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石磊[1](2021)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土矿中氧化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的重要原料。我国铝土矿主要为一水硬铝石型,还有少量的一水软铝石型和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铝、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钛,还有少量的硫化物、有机物及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钒和微量的锰、锌、锶、锆、镓、铬、锂等元素的氧化物[1]。在生产氧化铝的过程中,铝土矿中的氧化锂容易被碱溶液溶出,进入铝酸钠溶液中,伴随着生产过程进入氧化铝产品中。当富含氧化锂的氧化铝产品被用于电解铝时,
魏娟[2](2018)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尾矿中镓的分离富集与测定》文中指出随着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以及镓应用领域的拓展,金属镓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凸显。镓是美国、日本、中国及欧盟近年来列为紧缺战略资源的金属。四川的攀枝花市的钒钛磁铁矿是我们国家很有名的共生矿,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资源,该市的钒钛磁铁矿中的金属镓的储量约有9.24万吨,占国内镓储量的5455%。我国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粉煤灰、铝土矿、闪锌矿等经冶炼之后的废渣之中镓的分离和富集,而对于钒钛磁铁矿以及尾矿中的镓的分离、富集、回收的研究较少。此外,由于钒钛磁铁矿、提钒尾渣中镓的利用的技术也不成熟,导致了很多镓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尾矿为对象,着重研究和比较了树脂、泡沫塑料吸附法及乙酸丁酯萃取法对该类矿种镓的分离富集效果,并探索一种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的测定方法,以期为类似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论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717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镓,静态吸附的最佳条件是:吸附介质6 mol/mL HCl,振荡时间2.5 h,固液比1:62.5,洗脱剂2mol/mL(NH4)2SO4,饱和吸附容量17.58 mg/g。动态吸附的最佳条件是:吸附液流速2 mL/min,洗脱液流速2 mL/min,洗脱液体积6mL;使用次数小于6时,树脂对镓的吸附能力基本一致。树脂吸附热力学符合Langmuir吸附曲线,动力学符合准一阶动力学方程。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镓时最佳介质为2%盐酸;大部分干扰元素经过树脂吸附得以消除,对于铁、铝仍然存在的干扰采用在标准曲线中添加等比例的干扰元素来消除。标准参考物质的测定值与推荐值吻合。矿样经碱浸一次沉淀处理后镓的百分比从0.02%上升到2.16%。2.D14螯合树脂吸附镓的最佳静态条件为:吸附酸度pH=4,振荡时间120min,固液比1:62.5,洗脱剂4 mol/L NaOH,饱和吸附容量3.886 mg/g。最佳动态吸附条件为:吸附液流速2 mL/min,洗脱剂体积12.50 mL,洗脱剂流速8mL/min,树脂重复利用次数10。树脂吸附热力学符合Langmuir吸附曲线,动力学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方程。矿样经碱浸两次沉淀后镓的百分比上从0.02%升到1.94%。3.聚氨酯泡塑材料吸附镓的最佳实验条件是:吸附液介质6 mol/mL HCl,振荡时间2 h,固液比1:50,泡塑体积4 cm3;洗脱剂1.0 mol/L NH4Cl,重复利用四次,泡塑的吸附率几乎保持不变;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阶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矿样经酸浸一次沉淀后镓的百分比从0.28%上升到1.16%。4.乙酸丁酯萃取镓的最佳实验条件为:萃取介质6 mol/L HCl,萃取时间2min,摇动100次,反萃取剂10mL蒸馏水。乙酸丁酯在使用3次后对镓的萃取率98%以上。矿样经碱浸两次沉淀后镓的百分比从0.02%上升到0.96%。
黄平,阳雨,李来才[3](2016)在《萃取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提钒尾渣中的镓》文中研究说明在提钒尾渣试样中加入碳酸钠、硼酸和硼砂(质量比1∶1∶1)助熔,高温熔融后加入HCl溶解,用6 mol/L HCl定容,加入乙酸丁酯、甲苯(体积比1∶1)萃取剂萃取氯化镓,再加入适量的水反萃取,从而得到痕量镓的溶液,在波长565 nm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液中的镓.研究了提钒尾渣熔样条件对萃取分离技术、干扰元素的消除进行了探讨.该法测试仪器设备简单,成本低,而且测定的镓含量准确率高,能满足日常测定提钒尾渣中镓含量的需要.
陈娟,刘洪泉[4](2016)在《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近十五年来铟的分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方法以及ICP-MS等其他的一些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又主要从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测定方法、测定条件以及测定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概述。
吴琳[5](2016)在《钒钛磁铁矿中镓的分离富集与测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稀散元素镓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材料而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医疗等领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镓金属的需要,综合开发、利用镓资源已成众多专家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稀散元素镓的分离富集及测定方法已有相关报道,但多数是针对粉煤灰、铝土矿、闪锌矿等经冶炼有色金属后的废渣样品。钒钛磁铁矿富含大量有色金属,是西部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其原矿及提钒尾矿中都含有丰富的镓,含量均达到综合利用水平,具有一定的回收价值,但是针对基质复杂的钒钛磁铁矿中镓的分离富集与测定少见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针对钒钛磁铁矿原矿、精矿及尾矿中镓建立了一系列的分离富集及测定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有:1.以1-(2-吡啶偶氮)-2-萘酚(PAN)为显色剂,经碱熔、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钒钛磁铁矿中镓。最佳显色条件是:在pH=3.2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盐酸(KHP-HCl)缓冲溶液和3 mL 95%乙醇溶液中,一定量的Ga(III)与4 mL 0.5 g/L的PAN常温下形成红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545 nm处具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收系数为3.0×104 L?mol-1?cm-1。Ga(III)的质量浓度在0.05-3μg/mL范围与吸光度内呈线性,检出限为0.033μg/mL,相对标准偏差RSD=1.6%(n=7)。钒钛磁铁矿样品经氢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碱熔、过滤、酸化还原铁、乙酸丁酯萃取、蒸馏水反萃取Ga(III),使Ga(III)与大量基体元素分离以消除干扰。2.为了进一步提高方法灵敏度,基于硫酸铵((N H4)2SO4)能使聚乙二醇-2000(PEG-2000)相与水相分层,提出了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钒钛磁铁矿中的镓。最佳条件是:在3 mL pH 3.5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盐酸(KHP-HCl)缓冲溶液和7 mL PEG-2000水溶液中,Ga(III)与PAN形成红色络合物,加入8.0 g固体(NH4)2SO4振荡,静置,Ga(III)-PAN红色络合物分配在PEG-2000高聚相中,取高聚相于545 nm处测定其吸光度。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01-1μg/mL,检出限为0.0033μg/mL,表观摩尔吸收系数为1.26×105 L?mol-1?cm-1。与方法1相比,灵敏度提高,检出限降低10倍。3.为了减少有机萃取剂用量,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建立了以PAN为络合剂、氯苯(C6H5Cl)为萃取剂的超声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USADLLME-FAAS)测定钒钛磁铁矿中痕量镓的新方法。最佳实验条件为:在pH 3.5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盐酸(KHP-HCl)缓冲溶液中,依次加入2 mL 0.5g/L的PAN溶液,500μL氯苯萃取剂、在30℃下萃取10 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系列Ga(III)标准溶液进行富集、测定,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1-1μg/mL,检出限为0.07μg/mL,富集倍数为12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54%。4.建立了聚丙烯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分离富集痕量镓的新方法。当溶液pH为3,上柱流速为2 mL/min时,1000 mL 0.1μg/mL的Ga(III)可被0.1000 g聚丙烯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定量吸附,10 mL 1.6 mol/L的硝酸溶液能将其定量洗脱,富集倍数达到100倍。该纤维对Ga(III)的吸附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吸附以液膜扩散为主。经Arrhenius公式计算的表观活化能为38.71 kJ/mol。离子交换纤维对镓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209.4 mg/g,交换吸附过程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吸附容易发生。在最佳吸附及洗脱条件下,对自然河水和自来水中的Ga(III)进行分离富集及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回收率介于86.3104.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0.11.7%之间。本研究建立的三个分析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钒钛磁铁矿原矿(GBW07224)、精矿(GBW07226a)尾矿(GBW07227)标准样品中镓的测定,测定结果相对误差介于-4.3%2.4%,符合分析化学痕量分析要求。此外,建立了聚丙烯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分离富集痕量镓的新方法,为钒钛磁铁矿中镓的综合利用及后续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黄平,侯静,吴恩辉,李军,李俊翰,阳雨[6](2015)在《提钒尾渣中微量镓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认为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测定提钒尾渣中的镓,本文根据近些年来提钒尾渣镓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及提钒尾渣的成分特点,展望了提钒尾渣中镓的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以期为今后镓的测定提供参考。
陈永红,孟宪伟,李彦红,周旭亮[7](2013)在《2011—2012年中国金分析测定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查阅2011—2012年国内发表的金分析测定文献,分类综述了这两年度金分析测定的进展概况,主要包括金的分离富集和各种测定方法,并对金分析方法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引用文献101篇。
李先[8](2013)在《铝土矿中微量镓的分析方法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几年国内铝土矿中镓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叙述了用于微量镓分析测定的光度法、伏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分析方法,对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并对今后微量镓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展望。
班俊生,任俊涛[9](2013)在《地质样品中痕量镓的磷酸三丁酯纤维棉富集及其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磷酸三丁酯纤维棉吸附分离镓的最佳条件及共存离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Cl(1+1)介质中,磷酸三丁酯纤维棉可定量吸附地质样品试液中镓,且吸附的镓能被HCl(1+23)定量洗脱,洗脱下来的镓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样品中与镓共存的K+、Na+、Ca2+、Mg2+、Cu2+、Pb2+、Zn2+、Ni 2+、Al 3+不干扰测定,Fe3+经还原后因不被磷酸三丁酯纤维棉吸附也不干扰镓的测定。将富集方法与ICP-AES相结合测定了地质标准物质中镓,测定值与认定值相符。对一样品中镓独立测定11次得到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3%。
刘洪泉,陈娟[10](2012)在《镓的检测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用于镓检测的前处理手段、常用分析方法,及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常用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试验部分 |
| 1.1 仪器与试剂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样品溶液介质的选择 |
| 2.2 共存离子的影响 |
| 2.3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 2.4 样品分析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镓的性质及用途 |
| 1.2 镓资源概况 |
| 1.3 选题背景和意义 |
| 1.4 镓的分离富集方法 |
| 1.4.1 沉淀分离法 |
| 1.4.2 溶剂萃取法 |
| 1.4.3 离子交换树脂法 |
| 1.4.4 泡沫吸附法 |
| 1.4.5 离子交换纤维法 |
| 1.5 镓的分析测定方法 |
| 1.5.1 分光光度法 |
| 1.5.2 电化学分析法 |
| 1.5.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 1.5.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仪器试剂与样品前处理 |
| 2.1 仪器 |
| 2.1.1 仪器设备 |
| 2.1.2 火焰原子吸收仪测定条件 |
| 2.2 试剂 |
| 2.2.1 化学试剂 |
| 2.2.2 标准溶液 |
| 2.3 样品采集与加工 |
| 2.4 样品粒度及样品处理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 2.4.1 碱熔分解法及样品粒度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 2.4.2 酸溶分解法及样品粒度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 2.4.3 酸浸和碱浸法 |
| 2.5 模拟样品溶液的配制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富集AAS测定钒钛磁铁矿尾矿中的镓 |
| 3.1 阴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镓的酸度实验 |
| 3.2.2 镓标准曲线的绘制 |
| 3.2.3 静态吸附实验 |
| 3.2.4 动态吸附实验 |
| 3.2.5 树脂吸附机理的研究 |
| 3.2.6 含铁铝的镓标准系列的配制 |
| 3.2.7 模拟样品的吸附实验 |
| 3.2.8 实际矿样的吸附试验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3.1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镓的最佳酸度酸度选择 |
| 3.3.2 两条镓标准曲线的适用范围 |
| 3.3.3 静态吸附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3.4 动态吸附实验 |
| 3.3.5 吸附机理的探究 |
| 3.3.6 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镓的基体干扰消除及方法准确度 |
| 3.3.7 模拟样品分析 |
| 3.3.8 实际样品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D418螯合树脂分离富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尾矿中的镓 |
| 4.1 螯合树脂的前处理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静态吸附实验 |
| 4.2.2 动态吸附实验 |
| 4.2.3 不同元素对镓测定的干扰 |
| 4.2.4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及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最佳吸附pH值的选择 |
| 4.3.2 最佳吸附时间选择 |
| 4.3.3 最佳洗脱剂种类与浓度的选择 |
| 4.3.4 最佳固液比的选择 |
| 4.3.5 饱和吸附容量的测定 |
| 4.3.6 最佳吸附液流速的选择 |
| 4.3.7 最佳洗脱流速的选择 |
| 4.3.8 最佳洗脱体积的选择 |
| 4.3.9 树脂的重复利用次数 |
| 4.3.10 干扰元素对镓测定的影响 |
| 4.3.11 吸附机理探究 |
| 4.4 模拟样品分析 |
| 4.5 样品分析 |
| 4.5.1 酸溶与两种处理方法的酸浸样品的结果对照 |
| 4.5.2 碱熔与两种处理方法的碱浸样品的结果对照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聚氨酯泡沫塑料分离富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尾矿中的镓 |
| 5.1 泡塑材料的预处理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酸介质及酸度实验 |
| 5.2.2 吸附时间实验 |
| 5.2.3 固液比实验 |
| 5.2.4 泡塑体积大小实验 |
| 5.2.5 温度实验 |
| 5.2.6 饱和吸附量实验 |
| 5.2.7 洗脱剂种类及洗脱剂浓度实验 |
| 5.2.8 重复利用次数实验 |
| 5.2.9 共存干扰元素实验 |
| 5.2.10 吸附机理探究实验 |
| 5.2.11 模拟样品实验 |
| 5.2.12 样品分析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酸介质及其浓度的选择 |
| 5.3.4 最佳吸附时间的选择 |
| 5.3.5 最佳固液比的选择 |
| 5.3.6 最佳泡塑体积大小的选择 |
| 5.3.7 最佳温度的选择 |
| 5.3.8 饱和吸附容量 |
| 5.3.9 洗脱剂种类及洗脱剂浓度实验 |
| 5.3.10 重复利用次数 |
| 5.3.11 不同元素对镓的干扰 |
| 5.3.12 吸附机理探究 |
| 5.3.13 吸附动力学 |
| 5.3.14 模拟样品结果 |
| 5.3.15 样品分析结果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乙酸丁酯溶剂萃取法分离富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尾矿中的镓 |
| 6.1 实验方法 |
| 6.1.1 盐酸浓度实验 |
| 6.1.2 反萃取次数实验 |
| 6.1.3 萃取摇动次数实验 |
| 6.1.4 萃取时间实验 |
| 6.1.5 乙酸丁酯体积实验 |
| 6.1.6 乙酸丁酯重复使用次数实验 |
| 6.1.7 干扰元素实验 |
| 6.1.8 浸矿实验 |
| 6.2 结果与讨论 |
| 6.2.1 最佳盐酸浓度选择 |
| 6.2.4 反萃取次数选择 |
| 6.2.5 摇动次数选择 |
| 6.2.6 萃取时间选择 |
| 6.2.7 乙酸丁酯体积选择 |
| 6.2.8 乙酸丁酯重复利用率 |
| 6.2.9 干扰元素对镓萃取的影响 |
| 6.2.10 样品分析结果 |
| 6.3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前言 |
| 1 滴定法 |
| 2 分光光度法 |
|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 3.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 3.2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 4 电化学方法 |
| 4.1 极谱法 |
| 4.2 伏安法 |
| 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ICP)应用法 |
| 6 其他方法 |
| 7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镓的概述 |
| 1.1.1 镓的性质 |
| 1.1.2 镓的用途 |
| 1.2 镓的分布 |
| 1.3 选题背景 |
| 1.4 镓的测定方法 |
| 1.4.1 可见分光光度法 |
| 1.4.2 荧光光度法 |
| 1.4.3 原子吸收法 |
| 1.4.4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质谱法(ICP-MS) |
| 1.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
| 1.4.6 电化学法 |
| 1.5 镓的分离富集方法 |
| 1.5.1 有机溶剂萃取 |
| 1.5.2 非有机溶剂萃取 |
| 1.5.3 离子交换树脂 |
| 1.5.4 萃淋树脂法 |
| 1.5.5 螯合纤维分离富集 |
| 1.5.6 液膜分离 |
|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 第2章 碱熔1(2-吡啶偶氮)2萘酚光度法测定钒钛磁铁矿中的痕量镓 |
| 2.1 实验材料 |
| 2.2 仪器设备 |
| 2.3 主要试剂 |
| 2.4 实验方法 |
| 2.4.1 溶液的配制 |
| 2.4.2 实验方法 |
| 2.5 结果与讨论 |
| 2.5.1 吸收曲线 |
| 2.5.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 2.5.3 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 2.5.4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
| 2.5.5 显色剂用量的影响 |
| 2.5.6 乙醇用量的影响 |
| 2.5.7 显色时间 |
| 2.5.8 显色温度 |
| 2.5.9 络合物组成 |
| 2.5.10 共存离子的影响 |
| 2.5.11 标准曲线 |
| 2.5.12 样品的测定 |
| 2.6 本章结论 |
| 第3章 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钒钛磁铁矿中的镓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试剂 |
| 3.4 实验方法 |
| 3.4.1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
| 3.4.2 实验方法 |
| 3.5 结果及讨论 |
| 3.5.1 吸收曲线 |
| 3.5.2 酸度的影响 |
| 3.5.3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 3.5.4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 3.5.5 PEG-2000 溶液用量的选择 |
| 3.5.6 盐的选择 |
| 3.5.7 (NH4)2SO4用量的选择 |
| 3.5.8 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 |
| 3.5.9 温度对萃取体系的影响 |
| 3.5.10 工作曲线 |
| 3.5.11 共存离子的影响 |
| 3.5.12 样品分析 |
| 3.6 本章结论 |
| 第4章 超声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钒钛磁铁矿中痕量镓 |
| 4.1 实验材料 |
| 4.2 主要仪器 |
| 4.3 主要试剂 |
| 4.4 原子吸收测定条件 |
| 4.5 实验方法 |
| 4.5.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 4.5.2 实验方法 |
| 4.6 结果及讨论 |
| 4.6.1 萃取剂种类选择 |
| 4.6.2 pH值的影响 |
| 4.6.3 络合剂用量的影响 |
| 4.6.4 萃取剂体积的影响 |
| 4.6.5 萃取温度的选择 |
| 4.6.6 萃取时间的选择 |
| 4.6.7 盐浓度的影响 |
| 4.6.8 共存离子干扰试验 |
| 4.6.9 工作曲线 |
| 4.6.10 富集倍数计算 |
| 4.6.11 样品分析 |
| 4.7 本章结论 |
| 第5章 聚丙烯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分离富集水体中痕量镓 |
| 5.1 实验材料 |
| 5.2 主要仪器 |
| 5.3 主要试剂 |
| 5.4 实验方法 |
| 5.4.1 聚丙烯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的预处理 |
| 5.4.2 静态吸附实验 |
| 5.4.3 动态吸附实验 |
| 5.4.4 仪器条件及标准曲线 |
| 5.4.5 吸附率、吸附量和洗脱率的计算方法 |
| 5.5 静态吸附实验结果与讨论 |
| 5.5.1 富集介质的选择 |
| 5.5.2 富集液p H值的影响 |
| 5.5.3 吸附时间的影响 |
| 5.5.4 饱和吸附容量的测定 |
| 5.6 动态吸附实验结果与讨论 |
| 5.6.1 富集液流速的影响 |
| 5.6.2 富集液体积的影响 |
| 5.6.3 洗脱剂的选择 |
| 5.6.4 洗脱剂浓度的选择 |
| 5.6.5 洗脱剂体积的选择 |
| 5.6.6 纤维重复使用实验 |
| 5.6.7 干扰实验 |
| 5.7 吸附机理探讨 |
| 5.7.1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及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
| 5.7.2 活化能计算 |
| 5.7.3 等温吸附曲线 |
| 5.8 样品分析 |
| 5.9 本章结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0 引言 |
| 1 提钒尾渣中镓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 1.1 乙基罗丹明B萃取光度法 |
| 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 2 提钒尾渣中镓的分析方法研究展望 |
| 2.1 原子发射光谱法 |
| 2.2 分离富集萃取光度法 |
| 2.3 络合返滴定法测定镓的含量 |
| 3 结语 |
| 0 引言 |
| 1 综述和专题介绍 |
| 2 金矿石试样加工及前处理 |
| 2.1 金矿石试样加工 |
| 2.2 试样的前处理 |
| 3 金的分离与富集 |
| 4 火试金分析方法 |
| 5 光度法和滴定法 |
| 5.1 光度法 |
| 5.2 滴定法 |
| 6 原子光谱法和质谱法 |
| 7 纯金及含金物料测定 |
| 8 其他分析方法 |
| 9 结语 |
| 1 引言 |
| 2 铝土矿中镓的分析方法 |
| 2.1 有机溶剂萃取光度法 |
| 2.2 溶出伏安法 |
| 2.3 原子吸收光谱法 |
| 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
| 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MS) |
| 2.6 X射线荧光光谱法 (XRF) |
| 3 结论 |
| 1 实验部分 |
| 1.1 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 1.2 主要试剂 |
| 1.3 分析方法 |
| 1.3.1 校准曲线绘制 |
| 1.3.2 样品分析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HCl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
| 2.2 流速对吸附率的影响 |
| 2.3 解脱条件 |
| 2.4 吸附容量 |
| 2.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 2.6 精密度与检出限 |
| 3 样品分析 |
| 1 分离富集方法 |
| 1.1 有机试剂萃取法 |
| 1.2 浊点萃取法 |
| 2 常用检测方法 |
| 2.1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
| 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 2.3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
| 2.4 分子荧光光谱法 |
| 2.5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质谱法 |
| 3 检测方法新进展 |
| 3.1 光极膜法 |
| 3.2 伏安法 |
| 3.3 离子选择电极法 |
| 4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