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旻[1](2021)在《锦灯笼化学成分及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锦灯笼果实和宿萼的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石油醚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以及单体化合物抗炎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柱色谱、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锦灯笼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以及与已知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一氧化氮(NO)生成抑制实验和醌还原酶(QR)诱导活性实验评价单体化合物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结果:从锦灯笼9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石油醚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4个黄酮类化合物:luteolin-7-O-glucoside(1),luteolin(4),rhamnazin-3-O-glucopyranoside(7),luteolin-4′-O-glucoside(15);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3-(4-hydroxy-3-methoxyphenyl)-N-(4-methylphenyl)-2-propenamide(2),neoechinulin A(3),feruloyltyramine(9);3个甾体类化合物:physalin D(5),physalin X(8),daucosterol(10);4个脂肪类化合物:n-tetracosane(11),dibutyl phthalate(12),bis(2-ethylhexyl)phthalate(13),5-hydroxymethylfuroic acid(14)。1个萜类化合物:blumenol A(6)。对化合物1-9,14、15进行NO生成抑制实验和QR诱导活性实验评价,结果发现:化合物1、2、4、15具有强NO生成抑制活性;化合物2-4具有强QR诱导活性。结论:化合物2、3、7首次从酸浆属中分离,化合物2、4具有双重抗炎、抗氧化活性。
那红宇[2](2021)在《锦灯笼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锦灯笼药材采收期、药用部位及干燥工艺的研究,确定锦灯笼的采收期、药用部位及干燥工艺。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锦灯笼宿萼、果柄中酸浆苦素L、绿原酸、木犀草苷及木犀草素,果实中咖啡酸、阿魏酸及木犀草苷进行含量测定,并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评价优劣;同时建立锦灯笼宿萼及果实指纹图谱,从两个方面系统地建立锦灯笼的质量评价体系,为锦灯笼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3.通过对锦灯笼果实粉末特征物的观察,选取锦灯笼果实中的石细胞为显微特征细胞,通过对锦灯笼果实中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的测定,从而建立锦灯笼的显微定量研究方法。4.通过采用SPSS统计软件,研究锦灯笼果实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与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评价锦灯笼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采收期的锦灯笼宿萼、果柄及果实分别进行含量测定,从而确定锦灯笼的采收期。2.对锦灯笼全果、宿萼、果柄及果实分别进行提取并测定含量,比较全果与宿萼、果柄及果实的含量差异,从而确定锦灯笼的药用部位。3.对锦灯笼宿萼、果柄、果实分别进行热风烘干、自然晒干及(晒后)阴干处理,并对干燥后的不同部位进行含量测定,从而确定其干燥方法。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等度洗脱的方式测定锦灯笼宿萼及果柄中酸浆苦素L的含量。色谱柱:Agi Lent TC-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流速1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0nm;进样量10μL。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梯度洗脱、切换波长的方式测定锦灯笼宿萼、果柄中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的含量。色谱柱:Agi Lent TC-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2%的磷酸水;流速1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28nm(0~15min)、348nm(15~50min);进样量10μL。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梯度洗脱、切换波长的方式测定锦灯笼果实中咖啡酸、阿魏酸及木犀草苷的含量。色谱柱:Agi Lent TC-C18(150mm×4.6mm,4μm);流动相:乙腈-0.5%磷酸水,流速1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23nm(0min~30min)、348nm(30min~50min);进样量10μL。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梯度洗脱的方式建立锦灯笼宿萼的指纹图谱。色谱柱:Agi Lent TC-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5%磷酸水,流速1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20nm;进样量10μL。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梯度洗脱的方式建立锦灯笼果实的指纹图谱。色谱柱:Agi Lent TC-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1%磷酸水,流速1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23nm;进样量10μL。9.采用显微定量的方法测定锦灯笼果实中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建立果实中三种成分的含量和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之间的数学模型,以确定其相关关系。结果:1.通过对不同采收期的锦灯笼宿萼、果柄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木犀草素,果实中咖啡酸、阿魏酸及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从综合评分的结果证明锦灯笼宿萼、果柄及果实均在九月初综合评分最高。2.通过对锦灯笼全果、宿萼和果柄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以及果实中咖啡酸、阿魏酸及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折算后全果中以上几种成分含量与宿萼、果柄及果实中的含量差异较小。3.通过对锦灯笼宿萼、果柄及果实在不同干燥方法的考察,结果表明锦灯笼宿萼中的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均在烘干条件下绿原酸含量最高,其次为自然晒干,最后为阴干;而果柄中的绿原酸在阴干条件下含量最高,其次为晒干、烘干,而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则在烘干条件下含量最高,其次为晒干、阴干。锦灯笼果实中的咖啡酸、阿魏酸、木犀草苷均以烘干条件下含量最高,咖啡酸、阿魏酸含量晒后阴干次之,含量最低的为晒干。4.通过对不同产地锦灯笼宿萼中酸浆苦素L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宿萼中酸浆苦素L的含量差异较大,其含量范围在0.5276mg/g~1.534mg/g之间。5.通过对不同产地锦灯笼宿萼及果柄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宿萼中三种成分的含量差异均较大,绿原酸的含量范围在0.9630mg/g~3.552mg/g之间;木犀草苷的含量范围在0.6623mg/g~3.052mg/g之间;木犀草素的含量范围在0.01080mg/g~0.1091mg/g之间;酸浆苦素L的含量范围在0.5276mg/g~1.534mg/g之间。锦灯笼果柄中的三种成分差异也较大,绿原酸的含量范围在0.1998mg/g~2.314mg/g之间;木犀草苷的含量范围在0.1556mg/g~2.033mg/g之间;木犀草素的含量范围在0.01182mg/g~0.07728mg/g之间。6.通过对不同产地锦灯笼果实中咖啡酸、阿魏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果实中三种成分含量差异均较大,咖啡酸的含量范围在0.01388mg/g-0.04510mg/g之间;阿魏酸的含量范围在0.01827mg/g-0.07029mg/g之间;木犀草苷的含量范围在:0.006649mg/g-0.01460mg/g之间。7.通过建立锦灯笼宿萼的HPLC指纹图谱,以木犀草苷为参照峰,共确立了18个共有峰。8.通过建立锦灯笼果实的HPLC指纹图谱,以阿魏酸为参照峰,共确立了21个共有峰。9.锦灯笼果实中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差异较大:其范围在62.6个/mg~212.3为个/mg之间。10.分别以锦灯笼果实中咖啡酸、阿魏酸、木犀草苷的含量为自变量,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为因变量,结果得到阿魏酸与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呈负相关,咖啡酸、木犀草苷的含量与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无相关性。结论:1.辽宁地区锦灯笼药材的采收期应为九月上旬。2.建议锦灯笼的用药部位为带果柄的宿萼或全果。3.锦灯笼的干燥方法应为烘干。4.确定了果实的含量测定方法,不同产地锦灯笼药材的质量存在差异,可作为质量标准含量测定项下的测定指标。5.通过综合评分结果可知,沈阳的锦灯笼药材质量较优,其次为丹东,盘锦锦灯笼药材的质量较差。6.建立的锦灯笼宿萼及果实的HPLC指纹图谱,可为锦灯笼在定性鉴别方面提供科学依据。7.锦灯笼果实石细胞显微特征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可作为区别不同产地锦灯笼药材质量的依据。8锦灯笼果实中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与阿魏酸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咖啡酸与木犀草苷与石细胞的显微特征指数无相关性。该方法稳定可行,在显微定量方面为锦灯笼的质量制定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并为锦灯笼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胡慧心[3](2020)在《锦灯笼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锦灯笼是我国治疗呼吸道疾病常用的中药,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甾体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糖苷类、酚酸类等。目前关于锦灯笼治疗呼吸道炎症的药效物质尚不清楚。为了揭示锦灯笼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物质基础,本文对中药锦灯笼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反相硅胶、正相硅胶、MCI、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锦灯笼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共分离获得36个化合物。采用NMR、MS、UV和与文献数据比对等方法,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采用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醌还原酶诱导活性实验和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测定实验评价了分离化合物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从锦灯笼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出36个化合物,其中有2个新化合物,和34个已知化合物。2个新化合物为甾体类成分,鉴定为25-hydroxy-ergosta-4,24(28)-die-3-one(1)和(24ξ)-24-hydroxy-ergosta-4,25-die-3-one(2)。34 个已知化合物,包括 15 个甾体:酸浆苦素 L(3),异酸浆苦素 B(4),5α-ethoxy-6β-hydroxy-5,6-dihydrophysalin B(5),4,7-二脱氢酸浆苦素B(6),4,7-二脱氢新酸浆苦素 B(7),ergosta-5,25-diene-3β,24ξ-diol(8),(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9),禾本甾醇(10),(3β)-3-hydroxy-26,27-dinorcholest-5-en-24-one(11),26,27-dinorcholest-4-ene-3,24-dione(12),(3β,22E)-3-hydroxy-26,27-dinorcholesta-5,22-dien-24-one(13),physalindicanol B(14),β-谷 甾 醇(15),芰 脱 皂 苷 元(16),3β-hydroxy-(22E,24R)-ergosta-5,8,22-trien-7-one(17);4 个生物碱:橙黄胡椒酰胺(18),isoechinulin A(19),N-苯甲酰基-L-苯丙氨醇(20),金色酰胺醇酯(21);4个 萜 类:4aβ-decahydro-8aα-methyl-4-methylene-6β-(1-methylethenyl)-1α,3α-naphthalenediol(22),辣椒醇(23),(+)-anhydro-β-rotunol(24),pubinernoid A(25);5个黄酮:鼠李秦素(26),木犀草素(27),金圣草黄素(28),芹菜素(29),圣草酚(30);6个脂肪族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1),bis(2-ethylhexyl)phthalate(32),1-O-(9Z,12Z-octadecadienoyl)glycerol(33),methyl(10E,12Z)-9-hydroxy-octadecadienoate(34),正十六烷酸(35),正十一烷酸(36)。化合物31和32可能为分离过程使用有机溶剂引入成分。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我们评价了分离获得化合物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5-6,19,22-23和27具有强NO生成抑制活性;化合物2-3,8-9,13,24和33具有中等强度的NO生成抑制活性;化合物6和22具有抑制NF-κB转录的作用。化合物4-7,9,22和26具有强QR诱导活性,化合物3具有中等强度的QR诱导活性;化合物6、9、22和26能够显着诱导Nrf2转录,并能剂量依赖性上调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从锦灯笼中共分离2个新化合物,34个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5-6,19,22-23和27显示出潜在的炎症反应抑制活性,化合物4-7,9,22和26显示出潜在的氧化应激抑制活性,这些发现丰富了锦灯笼的化学与生物多样性。具有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可能是锦灯笼传统应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
杨新宇,贾修歧,于爽[4](2019)在《酸浆的特征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浆是我国常见的野生植物,东北及内蒙地区种植较多。本文对酸浆的形态特征、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及观赏价值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吕慧[5](2019)在《锦灯笼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中药锦灯笼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作用。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C18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及X-单晶衍射技术结合文献数据对比的方法确证化合物的结构;通过NO生成抑制实验考察其炎症抑制作用;通过QR诱导活性试验考察其抑制氧化应激作用。结果:从锦灯笼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23个化合物,包括9个甾体类化合物:4,7-didehydrophysalin B(2)、physalin Z(3)、4,7-didehyd-roneophysalin B(8)、physalin G(9)、physalin L(10)、physalin P(11)、physalin X(13)、7β-hydroxyphysalin L(14)、physalin O(19);萜类化合物3个:dehydrovomifoliol(5)、3β-hydroxy-5,6-epoxy-7-megastigmen-9-one(7)、rel-(3E)-4-[(1R,2R,4S)-1,2,4-tr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3-buten-2-one(15);3个苯丙素类化合物:syringaresinol(12)、3,4-dimethoxy-5-hydroxycinna-myi alcohol-9-O-β-D-glucopyranoside(20)、sachaliside 1(23);1个脂肪族化合物:n-hexacosanoic acid(1);生物碱类化合物2个:trans-N-feruloyl-3-O-m-ethyldopamine(16)、5-hydroxy-2-pyridinemethanol(21);黄酮苷类化合物1个:chrysoeriol-7-O-β-glucopyranoside(22);1个芳香酸类化合物:vanillic aci-d(17);3个其它类化合物:7-epiloliolide(4)、pubinernoid A(6)、tetilla-pyrone(18)。NO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3、9具有强NO生成抑制作用,8具有中等NO生成抑制活性,6和16有NO生成抑制活性;QR诱导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3、5、8、9、19具有强的QR诱导活性,16具有中等QR诱导活性。结论:化合物2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化合物4、6、12、15、16、18、21、2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其中化合物2、3、8、9和16具有双重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作用。
沈琪[6](2019)在《锦灯笼提取物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锦灯笼提取物(JDL-TQW)对3.0%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探讨锦灯笼提取物JDL-TQW的抗炎作用,为将其开发为天然植物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提供药理研究基础。方法:将108只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空白对照组、DSS模型对照组、JDL-TQW低剂量组(0.25 g/kg BW)、JDL-TQW中剂量组(0.5 g/kg BW)、JDL-TQW高剂量组(1 g/kg BW)和阳性对照组(柳氮磺吡啶)(100 mg/kg BW),每组18只。空白对照组小鼠连续7天自由饮用蒸馏水,其它组小鼠连续7天自由饮用3%DSS。JDL-TQW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给药剂量配制为混悬液,柳氮磺吡啶按给药剂量用蒸馏水配制,各给药组连续7天灌胃给药0.2ml,空白对照组和DSS模型对照组连续7天灌服等体积蒸馏水。从造模开始至给药结束期间,根据小鼠每天体重增减变化、腹泻情况、粪便性状及便血情况,观察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的情况;给药结束后,采用断颈法处死小鼠进行解剖,取出完整结肠组织,观察结肠粘膜充血程度,结肠长度,称取脾脏重量,评价黏膜损伤指数(CMDI);HE染色,在显微镜下对结肠组织切片进行病变观察;制备10%的结肠组织匀浆,检测抗氧化指标SOD、CAT、GSH-Px的活性;qRT-PCR技术检测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6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造模期间,DSS模型组小鼠精神萎靡、食欲和体重下降明显、粪便不成型、便血严重、被毛蓬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的小鼠DAI评分和CMDI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期间,与DSS模型对照组相比,JDL-TQW低、中、高剂量组的DAI和CMDI评分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柳氮磺吡啶组的DAI评分下降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CMDI评分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HE染色后,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JDL-TQW能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粘膜充血和出血等情况。2.从造模开始至给药结束,每天称量小鼠的体重。在给药期间,称量每组小鼠在给药3天、5天、7天后体重变化,对小鼠体重进行动态监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第2天开始,体重逐渐下降,第4天至7天时体重下降最明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体重都有上升的趋势,其中JDL-TQW高剂量组的小鼠在给药7天后体重能恢复至造模初期水平。3.分别在给药3d、5d、7d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SOD、CAT、GSH-Px的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的SOD活性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CAT、GSH-Px活性下降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DSS模型对照组比较,JDL-TQW低、中剂量组SOD、CAT、GSH-Px的活性上升无显着性差异(P>0.05);JDL-TQW高剂量组给药7d时SOD、CAT活性上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第5d,SOD活性上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给药3d的SOD、CAT、GSH-Px的活性上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柳氮磺吡啶组在3d、5d和7d时测得SOD、CAT、GSH-Px的活性上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4.本实验继续采用RT-qPCR技术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组织中的炎性因子IL-6和IL-1β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比较,DSS模型对照组IL-6和IL-1β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具有极显着差异(P<0.001)。与DSS模型对照组对比,在治疗3d、5d时,JDL-TQW低剂量能降低IL-6和IL-1βmRNA表达水平,在第7d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JDL-TQW中、高剂量组在3d、5d、7d时测得IL-6和IL-1βmRNA表达水平下降明显,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4结论:1.JDL-TQW能改善结肠炎小鼠的粪便性状、缓解小鼠体重下降,能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和黏膜损伤指数(CMDI),说明JDL-TQW对3.0%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JDL-TQW能够增加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SOD、CAT、GSH-Px的抗氧化活性,这些说明JDL-TQW可能是通过机体的抗氧化功能来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从而发挥抗炎作用。3.JDL-TQW能够抑制小鼠结肠组织中的炎性因子IL-6和IL-1β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炎性因子的分泌,达到治疗炎症的作用。
李嘉欣,韩东卫,李璐,赵聪,葛鹏玲[7](2019)在《锦灯笼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锦灯笼又称挂金灯,是中国传统药材的一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干舌燥、音哑咽痛、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对小便不利、热淋涩痛也有疗效,在治疗天疱疮、湿疹方面也有显着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于肿瘤的防治[1]。通过多年来对锦灯笼大量的实验研究可知,其主要化学成分在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氧化等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且其产生作用的分子机制也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而广受关注。通过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对近几年锦灯笼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为锦灯笼进一步的研究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刘学贵,卞珺,高品一,李丹琦[8](2019)在《锦灯笼多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锦灯笼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分析和糖苷键的连接位置,综述了目前已报道的锦灯笼多糖的结构,并从免疫增强、抗氧化和降血糖等方面介绍了锦灯笼多糖的生物活性,最后对锦灯笼多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
王丽金,景云荣,陈丽新,王春花[9](2018)在《锦灯笼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锦灯笼为东北地区主产的食药两用价值很高的天然食品,具有防治呼吸疾病、抗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菌、降血糖、降血脂和抗氧化等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锦灯笼药理作用、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锦灯笼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雷静[10](2017)在《锦灯笼宿萼皂苷降糖片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和肿瘤后的第三大疾病。现在市场上存在大量治疗糖尿的药物,但是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说胰岛素,容易引起患者低血糖反应,长期注射还会产生胰岛素依赖和胰岛素抵抗;还有患者最常使用的降血糖西药,虽然药效比较好,但是有很多副作用,最常见的就是对肝肾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在临床上的使用比较受限制。然而中国的传统中药对治疗糖尿病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药效稍微缓慢,但是作用比较温和、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所以,中药的降血糖活性研究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锦灯笼是盛产于长白山山脉的药用植物,主产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地区,尤其是吉林省产出最为丰富。本文以锦灯笼为实验材料,对锦灯笼宿萼皂苷的提取工艺、纯化工艺、片剂工艺以及降血糖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锦灯笼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考查,在得到最佳单因素提取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分别优化了提取与纯化工艺。最优提取工艺为酒精浓度70%、提取温度70℃、料液比1:6、提取时间0.5h、提取次数4次,且其优化后提取率达到4.8%左右。最优纯化工艺为水洗脱体积4BV,纯化溶剂浓度70%,上样浓度60mg/ml,优化后皂苷得率达到70%左右。其次,对锦灯笼宿萼皂苷片剂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制片工艺为糊精:淀粉:锦灯笼宿萼皂苷:乙醇=7:7:1:3混合、润湿剂选择50%的乙醇、润滑剂硬脂酸镁选择0.5%较为合适。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锦灯笼宿萼皂苷颗粒质量,片剂质量包括外观、片重差异、崩解时限、溶出率、重金属以及有机物残留等指标均符合规定。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锦灯笼宿萼皂苷(TSP)片剂降血糖活性进行评价。灌胃前TSP低、中、高剂量组和消渴丸组与模型对照相比较,差异不显着;灌胃TSP片剂14天后,TSP低、中、高剂量组和消渴丸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糖值、糖耐受明显降低,且差异显着(P<0.05)。14天的检测结果表明,进食量、饮水量、排泄量、体重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上述研究结果为锦灯笼宿萼皂苷进一步开发成降血糖功能食品或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锦灯笼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 1 化学成分 |
| 1.1 甾体类化合物 |
| 1.2 黄酮类化合物 |
| 1.3 含氮类化合物 |
| 1.4 苯丙素类化合物 |
| 1.5 萜类化合物 |
| 1.6 糖及糖苷类化合物 |
| 1.7 其他类化合物 |
| 2 生物活性 |
| 2.1 抗菌作用 |
| 2.2 抗炎作用 |
| 2.3 降血糖作用 |
| 2.4 抗肿瘤作用 |
| 2.5 调节免疫作用 |
| 2.6 其他作用 |
| 3 结论 |
| 第二章 锦灯笼化学成分研究 |
| 1 前言 |
| 2 实验部分 |
| 2.1 植物采集及鉴定 |
| 2.2 仪器 |
| 2.3 材料与试剂 |
| 2.4 提取分离 |
| 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 4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
| 第三章 锦灯笼化学成分的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 |
| 1 实验部分 |
| 1.1 实验仪器及溶剂试剂 |
| 1.2 细胞株及培养条件 |
| 1.3 MTT实验 |
| 1.4 NO生成抑制活性实验 |
| 1.5 QR诱导活性实验 |
| 2 抗炎、抗氧化活性评价 |
| 2.1 NO生成抑制活性评价 |
| 2.2 QR诱导活性评价 |
| 3 讨论 |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 1 总结 |
| 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化合物谱图 |
| 论文着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锦灯笼采收期、药用部位及干燥工艺研究 |
| 第一节 采收期的研究 |
| 第二节 药用部位研究 |
| 第三节 干燥工艺研究 |
| 第二章 锦灯笼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 第一节 宿萼及果柄中酸浆苦素L的含量测定 |
| 第二节 宿萼及果柄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 |
| 第三节 果实中咖啡酸、阿魏酸及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 |
| 第四节 锦灯笼化学成分的综合评价 |
| 第三章 中药锦灯笼指纹图谱的研究 |
| 第一节 宿萼的指纹图谱研究 |
| 第二节 果实指纹图谱的研究 |
| 第四章 锦灯笼果实显微特征指数的定量研究 |
| 第一节 石细胞显微特征指数的测定 |
| 第二节 化学成分与显微特征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药锦灯笼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锦灯笼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综述) |
| 1.1 前言 |
| 1.2 化学成分研究 |
| 1.2.1 甾体类成分 |
| 1.2.2 黄酮类成分 |
| 1.2.3 萜类成分 |
| 1.2.4 生物碱类 |
| 1.2.5 苯丙素类 |
| 1.2.6 糖苷类 |
| 1.2.7 酚酸类 |
| 1.2.8 其他类 |
| 1.3 药理作用 |
| 1.3.1 抗菌活性 |
| 1.3.2 抗炎活性 |
| 1.3.3 抗氧化活性 |
| 1.3.4 抗肿瘤 |
| 1.3.5 降血糖 |
| 1.3.6 免疫调节作用 |
| 1.3.7 其他生物活性 |
| 1.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锦灯笼石油醚部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
| 2.3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
| 2.4 生物活性评价 |
| 2.4.1 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实验 |
| 2.4.2 醌还原酶诱导活性实验 |
| 2.4.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 2.4.4 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测定实验 |
| 2.5 实验部分 |
| 2.5.1 植物采集及鉴定 |
| 2.5.2 测试仪器 |
| 2.5.3 溶剂和试剂 |
| 2.5.4 层析系统和显色剂 |
| 2.5.5 提取和分离 |
| 2.5.6 细胞培养 |
| 2.5.7 MTT实验 |
| 2.5.8 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实验 |
| 2.5.9 醌还原酶诱导活性实验 |
| 2.5.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 2.5.11 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测定实验 |
| 2.5.12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
| 2.5.13 统计与分析 |
| 2.6 总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件Ⅰ 化合物图谱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1 酸浆的形态特性 |
| 2 酸浆的药用价值 |
| 2.1 抗菌消炎、镇痛 |
| 2.2 利尿作用、保护心脏 |
| 2.3 降血糖、血脂作用 |
| 2.4 抗癌 |
| 2.5 其他 |
| 3 酸浆的食用价值 |
| 4 酸浆的观赏价值 |
| 5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锦灯笼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 1.1 化学成分 |
| 1.2 生物活性 |
| 1.3 结语 |
| 第二章 锦灯笼乙酸乙酯部分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
| 2.3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
| 2.4 活性评价 |
| 2.4.1 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实验 |
| 2.4.2 醌还原酶诱导活性实验 |
| 2.5 实验部分 |
| 2.5.1 植物采集及鉴定 |
| 2.5.2 测试仪器 |
| 2.5.3 溶剂和试剂 |
| 2.5.4 层析系统和显色剂 |
| 2.5.5 提取和分离 |
| 2.5.6 细胞培养 |
| 2.5.7 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实验 |
| 2.5.8 醌还原酶诱导活性实验 |
| 2.5.9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 2.6 总结与讨论 |
| 2.6.1 总结 |
| 2.6.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附录 |
| 缩写符号及说明 |
| 摘要 |
| 文献综述 |
| 1 腹泻的概述 |
| 1.1 腹泻发生的原因 |
| 1.2 腹泻与肠道炎症 |
| 1.3 肠道炎症与肠粘膜免疫屏障 |
| 1.4 氧化应激与肠道炎症 |
| 2 锦灯笼 |
| 2.1 锦灯笼的主要化学成分 |
| 2.2 锦灯笼的药理学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试验材料 |
| 1.1 试验主要试剂与配制 |
| 1.2 主要试验设备 |
| 1.3 试验动物 |
| 2 试验方法 |
| 2.1 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 |
| 2.2 造模动物的分组及给药 |
| 2.3 观察指标 |
| 结果 |
| 3.1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 3.2 JDL-TQEW对模型小鼠DAI的影响 |
| 3.3 JDL-TQW对模型小鼠CMDI的影响 |
| 3.4 JDL-TQW对模型组小鼠结肠内SOD的影响 |
| 3.5 JDL-TQW对模型组小鼠结肠内GSH-Px的影响 |
| 3.6 JDL-TQW对模型组小鼠结肠内CAT的影响 |
| 3.7 结肠组织HE染色分析 |
| 3.8 小鼠结肠组织中IL-6和IL-1βmRNA表达水平测定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致谢 |
| 1 抗肿瘤作用 |
| 2 抗炎作用 |
| 3 抗菌作用 |
| 4 抗氧化作用 |
| 5 对心血管的作用 |
| 6 降血糖及降血脂的作用 |
| 7 其他药理作用 |
| 1 锦灯笼多糖的结构 |
| 2 锦灯笼多糖的生物活性 |
| 2.1 免疫增强作用 |
| 2.2 抗氧化作用 |
| 2.3 降血糖活性 |
| 3 结语 |
| 1 药理活性 |
| 1.1 抗炎作用 |
| 1.2 抗菌作用 |
| 1.3 抗癌作用 |
| 1.4 抗哮喘 |
| 1.5 降血糖, 降血脂作用 |
| 1.6 调节肠道菌群 |
| 1.7 其它作用 |
| 2 开发应用 |
| 2.1 锦灯笼在方剂中的应用 |
| 2.2 锦灯笼在食疗方面的应用 |
| 2.3 锦灯笼在绿化中的应用 |
| 3 展望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糖尿病简介 |
| 1.2 糖尿病治疗药物概述 |
| 1.3 锦灯笼简介 |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 第二章 锦灯笼宿萼皂苷提取工艺 |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皂苷含量检测方法 |
| 2.2.2 皂苷提取技术路线 |
| 2.2.3 单因素考察 |
| 2.2.4 正交实验 |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3.1 单因素水平选择 |
| 2.3.2 正交试验分析 |
| 2.3.3 工艺验证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锦灯笼宿萼皂苷纯化工艺 |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皂苷纯化技术路线 |
| 3.2.2 静态吸附-解吸实验 |
| 3.2.3 单因素考察 |
| 3.2.4 正交试验 |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静态吸附-解吸实验 |
| 3.3.2 单因素水平选择 |
| 3.3.3 正交试验分析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锦灯笼宿萼皂苷片剂工艺 |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压片条件研究 |
| 4.2.2 片剂处方设计 |
| 4.2.3 片剂质量标准检测 |
| 4.2.4 有机物残留检测实验 |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3.1 片剂处方设计 |
| 4.3.2 片剂质量 |
| 4.3.3 有机试剂残留检测 |
| 4.3.4 制备工艺验证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降血糖活性研究 |
|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小鼠 |
| 5.2.2 实验分组 |
| 5.2.3 血糖实验 |
| 5.2.4 糖耐受实验 |
| 5.2.5 体重等其他指标监测实验 |
| 5.2.6 数据处理 |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3.1 皂苷片剂对小鼠血糖和糖耐受的影响 |
| 5.3.2 皂苷片剂对小鼠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排泄物的影响 |
| 5.4 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