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云南白洋坪银多金属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善[1](2021)在《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特提斯成矿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环太平洋、特提斯和古亚洲)之一,该成矿域发育了大量与沉积岩有关的世界级铅锌矿床,如Mehdiabad矿床(铅锌金属量2100万吨)、火烧云矿床(铅锌金属量1900万吨)、金顶矿床(铅锌金属量1500万吨)和多才玛矿床(铅锌金属量800万吨)。目前该成矿域的铅锌矿床成因争议较大,主要存在喷流沉积型(SEDEX)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两种认识,制约了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过程的理解和区内进一步找矿勘查。尽管这些矿床在地质和地球化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如褶皱逆冲系内MVT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快速沉淀过程、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和金属富集机制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特提斯成矿域内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形成机制,进而揭示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其铅锌成矿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目前铅锌矿勘查程度,本文选择特提斯中东段多才玛、雀莫错和杜达典型矿床开展铅锌成矿作用研究,旨在厘定MVT和SEDEX型铅锌矿不同成因类型的精细成矿过程,完善其成矿模型。同时,通过对比典型矿床成矿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铅锌成矿作用,总结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最终为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提供启示。论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丰富和完善了特提斯成矿域内铅锌矿成矿理论认识。确定了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和雀莫错矿床成因类型属于非典型MVT型。厘定了沱沱河地区铅锌成矿时代,通过多才玛和雀莫错铅锌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以及最晚期含矿层位沱沱河组形成时代共同限定,得出沱沱河地区铅锌矿成矿时代为3431 Ma。提出了褶皱逆冲带内MVT型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式,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S、Pb同位素组成和硫化物Rb-Sr同位素研究显示:早阶段(1-2阶段),在封闭体系内,由细菌还原海水或硫酸盐矿物作用(BSR)形成草莓状黄铁矿和H2S储库。之后随着热液流体加入,含矿金属离子优先与先前存在的富集轻硫同位素的S2-结合发生沉淀,同时由于温度不断升高,启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过程(TSR),提供了部分S2-,形成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低Pb、Sr、富集轻硫(32S)同位素组成的特征,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基底可能也有少量贡献。晚阶段(3阶段)中,基底在岩浆作用的驱动下提供了更多的成矿物质,形成以浸染状、块状和角砾状为主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更富Pb-Sr同位素的特点,硫同位素具有从富集轻硫(32S)向富集重硫(34S)变化的特征,其中部分硫化物硫同位素明显超过同期海水,说明成矿物质除了来自地层,基底也有较大贡献,由此提出了多才玛矿床下步找矿方向,应该定位深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等深部有利的容矿空间,重点寻找晚期基底参与贡献形成的浸染状和块状富厚铅锌矿体。厘定了巴基斯坦杜达(Duddar)铅锌矿成因类型属于SEDEX型,并受后期改造。首次通过碳质泥岩(含矿围岩)Re-Os定年,获得杜达矿床铅锌成矿年龄为187.8±6.3Ma。初步建立杜达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型,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S、Pb同位素组成等研究显示:早阶段(1阶段)深部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上涌,形成网脉状矿石,其中S2-主要是海水或硫酸盐矿物经历T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晚阶段(2-4阶段),随着成矿作用持续进行,热液流体与富含矿物质的沉积物不断发生反应,形成层状和角砾状矿体,其中S2-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矿物经历了 TSR和B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和容矿围岩。在该阶段层状矿体形成中,记录了黄铁矿从早期富集轻硫(BSR过程提供),后期富集重硫(TSR过程提供)的生长过程。预测了杜达深部找矿靶区,提出成矿中心(10740勘探线以北)附近有寻找巨厚矿体的潜力,在该地段除了加强深边部层状矿化体外的探矿外,对其下部的网脉状矿化也要重视。(2)为探讨新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及资源效应提供新的约束。初步查明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5期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其中第1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伸展裂解阶段,在中国甜水海地区(如火烧云矿床)、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如杜达矿床)以及土耳其Hakkari地区形成SEDEX型矿床。从最晚期铅锌成矿年龄约束,认为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裂解至少持续到188 Ma。第2期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在伊朗萨南达季地区(如Mehdiabad矿床)形成SEDEX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说明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已经从裂解转入俯冲消减阶段。第3-5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在整个特提斯带成矿域内均形成MVT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6555 Ma、4127 Ma和2311 Ma,分别与陆陆碰撞阶段的主碰撞、晚碰撞和后碰撞阶段相对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从65 Ma已开始。在新特提斯巨型MVT型铅锌成矿带中部识别出SEDEX型铅锌成矿带,为该带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是重要的铅锌含矿层位。预测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塔吉克斯坦东南帕米尔地区以及土耳其南部Hakkari地区3个成矿区是未来特提斯成矿域内重要的铅锌矿找矿勘查区。

张培[2](2020)在《云南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床热力学形成条件与矿床成因分析》文中认为兰坪盆地位于三江地区南部,西部边界为澜沧江缝合带、东部边界为金沙江缝合带,由南向北渐灭,整体呈扇形分布。盆地内部构造带十分发育,为矿体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本区内常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大量产出沿构造带产出。目前,学者对这些矿床的成因探究存在争议,兰坪盆地内发育的矿床的特征矿物组合的热力学探究更是少有涉及。于是以此角度对该矿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进行研究,对于兰坪地区金属成矿带,乃至沉积岩容矿型铅锌矿床成矿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并参考了前人对于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区研究成果,运用各种地质手段,以矿物学和岩石学研究分析法、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法、矿物组合热力学相图研究法为主要手段,对兰坪地区白秧坪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兰坪盆地的北部区域,盆地内十分复杂的区域构造演化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质条件。矿区内矿体大多产在盆地内构造带的次级断裂带内。2、硫同位素研究结论表明成矿流体来自深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3、矿区内可见Ag、Co矿物,分别以辉银矿、辉砷钴矿存在。其中Co成矿与As元素异常相关,其元素规律变化指示成矿温度约为300℃。4、对白秧坪铅锌矿床共生矿物组合的热力学研究,首先确定矿床典型矿物共生组合以及成矿阶段划分,利用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共生矿物进行热力学平衡的相关计算,选取400 K、500 K、600 K三个温度下矿物共生特征方程绘制了热力学lg[Cu2+]-pH、lg[HS—]-pH和Eh-pH相图,得出规律表明成矿流体中矿物迁移沉淀机制和矿物共生组合的形成与成矿流体的温度、离子活度、pH、Eh的多因素变化息息相关。并以热力学相图为基础,结合矿区构造背景和硫同位素等证据建立本矿床的成矿模式。

苏岩[3](2020)在《滇西永平青羊厂脉状富铜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指出滇西永平青羊厂Cu-Co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兰坪盆地南部,是盆地南部最新的找矿突破,其Cu矿石品位较高,且伴生有稀缺资源Co,地质特征与典型的砂岩型Cu矿床存在差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次研究通过对矿物学特征、构造期次划分、流体包裹体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以矿区构造、成矿流体与成矿作用间的耦合关系为主线,探讨了青羊厂矿区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理等科学问题,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和成果:(1)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于NE向张性断裂中,角砾状、块状、脉状、网脉状、条带状及晶洞状矿石为主要矿石类型,成矿过程可划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及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Ⅰ-Ⅳ)成矿阶段,Cu矿化主体形成于阶段Ⅱ与阶段Ⅲ;(2)通过对Ⅰ、Ⅳ阶段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研究表明,初始成矿流体具中高温(280.8~364.4℃)、中高盐度(2%~16%Na Cleqv)及富含挥发份等特征,晚阶段温度(120~183℃)及盐度(2%~10%Na Cleqv)明显降低;初始流体中各类型包裹体混杂,且较小,具明显流体沸腾特征。因此,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主要为流体降温沸腾;(3)青羊厂矿床主要硫化物砷黝铜矿、黄铜矿及黄铁矿的δ34S集中,分别为(3.13‰~6.47‰)、(3.00‰~6.24‰)与(3.83‰~4.03‰),且S同位素分馏未达到平衡;考虑矿区重晶石广泛发育,以相邻矿区重晶石δ34S(16‰)为参考,根据大本模式,推测δ34S约为15‰,该值与盆地蒸发岩中的石膏的δ34S值相近;(4)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矿区内硫化物In、Se及Te含量都极低或低于检出限,且Sb/Bi的比值较大,故成矿温度不属于高温;不同阶段重晶石稀土总量低(∑REE=3.94×10-6)、富集中稀土元素及明显Ce负异常Eu正异常的特征,暗示成矿流体来自于盆地热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尤其是含膏盐地层);综上所述,认为青羊厂矿床的形成与兰坪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的逆冲推覆构造密切相关,是陆-陆碰撞造山事件所引发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尤其是含膏盐地层),成矿机制主要为流体的降温沸腾,属低温热液矿床范畴。

许胜超,肖高强,龚庆杰,刘宁强,杨天仪,刀艳,向龙洲,李忠[4](2019)在《兰坪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指出西南三江中段兰坪盆地是着名的金属成矿区,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以铜、铅、锌、银为主。2012—2016年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完成了1∶25万丽江市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平均采样密度为1. 02个/km2,采样介质为代表汇水域基岩成分的岩屑,样品粒级为-10~+60目。以兰坪盆地内的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为基础,首先分析了盆地内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仅从元素富集系数的大小来判断研究区内有利矿种的方法欠妥;进而为消除元素的风化富集效应而采用变值七级异常划分方案绘制了该区地球化学异常图,并对区内的主要成矿元素进行异常圈定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所圈定的异常区不仅与该区典型矿床在空间上相吻合,而且单元素异常级别或平均异常强度也与矿床的规模相一致,已知矿床均位于平均异常强度达3级以上的异常区。除典型已知矿区外,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显示兰坪盆地东北部老君山地区和盆地中南部白洋厂南部地区是盆地内寻找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地段。

毕献武,唐永永,陶琰,王长明,胥磊落,戚华文,兰青,木兰[5](2019)在《西南三江碰撞造山带沉积岩容矿Pb-Zn-Ag-Cu贱金属复合成矿与深部过程》文中研究说明西南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沱沱河、玉树、昌都和兰坪-思茅地区)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内的一系列以沉积岩容矿的Pb-Zn-Ag-Cu贱金属矿床,构成长达千余千米的青藏高原东缘贱金属成矿带。作为大陆碰撞环境成矿谱系的重要矿床类型,加强这些矿床的理论研究对提高和完善大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查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这些Pb-Zn-Ag-Cu矿床的分布受盆地形成后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走滑构造控制,其容矿岩石和成矿作用特征与SEDEX和MVT矿床存在明显的差异,矿床成矿流体表现出多来源混合的特征,成矿与深部过程密切相关。尽管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缺乏高精度年代学数据制约,成矿动力学背景及其与碰撞造山的时空联系存在较大争议。一些矿床的研究显示复合成矿迹象,但是复合成矿过程与深部驱动等问题仍不清楚。近年来我们以兰坪和昌都盆地的Pb-Zn-Ag多金属矿床和Cu多金属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源-运-储系统和复合成矿机制以及深部过程对成矿制约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兰坪盆地西缘Cu(Mo)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48~58Ma,兰坪和昌都盆地Pb-Zn-Ag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27~33Ma。成矿流体表现出明显的多来源混合的特征,主要存在三种类型:1)变质流体与盆地卤水或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满-连城Cu矿床为代表; 2)盆地卤水与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顶Pb-Zn矿床为代表; 3)盆地卤水和岩浆流体复合成矿,以拉诺玛Pb-Zn-Sb矿床为代表。兰坪盆地西缘Cu矿床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主碰撞挤压阶段,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变质流体可能来源于陆-陆碰撞俯冲引起的高压变质。Pb-Zn矿床主要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构造挤压和造山隆起驱动盆地流体迁移,同期的岩浆活动主要为成矿提供热驱动力或成矿物质。

杨立飞[6](2019)在《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兰坪盆地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部,是典型造山盆地。经历了中、新特提斯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亦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域。然其构造演化尚存在争议,成矿系统亟待建立。本文通过碎屑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从沉积物物源、思茅地块归属性以及盆地性质等方面研究,解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解剖了盆地典型矿床,探讨了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过程。碎屑岩具有轻稀土右倾、重稀土平缓、负Eu异常,较低的La/Sc(平均4.35)、Sc/Th(0.79),Cr/Th(5.01)和Co/Th(0.76)值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25162304Ma、18931855 Ma和244185 Ma三个区间,提出盆地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和思茅地块。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显示思茅地块在新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峰值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扬子板块一致,有别于腾冲-保山地块,认为前者属于华夏古陆,后者属于冈瓦纳大陆。结合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研究,提出兰坪盆地三叠纪–新近纪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分为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早侏罗世裂谷盆地、中侏罗–晚白垩世陆内坳陷盆地、古近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以来的走滑拉分盆地等阶段。金满-连城Cu-Mo矿床具有δ65Cu(-0.350.21‰)、δ13C(-5.3-4.1‰)、δ18O(11.915.5‰)和δ34S(-2.0-4.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盆地沉积岩。δD(-95.2109.7‰)、δ18O(6.28.0‰)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160300℃;820%NaCleqv)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水,部分来自盆地热卤水和大气降水,提出其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金顶Pb-Zn矿床具有δ66Zn(00.35‰)、δ34S(-22.0-13.0‰,-1.02.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新生代砂岩、膏岩层及古油气藏。黄/白铁矿较高Co/Ni值(0.510.0),与MVT型矿床一致,含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属于MVT型矿床。盆地南部笔架山Sb、扎村Au等矿床含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灰岩及岩浆岩,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重点解剖盆地典型矿床和盆地构造演化,划分出古新世-早始新世中低温热液脉型Cu-Mo-Pb-Zn-Ag、渐新世MVT型Pb-Zn-(Cu)和始新世低温热液Sb-Au-As-Hg三类成矿系统,并提出两种复合成矿作用类型。

贾敬伍[7](2014)在《云南西部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脉状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印-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形成大陆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是大陆碰撞与成矿研究的天然的理想场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江”地区发育沉积岩容铅锌、铅锌铜银贱金属矿床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矿床类型。对这些矿床进行研究,有利于弄清造山过程与区域成矿的耦合关系,发展沉积岩容铅锌矿床成矿理论,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前人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随着前人对该地区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些成矿问题,如: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模式等,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还需要同世界上类似的矿床进行对比,以求其异同。“三江”中段的兰坪盆地夹持于澜沧江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之间,盆地内的矿床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带性:西侧为受南北向逆冲断裂控制的的Cu矿带,呈近南北向;东侧为一条受控于华昌山逆冲断裂的Pb-Zn-(Ag-Sr)矿带,呈北北东向。本论文选取白秧坪矿集区西矿带中的白秧坪、扎塘和两叉箐三个矿段作为研究对象,称之为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脉状矿床或白秧坪脉状矿床。其赋矿围岩主要为白垩系景星组灰白色砂岩,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西向张性断裂。成矿热液中碳酸盐矿物的δ13CV-PDB值介于-0.5~-5.2‰之间,平均为-2.3‰,说明碳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射气和地层中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可能与成矿期的早、晚两个阶段分别对应;δ18OV-SMOW值介于13.6~21.3‰,平均为17.4‰,成矿流体性质主要为盆地流体。矿石矿物中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广,δ34SV-CDT值介于-26.8‰~9.3‰之间,主要为4.0‰~8.0‰,说明硫可能有多种来源。硫来源于蒸发岩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生物还原作用在成矿早期有一定的贡献。根据脉石矿物中方解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两义箐、扎塘和白秧坪三个矿段的方解石具有同源性,但两义箐矿段的方解石形成较晚,研究区在成矿期主要为还原环境。根据本文对白秧坪脉状矿床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以下认识:白秧坪脉状矿床的铅锌矿化属渐新世早期,铜矿化发生在始新世,早于铅锌矿化。白秧坪、扎塘和两叉箐三个矿段为同一套成矿系统,只是成矿为铜矿化和铅锌矿化先后两个阶段。

江彪[8](2014)在《三江南段兰坪—思茅盆地沉积岩容矿型铅锌成矿作用》文中认为“三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由并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而得名,地域跨云南西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再向西到青海南部,形状呈弧形带状。兰坪—思茅盆地位于“三江”南段,夹持于西部的澜沧江缝合带和东部的金沙江缝合带之间,向北趋于歼灭,向南呈扫帚状散开,北窄南宽。区内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十分发育,碳酸盐岩容矿的铅锌矿床大量产出。前人对这些矿床的成因还存在争议,思茅盆地内发育的碳酸盐岩容矿的铅锌矿床更是少有研究。兰坪—思茅盆地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深入研究对于整个“三江”贱金属成矿带,乃至沉积岩容矿型铅锌矿床成矿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兰坪—思茅盆地典型沉积岩容矿型铅锌矿床兰坪盆地白秧坪矿集区各Pb-Zn矿床、金顶Pb-Zn矿床、河西—三山Pb-Zn矿床、菜籽地Pb-Zn矿床、老君山Pb-Zn矿床以及思茅盆地萝卜山Pb-Zn矿床、厂硐Pb-Zn矿床和易田Pb-Zn矿床进行大量野外和系统室内实验测试工作,查明了三江南段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基本地质特征,明确了盆地内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及其伴生的次级构造对铅锌矿床和矿体的控制形式;探究了矿石组构和矿物组合类型;确定了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提出了兰坪—思茅盆地沉积岩容矿型铅锌矿床成因上可归于类MVT型铅锌矿床,并构成三江类MVT型铅锌矿床巨型成矿带的南延部分的观点;建立了兰坪—思茅盆地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成矿模型,总结了该类型矿床区域找矿思路和方向。兰坪—思茅盆地沉积岩容矿型铅锌矿床为后生矿床,构造控矿作用明显,同逆冲期形成的主逆冲断层及其次生断裂和平推断层、推覆形成的盐丘底辟穹窿构造、新生代区域走滑作用使先存的逆冲断层再张开、区域逆冲后的短暂应力松弛或区域伸展作用形成的张性断裂及相关溶洞垮塌构造,都是重要的控矿构造,此外,由于成矿流体交代围岩作用,个别矿床也出现顺层发育的层状或似层状矿化。赋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和钙质胶结砂岩,矿石组成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和方解石三种矿物的各种组合,呈脉状、交代碳酸盐岩或交代角砾胶结物、胶结围岩角砾等矿化样式出现,一些矿床也发育重晶石、天青石、萤石等热液矿物,硫化物除方铅矿和闪锌矿外,也发育少量黄铁矿、黝铜矿、硫砷铅矿等。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温度范围主体变化于110~210℃,峰值集中在110~150℃之间,盐度范围变化于3.7~24.17wt%(NaCleq),平均为17.28wt%(NaCleq),呈现低温高盐度的盆地卤水特征;热液成矿期单矿物主微量稀土元素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经历温度渐降的演化过程,总体呈现还原性流体性质和中低温成矿特点。C-O同位素研究表明,碳质主要源自地层碳酸盐岩溶解,部分矿床有沉积有机物脱羟基的贡献,成矿流体主体为盆地卤水,此外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S同位素组成显示硫可能有多个来源,主要来自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或者有机质的热分解,部分矿床细菌还原硫作用显着;Sr同位素和Pb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成矿物质全部来自沉积地层或有盆地基底物质贡献,成矿与岩浆作用无关;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成矿作用发生在41~29Ma,对应于印度-欧亚大陆晚碰撞转换阶段。综上建立兰坪—思茅盆地沉积岩容矿型Pb-Zn系列矿床成矿模型:兰坪—思茅盆地沉积岩容矿型Pb-Zn矿床是盆地卤水活动的结果,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在大陆内部形成富盆地卤水的挤压/走滑盆地,下渗的盆地卤水在深部被加热向上运移,并由盆地两侧隆起向地形低洼处横向排泄,流体运移过程中沿途萃取各沉积地层中的成矿元素,最终在有利成矿部位沉淀就位。

邹志超,胡瑞忠,毕献武,叶霖,武丽艳,冯彩霞,唐永永[9](2012)在《滇西北兰坪盆地李子坪铅锌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闪锌矿中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蕴含着与成岩、成矿密切相关的地球化学信息。李子坪铅锌矿床位于兰坪盆地北部,矿体呈脉状、似层状产出于侏罗系花开佐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夹泥质岩组合建造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矿床闪锌矿形成于中低温环境,以富含Ga、Ge、Ag、Cd、Tl、Ni、Cu和As等微量元素,亏损Fe、In、Sn、Mn和Co等元素为特征。总体上,该矿床闪锌矿中Ag、Ga和Fe等微量元素组成明显不同于喷流沉积铅锌矿床(如白牛厂、老厂和大宝山),更不同于夕卡岩型矿床(如核桃坪与鲁子园),而与一般MVT型矿床(墨西哥Tre Marias、云南会泽和贵州牛角塘)和金顶铅锌矿床类似,但Cd含量明显低于MVT型矿床和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暗示其独特的成矿机制。稀土元素研究显示,闪锌矿与赋矿围岩的REE分布模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而不同于兰坪盆地富碱岩体,暗示该矿床闪锌矿的REE分布模式受围岩地层的影响。

王晓虎,侯增谦,宋玉财,王光辉,张洪瑞,张翀,庄天明,王哲,张天福[10](2012)在《兰坪盆地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文中研究表明白秧坪矿床位于滇西北兰坪盆地北部,是一沉积岩容矿的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矿体赋存于中生代地层中,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通过成矿期方解石、石英、闪锌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方解石的C、O和含硫矿物的S、Pb同位素研究,来探讨成矿流体性质及其来源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白秧坪矿床包裹体一般小于10μm,气液两相为主,成矿流体体系为Ca2+-Na+—K+-Mg2+-Cl--F--NO3-卤水体系,矿床矿物中冰点温度范围为-26.4~-0.2℃,平均为-14.6℃,均一温度集中于120~180℃,盐度为0.35%~24.73%(NaCleq),平均值16.9%(NaCleq),成矿流体密度在0.84~1.11g/cm3之间,平均值1.04g/cm3,成矿压力为28.0~46.9MPa,平均37.6MPa,对应的成矿深度约1058~2452m,平均1555m,集中于1200~1800m;碳质的来源较为均一,矿石中热液方解石中碳源自地层中碳酸盐岩溶解,成矿流体属于盆地流体系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物质硫来自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或者含硫有机质的热分解,金属成矿物质来自沉积地层和盆地基底.

二、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2 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3 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工作情况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区域地质背景
    2.2 青海沱沱河区域地质背景
    2.3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区域地质背景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分析
    3.2 电子探针分析
    3.3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
    3.4 硫化物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分析
    3.5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分析
    3.6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分析
    3.7 硫化物Rb-Sr同位素分析
    3.8 方解石Sm-Nd同位素分析
    3.9 碳质泥岩Re-Os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青海沱沱河地区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多才玛铅锌矿床
        4.1.2 雀莫错铅锌矿床
    4.2 样品采集及描述
    4.3 测试结果
        4.3.1 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
        4.3.2 闪锌矿地球化学组成
        4.3.3 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
        4.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4.4 讨论
        4.4.1 成矿年代
        4.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4.4.3 S同位素
        4.4.4 Pb同位素
        4.4.5 Sr同位素
        4.4.6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4.4.7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五章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地区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杜达铅锌矿床
        5.1.1.1 矿床地质
        5.1.1.2 矿体特征
        5.1.1.3 矿石特征
        5.1.1.4 成矿阶段划分
        5.1.1.5 围岩蚀变
    5.2 样品采集及描述
    5.3 测试结果
        5.3.1 碳质泥岩Re-Os定年
        5.3.2 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
        5.3.3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
        5.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5.4 讨论
        5.4.1 成矿年代
        5.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5.4.3 S同位素
        5.4.4 Pb同位素
        5.4.5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5.4.6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六章 铅锌成矿作用对比及其对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的启示
    6.1 新特提斯构造域沉积岩容矿铅锌时空分布规律
    6.2 典型矿床含矿层位对比
    6.3 与世界典型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对比
    6.4 对新特提斯洋演化及陆陆碰撞过程的启示
    6.5 对特提斯成矿域铅锌矿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云南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床热力学形成条件与矿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1.1.1 选题依据
        1.1.2 兰坪盆地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1.3 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1.4 国内银、钴矿床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1.2.1 研究内容
        1.2.2 主要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古生界
        2.1.2 中生界
        2.1.3 新生界
    2.2 构造
    2.3 岩浆作用
    2.4 变质岩
3 白秧坪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容矿构造
        3.1.2 赋矿围岩
        3.1.3 矿区矿石构造
    3.2 矿石特征
        3.2.1 成矿期次
        3.2.2 矿石的结构、构造
        3.2.3 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3.2.4 矿物成因意义
    3.3 小结
4 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4.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5 热力学相图原理与应用
    5.1 热力学相图原理
    5.2 Eh-pH相图
    5.3 离子活度与pH相图
    5.4 小结
6 其他元素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6.1 Ag元素富集成矿过程
    6.2 Co元素赋存状态研究
        6.2.1 Co的地球化学意义
        6.2.2 Co元素迁移过程
7 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模式
    7.1 建立成因模式的证据
        7.1.1 矿物学特征
        7.1.2 成矿物质来源
        7.1.3 热力学相图特征
        7.1.4 成矿与区域地质演化关系
    7.2 成矿过程及矿床成因模式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滇西永平青羊厂脉状富铜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微区地球化学示踪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2.1 原位S同位素的应用与进展
        1.2.2 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应用进展
        1.2.3 流体包裹体的应用与进展
    1.3 兰坪盆地西矿带脉状Cu矿床研究现状
        1.3.1 成矿物质来源及流体来源与演化
        1.3.2 成矿年龄
        1.3.3 矿床成因
        1.3.4 青羊厂矿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与取得的主要认识
        1.5.1 进度安排及完成工作量
        1.5.2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主要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分布与成矿分带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
        3.5.1 矿物共生组合
        3.5.2 矿石组构
    3.6 围岩蚀变
    3.7 主要矿物特征
    3.8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
    3.9 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 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
    4.4 成矿压力及深度估算
    4.5 流体包裹体成分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2 分析方法
    5.3 S同位素特征
    5.4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4.1 微量元素特征
        5.4.2 稀土元素特征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6.2 矿化剂S的来源
    6.3 成矿金属元素的迁移与沉淀
        6.3.1 成矿元素的迁移
        6.3.2 成矿元素的沉淀
    6.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6.4.1 成矿温度
        6.4.2 成矿环境
    6.5 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初探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兰坪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2.1 样品采集
    2.2 分析测试
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含量统计参数
    3.2 地球化学异常图
4 讨论
    4.1 典型矿区的异常特征
    4.2 找矿预测区
5 结论

(5)西南三江碰撞造山带沉积岩容矿Pb-Zn-Ag-Cu贱金属复合成矿与深部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
    1.1 成矿构造背景
    1.2 成矿特征
        (1) Pb-Zn多金属矿床
        (2) Cu (Mo) 多金属矿床
2 成矿时代
3 成矿物质基础与成矿金属来源
    3.1 成矿物质基础
    3.2 成矿金属来源
        (1) Pb-Zn多金属矿床
        (2) Cu (Mo) 多金属矿床
4 典型矿床流体特征和成矿过程
    (1) 盆地卤水与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兰坪金顶超大型Zn-Pb矿床为例
    (2) 盆地卤水和岩浆流体复合成矿———以昌都盆地拉诺玛Zn-Pb-Sb矿床为例
5 复合成矿机制与深部过程
    5.1 复合成矿与元素超常富集
        (1) 多期矿化复合成矿
        (2) 金顶超大型Zn-Pb矿床成矿的独特性
    5.2 深部过程制约
6 主要认识

(6)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1.5.1 解析盆地性质
        1.5.2 示踪沉积物物源
        1.5.3 约束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1.5.4 研究新生代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作用
2 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
    2.1 原特提斯洋
    2.2 古特提斯洋
    2.3 中特提斯洋
    2.4 新特提斯洋
    2.5 新生代碰撞造山
3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
    3.1 物质来源
        3.1.1 盆地地质
        3.1.2 样品与岩相学
        3.1.3 碎屑岩地球化学
        3.1.4 碎屑锆石年代学
        3.1.5 物质来源讨论
    3.2 地块属性与盆地性质
        3.2.1 地块属性
        3.2.2 盆地性质
4 兰坪盆地典型矿床
    4.1 金满-连城Cu-Mo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矿体与矿石
        4.1.3 含矿流体
        4.1.4 成矿物质
        4.1.5 成矿制机制
    4.2 金顶Pb-Zn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矿体与矿石
        4.2.3 含矿流体
        4.2.4 成矿物质
        4.2.5 成矿机制
    4.3 白秧坪Pb-Zn-Cu-Ag矿集区
        4.3.1 东矿带
        4.3.2 西矿段
5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
    5.1 古新世前陆盆地与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
        5.1.1 成矿时代
        5.1.2 成矿物质
        5.1.3 含矿流体
        5.1.4 成矿机理
    5.2 渐新世走滑拉分盆地与MVT型成矿系统
        5.2.1 成矿年代
        5.2.2 成矿物质
        5.2.3 含矿流体
        5.2.4 成矿机理
    5.3 始新世前陆盆地与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5.3.1 成矿年代
        5.3.2 成矿物质
        5.3.3 含矿流体
        5.3.4 成矿机理
    5.4 盆地复合成矿作用
6 结语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1.1 思茅地块属性
        6.1.2 盆地沉积物物源
        6.1.3 盆地构造演化
        6.1.4 盆地成矿系统
    6.2 存在问题
        6.2.1 成矿系统时限约束
        6.2.2 成矿系统与岩浆岩关系
        6.2.3 成矿系统间耦合关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云南西部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脉状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实物工作量和工作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地理位置
        2.1.2 大地构造环境
    2.2 区域构造
        2.2.1 东侧边界控盆断裂带
        2.2.2 西侧边界控盆断裂带
        2.2.3 中轴断裂带
        2.2.4 逆冲推覆构造
    2.3 区域地层
        2.3.1 元古界
        2.3.2 古生界
        2.3.3 中生界
        2.3.4 新生界
    2.4 岩浆作用及其分布特征
    2.5 盆地演化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矿床地质
    3.1 地层
    3.2 断裂构造
    3.3 矿体特征
    3.4 围岩特征
    3.5 矿石、矿物特征
        3.5.1 矿石特征
        3.5.2 矿物成分
        3.5.3 矿石结构、构造
    3.6 成矿期次划分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C-O同位素
    4.2 S同位素
    4.3 稀土元素
第5章 矿床成因
    5.1 各矿段成矿特征比较
    5.2 矿区构造变形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
    5.3 构造变形与成矿的关系
        5.3.1 成矿时代
        5.3.2 构造变形与矿化关系
    5.4 含矿热液来源、运移过程
        5.4.1 含矿热液来源
        5.4.2 成矿流体驱动机制
        5.4.3 金属沉淀机制
    5.5 成矿过程
        5.5.1 描述性模型
        5.5.2 成矿机制
    5.6 对勘查找矿的指导意义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三江南段兰坪—思茅盆地沉积岩容矿型铅锌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MVT 铅锌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MVT 铅锌矿床全球展布
        1.2.2 矿床主要特征
        1.2.3 构造背景
        1.2.4 成矿控制因素
        1.2.5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
        1.2.6 成矿年代
        1.2.7 成矿模型
    1.3 兰坪—思茅盆地沉积岩容矿型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情况
    1.7 实验方法介绍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三江”地区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
        2.2.2 兰坪—思茅盆地构造演化
        2.2.3 与成矿有关新生代构造系统
    2.3 岩浆岩
    2.4 变质岩
    2.5 区域矿产分布与成矿系列划分
        2.5.1 矿床分布
        2.5.2 成矿系列划分
3 成矿特征与成矿作用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成矿背景
        3.1.2 矿石矿化
        3.1.3 矿物成分
    3.2 成矿流体特征
    3.3 成矿物质来源
    3.4 成矿年代
4 成因机制和成矿模型
    4.1 矿床发育特征
    4.2 矿床成因机制
    4.3 区域成矿模型
    4.4 区域找矿勘探思路和方向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滇西北兰坪盆地李子坪铅锌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及矿床地质特征
2 样品采取与分析测试
3 闪锌矿地球化学特征
    3.1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3.2 闪锌矿稀土元素特征
4 讨论
    4.1 成矿温度
    4.2 成矿流体
    4.3 矿床成因
5 结论

四、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D]. 张辉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云南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床热力学形成条件与矿床成因分析[D]. 张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滇西永平青羊厂脉状富铜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苏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兰坪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J]. 许胜超,肖高强,龚庆杰,刘宁强,杨天仪,刀艳,向龙洲,李忠. 现代地质, 2019(04)
  • [5]西南三江碰撞造山带沉积岩容矿Pb-Zn-Ag-Cu贱金属复合成矿与深部过程[J]. 毕献武,唐永永,陶琰,王长明,胥磊落,戚华文,兰青,木兰. 岩石学报, 2019(05)
  • [6]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D]. 杨立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云南西部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脉状矿床成因研究[D]. 贾敬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
  • [8]三江南段兰坪—思茅盆地沉积岩容矿型铅锌成矿作用[D]. 江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9]滇西北兰坪盆地李子坪铅锌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邹志超,胡瑞忠,毕献武,叶霖,武丽艳,冯彩霞,唐永永. 地球化学, 2012(05)
  • [10]兰坪盆地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J]. 王晓虎,侯增谦,宋玉财,王光辉,张洪瑞,张翀,庄天明,王哲,张天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5)


地质论文 地球化学论文 铅锌矿论文 矿物学论文 矿石论文

上一篇:冷季型草坪常见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数据库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