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星海县草地退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兴海县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谢乐乐[1](2021)在《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栽培草种适应性评价》文中指出为解决三江源区“黑土山”草地植被恢复问题,2019年起在达日县开展黑土山阴坡和阳坡牧草品种栽培试验。以青藏高原正在栽培驯化和推广应用的14种禾本科牧草草种为研究对象,观测不同牧草出苗率、生育期以及植株的株高、鲜草产量、种子产量、千粒重等指标,通过对牧草进行适应性评价,筛选出适宜黑土山种植的优良牧草草种,从而为恢复植被和保护生态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阳坡和阴坡各参试的14种牧草草种均能够正常越冬,阳坡有13个草种在次年能完成生育期,均于次年4月中下旬返青;阴坡有12个草种完成生育期,于次年4月中下旬到5月初返青。(2)种植当年和种植第2年阳坡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鲜重最高分别高达590.00g/m2和3593.33g/m2;种植当年,阴坡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鲜重最高,高达580.00g/m2,西北羊茅鲜重最低,仅有94.00g/m2,种植第2年阴坡麦宾草鲜重最高,高达3326.67g/m2,疏花针茅鲜重最低,仅有60.00g/m2;种植第2年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 cv.Tongde)干重最高为908.88g/m2,疏花针茅干重最低为48.00 g/m2;种植第2年阴坡干重最高的是麦宾草为912.68g/m2,干重最低的是疏花针茅为46.00g/m2。(3)阳坡地下总生物量最高的是同德无芒披碱草(Elymus submuticus cv.Tongde),高达6359.03g/m2,最低的是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cv.Qinghai),仅为1597.99g/m2;阴坡地下总生物量最高的是垂穗披碱草(5171.80g/m2),最低的是青海冷地早熟禾(1883.72g/m2)。(4)从形态学特征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阳坡长势较好的草种有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cv.Tongde)、同德短芒披碱草、同德无芒披碱草、垂穗披碱草、麦宾草、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cv.Qinghai);阴坡长势较好的草种有青海草地早熟禾、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cv.Tongde)、垂穗披碱草、同德无芒披碱草、同德老芒麦、溚草(Koeleria cristata)、麦宾草和同德短芒披碱草。

王军亮[2](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朱宁[3](2020)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前后草地退化与好转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文中指出草地退化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为了恢复三江源生态环境,先后于2000年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5年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4年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因此掌握保护区设立和生态保护实施前后三江源草地变化趋势以及草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对三江源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5年开始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2014年开始的二期工程时间为间断点,分为2000-2005年、2005-2013年、2013-2019年和2000-2019年监测时间段,基于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分析三江源全域和自然保护区内外的草地变化情况。以相关性分析法探讨气候因子与草地变化的响应,以残差趋势法分离出人类活动,探讨人类活动对草地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将草地变化趋势、气候和人类活动与草地变化的相关显着性结合,对影响草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分类,评估气候和人类活动对三江源草地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三江源地区52.08%的草地呈好转趋势,仅1.66%的草地呈退化趋势。2000-2019年,三江源地区草地区域,明显好转的面积占比为15.82%,轻微好转的面积占比为36.26%。明显退化的面积占比仅为0.21%,轻微退化的面积占比为1.45%。变化不显着的面积占比为46.26%。东北部的兴海县、同德县、泽库县呈明显好转趋势。达日县、甘德县、曲麻莱县、治多县的草地退化分布相对较多。(2)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推动了草地的好转,好转面积占比由工程实施前的8.82%大幅增加至两期保护工程实施期间的25%左右。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一期实施前(2000-2005年),9.60%的草地退化占比略高于8.82%的草地好转占比。生态保护工程一期(2005-2013年),草地好转面积占比大幅增加到28.37%。生态保护工程二期(2013-2019年),草地好转面积占比趋于稳定(24.57%)。生态保护工程一期和二期,草地退化面积占比持续减少。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的减畜工程、鼠虫害治理、草场围栏等措施与草地好转显着相关,对助益草地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3)2000-2019年,保护区内的草地好转面积占比为57.40%,高于保护区外近10个百分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成初期(2000-2005年),保护区内8.62%好转面积占比要差于保护区外的9.41%,而保护区内11.23%的退化占比要高于保护区外的9.35%。生态保护一期(2005-2013),保护区内外的草地退化和好转面积占比出现反转,保护区内退化总占比为4.51%小于保护区外的9.98%,好转类型的占比之和也高出保护区外好转类型6.20%,生态保护工程二期(2013-2019),这种良好的草地变化态势得以持续。保护区内生态工程相对集中,结合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改变了“保护区内草地状况差于保护区外”的局面。(4)2000-2019年,三江源地区72.56%的草地受气候或人类活动显着影响,三江源地区54.25%的草地受气候显着性影响,47.22%的草地受人类活动显着性影响。48.13%的草地好转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共同引起,1.43%的草地退化由人类活动引起。保护区内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草地退化占比略低于保护区外0.07%,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好转占比也略高于保护区外1.04%,且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草地好转类型的保护区有5个大于由气候引起的好转3个。与非保护区相比,保护区内人类正向影响带来的效果更好,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索南邓登[4](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陈敏[5](2020)在《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修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导致降水时空分布更为不均;伴随人口迅速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系列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剧。尤其在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蒸发强,水资源极其短缺,加上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壤生产能力下降,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因此,要解决好西北脆弱生态区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关键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协调好西北地区的水土资源配置问题。本文从“水-土地-粮食”耦联视角出发,通过对西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合理配置,提升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开展西北地区水-土地-粮食的协同优化,以水定发展,从而促进对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全球变暖带来可利用的水资源量预测难度加大,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粮食、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不确定性随之增加,加上生态系统自身复杂性、人类活动的主观性、盲目性等,这些都导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难度加大。本文在充分辨识系统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以及参数设置对这些不确定信息加以表征和处理,并选择三江源区、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模型,在考虑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效率,对水土资源进行合理高效配置。具体包括:(1)开发耦合条件价值风险的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用于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在区域可用水量和产草量未知条件下,对不同区域超载畜牧面积和草地治理面积进行优化。考虑决策者对风险所持有不同的态度将对草地生态恢复方案的制定有很大影响,引入条件风险因子,以表征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风险概率的大小,计算结果供决策者在经济收益与系统风险之间进行权衡,以便更好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修复关系。(2)开发区间相对遗憾分析方法,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解决地区不同用水部门之间竞争、协调问题;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占比较高,挤占生态用水。模型设置在预留生态保护区生态用水后,再对剩余水量进行分配,并且对生活、工业、生态用水的优先顺序做出安排,设定地下、地表水联合调度的不同情景方案,设定最大最小可开采地下水量,引入最小最大遗憾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来水情景下,最大遗憾值最小农业灌溉用水量,也是最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的灌溉方案。(3)开发了机会约束分式规划方法用于玉门市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建立机会约束条件下的种植结构分式规划模型,解决多目标模型中权重设定过于主观的缺陷,计算得到最小用水量前提下最大种植收益的方案,并得出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配水量、产量和收益。结果表明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满足本区域基本粮食需求条件下,尽可能大力发展低耗水高收益的经济作物(如枸杞)值得提倡,高耗水的作物(如蔬菜)建议外调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如此可以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进而促进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4)将作物水足迹理论引入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中,在农业、粮食、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提出基于水足迹的分式规划模型来协调管理水-土地-粮食三者的关系,通过计算不同作物的蓝绿水足迹,将最佳粮食需求转化为最佳种植方案。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西北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问题,需要从水-土地-粮食耦联关系入手,重视三者之间的互馈关联作用,开展地区的水-土地-粮食的协同优化,提供优化方案,供科学决策参考。本文开发的系列优化模型可有效地应用于西北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实践中,也可供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借鉴参考,研究结果可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土地管理部门政策制定、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升水、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地区粮食安全。

宋启珠[6](2017)在《海南州开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海南州是青海省最大的农牧交错区,地理位置显着,农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海南州畜牧业基础薄弱,生产比较粗放,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不高,农畜产品附加值低,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低,发展思路狭隘,成为影响农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组建草地畜牧业试点合作社,进行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发展资源整合、生产要素配置、发展政策匹配等手段,全面提升海南州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

孙瑞[7](2016)在《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甘南地区气候条件以及人类过度放牧影响下,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脆弱,草地出现大规模退化、草畜矛盾突出等问题。为探究甘南州退化高寒草地的科学恢复途径及如何进行科学施肥,本论文以夏河县退化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相同施氮量情况下,施用尿素(含氮46%,133.6kg ha-1)、尿素和磷酸二铵配施(含氮46%和18%,75 kg ha-1和150 kg ha-1)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含氮8%,768.8 kg ha-1)对亚高寒草甸群落组成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与不施肥相比较,三种施肥处理都能够显着地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有机无机复混肥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2﹚不同施肥处理对草地各功能群的相对盖度和物种密度的影响有显着差异。有机无机复混肥提高莎草科和禾草科植物相对盖度和密度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3﹚与不施肥相比较,施肥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着影响,但对物种的均匀度和多样性均得到显着提升。有机无机复混肥提高物种均匀度和多样性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4﹚与不施肥相比较,施肥能够提升禾草科和莎草科植物粗蛋白的含量,而对植物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有机无机复混肥提高植物粗蛋白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5﹚实验处理一个生长季后,与不施肥相比较,施肥对土壤中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对土壤全磷、速效磷、无机氮含量显着增加。综合来看,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合施用,后者的效果又好于单纯施用尿素的效果。

董全民,马玉寿,许长军,施建军,王苑,王彦龙,盛丽,李世雄[8](2015)在《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体系及分类恢复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三江源区120个野外调查样区野外调查数据的分析,依据地形条件以及工程治理的需要,将黑土滩退化草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Ⅰ滩地(坡度在07°之间)、Ⅱ缓坡地(坡度在725°之间)和Ⅲ陡坡地(坡度≥25°);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优选出秃斑地比例和可食牧草比例作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级的主要指标,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在野外调查结合遥感技术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地区不同类型和等级下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面积及其分布区域,分析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发展趋势,即20年间轻、中度退化草地演变为重度退化草地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针对黑土滩的类型和植被恢复后的利用目标,提出不同类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定义、适宜草种组合及相应的农艺措施,总结出黑土滩退化草地综合治理的3种模式和与之相关的治理措施。

李成保[9](2012)在《兴海县草地保护建议》文中指出经调查,兴海县退化草地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2.31%。其中,严重退化草地面积为1.14×104hm2,中度退化草地8.8×104hm2,轻度退化草地10.97×104hm2;草地退化使草地产草量从1982年的2760kg/hm2下降到2002年的1575kg/hm2,下降了42%;掠夺式放牧、鼠虫害严重、毒杂草蔓延、"四滥"不禁及人口快速增长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依法治草,加强草地建设,科学合理利用草地,加强教育等措施保护草地。

魏婷婷[10](2011)在《青海共和盆地荒漠化评价与景观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已给我国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青海共和盆地是我国西部荒漠化比较严重地区之一。荒漠化不仅表现为植被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也伴随着土壤的退化。本研究在植被数量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退化梯度的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研究区荒漠化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景观分类系统,并对1977、1987、2000、2005年四期遥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与景观制图,分析了各时期的景观格局及动态,最后进行了研究区荒漠化驱动因素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共和盆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以禾本科、菊科、藜科和豆科植物为主。研究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以多年生草本最多,其次是一、二年生草本,灌木、半灌木最少;按照水分生态型分类,旱生植物最多,其次是中生植物。(2)研究区草地分为五种类型:有明显沙化特征的中度退化(群落Ⅰ)、无明显沙化特征的中度退化(群落Ⅱ)、有明显沙化特征的轻度退化(群落Ⅲ)、无明显沙化特征的轻度退化(群落Ⅳ)、未退化草地(群落Ⅴ)。分析了有明显沙化特征的中度退化草地到未退化草地五种草地类型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特征。从群落Ⅰ到群落Ⅴ,各指标并不是单一的增减。群落结构从简单趋于复杂,再到简单。群落盖度逐渐增加。群落地上、地下、总生物量,群落Ⅰ、Ⅱ、Ⅲ、Ⅳ逐渐增加,到群落Ⅴ有所回落。土壤0-20cm、20-40cm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群落Ⅴ、Ⅳ、Ⅱ、Ⅲ、Ⅰ。并提出了研究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植被指标和土壤指标两类,植被指标包括盖度、生物量;土壤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物理性粘粒含量。(3)在植物群落分析及荒漠化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荒漠化土地的景观分类系统。并对1977、1987、2000、2005四期影像进行了景观制图。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1977年以来共和盆地的景观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流动沙地不断蔓延,草地向退化方向发展,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景观破碎化,异质性程度提高。研究了不同时期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变化规律及各景观要素类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发现各景观要素在相互转移过程中活跃度不同;研究区景观要素的转化发展主要模式是:未退化草地→无明显沙化特征的轻度退化草地→无明显沙化特征的中度退化草地→有明显沙化特征的退化草地→流动沙地。这为研究区科学高效的实施生态治理提供了依据。(4)流动沙地2000-2005年间的扩展速度比前两个时段都要快,有明显沙化特征的退化草地2000-2005年间的扩展速度比前一个时段有所降低;无明显沙化特征的中度退化草地和无明显沙化特征的轻度退化草地扩展速度一直在下降,在2000-2005年间变为负值;而未退化草地面积减少的速度也在不断下降。说明尽管近些年采取了退牧还草、围栏封育等生态治理措施,但是共和盆地荒漠化扩展的态势虽然有所减缓,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本研究表明,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共和盆地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必须加大生态治理的力度,而且要加强对流动沙地的治理。(5)分析了共和盆地荒漠化的成因,认为,在几十年的时间尺度上,荒漠化的扩张是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叠加的结果,人为因素贡献率高。这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兴海县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海县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栽培草种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材料
        2.3.1 试验研究方法
        2.3.2 播种方法
        2.3.3 田间管理
    2.4 各牧草指标测定
        2.4.1 牧草纯净度和发芽率的测定
        2.4.2 牧草生育期的观测
        2.4.3 牧草基本生长特征
        2.4.4 牧草形态学特征
        2.4.5 牧草生产性能及评价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牧草生育期观测
    3.2 牧草基本生长特征
        3.2.1 牧草盖度
        3.2.2 牧草高度
        3.2.3 牧草生长速度
    3.3 牧草形态学特征
    3.4 牧草生产性能与评价
        3.4.1 牧草地上和地下植物量
        3.4.2 牧草种子量
        3.4.3 牧草质量
第四章 讨论
    4.1 对引种牧草的适应性评价
    4.2 引种牧草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4.3 对引种牧草的质量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前后草地退化与好转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及预处理
    2.3 本章小结
3 三江源草地时空变化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验证
    3.3 三江源草地时空变化趋势
    3.4 本章小结
4 三江源草地变化驱动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气候对草地的影响分析
    4.3 人类活动对草地的影响分析
    4.4 草地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响应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集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草地生态系统修复
        2.1.1 草地生态系统修复介绍
        2.1.2 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
        2.2.1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2.2.2 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配置研究
    2.3 水足迹理论
        2.3.1 水足迹研究进展
        2.3.2 水足迹理论在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2.4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2.4.1 区间数学规划方法
        2.4.2 模糊数学规划方法
        2.4.3 随机数学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条件风险价值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的草地生态系统修复
    3.1 研究方法
        3.1.1 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
        3.1.2 条件风险价值理论
        3.1.3 基于条件风险价值的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
    3.2 案例研究
        3.2.1 地理位置
        3.2.2 气候特征
        3.2.3 降水特征
        3.2.4 土壤植被
    3.3 模型构建
        3.3.1 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模型构建
        3.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3.3.3 三江源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畜牧超载面积及生态经济损失
        3.4.2 草地治理面积及增加效益
        3.4.3 不同情境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3.4.4 系统收益及风险损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间相对遗憾分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4.1 研究方法
        4.1.1 最小最大相对遗憾分析方法
        4.1.2 区间相对遗憾分析方法
    4.2 案例研究
        4.2.1 地理位置
        4.2.2 气候条件
        4.2.3 土壤植被
        4.2.4 水资源状况
    4.3 模型构建
        4.3.1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4.3.2 数据收集和整理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情景设置
        4.4.2 不同情境下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4.4.3 基于区间相对遗憾分析的水资源配置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区间机会约束分式规划方法的种植结构调整
    5.1 研究方法
        5.1.1 分式规划
        5.1.2 机会约束规划
        5.1.3 基于区间机会约束的分式规划模型
    5.2 案例研究
    5.3 模型构建
        5.3.1 机会约束分式规划模型构建
        5.3.2 模型求解
        5.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水足迹理论分式规划的种植结构调整
    6.1 作物水足迹理论
    6.2 案例研究
    6.3 模型构建
        6.3.1 基于水足迹计算的分式规划模型
        6.3.2 “土地-水-粮食”关联关系
        6.3.3 模型求解
        6.3.4 数据收集与整理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1 作物水足迹计算结果
        6.4.2 区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6.4.3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贡献与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海南州开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基础
    1.1 概况
    1.2 基础
    1.3 优势
        1.3.1 区域优势
        1.3.2 畜种优势
        1.3.3 交通便利
        1.3.4 劳务优势
    1.4 历程
2 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2.1 问题
        2.1.1 畜牧业基础依然薄弱
        2.1.2 农村牧区劳动力科技素质低
        2.1.3 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2.1.4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2.1.5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发展之间矛盾突出
    2.2 挑战
        2.2.1 合作社自身发展能力弱
        2.2.2 市场运行滞后
        2.2.3 主观条件制约
3 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点和措施
    3.1 目标
    3.2 重点
    3.3 措施
        3.3.1 探索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经营新机制
        3.3.2 健全产业化发展新机制
        3.3.3 创新草原生态保护机制
        3.3.4 建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设新机制
        3.3.5 建立草畜联动新机制

(7)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甘南州退化高寒草地现状
    1.2 退化高寒草地施肥的意义
    1.3 草地施肥研究进展
        1.3.1 施肥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1.3.2 施肥对牧草养分的影响
        1.3.3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3.4 施肥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4 实验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技术路线
    2.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4.1 植物样的采集与测定
        2.4.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施肥对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3.1.1 施肥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2 施肥对各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3 施肥对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2 施肥对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群落组成的影响
        3.2.1 施肥对植被盖度的影响
        3.2.2 施肥对草地植被密度的影响
        3.2.3 施肥对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3 施肥对高寒草甸植物养分的影响
        3.3.1 施肥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3.3.2 施肥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3.3.3 施肥对植物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影响
    3.4 施肥对高寒退化草甸土壤肥力的影响
        3.4.1 施肥对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氮磷比的影响
        3.4.2 施肥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4.3 施肥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体系及分类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自然概况
    1.2研究方法
    1.3样品分析
    1.4相关指标及其计算
    1.5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黑土滩退化草地的分类分级标准
    2.2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面积及其分布
    2.3不同类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草种筛选及建植技术
        2.3.1不同类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定义
        2.3.2不同类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适宜草种及其组合
        2.3.3不同类型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建立放牧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农艺措施主要是:
        建立放牧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农艺措施主要是:
        建立刈用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农艺措施主要是:
    2.4黑土滩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措施及模式
        人工草地改建模式:
        半人工草地补播模式:
        封育自然恢复模式:
3讨论

(10)青海共和盆地荒漠化评价与景观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荒漠化评价研究进展
    1.2.1 荒漠化的概念
    1.2.2 国外荒漠化研究进展
    1.2.3 国内荒漠化研究进展
    1.2.4 荒漠化评价基本问题的探讨
    1.2.5 荒漠化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
    1.3.1 景观异质性
    1.3.2 景观格局
    1.3.3 等级理论
    1.3.4 尺度
    1.3.5 干扰
    1.3.6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1.3.7 景观动态研究进展
    1.3.8 干旱、半干旱区的景观动态研究
1.4 青海共和盆地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关键科学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1.5 水文
    2.1.6 沙地的形成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野外调查
    3.1.1 样方设置
    3.1.2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3.1.3 植被生物量调查
    3.1.4 土壤调查及土壤样品处理
3.2 植被与土壤数据处理
3.3 遥感数据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3.4 景观格局分析
    3.4.1 景观组成结构及变化
    3.4.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3.5 社会经济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四章 共和盆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数量分类
4.1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4.1.1 科、属、种组成
    4.1.2 物种的生活型组成
    4.1.3 物种的水分生态型组成
4.2 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4.2.1 重要值的计算
    4.2.2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
    4.2.3 分类结果验证
4.3 小结 第五章 共和盆地荒漠化评价
5.1 概述
5.2 植被退化梯度分析
    5.2.1 不同退化梯度的植物群落
    5.2.3 不同类型群落植被特征
    5.2.4 不同退化梯度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5.3 荒漠化评价指标
    5.3.1 荒漠化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5.3.2 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5.3.3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5.4 小结 第六章 共和盆地景观分类与制图
6.1 概述
6.2 景观分类系统
    6.2.1 景观分类的原则
    6.2.2 景观分类系统的建立
    6.2.3 景观要素类型的基本特征
6.3 解译标志的建立
6.4 景观制图
6.5 小结 第七章 共和盆地荒漠化景观动态分析
7.1 共和盆地景观动态
    7.1.1 景观要素类型面积变化
    7.1.2 景观格局变化
7.2 共和盆地草地景观动态分析
7.3 景观要素的时空动态分析
7.4 荒漠化发展状况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共和盆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8.1 自然因素对荒漠化扩张的影响
8.2 社会经济因素对荒漠化扩张的影响
8.3 荒漠化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
8.4 当地发展生产的建议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植物群落特征
    9.1.2 景观动态
    9.1.3 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
    9.1.4 荒漠化的原因
9.2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兴海县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栽培草种适应性评价[D]. 谢乐乐. 青海大学, 2021(02)
  • [2]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3]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前后草地退化与好转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D]. 朱宁.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5]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修复研究[D]. 陈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1)
  • [6]海南州开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发展对策[J]. 宋启珠. 畜牧兽医杂志, 2017(06)
  • [7]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孙瑞. 兰州大学, 2016(08)
  • [8]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体系及分类恢复研究[J]. 董全民,马玉寿,许长军,施建军,王苑,王彦龙,盛丽,李世雄. 草地学报, 2015(03)
  • [9]兴海县草地保护建议[J]. 李成保. 青海草业, 2012(02)
  • [10]青海共和盆地荒漠化评价与景观动态研究[D]. 魏婷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三江源论文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论文 土地荒漠化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