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李平生,李木成[1](2003)在《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文中认为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高原地区 112例、平原地区 32例老年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病因、临床症状、并发证、治疗方法及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原地区老年心衰病因以高血压性心脏病和症状不典型者多见 ,肺部感染症状重 ,并发证以应激性溃疡出血、尿潴留、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 ,转归较差。在常规利尿强心、活血化瘀基础上加用血管扩张剂疗效显着。结论 :高原老年心衰临床症状重且不典型者多见 ,肺部感染以及尿潴留、肾衰等并发证常见且严重 ,尤其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高 ,伍用血管扩张剂疗效明显

刘斌,李平生,李木成[2](2003)在《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文中认为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m,空气中氧分压平均为14.3 kPa,仅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7.5%,动脉血氧饱和度仅能达到75%~90%。由于高血压发病率高及缺氧等因素,老年心力衰竭为该地区常见多发病,且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下面对高原地区老年心力竭衰的临床特点做一探讨。

蔡婷婷[3](2020)在《西藏高原地区3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及近期转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了解西藏高原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及住院期间转归相关性危险因素,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近期预后,为本地区STEMI患者风险评分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连续收集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来自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STEMI患者。2.资料收集:详细录入所有纳入患者的个人信息、临床表现、既往史、血常规、血生化、心肌标志物、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血管不良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梗、院内死亡事件、机械并发症)、治疗措施(包括血运重建、非血运重建)及危险分层评分情况。3.危险分层: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包括8个变量,分值0-3分为低危,4-6分为中危,≥7分为高危)评分、全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注册(GRACE,包括6个变量,分值49-125分为低危,126-154分为中危,≥155分为高危)评分、中国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CAMI-STEMI,包括7个变量,共14分)评分。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二分类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两个连续变量不符合双变量正态分布其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TEMI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1)社会人口学分布:西藏高原地区STEMI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56.0±12.3岁,民族划分中藏族212(70.7%)例,汉族86(28.7%)例。藏族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59.0±11.6岁,汉族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48.5±10.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分布上藏族患者老年(50.5%)发病较青年(12.7%)、中年(36.8%)多见,而汉族患者中年(51.2%)发病较青年(36.0%)、老年(12.8%)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表现:西藏高原地区STEMI患者临床表现中具有胸痛表现有271(90.3%)例,无胸痛表现者有29(9.7%)例。藏、汉两族STEMI患者临床表现构成比相似,其中具有胸痛(90.6%VS 89.5%)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各个临床表现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危险因素:西藏高原地区STEMI患者既往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71.0%)最多见,其次为吸烟史(65.7%)、高血压史(50.0%)、高尿酸血症(41.3%)。藏、汉两族STEMI患者既往合并高血压史(55.2%VS 37.2%)、高尿酸血症(36.8%VS 53.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6.6%VS 20.9%)、及入院时发生心力衰竭(48.65%VS 26.7%)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心肌梗死部位:藏、汉两族STEMI患者均以前壁(包括广泛前壁、前间壁、前壁)梗死(53.8%VS 46.5%)多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发生MACE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男性(OR=0.373,95%CI:0.153-0.910)、外周血氧饱和度(OR=0.947,95%CI:0.904-0.993)、血运重建治疗(OR=0.619,95%CI:0.475-0.807)是发生MACE的保护因素,而KillipⅡ-Ⅳ级(OR=1.326,95%CI:1.010-1.741)、高尿酸血症(OR=1.810,95%CI:1.056-3.103)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血红蛋白水平(Hb)对冠脉病变的影响:男性STEMI患者不同Hb水平对受累冠脉血管支数即单支(49.1%VS 44.0%VS 64.7%)、双支(30.9%VS27.5%VS 35.3%)三支(16.4%VS 19.8%VS 0.0%)及受累部位即左前降支(63.6%VS 71.4%VS 58.5%)、左回旋支(36.4%VS 27.4%VS 23.5%)、左主干(0.0%VS 3.3%VS 0.0%)右冠脉(58.2%VS48.4%VS 29.4%)影响无直接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不同Hb水平对受累冠脉血管支数即单支(50.0%VS 62.5%VS 100.0%)、双支(25.0%VS 12.5%VS 0.0%)三支(25.5%VS 12.5%VS 0.0%)及受累部位即左前降支(91.7%VS 62.5%VS 0.0%)、左回旋支(41.7%VS 25.0%VS 0.0%)、左主干(0.0%VS 12.5%VS 0.0%)右冠脉(41.7%VS 25.0%VS 100.0%)影响亦无直接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风险评分:TIMI评分和GRACE评分在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中MACE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MI-STEMI分数值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939)。三种风险评分中CAMI-STEMI评分(OR为1.175,95%CI:1.002-1.379,P=0.048)对STEMI患者近期MACE的发生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结论1.西藏高原地区藏族STEMI患者以老年发病多见,而汉族STEMI患者以中年发病多主。两族STEMI患者均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藏族STEMI患者合并高血压史多见,并更容易并发心力衰竭;而汉族STEMI患者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及高尿酸血症多见。3.男性、入院时较高外周血氧饱和度、血运重建治疗是STEMI患者近期发生MACE的保护因素,而KillipⅡ-Ⅳ级、高尿酸血症是STEMI患者近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4.西藏高原地区STEMI患者心肌梗死部位以前壁(包含广泛前壁、前壁、前间壁)多见,冠脉血管受累情况以单支病变及左前降支受累多见,而不同Hb水平与冠脉病变特点暂未发现有直接相关性。5.对于具有实施PCI能力的医疗机构采用CAMI评分对STEMI患者近期MACE发生预测价值更高。

王世英,钟真莲,次仁卓玛,次旦玉珍,赵秋梅,云红玉[4](2019)在《高原地区老年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高原地区老年心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并对其护理干预措施加以探讨。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所收治的高原地区老年心功能衰竭患者11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发病原因与临床症状。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因素:高原性心脏病37例(33.6%)、高血压25例(22.7%)、冠心病19例(17.3%)、心肌梗死20例(18.2%);本组患者症状总发生率为35.4%、合并感染发生率为36.4%。结论高原地区老年心功能衰竭重要发病原因为高原性心脏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劳动性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心悸、双下肢水肿、尿少等症状。

毛静静[5](2019)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的需求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构建心力衰竭姑息照护服务体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7月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的189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姑息照护结局量表、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13.1软件创建数据库录入研究对象的资料信息,SPSS22.0软件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频数、百分数、均数±标准差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比较不同基本资料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Pearson相关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得分为(16.54±4.10),其中心理与生活质量维度得分(13.16±3.33),照护质量维度得分(3.40±1.69)。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单因素分析人口社会学资料中,文化程度、居住方式、自我感觉经济压力、家庭月收入不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相关资料中,心功能分级、合并慢性病数、诊断年限、年住院次数不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负担现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负担得分为(1.11±0.59),其中生理症状维度得分(1.01±0.59)、心理症状维度得分(0.98±0.83)、心力衰竭症状维度得分(1.22±0.73)。4.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的相关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及其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心衰症状三个维度呈正相关。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居住方式、自我感觉经济压力、心功能分级、合并慢性病数、诊断年限、年住院次数、症状负担可共同解释总变异的58.9%。结论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处于较高水平。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在人口社会学资料中有居住方式、自我感觉经济压力,在疾病相关资料中有心功能分级、合并慢性病数、诊断年限、年住院次数。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呈正相关。

宋安然[6](2018)在《儿童高原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儿童高原性心脏病非急性期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儿童高原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借鉴。方法:将纳入标准的文献采取回顾性分析,对2017年2月至7月就诊于西藏地区人民医院儿科符合诊断标准的高原性心脏病110例患儿进行临床信息采集,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得出本病非急性期的常见中医证型,与文献所得结果对照,得出证型分类。结果:1.对文献回顾性分析,得到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85次(77.98%),气阴两虚证75次(68.81%),阳虚水泛证70次(64.22%)等;2.对110例患儿临床资料聚类分析,得出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56例(50.90%),阳虚水泛证38例(34.55%),气阴两虚证16例(14.55%),可兼夹血瘀证、痰饮证;3.文献探究与临床分析所得分型一致。结论:儿童高原性心脏病非急性期的中医证型初步确定为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气阴两虚证,证型分类与年龄、性别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陈浩,庄兰平,次仁罗布,刘金凤,边旺[7](2012)在《培哚普利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高原地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高原地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高原地区CHF患者随机分为A组43例,B组47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治疗,2组疗程均为1a。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SE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SV)、二尖瓣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A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E峰)(A/E比值)、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FS)。结果 A组总有效率73.0%,B组总有效率8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压、心率、A/E比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LVEDD,LVSED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CO,SV,LVEF,FS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B组治疗后A/E比值,LVEF,LVEDD,LVSED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比索洛尔可改善高原地区CHF患者的心功能。

二、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因
    1.3 症状及体征
    1.4 辅助检查
    1.5 并发证
2 治疗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疗效对比
    2.5 转归
3 讨论

(3)西藏高原地区3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及近期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资料收集
        2.1 一般资料
        2.2 辅助检查
    3.分类及诊断标准
        3.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3.2 血脂异常
        3.3 高尿酸血症
        3.4 高同型半胱氨酸
        3.5 心肌梗死部位
        3.6 三种风险评分工具
        3.6.1 CAMI-STEMI评分
        3.6.2 TIMI评分
        3.6.3 GRACE评分
        3.7 事件及定义
    4.研究分组
        4.1 高原地区不同民族STEMI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2 住院期间STEMI患者转归分组
        4.3 不同性别血红蛋白浓度与冠脉病变相关性分析
        4.4 不同风险评分工具危险分层分组
    5.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西藏高原地区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1.1 社会人口学分布特点
        1.2 临床表现特点
        1.3 危险因素特点
        1.4 心肌梗死部位特点
    2.西藏高原地区STEMI患者近期发生MACE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1 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分析
    3.西藏高原地区不同性别STEMI患者Hb水平与冠脉血管病变相关性分析
    4.入院时不同风险评分工具对高原STEMI患者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比较
        4.1 GRACE风险评分与MACE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4.2 TIMI风险评分与MACE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4.3 CAMI-STEMI风险评分与MACE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4.4 三种评分工具对高原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STEMI患者发病年龄与性别特点分析
    2.临床症状特点分析
    3.冠脉血管及梗死部位相关性分析
    4.危险因素及其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性分析
    5.不同评分工具对预测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转归相关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高原地区老年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发病因素分析
    2.2 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
3 讨论

(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
        1.1.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1.1.3 姑息照护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作用
        1.1.4 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
        1.2.1 国内外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
        1.2.2 国内外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
    1.3 相关概念
        1.3.1 老年人(Elderly patients)
        1.3.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1.3.3 姑息照护(Palliative Care,PC)
        1.3.4 需求(Needs)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计算
    2.4 研究工具
        2.4.1 一般资料问卷
        2.4.2 姑息照护结局量表
        2.4.3 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
    2.5 调查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
        3.1.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3.1.2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
    3.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
        3.2.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及各维度得分
        3.2.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与生活质量维度条目得分
        3.2.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护质量维度条目得分
    3.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3.3.1 社会人口学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
        3.3.2 疾病相关资料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
    3.4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负担现状
        3.4.1 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困扰程度得分情况
        3.4.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负担及各维度得分
    3.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的相关性
    3.6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1.1 人口社会学特征
        4.1.2 疾病相关资料
    4.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
    4.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
        4.3.1 居住方式
        4.3.2 自我感觉经济压力
        4.3.3 心功能分级
        4.3.4 合并慢性病数
        4.3.5 诊断年限
        4.3.6 年住院次数
    4.4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负担现状
    4.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与症状负担的相关性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一般资料问卷
    附录 C 姑息照护结局量表
    附录 D 心衰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致谢
攻读学位之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6)儿童高原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儿童高原性心脏病中医证型分析
    一、文献检索
        (一)资料来源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规范证名
        (五)研究方法
        (六)结果分析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终止标准
        (六)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二、研究方法
        (一)临床信息采集表的制定
        (二)临床信息采集
        (三)质量控制
        (四)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证候特征分析
        (三)证候的聚类分析
        (四)聚类结果
        (五)中医证型辨证分析
        (六)辨证要点的提取和证型名称的确定
        (七)儿童高原性心脏病中医证型分析
第三章 讨论
    一、儿童高原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一) 现代医学对高原性心脏病的认识与研究
        (二)藏医对高原性心脏病的研究
    二、高原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探究
        (一)病因病机探究
        (二)证型探究
    三、高原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一)证候特征分析
        (二)证候聚类分析结果
    四、儿童高原性心脏病中医证型探讨
        (一)中医证型与年龄分期的可比性
        (二)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可比性
        (三)中医证型与心力衰竭阶段、年龄分期的可比性
结语
    一、创新之处
        (一)文献回顾提供理论依据
        (二)临床资料聚类分析初探中医证型
        (三)发挥中医优势未病防变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论文原着
科研课题

(7)培哚普利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高原地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2]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各指标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变化
    2.4 2组治疗期间心血管病死率等指标比较
3 讨 论

四、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 刘斌,李平生,李木成. 西南国防医药, 2003(06)
  • [2]高原地区112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J]. 刘斌,李平生,李木成.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3(03)
  • [3]西藏高原地区3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及近期转归分析[D]. 蔡婷婷. 西藏大学, 2020(02)
  • [4]高原地区老年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 王世英,钟真莲,次仁卓玛,次旦玉珍,赵秋梅,云红玉. 智慧健康, 2019(26)
  • [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毛静静. 河南大学, 2019(01)
  • [6]儿童高原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研究[D]. 宋安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培哚普利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高原地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 陈浩,庄兰平,次仁罗布,刘金凤,边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05)


慢性心力衰竭论文 姑息治疗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心脏病论文

上一篇:基于CATIA的模具标准件库的开发与应用
下一篇:桂林市周边水系水环境治理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