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各种兼证的胎气不安。C4组合:黄芩是清热药,白术是补虚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补气健脾以安胎,配伍黄芩能够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历代中医安胎文献中最常出现的药对,可以作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下配伍运用。六、因子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把使用频率高于1.0%的22种药物建立数据库,使用因子分析,归纳出不同药物组成的7组代表组合:F1:熟地黄、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川芎、白芍F2:艾叶、阿胶、紫苏、陈皮、砂仁、黄芩F3:大枣、杜仲、生姜F4:茯苓F5:续断F6:桑寄生、香附F7:生地黄F1以补气、补血药为主,相当于八珍汤加减。古人治疗胎气不安注重气血的生化。此组合中养血活血,以理血为主的四物汤,甘草、人参、白术、黄芪属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三药合用能够补益脾气以安胎。临床可以参考用于治疗气血不足的胎气不安患者。F2组合中陈皮是理气药,能理气运脾,调中快膈。砂仁是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的功效,能行气和中以止呕、安胎。黄芩是清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艾叶是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阿胶是补血药,具有补血止血的功效,为止血要药。紫苏属于解表药,具有行气宽中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可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艾叶属于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妇女下血尤为适宜。全组药物组合适用于气机阻滞导致的胎气不安患者。F3组合中大枣属于补虚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杜仲属于补阳药,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胎元不固,杜仲能够补益肝肾以安胎。生姜属于解表药,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三药合用可以调补脾胃,补益肝肾,用于肝肾脾不足的胎气不安患者。F4、F5、F7组合中只有单味药组成,茯苓属于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气。续断属于补虚药中的补阳药,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能补益肝肾,补而不滞以安胎止漏。生地黄属于清热药中的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能够凉血止血。可以视为该药物种类中较适用于治疗胎气不安的药物。F6由桑寄生、香附组成,桑寄生属于祛风湿药,桑寄生能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以治疗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动不安及胎漏。香附属于理气药,疏肝理气,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两药合用可以用于治疗气机不畅,肝肾不足而导致胎气不安患者。结论:一、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处方是安胎饮、四物汤、胶艾汤、安胎散、阿胶汤、安胎当归汤、安胎和气饮、佛手散、桑寄生散、胶艾四物汤。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药物是当归、白术、甘草、川芎、黄芩、白芍、阿胶、熟地黄、人参、艾叶。以药物种类分类来说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祛瘀药是历代中医最常使用的药物种类。二、比较各个年代处方用药时,历代医家皆最常选用补虚药安胎,宋代以前常选用止血药、解表药。宋金元时期常选用的第二、第三药物种类是活血祛瘀药、清热药。明清至民初时期常选用的第二、第三药物种类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提示在不同历史时期选用的药物种类有较明显差异。三、中医安胎的总治则以补肾固冲安胎为大法,再根据辨证论治辅以调理肝脾,补益气血为主,兼以清热、活血化瘀等。四、聚类组合提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是常用的中医安胎药物配伍组合,而黄芩、白芍是常用的中医安胎药对,临证时可以根据辨证论治选用。五、因子分析归纳出7个药物组合,临床可以根据辨证论治选用。

高镇涛(koo chun to)[9](2019)在《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近20年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总结近现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用药规律及特点。希望能找出目前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临床研究的优势及不足,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数据库国内外关于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排除与纳入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RCT文献质量评价;对RCT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组间均衡性比较、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5.3.5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疗效。2.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的频数及规律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5.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纳入的57项研究各项偏倚风险的评估结果:在随机序列的产生中,有16个研究(占28.07%)分别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投币法、抽签法,评定为“低风险”,其中有2个研究(占3.51%)按照就诊的顺序随机法,评定为“高风险”;分配隐藏条目中,录入文献均无提及,评定为“风险未知”;3个研究(占5.26%)提及盲法,但无详细叙述,其他研究都没有对实施者进行盲法,包括纳入患者,也没有使用测量人员盲法,评估“高风险”的实施和测量偏倚;只有1项(1.75%)纳入研究报告失踪或排除情况,失踪人数<20%,被评为“低风险”,其他研究未提及,因此无法作出判断;所有纳入的研究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如提早终止研究、特别的试验设计、欺骗行为等,评定为“风险未知”。总结以上,本研究纳入57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57个研究结局共5347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84,I2=0%),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总有效率[OR=4.61,95%CI(3.86,5.51,P<0.00001)]。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30个研究结局共2591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可接受(P=0.62,I2=0%),总有效率[OR=4.37,95%CI(3.43,5.57,P<0.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5个研究结局共2510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97,I2=0%),总有效率[OR=4.43,95%CI(3.38,5.82,P<0.0000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个研究结局共220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尚可接受(P<0.18,I2=44%),总有效率[OR=4.35,95%CI(1.97,9.61,P=0.0003)]。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7个研究结局共66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71,I2=0%),总有效率[OR=2.13,95%CI(1.52,2.98,P<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14个研究结局共138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65,I2=0%),总有效率[OR=3.12,95%CI(2.45,3.96,P<O.00001)]。2.中医证候分布:前4位频数高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44频次)、肾虚(22频次)、肾阳虚(16频次)、肾阴虚(8频次),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所以,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基本用药频数及规律分析在本文研究所得文献的261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方药中,共涉及药物有192种,总使用频次为3638味次,使用频次大于等于2的药物有138种,共出现358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8.51%;使用频次少于2的药物有54种,出现5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49%。出现25味次以上(包含25味次)的药物有37味,其中在文献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顺序为:熟地黄、菟丝子、白芍、当归、枸杞子、山茱萸、山药、仙灵脾、香附、续断、党参、女贞子、白术、柴胡、茯苓、墨旱莲、川芎、杜仲、丹参、黄芪、巴戟天、桑寄生、赤芍、甘草、肉苁蓉、牡丹皮、阿胶、紫石英、覆盆子、何首乌、紫河车、仙茅、泽兰、炙甘草、郁金、益母草、五灵脂。药物种类分析:所研究的文献中记述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192味中药,分别属于19个药物种类。分类规范,参照《中药学》分别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等。入选研究的文献中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药物类别排名前7,频数高的类别是:补虚药(22.63%):常用的补气药有山药、党参、白术、黄芪、甘草、人参、西洋参等,常用的补血药有熟地黄、白芍、当归、阿胶、何首乌等,常用的补阳药有菟丝子、仙灵脾、续断、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仙茅、鹿角霜等,常用的补阴药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板、麦冬、桑葚、黄精等。清热药(11.58%):常用的清热药有赤芍、牡丹皮、生地黄、黄芩、山栀子、黄柏等。止血药(11.58%):常用的止血药有五灵脂、艾叶、蒲黄、三七、仙鹤草、茜草根、炮姜、艾叶炭、苎麻根等。活血化瘀药(11.03%):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川芎、丹参、泽兰、郁金、益母草、红花、桃仁、川牛膝、牛膝、鸡血藤、延胡索等。理气药(7.37%):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陈皮、青皮、枳壳、木香、乌药、橘叶、川楝子等。解表药(5.79%):常用的解表药有柴胡、桂枝、升麻、荆芥、薄荷、紫苏梗、葛根等。安神药(5.26%):常用的安神药有紫石英、合欢皮、龙骨、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前7种药物类别中占全部的累计比列高达75.26%。药物聚类分析: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利用SPSS 25.0软件对上述归纳整理的药物出现频数大于18次的48种药物建立数据库,共得出5个聚类方:C1方:鹿茸(鹿角片、鹿角胶、鹿角霜)、肉苁蓉、山茱萸、覆盆子、墨旱莲、仙灵脾、巴戟天、续断、熟地黄、杜仲、菟丝子、紫河车、五味子;C2方:山药、党参、黄芪、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茯苓;C3方:补骨脂、陈皮、泽兰、白术、五灵脂、白芍、仙茅、肉桂、紫石英、红花、当归、川芎;C4方:生地黄、龟板、柴胡、郁金、丹参、赤芍、牡丹皮、益母草;C5方:何首乌、桃仁、香附、桑寄生、枸杞子、阿胶、女贞子。结论:1.Meta 分析:(1)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皆优于西药治疗。(2)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妊娠率皆优于西药治疗。(3)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近20年的文献提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中医证候分布、病机治法与用药规律:(1)主要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肾虚、肾阳虚、肾阴虚。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2)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为主导,并兼以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安神药。(4)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聚类出的5个聚类方,分别治疗各证型的黄体功能不全:肝肾亏虚证,脾肾气虚证,肾虚、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血瘀有热证,肾虚血瘀证。

李娜娜[10](2019)在《寿胎丸加味联合黄体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寿胎丸加味联合黄体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00例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黄体酮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服用中药汤剂寿胎丸加味方治疗,7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β-hCG、P、E2水平的变化、彩超结果等,综合NT随访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停经天数、病程、自然流产次数、妊娠次数、性激素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及彩超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综合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0%,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4)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β-hCG、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两组治疗后孕激素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孕囊平均直径、彩超提示可见妊娠囊、卵黄囊、胚芽、胎心管搏动情况,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孕囊平均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正常孕囊与异常孕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可见胚芽、胎心管搏动、胎儿成形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寿胎丸加味联合黄体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疗效确切,治疗过程无不良反应,能显着提高患者的血清β-hCG、E2及孕激素水平,改善妊娠早期孕妇生活质量,提高保胎成功率。尤其在提高患者血清β-hCG、E2水平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较具优势。

二、加味所以载汤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所以载汤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固肾安胎饮治疗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的来源及诊断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测指标
        2.4 疗效判定
        2.5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情均衡性比较
        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前两组患者阴道出血天数比较
        1.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4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HCG值比较
        1.5 治疗前两组患者孕酮(P)值比较
        1.6 治疗前两组患者宫腔积血面积比较
    2 临床疗效比较
        2.1 两组患者阴道出血持续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血HCG值比较
        2.5 两组患者孕酮(P)值比较
        2.6 两组患者宫腔积血面积比较
        2.7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2.8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安全性指标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西医对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认识
    3 固肾安胎饮治疗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依据
        3.1 病因病机
        3.2 治则治法
    4 固肾安胎饮的中药组成分析
    5 固肾安胎饮组成的药理研究
    6 选择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7 研究结果分析
        7.1 两组治疗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7.2 两组治疗前后血HCG值比较
        7.3 两组治疗前后孕酮(P)值水平比较
        7.4 两组治疗前后宫腔积血面积比较
    8 不良反应分析
    9 安全性分析
    10 本课题的不足及展望
        10.1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10.2 本课题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加味安胎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认识
        1.1 对滑胎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滑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滑胎病治疗的认识
        1.4 中医PTS所致RSA的认识
    2.西医对RSA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西医诊治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主要研究药品与器材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评估标准
    1.8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实验观察指标分析
    3.2 PTS与RSA
    3.3 低分子肝素安全性分析
    3.4 中医对肾虚血瘀型RSA的病机、治法的认识
    3.5 现代医家对肾虚血瘀型RSA的认识
    3.6 加味安胎方药物组成及其方义分析
4 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补肾化瘀法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伴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四) 病例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六)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七) 治疗方案
        (八) 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一般情况
        1. 基本情况比较
        2. 治疗前SCH面积比较、SCH面积/孕囊面积比较
        3.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治疗前血清测定值比较
        (二) 临床疗效比较
        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SCH面积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SCH面积/孕囊面积比较
        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_2比较
        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比较
        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β-hCG比较
        8.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比较
        9. 腹压增加因素与SCH疗效相关性观察
        10. 随访情况
        11. 治疗后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一) 立题依据
    (二) 相关因素分析
    (三) 中医对早期先兆流产合并SCH的认识
    (四) 寿胎丸加味组方分析
    (五) 研究结果分析
    (六) 作用机制探讨
    (七) 本课题特色、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早期先兆流产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发表论文

(4)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 研究背景
        1.1 中医古籍数据量浩大,是中医宝贵的知识库
        1.2 传统中医古籍数据挖掘的方法和局限
        1.3 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技术是未来中医古籍研究的重要工具
        1.4 基于本体构建数据集是智能化古籍数据挖掘的必要途径
        1.4.1 本体的概念
        1.4.2 基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结构化知识库的重要作用
        1.5 对妊娠腹痛的古籍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的意义
        1.5.1 临床实际意义
        1.5.2 文献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确定书目
        2.2 研究内容筛选标准
        2.3 构建妊娠腹痛古籍文献数据库
        2.4 数据预处理
        2.5 语义类型的确定及定义
        2.6 标注流程
        2.6.1 选择标注系统
        2.6.2 数据导入
        2.6.3 标注方法
        2.6.4 机器标注结果评价参数及计算方法
        2.6.5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和标准化
        2.7.1 计算机去重
        2.7.2 人工标准化
        2.7.3 机器标准化
        2.7.4 人工校正核对定稿
        2.8 技术路线
    3 机器标注及标准化结果与分析
        3.1 评价机器标注结果的参数值
        3.2 原始数据及标准化数据计量结果
        3.3 评价机器标准化处理结果的参数
    4 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4.1 妊娠腹痛病名的沿革
        4.1.1 妊娠腹痛病名的朝代分布
        4.1.2 妊娠腹痛病名的演变
        4.1.2.1 妊娠腹痛的定义
        4.1.2.2 妊娠腹痛的病名源流
        4.1.2.3 “妊娠腹痛”的变写
        4.1.2.4 与妊娠腹痛关系密切的其他病名
        4.1.2.5 妊娠腹痛病名与妊娠月份的关系
        4.1.3 “胞阻”的源流
        4.2 妊娠腹痛的主症分析
        4.2.1 疼痛的性质
        4.2.2 疼痛的部位
        4.2.3 疼痛的频率
        4.2.4 疼痛的程度
        4.2.5 痛势
        4.3 证素分析
        4.3.1 证素选择依据
        4.3.2 病性证素的历史演化
        4.3.3 病位证素的历史演化
        4.3.3.1 脾胃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4.3.3.2 肝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4.3.3.3 肾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4.3.3.4 经脉病机以奇经最关键
        4.3.3.5 水血分病位之说有待后世进一步研究
        4.3.3.6 病在胞胎是妊娠病的特有病机
        4.4 治法分析
        4.5 方药分析
        4.5.1 妊娠腹痛代表方剂的考证和源流分析
        4.5.1.1 附子汤
        4.5.1.2 当归芍药散
        4.5.1.3 胶艾汤
        4.5.2 妊娠腹痛方药历史演化分析
        4.5.2.1 先秦两汉时期
        4.5.2.2 魏晋至隋唐时期
        4.5.2.3 宋金元时期
        4.5.2.4 明清时期
        4.5.3 妊娠腹痛用药历史演化分析
        4.5.3.1 妊娠腹痛用药概况
        4.5.3.2 药物之性
        4.5.3.3 药物的五味
        4.5.3.4 药物的归经
        4.5.3.5 药物的功效分类
        4.5.3.6 妊娠禁忌药
        4.6 方药与证素、治法的相关性分析
        4.6.1 关联规则分析的概念和方法
        4.6.2 方药与病性证素的关联结果
        4.6.3 方药与病位证素的关联结果
        4.6.4 方药与治法的关联规则
讨论
    1 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1.1 妊娠的生理基础
        1.2 妊娠生理性失衡
    2 中医对妊娠病的认识
    3 中医对妊娠腹痛的认识
    4 对妊娠腹痛的弦脉的探讨
    5 妊娠腹痛的安胎法则
        5.1 预防以安胎的思想
        5.2 祛邪和扶正的安胎原则
        5.3 重视养胎调护
    6 对“抑阳助阴”安胎思想的探讨
        6.1 “抑阳助阴”的含义
        6.2 “抑阳助阴”的方剂配伍思路
        6.3 古代医家对理气安胎的认识和用药特点
    7 对“白术黄芩是安胎之圣药”的探讨
        7.1 源于仲景方,始由丹溪提出
        7.2 白术黄芩的安胎机理和临证配伍特点
        7.3 “白术黄芩乃安胎圣药”之说不可拘泥
    8 对治妊娠腹痛方中用酒的探讨
        8.1 行药势,助药力
        8.2 畅通血脉
        8.3 减少寒凉或滋腻药物的不良反应
    9 古代和现代中医治疗妊娠腹痛的异同
        9.1 现代中医对妊娠腹痛的诊疗概况
        9.2 古代与现代中医辨治妊娠腹痛的异同
    10 妊娠腹痛与内科腹痛的诊疗差异
    11 本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2 将本体的方法用于古籍数据挖掘的机遇和挑战
        12.1 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运用是中医古籍知识发现的机遇
        12.2 中医古籍本体语言的完善和标准化是古籍知识发现的挑战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中医古籍的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保胎中药方剂古今文献研究
    1.1 历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2 唐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3 宋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4 元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5 明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6 清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2 近现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2.1 专方治疗
        1.2.2 名老中医治疗
        1.2.3 验方治疗
        1.2.4 中成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1.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章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2.1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设计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方法
    2.2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汉唐宋时期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2.2.2 元明清时期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2.2.3 近现代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2.3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讨论
        2.3.1 保胎组方高频药分析
        2.3.2 保胎组方中药分类分析
        2.3.3 保胎方病因病机分析
        2.3.4 历代保胎治则分析
        2.3.5 保胎方药对与药组分析
第三章 保胎常用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以寿胎丸中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为例
    3.1 研究背景
    3.2 系统药理学概况
    3.3 研究方法
        3.3.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3.3.2 候选化合物作用靶点的预测
        3.3.3 候选化合物-靶点及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4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及分析
        3.4.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3.4.2 靶点的识别与网络分析
        3.4.3 GO分析
        3.4.4 通路分析
    3.5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讨论
        3.5.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的活性成分及主要靶点
        3.5.2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的信号通路
    3.6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寿胎丸方加味联合敷脐疗法治疗肾脾两虚证胎动不安合并不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及辨证标准
        (三) 病例纳入及排除、剔除标准
        (四) 疗效判定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临床分组
        (二) 临床药物
        (三) 实验步骤
        (四) 实验方法
        (五) 观察指标
        (六) 统计分析
    三、一般资料
        (一)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肾脾两虚证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二)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
        (三)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停经天数比较
        (四)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β-HCG水平比较
        (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
        (六)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四、实验结果
        (一) 总有效率
        (二)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三)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肾脾两虚证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四)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β-HCG水平比较
        (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比较
        (六)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七) 两组患者继续妊娠率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一、中医对胎动不安合并症的认识
        (一) 胎动不安溯源
        (二) 胎动不安合并症
        (三) 胎动不安合并不寐
    二、西医对先兆流产合并失眠的认识
        (一) 先兆流产合并失眠概念辨析
        (二) 先兆流产合并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
        (三) 先兆流产合并失眠治疗原则
    三、寿胎丸方加味功效解析
        (一) 寿胎丸方加味立方依据
        (二) 寿胎丸方加味组方用药分析
    四、中药内服联合敷脐疗法治疗胎动不安合并不寐的理论依据
        (一) 中药敷脐疗法作用机理
        (二) 中药敷脐疗法作用特点
        (三) 中药内服联合敷脐疗法治疗胎动不安的临床应用
    五、结果分析
        (一) 中药内服联合敷脐疗法能改善肾脾两虚证胎动不安合并不寐患者证候表现
        (二) 中药内服联合敷脐疗法能促进胚胎生长发育
        (三) 中药内服联合敷脐疗法能改善胎动不安合并不寐患者睡眠质量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献文
综述 胎动不安合并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菟参安胎颗粒治疗脾肾两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应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病例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
    基线资料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及现代医学对安胎的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安胎的研究
        一、胎病与安胎、胎漏、胎动不安的源流
        二、胎漏、胎动不安的证候表现
        三、病因病机
        四、辨证
        五、治则治法
        六、当代中医对安胎的认识
        七、中西医结合研究
        八、逐月养胎的文献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定义
        二、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诊断
        三、导致先兆流产和流产的相关因素
        四、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治疗
第二章 中医安胎方药的研究
    第一节 历代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文献整理
    第二节 统计分析与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卡方检验
        三、聚类分析
        四、因子分析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西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的认识
    1.2 黄体功能不全在中医学范畴的认识
    1.3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Meta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评价结果
    2.6 meta分析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3.2 研究对象及文献的来源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4 数据的规范化
    3.5 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meta分析
    4.2 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及用药的分析与讨论
    4.3 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寿胎丸加味联合黄体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2 治疗后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寿胎丸选方依据及加减配伍特点
    3 寿胎丸加味方中单味药物分析
    4 妊娠早期监测性激素观察指标的临床意义
    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先兆流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祖国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认识
        1.1 病名历史沿革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认识
        2.1 西医病因
        2.2 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加味所以载汤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固肾安胎饮治疗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观察[D]. 肖毅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加味安胎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雨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补肾化瘀法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伴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观察[D]. 张心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D]. 张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D]. 杨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寿胎丸方加味联合敷脐疗法治疗肾脾两虚证胎动不安合并不寐的临床研究[D]. 程慧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菟参安胎颗粒治疗脾肾两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D]. 宋珂.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 吴润珍(Ng Yun Chu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D]. 高镇涛(koo chun to).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寿胎丸加味联合黄体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D]. 李娜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中医论文 桑寄生论文 中药论文 对照组论文 先兆流产的症状论文

上一篇:小鼠HOXc8基因研究进展
下一篇:矢量随机测度积分对白噪声的收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