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2012)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北京大学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方针政策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在学术交流、学会期刊建设与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学会工作。
王谦[3](2011)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于2011年7月15日-7月1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常务理事有鲍朗、陈国强、陈命家、陈琪、高钰琪、姜志胜、李永渝、李志超、刘秀华、卢建、陆大祥、施广霞、王华东、王万铁、王学江、吴立玲、席修明、张海鹏、张幼怡和朱广瑾教授;丛斌、曹亚、陈竺、姜勇、李萍、王建枝、郑世民教授和副秘书长朱毅教授因事请假未到会。副秘书长王谦、学会秘书宋宗恩、余晓星,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辑部主任胡巢凤、学会网站负责人戚仁斌列席了会议。会议由吴立玲理事长主持。到会的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分别介绍了各自分管的工作在2010-2011年度的进展、现存问题及2012年的工作计划。
范明[4](2011)在《生理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十一五"期间,中国生理学有了历史上从未经历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多专业领域百花齐放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科技政策的保障"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有目共睹,这对传统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理学科已经走出求生存的阶段,步入求发展的境界。特别要提到的是在科技政策的保障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保证学科的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生理学科方面给予了政策性支持。项目获准率高于大部分生命科学的其他学科。
吴立玲[5](2010)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09年度工作总结》文中研究表明
吴立玲[6](2009)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08年度工作总结》文中研究表明
吴立玲[7](2007)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2006年度工作总结》文中指出
傅汉菁,刘秀华,薛全福[8](2006)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纪要》文中研究指明
卢建[9](2006)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指出
李玉珍,付汉菁[10](2006)在《第五届国际病理生理学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和微循环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出版工作 |
| 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 2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
| 3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 4 《糖尿病新世界》 |
| 5 学会网站建设 |
| 二、教学工作 |
| 三、外事工作 |
| 四、学术工作 |
| 五、组织工作 |
| 六、学会办公室工作 |
| 七、各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 |
| 八、有关决议 |
|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 |
| (一) 促进海峡两岸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 不断扩大学会的国际影响力 |
| (二) 积极开展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
| 二、学会期刊的编辑与出版 |
| 三、学会组织建设 |
| 1.筹备2010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换届工作 |
| 2.完善为会员服务的管理与制度 |
| 3.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 |
| 4.休克专业委员会2009年11月进行了换届选举, 由姜勇教授担任第八届休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 四、学会网络建设 |
| 五、科普与继续教育活动 |
|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
| 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学会的国际影响力 |
| 三、学会期刊的编辑与出版 |
| 四、学会组织建设 |
| 1 在中国科协支持下进行学会组织建设基础工程 |
| 2 完善为会员服务的管理与制度 |
| 3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的增补 |
| 4 专业委员会换届 |
| 5 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 |
| 五、学会网络建设 |
| 六、科普与继续教育活动 |
| 七、立足本职工作, 服务国家与社会大众 |
| 1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 |
| 2 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 |
| 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
| (一) 不断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 |
| 1. 在国内学术会议中加强与国际学者的交流, 组织高水平的专题报告, 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 |
| 2. 不断加强与国际学者的交流, 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 |
| 3. 提倡专业委员会联合办会或与其他学会联合办会 |
| 4. 进行青年优秀论文的评奖, 重视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 |
| (二) 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不断提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在国际病理生理学界的影响 |
| 1. 加强与国际学术组织的往来和交流 |
| 2. 积极参加在国外以及港台举办的学术会议 |
| 3. 积极在国内召开国际会议 |
| 二、学会的组织和发展工作 |
| 三、推动教学改革, 促进学科发展 |
| (一) 组织教学交流活动 |
| (二) 教材建设 |
| 四、期刊、出版和科普工作 |
| (一) 学术期刊 |
| (二) 出版物 |
| (三) 科普工作 |
| 五、学会网站建设和庆祝病理生理学科建立50周年、杂志创刊20周年活动 |
| 六、存在的问题 |
| 一、第五届国际病理生理大会 |
| 二、第八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换届改选 |
| 三、第五届微循环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 |
| 四、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