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丹,文峥嵘,罗鸣钟,柴毅,杨代勤,李锐,魏巍[1](2021)在《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黄鳝产业急速发展以及养殖面积剧增的同时,寄生虫疾病频发,给黄鳝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黄鳝寄生虫的种类、生活史和寄生关系、种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寄生虫病病症与危害等方面对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黄鳝寄生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人们全面了解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提供参考,并为黄鳝寄生虫疾病的合理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潘庭双,江河,段国庆[2](2015)在《淮河流域黄鳝体内寄生虫的感染率及季节动态》文中指出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间的春、夏、秋、冬季,在安徽境内淮河流域的阜阳市阜南县曹集镇、淮南市潘集区平圩镇、滁州市凤阳县枣巷乡鲜活野生黄鳝收购点采集体长17.167.6cm,体质量23327g的黄鳝338尾,调查黄鳝寄生虫的流行病学。结果共检出4种寄生虫,其中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感染率最高18.9%,大型多构槽绦虫Polyonchobothrium magnum 3.0%,幼旋尾线虫Polyoncobothrium magnum 3.0%,鳗鲡独孤吸虫Azygia anguillae 0.9%。隐藏新棘虫的感染率随体长增长而增加,随季节变化而异,即春季最高,秋季最低。黄鳝体长小于32.5cm时,无隐藏新棘虫感染;体长大于52.5cm时,隐藏新棘虫感染率最高32.26%。3个采样点黄鳝感染的寄生虫种类、感染率、平均丰度均不同。两种寄生虫同时感染黄鳝的比例较低。
潘庭双,江河,胡王,陈红莲[3](2014)在《安徽黄鳝体内寄生虫调查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对长江流域安徽省境内黄鳝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共检出6种寄生蠕虫,其中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率最高(41.8%),其次是鳗鲡独孤吸虫(3.5%)、大型多钩槽绦虫(3.5%)、胃瘤线虫(3.3%)、锯缘叶形吸虫(1.1%)、幼旋尾线虫(0.8%).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与黄鳝体长相关,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黄鳝体长小于32.5cm时,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率最低(18.52%);体长在37.542.4cm时,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率最高(46.61%).新棘衣棘头虫对黄鳝感染率春季最低,秋季感染率最高.黄鳝采集的6个地点寄生虫感染的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均有所不同.2种寄生虫共感染黄鳝情况较常见,而3种寄生虫共感染比例较低.
彭彬[4](2010)在《四川地区黄鳝出血病与寄生虫病病原学研究》文中提出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是我国极具开发价值的名特优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肉质鲜美,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黄鳝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有关黄鳝疫病研究则相对滞后,黄鳝健康养殖和疫病的防治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黄鳝人工养殖严重受阻。四川是我国黄鳝主产区之一,有关黄鳝出血病和寄生虫病报道的资料也很少。黄鳝出血病是黄鳝的重大细菌病害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黄鳝寄生虫病也是黄鳝的重要病害之一,寄生虫消耗黄鳝体内营养,破坏器官组织,阻碍黄鳝生长、发育,降低黄鳝机体免疫力,从而引发其他继发性疾病。本研究采用动物回归和细菌常规分类鉴定方法以及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手段,对黄鳝出血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常规的寄生虫调查方法对黄鳝寄生虫感染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为黄鳝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1.黄鳝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动物回归和细菌常规分类鉴定方法以及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手段分离鉴定了四川13个地区的黄鳝出血病病原菌。从13个黄鳝出血病自然发病地区中的10个地区的出血病病料中分离鉴定出了14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所有分离菌株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呈圆形、边缘整齐、中央隆起、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状的菌落。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其对泥鳅、云斑鮰和小白鼠都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分离菌株对2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4株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对萘啶酸、诺氟沙星、头孢呋新、四环素等15种药物敏感;对多粘菌素B、亚胺硫霉素等5种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对磺胺异恶唑、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4种药物耐药。2.黄鳝藤黄微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动物回归和细菌常规分类鉴定方法以及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手段分离鉴定了四川13个地区的黄鳝出血病病原菌。从四川名山地区黄鳝出血病病料中分离鉴定出了1株革兰氏阳性球菌,为致病性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可见圆形、突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不透明、乳黄色菌落。动物感染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云斑鯝有缓慢致病作用,对泥鳅和小白鼠不具致病作用。分离菌株对2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菌株对诺氟沙星、头孢唑啉、羧苄西林等18种药物敏感;对复达欣中度敏感;对萘啶酸、加替沙星、磺胺异恶唑等5种药物耐药。3.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蠕虫调查采用常规寄生虫调查方法对四川眉山、乐山、绵阳等13个地区共计435尾黄鳝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地区黄鳝体内寄生蠕虫有3种,分别为胃瘤线虫幼虫(Eustrongylides sp.(larva)),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Neosentis) celatus)和锯缘叶形吸虫(Phylldistomum serripatula);其感染率依次为19.08%,18.85%,和4.83%。因此胃瘤线虫幼虫、隐藏新棘虫和锯缘叶形吸虫是四川地区人工养殖黄鳝重点防治的寄生虫。
韩九皋[5](2007)在《刺鳅感染小瓜虫病及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2006年10月4日在衡水湖收集到2尾感染小瓜虫病的刺鳅,病鱼于第9天和第10天相继死亡。2006年10月20日又收集到5尾感染小瓜虫病的刺鳅,对5尾病鱼以水温30℃和0.03%福尔马林溶液结合增氧的综合方式进行治疗,2尾于第4天死亡,其余3尾16 d后痊愈。
雷曼红[6](2005)在《多子小瓜虫形态发育及其感染金鱼的动态组织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将40尾体重为25±2g金鱼随机分为2组,用刚孵化的多子小瓜虫幼虫直接感染金鱼,对小瓜虫形态发育及感染金鱼的动态病理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瓜虫的形态发育经历成虫、胞囊及幼虫三个阶段。成虫,椭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300~500μm,周身密被纤毛。扫描电镜下,胞口位于虫体的顶端腹面,腹缝线明显。透射电镜下,成虫纤毛轴丝微管有“9+3”的结构。虫体有大、小核各一,大核多为肾形,小核球形或三角形,位于大核的凹侧,大、小核均有核膜,胞质内含有大量线粒体、粘液泡、伸缩泡、食物泡、微管、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胞囊,其大小随成虫大小变化,成虫越大,其胞囊越大;成虫形成胞囊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胞囊内孵出幼虫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囊壁厚度随水温升高而变薄。透射电镜观察,囊壁由三层组成,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层电子密度低、均质。幼虫,卵圆形,大小为30~50×24~43μm。扫描电镜下,周身纤毛排列整齐,胞口位于虫体的顶端腹面,腹缝线不明显。透射电镜下,大小核分开,其它结构和成虫相似。 水温为15~20℃时,小瓜虫幼虫在30min内钻到金鱼的体表粘液里;感染4h,幼虫完全钻入鱼体表皮,粘液分泌亢进,但体表无明显的组织病理变化;感染24h,虫体一般钻入深层表皮组织,上皮细胞增生,表皮增厚。感染96h,虫体发育成熟,虫体内有一明显的马蹄形大核,上皮组织破裂、脱落。感染216小时,鱼体表出现“小白点”,白点周围的表皮坏死。对鳃的影响很严重,鱼体对小瓜虫感染的反应只局限于感染的局部。小瓜虫寄生在鳃小片间,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起来,相邻鳃小片粘连,鳃呼吸上皮细胞增生,鳃小片水肿、扭曲、变形、断裂、结构模糊,鳃丝结构消失,毛细血管充血。寄生虫影响了鳃对气体、离子交换,最终影响鱼的新陈代谢及生存。
杨明生[7](2003)在《黄鳝多子小瓜虫病急性传染与防治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水温28~30℃时,多子小瓜虫造成黄鳝的严重传染,并引起大量的死亡。用0.68mol/L的NaCl溶液或5.0~6.7mmol/L乙酸浸洗10min,效果很差,高温条件下多子小瓜虫引起急性传染病是罕见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黄鳝寄生虫的种类 |
| 1.1 体内寄生虫的种类 |
| 1.2 体外寄生虫的种类 |
| 2 黄鳝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寄生关系 |
| 2.1 体内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寄生关系 |
| 2.2 体外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寄生关系 |
| 3 黄鳝寄生虫种群的时空分布特征 |
| 3.1 地区分布特征 |
| 3.2 时间分布特征 |
| 3.3 个体差异性特征 |
| 4 黄鳝常见寄生虫病的病症及危害 |
| 5 黄鳝寄生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 6 展望 |
| 1材料与方法 |
| 1.1材料 |
| 1.2方法 |
| 1.3数据统计分析 |
| 2结果与分析 |
| 2.1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 |
| 2.2不同体长黄鳝的感染率和寄生虫的丰度 |
| 2.3黄鳝感染寄生虫的季节动态 |
| 2.4黄鳝感染寄生虫的地区动态 |
| 2.5黄鳝体内几种寄生虫共感染的情况 |
| 3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来源 |
| 1.2 样品处理 |
| 1.2.1 体长、体重测量 |
| 1.1.2样品收集 |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 |
| 2.2 不同体长黄鳝感染寄生虫的比较 |
| 2.3 黄鳝感染寄生虫的季节动态 |
| 2.4 黄鳝感染寄生虫的地区动态 |
| 2.5 黄鳝体内几种寄生虫共感染情况 |
| 3 讨论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
| 2. 黄鳝寄生虫病 |
| 2.1 黄鳝寄生虫名录 |
| 2.2 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状况 |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 第一章 四川地区黄鳝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试验动物 |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 2.2 方法 |
| 2.2.1 病原菌的分离 |
| 2.2.2 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 2.2.3 病原菌的鉴定 |
| 2.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 3. 结果 |
| 3.1 分离菌株的动物回归及感染试验 |
| 3.2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
| 3.3 菌株鉴定 |
| 3.3.1 有动力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 |
| 3.3.2 无动力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 |
| 4. 讨论 |
| 4.1 病原菌的鉴定 |
| 4.2 病因分析 |
| 4.3 药物敏感特性 |
| 5. 小结 |
| 第二章 四川地区黄鳝源藤黄微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试验动物 |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 2.2 方法 |
| 2.2.1 病原菌的分离 |
| 2.2.2 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 2.2.3 病原菌的鉴定 |
| 2.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 3. 结果 |
| 3.1 分离菌株的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 3.2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
| 3.3 菌株鉴定 |
| 3.3.1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 3.3.2 16S rDNA基因分析 |
| 3.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 4. 讨论 |
| 4.1 病原菌的鉴定 |
| 4.2 病因分析 |
| 4.3 药物敏感特性 |
| 5. 小结 |
| 第三章 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蠕虫调查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黄鳝采集 |
| 2.2 方法 |
| 3. 结果 |
| 3.1 黄鳝蠕虫感染的总体情况 |
| 3.2 不同体长规格黄鳝蠕虫感染的差异 |
| 4. 讨论 |
| 4.1 不同地区黄鳝体内寄生虫的种类 |
| 4.2 不同地区黄鳝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的比较 |
| 4.3 不同规格黄鳝寄生虫感染情况的比较 |
| 4.4 寄生虫感染黄鳝的关联程度 |
| 5.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1. 结论 |
| 2.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图版 |
| 1 刺鳅感染小瓜虫病例 |
| 1.1 感染症状 |
| 1.2 实验室检查 |
| 2 小瓜虫病的防治 |
| 2.1 刺鳅感染小瓜虫病的治疗 |
| 2.2 小瓜虫病的防治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实验虫种 |
| 1.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多子小瓜虫收集 |
| 1.2.2 虫体孵化、增殖 |
| 1.2.3 光镜观察 |
| 1.2.4 电镜观察 |
| 1.2.5 虫体感染金鱼的动态组织病理学研究 |
| 2 实验结果 |
| 2.1 成虫的形态观察 |
| 2.2 小瓜虫胞囊的形成所需时间、囊壁厚度与水温的关系、胞囊形态以及子代发育过程的观察 |
| 2.2.1 小瓜虫胞囊的形成所需时间与水温的关系 |
| 2.2.2 小瓜虫形成的胞囊壁厚度与水温的关系 |
| 2.2.3 胞囊的形态观察 |
| 2.3 小瓜虫幼虫孵化所需时间与水温关系及其形态观察 |
| 2.3.1 小瓜虫幼虫孵化所需时间与水温关系 |
| 2.3.2 小瓜虫幼虫的形态观察 |
| 2.4 超微结构观察 |
| 2.4.1 成虫的超微结构观察 |
| 2.4.2 胞囊的超微结构观察 |
| 2.4.3 幼虫的超微结构观察 |
| 2.5 小瓜虫感染金鱼的动态过程及组织病理观察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及说明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病原鉴定 |
| 2.2 发病情况 |
| 2.3 药物治疗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