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岩[1](2009)在《无机抗菌剂在日用陶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抗菌材料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新一代功能材料。本论文首先阐述微生物的危害性、抗菌的概念、抗菌剂的种类、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无机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和抗菌材料的应用国内外抗菌材料的进展。实验中采用固相法、共沉淀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出具有抗菌性能的Ag2Mo2O7、ZnMoO4和CoMoO4,对钼酸盐进行X射线衍射谱(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EDS)进行表征分析,并将三种钼酸盐与磷酸盐进行抗菌性对比测试,研究表明:此三种钼酸盐的抗菌性比相对应的磷酸盐抗菌性强。针对当前缺乏高温抗菌材料的现状,本实验制备具有耐高温性的载银磷酸锆抗菌剂。α-磷酸锆具备离子交换性能,至今研究的其合成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一次性的合成量小,本实验采用共沉淀工艺大量合成的α-磷酸锆,然后采用液相法制备载银磷酸锆抗菌剂。将制备的载银磷酸锆分别在不同温度进行热处理,然后进行X射线衍射谱(XRD)和抑菌性能测试。研究表明:载银磷酸锆1100℃热处理后生成耐高温的磷酸锆银AgZr2(PO4)3化合物,可在室温直到1350℃保持良好的抗菌性能。实验中将载银磷酸锆抗菌剂加入陶瓷釉料中,在1350℃一次烧制成抗菌陶瓷,随后的抑菌率实验表明:当载银磷酸锆抗菌剂添加量为7%(抗菌剂相对于釉料的质量百分数)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可达99.6%。生产成本降低有利于抗菌产品的推广,实验中研发降低制备抗菌日用陶瓷生产成本的二次施釉和仿釉上彩工艺,二次施釉工艺使用载银活性氧化铝抗菌剂和透明釉料,载银活性氧化铝抗菌剂加入透明釉料中,涂覆在成品陶瓷表面,1050℃热处理,保温15min,得到具有抗菌性能的日用陶瓷,抑菌率测试表明:载银活性氧化铝抗菌剂的加入量2.5%(抗菌剂相对釉料的质量百分数)时,抑菌率可达99.97%。仿釉上彩工艺使用载银纳米羟基磷灰石抗菌剂和低温熔剂,载银纳米羟基磷灰石抗菌剂与低温熔剂混合均匀,加入适量蒸馏水和增稠剂CMC,涂覆在成品陶瓷表面,经800℃烧结,保温20min,制备出抗菌日用陶瓷,抑菌率测试表明:载银纳米羟基磷灰石抗菌剂的加入量为9%(抗菌剂相对蒸馏水的质量百分比)时抑菌率为98.5%,并且此工艺可以与釉上彩装饰工艺同时进行。制备过程中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的稍微偏差对抑菌率的影响微小。同时研究改善抗菌日用陶瓷的釉面。
高盛超[2](2005)在《新型银系无机抗菌剂及抗菌胶衣树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胶衣树脂是不饱和聚酯中的一个特殊品种,主要用于树脂制品的表面,其作用是给基体树脂或层合材料提供一个保护层,提高制品的耐候、耐腐蚀和耐磨性能,并给制品以光亮美丽的外观。因此,研究抗菌胶衣树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由于抗菌剂在胶衣树脂中的应用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制得适合胶衣树脂类制品应用的抗菌剂,必须研究抗菌剂的制备参数及其成分配比对胶衣树脂类制品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银系无机抗菌剂作为实验用抗菌剂,通过固定抗菌剂中几种原料的的成分质量比(SiO2/AgCl=40:2;P/Ag=3;Si/Zn=3) ,研究了抗菌剂的制备参数、抗菌剂的含量及种类和抗菌树脂的制备参数对抗菌胶衣树脂抗菌率、硬度、白度和抗黄变及老化等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 当抗菌剂的烧结温度升高时,其抗菌率先升高后降低。当烧结温度为1000℃时,所制得的抗菌树脂具有最高的抗菌率。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抗菌树脂的抗菌率和硬度均有所增加。当球磨时间为6小时的时候,抗菌树脂的上述性能已经趋于稳定。2. 利用10ml苯乙烯作为分散剂之后,抗菌剂的分散效果明显增强,并因此提高了抗菌树脂的抗菌效果。同时在对抗菌剂预处理时,最佳搅拌时间为半小时;当抗菌剂加入树脂中后,最佳搅拌时间为1小时。而随着固化温度的提高,抗菌胶衣树脂的硬度也有所增强。3. 添加的Al2(SiO3) 3对抗菌胶衣树脂的硬度具有显着的增强作用,同时Al2(SiO3) 3对抗菌剂的黄变,老化及抗菌持久性方面都有着优异的贡献。TiO2作为一种优异的着色剂,在抗菌胶衣树脂的制备过程中起着良好的作用,它极大的提高了抗菌胶衣树脂的白度。根据抗菌树脂的应用情况和性能要求,本文优化了抗菌剂和抗菌树脂的制备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数,以及抗菌剂的配比和含量。并最终确定抗菌剂的烧结温度为1000℃,球磨时间为6h;抗菌胶衣树脂以10ml苯乙烯作为分散剂,以55℃为固化温度;抗菌剂的成分配比为Al/Ag=1,Ti02/Ag一1,添加量为1%。此时,抗菌树脂具有最佳的综合效果,其抗菌率为%%,白度为91,硬度为巴氏硬度42,并且其抗老化,黄变及缓释效果都非常好。关键词:无机抗菌剂,胶衣树脂,银离子,铝离子,二氧化钦户)
张文毓[3](2004)在《抗菌材料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抗菌材料的分类、特性、制备工艺、抗菌机理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展望。对抗菌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作以全面介绍。
周勤,张爱霞[4](2002)在《2001~2002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指出根据 2 0 0 1年 7月~ 2 0 0 2年 6月国内期刊上关于有机硅的文献 ,概述了我国有机硅市场、有机硅新产品的研发进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微生物 |
| 1.1.1 微生物的特性 |
| 1.1.2 微生物的危害性 |
| 1.1.3 微生物在材料表面的生长 |
| 1.2 抗菌概念 |
| 1.3 抗茵剂及抗菌材料 |
| 1.3.1 有机抗菌剂 |
| 1.3.2 无机抗菌剂 |
| 1.4 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
| 1.4.1 银系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
| 1.4.2 光催化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
| 1.4.3 纳米抗菌剂颗粒尺寸效应 |
| 1.5 抗茵剂的制备方法 |
| 1.5.1 液相离子交换法 |
| 1.5.2 固相离子交换法 |
| 1.5.3 气相沉积法 |
| 1.6 抗菌剂的应用 |
| 1.6.1 抗菌陶瓷 |
| 1.6.2 抗菌塑料产品 |
| 1.6.3 抗菌纤维和织物 |
| 1.6.4 抗菌涂料 |
| 1.7 国内外抗茵材料的发展 |
| 1.7.1 国外抗菌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 |
| 1.7.2 国内抗菌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
| 1.8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 1.8.1 存在的问题 |
| 1.8.2 无机抗菌剂发展趋势 |
| 1.9 本论文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及抗菌性能表征方法 |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
| 2.1.1 原材料 |
| 2.1.2 仪器设备 |
| 2.2 抗菌性能测试表征方法 |
| 2.2.1 实验试剂与器材 |
| 2.2.2 实验药品的配制 |
| 2.2.3 抗菌性能的表征 |
| 第三章 钼酸盐抗菌剂的制备和表征结果 |
| 3.1 钼酸银、钼酸锌和钼酸钴的制备 |
| 3.1.1 固相法制备钼酸银 |
| 3.1.2 共沉淀法制备钼酸锌 |
| 3.1.3 水热合成法制备钼酸钴 |
| 3.2 钼酸盐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
| 3.3 钼酸盐样品的微观形貌观察 |
| 3.4 钼酸盐样品与磷酸盐样品的抗菌性能对比测试 |
| 3.4.1 磷酸盐的制备 |
| 3.4.2 磷酸盐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 |
| 3.4.3 抑菌环法抗菌性能对比 |
| 3.4.4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法抗菌性能对比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耐高温载银磷酸锆抗菌剂的制备和表征结果 |
| 4.1 α-磷酸锆的少量制备和分析 |
| 4.1.1 制备的实验步骤 |
| 4.1.2 X射线衍射物相结构分析结果和微观形貌观察 |
| 4.2 α-磷酸锆的较大量制备和分析 |
| 4.2.1 制备的实验步骤 |
| 4.2.2 x射线衍射物相结构分析和微观形貌观察结果 |
| 4.3 载银磷酸锆的制备和抑菌环测试 |
| 4.3.1 载银磷酸锆的制备 |
|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 4.4 抗菌陶瓷的制备和抑菌测试 |
| 4.5 载银磷酸锆的制备及耐高温机理探讨 |
| 4.5.1 α-磷酸锆的晶体结构 |
| 4.5.2 不同温度热处理后载银磷酸锆的物相结构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具有抗菌性能日用陶瓷的二次施釉工艺研制及其结果 |
| 5.1 载银活性氧化铝抗菌剂的制备和表征 |
| 5.1.1 载银活性氧化铝抗菌剂制备实验步骤 |
| 5.1.2 抑菌环测试 |
| 5.2 抗菌陶瓷的制备和抑菌率测试结果 |
| 5.2.1 实验过程 |
| 5.2.2 抑菌率测试结果 |
| 5.2.3 载银活性氧化铝抗菌剂添加量对釉面的影响 |
| 5.3 涂覆工艺的改善效果 |
| 5.3.1 实验步骤 |
| 5.3.2 涂覆效果和烧制状况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具有抗菌性能日用陶瓷的仿釉上彩工艺研制及其结果 |
| 6.1 釉上彩装饰工艺简介 |
| 6.2 载银纳米羟基磷灰石抗菌剂的制备和表征 |
| 6.2.1 实验步骤 |
| 6.2.2 抑菌环测试 |
| 6.2.3 抗菌剂、色基和熔剂微观形貌观察 |
| 6.3 抗菌陶瓷的制备和表征结果 |
| 6.3.1 抗菌剂与熔剂混合质量比探讨 |
| 6.3.2 抗菌陶瓷制备工艺 |
| 6.3.3 抑菌率测试 |
| 6.4 釉面改善效果 |
| 6.4.1 涂覆工艺的改善和效果 |
| 6.4.2 釉面亚光的改善效果 |
| 6.5 制备工艺对日用抗菌陶瓷抗菌性能的影响 |
| 6.5.1 热处理温度对抑菌率的影响 |
| 6.5.2 保温时间对抑菌率的影响 |
| 6.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无机抗菌剂的研究状况 |
| 2.1.1 抗菌剂的定义及分类 |
| 2.1.2 抗菌机理 |
| 2.1.3 抗菌剂的制备 |
| 2.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 2.1.5 国内外抗菌剂的发展状况 |
| 2.2 抗菌树脂的研究状况 |
| 2.2.1 简介 |
| 2.2.2 抗菌树脂的性能 |
| 2.2.3 目前出现的问题 |
| 2.2.4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 2.3 立题依据 |
| 第三章 实验方案与测试方法 |
| 3.1 抗菌剂的制备过程 |
| 3.1.1 实验原料 |
| 3.1.2 成分设计 |
| 3.1.3 抗菌剂的制备 |
| 3.2 抗菌胶衣树脂的制备过程 |
| 3.2.1 原料 |
| 3.2.2 抗菌胶衣树脂的制备 |
| 3.3 性能测试原理及方法 |
| 3.3.1 抗菌率 |
| 3.3.2 硬度 |
| 3.3.3 白度 |
| 3.3.4 抗黄变及老化 |
| 第四章 抗菌胶衣树脂的抗菌性能研究 |
| 4.1 抗菌剂的制备工艺参数对抗菌胶衣树脂抗菌性能的影响 |
| 4.1.1 烧成温度的影响 |
| 4.1.2 球磨时间的影响 |
| 4.2 抗菌剂成份及含量对抗菌胶衣树脂抗菌性能的影响 |
| 4.3 抗菌胶衣树脂的制备工艺参数对抗菌胶衣树脂抗菌性能的影响 |
| 4.3.1 分散剂 |
| 4.3.2 搅拌时间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抗菌胶衣树脂的其它性能研究 |
| 5.1 硬度 |
| 5.1.1 球磨时间的影响 |
| 5.1.2 固化温度的影响 |
| 5.1.3 抗菌剂的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
| 5.2 白度 |
| 5.3 抗黄变及抗老化 |
| 5.4 本章小节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市场概况 |
| 2 技术进展 |
| 2.1 硅油 |
| 2.2 硅橡胶 |
| 2.2.1 热硫化硅橡胶 |
| 2.2.2 加成型硅橡胶 |
| 2.2.3 室温硫化硅橡胶 |
| 2.3 硅树脂 |
| 2.4 硅烷偶联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