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红黑米营养功效研究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红米和黑米的营养功效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苇莉[1](2019)在《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保健酒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青钱柳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尤其是青钱柳多糖和黄酮,在降血糖和抗氧化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巴拉吉红米富含蛋白质、氨基酸、γ-氨基丁酸和矿质元素等。本研究以贵州雷山野生种植的青钱柳和巴拉吉红米为原料开发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保健酒,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对青钱柳原叶和青钱柳茶叶中黄酮、多糖、总酚和硒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叶中含有的黄酮和多糖含量更高,因此选择青钱柳原叶进行后续试验。(2)参照国标规定方法对巴拉吉红米中的5种基本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9.18g/100g、2.7g/100g。(3)用氨基酸分析仪对巴拉吉红米中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含有的缬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异亮氨酸4种必需氨基酸以及γ-氨基丁酸的含量要高于其他地区红米。(4)对巴拉吉红米7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含有的Ca、Mg、Zn含量分别为152mg/kg、1390mg/kg、22.4mg/kg,要远高于其他地区的红米。(5)以黄酮和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青钱柳的最佳水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为70℃,浸提时间25min,固液比为1:50。(6)将青钱柳浸提液添加到红米中进行糖化发酵,以酒精度、总酸和总酯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保健酒发酵的最佳工艺组合为酒曲添加量1%,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10d,青钱柳浸提液添加比为1:1。(7)对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保健酒的澄清进行研究,确定了合适的澄清剂为壳聚糖,浓度为0.5g/L,时间为18h。并对澄清后的保健酒进行理化指标、功能性成分、矿质元素以及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的保健酒中4种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分别为黄酮196.3mg/100g、多糖573.2mg/100g,γ-氨基丁酸24.2mg/100g、总酚201.2 mg/100g,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和氨基酸。

陆俊,刘琪,郭静,秦婉瑜,余毅豪,付鑫景[2](2019)在《两种烹饪方式对三种有色米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黑米、紫米、红米三种有色米为材料,研究了常用烹调方式对其多酚、黄酮、花青素含量及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亚铁还原能力(FRAP)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烹调成米饭和米粥后,有色米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呈下降趋势,且游离型酚类物质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比结合型酚类物质下降更为明显,加工成米粥比加成工米饭活性成分损失更多,其中以黑米粥的三种活性成分下降最为明显,其多酚含量从烹调前的6.38 mg GAE/g下降到1.16 mg GAE/g,黄酮含量从烹调前的9.50 mg CE/g下降到0.57 mg CE/g,花青素含量从烹调前的18.16μg CyE/g下降到3.41μg CyE/g。抗氧化活性也以黑米粥下降最明显,其抗氧化活性分别下降了93%、91%、79%。综合比较说明烹调成米饭更有利于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的保存。

傅瑶,顾朝剑,郭岱明,周夏,邓宏宇,段其龙,张贵超,吴先军,陈晓琼[3](2018)在《三种不同颜色稻米的营养品质分析》文中提出对17个黑米品种、16个红米品种和30个白米品种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多酚以及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结果发现,大量元素磷(P)的含量在有色稻米中的含量明显高于白米,其中在黑米中的含量最高;微量元素铁(Fe)、锰(Mn)、锌(Zn)、铜(Cu)的含量在有色大米中也明显高于白米。元素间的积累具有一定相关性,如钙(Ca)与钾(K),镁(Mg)与P,Fe与Mg、Ca、Cu、P,Mg与Mn、Ca,Mn与P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色米的多酚含量显着高于白米,且在红米中的含量最高。供试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都处于中低等水平,且白米和红米品种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均显着高于黑米。直链淀粉含量与多酚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

王梦姝[4](2017)在《改善黑米花色苷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米花色苷,是黑米中含有的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但是由于其稳定性较差,且脂溶性较低,肠道对其吸收作用不强,实际利用存在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低的障碍。本文制备了黑米花色苷微乳和黑米花色苷磷脂复合物两种黑米花色苷产品,并对其生物利用度进行了评价,为提高黑米花色苷的生物利用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途径。以玉米油和黑米花色苷为原料,采用自微乳的方法制备了黑米花色苷微乳,优化了黑米花色苷微乳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评价。黑米花色苷微乳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Span80和Tween80质量比为7:3作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玉米油质量比为73, 50%的乙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水相pH为4.5,水与黑米花色苷质量比为15:1。制得的黑米花色苷微乳粒径均匀,稳定性良好。以大豆卵磷脂和黑米花色苷为原料制备黑米花色苷磷脂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其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评价。黑米花色苷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磷脂质量浓度3%,磷脂和黑米花色苷的投料比为4:1,反应时间1.5h,温度50℃。制得的磷脂复合物能够提高黑米花色苷在正辛醇中的溶解度,降低水中的溶解度,提高黑米花色苷的油水分配系数,且能够提高黑米花色苷的稳定性。给大鼠分别灌胃80mg/kg花色苷含量的黑米花色苷和微乳,血清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黑米花色苷和微乳的T1/2(Ke)分别为1.633h,2.152h;C(max)分别为0.143μg/mL,0.209μg/mL; T(peak)分别为 2.058h、2.120h; AUC 分别为 0.862 (μg/mL)·h、 1.214(μg/mL)·h。黑米花色苷微乳延长了黑米花色苷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了最大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给大鼠分别灌胃160mg/kg花色苷含量的黑米花色苷和磷脂复合物,血清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黑米花色苷组和磷脂复合物组T1/2(Ke)分别为2.574h, 3.132h; C(max)分别为 0.723μg/mL,0.919μg/mL; T(peak)分别为 1.959h、2.117h; AUC 分别为4.553(μg/mL)·h、6.634(μg/mL)·h。磷脂复合物延长了黑米花色苷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了最大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王艳,李梅,柴立红,沈圣泉[5](2016)在《有色糙米发芽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表明旨在了解有色糙米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人体利用率高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组分配比变化特点。选取红米(BP480)、黑米(BP602)和白米(BP015,CK)的糙米材料,进行发芽处理,在发芽后9个不同时间点(24、30、36、42、48、60、72、84、96 h)对γ-氨基丁酸及其他17种氨基酸进行检测,分析γ-氨基丁酸、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风味氨基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有色米(红米、黑米)和白米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包括γ-氨基丁酸)含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发芽96 h达到最大值,并且必需氨基酸所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不断升高,红米从20.3%升到48.0%,黑米从19.2%升到48.1%,白米从16.6%升到49.2%。苏氨酸成为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发芽可以改善糙米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特性,显着提高糙米蛋白成分的利用率。

王诗文[6](2016)在《稻米花色苷优异种质资源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稻米花色苷含量差异,花色苷与总黄酮、总抗氧化能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颜色值、稻米粒型以及千粒重间的相关性,以及花色苷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研究。以建立快速的稻米花色苷含量评定体系,并为选育富含花色苷的杂交水稻组合(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稻米花色苷含量差异的研究研究表明4D693(黑米)的稻米花色苷含量高达250.17 mg/100g,是推广品种黑珍米(75.97 mg/100g)的3.29倍;不同季节种植条件对稻米花色苷含量有影响,晚季种植的黑米花色苷含量较中季高,均值是中季黑米的2.07倍;不同年份种植条件对稻米花色苷含量也有影响,2014年晚季种植水稻的稻米花色苷含量较2013年晚季高,其黑米、红米、白米的花色苷含量均值分别是2013年的4.61倍、1.79倍、3.89倍。2.稻米花色苷含量及其它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黑米、红米的花色苷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均为正相关关系,而与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相关性不显着。L*(亮度)、a*(红绿值)、b*(黄蓝值)、C(色度值)值与稻米花色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0.631、-0.705及-0.771。稻米粒宽和千粒重与稻米花色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0.450。综合结果表明低L*、a*、b*、C值而高H0值(色相角)的黑米,C值高的红米富含花色苷。短粒且千粒重小的黑米,粒长长的红米花色苷含量高。3.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实验采用3×6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差分析表明亲本及杂交组合的稻米花色苷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N84、黑MH86、R36的花色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亲本,1892S×N84、78S×N84、57S×N84杂交组合的花色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合。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杂交一代花色苷含量偏向于含量低的亲本。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N84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可作为选育富含花色苷杂交水稻组合(品种)的优良亲本;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差异也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1892S×N84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最大,1892SXR36组合次之。

程立立[7](2016)在《富硒红米速食粥原料、加工工艺及体外抗氧化研究》文中认为红米具有保健、养颜、抗衰老等功效。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参与体内自由基的清除,减少机体氧化损伤。本研究以54份水稻品种(52份红米,2份黑米)为材料,在其生长齐穗期喷施100 mg/kg的亚硒酸钠溶液,研究出富硒能力强且加工成速食粥后感官评价好的红米优异种质资源,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速食粥加工工艺参数,同时研究了红米速食粥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如下:1.硒含量测定结果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红米品种中,4D1253综合表现最优,富硒后硒含量为^0.8555 mg/kg(最高为0.9121 mg/kg,最低为0.2582 mg/kg),加工后的速食粥产品感官综合评分为56.2分(最高为57.7分,最低为36.7分)。2.富硒红米中硒含量与其颜色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硒含量与颜色值a1*有显着(0.01<p<0.05)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89;而与总色差△E1*有极显着(p<0.01)的负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0.508。3.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加工工艺对红米品种4D1253加工成速食粥后感官评定得分的影响,并且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加工工艺参数为:高压汽蒸时间A=15.0 min、一次微波时间B=140.0 s、二次微波时间C=150.0 s。按此加工工艺参数制作出的产品感官评价得分为62.5分,与响应面预测结果基本一致。4.红米速食粥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当样品提取液浓度为10 mg/ml时,4D1253号富硒速食粥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6.8%,比非富硒普通速食粥高14.4%。而该品种富硒速食粥的总抗氧化能力和·OH清除能力分别为0.63 U/mg,0.93 U/mg,比非富硒普通速食粥(0.70 U/mg,1.02 U/mg)略弱;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为25.3%,也略低于非富硒普通速食粥(30.6%)。

湛梦[8](2015)在《挤压膨化法制备米乳饮料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红米、黄豆和玉米为主要原料,结合挤压膨化技术开发了一种营养均衡、风味良好的新型米乳饮料,研究旨在解决目前米乳饮料生产中存在的原料单一、营养不全面、稳定性不好等问题,而且为拓宽大米加工途径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膨化度、溶解度和米乳饮料感官评价为考察指标,确定红米、黄豆和玉米的配比为6:2:1,再通过正交试验和模糊感官评价,确定米乳饮料的最优配方:混合粉9%、蔗糖6%,奶粉1.0%。按此最优配方生产的米乳饮料营养均衡、风味柔和、口感细腻、有浓郁的谷物香味。(2)将红米、黄豆和玉米按照6:2:1的比例混合,粉碎过40目筛,进行挤压膨化,以膨化度和溶解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双螺杆挤压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加水量11.6%,螺杆转速293r/min,挤压温度193℃。此时产品的膨化度和溶解度分别为3.22和30.67%。(3)以离心沉淀率、粘度和沉淀高度为考察指标,筛选出以黄原胶、海藻酸钠与CMC-Na作为复合稳定剂的稳定效果较好;以离心沉淀率和粘度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稳定剂的最适添加量:黄原胶0.04%,海藻酸钠0.06%,CMC-Na为0.08%,此时米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为15.57%,粘度为75.2mpa.s,稳定性和流动性都比较好;以离心沉淀率为考察指标,确定米乳饮料的最佳均质条件:均质压力30MPa、均质温度60℃、均质次数2次;以离心沉淀率和灭菌效果为考察指标,确定米乳饮料的最佳灭菌条件为:115℃、15min。

蒋海伟,杨婷婷,李佳桥,叶慧,刘蓉,李红艳,邓泽元[9](2015)在《响应面法优化红米花色苷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酸化乙醇作为提取剂,微波辅助提取红米中的抗氧化物质——花色苷。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和响应面法优化红米花色苷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红米花色苷最优工艺条件是:微波功率400 W、微波时间100 s、乙醇体积分数85%、料液比1∶22(g/m L)。在此工艺条件下花色苷含量为3.82 mg/100 g。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红米花色苷对DPPH和羟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且与花色苷浓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相同浓度下,对清除羟自由基活性强于维生素C。

徐航丹[10](2015)在《发芽红米的锌营养强化及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文中提出本文选取红米为研究对象,对红米浸泡萌发参数进行优化并对红米进行外源锌的生物强化,采用不同浓度硫酸锌溶液浸泡红米,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锌与红米发芽率的关系;锌浸泡强化后处理发芽红米样品,分别测定发芽红米中GABA(Y-氨基丁酸)、维生素C (Vitamin C)、还原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矿物质元素的含量,研究了萌发及锌强化过程对发芽红米中营养物质的影响规律;采用FAAS法测定了发芽红米中锌含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初步评估了富锌红米中锌的营养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正交试验,对红米萌发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条件是(浸泡时间12h、浸泡温度33℃、发芽时间24h、发芽时间35℃),对发芽率影响的因素(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发芽温度>发芽时间);在优化参数条件下,对红米采用硫酸锌浸泡处理,研究硫酸锌强化对红米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锌浓度25mg/L时,能促进红米发芽率,过高硫酸锌浓度(>150mg/L)会降低红米发芽率,从发芽率得出浸泡时较适宜硫酸锌浓度应该在(0~100mg/L)范围内。(2)采用UV spectrophotometry、DPIC、考马斯亮蓝G250及DNS定糖法、FAAS法分别测量红米及硫酸锌强化后发芽红米中GABA(Y-氨基丁酸)、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还原性糖等营养物质及矿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发芽过程可以显着提高红米中营养物质含量,与未经发芽处理的红米相比,不同浓度硫酸锌强化处理后发芽红米中GABA提高了(133%~291%)、维生素C提高了(131%~176%)、可溶性蛋白提高了(9%~28%)、还原性糖提高了(221%~262%);锌强化对不同营养物质影响不同,GABA最适宜锌强化浓度为0~100mg/L;维生素C最适宜锌强化浓度为25-100mg,/L;可溶性蛋白最适宜锌强化浓度为100mg/L;还原性糖25、50、100、250mg/L锌浓度下强化均可。(3)矿物质元素在红米内含量有显着差异,其中镁>锰>铁>铜,发芽红米中矿物质含量差异同未经发芽处理的红米一样,与对照组相比,硫酸锌浸泡强化处理后对铁元素含量有显着影响,整体提高了19.2%~45.4%。锌强化对铜、锰、镁元素含量在个别浓度存在显着差异,25mg/L锌可显着降低发芽红米中铜含量,25mg/L、50mg/L、l00mg/L锌可显着提高锰元素含量,200mg/L锌能显着降低镁元素含量。(4)采用FAAS法测量发芽红米中矿物质元素锌的含量,结果表明硫酸锌溶液浸泡强化处理后可以显着提高发芽红米中锌元素含量,硫酸锌浓度在(25-250mg/L)范围内,发芽红米中锌含量116.3~337.9mg/kg,与对照组锌含量18.5mg/kg相比,提高了528%~1726%,外源锌浓度与红米中锌积累量的相关系数为(r=0.972),锌在发芽红米中积累量与硫酸锌浓度高度相关。根据中国居民膳食矿物质锌推荐摄入量(RNI,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s)算出成年人食用25~100mg/L锌强化得到的富锌发芽红米男性(50.6~107.4g)、女性(30.4~64.5g)即可满足每日锌需求。

二、红米和黑米的营养功效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米和黑米的营养功效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保健酒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保健酒概述
    1.2 小曲半固态发酵
    1.3 青钱柳概述
        1.3.1 青钱柳简介
        1.3.2 青钱柳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
        1.3.3 青钱柳抗氧化以及其他作用研究进展
    1.4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5 植物多糖概述
    1.6 红米营养成分及功效
    1.7 研究背景和意义
        1.7.1 研究背景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目的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料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
        2.1.2 试验药品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1.4.1 青钱柳功能性成分分析
        2.1.4.2 红米营养及功能性成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青钱柳功能性成分
        2.2.2 红米营养及功能性成分
第三章 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保健酒工艺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原料
        3.1.2 试验药品
        3.1.3 试验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1.4.1 青钱柳最佳浸提条件研究
        3.1.4.2 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发酵工艺优化
        3.1.4.3 澄清工艺优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青钱柳浸提条件优化
        3.2.1.1 青钱柳添加固液比对青钱柳浸提效果的影响
        3.2.1.2 浸提时间对青钱柳浸提效果的影响
        3.2.1.3 浸提温度对青钱柳水浸提效果的影响
        3.2.1.4 正交实验
        3.2.2 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发酵工艺优化
        3.2.2.1 青钱柳浸提液添加比对发酵的影响
        3.2.2.2 酒曲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
        3.2.2.3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3.2.2.4 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3.2.2.5 发酵正交试验
        3.2.3 澄清工艺优化
第四章 保健酒品质分析
    4.1 试剂和方法
        4.1.1 原料
        4.1.2 试验药品
        4.1.3 试验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1.4.1 氨基酸成分分析
        4.1.4.2 功能性成分分析
        4.1.4.3 矿质元素分析
        4.1.4.4 理化指标分析
        4.1.4.5 安全指标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氨基酸
        4.2.2 功能性成分
        4.2.3 矿质元素
        4.2.4 理化指标
        4.2.5 安全性指标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青钱柳和巴拉吉红米成分分析
        5.1.2 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发酵工艺优化
        5.1.3 保健酒品质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验药品
    附录2 试验仪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两种烹饪方式对三种有色米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有色米样品的制备
        1.3.2 有色米中活性成分的提取
        1.3.2.1 自由酚的提取
        1.3.2.2 结合酚的提取
        1.3.3 总酚酸 (TPC) 含量的确定
        1.3.4 总黄酮 (TFC) 含量的测定
        1.3.5 花青素 (TAC) 含量测定
        1.3.6 抗氧化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烹调前后游离型酚类物质含量分析
    2.2 烹调前后结合型酚类物质含量分析
    2.3 烹调前后游离型酚类物质抗氧化活性分析
    2.4 烹调前后结合型酚类物质抗氧化活性分析
3 结论

(3)三种不同颜色稻米的营养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测定方法
        1.3.1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1.3.2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3.3 多酚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矿质元素含量及品种间差异
    2.2 多酚含量及品种间差异
    2.3 直链淀粉含量及品种间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4)改善黑米花色苷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黑米概述
    1.2 黑米花色苷的研究现状
        1.2.1 花色苷的稳定性研究
        1.2.2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
        1.2.3 花色苷的吸收和代谢
    1.3 微乳的研究状况
        1.3.1 微乳液的类型
        1.3.2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3.3 微乳的制备方法
        1.3.4 影响微乳形成的因素
        1.3.5 微乳类型的鉴别
        1.3.6 微乳液的应用
    1.4 磷脂复合物的研究现状
        1.4.1 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1.4.2 磷脂复合物的鉴别与表征
        1.4.3 磷脂复合物的理化性质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试剂
    2.5 黑米花色苷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2.5.1 黑米花色苷微乳的制备
        2.5.2 微乳类型的鉴别
        2.5.3 微乳粒径的测定
        2.5.4 黑米花色苷微乳的贮藏稳定性
    2.6 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2.6.1 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2.6.2 黑米花色苷及其磷脂复合物溶解度的测定
        2.6.3 黑米花色苷及其磷脂复合物的光谱性质
        2.6.4 黑米花色苷及其磷脂复合物稳定性的测定
    2.7 黑米花色苷及花色苷产品血清动力学实验
        2.7.1 动物分组
        2.7.2 HPLC分析血浆中黑米花色苷含量方法的建立
        2.7.3 浓度—时间曲线
        2.7.4 代谢动力学参数
3 结果与讨论
    3.1 黑米花色苷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3.1.1 黑米花色苷微乳的制备
        3.1.2 黑米花色苷微乳类型的鉴别
        3.1.3 黑米花色苷微乳粒径的测定
        3.1.4 玉米油黑米花色苷微乳的贮藏稳定性
    3.2 黑米花色苷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3.2.1 黑米花色苷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3.2.2 黑米花色苷及其磷脂复合物溶解度的测定
        3.2.3 黑米花色苷磷脂复合物的光谱特性
        3.2.4 黑米花色苷及其磷脂复合物的稳定性
    3.3 血清动力学实验
        3.3.1 HPLC测定大鼠血清中黑米花色苷含量方法学考察
        3.3.2 黑米花色苷在血清中的标准曲线
        3.3.3 黑米花色苷及花色苷产品的血清动力学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5)有色糙米发芽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试剂
    1.2实验仪器
    1.3游离氨基酸的提取与检测
    1.4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γ-氨基丁酸(GABA)与谷氨酸(Glu)的动态变化
    2.2游离氨基酸总量(TFAA)的动态变化
    2.3必需氨基酸的动态变化
    2.4限制性氨基酸的动态变化
    2.5游离氨基酸风味成分的动态变化
3结论与讨论

(6)稻米花色苷优异种质资源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米的品质特点
        1.1.1 稻米中的营养物质
        1.1.2 稻米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1.2 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研究
        1.2.1 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组成成分
        1.2.2 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2.3 影响花色苷类化合物累积的因素
    1.3 稻米花色苷的应用价值与潜在能力
        1.3.1 食品健康
        1.3.2 医药保健
        1.3.3 日化领域
    1.4 稻米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1.4.1 栽培管理提高稻米花色苷含量
        1.4.2 遗传改良提高稻米花色苷含量
        1.4.3 加工方式保留稻米花色苷含量
        1.4.4 实验处理提高稻米花色苷含量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稻米花色苷含量测定及其含量差异的研究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基因型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2.2.2 不同种皮颜色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2.2.3 不同种植季节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2.2.4 不同种植年份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稻米花色苷含量与其它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色苷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及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3.2.2 花色苷含量、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与水稻种皮颜色的关系
        3.2.3 花色苷含量、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与水稻粒型及千粒重的关系
        3.2.4 稻米花色苷含量与颜色值、水稻粒型及百粒重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稻米花色苷含量的遗传方差与杂种优势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亲本及杂交组合间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4.2.2 稻米花色苷含量的遗传方差分析
        4.2.3 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4.2.4 稻米花色苷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5.3 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富硒红米速食粥原料、加工工艺及体外抗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速食粥的研究进展
        1.1.1 方便食品的概述
        1.1.2 方便米饭的概述
        1.1.3 速食粥的研究概述
    1.2 红米的营养保健功效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
        1.2.3 其他方面作用
    1.3 红米中矿质元素硒的研究
        1.3.1 硒与人体健康
        1.3.2 富硒稻米的研究概述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富硒红米良种的筛选及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硒含量的测定
        2.3.2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2.3.3 红米颜色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硒标准曲线
        2.4.2 叶面喷硒对不同品种水稻硒含量的影响
        2.4.3 加标回收率
        2.4.4 红米中硒含量与颜色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2.5.1 叶面喷硒对不同品种水稻硒含量的影响
        2.5.2 红米中硒含量与颜色的相关性
    2.6 小结
第3章 红米速食粥加工工艺及其优化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加工工艺的选择
        3.3.2 感官品质评定方法
        3.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3.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品种红米速食粥感官评定分析
        3.4.2 单因素试验分析
        3.4.3 响应面试验设计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3.4.4 模型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3.4.5 响应面模型寻优与检验
    3.5 小结
第4章 红米速食粥体外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样液的制备
        4.3.2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4.3.3 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测定
        4.3.4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3.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能力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4.4.2 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4.4.3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4.4.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挤压膨化法制备米乳饮料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五谷杂粮概述
    1.2 米乳饮料的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米乳饮料存在的问题
    1.3 挤压膨化技术研究进展
        1.3.1 挤压膨化技术的原理
        1.3.2 挤压膨化设备的分类
        1.3.3 挤压膨化技术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3.4 挤压膨化过程中物料成分的变化
    1.4 立题依据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米乳饮料的配方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原料
        2.1.2 化学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
        2.1.5 红米、黄豆和玉米配比筛选试验
        2.1.6 米乳饮料配方筛选试强
        2.1.7 测定的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原料的基本成分测定结果
        2.2.2 红米、黄豆和玉米配比筛选试验结果
        2.2.3 米乳饮料的配方单因素试验结果
        2.2.4 米乳饮料模糊感官评价结果
        2.2.5 米乳饮料配方正交试验结果
        2.2.6 氨基酸评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挤压膨化工艺条件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
        3.1.2 化学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挤压膨化工艺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3.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响应面优化挤压膨化工艺条件试验
        3.2.3 验证试验
        3.2.4 挤压膨化对混合杂粮粉糊化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米乳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
        4.1.2 化学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米乳饮料稳定剂的优化试验设计
        4.1.5 米乳饮料均质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4.1.6 米乳饮料灭菌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4.1.7 测定的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稳定剂的筛选
        4.2.2 稳定剂单因素试验结果
        4.2.3 稳定剂的复配试验
        4.2.4 均质条件米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2.5 灭菌条件对米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2.6 米乳饮料品质检测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5.1 全文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响应面法优化红米花色苷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红米花色苷微波提取工艺流程
        1.3.2 单因素试验
        1.3.3 红米中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1.3.4 响应面法试验因素水平设计
        1.3.5 红米花色苷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1.3.6 红米花色苷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试验
        2.1.1 微波功率对红米花色苷提取的影响
        2.1.2 微波时间对红米花色苷提取的影响
        2.1.3 料液比对红米花色苷提取的影响
        2.1.4 乙醇体积分数对红米花色苷提取的影响
    2.2 Box-Behnken试验设计
        2.2.1 模型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2.2.2 响应因素水平的优化及模型验证
    2.3 红米花色苷体外抗氧化试验
        2.3.1 红米花色苷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2.3.2 红米花色苷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
3 结论

(10)发芽红米的锌营养强化及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元素缺乏概述
        1.1.1 人类对锌缺乏的认识史
        1.1.2 现今锌缺乏概况
        1.1.3 锌缺乏带来的危害
        1.1.4 造成锌缺乏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强化及锌生物强化
        1.2.1 生物强化
        1.2.2 锌生物强化实例
    1.3 发芽糙米
        1.3.1 糙米概述
        1.3.2 发芽糙米营养价值
        1.3.3 发芽糙米可预防的疾病
    1.4 研究目的、依据、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米萌发条件的优化及锌对红米发芽率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2.2.1.1 实验材料
        2.2.1.2 实验试剂
        2.2.1.3 实验主要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培养前处理
        2.2.2.2 红米发芽条件的优化
        2.2.2.3 锌强化下发芽红米的培养发芽率的影响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
        2.3.2 锌强化对红米发芽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芽及锌强化过程对发芽红米中营养成分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药品试剂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比色法测定GABA(r-氨基丁酸)
        3.3.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1.2 精密度实验
        3.3.1.3 样品制备及测定
        3.3.2 2,6-氯靛酚法(DCIP)测定维生素C含量
        3.3.2.1 样品的制备
        3.3.2.2 DCIP法测定维生素C
        3.3.3 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3.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2 精密度实验
        3.3.3.3 样品制备及测定
        3.3.4 DNS定糖法测定还原性糖含量
        3.3.4.1 样品处理及测量参考
        3.3.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5 红米中矿物质元素测定
        3.3.5.1 样品的处理
        3.3.5.2 矿物质元素含量测量方法
        3.3.5.3 矿物质元素对应仪器参数及标准曲线方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锌强化发芽红米中锌含量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4.2.1.1 实验材料
        4.2.1.2 实验试剂
        4.2.1.3 实验主要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样品消解
        4.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2.3 仪器工作参数
        4.2.2.4 样品锌含量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标准曲线
        4.3.2 发芽红米中锌含量的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红米和黑米的营养功效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巴拉吉红米复合青钱柳保健酒生产工艺研究[D]. 张苇莉. 广西大学, 2019(01)
  • [2]两种烹饪方式对三种有色米抗氧化成分及其活性影响[J]. 陆俊,刘琪,郭静,秦婉瑜,余毅豪,付鑫景. 中国粮油学报, 2019(04)
  • [3]三种不同颜色稻米的营养品质分析[J]. 傅瑶,顾朝剑,郭岱明,周夏,邓宏宇,段其龙,张贵超,吴先军,陈晓琼. 中国稻米, 2018(04)
  • [4]改善黑米花色苷生物利用度的研究[D]. 王梦姝.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5]有色糙米发芽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J]. 王艳,李梅,柴立红,沈圣泉.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0)
  • [6]稻米花色苷优异种质资源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D]. 王诗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7]富硒红米速食粥原料、加工工艺及体外抗氧化研究[D]. 程立立.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8]挤压膨化法制备米乳饮料的技术研究[D]. 湛梦.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9]响应面法优化红米花色苷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蒋海伟,杨婷婷,李佳桥,叶慧,刘蓉,李红艳,邓泽元. 中国食品学报, 2015(05)
  • [10]发芽红米的锌营养强化及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D]. 徐航丹. 海南大学, 2015(10)


红米手机论文 青钱柳论文 花色苷论文 稻米论文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成本效益分析
下一篇:我国退耕还林保障机制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