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VoxelGeo在公山庙区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VoxelGeo在公山庙区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付蕾,张本健,曹正林,黄东,白蓉,李育聪,王小兰[1](2022)在《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不同类型砂体地质特征及地震精细雕刻》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侏罗系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的砂体是目前浅层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对象。由于受沉积微相影响,砂体具有类型多样、岩性多变、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预测困难。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砂层组类型的划分,开展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储层分析,指出了不同类型砂体的测井、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时窗对不同类型砂体进行了精细识别和空间预测。研究表明:(1)沙一段可划分为5个砂层组,其中第一砂组主要为滨浅湖相席状砂、滩坝砂,2~5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平原相河道砂;(2)河道砂平均孔隙度为4.68%,明显高于底部席状砂孔隙度的3.1%,且Ⅰ期河道砂物性最好,其次为Ⅳ期、Ⅱ期、Ⅲ期河道砂;(3)河道砂的预测标准为自然伽马小于65 API,席状砂的预测标准为自然伽马65~75 API。砂体预测中,针对席状砂(滩坝)将研究时窗提取到0~20 ms以内;针对河道砂将研究时窗划分在沙底向上20~100 ms范围内。最终建立起了一套适用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不同类型砂体精细刻画与预测的方法。

樊振光[2](2020)在《基于曲率属性的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低孔隙率低渗透率的砂岩油气藏开发中,裂缝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达到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目标,关于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预测的研究已成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裂缝的分布隐蔽且复杂,基于叠后地震资料,采用曲率属性这种叠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能够准确地反映和预测裂缝发育规律。川中地区GSM区块沙溪庙组底界即沙一段地层最重要的特征是断裂和裂缝较为发育,而这些特征对该区块沙溪庙油藏油气的储集和运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前人研究资料,GSM区块的深层地层至今仍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因此,本文利用由2000年及之后年份对川中地区GSM区块进行地震勘探得到的地震资料拼接成的三维地震资料,以此来提取曲率属性,对川中地区GSM区块沙一段地层裂缝和断裂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包括:(1)针对如何提取地震属性中的曲率属性的问题,提出了两种从叠后地震资料中提取曲率属性的方法,一是使用Roberts的3×3网格化9点差分方法计算出由沙一段地层所拟合的趋势面上任意点的多种曲率属性进而达到提取沙一段地层曲率属性的目的;二是计算三维地震数据体的体曲率属性,利用离散导数算法对地震数据体中的倾角数据求取一阶导数得到各种体曲率属性。通过这两种方法得到了沙一段储层的层面曲率属性和体曲率属性数据体,对比原始地震数据体剖面与提取的各曲率属性数据体剖面及结合常规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裂体系剖面,优选出川中地区GSM区块沙一段储层的断裂及裂缝提取效果最佳并能应用于断裂及裂缝预测的曲率属性。(2)针对曲率属性对地震数据体中的噪声敏感且噪声影响提取曲率属性的精度及影响后续利用曲率属性预测裂缝准确性的问题,采用了两种地震数据预处理方法(高斯滤波和构造导向滤波)压制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得到了更好的曲率属性裂缝识别效果。同时探讨了滤波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滤波窗口大小和迭代次数,并在采用最佳滤波效果的滤波窗口大小和迭代次数的情况下,比较了高斯滤波和构造导向滤波这两种叠后滤波方法对地震资料噪声抑制的效果,优选出最佳的滤波方法。(3)针对使用曲率属性这一单一方法预测沙一段储层裂缝的可靠性不高的问题,采用叠后相干属性和地震资料构造精细解释结合层面曲率属性和与体曲率属性的方法与体曲率属性结合蚂蚁追踪技术的方法,得到了GSM区块沙一段地层更为精确的裂缝预测。先使用构造精细解释大尺度断层,结合叠后相干属性给出控制构造成因裂缝的断层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对依据沙一段层位计算出的层面曲率曲率分布图进行标定,从而预测川中地区GSM区块沙一段地层的裂缝分布发育区域。同理,对依据沙一段地层的体曲率属性分布图进行标定,预测裂缝的发育区。将蚂蚁追踪技术与曲率属性相结合,利用Geoeast软件的ant volume模块建立裂缝模型,获得裂缝的平面展布及其他几何信息。

卿元华[3](2020)在《川中侏罗系凉上段-沙一段致密油储层形成机理》文中提出川中凉上段、沙一段是川中致密油的主要勘探层系,致密油资源丰富,但是,因致密油储层形成机理认识不清晰,使川中致密油勘探开发受到极大制约。因此,利用油藏工程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等方法,确定致密油储层下限,进而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通过显微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高压压汞、物性等实验分析,系统分析致密油储层岩石学、储集性及成岩作用等特征;根据泥岩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温度、粘土矿物演化、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及不同自生矿物的赋存关系等,定时反演致密油储层成岩演化和孔隙演化特征;以铸体薄片定量统计为基础,以成岩演化序列为约束条件,定时定量恢复地史时期孔隙演化过程;根据流体包裹体测温、显微荧光分析,结合埋藏史及孔隙定时定量演化特征,明确孔隙演化与主成藏期耦合特征;以储层微观研究认识为基础,充分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致密油储层形成机理开展深入研究,总结致密油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建立起3种不同类型致密油储层的形成模式,为预测致密油储层分布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如下成果认识:川中凉上段、沙一段致密油储层储集下限渗透率0.03m D、孔隙度2%,有效下限渗透率0.2m D、孔隙度2.8%。基于储层下限分析结果,根据物性将砂岩分为Ⅰ、Ⅱ、Ⅲ、Ⅳ类,其中,Ⅰ、Ⅱ、Ⅲ类为致密油储层。凉上段、沙一段的致密油储层主要发育于滨浅湖滩坝微相、湖泊三角洲分流河道微相的细、中砂岩内;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最重要因素,与溶蚀作用有关的自生矿物充填是中-晚期砂岩物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长石、岩浆岩岩屑溶蚀是改善和形成致密油储层的关键因素;孔隙衬里绿泥石、烃类充注是原生孔隙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也是中-晚期次生孔隙形成和保存的重要因素;广泛发育的裂缝主要与晚期燕山运动、早-中期喜马拉雅运动有关,显着提高了致密油储层的渗透率,是致密油储层低孔产油的重要保障。不同类型致密油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凉上段烃类充注型、裂缝-溶蚀型致密油储层因压实作用损失孔隙度分别为24.42%、24.32%,加之自生矿物充填,现今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度分别为2.87%、1.11%,中成岩A期是次生孔隙主要发育期,溶蚀增孔量分别为1.25%、3.05%。沙一段衬里绿泥石型、烃类充注型、裂缝-溶蚀型致密油储层因压实作用损失孔隙度分别为23.66%、24.79%、23.0%,以及自生矿物充填,现今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度分别为4.12%、3.70%、1.45%,溶蚀增孔量分别为1.78%、2.33%、2.81%。川中凉上段、沙一段致密油储层经历了3期烃类充注,以第二、第三期为主,第一期为典型的早期烃类充注。储层是在第二期烃类充注过程变得致密(孔隙度<10%)的,然后在整体致密背景下开始第三期烃类充注,表现出“边成藏边致密”的特征,这是川中凉上段、沙一段致密油储层形成及大规模富集油气的重要因素。川中凉上段、沙一段致密油储层溶蚀孔隙主要与中成岩A期的有机酸溶蚀有关;自上而下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表现为次生孔隙发育带与沉淀带交替出现,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异常高压的幕式释放、扩散作用、热对流使溶蚀产物迁移出溶蚀带。最后,根据有利于致密油储层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是衬里绿泥石、溶蚀作用、烃类充注和裂缝)、古构造及沉积微相分布特征,实现了对致密油储层分布的综合预测。

李承骏[4](2019)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湖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沉积岩石学、地球物理测井学和油气成藏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室内和室外、地面与井下、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大一三亚段为主要研究层段,大一三亚段暗色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精细划分小层;根据研究区内沉积特征,将研究区内大一三亚段划分为三个沉积亚相;采用多种实验仪器针对页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大安寨段暗色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展布;在优选资源量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研究区大安寨段页岩油气资源量。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大安寨段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大三、大一三和大一三个亚段,大一三亚段由上至下可细分为大一三a、大一三b以及大一三c三个小层,a小层厚度5m~20m,平面上南部与西北部厚度最大,整体上呈现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减薄的特征,b小层厚度15m~25m,平面上高值区位于南部安岳—潼南—合川一带,并且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薄的趋势,c小层厚度10m~30m,,在研究区南部与中北部厚度最大,西部与东北部厚度较薄,平面上整体呈现由南北向中间逐渐减薄,由东向西逐渐减薄的趋势。三个小层之间界限清楚,容易区分。(2)大安寨段暗色页岩发育与展布主要受沉积相因素控制,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主要为湖泊相,大一三亚段作为主要研究层段,主要发育半深湖亚相、浅湖亚相以及滨湖亚相三个亚相。大一三a小层主要发育半深湖亚相,大一三b小层半深湖亚相、浅湖亚相以及滨湖亚相均有发育,大一三c小层不发育半深湖亚相,只发育浅湖亚相和滨湖亚相。(3)大安寨段页岩储层主要以脆性矿物为主,与北部元坝地区、东部涪陵地区大安寨段以及海相地层龙马溪组相比,组成情况相似;页岩储集空间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并存,孔—渗性能较差,是典型的致密储层;从页岩孔径分布上来看,核磁共振测试分析显示以介孔为主,氮气吸附测试显示孔径分布50纳米~100纳米区间,但二者测试结果均显示孔径分布情况与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大安寨段页岩相似,优于海相地层龙马溪组页岩。(4)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大一三亚段暗色页岩平均厚度35米,大一三a小层平均厚度15米,b小层平均厚度10米,c小层平均厚度10米,从有机地球化学条件的角度出发,结合沉积相的分析,半深湖亚相烃源条件最优,浅湖亚相次之,滨湖亚相较差,从纵向上的层位分析,大一三a小层与b小层烃源条件最优,c小层较差;研究区内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为Ⅱ型有机质,大一三a小层与b小层均为优质烃源岩,c小层为中等烃源岩;研究区东北部龙岗地区和西北部秋林地区在有机质成熟度上较高,整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5)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研究区内页岩油气资源量丰富,通过有机质热模拟参数法估算页岩油和气的资源量,页岩油最大值为64.07万吨,最小值为32.03万吨,页岩气最大值为3.99万亿方,最小值1.99万亿方;通过热解法估算了页岩油资源量,数值为68.83万吨;并且通过氯仿沥青“A”法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了页岩油资源量的补充估算,结果为97.65万吨。

仲泉城[5](2018)在《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凉高山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是四川盆地主要产油层系之一,多口井在凉高山组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论文以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公39井区侏罗系凉高山组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和储层地质学等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岩芯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和测试分析资料,开展凉高山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和指导开发井位的部署提供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为油藏制定技术对策和工艺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公39井区侏罗系凉高山组的沉积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和测井相标志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立了岩电相模型,提出适合该地区的沉积相划分方案。对研究区内16 口单井和5条连井剖面,分别进行纵横向沉积相划分和对比,深入分析沉积相特征,认为凉高山组发育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和半深湖亚相,滨湖亚相以滨湖泥和滨湖砂坝微相为主,浅湖亚相以浅湖泥、浅湖漫流席状砂和浅湖滩坝微相为主,半深湖亚相主要为半深湖泥微相,局部发育有浊积体。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短期旋回划分方案,编制了各短期旋回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开展了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最终建立了凉高山组沉积相模式。以储层地质学理论及技术方法为指导,对公39井区凉高山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该区储层主要发育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原生孔隙残留较少,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为次生溶蚀孔隙和构造破裂缝。通过物性特征分析,凉高山组储层孔隙度介于0.14%~6.6%之间,平均为1.75%,渗透率介于0.01×10-3μm2~0.1× 10-3μm2之间,属于裂缝~孔隙型储层。通过统计分析表明,公39井区凉高山组储层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断层和裂缝的控制,依据储层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等,将凉高山组储层分为四种类型,且以Ⅱ类储层为主,纵向上主要发育在SSC3、SSC4、SSC6和SSC7旋回中,SSC7旋回储层最发育且质量较好。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凉高山组油层实钻结果,综合储能系数、构造特征和裂缝发育情况等各项因素,优选出两个有利储层发育区块:①公003-6井以东地区~公58井区;②公45井区~公003-12井区。

孙艳妮[6](2018)在《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成藏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山庙油田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处于川中平缓构造带北部的营山构造群,面积约560km2,是川中地区已发现的五大主力油田之一,其主力产层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属于典型的非常规致密灰岩油藏。论文以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油气地球化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辅以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在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烃源岩特征、油源对比、储层特征和运移条件的研究,较详细地分析了工区内致密灰岩油藏的成藏地质条件,探讨了油气成藏期次及其主控因素,并建立起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大安寨段地层发育稳定,自下而上分成大三、大二、大一3个亚段。大三亚段是主要储集层段,主要为厚层块状灰褐色介壳灰岩夹薄层状黑色页岩;大二亚段主要是厚层黑色页岩夹薄层介壳灰岩条带,为大安寨段主要生油层;大一亚段为含泥质介壳灰岩、灰褐色介壳灰岩和黑色页岩互层。大安寨段储层物性较差,属于特低孔-低渗致密灰岩储层。宏观孔、缝和微孔、微裂隙4种类型构成了大安寨段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微裂缝。按成因以构造缝和次生溶蚀孔洞为主。川中地区大安寨段烃源岩厚度介于30~70m。其中大二亚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好,有机质类型为Ⅰ~Ⅱ2型,属于较好烃源岩;其次是大一亚段,有机质丰度稍差,有机质类型为Ⅱ1~Ⅲ型,为中等烃源岩;大三亚段整体而言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为差烃源岩。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和岩石热解最大温度判断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烃源岩处于成熟演化阶段。根据油源对比表明,致密油主要是由大安寨段自生自储,且具有近源聚集的特征。根据全油色谱指纹特征,大安寨段原油组分横向变化大,井间差异明显,非均质性强。油气充注动力主要为剩余压力,研究区最大剩余压力具有西南偏高,东北偏低的特点。油气通过孔隙、微裂缝等通道进行运移,且以垂向运移为主。通过归纳成藏地质条件,确定成藏期次,分析成藏主控因素,总结成藏模式认为:大二亚段的湖盆烃源岩发育好,油源充足。大一和大三亚段的介壳灰岩储层致密,物性差,但含油性较好。裂缝是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大型断裂不利于油气运聚。源储互层有利于油气的运聚。结合沉积埋藏史、热演化史、构造作用,油气运移距离较短,为近源充注。储层受构造运动致密化,致密油在储集空间较好的储层中运聚成藏,推断致密油生成高峰期为燕山期,研究区内地质构造最终定型于喜山晚期构造运动。

杨帆[7](2018)在《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油藏描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公山庙油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油藏经过多年生产开发,因地层压力衰减导致产油量降低较为严重。本论文以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岩石物理学与石油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域构造与沉积背景、前人研究成果、地球物理测井与岩心和岩样分析化验资料,在该区域大安寨段储层的岩性、物性与含油性特征研究基础上,采用Petre12015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并得出如下认识:(1)大安寨段储层岩性主要为介壳灰岩,孔隙度平均在1%左右,基质渗透率平均在0.0197mD,属于致密灰岩储层。(2)针对物性与含油性分别对基质部分建立了测井解释模型,模型与实测结果符合率均在80%以上,符合率较高。裂缝部分的物性与含油性通过常规分析化验与经验法得到。(3)针对工区与致密储层的特点,选用岩性与裂缝控制下的物性随机建模方法,得到了工区三维地质模型。模型网格尺寸为50m×50m,裂缝发育区纵向步长为0.5m,裂缝不发育区纵向步长为2m,总网格数为16004140个。(4)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安寨段储层平面上物性非均质性明显,物性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断层附近与薄层灰岩夹层中。(5)依据模型结果,认为工区内原油富集有利区有公8~公14附近低点区域的大一上小层与大三亚段灰岩层、公103井低点区域的大一亚段与大三亚段灰岩层、公63~公47~公35井区的大一亚段与大三亚段灰岩层、公003-X10~公67~公58井区的大一亚段与大三亚段灰岩层、公3~公60~公45井区的大一亚段与大三亚段灰岩层、公39~公24~公003-X5井区的大一亚段与大三亚段灰岩层、公57~公62附近区域的大三亚段灰岩层、公46井高点的大一三亚段灰岩层与工区东南部平缓带的大一 上小层灰岩层,共9个,且与试油结论较为符合。

李洲[8](2017)在《川中公山庙地区大安寨段成藏地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公山庙地区大安寨段为典型的致密油,烃源丰富、储层发育,源储呈"夹心饼"式互层状,勘探开发潜力很大,但同时又是一个油气聚集程度不高、单井产量低,高产井主控因素复杂,具有一定勘探风险的地区。本文综合应用钻井、试油、岩心观察、分析化验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及测井解释成果,以致密油气综合评价思路,重点从烃源层、储层和源储配置关系等方面对大安寨段成藏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搞清优质烃源层和优质储层分布区,揭示源储配置关系,明确大安寨段高产井主控因素,建立致密油成藏模式,优选"甜点"区,为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依据。大安寨段为一套大型淡水湖相沉积,纵向上经历了湖浸~湖退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平面上沉积相带围绕湖盆中心呈环带状分布。半深湖亚相控制了黑色泥质烃源岩分布,而高能滩和低能滩则控制了介壳灰岩储层的展布范围,以滩核微相储层最好,滩缘微相稍差。大安寨段黑色泥质岩烃源层发育,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1和Ⅱ2型,烃源岩热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表明,大安寨段原油和烃源岩重排藿烷含量高,规则藿烷含量低,油、源可对比,而与凉高山组和沙一段原油有明显区别,属于自生自储、近源充注。大安寨段储层岩石类型为亮晶介壳灰岩和泥质(含泥质)介壳灰岩,储层物性整体上为低孔、低渗,但局部有高孔段发育;有孔洞、孔隙和裂缝3类储集空间,以裂缝—孔洞型储层最好,优质储层受高能滩、低能滩微相、溶蚀作用和裂缝等多种因素控制,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高能滩发育区,Ⅱ类储层分布在低能滩发育区。公山庙地区源储配置平面上处于川中大安寨段源-储互层区,纵向上大一亚段烃源层与储层配置关系主要呈源-储互层型,次为下源-上储型,大三亚段烃源层与储层配置关系主要呈上源-下储型,局部为源-储互层型,总体上源储配置较为有利。裂缝—孔(洞)型储层是大安寨段油藏高产井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因素之一。大安寨段油气成藏是多期次的,侏罗纪末蓬莱镇中期~晚期烃源岩热演化进入成熟阶段,油气可就近进入储层基质孔隙中,到白垩纪早~中期,烃源岩热演化进入高成熟阶段,此时灰岩已致密化,需要后期溶蚀孔洞发育和裂缝沟通油气才能进入好的储层段中聚集成藏,而到喜山期则最终定型。按照致密油气评价思路,根据优质烃源层、优质储层展布和源储配置关系以及裂缝发育沟通情况,制定了"甜点"区评价标准,优选出2个可供钻探的"甜点"区,为下步该区水平井体积压裂工艺试验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

刘露[9](2017)在《川中公山庙油田公39井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公39井区凉高山组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及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充分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基础地质资料、录井资料及测井资料,开展凉高山组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方法,并对测井资料进行小波变换的定量分析,识别出凉高山组多种具有不同性质和成因的层序界面,并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LSC)、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在单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层序结构分析基础之上,进行了以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的层序地层对比,建立了以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公39井区凉高山组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钻井资料以及测井资料,对凉高山组地层进行沉积微相分析,认为凉高山组主要发育滨湖、浅湖、半深湖3种亚相,微相类型有滨湖泥、滨湖沙坝、浅湖泥、滩坝及席状砂,局部发育浊积岩,并对各类型微相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时在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对比单元的地层格架内开展了沉积相对比,通过砂地比和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确定了各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边界,编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图。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凉高山组在沉积相的垂向和平面上的演化规律,建立了凉高山组不同沉积时期和不同沉积背景下的沉积相模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收集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勘探开发现状,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研究区凉高山组主要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平面展布特征,认为滨浅湖滩坝砂体为有利储集砂体,并优选出两个有利区。

庄重[10](2016)在《川中公山庙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案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对精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地质任务的需求。以四川盆地公山庙地区为例,该区域油气资源丰富,近十几年来,已经部署了多轮地震勘探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支撑了该区80多口油井的部署。但由于储层较薄,成藏受到裂缝和孔隙的控制,常规地震技术无法完全解决该地区的勘探开发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川中侏罗系油藏的勘探开发进度。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新的地震技术研究,突破现有常规地震的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地震资料对精细构造的刻画能力。于是,作为能够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精度的一项最新技术手段,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在公山庙地区得以应用。本论文通过对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实例开展详细调研和分析,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明确了其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采集阶段不再区分干扰波和有效波,对地震信号进行全波场无损采样;具备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小面元、宽方位等特点;对室内处理过程中采用的针对性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探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资料对比展现了其在提升地震资料精度、刻画精细构造体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表明了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在公山庙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综合考虑其应用效果与技术特点后,针对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在未来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二、VoxelGeo在公山庙区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oxelGeo在公山庙区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不同类型砂体地质特征及地震精细雕刻(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类型砂体地质特征
    1.1 沙溪庙组地质背景
    1.2 砂体类型及砂层组划分
    1.3 不同类型砂体储层特征
2 不同类型砂体识别及预测
    2.1 前期砂体识别及预测存在的问题
    2.2 不同类型砂体测井响应特征
    2.3 不同类型砂体预测标准
    2.4 不同类型砂体预测效果
3 勘探潜力及方向
    3.1 不同类型砂体勘探开发成效分析
    3.2 勘探开发模式及方向
4 结论

(2)基于曲率属性的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缝预测的研究现状
        1.2.2 曲率属性的研究现状
        1.2.3 川中地区公山庙构造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2.3 断裂特征
        2.3.1 方位、断面特征及性质
        2.3.2 规模及分布
        2.3.3 现今构造特征及断层特征
3 曲率及其基本属性
    3.1 曲率的概念及意义
        3.1.1 二维平面曲率的概念及意义
    3.2 层面曲率属性
        3.2.1 三维空间中的曲率的概念
        3.2.2 趋势面分析方法
        3.2.3 构造曲率裂缝预测原理
    3.3 体曲率属性
4 曲率属性分析前的预处理
    4.1 滤波方法
        4.1.1 高斯滤波
        4.1.2 构造导向滤波
    4.2 滤波效果的影响因素
        4.2.1 滤波窗口大小的影响
        4.2.2 滤波迭代次数的影响
    4.3 叠后滤波效果对比
    4.4 小结
5 川中GSM区块沙一段储层的裂缝预测研究
    5.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5.1.1 公山庙地区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5.1.2 精细时深标定
        5.1.3 构造解释
    5.2 层面曲率属性的裂缝预测
    5.3 体曲率属性对断裂及裂缝的预测
        5.3.1 断裂预测
        5.3.2 裂缝预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3)川中侏罗系凉上段-沙一段致密油储层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1.1 地层划分
        2.1.2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演化
        2.2.2 构造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3.1 区域沉积格架
    3.2 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
    3.3 沉积微相纵横向展布
        3.3.1 单井沉积微相
        3.3.2 连井沉积微相
        3.3.3 主要砂体沉积期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第4章 致密油储层下限分析
    4.1 储层下限分析
        4.1.1 储集下限
        4.1.2 有效下限
    4.2 分类评价标准
第5章 致密油储层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1.1 成分特征
        5.1.2 结构特征
        5.1.3 岩石类型
    5.2 储集性特征
        5.2.1 储渗空间、喉道类型及组合特征
        5.2.2 孔隙结构特征
        5.2.3 物性特征
    5.3 成岩作用特征
        5.3.1 压实作用
        5.3.2 胶结作用
        5.3.3 溶蚀作用
        5.3.4 交代作用
        5.3.5 破裂作用
    5.4 致密油储层分类
第6章 致密油储层孔隙演化特征
    6.1 致密油储层演化特征
        6.1.1 致密油储层定时演化特征分析
        6.1.2 致密油储层孔隙定量演化特征分析
        6.1.3 致密油储层孔隙定时与定量演化特征
    6.2 致密油储层孔隙演化与主要成藏期耦合特征
        6.2.1 成藏期次
        6.2.2 主要成藏期与孔隙演化耦合特征
第7章 致密油储层形成机理与主控因素
    7.1 致密油储层形成机理
        7.1.1 原生孔隙保存机理
        7.1.2 溶蚀孔隙形成机理
        7.1.3 裂缝形成机理
    7.2 致密油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7.2.1 沉积微相
        7.2.2 成岩作用
        7.2.3 烃类充注
        7.2.4 裂缝
    7.3 致密油储层分布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湖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相页岩油研究现状
        1.2.2 陆相页岩气研究现状
        1.2.3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大安寨段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油气勘探开发概况
第3章 地层特征
    3.1 地层划分方案
    3.2 地层对比
    3.3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古生物学标志
        4.1.2 岩石学标志
        4.1.3 沉积构造标志
        4.1.4 测井相标志
    4.2 沉积相划分和类型
        4.2.1 沉积相划分
        4.2.2 沉积相类型
    4.3 沉积相展布
        4.3.1 沉积相横向展布
        4.3.2 沉积相平面展布
第5章 储层特征
    5.1 矿物组成
    5.2 储集空间类型
        5.2.1 宏观孔隙
        5.2.2 微观孔隙
        5.2.3 超微孔隙
    5.3 物性特征
    5.4 孔径分析
        5.4.1 核磁共振测试分析
        5.4.2 氮气吸附测试分析
第6章 地球化学特征
    6.1 暗色页岩分布情况
    6.2 有机质丰度
        6.2.1 分亚相讨论
        6.2.2 分层位讨论
    6.3 有机质类型
        6.3.1 热解法
        6.3.2 可溶沥青法
    6.4 有机质成熟度
第7章 页岩油气资源量研究
    7.1 岩石生烃特征热模拟研究
        7.1.1 样品选取与模拟条件
        7.1.2 模拟实验结果讨论
    7.2 资源量估算方法选取
        7.2.1 有机质热模拟参数法
        7.2.2 热解法
        7.2.3 氯仿沥青“A”法
    7.3 资源量估算结果
        7.3.1 有机质热模拟参数法
        7.3.2 热解法
        7.3.3 氯仿沥青“A”法
第8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凉高山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储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凉高山组沉积相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沉积相特征研究
        1.3.2 储层特征研究
        1.3.3 有利储层发育区块优选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特征
    2.4 区域勘探现状
第3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研究方法
        3.1.1 利用基础地质方法研究沉积相
        3.1.2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沉积相
        3.1.3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沉积相
    3.2 沉积相标志
        3.2.1 沉积学标志
        3.2.2 古生物标志
        3.2.3 测井相标志
        3.2.4 岩-电-相模型
    3.3 沉积相划分及对比
        3.3.1 沉积相划分方案
        3.3.2 单井相划分
        3.3.3 连井剖面沉积相对比
    3.4 沉积相特征
        3.4.1 滨湖亚相
        3.4.2 浅湖亚相
        3.4.3 半深湖亚相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1 凉高山组下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5.2 凉高山组上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6 凉高山组沉积相模式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长石岩屑砂岩
        4.1.2 岩屑石英砂岩
    4.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4.2.1 孔隙特征
        4.2.2 裂缝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物性分布特征
        4.3.2 孔渗关系
    4.4 成岩作用特征
        4.4.1 破坏性成岩作用
        4.4.2 建设性成岩作用
    4.5 储层分类与评价
        4.5.1 储层类型
        4.5.2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4.5.3 储层分类评价
    4.6 储层展布特征
        4.6.1 凉高山组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4.6.2 凉高山组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4.7 凉高山组储层主要控制因素
        4.7.1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4.7.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4.7.3 断层对储层的影响
        4.7.4 裂缝对储层的影响
第5章 有利区块优选
    5.1 有利区优选原则
    5.2 有利区块优选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成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致密油研究现状
        1.2.2 国内致密油研究现状
        1.2.3 四川盆地致密油研究现状
        1.2.4 致密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概况
        2.1.1 工区位置
        2.1.2 勘探开发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大安寨段地层特征
        2.3.1 地层岩性特征
        2.3.2 地层分布
第3章 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展布
    3.2 有机质丰度
        3.2.1 残余有机碳含量
        3.2.2 烃源岩生烃潜量
    3.3 有机质类型
        3.3.1 干酪根显微组成
        3.3.2 干酪根碳同位素
        3.3.3 岩石热解参数
        3.3.4 氯仿沥青“A”
    3.4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3.4.1 干酪根的镜质体反射率
        3.4.2 岩石热解T_(max)
    3.5 烃源岩热演化史
第4章 储层特征与评价
    4.1 岩性特征
    4.2 物性特征
    4.3 裂缝特征
    4.4 储集空间类型
    4.5 孔喉结构特征
第5章 油源对比
    5.1 分析方法及实验条件
    5.2 原油物理性质
    5.3 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
    5.4 原油全油色谱指纹特征
    5.5 烃源岩生标物特征
    5.6 原油萜、甾烷特征
    5.7 油-岩对比
第6章 油气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6.1 致密油运移聚集条件
        6.1.1 运移动力
        6.1.2 运移通道和方向
        6.1.3 排烃影响范围
    6.2 致密油充注期次
        6.2.1 原油成熟度特征
        6.2.2 包裹体均一化温度
    6.3 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6.3.1 烃源岩发育
        6.3.2 储层致密含油
        6.3.3 裂缝与油气运移
        6.3.4 源储配置
        6.3.5 盖层及保存条件
    6.4 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油藏描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1.2.2 致密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2.3 工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区域勘探开发概况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方案
    3.2 地层对比
    3.3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古生物学标志
        4.1.2 岩石学特征
        4.1.3 测井相标志
    4.2 沉积相划分和类型
        4.2.1 沉积相划分
        4.2.2 沉积相类型
第5章 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
    5.1 储层岩性特征
    5.2 储层裂缝特征
    5.3 储层物性特征
    5.4 储层四性关系
        5.4.1 岩性—电性关系
        5.4.2 物性—电性关系
        5.4.3 含油性—电性关系
    5.5 裂缝识别
第6章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
    6.1 构造模型
        6.1.1 断层模型
        6.1.2 层面模型
    6.2 储层相模型
        6.2.1 建模方法选取
        6.2.2 储层岩石相模型
        6.2.3 储层裂缝分布模型
    6.3 储层物性模型
        6.3.1 裂缝孔隙度的计算
        6.3.2 裂缝渗透率的计算
        6.3.3 储层物性模型的建立
        6.3.4 储层含油饱和度模型的建立
    6.4 模型分析
    6.5 有利区预测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8)川中公山庙地区大安寨段成藏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致密油定义与基本特征
        1.2.2 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致密油研究方法和技术前景
        1.2.4 致密油勘探开发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勘探开发概况和地层沉积格架
    2.1 勘探开发概况
        2.1.1 勘探开发历程及成果
        2.1.2 研究现状
    2.2 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
        2.2.1 地层划分对比与生储盖组合
        2.2.2 沉积体系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第3章 大安寨段烃源条件研究
    3.1 烃源岩分布和有机质丰度
        3.1.1 烃源岩展布
        3.1.2 有机质丰度
    3.2 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成熟度
        3.2.1 有机质类型
        3.2.2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3.3 油源对比与有利烃源区
        3.3.1 油源对比
        3.3.2 有利烃源区分布
第4章 大安寨段储集条件研究
    4.1 致密灰岩储层岩性岩相特征及展布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2 储层微相类型
        4.1.3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1.4 储层纵横向展布
    4.2 致密灰岩储层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
        4.2.1 储层物性
        4.2.2 储集空间类型
        4.2.3 微观孔喉结构
    4.3 致密灰岩储层综合评价与有利储层分布
        4.3.1 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4.3.2 储层分级评价
        4.3.3 有利储层分布
第5章 大安寨段源储配置关系研究
    5.1 源储纵向叠置层序
        5.1.1 源储配置关系
        5.1.2 源储组合类型特征
    5.2 源储配置展布情况
        5.2.1 源储配置平面分布
        5.2.2 源储配置纵向展布
    5.3 源储配置综合评价
第6章 大安寨段高产井主控因素分析
    6.1 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
    6.2 储层类型的差异
        6.2.1 基质孔普遍含油
        6.2.2 裂缝的沟通
        6.2.3 裂缝-孔(洞)型储层是高产的重要因素
    6.3 致密油成藏模式
        6.3.1 成藏期的确定
        6.3.2 成藏模式
第7章 大安寨段致密油分布有利区评价
    7.1 水平井先导试验区选取
        7.1.1 试验区评价标准
        7.1.2 试验区选取
    7.2 大安寨段致密油"甜点"区优选
        7.2.1 "甜点"区评价标准
        7.2.2 "甜点"区成藏地质条件
        7.2.3 "甜点"区优选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与认识
    8.2 存在问题
    8.3 下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川中公山庙油田公39井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沉积学研究现状
        1.2.3 区域勘探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1.3.2 沉积相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背景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3.1 层序划分标志
    3.2 层序划分方案
    3.3 小波变换在层序划分中的应用
    3.4 基准面旋回特征
    3.5 层序地层格架
    3.6 砂体展布特征
        3.6.1 砂体划分原则
        3.6.2 砂体纵向展布特征
        3.6.3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识别标志
        4.1.1 沉积学标志
        4.1.2 古生物标志
        4.1.3 测井相标志
    4.2 沉积相划分
    4.3 沉积相特征
        4.3.1 滨湖亚相
        4.3.2 浅湖亚相
        4.3.3 半深湖亚相
    4.4 沉积相演化及展布
        4.4.1 沉积相纵向演化
        4.4.2 连井沉积相对比
        4.4.3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其演化特征
    4.5 沉积相模式
第5章 有利区带预测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0)川中公山庙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案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取得的成果
第2章 高密度地震勘探基本理论与关键环节分析
    2.1 高密度勘探的基本概念
    2.2 分辨率
        2.2.1 横向分辨率
        2.2.2 纵向分辨率
    2.3 空间采样率
        2.3.1 分辨率与空间采样率的关系
    2.4 信噪比
        2.4.1 概述
        2.4.2 覆盖次数、信噪比、分辨率的关系
    2.5 保真度
    2.6 检波器特性分析
        2.6.1 工作原理
        2.6.2 数字检波器与常规检波器对比
    2.7 激发条件分析
第3章 公山庙采集方案设计与论证
    3.1 工区概况
        3.1.1 工区位置及交通、植被、气候、水系等情况
        3.1.2 地质概况
        3.1.3 勘探简况
        3.1.4 地表地震地质条件
        3.1.5 地腹地震地质条件
    3.2 地质任务及部署方案
        3.2.1 部署方案
        3.2.2 地质任务
    3.3 施工方法论证
        3.3.1 资料品质现状
        3.3.2 采集方法设计
        3.3.3 观测系统方案
        3.3.4 井深试验
        3.3.5 药量试验
    3.4 最终采集方案
    3.5 地震数据处理
        3.5.1 处理难点
        3.5.2 针对性技术
        3.5.3 处理流程
    3.6 采集成果分析
        3.6.1 单炮记录展示
        3.6.2 新老单炮对比
        3.6.3 剖面展示
        3.6.4 新老剖面对比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VoxelGeo在公山庙区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不同类型砂体地质特征及地震精细雕刻[J]. 付蕾,张本健,曹正林,黄东,白蓉,李育聪,王小兰. 石油实验地质, 2022(01)
  • [2]基于曲率属性的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的研究[D]. 樊振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川中侏罗系凉上段-沙一段致密油储层形成机理[D]. 卿元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湖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研究[D]. 李承骏.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凉高山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 仲泉城.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6]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成藏特征[D]. 孙艳妮.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7]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油藏描述研究[D]. 杨帆.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8]川中公山庙地区大安寨段成藏地质特征研究[D]. 李洲.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9]川中公山庙油田公39井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相研究[D]. 刘露.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10]川中公山庙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案与应用[D]. 庄重.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沉积相论文 地层划分论文 构造地震论文 地震成因论文 地震预测论文

上一篇:斗志昂扬,再创辉煌
下一篇:浅谈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