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节能环保涂膜固化干燥技术趋势探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涂膜固化干燥节能和环保技术动向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1](2021)在《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燃油的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混入水和各种杂质,长期暴露在这类燃油中的工程机械油箱很容易发生腐蚀,严重时会造成油管堵塞或油箱漏油,从而导致工程机械无法正常运行。目前,使用较多的油箱内壁防腐涂料多为溶剂型涂料,溶剂型涂料在制备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本文开展了耐油防腐性能良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水性耐油涂料的研制与性能评价工作。本研究以0#柴油为油品介质、Q235A碳钢为涂敷基材,通过开展树脂筛选、颜填料优化、水性助剂影响研究等,分别制备出一款综合性能良好的水性聚酯耐油涂料和水性环氧耐油涂料。研究结果表明:水性聚酯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以3:1的质量比固化时,制得水性聚酯涂层的综合性良好,划格法附着力为0级、铅笔硬度为2 H、柔韧性为1 mm。在沸水中煮1 h,涂层完好,无起皱、起泡或脱落等弊病;在0#柴油中105℃常压浸泡24 h,涂层无起泡、起皱或脱落;采用三维体视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涂层微观结构,涂层在0#柴油中室温浸泡,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柴油逐渐向涂层内部渗透,电化学阻抗谱也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聚酯涂层有损坏趋势。采用单因素变量实验研究水性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配比,水性环氧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质量比为25:4时,涂层综合性能良好,附着力为1级,硬度为2 H,柔韧性为1 mm。在0#柴油中105℃浸泡24 h,涂层无起泡、起皱或脱落;在0#柴油中浸泡的微观形貌表明,浸泡21天后涂层基本无变化,电化学阻抗谱也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低频阻抗值虽有略微减小,但均在106Ω·cm2左右。对比水性聚酯耐油涂层和水性环氧耐油涂层研究结果,水性环氧耐油涂层的防护性能较好。对浸泡过试样后的0#柴油做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水性聚酯涂层和水性环氧涂层对柴油品质均无影响,能满足工程机械油箱用内壁涂料的要求。

王劲涛[2](2020)在《环氧改性水性硅酸盐富锌涂层防腐性能及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海洋船舶在高盐度和富氧的恶劣环境中航行,容易被海水和大气腐蚀并因此造成船体强度降低。为了能够延长船舶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寿命,具有易于操作,低成本和对基体金属保护性能更好涂层技术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然而,大多数现有的船体防腐涂料仍使用溶剂型防腐涂料,这种涂料在服役期间会产生出大量有害的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从而造成环境严重被污染,同时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水性防腐涂料势必将成为未来防腐涂料发展的重点,.然而当前因为水性涂料的防腐性能、力学性能等相较于有机涂层还存在不足,难以满足船舶在严酷的大气腐蚀和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航行的需要,因此,研究和制备出防腐性能和力学性能俱佳的水性防腐涂料则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选择了 LT550作为偶联剂,利用环氧树脂和水性硅酸盐乳液分别与LT550反应从而实现环氧树脂对水性硅酸盐富锌涂层的改性,通过测试其附着力,耐冲击韧性和铅笔硬度等特性来探究改性硅酸盐涂层的机械性能,并与购买回来的水性硅酸盐涂层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然后分别通过控制膜厚和环氧含量等条件制备出了不同的环氧改性硅酸盐富锌涂层,并通过盐雾测试,浸泡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手段对其耐腐蚀性能进行表征,并对其防腐机理进行了探究。主要结果如下:(1)成功制备出了环氧改性水性硅酸盐涂料:利用硅烷偶联剂将环氧树脂和水性硅酸盐接枝在一起,并采用红外光谱手段对改性前后官能团变化进行了表征;(2)研究了膜厚对富锌涂层亲疏水性和阻抗的影响:分别对制备好的膜厚分别为30μm、60μm和90μm的硅酸盐富锌涂层测其水接触角,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量不同膜厚时涂层的阻抗值;(3)研究了环氧含量不同时候改性硅酸盐富锌涂层的力学性能:对环氧含量不同的水性硅酸盐富锌涂层分别测其附着力、铅笔硬度以及耐冲击韧性,并与未改性硅酸盐富锌涂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改性涂层整体性能均得到提高;(4)分别对不同环氧含量的环氧改性硅酸盐富锌涂层进行防腐性能测试:将制备好的环氧含量不同的环氧改性硅酸盐富锌涂层分成两组,一组放入3.5%的NaCl盐溶液中进行浸泡,另一组放入NaCl浓度为5%的盐雾机中进行盐雾试验,定期观察试验腐蚀情况,;(5)将浸泡和盐雾试验的硅酸盐富锌涂料进行电化学阻抗和极化曲线测量,试验结果表明改性之后的硅酸盐富锌涂层防腐性能均好于未改性的涂层,且防腐性能随着环氧含量增加而增加。

闫宝伟[3](2020)在《新型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及其耐候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荧光粉末涂料是一种颜色鲜艳、色泽明亮的特殊涂料,广泛应用于交通、建筑、广告等行业。但由于荧光粉末涂料的主要成分荧光颜料存在耐候性差、耐热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荧光粉末涂料在室外环境中的应用。可通过添加具有耐紫外特性的物质来提高荧光颜料的耐紫外能力。纳米二氧化钛由于其高折光性和高光活性,具有优异的紫外屏蔽作用,可帮助提高荧光粉末涂料的耐紫外能力。但将二氧化钛直接分散于粉末涂料中,难以对颜料进行有效保护。因此本实验主要通过增强纳米二氧化钛与荧光颜料的结合,来提高荧光颜料的耐紫外能力,进而提高荧光粉末涂料的耐候性。本实验以耐候性较差的荧光桃红颜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实现荧光颜料的二氧化钛包覆:(1)无机化合物直接包覆:采用二氧化钛溶胶凝胶与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结合对荧光颜料进行直接包覆,并考察了陈化时间等多种因素对荧光颜料和粉末涂料的耐紫外能力的影响。实验发现:Ti O2溶胶陈化时间18 h、Ti O2与颜料比例2:8、A Ti O2与R Ti O2比例2:1时,改性荧光颜料的抗紫外能力最强,UVB照射时间2 h内,涂层色差变化仅为原荧光粉末涂层的一半,但包覆后的荧光涂层光泽度与DOI下降较为严重;(2)有机化合物粘结包覆法:以有机树脂为粘结剂,将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包覆于荧光颜料表面,其中粘结剂中含有的固化剂与树脂在荧光颜料表面固化成膜,以实现纳米二氧化钛在荧光颜料表面的包覆,并考察了粘结剂树脂用量以及种类等因素对荧光颜料和粉末涂料的耐紫外能力的影响。实验发现:相比于原荧光粉末涂料,聚酯清漆与Ti O2比例2:1,Ti O2与荧光颜料比例2:8,改性荧光颜料的综合性能最好,UV-B紫外照射2 h内,涂层色差变化仅为原荧光粉末涂层的一半,且涂层初始颜色与原涂层相差较小,光泽度与DOI基本一致。因此,聚酯清漆包覆的荧光粉末涂层不仅提高了荧光粉末涂料的耐候性,还保持了荧光粉末涂层的外观性能,提高了商业应用的可能性。

陈君华[4](2019)在《紫外光固化新型高性能阴极电泳涂料制备及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紫外光(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是一种水性环保涂料,具有高泳透力、涂膜均一、原料损耗少等优点。由于采用UV固化技术,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避免了传统阴极电泳涂料的高温固化的缺陷。目前对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光固化时动力学行为和降低闪蒸后中湿膜的含水量,以及提高涂层外观。鉴于此,本论文创新的设计几种结构新颖的交联剂,系统研究了其对涂层的光固化行为和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同时还探索不同含氟的基体树脂和添加新型微凝胶结构对闪蒸后湿膜含水量的影响,并设计了具有抗污性能和疏水性能的新型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具体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光交联剂的链长和侧基与UV固化阴极涂料的光固化动力学和其它物理化学性质的关联性研究。本论文合成了三种新型含有软链段和硬链段结构的光引发交联剂(M1、M2和M3)。以制备的含双键聚丙烯酸酯为基体树脂,得到了不同链长与侧基官能团的UV固化新型阴极涂料。采用Photo-DSC、TGA等测试和分析,表明:光交联的链长和侧基结构对光引发效率的影响较小,但其对双键转化率有明显调控作用。含刚性链结构体系的相容性变差,进而导致涂层相对粗糙。柔性的链段会使涂层的硬度下降。改性涂层均具有附着力高、柔韧性好、抗冲击、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2)超支化结构的光交联剂与UV固化阴极涂料光固化动力学和其它物理化学性质的关联性研究。本论文分别采用降冰片烯二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改性超支化聚酯(HBPE),合成末端双键与羧基基团摩尔比为6:6、3:9和9:3的光引发交联剂。以制备的含双键聚丙烯酸酯为基体树脂,得到了不同的超支化结构的UV固化新型阴极涂料。经过Photo-DSC,TGA等测试和分析,表明:光固化动力学主要是受双键含量调控,不同超支化结构对其影响较小。超支化的羧基含量越多,分散体粒径越小。乙烯基含量多的超支化结构能有效改善涂层热稳定性。(3)基于超支化的微凝胶与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闪蒸后漆膜含水量和涂层综合性能的关联性研究。本论文设计合成一种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新型微凝胶结构用于UV固化阴极涂料。以制备的含双键聚丙烯酸酯为基体树脂,得到了含有不同含量微凝胶的UV固化新型阴极涂料。经过计算湿膜水分含量,TGA和拉伸等测试和分析,表明:尽管微凝胶含量越高,漆膜含水量越低,涂层综合性能会变差。需要平衡微凝胶的添加量、闪蒸后漆膜含水量和涂层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微凝胶的添加量,改性涂层吸水率从5.74%降低至0.94%,热稳定性下降,断裂伸长率从37.04%增加到88.18%,拉伸强度从3.44 MPa增加到6.82 MPa,然而体系相容性变差,光泽度从92o降低到16.3o,并且涂层柔韧性变差。(4)UV固化含氟聚丙烯酸酯基阴极电泳涂料闪蒸后漆膜含水量变化,以及固化后涂层的抗污性等综合性能研究。以制备的含双键含氟聚丙烯酸酯为基体树脂,加入二季戊四醇戊-/己-丙烯酸(5-Acl)作为交联剂,首次制备了一种新型UV固化抗污电泳涂层。经过计算湿膜水分含量、XPS、接触角等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5-Acl会使闪蒸后漆膜水分增加,但能反过来能改善涂层的综合性能。需要平衡交联剂的含量、闪蒸后漆膜含水量、涂层性能三者关系。水、二碘甲烷和十六烷在涂层上的静态接触角分别为96.5±3o,70.5±2o和32±2o。液滴的滚动角随着液滴体积和表面张力减小而增加。磨损后涂层表面氟原子含量从14.49%降低至8.37%,远高于理论值。水滴、泵油、食用油、碳粉以及水性环氧漆在倾斜涂层表面易滑落,无明显痕迹。油性笔标记表面收缩且不连续,说明该涂层具有优异的自清洁和抗污性能。该涂层也具有耐冲击、耐磨性、柔韧性强、附着力高和优异的耐腐蚀的性能。(5)UV固化含氟聚氨酯基阴极电泳涂料闪蒸后漆膜的含水量变化,以及涂层的疏水性等综合性能研究。以制备含氟聚醚醇半封端为聚氨酯预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引入双键,首次制备了一种新型UV固化含氟聚氨酯基阴极电泳涂层。经过计算湿膜水分含量、XPS、接触角等测试和分析,表明:由于结构中含全氟聚醚醇降低闪蒸后漆膜水分含量。并且闪蒸后低含水量的涂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一定的热量有助于低表面能氟链段迁移。该涂层的平均吸水率为2.82%,水滴从涂层表面滚落而不留痕迹,说明涂层具有优异的疏水性,但抗污性能较差。同时该涂层通过抗冲击、柔韧性、附着力、和极端环境耐化学腐蚀的测试。

张娜[5](2018)在《光聚合法制备光固化涂料及抑制氧阻聚效应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光固化涂料通常由光敏预聚物、光引发剂、活性稀释剂以及其他助剂组成。紫外光固化涂料在固化过程中易受氧阻聚效应影响,其对自由基型聚合反应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不仅影响光固化速度,还影响漆膜的物理性能。此外,用于光固化涂料中的光敏预聚物通常都是采用较为复杂的有机合成方法制备的。针对这种方法能耗高、污染严重等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运用光聚合方法制备光敏预聚物的新工艺;同时,系统研究了氧阻聚效应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克服氧阻聚效应的措施及效果。首先,本文考察了氧浓度对光固化速度的影响,对不同氧浓度下固化相同时间的漆膜进行红外表征。结果发现,氧气浓度对光固化速度有直接影响。通过用惰性气体去除氧气的方法,对比了不同氧浓度下光固化速率大小。通过加入活性胺克服氧阻聚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比例的活性胺成分对氧阻聚的克服效果,发现加入3%活性胺时,固化速度比不处理固化速度提高2~3倍。考虑到产生氧阻聚最直接原因是空气中的氧气和光敏涂料的表面接触,如果采用某种方法把涂料和空气隔开,应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氧阻聚效应。为此,在涂料光固化时,采用盖膜法实现抑制氧阻聚的目的,试验证明,盖膜法较不盖膜的固化速度提高近10倍,较加活性胺的速度提高4~10倍。随后,本文研究了运用光聚合法合成光敏预聚物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在UV光源照射下,引发丙烯酸酯类物质聚合生成光敏预聚物,在光敏预聚物中加入交联剂、光引发剂等制备出光固化保护涂料。在以盖膜法抑制氧阻聚的基础上,研究了以光聚合法制备光敏预聚物时功能单体的种类和用量、后固化时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后固化时交联剂的用量等因素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并对固化后的漆膜进行了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结果表明,合成光敏预聚物的最佳聚合时间为110s,此时粘度为26s,单体转化率为36.9%。光聚合法制备光敏预聚物时丙烯酸酯类单体比为IBOA:BA:AA:MMA=15:20:12:3(质量比),后期补加交联剂WDS-128质量分数18%,复合光引发剂质量分数3%时,制得的漆膜硬度、耐水性、附着力等性能最佳。

张超颖[6](2017)在《高羟基含量自乳化改性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文中认为溶剂型涂料由于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且对人体有害,随着环保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逐渐被环境友好型涂料所取代。水性丙烯酸酯涂料由于具备良好的成膜性、保光保色性,且防腐、耐侯、耐介质,安全无污染,施工性能良好,已在建筑、汽车、木器、金属涂料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但丙烯酸酯树脂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耐热耐水性不佳,其中最典型的是高温发粘低温变脆的涂膜问题。为了提高丙烯酸酯树脂的应用性能,往往采用引入功能单体或其他树脂对其进行改性的方法。引入羟基功能单体是改善丙烯酸酯涂膜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首先采用一种结合了预乳化工艺、半连续聚合工艺、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水性羟基丙烯酸酯树脂。采用功能性单体HEMA为丙烯酸酯提供高含量的羟基,引入反应性乳化剂SE-10取代传统小分子乳化剂,解决残留乳化剂的迁移问题。实验确定了最佳的聚合工艺和条件,包括单体类型、聚合工艺、反应温度、单体滴加时间、pH调节剂的选择,并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及加入方式、羟基单体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和软硬单体比等对聚合稳定性及乳液性能的影响。FTIR,GPC,TEM,DLS,DSC等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聚丙烯酸酯核-壳结构乳液,平均粒径约为182.7 nm,PdI为0.06,粒径小且分布窄。通过设计树脂配方、优化聚合条件和控制乳胶粒结构,当聚合温度为80±2℃,单体预乳液滴加时间为2.5~3h,SE-10用量为1.5%,在预乳和种子液的分配比为3:1,HEMA含量高达20%,软硬单体比为1/2时,该方法制备的乳液外观良好、粘度低、固含量可达46.5%。调节链转移剂的量在单体的0~3wt%范围内,均可以获得具有良好性能和稳定性的羟基丙烯酸酯乳液。该乳液具备优异的性能,可与氨基树脂复配,具有巨大的应用和发展潜力。高羟基含量自乳化水性丙烯酸酯乳液仍存在柔韧性、耐冲击性差的固有缺陷,因此,本文又引入了聚酯树脂对其进一步改性。实验先合成端羧基不饱和聚酯,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将其作为丙烯酸酯共聚中的一个单体,通过种子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酯改性的高羟基自乳化水性丙烯酸醋乳液。考察了改性树脂合成时羟基单体HEMA的最佳用量和其对乳液的影响,乳液粘度和凝胶量随着HEMA的增多而增加,用量为35%时最佳。对比了聚酯引入后改性树脂乳液粘度、分子量、粒径分布等性能的变化,并研究了聚酯/丙烯酸酯的比例对乳液性能、涂膜外观、玻璃化转变温度及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FTIR,DSC证明了聚酯与丙烯酸酯发生了无规共聚,只在22℃处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DLS,GPC,TG等结果显示,聚酯改性后,乳液粘度变大,分子量变小,且粒径变大,粒度分布变宽,乳液稳定性良好,但树脂的初始热分解温度显着降低,热稳定性下降。聚酯过多或过少时,涂膜会出现泛白、透明度下降,变软发粘或硬脆龟裂的现象。当CtUPR/AC=1:5时,乳液固含量为48%,Mn为3050,平均粒径为204.7 nm,PdI为0.102,粘度达到586 mPa·s,乳液性能和涂膜外观均较好。柔性聚酯的引入提高了羟基丙烯酸酯涂膜的柔韧性和抗冲击性,使改性树脂兼具两者的优点,将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

陈法雄[7](2016)在《UV固化涂料功能单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涂料的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UV固化涂料具有生产工序简便、高效节能、绿色无污染以及成膜特性优良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向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而UV固化功能涂料,由于具备某些特殊的功能,使其备受关注,成为近年来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先合成了可UV固化有机氟、有机硅和季铵盐单体,将其应用于UV固化涂料中,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以环氧氯丙烷、甲基丙烯酸、端溴烷烃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可UV固化多官能团季铵盐单体,优化了开环反应的条件,经IR、MS、1HNM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制备了UV固化抗静电涂料,并测试了其性能。结果表明,与双季铵盐相比,单季铵盐与UV固化涂料的相容性较好,并表现出良好的抗静电性能。当单季铵盐添加量为26%,固化膜表面电阻降低到1×109Ω,抗静电性能耐水洗性良好,且受空气湿度的影响较小。2.以全氟辛酸、二氯亚砜以及丙烯酸-β-羟乙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具有双键结构的有机氟单体,优化了酯化反应的条件,经I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制备了溶剂型和UV固化型两种有机氟耐污涂料,并研究了涂料固化膜的性能。结果表明,溶剂型固化膜表面水接触角最大达87°,而UV固化膜水接触角最大为80°,固化膜都耐水、耐酸及耐盐,对酱油、碳素墨水及水性红彩笔具有良好的耐污能力,以溶剂型有机氟耐污涂料的综合性能较好。3.以端氢硅油、烯丙醇、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丙烯酰氯以及丙烯酸-β-羟乙酯为原料,合成了可UV固化单、多官能团有机硅单体,优化了硅氢加成反应条件,经I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制备了两种有机硅耐污涂料,并研究了涂料固化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多官能团有机硅材料涂膜具有较高的水接触角可达110°,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效果;两种材料涂膜均耐水、耐酸及耐盐,对酱油、碳素墨水及水性红彩笔具有良好的耐污能力,且热稳定性良好,其中以多官能团有机硅涂料的综合性能最好。4.以含氯有机硅单体对环氧丙烯酸树脂进行改性,制备了两种有机硅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并研究了固化膜的性能。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含量为5%时,固化膜水接触角可达95°,固化膜耐水、耐酸及耐盐,对酱油、水性红彩笔以及碳素墨水具有较好的耐污能力,且热稳定性良好,以十八烷基三氯硅烷改性的效果较好。

蔡辰婷[8](2014)在《紫外光固化聚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丙烯酸酯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广泛的用于树脂、橡胶及纤维的制备。通过不同的配比制备的聚丙烯酸酯广泛的应用于制药、皮革处理、水处理、石油开采、涂料制备等工业部门。在这些应用中,环保型的聚丙烯酸酯类材料尤其令人瞩目。在本文中制备了三种环保型的聚丙烯酸酯类材料:有机硅改性的紫外光固化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有机氟改性的紫外光固化聚丙烯酸酯水分散体;生物基的丙烯酸酯树脂。文章第一部分通过硅烷偶联剂改性制备了可紫外光固化的SiOx(OH)y/PA复合水分散体。该水分散体涂膜在紫外光辐照后硬度及耐水性随着硅含量的升高有大幅的提升。制备得到的SiOx(OH)y/PA水分散体涂膜经紫外光固化后交联,之后高温下进一步热交联。由于交联和改性,复合物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耐水性等都得以改善,且复合物膜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在第一个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的第二部分制备了可紫外光固化的丙烯酸水分散体疏水膜。首先将制备可水性化的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树脂及高氟含量的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树脂。然后将二者与含双键的硅烷偶联剂共水性化制备可光固化的复合水分散体。在干燥过程中含氟基团会在水分散体薄膜表面富集。之后通过光固化,由化学键将两种高分子的链段相连,得到交联涂膜。得到的涂膜与成分相同的均聚物相比,具有更好的疏水性。基于环境保护的理念,我们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制备了可紫外光固化的丙烯酸酯衣康酸缩合的生物基树脂。实验采用了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与源于糖类发酵工业的衣康酸为原料,在无溶剂的条件下,通过羧基与环氧基团的反应,制备了一种富含碳碳双键的树脂。该树脂可以用于紫外光固化,也可以用于热固化。本文中将该树脂固化以及与其他单体共聚,之后对其制备的相关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生物基树脂固化材料以及生物基树脂共聚合材料均有较好的机械强度、硬度及热稳定性。因此,衣康酸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型的生物基树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樊小丽[9](2013)在《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汽车面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汽车面漆的配方组成,制备了两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汽车白面漆和汽车金属闪光漆。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罩光清漆的配方组成,获得了综合性能优异的双组分水性聚氨酯罩光清漆。实验考察了不同羟基乳液以及固化剂的选择、n(-NCO)与n(-OH)的摩尔比、双组分涂料体系的适用期、制备工艺以及助剂对涂料以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丙烯酸酯乳液A与异氰酸酯固化剂F搭配n(-NCO)︰n(-OH)=1.5,且在涂料制备好3h内进行施工喷涂,可制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涂膜。A组分需要加入0.01%(占体系总量百分比)的消泡剂TG810时消泡效果最好,B组分手动搅拌可避免产生泡沫,A、B组分混合时转速低于400r/min,通过静置30min,泡沫可完全消除。添加0.4%(占体系总量百分比)的有机硅流平剂TG700,0.2%(占体系总量百分比)基材润湿剂TG520,可获得平整无缩孔涂膜。采用室温流平10min+80℃烘烤3h+50℃烘烤24h的烘干条件,控制干涂膜厚度在30-50μm,可制得无泡孔且性能优异的罩光清漆。第二部分研究了白色漆以及金属闪光底色漆的配方组成,配套罩光清漆后,获得了综合性能优异的水性汽车白面漆和汽车金属闪光面漆。实验首先考察了白色漆制备过程中钛白粉、润湿分散剂、消泡剂、流平剂以及施工黏度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润湿剂CF-10和分散剂TG755,用量分别为钛白粉R-902添加量的1%和4%,且PVC为15%时,得到钛白粉分散效果最好,涂膜的性能最好;选用消泡剂X109和TG810的复配,用量为0.025%/0.025%(占体系总量百分比),消泡效果达到最佳,添加0.5%(占体系总量百分比)的流平剂TG700,可得到平整无缩孔涂膜;调整涂料黏度为38″,控制湿涂膜厚度为65-100μm,涂膜无流挂,性能较好。其次,实验考察了铝银浆、润湿剂、固含量、定向排列剂、防沉剂以及增稠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面:选用芳基烷基聚醚类润湿剂,用量为0.3%(占体系总量百分比),且颜基比为1︰10时,所得涂膜性能较好。涂料的固含量为35%,定向排列剂添加量为3%(占涂料体系总量百分比)时,涂膜的光泽最高,铝粉具有较好的定向排列性。防沉剂BYK420添加量为0.16%(占涂料体系总量百分比)时,涂料具有较好的防沉降和分层性。选用疏水改性丙烯酸酯类增稠剂,添加量为5.0%(占涂料体系总量百分比)可调节涂料到施工黏度30″-35″(涂4杯所测粘度值),喷涂时易雾化,涂膜流平性好,光泽高。

郭迪[10](2012)在《SiO2气凝胶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对绿色、环保、节能的日益重视,人们对玻璃的透明和隔热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普通玻璃虽然透明性好,但是隔热效果不佳,造成了很大的能量损失和能源消耗。SiO2气凝胶是热导率最低的固体材料且有着优异的可见光透过性,是一种优异的透明隔热材料。将SiO2气凝胶制成浆料,以水性丙烯酸树脂为成膜物制成透明隔热涂料,可有效解决玻璃的透明隔热难题,具有工艺简单和性能优异的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本文首先研究了SiO2气凝胶在水中的分散行为,考察了PH值、分散剂种类和用量、稳定剂用量、气凝胶用量等对SiO2气凝胶分散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分散方法和分散时间等制备工艺对制备SiO2气凝胶水分散浆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8.5左右、Si02气凝胶用量为10-12%(wt%)、分散剂SF-1用量为1.90%(wt%)和稳定剂SW-1用量为3.81%(wt%),采用混合分散的工艺手段,其中高速分散2000r/min(15min),超声分散30min及研磨分散3000r/min(3h),此条件下SiO2气凝胶水分散浆料具有很好的分散稳定性,透过率为10%,30天后沉降体积百分比(RSH)值为30%,平均粒径在50nm左右。然后以水性丙烯酸树脂为成膜物,在助剂的配合下制得水性纳米透明隔热涂料。考察了SiO2气凝胶浆料的含量、助剂的种类和用量对SiO2气凝胶透明隔热涂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涂覆膜厚、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O2气凝胶浆料的添加量为25%(wt%)左右,涂膜湿膜厚为22μm、固化温度为120℃、固化时间为20min时,涂膜外观均匀透明,有着良好的机械性能,与普通玻璃的透过率相比,可见光透过率达到了95%,红外光阻隔率达到了65%,与普通玻璃的温差对比为5-10℃左右,Si02气凝胶隔热涂层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SiO2气凝胶透明隔热涂料储存一个月后,沉降体积百分比(RSH)值为42%,团聚不严重,符合实际需求。

二、涂膜固化干燥节能和环保技术动向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涂膜固化干燥节能和环保技术动向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水性防腐涂料的发展现状
    1.3 水性车用涂料的发展现状
    1.4 常用的水性车用防腐涂料及其研究现状
    1.5 油箱用涂料的发展现状
    1.6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反应原理
    2.2 实验方案设计及涂层制备流程
        2.2.1 实验设计方案与流程
        2.2.2 环保型水性耐油涂料的制备流程
        2.2.3 涂层的制备流程
    2.3 涂料及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2.3.1 涂料及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2.3.2 涂料流变性能测试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3.5 漆膜综合热分析(TG-DSC)
        2.3.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表征
        2.3.7 电化学实验分析
        2.3.8 涂层对油品质量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水性聚酯耐柴油烤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水性聚酯树脂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3.1.1 水性聚酯树脂的筛选
        3.1.2 水性聚酯树脂与氨基固化剂的配比(质量比)研究
    3.2 涂料配方设计及涂层制备
        3.2.1 色浆配方设计
        3.2.2 涂料配方设计与涂层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涂料涂层基础性能评价
        3.3.2 涂料流变性能测试
        3.3.3 聚酯树脂、氨基树脂、清漆红外光谱分析
        3.3.4 聚酯清漆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3.3.5 漆膜综合热分析
        3.3.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3.7 聚酯耐油涂层电化学阻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性环氧耐油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水性环氧树脂的筛选
    4.2 水性助剂的筛选
        4.2.1 增稠剂的筛选及其流变学性能研究
        4.2.2 消泡剂的筛选与使用
        4.2.3 分散剂的筛选与使用
    4.3 涂料配方设计及涂层制备
        4.3.1 环氧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的配比(质量比)研究
        4.3.2 涂料及涂层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涂层基础性能评价
        4.4.2 涂料流变性分析
        4.4.3 树脂和清漆的红外光谱分析
        4.4.4 环氧清漆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4.5 漆膜综合热分析(TG-DSC)
        4.4.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4.4.7 环氧耐油涂层电化学阻抗分析
        4.4.8 涂层对柴油品质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2)环氧改性水性硅酸盐富锌涂层防腐性能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船舶防腐涂料
        1.2.1 防腐涂层技术
        1.2.2 防腐涂层的发展趋势
        1.2.3 防腐涂层分类及其作用原理
    1.3 富锌涂料
        1.3.1 富锌涂料的分类
        1.3.2 富锌涂料的发展趋势及无机富锌涂料的优点
        1.3.3 无机富锌涂料的发展历程
        1.3.4 水性无机富锌涂料成膜机理和防腐机理
        1.3.5 无机富锌涂层的不足和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 环氧改性水性硅酸盐富锌涂层的制备
    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2.3.1 膜厚
        2.3.2 附着力
        2.3.3 铅笔硬度
        2.3.4 耐冲击韧性
        2.3.5 固含量
        2.3.6 粘度
        2.3.7 pH值
        2.3.8 水接触角
        2.3.9 表面形貌
        2.3.10 红外光谱
        2.3.11 静态浸泡试验
        2.3.12 盐雾试验
        2.3.13 电化学
3 结果与讨论
    3.1 涂层的性能
        3.1.1 乳液性能
        3.1.2 FTIR结构
    3.2 富锌涂层的基本性能
        3.2.1 膜厚对涂层亲疏水性的影响
        3.2.2 膜厚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3.2.3 富锌涂层的表面性能
        3.2.4 涂层的基本力学性能
    3.3 盐水浸泡过程中的腐蚀行为
        3.3.1 浸泡试验
        3.3.2 自腐蚀电位
        3.3.3 涂层电化学阻抗
    3.4 盐雾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3.4.1 盐雾试验
        3.4.2 涂层电化学阻抗
    3.5 涂层腐蚀机理
        3.5.1 等效电路拟合分析
        3.5.2 环氧改性富锌涂层的腐蚀机理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新型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及其耐候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粉末涂料概述
        1.1.1 粉末涂料定义
        1.1.2 粉末涂料的组成
        1.1.3 粉末涂料的发展及现状
        1.1.4 耐候型粉末涂料
    1.2 荧光颜料概述
        1.2.1 荧光颜料的定义
        1.2.2 荧光颜料的分类
        1.2.3 荧光颜料的特点
        1.2.4 荧光颜料的发展历史
        1.2.5 荧光颜料的改性方法研究
    1.3 耐候性材料概述
        1.3.1 耐候性材料
        1.3.2 纳米二氧化钛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方法
        2.3.1 耐候荧光颜料的制备
        2.3.2 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
        2.3.3 荧光粉末涂料涂层的制备
    2.4 表征及性能测试
        2.4.1 荧光颜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2.4.2 荧光粉末涂料粉体表征及性能测试
        2.4.3 粉末涂料涂层性能测试
第3章 溶胶凝胶法包覆荧光颜料及其粉末涂料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荧光颜料表征结果与讨论
        3.2.1 灰分含量测试结果分析
        3.2.2 样品形貌结果分析
        3.2.3 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分析
        3.2.4 紫外-可见光吸收结果分析
    3.3 荧光粉末涂料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3.3.1 粒径结果分析
        3.3.2 DSC结果分析
    3.4 粉末涂料涂层耐候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3.4.1 光泽度测试结果分析
        3.4.2 DOI测试结果分析
        3.4.3 色差测试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粘结剂包覆荧光颜料及其粉末涂料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荧光颜料表征结果与讨论
        4.2.1 灰分含量测试结果分析
        4.2.2 样品形貌结果分析
        4.2.3 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分析
        4.2.4 紫外-可见光吸收结果分析
    4.3 荧光粉末涂料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4.4 粉末涂料涂层耐候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光泽度测试结果分析
        4.4.2 DOI测试结果分析
        4.4.3 色差测试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紫外光固化新型高性能阴极电泳涂料制备及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阴极电泳涂料
        1.1.1 电泳涂料发展过程
        1.1.2 多分散电泳体系的电学性质
        1.1.3 阴极电泳涂料的涂装原理
        1.1.4 阴极电泳涂层的生长过程及沉积动力学
        1.1.5 阴极电泳涂装的特性及优缺点
    1.2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
        1.2.1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特点
        1.2.2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光固化原理
        1.2.3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基体树脂
        1.2.4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影响因素
        1.2.5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存在的局限性
        1.2.6 UV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结构的链长和侧基对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实验机理
        2.2.4 实验步骤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光谱分析
        2.3.2 粒径测定
        2.3.3 聚合物分子量大小及分布
        2.3.4 光固化动力学测定与分析
        2.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3.6 热重测试(TGA)
        2.3.7 电泳涂层表面接触角测定
        2.3.8 电泳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与表征
        2.4.2 电泳液的粒径分析
        2.4.3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接触角分析
        2.4.4 UV固化电泳涂料的光固化行为分析
        2.4.5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DSC热分析
        2.4.6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热学性质
        2.4.7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2.4.8 UV固化电泳沉积涂层的综合物理性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超支化聚合物改性新型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实验机理
        3.2.4 实验步骤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结构表征
        3.3.2 乳液粒径大小和聚合物分子量
        3.3.3 光固化动力学测定与分析
        3.3.4 热学性质表征
        3.3.5 UV固化电泳膜的拉伸性能的测定
        3.3.6 电泳涂层表面形貌分析
        3.3.7 电泳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改性超支化聚酯和丙烯酸树脂的结构表征
        3.4.2 电泳液的粒径分析和聚合物分子量
        3.4.3 超支化改性UV固化电泳涂料的光固化行为分析
        3.4.4 超支化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热学性质
        3.4.5 超支化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力学性能分析
        3.4.6 超支化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综合物理性能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微凝胶改性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实验机理
        4.2.4 实验步骤
    4.3 测试与表征
        4.3.1 结构表征
        4.3.2 电泳液的粒径测试
        4.3.3 闪蒸后漆膜含水量测量
        4.3.4 热学性质表征
        4.3.5 电泳涂层的拉伸性能的测定
        4.3.6 电泳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4.3.7 电泳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PIK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4.4.2 WPA-PIK电泳液的粒径分析
        4.4.3 闪蒸后改性漆膜的水分含量分析
        4.4.4 微凝胶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热学性质
        4.4.5 微凝胶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拉力测试和吸水率分析
        4.4.6 微凝胶改性UV固化电泳涂层的综合物理性能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紫外光固化含氟丙烯酸酯基阴极电泳涂料及其抗污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机理
        5.2.4 实验步骤
    5.3 测试与表征
        5.3.1 结构表征
        5.3.2 乳液粒径和聚合物分子量测试
        5.3.3 闪蒸后漆膜含水量测量
        5.3.4 涂层表面元素测量
        5.3.5 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5.3.6 涂层的静态接触角和滚动接触角
        5.3.7 涂层的抗污性能测试
        5.3.8 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红外和核磁图谱分析
        5.4.2 聚集体的粒径和分子量变化与影响
        5.4.3 闪蒸后改性漆膜的水分含量分析
        5.4.4 抗污涂层表面元素分析
        5.4.5 抗污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5.4.6 抗污涂层的接触角分析
        5.4.7 涂层的抗污和自清洁性能分析
        5.4.8 抗污涂层的综合物理性能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新型紫外光固化含氟阳离子聚氨酯基阴极电泳涂料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机理
        6.2.4 实验步骤
    6.3 测试与表征
        6.3.1 结构表征
        6.3.2 乳液平均粒径和形貌测试
        6.3.3 闪蒸后漆膜含水量测量
        6.3.4 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
        6.3.5 涂层表面元素测量
        6.3.6 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6.3.7 热学性质表征
        6.3.8 拉伸性能测试
        6.3.9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DMA)
        6.3.10 涂膜吸水率测试
        6.3.11 电泳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红外和核磁分析
        6.4.2 电泳乳液粒径分析和乳胶粒的形貌
        6.4.3 闪蒸后改性漆膜的水分含量分析
        6.4.4 UV电泳涂层的表面电镜观察
        6.4.5 UV电泳涂层的XPS分析
        6.4.6 UV固化电泳涂层的表面接触角分析
        6.4.7 UV固化电泳涂层的热性能分析
        6.4.8 UV电泳涂层的力学性能分析
        6.4.9 UV电泳涂层的热机械行为分析
        6.4.10 UV电泳涂层的综合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光聚合法制备光固化涂料及抑制氧阻聚效应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固化涂料的研究进展
    1.2 光固化涂料的分类与应用
    1.3 光固化涂料的组成
        1.3.1 光敏预聚物
        1.3.2 活性稀释剂
        1.3.3 光引发剂
        1.3.4 其他助剂
    1.4 氧阻聚效应及其对光固化反应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紫外光固化中的氧阻聚效应及其抑制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氧阻聚机理
        2.2.3 测试方法
        2.2.4 驱除氧气法
        2.2.5 化学除氧法
        2.2.6 物理隔离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强与照射距离的关系
        2.3.2 不同氧浓度对固化速度的影响
        2.3.3 氧浓度对不同光敏树脂固化速度的影响
        2.3.4 活性胺添加量对固化速度及漆膜性能的影响
        2.3.5 不同方法对不同丙烯酸酯预聚物抑制氧阻聚的效果
        2.3.6 红外表征
        2.3.7 不同基材对固化速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V光聚合法制备光固化涂料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3 聚合机理
        3.2.4 固化机理
        3.2.5 后固化光强
        3.2.6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时光强的选择
        3.3.2 光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3.3 光敏预聚物中软硬单体的配比
        3.3.4 不同单体的光聚合反应速度
        3.3.5 单体配比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6 光聚合反应时间的确定
        3.3.7 光聚合前后红外表征
        3.3.8 后固化时补加光引发剂种类的选择
        3.3.9 后固化时补加引发剂量的选择
        3.3.10 交联剂加入量的选择
        3.3.11 DSC表征
        3.3.12 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高羟基含量自乳化改性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树脂与水性涂料
        1.2.1 水性醇酸树脂
        1.2.2 水性聚酯树脂
        1.2.3 水性丙烯酸树脂
        1.2.4 水性聚氨酯树脂
        1.2.5 其他水性树脂和涂料
    1.3 水性丙烯酸酯树脂及涂料
        1.3.1 水性丙烯酸酯的分类及制备
        1.3.2 水性丙烯酸酯的改性
        1.3.3 水性丙烯酸酯涂料的应用
    1.4 乳液聚合技术进展
        1.4.1 传统乳液聚合
        1.4.2 无皂乳液聚合
        1.4.3 反相乳液聚合
        1.4.4 微乳液聚合
        1.4.5 核壳乳液聚合
        1.4.6 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
    1.5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高羟基含量自乳化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原料的预处理
        2.2.4 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2.5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的选择
        2.3.2 合成条件
        2.3.3 乳化剂的影响
        2.3.4 HEMA用量的影响
        2.3.5 链转移剂用量的影响
        2.3.6 软硬单体比的影响
        2.3.7 测试表征
        2.3.8 羟基丙烯酸酯乳液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酯改性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原料的预处理
        3.2.4 端羧基不饱和聚酯的制备
        3.2.5 聚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3.2.6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分析
        3.3.2 HEMA用量的影响
        3.3.3 CtUPR/AC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3.4 CtUPR/AC对树脂T_g的影响
        3.3.5 CtUPR/AC对涂膜的影响
        3.3.6 CtUPR/AC对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UV固化涂料功能单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UV固化涂料
        1.2.1 UV固化涂料的组成及特点
        1.2.2 UV固化涂料的应用
        1.2.3 UV固化涂料的前景展望
    1.3 功能涂料
    1.4 抗静电涂料
        1.4.1 抗静电涂料的制备方法
        1.4.2 抗静电涂料的前景展望
    1.5 有机硅改性树脂涂料
        1.5.1 有机硅改性树脂的方法
        1.5.2 有机硅改性树脂涂料的制备方法
        1.5.3 有机硅改性树脂涂料的前景展望
    1.6 有机氟改性树脂涂料
        1.6.1 有机氟改性丙烯酸树脂涂料
        1.6.2 有机氟改性聚氨酯树脂涂料
        1.6.3 有机氟改性环氧树脂涂料
        1.6.4 有机氟改性树脂涂料的前景展望
    1.7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 可UV固化季铵盐单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可UV固化季铵盐单体的合成
        2.2.4 UV固化抗静电材料的制备
        2.2.5 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环氧氯丙烷与甲基丙烯酸反应的工艺研究
        2.3.2 季铵盐的合成研究
        2.3.3 结构分析
        2.3.4 抗静电材料的性能测试
        2.3.5 抗静电材料的热分析(TG)
    2.4 小结
第三章 可UV固化有机氟单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全氟辛酸丙烯酰氧基乙酯(PFAE)的合成
        3.2.4 有机氟耐污材料的制备
        3.2.5 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氟单体的合成工艺研究
        3.3.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3 有机氟耐污材料的性能测试
        3.3.4 有机氟耐污材料的热分析(TG)
    3.4 小结
第四章 可UV固化有机硅单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单官能团光敏性有机硅预聚物的合成
        4.2.4 多官能团光敏性有机硅预聚物的合成
        4.2.5 UV固化有机硅耐污材料的制备
        4.2.6 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官能团光敏性有机硅预聚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4.3.2 多官能团光敏性有机硅预聚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4.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3.4 有机硅耐污材料的性能测试
        4.3.5 有机硅耐污材料的热分析(TG)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硅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主要实验仪器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有机硅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
        5.2.4 UV固化有机硅树脂涂料的制备
        5.2.5 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涂膜光固化时间的测试
        5.3.2 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表面水接触角的影响
        5.3.3 有机硅单体含量对固化膜吸水率的影响
        5.3.4 固化膜力学性能及耐化学试剂性能的测试
        5.3.5 固化膜耐污性能测试
        5.3.6 有机硅耐污材料的热分析(TG)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1.3-氯-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
    2.双季铵盐单体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紫外光固化聚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丙烯酸酯树脂
    1.2 水性聚丙烯酸酯涂料
        1.2.1 水性涂料
        1.2.2 水性丙烯酸树脂种类
        1.2.3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特点
        1.2.4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改性方法
    1.3 生物基材料
        1.3.1 生物基材料研究现状
        1.3.2 生物基原料在传统材料中的使用
    1.4 紫外光(UV)固化涂料
        1.4.1 紫外光固化技术
        1.4.2 紫外光(UV)固化涂料
        1.4.3 水性紫外光(UV)固化丙烯酸树脂涂料
    1.5 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性UV固化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的制备及其复合物薄膜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不同硅烷偶联剂用量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PA)的制备
        2.2.3 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及涂膜的制备
        2.2.4 可紫外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的制备
        2.2.5 紫外光固化Si_xO_y(OH)_z/PA水分散体膜的制备
        2.2.6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分析
        2.3.2 XRD测试
        2.3.3 热重测试
        2.3.4 DSC测试
        2.3.5 水分散体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试
        2.3.6 水分散体涂膜的耐水性测试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UV固化疏水性有机氟改性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涂膜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丙烯酸树脂的的制备
        3.2.3 含氟的丙烯酸树脂复合水分散体的制备
        3.2.4 含氟的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涂膜的制备
        3.2.5 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分析
        3.3.2 XRD测试
        3.3.3 热重测试
        3.3.4 水分散体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试
        3.3.5 涂膜表面测试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衣康酸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型生物基树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生物基IA-GMA树脂的制备
        4.2.3 IA-GMA树脂的固化
        4.2.4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1H-NMR分析
        4.3.2 MS分析
        4.3.3 IR分析
        4.3.4 DMA测试
        4.3.5 TGA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汽车面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汽车涂料的研究进展
        1.2.1 汽车涂料的发展历程
        1.2.2 汽车涂料的分类
        1.2.3 汽车涂料的水性化
        1.2.4 我国汽车涂料的发展状况
    1.3 汽车面漆的发展与研究
        1.3.1 汽车面漆的发展状况
        1.3.2 我国汽车面漆的研究进展
        1.3.3 汽车面漆所用成膜树脂的研究进展
        1.3.4 汽车面漆的发展趋势
    1.4 聚氨酯涂料的发展与研究
        1.4.1 聚氨酯涂料的发展历程
        1.4.2 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研究进展
        1.4.3 聚氨酯涂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进展
第二章 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汽车面漆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材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汽车面漆基础配方
        2.2.4 制备工艺以及流程图
        2.2.5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第三章 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汽车罩光清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含羟基树脂与固化剂的选择
        3.2.2 -NCO与-OH摩尔比的研究
        3.2.3 涂料适用期的研究
        3.2.4 泡沫的消除方法研究
        3.2.5 涂膜流平性能的研究
        3.2.6 罩光清漆的基材润湿性的研究
        3.2.7 涂膜上泡孔缺陷的消除
        3.2.8 涂膜的干燥条件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汽车白漆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白色漆的性能研究
        4.2.1 钛白粉及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4.2.2 颜料体积浓度(PVC)的确定
        4.2.3 消泡剂的选择和确定
        4.2.4 流平剂的选择和确定
        4.2.5 涂料施工黏度的控制
    4.3 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汽车白面漆综合性能与国标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组分水性聚氨酯金属闪光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金属闪光底色漆的性能研究
        5.2.1 铝银浆的预分散
        5.2.2 颜基比的确定
        5.2.3 铝粉在涂料中的定向排列研究
        5.2.4 涂料中铝粉的防沉研究
        5.2.5 涂料的流变性研究
    5.3 水性金属闪光漆性能指标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SiO2气凝胶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气凝胶的性能和隔热机理
        1.2.1 气凝胶的基本性能
        1.2.2 气凝胶的隔热机理
    1.3 纳米粒子的团聚和分散机理
        1.3.1 纳米粒子的团聚机理
        1.3.2 纳米粒子的机械分散法
        1.3.3 纳米粒子的新型分散法
    1.4 纳米粒子的改性
        1.4.1 纳米粒子的表面物理改性
        1.4.2 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改性
    1.5 纳米隔热涂料及其发展概况
        1.5.1 纳米隔热涂料的概述
        1.5.2 纳米隔热涂料的种类
        1.5.3 国内外纳米隔热涂料的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SiO_2气凝胶水分散浆料的制备和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2.3.2 SiO_2气凝胶的浓度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2.3.3 pH值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2.3.4 稳定剂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2.3.5 分散方法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2.3.6 分散时间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2.3.7 SiO_2气凝胶水分散浆料的粒度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O_2气凝胶水性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及性能
    3.1 前言
    3.2 试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内容
        3.2.4 透明隔热涂料性能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料的选择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3.3.2 助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3.3 SiO_2气凝胶浆料的浓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3.4 涂膜的厚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3.5 固化条件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4 SiO_2气凝胶透明隔热涂料的基本性能
        3.4.1 涂料的储存稳定性
        3.4.2 涂层的力学性能
        3.4.3 涂层的光学性能
        3.4.4 涂层的隔热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涂膜固化干燥节能和环保技术动向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哲.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环氧改性水性硅酸盐富锌涂层防腐性能及机理[D]. 王劲涛.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新型荧光粉末涂料的制备及其耐候性研究[D]. 闫宝伟. 天津大学, 2020(02)
  • [4]紫外光固化新型高性能阴极电泳涂料制备及性能与应用研究[D]. 陈君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光聚合法制备光固化涂料及抑制氧阻聚效应方法的研究[D]. 张娜.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6]高羟基含量自乳化改性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D]. 张超颖. 武汉大学, 2017(06)
  • [7]UV固化涂料功能单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法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8]紫外光固化聚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及研究[D]. 蔡辰婷. 兰州大学, 2014(10)
  • [9]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汽车面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樊小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10]SiO2气凝胶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郭迪. 中南大学, 2012(01)


电泳论文 光固化论文 电泳设备论文 环氧丙烯酸酯论文 水性固化剂论文

上一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水效果分析
下一篇:英汉动物词的民族文化心理比较及误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