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长笛演奏中的音准问题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试论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郑璟绅[1](2021)在《论民族管乐器在独奏与合奏的不同演奏法》文中研究表明

谢闻吉[2](2021)在《笛子演奏中的气与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笛子有着特殊的音腔结构和发声原理。笛子演奏中存在力量调配和气息控制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演奏技术。作为边棱振动发声的管乐器,以弹拨乐和弦乐作比较,笛子发音不易。其根本原因是演奏者能否协调自己的力量与气息,若运用不当,出现气息俯角角度偏移,会产生外摩擦力大于内摩擦力,导致噪音大于乐音及音准偏差等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随着专业音乐院校与职业演奏团体的成立,

周晴[3](2020)在《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笛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其以清脆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笛子演奏中,影响笛子音准的问题有很多,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为演奏者自身的因素,比如演奏者的指法,气息等演奏问题。客观问题主要为笛子的质地,笛子的制作工艺等。本文旨意为探讨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

韩雷[4](2020)在《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艺术文化大国,声乐表演艺术是我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笛子则是声乐演奏的一种重要乐器。在笛子演奏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而影响音准,继而降低整体演奏效果,包括表演者气息以及口型等因素的影响。为确保笛子演奏的整体效果,带给受众完美的听觉盛宴,表演者一定要针对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与影响因素展开细致分析,不断提高自身演奏技巧。

王岳云[5](2020)在《丁笛的问世及其活态传承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挖掘和探究“吹孔开在笛管中部、管中无阻隔”这一古老特殊形制乐器的历史源流,从而对丁笛这一“既古老而又新颖的民族吹管乐器”的“前世”“今生”作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的研究和论述。论文分为引言、三章主体部分和结论进行论写:第一章,吹孔开在笛管中部的独特形制源流。这一章主要阐述骨哨、篪、吐任、雁飞篪、口笛、丁笛这种“吹孔开凿于笛身中间、笛管内经中没有阻隔”类型的乐器,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虽然不同,但是该类乐器本质性的东西是没有变化的,论证丁笛是骨哨“活态传承”的结晶;第二章,丁笛的形制、特征以及演奏技巧。通过三种不同形态的丁笛进行系统研究,阐述丁笛的音域以及相应的结构特征。通过对丁笛结构的研究,论述丁笛独特的演奏技巧;第三章,丁笛的活态传承和远期构想。承接上文对丁笛特征的论述,继续深入论述丁笛的传承状况,通过对丁笛本体各方面的特质以及当前社会的受众程度进行研究,并阐述对丁笛的远期构想,为丁笛的研习者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共同传承和弘扬丁笛文化,将祖先的经典留存继续活态传承,丰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严紫银[6](2019)在《笛子演奏中的起收音与音乐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灵动娴熟的手指技巧、稳定均匀的气息、扎实透亮的音色和深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力是每个笛子演奏者努力追求并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在完善自己笛子演奏技术的道路上,我们经常用大量的时间去反复揣摩演奏中气息、吐音、运指等等竹笛演奏技法上的问题,去努力钻研、体悟乐曲的情感状态;但在长期练习与演奏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往往会忽略两个很关键的部分,那就是如何吹奏每首乐曲或乐段的起音和收音,因为这两个动作的发生是一瞬间的,我们通常没有去在意,但是起音和收音是表达一首乐曲情绪情感状态瞬间,营造审美音响效果的重要手段;它们演奏的好坏、适度甚至直接影响演奏者的演奏与表达及观众欣赏与理解。可以说,起音与收音是表现笛乐作品魅力的“第一扇窗”和“最后一扇门。”本文通过笔者三年硕士的专业学习以及艺术实践等等方面的体验,深入地去谈一谈什么是笛子演奏中的“起音”和“收音”,它们分别会被演奏前或演奏中的哪些因素作用和影响,以及结合具体谱例具体谈一谈这些影响因素在面对不一样音乐表现需求时的变化和选择。

孙剑博[7](2018)在《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笛子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在不断探索、改良和创新的过程中,为笛子展现出了多样的演奏角色。笛子演奏中,影响音准的因素很多,有主观性的,也有客观性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演奏者的技能技法,客观因素是指外部的环境、笛子的质量等。笛子的音准是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客观因素占据绝大多数。本文在对其分类寻找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

韩建烨[8](2018)在《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笛子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表演艺术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笛子演奏过程中会出现不准等问题,本文对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

吴志田[9](2017)在《笛子在戏曲演奏中的应用及技巧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笛子是我国历代民间艺术家及演奏家所使用的重要演奏乐器,是我国音乐艺术留下的宝贵乐器品种之一,有着特殊的表现力。笛子音色优美、高亢嘹亮,而且由于体积较小、成本低廉,被我国民间音乐所喜爱和传承,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且被广泛应用于戏曲演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笛子在戏曲演奏中表现技巧的探究,能够更好地发挥笛子在戏曲演奏中的作用,创造完美的戏曲伴奏效果。

石瑾[10](2017)在《影响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相关因素探究》文中指出在笛子演奏过程中,音准一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影响笛子演奏的音准有两方面的因素,分别为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包括演奏者的气息、口型、听音能力及气候、笛子自身、制作工艺等,其中影响笛子演奏过程中音准问题最大的就是演奏者的气息。基于此,本文就以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为出发点,探究影响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相关因素。

二、试论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笛子演奏中的气与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气息控制
    吸气
    呼气
    收气
力量调配
    手指力量
    腹部力量
    口风力量
    舌头力量
    口劲力量
    口腔力量
气息控制与力量调配相结合
结语

(3)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主要缘由
    (一)气息对笛子演奏的影响
    (二)指法对笛子演奏的影响
    (三)口型对笛子演奏的影响
    (四)笛子的品质对笛子演奏的影响
二、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笛子演奏中气息的掌握技巧
    (二)正确的指法也是演奏笛子的关键
    (三)演奏时的口型也是影响音准的重要条件
    (四)笛子的质量也影响着演奏的音准
三、结语

(4)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影响音准的主观因素
    (一)气息因素
    (二)口型因素
    (三)指法因素
二、影响音准的客观因素
    (一)笛子自身因素
    (二)气温因素
    (三)其他因素
三、结语

(5)丁笛的问世及其活态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吹孔开在笛管中部的独特形制源流
    第一节 丁笛的同族乐器源流
        一、骨哨
        二、篪
        三、吐任
        四、口笛
    第二节 丁笛的问世
        一、丁笛研制初期
        二、丁笛研制中期
        三、稳健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丁笛的形制、特征以及演奏技巧
    第一节 独创形制的丁笛
        一、直通型丁笛
        二、变径型丁笛
        三、移位型丁笛
    第二节 丁笛的特征
        一、丁笛的传承特征
        二、丁笛的指法特征
    第三节 丁笛独特的演奏技巧
        一、丁笛的表现力
        二、不同形制丁笛的风格
第三章 丁笛的活态传承和远期构想
    第一节 丁笛的活态传承
        一、政策扶持
        二、社会效应
        三、个体效应
    第二节 丁笛的远期构想
        一、师资队伍建设
        二、教材体系建设
        三、制作体系建设
        四、标准化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6)笛子演奏中的起收音与音乐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笛子的起音
    第一节 笛子起音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第二节 影响笛子演奏“起音”质量的各个因素
        一、气息
        二、口腔
        三、手指
        四、演奏者表演心理状态对起音的影响
    第三节 演奏起音时常用的几种运舌方法及其特点
        一、舌龈起音法
        二、舌唇起音法
        三、双唇起音法
    第四节 运指技巧在起音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准备运指技巧对起音的作用
        二、连奏运指技巧对起音的作用
第二章 笛子的收音
    第一节 笛子收音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第二节 笛子收音时常用的两种演奏方法以及其特点
        一、气唇收音法
        二、舌收音法
    第三节 笛子收音中的音准问题
        一、音准易偏低的渐弱收音
        二、音准易偏高的渐强收音
        三、泛音的收音
    第四节 手指技巧在收音中的运用
        一、颤音
        二、打音
        三、剁音
第三章 起音与收音在不同音乐表现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不同音乐表现需求下起音方式的应用
        一、连音
        二、滑音
        三、不连贯音
        四、保持音
        五、双吐音
        六、强音
    第二节 不同音乐表现需求下的收音方式的应用
        一、渐弱收音、渐强收音
        二、强短音的收音
        三、突弱到强的收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观因素与解决策略
二、客观因素与解决策略
    (一) 气息
    (二) 口型
    (三) 指法
    (四) 保养
三、结语

(8)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演奏者的主观因素
     (一) 气息对音准的影响
     (二) 口型对音准的影响
     (三) 指法对音准的影响
     (四) 加强音准控制方式与策略
        1. 要加强对气流速度的有效掌控练习
        2. 调整气流速度
        3. 加强对指法的练习, 合理控制控制音准
二、客观因素对于笛子音准问题的影响
     (一) 笛子自身质量的因素
     (二) 气温对音准的影响
三、结束语

(9)笛子在戏曲演奏中的应用及技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笛子戏曲演奏中气息技巧的把握
二、笛子戏曲演奏中舌头技巧的把握
三、笛子戏曲演奏中手指技巧的把握
四、笛子演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影响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相关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主观因素
    1.1 演奏者气息
    1.2 演奏者口型
    1.3 演奏者指法
2 影响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客观因素
    2.1 笛子自身
    2.2 温度
    2.3 其他原因
3 结束语

四、试论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民族管乐器在独奏与合奏的不同演奏法[D]. 郑璟绅. 中国音乐学院, 2021
  • [2]笛子演奏中的气与力研究[J]. 谢闻吉. 商业文化, 2021(08)
  • [3]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J]. 周晴. 艺术品鉴, 2020(26)
  • [4]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J]. 韩雷. 北方音乐, 2020(12)
  • [5]丁笛的问世及其活态传承研究[D]. 王岳云. 齐齐哈尔大学, 2020(05)
  • [6]笛子演奏中的起收音与音乐表现[D]. 严紫银. 扬州大学, 2019(02)
  • [7]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解决策略[J]. 孙剑博. 黄河之声, 2018(22)
  • [8]笛子演奏中的音准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 韩建烨. 北方音乐, 2018(01)
  • [9]笛子在戏曲演奏中的应用及技巧探析[J]. 吴志田. 戏剧之家, 2017(07)
  • [10]影响笛子演奏中音准问题的相关因素探究[J]. 石瑾. 知音励志, 2017(05)


笛子论文

上一篇:中国在线短信市场简评
下一篇:充分发挥国际非政府组织作用促进福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