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回顾及应用前景简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碳酸二甲酯生产技术评述及应用前景简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翟明路[2](2020)在《钙基固体碱催化碳酸丙烯酯与甲醇酯交换制备碳酸二甲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燃料添加剂和电解质领域的绿色环保化工中间体。酯交换法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流程简单,而且能够联产具有高附加值的副产物丙二醇(PG),成为目前DMC工业化生产的主流方法。传统酯交换法常选用甲醇钠作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和DMC产率,但是该催化过程属于均相反应,不可避免的增加了产物与催化剂分离的成本。本文研究了具有低温高活性、且易分离的非均相Ca基固体碱催化剂,在酯交换合成DMC应用领域具有基础性研究意义。本文制备了一系列Ca-Co固体碱催化剂,考察了对碳酸丙烯酯与甲醇酯交换制备碳酸二甲酯的反应性能,优化了催化剂用量、投料比(n(甲醇):n(碳酸丙烯酯))、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并通过XRD、N2吸附、FT-IR、CO2-TPD、SEM、TEM、XPS、TG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催化剂活性降低的原因。详细内容如下:(1)借助Benson、Joback、马沛生等基团贡献法对碳酸丙烯酯与甲醇酯交换制备DMC反应相关热力学参数进行了估算。298.15 K条件下该反应的焓变ΔrH(-3.81 k J/mol)、标准吉布斯自由能ΔrG(-11.40 k J/mol),该反应是有可能自发的微放热反应,且在273.15?338.15 K温度范围内,平衡常数基本维持在1附近,说明温度变化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较小。(2)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钙钴摩尔比(x Ca(1-x)Co)的固体碱催化剂。发现0.9Ca0.1Co催化剂具有相对较优的催化酯交换性能,当投料比为8时,65℃反应30 min,碳酸丙烯酯转化率和DMC收率分别为71.6%和72.9%。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中等强度碱性位碱量在酯交换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0.9Ca0.1Co催化剂表面碱量最大,活性最好。另外发现Co含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催化剂中Ca-O的O1s结合能,促进活性中间体甲氧基形成,提高反应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当钙钴摩尔比发生变化时,会导致Ca3Co4O9物相中Ca2CoO3层的Co价态分布发生变化,催化活性顺序与催化剂中Co3+和Co4+相对浓度大小表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反应条件优化发现,当催化剂用量为4.1wt%(PC),n(甲醇):n(碳酸丙烯酯)=8,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30 min时,可以得到相对较优的原料转化率和DMC收率,分别为68.7%和71.0%。对新鲜催化剂和重复使用5次后的催化剂表征后发现,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吸附的有机物以及Ca的流失是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3)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以硝酸钙、乙酸钙和氯化钙为钙源的0.9Ca0.1Co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催化酯交换性能。发现以氯化钙为钙源时,引入的Cl元素难以除尽,而且由于Cl元素电负性较强,容易吸水变质形成CaClOH物相。当以乙酸钙为钙源时,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小,导致暴露出的活性位点较少,碱性位数量降低,活性下降。而以硝酸钙为钙源制备的0.9Ca0.1Co催化剂,具有更多中等强度碱性位数量,活性最高。另外,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0.9Ca0.1Co催化剂表面碱量更大,其酯交换活性高于共沉淀法和直接焙烧法制备的催化剂。

张建海[3](2020)在《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及节能过程研究》文中提出碳酸二甲酯(DMC)作为一种绿色有机溶剂,应用范围广且可生物降解,因此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中,碳酸丙烯酯(PC)酯交换法是目前国内生产厂家应用最多的工艺,该基础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反应精馏、提馏、真空精馏以及变压精馏四部分。本文以基础工艺为出发点,围绕节能降耗这一关键点,在工艺优化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与研究,可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流程模拟软件自带的模型库参数模拟碳酸二甲酯工艺,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和实验数据有较大的误差。因此,首先对此工艺的反应与分离过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以及物质间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进行了建模与参数优化。根据工艺过程物系的特点,首先选取了UNIQUAC-RK方程作为模拟计算的热力学模型,并采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物质间的作用参数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误差均在2%以内。对于过程中涉及的反应,选取了合适的动力学方程描述其过程。利用Aspen Plus模拟优化了基础工艺的过程参数,最终PC转化率达到98.5%,得到了纯度为99.7%的DMC产品和99%的1,2丙二醇(PG)副产品。为了降低过程中的能耗,对工艺进行了热集成,与基础工艺相比,年度化总费用(TAC)降低35.32%。为进一步降低过程能耗并解决提馏塔与真空精馏塔的塔釜超温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工艺。针对能耗问题,通过把高压塔的压力提升到18bar,使塔顶物流直接返回反应精馏塔进行反应,然后把基础工艺中的常压塔去除以减少低压蒸汽的使用。针对塔釜超温问题,通过降低提馏塔塔顶采出率以降低塔底的沸腾温度,对真空精馏塔增加产品侧线物流,采出纯度为99%的PG,然后使真空精馏塔塔顶采出物流返回提馏塔回收轻组分甲醇。工艺改进后,公用工程费用在基础工艺的基础上下降了27.90%,提馏塔与真空精馏塔的塔底温度分别为148.2℃与148.6℃,小于150℃的温度限制要求。然后对工艺进行了热集成,主要合理利用了高压塔与真空精馏塔的塔顶冷凝潜热,节省了大量加热蒸汽,公用工程费用降低了42.72%,TAC降低了39.76%。为保证工艺过程的操作稳定性,对高压塔进行了动态控制研究,评估了不同控制方案下的动态行为,发现组分-温度串级控制结构具有很好的抗扰性能。通过对热集成改进工艺费用支出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压蒸汽费用占据总年度费用的83.35%。针对高压精馏系统并结合高压塔内温度变化情况,提出了中间再沸闪蒸式热泵精馏工艺。通过在高压塔提馏段增加一个中间再沸器,利用塔顶蒸汽将其气化以减少塔底中压蒸汽用量,对工艺进行热集成后,中压蒸汽用量与热集成改进工艺相比,减少了5273.27kW。最后对比了三种热集成工艺的经济性,以热集成基础工艺为基准,热集成改进工艺和热泵工艺TAC分别降低了33.85%与37.85%。

杨扬[4](2019)在《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筛选及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碳酸二苯酯(DPC)是聚碳酸酯(PC)非光气法合成工艺的重要中间体之一。本文使用反应精馏装置研究了有机金属催化剂和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对于苯酚与碳酸二甲酯(DMC)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反应的催化活性,并对该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测定。研究了 n-Bu2SnO和Ti(OBu)4两种有机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对该酯交换反应在有机金属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在常压下,对n-Bu2SnO和Ti(OBu)4两种催化剂,最合适的反应条件皆为Phenol:catalyst(摩尔比)=1:0.01,T=443.15K。在此反应条件下,n-Bu2SnO 表现出的催化活性要略高于Ti(OBu)4。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这两种催化剂皆表现出了很好的选择性,只有极微量的副产物苯甲醚生成。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研究了 B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发现B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与其酸度大小顺序一致,说明B酸离子液体的酸性是影响其催化活性的重要因素。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研究了六种L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发现氯化亚锡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最高,并且得出结论:L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不仅与L酸活性中心金属离子的种类有关,还会受到阳离子结构的影响。同时,对于阴阳离子相同的L酸离子液体,如[阳离子]Cl[MCly]x(M代表金属),随着x值的增大,L酸强度也会增大,从而催化活性也会增加,但随着酸度的增大,可能会导致主产物的选择性下降。因此,在考虑L酸离子液体作催化剂时,应同时考虑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选择酸度适中的离子液体。在n-Bu2SnO催化该酯交换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合理的假设条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动力学微分方程。根据实验所得的动力学数据,使用遗传算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动力学参数。采用适用于非线性模型的统计检验方法检验了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与实验数据的相关性,认为所选模型和估算得到的参数皆十分可信。

高莉丽[5](2013)在《年产5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初步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碳酸二甲酯(DMC)的分子结构包含羰基、甲基和甲氧基等官能团,反应性能多样,主要特点有安全、方便、污染少等,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市场应用前景广泛。本设计针对目前国内生产及供需现状,以河南省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为依托,对一条年产5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进行初步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本文以绿色化学为背景,介绍了碳酸二甲酯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对其国际国内市场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本文最终选择尿素醇解法作为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工艺方案。以尿素和甲醇为原料,在催化精馏塔中合成碳酸二甲酯并副产氨气。反应生成的氨气送回尿素厂重新反应生成尿素,再次作为原料进入反应器继续生成碳酸二甲酯。采用这种方法的直接好处就是生产过程中避免了水的产生,降低了分离的难度。同时具有原料价廉易得,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符合环保要求等优点。针对工艺路线绘制出工艺流程简图,并对工艺流程进行Aspen plus仿真模拟。根据工艺设计按操作单元完成了物料衡算,确定了每个单元进出物料的量。整个过程中质量差为Min-Mout=76486.8-76430.6=56.2(Kg/h),相对偏差小于0.07%,故质量守恒。对工艺涉及到的热量交换进行了热量衡算,确定了换热系统中的物料用量。整个设计流程中能量消耗主要发生在原料的预热和精馏段各塔的再沸器,耗能极高。本文通过热量集成技术,以夹点理论为基础,基于Aspen Energy Analyzer完成了对能量的回收与利用的优化,热量利用充分、合理,循环下水经处理后作为生活洗浴用水,加热蒸汽返回总厂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废热和废料来产生热量。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使操作费用和设备投资都得到降低,同时保证了工艺的可控性和安全性。结合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工艺设计要求,对精馏塔和换热器做了详细的设计计算,包括工艺结构设计和机械设计,选择了适合本工艺所用主要设备的规格型号;对整个设计进行了工程投资和效益分析,静态投资回收期为3.1年,产量盈亏平衡点为42%,投资安全率为58%,大于30%,表明项目方案可行。

左怀纪,冯园园,朱国伟[6](2013)在《碳酸二甲酯生产技术进展》文中指出碳酸二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本文详细介绍了碳酸二甲酯的生产工艺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晁艳雯[7](2011)在《国内碳酸二甲酯现状及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国内碳酸二甲酯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同时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张兆卿[8](2011)在《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文中指出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化工产品,在环保型溶剂、涂料、制药及燃料添加剂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誉为21世纪有机合成的―新基块‖,其绿色合成路线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DMC合成方法,但主要缺陷是甲醇转化率低,催化剂易于失活。为此,本论文的重点工作是:利用模板法合成介孔材料,以其为载体制备出负载型的Pd、Cu催化剂,考察该类型催化剂上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同时研究载体、助剂和活性组分前躯体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负载的Pd-Cu双金属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以SBA-15为模板,蔗糖为碳源,合成出介孔炭材料。SEM,XRD和N2物理吸附测试结果显示:介孔炭呈棒状,质地疏松,有序度良好,表面积大,且孔道分布均匀,孔径集分布中在4nm左右。将合成的介孔炭作为载体应用于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反应中,活性评价结果显示:甲醇的初始转化率很高,达到了27%左右,可是产物对甲醇的选择性偏低,只有7%。随着反应的进行,转化率逐渐下降到18%,而DMC对甲醇的选择性在6h则升高到30%,且在随后的测试段内保持稳定。对比活性炭负载的催化剂反应性能,可以看出炭质载体的孔结构的改变、孔径的增大并不能有效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说明本反应体系所涉及的传质阻力较小,影响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关键因素应是金属活性物种的分散度。2.以多羟基化合物为助剂修饰活性炭(AC)负载的Pd-Cu双金属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显示:未添加助剂时,甲醇的转化率为15%,DMC对甲醇的选择性为36.8%。而添加适量的丙三醇后,甲醇的转化率达到27.5%,DMC对甲醇的选择性达到92.1%。XRD,SEM,TEM等表征结果表明:多羟基化合物助剂的添加,能有效提高金属活性组分的分散度。3.活性组分前躯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CuCl2, CuO, Cu2(OH)2CO3等作为前躯体制备的催化剂上,甲醇羰基化合成DMC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CuO, Cu2(OH)2CO3等作为活性组分时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当以Cu2(OH)2CO3作为活性组分时甲醇转化率可达32%,选择性也在90%左右。4.不同活性炭处理方法对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DMC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5M硝酸处理活性炭制备的催化剂性能为最佳,甲醇最高转化率超过30%,稳定时转化率达到25%,同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表征结果显示,硝酸处理能显着提高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的浓度,使得金属活性组分易于分散。而随着硝酸浓度的增加,高浓度的硝酸会氧化活性炭表面的不稳定碳分子,使得活性炭表面的一些含氧集团被破坏,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

田恒水,李峰,陆文龙,何国锋,丁同梅,赵贺猛,王旭涛,魏永梅,张武平,朱云峰,王贺玲[9](2010)在《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建设低碳生态产业园》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开发了从烯烃生产环氧烷烃,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联产二元醇,以绿色化学原料碳酸二甲酯代替剧毒的光气,开发了碳酸甲乙(丙、丁、戊、己、辛酯)、二乙(丙、丁、戊、己、辛)酯、二苯酯、呋喃唑酮、碳酰肼、苯胺基甲酸甲酯、苄胺基甲酸甲酯、对苯二胺二甲酸甲酯、间羟苯胺基甲酸甲酯、间甲苯胺基甲酸甲酯、二胺基甲酸甲酯二苯甲烷、己二胺二甲酸甲酯、烷基胺甲酸甲酯、肼基甲酸甲酯、嘧黄隆、甲黄隆、氯黄隆、异氰酸酯、聚氨酯、聚碳酸酯等一系列绿色清洁生产新工艺,间接实现了二氧化碳替代剧毒的光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可建设成为低碳生态产业园。

田恒水,李峰,陆文龙,何国锋,丁同梅,赵贺猛,王旭涛,魏永梅,朱云峰,王贺玲[10](2010)在《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从烯烃生产环氧烷烃,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联产二元醇,以绿色化学原料碳酸二甲酯代替剧毒的光气,开发了碳酸甲乙酯、二乙酯、二丙酯、二丁酯、二苯酯、呋喃唑酮、碳酰肼、苯胺基甲酸甲酯、苄胺基甲酸甲酯、对苯二胺二甲酸甲酯、间羟苯胺基甲酸甲酯、间甲苯胺基甲酸甲酯、二胺基甲酸甲酯二苯甲烷、己二胺二甲酸甲酯、烷基胺甲酸甲酯、肼基甲酸甲酯、异氰酸酯、聚氨酯、聚碳酸酯、嘧黄隆、甲黄隆、氯黄隆等一系列绿色清洁生产新工艺。华东理工大学开发的新成果间接实现了二氧化碳替代剧毒的光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

二、碳酸二甲酯生产技术评述及应用前景简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二甲酯生产技术评述及应用前景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钙基固体碱催化碳酸丙烯酯与甲醇酯交换制备碳酸二甲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碳酸二甲酯性质
    1.2 碳酸二甲酯用途
        1.2.1 用作燃料添加剂
        1.2.2 用作溶剂
        1.2.3 用作电解液
        1.2.4 用作甲基化试剂
        1.2.5 用作羰基化试剂
    1.3 碳酸二甲酯生产技术
        1.3.1 光气法
        1.3.2 甲醇氧化羰基化法
        1.3.3 尿素醇解法
        1.3.4 甲醇和CO_2直接合成法
        1.3.5 酯交换法
    1.4 酯交换反应机理
    1.5 酯交换法催化剂研究进展
        1.5.1 均相催化剂
        1.5.1.1 酸、碱催化剂
        1.5.1.2 离子液体
        1.5.2 非均相催化剂
        1.5.2.1 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1.5.2.2 类水滑石催化剂
        1.5.2.3 负载型催化剂
        1.5.2.4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6 本论文研究背景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溶胶凝胶法
        2.2.2 共沉淀法
        2.2.3 直接焙烧法
    2.3 催化剂表征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2.5 产物分析方法
        2.5.1 内标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2.5.2 产物计算方法
3 酯交换反应热力学计算
    3.1 引言
    3.2 PC与MeOH酯交换合成DMC反应热力学分析
        3.2.1 298.15 K条件下理想气体PC、DMC、PG的ΔH_(f,g)和Sgθ的估算..
        3.2.2 298.15 K条件下PC、DMC、PG蒸发焓ΔH_v的估算
        3.2.3 298.15K条件下液态PC、DMC、PG的ΔH_(f,l)和S_l~θ计算
        3.2.4 298.15 K条件下反应的Δ_rH(298.15 K)、Δ_rS(298.15 K)、Δ_rG(298.15K)
        3.2.5 温度变化对反应Δ_rH、Δ_rG的影响
        3.2.6 温度变化对热力学平衡常数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Ca-Co催化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制备
        4.2.2 催化剂表征
        4.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XRD表征
        4.3.2 催化剂的氮气吸脱附表征
        4.3.3 催化剂的FT-IR表征
        4.3.4 催化剂的CO_2-TPD表征
        4.3.5 催化剂的SEM、TEM表征
        4.3.6 催化剂的XPS表征
    4.4 催化酯交换活性
    4.5 酯交换操作变量研究
    4.6 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
        4.6.1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XRD表征
        4.6.2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氮气吸脱附表征
        4.6.3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FT-IR表征
        4.6.4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CO_2-TPD表征
        4.6.5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SEM表征
        4.6.6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TG表征
    4.7 本章小结
5 钙源和制备方法变化对Ca-C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制备
        5.2.2 催化剂表征
        5.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5.3 钙源对0.9Ca0.1Co催化剂酯交换活性影响
        5.3.1 结果与讨论
        5.3.1.1 催化剂的XRD表征
        5.3.1.2 催化剂的氮气吸脱附表征
        5.3.1.3 催化剂的FT-IR表征
        5.3.1.4 催化剂的CO_2-TPD表征
        5.3.1.5 催化剂的XPS表征
        5.3.2 不同钙源0.9Ca0.1Co催化剂活性
    5.4 制备方法对0.9Ca0.1Co催化剂活性影响
        5.4.1 结果与讨论
        5.4.1.1 催化剂的XRD表征
        5.4.1.2 催化剂的氮气吸脱附表征
        5.4.1.3 催化剂的FT-IR表征
        5.4.1.4 催化剂的CO2-TPD表征
        5.4.1.5 催化剂的XPS表征
        5.4.2 不同方法制备0.9Ca0.1Co催化剂活性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1.1 碳酸丙烯酯与甲醇酯交换合成DMC热力学分析
        6.1.2 不同钙钴摩尔比固体碱催化剂的酯交换活性
        6.1.3 不同钙源和催化剂制备方法对0.9Ca0.1Co催化剂性能影响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3)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及节能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产品碳酸二甲酯简介
    1.2 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进展
        1.2.1 传统生产工艺
        1.2.2 以CO_2为基础原料的生产工艺
    1.3 热泵精馏技术概述
        1.3.1 塔顶蒸汽压缩式工艺
        1.3.2 塔底闪蒸式工艺
        1.3.3 闭式热泵工艺
    1.4 换热网络的设计与改进
        1.4.1 换热网络的设计方法
        1.4.2 塔系之间的热集成改进工艺
    1.5 化工过程模拟研究进展
        1.5.1 化工过程模拟发展历程
        1.5.2 主流模拟软件应用特点
        1.5.3 稳态模拟与动态模拟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碳酸二甲酯基础生产工艺过程建模
    2.1 碳酸二甲酯基础生产工艺流程描述
    2.2 生产工艺过程热力学模型建立
        2.2.1 热力学方程的选择
        2.2.2 二元交互作用参数拟合
    2.3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2.4 经济评价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3 碳酸二甲酯基础生产工艺过程稳态模拟及热集成
    3.1 流程的稳态模拟
        3.1.1 稳态计算中单元操作模块的选择
        3.1.2 进料及产品纯度规定
    3.2 工艺过程模拟及参数优化
        3.2.1 反应精馏塔模拟计算及参数优化
        3.2.2 变压分离流程分析与优化
        3.2.3 提馏塔过程分析与优化
        3.2.4 真空精馏塔过程分析与优化
    3.3 基础工艺热集成及经济评价
        3.3.1 基础工艺经济评价
        3.3.2 基础流程热集成工艺
        3.3.3 热集成工艺经济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改进及能量集成
    4.1 改进工艺流程的提出
        4.1.1 高压工艺流程的提出
        4.1.2 侧线采出工艺的提出
        4.1.3 改进工艺进料规定
    4.2 高压工艺流程的可行性分析
    4.3 高压工艺流程的模拟与优化
        4.3.1 反应精馏塔的过程分析与优化
        4.3.2 高压塔参数的过程优化
    4.4 侧线采出工艺的模拟与优化
        4.4.1 提馏塔过程参数优化
        4.4.2 真空精馏塔过程参数优化
    4.5 改进工艺热集成及经济评价
        4.5.1 改进工艺经济概算
        4.5.2 改进工艺热集成研究
        4.5.3 热集成工艺经济评价
    4.6 高压塔的动态控制研究
        4.6.1 控制结构及参数的确定
        4.6.2 温度控制方案及性能评估
        4.6.3 组分-温度串级控制及性能评估
    4.7 本章小结
5 中间再沸闪蒸式热泵精馏工艺的开发
    5.1 中间再沸闪蒸式热泵精馏方案的提出
        5.1.1 节能方案关键点的提出
        5.1.2 热泵工艺可行区域的划分
    5.2 中间再沸闪蒸式节能方案可行性研究
    5.3 中间再沸闪蒸式热泵精馏的模拟与优化
        5.3.1 中间采出量的优化
        5.3.2 中间采出位置及返回位置的优化
    5.4 热泵精馏工艺的热集成及经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筛选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碳酸二苯酯的工艺进展
        1.2.1 碳酸二苯酯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1.2.2 碳酸二苯酯合成技术进展
    1.3 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反应原理研究进展
        1.3.1 酯交换反应过程
        1.3.2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热力学
        1.3.3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动力学
    1.4 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均相催化剂
        1.4.2 多相催化剂
    1.5 离子液体
        1.5.1 离子液体简介
        1.5.2 酸性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
    1.6 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催化剂表征
        2.2.1 核磁共振(NMR)
        2.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B酸离子液体酸性
    2.3 酯交换实验部分
        2.3.1 实验流程
        2.3.2 产物分析方法
第三章 均相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苯酯研究
    3.1 引言
    3.2 n-Bu_2SnO催化性能评价
        3.2.1 n-Bu_2SnO催化反应机理
        3.2.2 传质对反应的影响
        3.2.3 n-Bu_2SnO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2.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3 Ti(OBu)_4催化性能评价
        3.3.1 Ti(OBu)_4催化反应机理
        3.3.2 Ti(OBu)_4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液体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苯酯研究
    4.1 引言
    4.2 B酸离子液体催化性能评价
        4.2.1 B酸离子液体的表征
        4.2.2 B酸离子液体催化酯交换反应机理
        4.2.3 B酸离子液体催化结果与讨论
    4.3 L酸离子液体催化性能评价
        4.3.1 L酸离子液体酸性探讨
        4.3.2 L酸离子液体催化结果与讨论
    4.4 n-Bu_2SnO与促进剂复合催化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应动力学测定
    5.1 n-Bu_2SnO催化反应机理
    5.2 数学建模过程
    5.3 程序设计
        5.3.1 操作平台和算法的选用
        5.3.2 程序部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终止代数的确定
        5.4.2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
        5.4.3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介绍
附件

(5)年产5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初步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建设意义
        1.1.3 环境效应
        1.1.4 社会效应
    1.2 碳酸二甲酯综述
        1.2.1 碳酸二甲酯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碳酸二甲酯的基本用途
    1.3 碳酸二甲酯的市场分析
        1.3.1 碳酸二甲酯的市场现状
        1.3.2 碳酸二甲酯的应用前景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意义
2 工艺方案的选择
    2.1 概述
    2.2 工艺路线
        2.2.1 光气法
        2.2.2 甲醇氧化羰基化法
        2.2.3 酯交换法
        2.2.4 尿素醇解法
    2.3 工艺路线比较
    2.4 本项目所选工艺方案
3 工艺流程设计
    3.1 工艺流程简图
    3.2 工艺流程计算机仿真模拟
        3.2.1 原料混合
        3.2.2 MC的合成
        3.2.3 MC反应液的分离
        3.2.4 DMC的合成
        3.2.5 DMC产品精制
4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4.1 工艺流程物料衡算
        4.1.1 MC反应釜
        4.1.2 精馏塔
        4.1.3 DMC反应釜
        4.1.4 精制工段
    4.2 工艺流程热量衡算
        4.2.1 MC的合成
        4.2.2 MC反应液的分离
        4.2.3 DMC的合成
5 热量集成技术
    5.1 概述
    5.2 软件的应用
    5.3 结果分析
6 关键设备设计与选型
    6.1 精馏塔的设计
        6.1.1 概述
        6.1.2 塔设备选型
        6.1.3 精馏塔的设计计算
        6.1.4 精馏塔机械设计结果
    6.2 换热器的设计
        6.2.1 概述
        6.2.2 基本结构设计
        6.2.3 换热器机械设计
    6.3 设备一览表
        6.3.1 塔类设备
        6.3.2 反应器设备
        6.3.3 容器设备
        6.3.4 换热设备
        6.3.5 离心泵
7 经济分析与评价
    7.1 编制依据
    7.2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7.2.1 设备费用估算
    7.3 成本核算
        7.3.1 制造成本
        7.3.2 一般费用
    7.4 经济效益分析
        7.4.1 销售收入
        7.4.2 经济指标
    7.5 企业风险性分析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6)碳酸二甲酯生产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气法
    1.1 光气法
    1.2 光气醇钠法
2 甲醇氧化羰基化法
    2.1 液相氧化羰基化法
        2.1.1 氯化亚铜催化法
        2.1.2 钯催化体系
        2.1.3 硒催化体系
    2.2 气相氧化羰基化法
    2.3 常压非均相法
    2.4 我国气相法的研究与开发
3 酯交换法
    3.1 碳酸乙烯酯与甲醇的酯交换法
    3.2 碳酸丙烯酯与甲醇的酯交换法
4 其它合成方法
    4.1 二甲醚氧化羰基化法
    4.2 氧化物氧化羰基化法
    4.3 甲醇尿素法
    4.4 CO2和甲醇直接合成法
    4.5 CO和甲醇电化学反应法
    4.6 氯甲烷和碱金属碳酸盐反应法
5 结语

(8)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碳酸二甲酯的性质
        1.1.1 物理性质
        1.1.2 化学性质
    1.2 碳酸二甲酯的应用
        1.2.1 代替光气作羰基化剂
        1.2.2 代替硫酸二甲酯(DMS)作甲基化剂
        1.2.3 低毒溶剂
        1.2.4 汽油添加剂
    1.3 碳酸二甲酯的合成方法
        1.3.1 光气法合成碳酸二甲酯
        1.3.2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
        1.3.3 二氧化碳直接法合成碳酸二甲酯
        1.3.4 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
    1.4 反应机理的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6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
    2.1 化学试剂与气体
    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2.1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
        2.2.2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
        2.2.3 计算方法
第三章 甲醇气相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热力学探讨
    3.1 引言
    3.2 DMC 合成的反应热和化学平衡
        3.2.1 热力学数据
        3.2.2 合成过程的反应热
        3.2.3 平衡转化率
    3.3 副反应及热力学计算
        3.3.1 副反应及其数据
        3.3.2 热力学计算
        3.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载体对甲醇气相羰基化合成DMC 的影响
    4.1 引言
    4.2 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
        4.2.1 分子筛的合成
        4.2.2 分子筛的表征
    4.3 不同载体负载活性组分对DMC 合成的影响
    4.4 介孔碳材料
        4.4.1 介孔碳的合成
        4.4.2 介孔碳的表征
        4.4.3 介孔碳为载体对合成DMC 的催化效果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助剂及活性组分前躯体对合成DMC 的影响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3 不同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4 催化剂的表征
        5.4.1 XRD 表征
        5.4.2 SEM 表征
        5.4.3 TEM 表征
        5.4.4 TG 表征
    5.5 活性前驱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5.5.1 XRD 表征结果
        5.5.2 SEM 表征结果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活性炭的预处理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1.1 氧化改性
        6.1.2 还原改性
    6.2 实验部分
        6.2.1 活性炭的处理方法
        6.2.2 催化剂的制备
        6.2.3 催化剂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硝酸处理AC 为载体
        6.3.2 NaOH 处理AC 为载体
        6.3.3 高温处理AC 为载体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建设低碳生态产业园(论文提纲范文)

1 烯烃制环氧烷烃为二氧化碳的绿色化利用提供原料保障
2 二氧化碳与甲醇生产碳酸二甲酯联产二元醇
3 碳酸二甲酯(二氧化碳)替代剧毒的光气合成聚碳酸酯
4 碳酸二甲酯(二氧化碳)绿色合成异氰酸酯、聚氨酯
5 碳酸二甲酯(二氧化碳)替代光气的系列医药农药中间体绿色合成工艺
6 碳酸二甲酯复配清洁甲醇燃料

(10)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论文提纲范文)

1 烯烃制环氧烷烃为二氧化碳的绿色化利用提供原料保障
2 二氧化碳与甲醇生产碳酸二甲酯联产二元醇
3 碳酸二甲酯 (二氧化碳) 替代剧毒的光气合成聚碳酸酯
4 碳酸二甲酯 (二氧化碳) 绿色合成异氰酸酯、聚氨酯
5 碳酸二甲酯 (二氧化碳) 替代光气的系列医药农药中间体绿色合成工艺
    (1) 3-氨基口恶唑烷酮、呋喃唑酮等
    (2) 碳酰肼
    (3) 肼基甲酸甲酯
    (4) 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
    (5) 碳酸二 (正、异) 丙酯的绿色合成
    (6) 苯胺基甲酸甲酯的绿色合成
    (7) 苄胺基甲酸甲酯的绿色合成
    (8) 烷基胺基甲酸甲酯的绿色合成
    (9) 对苯二氨二甲酸甲酯的绿色合成
    (10) 间羟苯氨基甲酸甲酯的绿色合成
    (11) 间甲苯氨基甲酸甲酯的绿色合成
    (12) 甲苯二异氰酸酯的绿色合成
    (13) 二氨基甲酸甲酯二苯甲烷的绿色合成
    (14) 己二氨基二甲酸甲酯的绿色合成
    (15) 异丙隆的绿色合成
    (16) 甲黄隆的绿色合成
    (17) 苄嘧黄隆的绿色合成
    (18) 磺草灵的绿色合成
    (19) 嘧黄隆的绿色合成
    (20) 吡嘧黄隆的绿色合成
    (21) 西维因
    (22) 仲丁威
    (23) 异丙威
    (24) 克百威
    (25) 速灭威
    (26) 混灭威
    (27) 碳酸乙 (丙) 烯酯清洁生产技术
6 碳酸二甲酯复配清洁甲醇燃料
7 结语

四、碳酸二甲酯生产技术评述及应用前景简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钙基固体碱催化碳酸丙烯酯与甲醇酯交换制备碳酸二甲酯研究[D]. 翟明路. 河南大学, 2020(02)
  • [3]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及节能过程研究[D]. 张建海.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筛选及动力学研究[D]. 杨扬.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年产5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初步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D]. 高莉丽. 郑州大学, 2013(S2)
  • [6]碳酸二甲酯生产技术进展[J]. 左怀纪,冯园园,朱国伟. 河南化工, 2013(05)
  • [7]国内碳酸二甲酯现状及应用前景[J]. 晁艳雯. 山东化工, 2011(10)
  • [8]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 张兆卿. 汕头大学, 2011(04)
  • [9]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建设低碳生态产业园[J]. 田恒水,李峰,陆文龙,何国锋,丁同梅,赵贺猛,王旭涛,魏永梅,张武平,朱云峰,王贺玲. 合成化学, 2010(S1)
  • [10]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J]. 田恒水,李峰,陆文龙,何国锋,丁同梅,赵贺猛,王旭涛,魏永梅,朱云峰,王贺玲. 化工进展, 2010(06)


碳酸二甲酯论文 精馏塔论文 化学反应论文

上一篇:京九线膨胀土路基的保护方法
下一篇:Lifeworld:人类自我生成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