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安全评价的特点和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试论安全性评价的特点与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兰乘宇[1](2021)在《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认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采,已成为各国油气田增产的主体,而支撑这些特殊油气层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水力压裂技术。其中,在国内外油田得到广泛应用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一般采用逐级缩径投球滑套,使得压裂级数和排量受到限制,难于满足多级、大排量压裂井的需求。为此,本文通过逐级全通径滑套工具的研发,以及相关配套工具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形成一种全新的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实现压裂级数和排量的提升。提出了“周向分级”设计理念,研制了逐级全通径的隼槽式滑套工具。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考虑了滑套工作状态和内壁复杂边界的影响,建立了隼槽式滑套内部流体域数值模型,分析了携砂液对隼槽式滑套内壁的冲蚀作用,通过降低涡流场,优选出隼槽式滑套的结构参数,增强了隼槽式滑套工具的耐冲蚀性,提高了多级压裂管柱的过砂量。通过对全通径多级压裂不动管柱中的喷嘴座伞键位置、喷砂口关闭和打开位置、无套时喷砂口位置的特殊流道结构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适用于特殊流道结构的携砂液压力损失计算公式,使全通径多级压裂不动管柱水力计算便于工程应用。通过对典型不动管柱结构和工艺参数下的水力计算,得到0~35%砂比、4~8m3/min排量时,卡距段以上竖直、弯曲和水平井段管柱压力损失以及卡距段内管柱压力损失,水力锚压力损失、K344-116HD封隔器压力损失、桥式喷砂封隔器关闭和打开状态以及无套状态下的压力损失,为压裂管柱水力计算提供了计算方法和依据。根据全通径不动管柱及封隔器结构特点和载荷特性,选取卡距内的胶筒、胶筒座、中心管、油管和套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卡距内管柱及封隔器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滑动接触边界的收敛判别准则;基于胶筒基体强度和纤维界面的粘结强度、压力密封和轴向串动条件的建立,提出了封隔器坐封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不同压力和波动工况下的10~90m卡距内管柱及封隔器动力学计算和分析,得到了胶筒接触应力、基体剪切应力和纤维界面剪应力、轴向位移的变化规律,以及30m卡距时封隔器坐封安全性最高,为多级压裂中封隔器的失效和控制提供了计算方法和理论依据。研发的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采用井口投同一外径隼翼开关,可实现多级分层改造。通过高182-151井和高127-更44井的现场实验,验证了隼槽式滑套的可靠性,以及压力损失计算方法和封隔器坐封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并在大庆油田累计应用386口井,满足了施工排量8.5m3/min,坐压8层以上的直井缝网压裂工艺需求,为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提供了一项新技术。

张本鹏[2](2021)在《一种拖挂式房车的侧翻安全性评价及结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拖挂式房车由于其灵活性与价格优势,在旅居车市场的占比持续增大。但拖挂式房车的牵引方式,导致房车在行驶时易因各种因素发生侧翻。由于车厢封闭,车内安全措施不足,整车质量较大,侧翻导致的后果比普通汽车更加严重。因此,拖挂式房车的侧翻安全性能日益为行业所关注。在拖挂式房车结构强度方面,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等不够完善。同时,作为一种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由于设计周期和研发投入的限制,针对拖挂式房车结构强度方面的探讨与研究明显弱于其它车辆。因此,相关的研究对行业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其结果也将进一步丰富行业经验。本文以一种基于板块组合的新型拖挂式房车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款房车的结构特点,建立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态及弯扭刚度的合理性。以FMVSS220、FMVSS216抗压强度标准为参考,分别建立符合仿真要求的正中施压和偏置施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抗压仿真求解。以ECER66标准为参考,建立侧翻有限元模型进行侧翻仿真求解。根据仿真结果从骨架变形、吸能情况、接触力三个方面分析该款拖挂式房车的侧翻安全性能,并探讨初始设计方案在结构安全性上的不足。通过仿真结果确定房车骨架结构中的薄弱区域,结合骨架结构特点和功能要求提出改进方案:对两组闭环梁及一组填充立柱进行位置分布优化,优化后的骨架模型在正中施压和偏置施压仿真中最大变形量分别减少6.1%、7.3%。对优化后的模型采用增加立柱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模型在正中施压及偏置施压仿真中最大变形量分别减少16.4%、11%,但在侧翻仿真中顶部骨架的吸能量减少。对顶部骨架及侧围骨架增加辅助支撑,改进后的模型顶部承载力满足法规,最大变形量显着减少且在侧翻仿真中顶部骨架的吸能量达到76.3%,改进效果良好。选取梁的最优分布位置及辅助支撑作为改进方案,建立改进后的车身骨架几何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样车的试制。本文的最终方案与分析结果直接用于基于板块组合的新型拖挂式房车的结构方案定型与试制,并达成预期性能。本文将抗压与侧翻性能引入拖挂式房车的结构方案的改良设计中,尽管本款房车在结构上具有特殊性,但其流程与结果对相关工作仍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陈必俊[3](2021)在《基于交通轨迹大数据的驾驶行为安全性评价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及其数量的居高不下使得驾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现有研究表明,多达90%的交通事故与驾驶员因素直接相关,驾驶员的风险性驾驶行为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营运企业来说,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将导致极大的危险性与破坏性,缓解驾驶安全性问题刻不容缓。然而,如何有效地量化驾驶行为风险程度,并客观地评价其驾驶安全性,仍然存在着巨大挑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长足发展,基于交通轨迹大数据的挖掘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轨迹数据蕴含着丰富的驾驶行为特征信息及其潜在规律,若能有效地提取数据表征的知识,则有望挖掘出数据中隐藏的驾驶行为模式,并量化其驾驶风险程度,进而可为营运企业实施驾驶行为的实时监测与安全评估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围绕交通轨迹大数据,深入分析研究其内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轨迹数据快速滤波方法,以更加合理及有效地对轨迹数据进行异常数据清洗。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轨迹数据中隐含的驾驶行为统计分布特征,并构建了包括超速、急减速、急加速、车速稳定性、急变道、超长怠速、熄火滑行和疲劳驾驶共8项风险性驾驶行为的挖掘算法与识别模型。针对驾驶行为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缺陷,本文运用模糊集(Fuzzy Sets)理论建立了驾驶行为的风险程度量化模型,实现了驾驶行为安全性从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转化,为客观而科学地衡量驾驶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方法与理论模型。针对驾驶安全性的评价问题,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驾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安全等级评价模型,完成了驾驶行为安全水平的等级分类。结果显示,与其他车辆相比,高风险车辆的隶属度值明显高出两个标准差。此外,本研究将气象因素和道路因素引入到评估系统中,并综合考虑驾驶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驾驶安全性的综合评价。同时,为了使模型更加有效且便捷地应用于真实场景,本文分别从驾驶风险等级、驾驶员安全性水平得分及驾驶行为可视化等三个维度对驾驶员进行综合考察,在营运企业或交通管理部门实施驾驶员考核、监测和培训指导等方面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与应用前景。

赵鑫磊[4](2021)在《节点偏差对车辐式张拉结构受力性能影响研究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大跨度空间钢结构近些年来在体育场、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等需要大空间的建筑中应用广泛,空间结构以其造型丰富、受力合理的优势深得广大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喜爱。张拉结构作为空间结构中的重要分支,近些年来也受到广大工程师们的青睐,但是因其钢构件安装的精度问题,难免会出现位置偏差,因此对于施工偏差的分析以及结构安全性、不同结构部分的敏感性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量定性的评价一直是众多科研人员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对车辐式张拉结构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量化评价指标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分析结论,为相似工程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本文以某车辐式张拉结构为研究背景,利用ABAQUS软件构建了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节点施工偏差对结构的受力影响,并研究了结构不同部位对节点偏差数量的敏感性。最后,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及工作如下:(1)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对结构进行节点施工偏差分析,首先利用一致节点偏差对完善模型进行修改,并利用弧长法在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计算。以第1、3、28及第33阶模态为一致缺陷施加的基础模态,每个模态下以0.1为梯度设置10组缺陷比例,通过对大量的一致缺陷模型进行计算,最终计算结果表明:缺陷比例因子为0.4时,杆件的应力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随着缺陷比例因子的增大,节点周围杆件的应力也跟着增大。(2)对完善模型进行了随机节点偏差的分析,主要运用MATLAB软件生成节点坐标伪随机数据,将其施加到完善模型中以模拟随机节点施工偏差,探究随机误差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结构在-120mm到120mm偏差范围内,节点周围杆件应力变化速率增大。(3)探究立面网壳、撑杆、屋面网壳及拉索四个部分对出现偏差节点的数量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屋面网壳结构对节点偏差数量的反应最敏感,撑杆部分次之,再次是拉索部分,立面网壳相较于部分对偏差节点数量的反应最不敏感。(4)利用模糊层次法对整个结构的安全性作出评价,构建模糊关系矩阵,对目标判断矩阵的各因素权重进行确定,建立二级模糊评价矩阵体系,根据现场实际监测数据制定了5个对应模糊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比数据和评价指标给出各个因素的判断矩阵,再进行二级评价,最后计算贴近度以确定最终评价等级,经计算该结构评价等级为“优”级,完成对某车辐式张拉结构的安全性评价。

兰容龙[5](2020)在《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萍乡市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修建的山区公路存在大量的填方和挖方边坡,持续性降雨或强降雨天气加上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山区公路发生严重的水毁灾害现象。当前萍乡市公路水毁灾害治理还是以灾后抢修为主,这种方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难以保证公路的有效运营。本文以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大量公路水害的现场调查,分析水害类型及成因;其次,将山区公路水害划分为公路边坡、排水系统、防护工程、桥涵工程和沥青路面等五种水害类型,确定各类型主要影响因子:工程地质、水文环境、设计施工、养护管理、边坡形态等因子,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各水害类型的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公路水害多因子安全性评价系统,然后以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体系为例,验证S225K64+700处实际公路边坡塌方工程案例,结果表明该处公路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与实际情况相符。最后,为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原则,以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体系为基础,提前预测公路的稳定性状态,并结合山区公路常见的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和公路边坡治理措施,加强灾前预防的作用;同时制定了S225K64+700处公路边坡的养护和修复措施,加固公路边坡的稳定,降低该处公路水害的再次发生率,保护过往行人及车辆的安全。

郑蕊[6](2020)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中西药联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风险未知。现有针对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研究,关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研究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关联。如仅从药物-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干扰因素众多,会出现归因不清的情况;仅从药物-内在机制研究,来自实验室的数据难以直接助力临床决策。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可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进行的工作。目的:基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探索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征靶关联法”,用以提示中西药联用风险。从临床上常见、易出现风险的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切入,以喜炎平(Xiyanping,XYP)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联用的临床安全性评价为实例,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系统收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中成药部分》(2019年)中涉及的中药独家品种与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等相关管理条例的要求,对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情况进行评价及问题分析。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阐释中西药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构建思路。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建立“征靶关联法”用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提示用药风险。探讨“征靶关联法”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及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3.1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选取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国自发呈报系统中XYP所有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集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药物联用等因素对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严重程度影响。运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技术(VIP技术)分析影响因素对ADRs严重程度的贡献强度及方向。3.2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以个案报告、随机对照试验、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试验四大部分数据为来源。运用BCPNN法、Meta分析和传统频数法,分析联用药物-症状联系强度、原发病、ADRs发生率等关键临床特征,构建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3.3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以RB及XYP主要成分、皮疹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文献、药物(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XYP-RB干预皮疹靶点,以Venn图形式表示。使用DAVID、KEGG数据库、Cytoscape 3.7.2软件,对XYP-RB联用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共同作用靶点群,四部分靶点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与通路富集(KEGG分析),对比靶点群生物功能及通路分布,分析联用调控皮疹的可能机制。3.4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50mg/kg、500mg/kg剂量的XYP,100mg/kg、150mg/kg剂量的RB及交叉联用,以0.8%伊文思蓝为指示剂,给药30 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留取血清、耳组织。48h后,定量测定耳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量。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2、IL-4、L-5、IL-6、CXCL1、IFN-γ、TNF-α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耳组织中靶蛋白Fas及Caspase 8的mRNA表达,初步探索XYP-RB联用调控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1.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共收集692篇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其中21篇注射剂说明书中,95.2%对药物相互作用标注尚无相关信息,4.8%未做相关标注。仅5.2%的非注射剂说明书提示药物相互作用。71.3%说明书对有毒药物、96.3%对配伍禁忌未做相关提示。64.6%说明书对ADRs标注尚不明确,且20.0%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共收集138篇中药注射剂说明书(52种)。81.9%说明书标注尚无相互作用信息,0.7%标注尚不明确,仅17.4%说明书进行了相关描述。涉及十八反、十九畏使用禁忌的说明书普遍未做提示(75.0%)。18.1%说明书对ADRs标注为尚不明确,且20.2%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现有中成药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严重缺失,ADRs、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报告等基础信息普遍不明确,针对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方法对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关联缺失,尚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征靶关联法”是指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通过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来提示联用风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构成要素包括风险识别-特征提取-征靶关联-实验验证。其特点是通过对多来源临床数据的系统分析,从作用靶点角度,关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来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合作是该方法的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共纳入26317例XYP相关ADRs。年龄、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单用XYP出现ADRs的严重程度倾向于一般。年龄与联用共同纳入VIP分析中,0-6岁患者倾向于出现一般ADRs,40岁以上患者倾向于严重ADRs。对于0-40岁患者,XYP-RB联用倾向于发生严重ADRs(VIP值>1且相关系数>0)。识别出XYP-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且ADRs倾向于严重(0-40岁)。个案报道、医院集中监测未有相关报告,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低质量研究且存在偏倚风险。多元证据体提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联用不影响RB的ADRs发生率。联用降低了 RB在小儿手足口病(RR=0.52,95%CI=0.36-0.75,P=0.0005)、小儿病毒性肺炎(RR=0.36,95%CI=0.14-0.95,P=0.04)的 ADRs 发生率。小儿手足口病属超说明书用药,涉及ADRs 比重最高。在10-15mg/kg RB与5-10mg/(kg·d)XYP,每日一次条件下,出现ADRs 比例最高,联用组56.9%ADRs为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反应与XYP-RB联用显示强相关E(ICij)=0.70。59.1%ADRs报告在首次联用中出现,其中57.3%表现为皮疹(82.5%)、瘙痒(17.5%)。皮疹为XYP-RB联用主要的临床特征且符合类过敏反应特点。XYP与RB共同调控皮疹靶点有21个。代谢在各靶点谱作用中所占比例最高(58.33%、31.33%、58.82%、60.00%),可能是 XYP-RB 联用的关键生物功能。XYP 与RB特异性调控皮疹增加了信号转导、蛋白代谢等功能。各部分靶点群在炎症(23.07%以上)、凋亡(53.33%以上)相关通路富集比重较高。单药还可特异性激活HIF-1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RNAs等通路。XYP与RB联用可能是通过在代谢生物功能中的叠加作用,增强调控炎症和凋亡相关通路,同时,可能调控更广泛的靶点通路谱,引发皮疹等ADRs。在类过敏反应实验中,XYP、RB组无血管渗出反应或轻微,联用可见血管通透性显着增高,但耳重未见明显变化。IL-1β与IL-2表达低于检测限度,TNF-α、IFN-γ、CXCL1、IL-5、IL-4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IL-6在给药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 mg/kg RB组FasmRNA,有显着性升高(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mg/kg RB组Caspase 8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分析基础上,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提出“征靶关联法”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的观点。将该方法应用于XYP-RB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发现联用可能通过调控IL-6及Fas相关炎症、凋亡通路,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发类过敏反应,与临床特征皮疹相符,提示XYP-RB联用风险。初步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孙明社[7](2020)在《山岭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设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自大瑶山隧道引入新奥法以来,复合式衬砌在我国山岭隧道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从众多已建成的隧道工程来看,复合式衬砌的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别,其结构设计仍普遍采用基于经验的工程类比方法,关于复合式衬砌结构的设计还存在着若干基础性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山岭隧道复合式衬砌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初期支护、衬砌以及防水层分别进行了研究。依据复合式衬砌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探讨了复合式衬砌结构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基于位移反分析技术,提出了确定衬砌合理施作时机及其分担围岩压力比例的计算方法。在现行规范衬砌截面安全检算公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衬砌截面极限承载力曲线评价其安全性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防水层对复合式衬砌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依托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运煤通道工程,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Ⅳ、Ⅴ级围岩中初期支护和衬砌的实际受力状态,探讨了复合式衬砌结构设计优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隧道地质条件不同,初期支护背后的压力差别较大,现场实测的围岩压力与按现行规范计算的压力值并不一致,尤其是水平向压力;衬砌背后的压力相差不大,压力值较小,沿隧道环向分布均匀。喷混凝土承担了初期支护轴力的70%~90%;格栅钢架需要和喷混凝土结合,随着喷混凝土强度的增加而承载,在隧道拱部位置作用显着;相比于增大格栅密度,增加喷混凝土厚度对约束围岩变形的效果较好。衬砌主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度都没有超过30%,衬砌处于安全状态且安全储备较高。一般情况下采用初期支护加强,衬砌厚度减薄以及素混凝土衬砌的复合式衬砌结构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基于初期支护的变形监测数据,采用位移反分析技术,评价初期支护的安全性。提出了由初期支护的剩余变形反分析对应的围岩应力场,并将该应力场作用在初期支护和衬砌上进行正分析计算衬砌应力,用以确定衬砌的合理施作时机及其分担围岩压力比例的方法。以现场试验隧道工程为例,通过对比衬砌内力、围岩压力的现场监测和反分析计算结果,验证了位移反分析技术在确定衬砌施作时机及计算衬砌分担围岩压力比例中的有效性。(3)依据现行隧道规范中衬砌截面的安全检算公式,提出衬砌截面安全包络线的概念,可以简便直观地判断衬砌截面是否安全。探讨了利用衬砌截面极限承载力曲线计算安全系数,进而评价衬砌安全性的方法。考虑材料非线性的衬砌截面极限承载力曲线,可以统一地评价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衬砌截面的安全性。基于极限状态设计公式的高速铁路隧道标准衬砌的截面极限承载力曲线,可以为衬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4)防水层的组合作用越强,复合式衬砌的曲率和挠度也就越小,然而曲率和挠度的减小是以增大衬砌截面受拉区为代价的;组合作用越强,对衬砌的约束作用就越大,施工期温度荷载作用下衬砌的温度拉应力也越大;强组合作用导致衬砌截面出现纯拉应力的几率增大,截面存在产生贯通裂缝的可能。防水层在优化防水效果的同时,应尽量降低初期支护和衬砌界面处的组合作用。喷膜防水层提高了复合式衬砌的整体承载能力,但其产生的组合作用可能导致衬砌截面产生纯拉应力,不利于结构安全;挂板防水层能够减小对衬砌的约束作用,降低衬砌截面产生贯通裂缝的可能。

李隆俊[8](2020)在《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作为一条“性格多变”、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自古以来,我国曾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治理洪水灾害。建国后,中华民族儿女始终将保证黄河不决溢作为黄河治理中最为主要的任务,而堤防工程安全是确保黄河不决溢的重要前提,是确保黄河安澜、保障沿黄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进行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量的黄河堤防工程资料,结合黄河堤防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古以来的黄河决溢或其它险情进行了分析,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建立了黄河堤防安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的主客观赋权方法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因素进行综合权重分析,通过询问专家意见并结合黄河堤防工程现状,确定评价集与对应隶属函数,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建立了现有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能的评价模型。为验证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了中牟黄河堤防工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评分;采用本文构建的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给出了分析段堤防安全等级。最后,根据等级认定情况,对影响中牟黄河堤防工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堤防工程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管理防护措施,为确保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技术支持。

蒋雅丹[9](2020)在《基于FAHP法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街道空间是一个城市中数量最多的小尺度公共空间,也是人们日常活动和交往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车辆数目的飞速增长,原本的街道逐渐被机动车占据,步行者活动空间被迫减少,人车矛盾问题屡见不鲜,街道空间的安全系数逐渐下降。本文利用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借助城乡规划学、社会学、数学等多领域中的理论与运算知识,对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空间进行安全性评价,总结出有关于街道安全性整治的针对性措施,并将其应用在该地区内需要进行安全性改造的街道空间中。首先,在理论的基础上理解街道空间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城市意象、场所行为等理论和意象、空间感知、环境因子、街道空间、CPTED理论等概念的阐述,掌握生活性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场所特征及分类标准等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地调研,从城市生活性街道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步行者对街道的安全需求出发,围绕街道底界面、街道侧界面以及开敞空间三个方面来探索影响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的因素并作出评价,同时结合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视角来对生活性街道空间的安全性作出评价;在对合肥市蜀山区范围内的生活性街道展开实证调研,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将公众评价与专家意见相结合来对调研街道空间进行安全性评价,并用两套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互验证,根据数据结果分析研究对象的安全等级,最终提出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整治强度并综合分析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细部整治导引,为街道空间整治提供规划指导。全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绪论部分,对街道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了解城市街道的发展历程,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第2章: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阐述了研究内容、主要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第3章:在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范围内的街道空间特征,论述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及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六大核心策略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解读并进行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评价指标的提取,最后构建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第4章:进行评价模型的构建与评价过程的解读,以街景图片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对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方法模型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评价结果。对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空间安全性评价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解读,得到六条代表性街道的整治强度分类,并对生活性街道空间进行安全性评价。第5章:对第4章的评价结果用CPTED理论进行验证分析。第6章:在前面几个章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活性街道空间的安全性设计策略。第7章:总结全文,进行研究展望。

岳佳佳[10](2020)在《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射性皮炎为放射线接触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可见于接受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的患者、核泄露事件中的接触者、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技师等。放疗在运用射线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同时难以避免地对周围皮肤或黏膜造成损害,出现色泽改变、结构破坏、屏障功能受损、异常神经反应等病理改变,严重者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对患者躯体及心灵造成严重创伤。近年来,肿瘤界医疗及护理工作者给予放射性皮炎较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丰富。本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纷繁多样,且具有效优价廉的特点。本文将通过放射性皮炎研究概况介绍和临床研究结果分析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放射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本论文由文献综述、临床研究两部分构成。一文献综述通过文献回顾近几年中医药及西医领域关于放射性皮炎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概况,综述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现状、内在机制研究进展及中西医治疗探索。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愈肤方(主要药物:金银花、黄连、马齿苋、丹参、紫草等)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其对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时间及程度的影响、对瘙痒、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自放疗第2周开始,观察组给予愈肤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京万红软膏治疗。放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直线加速器,用6Mv-x线或8MeV电子线,(2.00~2.64)Gy/d,每周5次,总剂量(50~66)Gy。两组患者均从入组后开始观察至放疗结束后1周停止,每周评估放射性皮炎等级、RISRAS评分、疼痛评分、瘙痒评分、红斑等级,并将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均为75%(P>0.05)。两组皮炎等级均分布在Ⅰ、Ⅱ级,无Ⅲ、Ⅳ级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出现Ⅰ、Ⅱ级反应的例数分别为:观察组11例(55%)、4例(20%),对照组8例(40%)、7例(35%),两组发生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程度较对照组轻。观察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平均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平均累计受照射剂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ISRAS评分为2.25分/周,低于对照组的3.23分/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斑情况:观察组Ⅰ度红斑11例(55%)、Ⅱ度红斑4例(20%),对照组Ⅰ度红斑9例(45%)、Ⅱ度红斑6例(30%),两组红斑等级分布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肤方可有效延迟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时间、减轻其发生程度、缓解疼痛和瘙痒等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二、试论安全性评价的特点与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安全性评价的特点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水力压裂工艺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2.1 套管压裂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2.2 油管压裂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2.3 环空压裂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用隼槽式滑套研制
    2.1 隼槽式滑套结构设计
        2.1.1 隼槽式滑套工作原理
        2.1.2 隼槽式滑套结构设计
    2.2 隼槽式滑套内两相流体的数值模拟方法
        2.2.1 携砂液两相流模型
        2.2.2 模型参数及讨论
        2.2.3 模型方程组的求解
        2.2.4 数值方法准确性验证
    2.3 隼槽式滑套结构冲蚀特性分析与优选设计
        2.3.1 隼槽式滑套内流场数值模拟
        2.3.2 隼槽式滑套结构冲蚀特性分析
        2.3.3 隼槽式滑套结构设计及优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通径多级压裂不动管柱的压力损失研究
    3.1 全通径多级压裂不动管柱及工具的流道特征分析
    3.2 全通径多级压裂不动管柱压力损失理论计算方法
        3.2.1 直管压力损失计算方法
        3.2.2 弯管压力损失计算方法
        3.2.3 变径结构压力损失计算方法
    3.3 全通径多级压裂不动管柱内特殊流道结构压力损失分析
        3.3.1 特殊流道结构数值模型和计算工况
        3.3.2 特殊流道结构压力损失分析
        3.3.3 全井管柱压力损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封隔器坐封安全性评价
    4.1 封隔器工作状态及卡距内管柱动力学模型
        4.1.1 扩张式封隔器工作状态
        4.1.2 卡距内管柱及封隔器动力学分析模型
    4.2 卡距内管柱及封隔器的动力学分析及安全评价方法
        4.2.1 卡距内管柱及封隔器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4.2.2 封隔器(水力锚)的动边界迭代计算方法
        4.2.3 卡距内封隔器坐封安全评价方法
    4.3 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卡距内封隔器坐封安全性分析
        4.3.1 压力波动对封隔器坐封安全性影响分析
        4.3.2 卡距对封隔器坐封安全性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及其现场应用
    5.1 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
        5.1.1 压裂管柱
        5.1.2 配套工具
        5.1.3 压裂工艺优化流程
    5.2 全通径多级压裂不动管柱及工具的现场试验
        5.2.1 高182-151井现场试验及分析
        5.2.2 高127-更44井现场试验及分析
    5.3 全通径多级压裂不动管柱压力损失实验
        5.3.1 实验条件和工况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封隔器坐封安全性评价
        5.4.1 高182-151井封隔器坐封安全性评价
        5.4.2 高127-更44井封隔器坐封安全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一种拖挂式房车的侧翻安全性评价及结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汽车侧翻安全性相关法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房车车身结构强度研究现状
        1.3.2 汽车侧翻安全性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车辆侧翻仿真理论基础及有限元建模
    2.1 侧翻的介绍
        2.1.1 车辆侧翻的定义
        2.1.2 拖挂式房车侧翻的原因
    2.2 车辆碰撞仿真理论基础
        2.2.1 基本力学模型与控制方程
        2.2.2 显式中心差分法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基本性能分析
        2.3.1 有限元分析软件
        2.3.2 几何模型的建立
        2.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4 车身骨架模态分析
        2.3.5 弯扭刚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拖挂式房车顶部抗压仿真分析
    3.1 顶部抗压试验介绍
        3.1.1 正中施压试验介绍
        3.1.2 偏置施压试验介绍
    3.2 正中施压仿真分析
        3.2.1 仿真参数的设置
        3.2.2 加载速度的影响
        3.2.3 仿真结果分析
    3.3 偏置施压仿真分析
        3.3.1 仿真参数的设置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拖挂式房车的侧翻仿真分析
    4.1 侧翻法规介绍
    4.2 侧翻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临界侧倾角的计算
        4.2.2 侧翻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侧翻仿真结果分析
        4.3.1 能量结果分析
        4.3.2 整车变形分析
        4.3.3 应力分析
    4.4 侧翻仿真效率提升方案研究
        4.4.1 方案设计
        4.4.2 方案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房车结构改进及分析
    5.1 房车骨架设计和改良的特殊性
    5.2 改进方案的评价准则
    5.3 预选改进方案概述
    5.4 优化梁的位置分布
        5.4.1 优化数学模型
        5.4.2 仿真试验设计及优化结果
    5.5 增加立柱法
        5.5.1 方案确定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6 辅助支撑法
        5.6.1 改进方案
        5.6.2 抗压仿真分析
        5.6.3 侧翻仿真分析
    5.7 方案选择与讨论
    5.8 样车试制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交通轨迹大数据的驾驶行为安全性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驾驶行为安全性研究现状
        1.2.2 驾驶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交通轨迹大数据特性与数据预处理
    2.1 交通轨迹数据采集方式
    2.2 交通轨迹大数据特性分析
        2.2.1 交通轨迹数据基本属性分析
        2.2.2 交通轨迹数据时空特性分析
    2.3 交通轨迹大数据预处理
        2.3.1 轨迹数据探索性分析
        2.3.2 异常轨迹数据处理
        2.3.3 基于时间序列的轨迹滤波算法
    2.4 预处理结果分析与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交通轨迹数据的驾驶行为特征建模
    3.1 驾驶行为内在特性分析
    3.2 宏观驾驶行为的量化分析
    3.3 风险性驾驶行为特征建模
        3.3.1 驾驶行为速度特征
        3.3.2 驾驶行为变道特征
        3.3.3 车辆启停状态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驾驶行为安全性评价
    4.1 模糊集理论分析与建模
        4.1.1 模糊集合及其隶属度函数分析
        4.1.2 驾驶行为隶属度函数建模
    4.2 驾驶安全层次分析评价方法建模
        4.2.1 评价指标设计
        4.2.2 驾驶安全性评价方法
        4.2.3 驾驶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4.3 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驾驶行为的特征分布
        4.3.2 驾驶行为隶属度模型确定
        4.3.3 驾驶行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3.4 模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NP的驾驶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气象状况指标
        5.1.2 道路状况指标
        5.1.3 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5.2 基于ANP的综合评价模型
        5.2.1 ANP决策方法分析
        5.2.2 ANP超矩阵模型构建
    5.3 模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节点偏差对车辐式张拉结构受力性能影响研究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工误差及缺陷相关研究
        1.2.2 结构缺陷敏感性研究
        1.2.3 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1.2.4 预应力张拉结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节点偏差对车辐式张拉结构的影响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现场钢结构实测节点偏差
    2.3 节点偏差对车辐式张拉结构受力影响的有限元模拟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非线性屈曲分析方法
        2.3.3 结合Riks法的一致节点偏差有限元模拟
        2.3.4 结合Riks法的随机节点偏差有限元模拟
    2.4 结构不同部位对节点偏差数量敏感性分析
        2.4.1 立面网壳结构部分对随机节点偏差数量敏感性分析
        2.4.2 屋面网壳结构部分对随机节点偏差数量敏感性分析
        2.4.3 支撑结构部分对随机节点偏差数量敏感性分析
        2.4.4 拉索部分对随机节点偏差数量敏感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构安全性评价理论及实例分析
    3.1 模糊数学基本理论
        3.1.1 模糊集合及经典集合
        3.1.2 构造隶属函数
        3.1.3 模糊安全性评价方法
    3.2 层次分析法理论基础
        3.2.1 递进层次结构评估系统的构建
        3.2.2 判断矩阵
        3.2.3 目标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
        3.2.4 模糊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3.3 车辐式张拉结构安全性评价分析
        3.3.1 确定结构中的构件权重向量
        3.3.2 确定各构件的分项权重向量
        3.3.3 二级模糊安全评价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5)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公路水害研究现状
        1.2.2 层次分析法研究现状
        1.2.3 模糊数学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萍乡市自然环境条件及公路发展情况
    2.1 萍乡市地理位置
    2.2 萍乡市自然环境条件
        2.2.1 水文气象条件
        2.2.2 地质地貌条件
        2.2.3 地震影响
    2.3 萍乡市公路发展情况
        2.3.1 江西省公路发展简介
        2.3.2 萍乡市公路发展简介
    2.4 自然环境对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调查分析及原因分析
    3.1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典型路段调查分析
        3.1.1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3.1.2 国道G319线水毁灾害调查
        3.1.3 省道S533线水毁灾害调查
        3.1.4 省道S225线水毁灾害调查
        3.1.5 萍乡地区其它线路水毁灾害调查
    3.2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
        3.2.1 边坡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3.2.2 路基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3.2.3 防护工程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3.2.4 路肩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3.2.5 排水工程水毁灾害原因
    3.3 萍乡地区山区公路各类水毁灾害的关联性分析
        3.3.1 分析各种公路水毁灾害类型关联性的目的
        3.3.2 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关联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方法
    4.1 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方法概述
        4.1.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
    4.2 目标层影响因素的确定
        4.2.1 确定公路边坡水害影响因素
        4.2.2 确定公路排水系统水害的影响因素
        4.2.3 确定路基防护工程水害影响因素
        4.2.4 确定公路桥涵水害的影响因素
        4.2.5 沥青路面水害影响因素
    4.3 多因子评价体系建立
        4.3.1 准则层评价因子
        4.3.2 因子的评价及其权重确定
        4.3.3 确定评价等级和隶属度
    4.4 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分析
        4.4.1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典型工程概况
        4.4.2 S225K64+700处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分析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萍乡地区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防治对策
    5.1 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防治意义与基本原则
    5.2 公路的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5.2.1 公路的日常性养护措施
        5.2.2 公路边坡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5.2.3 排水系统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5.2.4 公路综合性预防养护管理措施
    5.3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治理措施
    5.4 萍乡市S225K64+700公路水害典型工程修复方案
        5.4.1 S225K64+700处公路边坡水害工程的实际修复方案
        5.4.2 主要施工技术要求
    5.5 经治理后S225K64+700公路边坡的安全性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一) 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二)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三)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问题分析
        1. 信息缺失,针对性研究不足
        2. 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第二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
    (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1. 西药-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
        2. 不良反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关联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
        4. 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特征与靶点关联模式
    (二) “征靶关联法”的提出
    (三) “征靶关联法”的构成要素
        1. 临床联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识别(风险识别)
        2. 构建临床中西药联用安全信息多元证据体(特征提取)
        3. 临床特征-靶点对应分析(征靶关联)
        4. 实验验证
    (四) “征靶关联法”的主要特点
        1. 多来源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临床特征
        2. 基于作用靶点角度分析内在机制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形成关联
    (五) “征靶关联法”的实施基础
        1. 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
        2. 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共融
第三部分 “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
    (一)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二) 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
        1. 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证据
        2. 个案报告证据
        3.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4. 自发呈报系统证据
        5.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多元证据体及可能机制分析
        6. 小结
    (三)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靶点检索与筛选
        2. 基于功能注释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3. 基于通路富集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4. 小结
    (四)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
        2.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细胞因子表达
        3.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靶点mRNA表达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山岭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的围岩压力
        1.2.2 衬砌的施作时机
        1.2.3 衬砌的承载特性
        1.2.4 衬砌的安全性评价
        1.2.5 复合式衬砌防水层的作用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复合式衬砌结构现场试验研究
    2.1 依托工程
    2.2 复合式衬砌现场试验设计
        2.2.1 试验工况
        2.2.2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2.3 初期支护背后压力的监测结果及分析
        2.3.1 岩质单线隧道初期支护背后的压力
        2.3.2 岩质双线隧道初期支护背后的压力
        2.3.3 黄土双线隧道初期支护背后的压力
    2.4 衬砌背后压力的监测结果及分析
        2.4.1 岩质双线隧道衬砌背后的压力
        2.4.2 黄土双线隧道衬砌背后的压力
    2.5 初期支护内力的监测结果及分析
        2.5.1 岩质单线隧道初期支护的内力
        2.5.2 岩质双线隧道初期支护的内力
        2.5.3 黄土双线隧道初期支护的内力
    2.6 衬砌内力的监测结果及分析
        2.6.1 岩质单线隧道衬砌的内力
        2.6.2 岩质双线隧道衬砌的内力
        2.6.3 黄土双线隧道衬砌的内力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位移反分析方法的复合式衬砌结构设计研究
    3.1 引言
    3.2 位移反分析方法及其有限元实现
        3.2.1 位移反分析方法
        3.2.2 位移反分析的基本方程
    3.3 初期支护的安全性评价
        3.3.1 初期支护的变形监测结果
        3.3.2 位移反分析计算模型
        3.3.3 位移反分析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衬砌施作时机的研究
        3.4.1 衬砌施作时机的确定方法
        3.4.2 工程实例应用
        3.4.3 现场监测与反分析结果的比较
    3.5 衬砌分担围岩压力比例的研究
        3.5.1 衬砌分担围岩压力比例的计算方法
        3.5.2 初期支护和衬砌背后压力的计算
        3.5.3 衬砌分担围岩压力比例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M-N曲线的衬砌截面安全性评价研究
    4.1 规范中衬砌截面的安全性评价
        4.1.1 衬砌截面的最小安全系数
        4.1.2 素混凝土衬砌截面的安全检算
        4.1.3 钢筋混凝土衬砌截面的安全检算
    4.2 基于规范的衬砌截面M-N曲线
        4.2.1 衬砌截面的安全包络线
        4.2.2 衬砌截面的极限承载力曲线
        4.2.3 衬砌截面安全检算公式的特点
    4.3 考虑材料非线性的衬砌截面M-N曲线
        4.3.1 基本假定
        4.3.2 衬砌截面的极限承载力基本方程
        4.3.3 衬砌截面的极限承载力曲线
    4.4 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法的衬砌截面M-N曲线
        4.4.1 衬砌截面的安全检算
        4.4.2 衬砌截面的极限承载力曲线
        4.4.3 高速铁路隧道衬砌截面极限承载力曲线
    4.5 衬砌截面M-N曲线的工程应用
        4.5.1 衬砌内力的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4.5.2 衬砌截面的抗弯安全系数
        4.5.3 衬砌截面的抗弯安全性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复合式衬砌防水层作用研究
    5.1 防水层的主要类型
        5.1.1 挂板防水层
        5.1.2 喷膜防水层
    5.2 防水层的力学作用机理
        5.2.1 防水层的组合作用
        5.2.2 组合结构的荷载分担机理
    5.3 施工期温度荷载作用下防水层的作用
        5.3.1 施工期荷载作用
        5.3.2 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
        5.3.3 有限元数值计算条件
        5.3.4 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5.3.5 应力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5.3.6 衬砌温度应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复合式衬砌格栅钢架示意图
附录B 衬砌截面开裂区高度的计算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2 黄河堤防工程概况
    2.1 黄河堤防工程现状
    2.2 黄河堤防工程的特点
    2.3 黄河堤防存在的安全隐患
    2.4 黄河堤防的险情类别及成因
    2.5 黄河堤防工程加固的主要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分析
    3.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因素分析
        3.1.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外部因素
        3.1.2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内部因素
    3.2 安全评价指标的获取
    3.3 安全评价指标的拟定原则
    3.4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AHP-熵权法的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模型
    4.1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4.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堤段
    4.3 安全评价值的建立
        4.3.1 定性指标的量化
        4.3.2 定量指标的量化
    4.4 AHP-熵权法
        4.4.1 AHP确定主观权重
        4.4.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4.3 AHP-熵权法确定组合权重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4.5.1 基本原理
        4.5.2 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
        4.5.3 综合评价隶属度函数
    4.6 综合评价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黄河堤防工程典型段安全性评价
    5.1 代表性堤断及主要参数
    5.2 专家评价
    5.3 综合评价值计算
    5.4 安全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FAHP法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基础概念阐述
        1.1.1 街道
        1.1.2 城市街道空间的类型
        1.1.3 街道使用者和步行者
    1.2 相关理论
        1.2.1 CPTED理论
        1.2.2 街景图片评分法
        1.2.3 环境心理学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3.3 小结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1.1 街道安全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
        2.1.2 街道空间安全问题突出
        2.1.3 街道空间安全研究有待加强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技术路线
3 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街道空间安全性优化研究
        3.1.1 步行者的安全需求
        3.1.2 我国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3.1.3 影响步行安全的因素
    3.2 研究空间选取
        3.2.1 基础情况介绍
        3.2.2 提取方法
        3.2.3 研究对象
    3.3 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评价指标提取
        3.3.1 提取方法
        3.3.2 确定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评价指标
    3.4 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3.4.1 评价指标集整理
        3.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4 基于FAHP法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评价实证研究——以合肥市蜀山区为例
    4.1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评价过程
        4.1.1 权重的确立
        4.1.2 构造关于各子准则层的模糊判断矩阵
        4.1.3 方法的评定
    4.2 以街景图片为基础的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安全性评价调研
        4.2.1 获取街景图片集
        4.2.2 评价调研问卷设计
        4.2.3 公众评分数据的收集
    4.3 方法模型运用与评分数据运算
        4.3.1 公众评分数据的处理
        4.3.2 评分数据的加权处理
        4.3.3 综合评价
    4.4 合肥市蜀山区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评价特征
        4.4.1 整体数据分析
        4.4.2 评价指标数据的规范化分析
        4.4.3 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空间安全性评价
5 基于CPTED理论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评价方法验证
    5.1 评价过程及验证的必要性
    5.2 基于CPTED理论的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空间安全性评价调研
        5.2.1 评价调研问卷设计
        5.2.2 公众评分数据的收集
    5.3 方法模型运用与评分数据运算
        5.3.1 公众评分数据的处理
        5.3.2 评分数据的加权处理
        5.3.3 综合评价
        5.3.4 验证结果
6 构建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性优化策略
    6.1 街道空间安全性格局塑造
        6.1.1 街道地面
        6.1.2 建筑界面
        6.1.3 绿化环境
        6.1.4 功能设施
        6.1.5 小结
    6.2 基于FAHP法研究结果的阜阳北路街道空间专项整治规划
        6.2.1 整治原则
        6.2.2 街道地面优化改造
        6.2.3 建筑界面优化改造
        6.2.4 植物绿化优化改造
        6.2.5 功能设施优化改造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众评价问卷a
附录B 公众评价问卷b——基于CPTED理论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评价问卷及回答
附录C 基于AH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咨询问卷(1)
附录D 基于AH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咨询问卷(2)
附录E 肥西路公众评价数据汇总
附录F 梅山路支巷公众评价数据汇总
附录G 芜湖路公众评价数据汇总
附录H 西园环湖路公众评价数据汇总
附录I 绩溪路公众评价数据汇总
附录G 阜阳大道公众评价数据汇总
附录K AHP法矩阵建立过程(1)
附录L AHP法矩阵建立过程(2)
致谢
作者简介

(10)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西医研究现状
        1 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现状
        2 急性放射性皮炎评估方法研究
        3 急性放射性皮炎机制研究现状
        4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西医防治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1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病因病机
        2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简历

四、试论安全性评价的特点与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 兰乘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2)
  • [2]一种拖挂式房车的侧翻安全性评价及结构改进[D]. 张本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交通轨迹大数据的驾驶行为安全性评价方法[D]. 陈必俊. 福建工程学院, 2021
  • [4]节点偏差对车辐式张拉结构受力性能影响研究及安全性评价[D]. 赵鑫磊.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兰容龙.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6]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D]. 郑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山岭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设计优化研究[D]. 孙明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8]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D]. 李隆俊. 郑州大学, 2020(03)
  • [9]基于FAHP法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安全评价研究[D]. 蒋雅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10]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D]. 岳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水力压裂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上一篇:1999年交通部科技进步奖公布
下一篇:泸州市部分基层站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