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消化性溃疡患者危险因素的初步对照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消化性溃疡患者危险因素的初步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颖,次仁央金[1](2022)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 HAPC)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2021年4月30日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病例组,以同一时期在泌尿外科住院的无消化性溃疡、无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年龄(±2岁)、民族(藏族、汉族),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分为<4 000 m和≥4 000 m两组)进行1∶1病例匹配,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纳入393例。两组间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居住地,吸烟,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合并HAPC、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慢性肺病、关节病等慢性疾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中合并HAPC患者28例(7.1%),对照组为5例(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APC(OR=5.270,95%CI:1.806~15.380)、居住在城镇(OR=2.369,95%CI:1.559~3.602)、饮酒(OR=3.238,95%CI:1.973~5.317)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抗凝药物(OR=20.584,95%CI:2.639~160.545)是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调整了居住在城镇、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HAPC与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增加有关(OR=5.270)。结论:我国西藏地区合并HAPC的患者可显着增加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

蔡婉璐[2](2021)在《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内镜下成功止血后注射用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寻找针对此症的更优更经济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某三甲医院住院医治的96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46),观察组注射用兰索拉唑(30mg,ivgtt,bid)治疗,对照组在注射用兰索拉唑(30mg,ivgtt,bid)基础上,联合口服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颗粒(0.5g,po,tid)和静脉滴注止血药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2ku,ivgtt,qd),观察5天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卫生经济学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无显着差异,出血量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当,具有可比性。(1)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92%vs 91%,P=0.814),反映有效性的指标如心率、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血尿素氮和输血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下:a)观察组患者心率从均值85.28次/分降至73.72次/分,对照组患者心率从均值87.40次/分降至74.16次/分,无明显差异(P=0.511;P=0.826)。b)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从均值116.98mm Hg升至121.86mm Hg,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从均值120.02mm Hg升至127.58mm Hg,无明显差异(P=0.164;P=0.067);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从均值73.54mm Hg升至79.58mm Hg,对照组患者舒张压从均值72.00mm Hg升至78.38mm Hg,无明显差异(P=0.345;P=0.592)。c)观察组患者红细胞计数从均值4.43*1012/L降至4.12*1012/L,对照组患者红细胞计数从均值4.17*1012/L降至3.87*1012/L,无明显差异(P=0.158;P=0.146)。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从均值133.50g/L降至124.18g/L,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从均值127.18g/L降至116.64g/L,无明显差异(P=0.250;P=0.141)。d)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比容从均值39.60vol%降至36.91vol%,对照组患者血细胞比容从均值36.71vol%降至34.96vol%,无明显差异(P=0.078;P=0.184)。观察组患者血小板从均值246.28*109/L降至241.36*109/L,对照组患者血小板从均值229.20*109/L升至233.35*109/L,无明显差异(P=0.211;P=0.534)。e)观察组患者血尿素氮从均值6.09mmol/L降至4.18mmol/L,对照组患者血尿素氮从均值7.31mmol/L降至4.41mmol/L,无明显差异(P=0.056;P=0.305)。f)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有一例输血,无明显差异(P=0.952)。g)出院后30天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再出血患者均为零,无显着差异。(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a)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监测指标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均无明显差异(P>0.05)。b)观察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从均值23.69U/L降至22.89U/L,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从均值26.06U/L降至20.63U/L,无明显差异(P=0.614;P=0.598)。观察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从均值21.28U/L降至19.83U/L,对照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从均值21.91U/L降至18.92U/L,无明显差异(P=0.787;P=0.547)。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从均值14.38μmol/L降至12.53μmol/L,对照组患者总胆红素从均值12.57μmol/L降至11.59μmol/L,无明显差异(P=0.193;P=0.407)。c)观察组患者乳酸脱氢酶从均值159.38IU/L降至142.62IU/L,对照组患者乳酸脱氢酶从均值165.71IU/L降至150.95IU/L,无明显差异(P=0.297;P=0.099)。观察组患者碱性磷酸酶从均值66.73IU/L降至62.90IU/L,对照组患者碱性磷酸酶从均值70.83IU/L降至69.41IU/L,无明显差异(P=0.362;P=0.113)。观察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从均值23.81U/L降至20.35U/L,对照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从均值28.73U/L降至25.86U/L,无明显差异(P=0.305;P=0.176)。d)观察组患者肌酐从均值64.38μmol/L升至66.99μmol/L,对照组患者肌酐从均值67.05μmol/L升至72.75μmol/L,无明显差异(P=0.423;P=0.051)。e)观察组患者尿常规葡萄糖阴性的人数从49人降至47人,对照组患者尿常规葡萄糖阴性的人数没有改变,依旧为42人,无明显差异(P=0.169;P=0.461)。观察组患者尿常规蛋白质阴性的人数从45人升至47人,对照组患者尿常规蛋白质阴性的人数从41人升至44人,无明显差异(P=0.538;P=0.153)。f)两组患者的电解质除钙离子浓度比较有差异外其余电解质均无差异。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钠离子浓度从均值138.64mmol/L升至139.84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钠离子浓度从均值138.58mmol/L升至139.78mmol/L,无明显差异(P=0.886;P=0.868)。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从均值3.95mmol/L升至4.01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从均值4.02mmol/L降至3.97mmol/L,无明显差异(P=0.389;P=0.470)。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均值未改变为2.26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钙离子浓度从均值2.26mmol/L降至2.19mmol/L(P=0.930;P=0.044),但两组患者钙离子浓度均在正常范围。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镁离子浓度从均值0.83mmol/L升至0.84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镁离子浓度从均值0.83mmol/L升至0.86mmol/L,无明显差异(P=0.639;P=0.156)。(3)两组患者治疗所需费用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均值为4118.01元,对照组患者治疗费用均值为5526.23元。结论:单药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可以达到与联合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物同样的效果,但可以明显节约治疗费用且安全性良好。

刘昕丹[3](2021)在《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近9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临床特征,并比较Glasgow Blatchford评分(GBS)、全Rockall评分(RS)和AIMS65评分系统在ANVUGIB患者输血、临床干预措施和住院死亡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历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病因和危险因素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549例ANVUGIB患者,进行GBS、RS和AIMS65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比较GBS、RS和AIMS65在临床预后包括输血、临床干预措施和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一、临床特征分析结果:1、一般特征:共收集2238名患者,其中男性1718例,女性520例,男女比例为3.3: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4±17.8岁(范围:18-94岁;95%CI:54.7-56.2)。2、总病因分布情况: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占69.7%(1560例),消化道肿瘤占10.6%(238例),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占10.2%(229例),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占6.6%(147例),反流性食管炎仅占1.3%(29例),其他的病因占1.6%(35例),主要包括胃息肉(占48.6%,17例)和医源性出血(占34.3%,12例)。3、消化性溃疡分类病因分布情况:消化性溃疡根据溃疡的发生部位分类,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最多,居首位(61.1%,953例),其次为胃溃疡(25.6%,400例),再次是复合型溃疡(7.6%,119例),其它的还包括Dieulafoy病(2.9%,46例)、吻合口溃疡(1.8%,28例)、食管溃疡(0.9%,14例)。4、病因变化趋势:从2011年至2019年,消化性溃疡仍是引起ANVUGIB最常见的病因,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54),但是消化道肿瘤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已超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成为第二病因(P=0.001),此外本研究发现,医源性因素引起出血的比例显着增加(P=0.007)。5、各病因发病人群变化趋势:近9年来,胃溃疡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1.3±14.2岁,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年人,平均年龄为48.0±17.7岁。值得注意的是,消化道肿瘤以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好发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各自发病的平均年龄分别由63.7±13.7岁、57.5±17.0岁增加至70.3±12.2岁和63.6±14.0岁(P<0.01)。6、危险因素变化趋势:与ANVUGIB相关的危险因素有:药物相关、饮酒、饮食不当、应激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药物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占比由2011-2013年的43.8%上升至2017-2019年的66.3%(P<0.001),而饮酒相关的出血诱因占比由2011-2013年的26.2%下降至2017-2019年的16.3%(P=0.003)。二、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预测结果:1、输血预测:GBS、AIMS65和RS的AUC分别为0.751(95%CI:0.711-0.791)、0.720(95%CI:0.676-0.764)和0.568(95%CI:0.519-0.617)。GBS和AIMS65的预测价值均比RS的预测价值高(P<0.001,P<0.001),而GBS与AIMS65的预测价值之间无差异(P=0.220)。GBS、AIMS65和RS诊断的最佳截点分别是9、1和5,其中GBS的灵敏度最高是77.1%。2、临床干预措施预测:GBS、AIMS65和RS的AUC分别为0.598(95%CI:0.522-0.674)、0.617(95%CI:0.541-0.693)和0.766(95%CI:0.708-0.824)。RS的预测价值均比GBS和AIMS65的预测价值高(P<0.001,P<0.001),而GBS与AIMS65的预测价值之间无差异(P=0.590)。GBS、AIMS65和RS诊断的最佳截点分别是10、1和4,其中RS的灵敏度最高是69.7%。3、住院期间死亡预测:GBS、AIMS65和RS的AUC分别为0.844(95%CI:0.788-0.900)、0.853(95%CI:0.784-0.921)和0.786(95%CI:0.706-0.866)。AIMS65和GBS的预测价值均高于RS(P=0.046,P=0.026),AIMS65和GBS也都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771)。GBS、AIMS65和RS诊断的最佳截点分别是11、2和5,其中AIMS65的特异度最高是87.7%。结论:1、ANVUGIB主要好发于中年(55.4±17.8岁)男性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仍是消化性溃疡,其次是消化道肿瘤,并且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有老龄化趋势。本研究发现,近年来医源性因素造成的出血有逐渐上升趋势。2、ANVUGIB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非甾体类药物、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和饮酒等。与2011-2013年相比,药物相关性的出血在2017-2019年呈上升趋势,其中药物相关危险因素中以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为主,且主要好发于老年人。3、GBS对患者输血的预测价值最高,RS对患者临床干预措施的预测价值最高,AIMS65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最高。

孟祥芳[4](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溃疡部位、溃疡数目、溃疡大小、并发症、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差异,比较不同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时Hp感染及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差异,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研究糖尿病对消化性溃疡的影响,提高对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并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10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1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合并糖尿病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86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常规、凝血常规、白蛋白、血脂水平等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临床表现、溃疡部位、大小、数目、并发症、Hp感染、根除及溃疡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不同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时Hp感染、根除及溃疡愈合情况;探寻溃疡愈合的影响因素,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结果:1、两组的性别、吸烟、饮酒、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观察组血小板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观察组甘油三酯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观察组呕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黑便、腹痛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无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胃溃疡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复合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溃疡大小和溃疡数目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出现出血、梗阻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Hp感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Hp根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治疗无效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治疗无效的风险增加,约为对照组的16.572倍(OR=16.572,95%CI=4.185-65.618);经过抗Hp治疗,Hp未根除患者溃疡治疗无效的风险增加,约为Hp根除患者的16.456倍(OR=16.456,95%CI=4.114-65.830)。5、按糖尿病病程<5年、5-10年、≥10年将观察组分为三组,≥10年组Hp感染率最高,与5-10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间对比,无差异(P>0.05)。三组之间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情况无差异(P>0.05)。6、按Hb A1c水平≤7%、7-9%、>9%将观察组分为三组,三组之间Hp感染率无差异(P>0.05)。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Hp根除率、溃疡愈合有效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的发病率偏高,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偏低。2、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较低,溃疡愈合效果更差。3、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降低,溃疡愈合效果更差。4、糖尿病、Hp未根除是消化性溃疡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控制血糖稳定、根除Hp有利于提高溃疡治疗效果。

徐东强[5](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并分析相关因素与证候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脾胃病科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制定临床资料观察表,进行调查、归纳,建立数据库,录入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一般情况、胃镜结果、HP感染情况、四诊信息、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的分布依次为:脾胃虚弱(36.7%)>肝胃郁热证(19.2%)>肝胃不和(14.3%)>脾胃湿热(13.3%)>胃络淤阻(10.8%)>胃阴不足证(5.8%)。2.职业分布:工人34例(28.3%)>无业24例(20.0%)>退休22例(18.3%)>个体17例(14.2%)>职员11例(9.2%)>农民7例(5.8%)>学生3例(2.5%)>教师2例(1.7%)3.性别与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男:女=3:1。年龄分布:中年人>老年人>青年人。各中医证候与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女性患者占比高于其他症候;各中医证候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吸烟与饮酒分布:吸烟占全部病例的23.3%,饮酒占全部病例的33.3%。各中医证候与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候与饮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郁热证饮酒率高于其他症候。5.HP感染分布:HP感染率43.3%。各中医证候与HP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高于其他证候。6.胃镜下表现:溃疡类型:DU 63.3%,GU 28.3%,CU 8.3%。DU:GU2.15:1。溃疡数量:溃疡数量为单个63例(52.50%),溃疡数量为多个的为57例(47.5%)。溃疡面积:<0.5cm2为78例,≥0.5cm2为25例,≥1cm2:为17例,各中医证候与溃疡类型、溃疡数量、溃疡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U的四诊信息: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多见。多见红舌,薄白苔。脉象以脉沉细为主。8.PU的常用药物分布概况:使用次数前十的药物有甘草、白术、陈皮、党参、白芍、茯苓、当归、柴胡、半夏、香附。9.各个证候常用药物:肝胃不和基本方药为柴胡、白芍、香附、陈皮、甘草、川芎、枳壳。肝胃郁热基本方药为白芍、柴胡、香附、黄连、黄芩、栀子、延胡索。脾胃湿热基本方药为薏苡仁、半夏、甘草、黄连、栀子、茯苓。脾胃虚弱基本方药为甘草、白术、党参、陈皮、当归、黄芪、半夏。胃络淤阻基本方药为党参、延胡索、甘草、黄芪、郁金、白术。胃阴不足基本方药为当归、神曲、山楂、沙参、莱菔子、玉竹、生地。结论:1.本病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主要症状为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多见淡红舌,薄白苔,脉沉细。其次为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主要症状为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2.中医证候与性别、饮酒、HP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3.男性较女性、中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患本病。4.PU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为主。

马艳云[6](2021)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因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患者,并从中选取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止血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观察组采用尼龙绳联合钛夹止血;对照组单独采用钛夹止血,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组的即时止血(止血后镜下观察5分钟)、术后早期再出血(术后24小时内活动性出血)、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无即时止血失败发生,对照组中有4例即时止血失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6,P=0.041)。观察组出现2(5.56%)例术后早期出血,低于对照组8(22.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41)。两组均未出现迟发性穿孔。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9.9±2.0)d,低于对照组的(11.0±2.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8,P=0.025)。结论:1.尼龙绳联合钛夹可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溃疡面的封闭。2.尼龙绳联合钛夹止血可提高止血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梁晶晶[7](2021)在《夹闭创面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人工溃疡愈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目前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癌前病变和黏膜下肿物的首选治疗方式。胃ESD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剥离病灶时造成胃部人工溃疡,如何有效治疗ESD所致的人工溃疡是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胃ESD术后人工溃疡的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 Inhibitor,PPI)为主,暂无使用金属夹夹闭创面对胃ESD术后人工溃疡愈合影响的报道。[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夹闭和不夹闭创面,了解夹闭创面对胃ESD术后人工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于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因胃黏膜及黏膜下病变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胃ESD的患者。将需进行胃ESD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夹闭组(胃ESD术后使用金属夹夹闭创面)和非夹闭组(胃ESD术后不使用金属夹夹闭创面)。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治疗总费用、是否患高血压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否有吸烟及饮酒习惯;记录胃ESD术后人工溃疡的面积、分期;记录术后发热、腹痛、出血、穿孔术后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均在胃ESD术后4周、8周复查胃镜,再次记录两组患者溃疡面积、溃疡分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溃疡面积减少率、溃疡愈合率、溃疡好转率、术后出血率、穿孔率。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及统计。[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因胃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行胃ESD治疗的患者67例,最终共55例患者成功随访,其中夹闭组共35例,非夹闭组共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治疗总费用、是否患有高血压病、感染Hp、是否有吸烟和饮酒习惯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夹闭组和非夹闭组患者胃ESD术后人工溃疡面积分别是518.1±306.5 mm2和567.3±360.8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胃ESD术后4周,夹闭组患者溃疡面积的中位数为0(0,12)mm2,非夹闭组为13.5(0,26.3)mm2,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夹闭组和非夹闭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分别是69.6%和40%,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夹闭组溃疡面积减少率、溃疡好转率均高于非夹闭组(100%vs 98%,P=0.07;80%vs 65%,P=0.22),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夹闭组溃疡愈合率(100%vs 90%,P=0.13)、好转率(100%vs 95%,P=0.36)均高于非夹闭组,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胃ESD术后4周,夹闭创面(P=0.04)、病变部位(P<0.001)与溃疡的愈合有明显相关性;术后8周,夹闭创面也与溃疡愈合有明显相关性(P=0.04)。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夹闭创面和病变部位均不是术后4周和8周溃疡愈合的影响因素。夹闭组患者出现腹痛5例、迟发性出血1例,无患者出现发热和穿孔;非夹闭组中迟发性出血1例,无患者出现腹痛、发热及穿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胃ESD术后使用金属夹夹闭创面可促进人工溃疡的愈合。

杨丽[8](2020)在《PPI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与肠道NK/T淋巴瘤特点》文中认为背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早期胃癌、胃腺瘤等胃粘膜病变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方法,出血是其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ESD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约为0.6%-26.9%,大部分ESD术后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被指南推荐用于减少ESD术后出血,但PPI的最佳治疗方法尚无标准方案。目前ESD术后出血的治疗方案主要参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方案。指南推荐对高出血风险消化性溃疡,采用大剂量、持续输注PPI(80mg+8mg/h)进行治疗。但ESD术后形成的人工溃疡与消化性溃疡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消化性溃疡大部分和高酸状态相关;而人工溃疡是ESD术后产生的医源性溃疡,ESD主要用于治疗早期胃癌,而早期胃癌常伴有重度萎缩性胃炎,多为低酸状态。其次是两者患者年龄不一样,消化性溃疡好发于中青年人;而胃早癌ESD术后人工溃疡以高龄患者居多。第三是消化性溃疡可以穿透整个胃壁,损伤的血管可为穿透肌层的大血管;而ESD术后人工溃疡出血通常来自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血管,很少穿透至固有肌层,在这种环境下的止血通常是比较容易的。第四,人工溃疡创面是通过内镜医师术中反复电凝止血处理的,出现喷射性出血、活动性渗血以及血管残端等活动性出血的机会较消化性溃疡明显减少。因此我们认为ESD术后人工溃疡,发生大出血的风险相对较低,且溃疡更容易愈合。ESD术后如何应用PPI,目前没有明确证据。仅有2篇来自韩国的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两个研究都是在ESD术前开始应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两个试验均没有明确定义ESD术后出血的随访时间,二次内镜检查时间均在ESD术后第二天进行,两个试验结果显示间断和持续PPI预防ESD术后出血无明显差异。一篇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系统评价,亦显示在高出血风险的消化性溃疡中,间断PPI的治疗效果不劣于持续PPI的治疗。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PPI有增加肠道感染、腹泻、肺炎的风险;影响微量元素和钙的吸收,增加骨折等风险。同时研究显示使用PPI的患者肝癌发生风险较对照组提高了80%以上。因此,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评价间断PPI预防ESD术后人工溃疡出血的疗效,对于ESD术后人工溃疡的治疗实践以及PPI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以持续PPI(80mg+8mg/h)治疗措施为对照,综合评价间断PPI(40mg 2/日)在ESD术后人工溃疡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ESD术后人工溃疡PPI应用提供科学证据。研究方法:以国内九家三甲医院拟行内镜下胃ESD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以持续PPI(80mg+8mg/h)治疗措施为对照组,综合评价间断PPI治疗胃粘膜病变ESD术后人工溃疡的出血率、溃疡愈合率和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经济效益等差异。结果:从2017年09月30日到2019年07月30日期间,在全国9家中心共筛选了526例诊断为胃粘膜病变的患者,其中487例患者适合内镜下ESD治疗。其中16例患者由于严重的合并症,25例患者由于服用抗凝药,8例患者为ESD术后复发病变,24例患者拒绝ESD手术治疗,一共73例患者被排除。最后41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09例患者为间断PPI治疗组(A组),205例患者为持续PPI治疗组(B组)。两组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BMI、民族、工作性质、学历、吸烟和饮酒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包括既往胃切除术、病变部位、术前病理诊断、病变部位萎缩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ESD手术时间、ESD术后人工溃疡长径、ESD术后人工溃疡短径、ESD术后人工溃疡长径*短径和ESD术后留置胃管情况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间断PPI治疗组有5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有4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拒绝外科根治性手术,予以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持续PPI治疗组有5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有6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肿瘤侵犯超过粘膜下层500μm,拒绝外科根治性手术,予以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两组术后追加根治性手术和化疗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断PPI治疗组ESD术后7天共有14例患者出血(14/209,6.7%,95%CI 3.3%-10.5%),持续PPI治疗组有12例患者出血(12/205,5.9%,95%CI 2.9%-9.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23)。绝对危险度减少(absolute risk reduction,ARR)0.84%(-3.83,5.5)。NNH(number need to harm,NNH)为119。在ESD术后1天、3天、7天的出血风险用生存曲线计算,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进一步明确出血与治疗方法的相关性,我们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D术后7天出血率和病变部位萎缩程度(P=0.004,OR=1.807,OR 95%CI 1.205-2.712)和BMI(p=0.04,OR=1.209,OR 95%CI 1.009-1.450)相关。为更进一步评估ESD术后出血和治疗措施之间的关系,我们校正了年龄、性别、学历、吸烟、饮酒、BMI、病变部位、萎缩程度、病理诊断、Hp感染、ESD手术时间、ESD术后溃疡长径、肝功、肾功、血糖和凝血功能。经上述相关因素校正后,我们未发现ESD术后出血与治疗措施(连续与间断PPI)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相关性(P>0.05)。间断PPI治疗组有8例(8/14,57.14%)患者ESD术后出血接受了内镜治疗,有5例患者为ESD术后第1天出现呕血,2例患者为ESD术后第3天出现黑便,1例患者没有呕血黑便症状为ESD术后第七天复查胃镜时发现创面渗血。有1例患者内镜下止血失败进行了外科手术止血。持续PPI治疗组有6例患者(6/12,50%)ESD术后接受了内镜止血治疗,有2例患者为ESD术后第1天出现呕血,1例患者为ESD术后第3天出现黑便,3例患者为ESD术后第7天复查胃镜时发现出血。ESD术后1月人工溃疡愈合情况采用畸田隆夫的分期方法,在ITT分析中,间断PPI治疗组有121例病变(121/209,57.9%)处于活动期,有44例病变(44/209,21.2%)处于愈合期,有44例病变(44/209,21.2%)处于瘢痕期。持续PPI治疗组,有122例病变(122/205,59.5%)处于活动期,有44例病变(44/205,21.5%)处于愈合期,有39(39/205,19%)例病变处于瘢痕期。结果显示两组溃疡愈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875)。在414例患者中,有212例(212/414,51.20%)患者ESD术后1月完成了胃镜检查,纳入PPA分析。PPA分析结果和ITT分析结果一致。有5例患者同意进行ESD术后72小时胃内p H监测。结果显示5例患者PPI注射后胃内p H大于4的时间均超过50%。其中3例患者(1例为间断PPI治疗,2例为持续PPI治疗)胃内p H大于4的时间超过90%。所有414例患者ESD术后随访2个月,两组患者出院后未观察到出血,没有穿孔和感染发生。在间断PPI治疗组,住院中位时间为10.0天(8.0-12.0),和持续PPI治疗组相似,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973)。间断PPI治疗组的中位住院费用为23129.0元(19331.9-29888.7),持续PPI治疗的中位住院费用为25707.3元(21391.0-31525.2),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816)。结论间断PPI在预防ESD术后出血的疗效不劣于持续PPI治疗,并且不影响ESD术后1月人工溃疡的愈合率。因此我们认为间断PPI在ESD术后预防出血和促进人工溃疡愈合方面可以达到和持续PPI治疗一样的效果。背景:胃肠道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23%,占整个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9%-6.5%。胃肠道淋巴瘤是异质性非常强的一组疾病,对于不同的地理分布、人群种族和环境因素,胃肠道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有比较大的区别。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ENKTC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大部分肿瘤细胞来源于NK细胞,少部分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该肿瘤在亚洲及南美洲发病率较高,在西欧和北美罕见。研究显示ENKTCL在中国内地的发病率占全部淋巴瘤的7%-15%,在中国香港为13%左右,该肿瘤是具有“亚洲特色”的一类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结外非B细胞淋巴瘤。ENKTCL-N主要发病部位在面部中线的器官和组织,尤其是鼻腔,常常累及副鼻窦、鼻咽部、口咽部和腭部。其次可发生在胃肠道、皮肤、睾丸、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极少累及骨髓,部分患者可出现嗜血综合征。相对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胃肠道的NK/T细胞淋巴瘤少见,但该病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缓解率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有限,导致该类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患者预后极差。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没有大宗的临床病例报道,多以个案或小样本病例报道为主,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了解甚少。但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亚洲人,在中国人群的比例较高,且该病预后极差,因此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们中心13例确诊为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以及患者的生存曲线和治疗。第二部分,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评价了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最后通过我们单中心的病例报告和文献系统评价初步了解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结果:第一部分单中心临床试验结果:2011.1-2016.12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确诊27例肠道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其中13例(13/27,48%)为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纳入本研究。纳入患者确诊中位年龄为39岁(15-71岁),其中9例患者为男性,4例患者为女性。从患者有症状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3.8月(2-9月)。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10/13,76.9%)、胃肠道出血(6/13,46.2%)和腹泻(3/13,23.1%)。在确诊时,6例患者(6/13,46.2%)有B症状(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4例患者(4/13,30.8%)乳酸脱氢酶升高。根据Mussoff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进行临床分期,Ⅰ期有10位患者(10/13,76.92%),Ⅱ期有2位患者(2/13,15.38%),Ⅲ期有1位患者(1/13,7.69%)。在13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通过一次胃镜和内镜下活检确诊,每例患者平均取材5.3块组织;3例患者通过两次内镜和活检确诊,每例患者平均取材7.7块组织;7例患者最后通过外科手术标本确诊,每例患者在术前接受了1-3次内镜检查。所有13例患者均为多发性病变,9例患者病变在大肠(包括回盲部,结肠和直肠),3例患者病变在小肠,1例患者病变在十二指肠。13例患者在内镜下均表现为多发性溃疡,溃疡直径大小约1.5cm-6cm。内镜下形态,有9(9/13,69.2%)例患者表现为溃疡型病变,4(4/13,30.8%)例患者表现为溃疡浸润型病变。在组织病理学中,13例标本均有坏死,12例观察到溃疡。有9例病变位于大肠(包括回盲部,结肠和直肠),3例病变位于小肠,1例病变位于十二指肠。7例外科手术标本中有5例观察到病变侵犯至浆膜层,1例标本中发现亲上皮表现,有3例标本发现隐窝萎缩表现。有7例(7/13,53.8%)标本肿瘤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11(11/13,84.6%)例标本表现为细胞核不规则的多形性肿瘤细胞。11例标本中发现血管中心性表现,3例发现神经趋向性,2例发现神经节细胞增生。这些病例的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CD43、TIA-1、颗粒酶B阳性,CD20、CD5阴性。有10(10/13,81.3%)例标本表达CD56。13例标本的Ki-67指数为30%-70%。所有标本均可以见到EBER弥漫阳性。12例患者进行了T细胞基因重排,均为多克隆。7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患者是因为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治疗,1例患者由于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手术治疗。7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中,4例患者术后1周死于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化疗,2例患者不愿意接受术后化疗。6例患者只接受了全身化疗。化疗方案包括CH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强的松),CTOD(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COT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和强的松),TAOD+L-ASP(阿糖胞苷,吡柔比星,长春地辛,地塞米松和培门冬酶),and CVTL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和培门冬酶)。截至我们随访时,13例患者中有10(10/13,77%)例已经死亡,另外3例生存患者为近9个月确诊患者。所有患者中最长生存期为13个月,平均生存期为6个月。有5例患者确诊后1周内死亡,其中4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3例患者是由于消化道穿孔行急诊手术治疗,1例患者在院外因为穿孔行手术治疗,术后1月消化道大出血至我院再次急诊手术治疗。按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是否接受紧急手术以及是否接受化疗对总生存无明显影响。第二部分文献系统评价结果通过中英文数据库检索获得306篇文献,查阅参考文献补充2篇文献,初步检索得到共308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后共获得166篇;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145篇;共有21篇文献纳入进行全文筛选,排除个案报道6篇、综述3篇,样本量<10的文献2篇,最后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文献共包含292例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有2篇来自韩国,其余8篇均来自中国。10篇文献均为回顾性研究;1篇为多中心研究,其余9篇均为单中心研究;10篇文献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有1篇文献未描述病变的内镜下特点;1篇文献未详细描述生存期及随访情况。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中位年龄为33-45岁,发病最小年龄为7岁,最大年龄为79岁。总共纳入的292例患者中,男性202例,女性90;男:女比例为2.24: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穿孔。病变位于食管的患者有2例,胃有10例,小肠(包括十二指肠)有108例,回盲部有33例,结直肠有109例,多部位累及有60例。报道了病变内镜下具体形态的患者有119例,其中溃疡有111例,包块有8例。胃肠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有191例(191/292,65.4%),大部分为在病程中发生消化道穿孔或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手术治疗。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20.9%(61/292),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为44.5%(130/292),单纯化疗患者为23.3%(68/292),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占10.3%(30/292)。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月-12.7月,最短的生存期为1天,最长的生存期为66月。结论: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它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发病率相对较高,多见于青年男性,临床特征不典型,内镜多表现为溃疡病变,预后极差。我们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年轻的亚洲男性不明原因的多发、深、大不规则溃疡,且易于发生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应该考虑NK/T细胞淋巴瘤的可能。在这类患者中,建议在溃疡底部和溃疡边缘突出组织进行重复的深挖活检,必要时可进行剖腹探查明确诊断。这类疾病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苏醒,范炯同,黄圣宴,秦殿菊[9](2020)在《消化性溃疡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百链、Pubmed和Sinomed数据库,搜集有关消化性溃疡出血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2001年1月31日至2019年1月31日。完成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5 273例患者。涉及12项危险因素,其中饮酒、消化性溃疡出血史、幽门螺旋菌感染、心血管疾病、溃疡直径>20 mm的异质性较高未进行meta分析,其他因素meta分析结果:吸烟、男性、年龄≥60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复合型溃疡、多发溃疡、无痛性溃疡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吸烟、男性、年龄≥60岁、服用NSAIDs、复合型溃疡、多发溃疡、无痛性溃疡影响消化性溃疡出血,其余因素不确定。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0](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二、消化性溃疡患者危险因素的初步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化性溃疡患者危险因素的初步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2 HAPC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匹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与HAPC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
    2.3 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2)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临床表现
    1.3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1 胃酸和胃蛋白酶
        1.3.2 幽门螺杆菌
        1.3.3 非甾体类抗炎药
        1.3.4 其他危险因素
    1.4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1.5 诊断与治疗现状
    1.6 兰索拉唑的概述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目的
    2.3 病例选择标准
        2.3.1 入选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病例分组
    2.5 治疗方案
    2.6 收集数据
    2.7 疗效评价指标与方法
        2.7.1 有效止血判断标准
        2.7.2 疗效判定标准
        2.7.3 临床再出血判断标准
    2.8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临床疗效对比
        3.2.1 总体疗效对比
        3.2.2 心率治疗前后比较
        3.2.3 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3.2.4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3.2.5 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比较
        3.2.6 血尿素氮水平比较
        3.2.7 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
        3.2.8 再出血发生率
    3.3 不良反应以及安全性的指标比较
        3.3.1 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频率比较
        3.3.2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比较
        3.3.3 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比较
        3.3.4 肌酐水平比较
        3.3.5 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比较
        3.3.6 电解质(钠、钾、钙、镁)比较
    3.4 治疗所需费用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药物治疗分析
    4.2 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2238例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定义和分组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ANVUGIB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ANVUGIB 的病因构成
        2.3 ANVUGIB 的病因构成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4 ANVUGIB 病因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2.5 ANVUGIB 病因平均年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6 ANVUGIB相关危险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7 ANVUGIB药物相关危险因素的年龄分布情况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二部分 GBS、RS和 AIMS65 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相关定义分组
        1.4 各评分系统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ANVUGIB 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不同评分系统对 ANVUGIB 患者输血的预测价值
        2.3 不同评分系统对 ANVUGIB 患者临床干预措施的预测价值
        2.4 不同评分统对 ANVUGIB 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2.5 不同评分系统预测 ANVUGIB 患者输血、干预措施和死亡的最佳截断点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粘膜病变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人工溃疡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2.1 自主神经病变
        2.2.2 微血管病变
        2.2.3 内分泌功能失调
        2.2.4 胃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
        2.2.5 肠道微生态改变
    2.3 临床特征
        2.3.1 症状
        2.3.2 消化性溃疡的类型
        2.3.3 并发症
        2.3.4 与Hp感染的关系
        2.3.5 愈合情况
    2.4 治疗
        2.4.1 抑酸
        2.4.2 根除HP
        2.4.3 NSAIDs合并PUB的管理
        2.4.4 糖尿病管理
        2.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入组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临床表现
    4.4 内镜下表现
        4.4.1 两组溃疡部位比较
        4.4.2 两组溃疡大小比较
        4.4.3 两组溃疡数目比较
        4.4.4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4.5 两组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4.6 糖尿病组间对比
        4.6.1 不同糖尿病病程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4.6.2 不同HBA1C水平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4.7 消化性溃疡愈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一般特点
    5.2 临床症状
    5.3 内镜表现
    5.4 与HP感染的关系
    5.5 愈合情况
第6章 研究不足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命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PU的辨证分型
        1.4 中医内治法治疗PU
        1.5 中医外治法治疗
    2.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2.1 定义及诊断标准
        2.2 临床表现
        2.3 流行病学研究
        2.4 发病机制
        2.5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依据及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制定观察表与采集患者病历
        3.2 观察指标
    4.资料统计
    5.结果
        5.1 一般资料
        5.1.1 PU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5.1.2 PU职业分布情况
        5.2 PU诱因
        5.2.1 吸烟与饮酒
        5.2.2 HP感染
        5.3 溃疡类型分布
        5.4 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5.5 证候分布情况
        5.5.1 性别与证候
        5.5.2 年龄与证候
        5.5.3 吸烟与证候
        5.5.4 饮酒与证候
        5.5.5 证候与HP感染
        5.5.6 证候与溃疡类型
        5.5.7 证候与溃疡面积
        5.5.8 证候与溃疡数量
        5.6 PU药物使用情况
        5.7 各证候用药情况
    6 分析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讨论
        6.2 诱因(吸烟、饮酒、HP感染)的分析讨论
        6.3 四诊信息分析
        6.4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6.5 中医证候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6.5.1 性别、年龄与证候的关系
        6.5.2 吸烟饮酒与证候的关系
        6.5.3 HP感染与证候的关系
        6.5.4 溃疡类别、数量、面积与证候的关系
        6.6 PU用药规律
        6.7 证候与用药规律
    7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二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7)夹闭创面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人工溃疡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手术器械及药品
    3 研究分组及试验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病理学检查结果
    3 术后4 周溃疡愈合情况
    4 术后8 周溃疡愈合情况
    5 影响胃ESD人工溃疡愈合因素
    6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应用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PPI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与肠道NK/T淋巴瘤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间断和持续质子泵抑制剂预防胃粘膜病变内镜下剥离术后人工溃疡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试验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
        3.2 ESD术后7天出血率
        3.3 ESD术后人工溃疡愈合情况
        3.4 胃内pH值监测
        3.5 随访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第二部分 胃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单中心研究
        2.2 第二部分文献系统评价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第一部分单中心临床试验结果
        3.2 第二部分文献系统评价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课题申请
致谢

(9)消化性溃疡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吸烟
        2.3.2 性别
        2.3.3 年龄
        2.3.4 服用NSAIDs药物
        2.3.5 复合型溃疡
        2.3.6 多发溃疡
        2.3.7 无痛性溃疡
    2.4 敏感性分析
3 讨 论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四、消化性溃疡患者危险因素的初步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J]. 许颖,次仁央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01)
  • [2]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D]. 蔡婉璐. 宜春学院, 2021(08)
  • [3]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D]. 刘昕丹. 延安大学, 2021(09)
  • [4]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D]. 孟祥芳. 吉林大学, 2021(01)
  • [5]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 徐东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尼龙绳联合金属夹封闭溃疡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D]. 马艳云.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7]夹闭创面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人工溃疡愈合的影响[D]. 梁晶晶.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8]PPI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与肠道NK/T淋巴瘤特点[D]. 杨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消化性溃疡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苏醒,范炯同,黄圣宴,秦殿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18)
  •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消化性溃疡论文 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论文 创伤愈合论文 esd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告
下一篇:一种基于半导体材料的新型光纤温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