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1](2020)在《南黄海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南黄海位于山东、江苏海岸的东部,是我国近海唯一没有工业油气发现的盆地,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地台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是叠合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上由中-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和中-新生界陆相断陷盆地构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盆地构造单元从南往北划分为勿南沙隆起、青岛坳陷(南部坳陷)、崂山隆起(中部隆起)、烟台坳陷(北部坳陷)和千里岩隆起,众多学者认为南黄海崂山隆起古生界变形较弱,构造相对稳定,发育厚度较大的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此外大陆科学钻探CSDP-2井(崂山隆起唯一一口钻井,钻至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也证实了崂山隆起发育三叠系-下志留统较完整的中-古生代地层。但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崂山隆起中-新生代地层遭受大量剥蚀,新近系与中-古生界之间形成的强屏蔽界面使地震波能量往下传播困难,加之中-古生界内幕地层反射系数差异小,同时浅水相关多次波比较发育,以及中-古生代地层中逆断层多、地层倾角大的构造特征,导致中-古生界地震成像较差。此外目前整个南黄盆地仅有5口井大都钻至上古生界,因此还未建立针对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的技术方法,同时受勘探成本和油气风险等因素制约,崂山隆起中-古生界油气勘探进程依然缓慢。本文针对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古生界地震成像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存在的问题,以构造变形较弱的崂山隆起东南部为研究区,开展了强屏蔽层下宽频地震成像处理技术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拓频处理、浅水组合多次波压制和高精度速度网格层析建模等技术,有效改善了崂山隆起强屏蔽层下中-古生界地震成像效果;同时结合已有钻井资料,运用海陆对比思路,针对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点,开展了孔隙型和裂缝-岩溶型储层预测,主要包括叠后稀疏脉冲阻抗反演、叠前同时反演和频谱分解等技术方法,预测了研究区石炭系-下二叠统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在研究区开展宽频地震成像技术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与认识。(1)受强屏蔽层影响,崂山隆起中-古生界地震反射同相轴有效频带范围为7-35Hz,其频带较窄。为了拓宽地震反射信号的频带宽度,首先采用线性radon变换最小平方求解方法有效衰减了炮检点鬼波,拓宽了信号频带宽度,特别是提升了低频有效信号能量;运用Q补偿技术,对高频端信号能量进行了补偿。结合鬼波压制和Q补偿方法,实现了对浅水低信噪比常规拖缆地震数据的宽频处理尝试,改善了强屏蔽层下中-古生界波组特征,为下一步地震反演提供了可靠的低频数据信息。(2)研究区水深较浅,平均水深为50m,地震数据中海底相关短周期多次波异常发育,同时强屏蔽层界面的存在,该界面与海水面之间产生的海底相关长周期多次波也普遍发育,此外强屏蔽界面以下的层间多次波也可能存在。通过分析多次波产生机制和特点,制定了浅水组合多次波压制和剩余多次波衰减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采用确定性海底多次波压制和广义自由表面多次波预测的组合方法,相对以往常规方法取得了更好的多次波压制效果,使强屏蔽层界面下中-古生界地震有效反射同向轴得到了不断凸显,速度谱上深部发散的能量团获得了一定收敛。(3)针对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中-古生界地震反射信噪比相对较差的特点,总结了一套适合崂山隆起高精度速度建模方法。首先通过多手段质控速度分析提取中-古生界速度信息,同时利用长排列地震的初至波,开展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揭示强屏蔽层(平均深度约700m)下部附近地层的速度变化信息,以指导中-古生界速度提取的准确性,从而建立叠前时间偏移初始速度场;其次以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为初始速度场,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开展网格层析速度反演,获得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的中浅部地层层速度模型,迭代反演过程中遵循先浅后深的原则,即先获得较准确的新生代地层层速度,再获得三叠系-志留系层速度;其次综合海域已有钻井的地层速度、层位解释和陆域震旦系-志留系(Tg-T11)的地层认识,建立研究区三叠系-震旦系(T9-Tg)层速度格架,对网格层析速度模型中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的层速度进行填充、平滑;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层位约束的网格层析速度迭代反演,通过共成像点道集拉平和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效果不断优化速度模型,最后获得了研究区高精度速度模型,为开展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了关键的速度模型。(4)系统分析了海域已有钻井和野外露头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在对测井曲线校正的基础上,根据井-震响应特征和岩石物理分析总结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关键敏感弹性参数,vp高值是区分生物碎屑灰岩、纯灰岩和碎屑岩的岩性敏感参数,λρ低值是重要的孔隙度敏感弹性参数,λ/μ低值和σ低值是油气流体敏感弹性参数。(5)孔隙型和裂缝-岩溶型是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基于高精度速度模型、偏移成像数据和已有测井资料,采用叠后稀疏脉冲阻抗反演方法的岩性预测,以及叠前同时反演方法的物性和流体检测,对孔隙型储层进行了预测分析;综合运用频率域多尺度的裂缝预测、RGB融合的岩溶风化壳刻画和时频分析的油气检测方法对裂缝-岩溶型储层进行了预测分析。由此建立了针对崂山隆起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有效预测了碳酸盐岩有利储层分布。(6)总结了崂山隆起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认为研究区储层以裂缝-岩溶型为主,孔隙型为辅,礁滩相储层局部分布,虽受到深埋藏压实作用,但次生孔隙比较发育;后期受印支构造运动作用,裂缝和岩溶不断发育,进一步改善了孔隙空间。
王鹏[2](2020)在《基于地质构造导向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由于受到传感器灵敏度、采集方式、野外噪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有效信息往往包含各种噪声。若要得到清晰的有效反射信号,就必须压制或消除这些噪声。传统的去噪方法通常采用某种数学变换的方式,需要经历繁琐的人工选取数据和优选参数的过程,不合适的阈值会导致去噪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有效信息的损伤。前人将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到地震数据去噪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实际地震数据难以获得真实的干净数据和噪声,导致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尽人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地质构造导向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利用地质构造导向滤波方法生成有标签数据集来训练网络,克服了常规卷积神经网络中实际数据样本不足的问题,同时避免了传统去噪方法人工优选参数的过程。实现了地震数据的高效去噪,保留了同相轴边缘、断层等细节信息,提高了数据的信噪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地质构造导向滤波方法研究。针对传统地质构造导向滤波方法对于同相轴、断层等地质构造信息保护不足,不具保幅性,倾角计算抗噪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相干属性的高斯束滤波方法,该方法只在构造延伸方向上存在滤波权重,使得滤波结果更加保真。地质构造导向滤波中角度计算的准确性决定着去噪质量,本文采用的结构张量方法能够高效、准确的获取信号的方向信息,避免大范围的方向测算,且具有一定的抗噪性。同时,引入相干属性控制滤波尺度,使断层等地质构造信息得到有效保护。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已有的许多去噪方法需要面临参数或阈值优选的过程,这些参数对去噪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信噪比较低时,难以精确选取合适的阈值,导致去噪效果不佳。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可以直接让机器自身学习数据中的特征,从而识别出噪声,避免了繁琐的参数选取过程,解决了低信噪比下噪声难以去除的问题。结合批标准化、自适应矩估计等方法,实现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通过测试,对比分析了该方法在模型地震数据与实际地震数据中的应用效果。3.基于地质构造导向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由于实际地震数据样本较少,导致卷积神经网络在实际地震资料去噪中会损伤有效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样本集构建策略。将地质构造导向滤波方法引入到卷积神经网络中,通过基于相干属性的高斯束滤波得到干净的实际地震数据和噪声,弥补卷积神经网络实际数据训练样本不足的问题。通过增广训练样本,增加训练数据集的多样性。采用残差学习的方式,提高网络的收敛速度和训练精度。经过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地质构造导向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地震数据中的随机噪声,保护有效信息。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和属性提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为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孔选林[3](2019)在《陆地(山区)三维多波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多波多分量勘探作为地震勘探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在仪器研发制造、采集观测方式、处理方法研究、综合解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和发展。因其在储层识别、流体检测、裂缝预测等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和多个成功应用案例报道,目前正吸引国内外越来越多油公司的关注与投入。尽管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但多分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仍然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技术难题,尤其是在陆地山区的多波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因激发接收方式,地震地质条件等特殊性,在叠前矢量去噪、P-SV波静校正、纵横波联合处理、多波各向异性速度建模、叠前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新的困难和突出问题,部分关键技术方法甚至还是制约多波处理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解决。论文首先针对陆地山区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因采集仪器、采集方式及多分量数据对各分量数据保真及保持相对振幅关系的需求难题,分析了当前叠前去噪处理面临的新困难和现状,并基于此开展了陆地山区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高保真矢量去噪方法与实现技术研究。在对比分析常规主流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时频域分贝判定准则的异常振幅压制方法和基于多属性联合的极化滤波矢量去噪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模块研发,理论和实际数据处理效果证实了本文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论文其次针对陆地山区P-SV转换波静校正处理中所面临的“资料信噪比低、且静校正时移量大、横向差异变化大”等处理难点,分析了当前转换波主流静校正方法现状,并基于此开展了P-SV转换波基准面静校正方法研究。基本明确了转换横波分量资料中转换波折射初至的产生机理、可能的初至类型及其产生条件、识别判定准则与拾取方法,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一套基于纵横波联合初至折射时差的P-SV转换波基准面静校正方法,实际资料试验性处理证实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论文还针对三维转换波叠前成像处理中的射线路径不对称、速度模型多参数(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耦合)、转换波资料大偏移距(X/Z大于1)、介质各向异性等问题和难题,开展了陆地三维转换波地震资料叠前成像方法系列与实现技术研究。基于现有先进理论成果,以VTI介质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多波道集抽取、多波交互速度参数分析、多波动校叠加、多波偏移速度建模、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的速度建模和叠前成像方法及技术系列,全流程的配套处理软件测试和生产性处理证实了本文所研究方法技术的正确性,其效果和效率均能满足基本工业化处理要求。为使本文所研究方法得到应用转化,对上述系列关键处理方法进行了软件实现。同时为了验证本文方法对不同工区,不同类型数据的适应性,采用一个新的、完整的陆地(半山区)3D工区多波地震资料进行了适应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处理资料面积近100km2,成像资料面积近70km2。最终层位标定结果显示,资料处理效果可满足构造解释需要,进而也证实了本文研究技术成果和软件模块达到了工业化处理能力,能支撑多波资料的实际处理。总之,陆地山区三维多波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叠前保幅去噪、转换波静校正,转换波叠前成像三大关键处理方法决定了多波资料处理的成败关键,直接影响了多波数据能否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数据成果。本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对陆地(山地)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工业化应用的一种有力促进和发展完善,达到了论文预期研究目标。
宋桂桥,杨振升,薛野[4](2019)在《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攻关进展及方向》文中指出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复杂的地下构造,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而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未能取得显着突破。为此,中国石化开展了多轮地震攻关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基于地震模拟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城镇工业发达区高效地震激发技术、弱反射信号保护与提取技术、深度域速度建模与成像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增强了中、古生界地层的地震反射能量,剖面成像效果明显改善,地震解释发现了一批有利区带及圈闭。钻探结果表明地震资料可靠、准确。下一步地震勘探的主要攻关方向建议开展以满足叠前成像的基于模型正演的观测系统设计研究,继续开展提高地震激发效率研究以及低信噪比复杂构造成像和各向异性处理方法研究等,进一步探索提高下扬子地区地震勘探效果的技术方法。
赵秋芳[5](2018)在《近地表地层地震波吸收衰减特征和品质因子Q反演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品质因子Q作为用来描述地震波吸收衰减的一个重要参数,反映地下介质对地震波吸收衰减的强弱,是地震波吸收衰减特性定量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油气检测和储层描述的重要参数。近地表Q值的准确估算是进行反Q滤波提高地震资料成像分辨率,储层预测精度的关键,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近地表吸收衰减作用剧烈,对波形、频谱改造作用巨大,通过建立合理的近地表吸收衰减模型,研究了地层厚度、噪声、拟合频带范围等因素对谱比法应用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谱比法的适用条件和在野外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谱比法适用于厚层储层Q值估算,因受旅行时间读数误差或速度估算误差等因素的影响,Q值估计结果跳跃波动剧烈、稳定性较差、估算精度较低,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效果较差。因此,借鉴微测井分层速度回归分析思想,提出一种估算近地表Q值的谱比积分法。在系统阐述方法原理和算法精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算法程序,实现了理论模型构建,人工合成微测井记录制作以及品质因子Q的定量估算。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理想准确旅行时拾取,谱比积分法Q值估算误差近似为零;信噪比等于10时,谱比法和谱比积分法最高相对误差分别为为128.71%和20.46%;实际旅行时拾取误差时,积分法Q值估算最大相对误差约为20%,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2%,谱比法Q估计最大相对误差高达367%,平均误差约为92%。实际微测井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谱比积分法估算的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的Q值依次为:43.67、119.71、358.52,谱比法Q估计的最大结果为3935.9、最小为9.02,相差约为4000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同时,基于S变换时频域的谱比积分法比STFT和WT具有更好的抗噪性,应用于大炮地震记录,同样取得稳定的Q值估算结果。与常规相邻道谱比法相比较,谱比积分法具有良好的抗噪特性,Q值估算结果更稳定、精度更高,与速度分层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对于不同微测井观测系统和大炮初至记录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最后,针对核桃峪矿区近地表吸收衰减影响严重的问题进行吸收衰减补偿处理,并在提高勘探资料分辨率的基础上,提取丰富的地震属性信息,借助于S变换时频域分析方法,基于双相介质模型,研究了地震波穿过瓦斯富集区煤层产生的“低频阴影”和“低频能量增强,高频能量衰减”的特征,并用于预测矿区主采煤层的瓦斯富集区。经实际开采资料验证,利用“低频阴影”不仅能预测煤层瓦斯富集区,而且可以刻画富集区的边界和空间展布,减小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预测煤层瓦斯富集区的多解性。
王敏[6](2017)在《匹配滤波技术在江汉平原海相大剖面拼接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江汉平原海相大剖面拼接处理中,不同年代和不同采集方式采集的地震资料的振幅、相位、频率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了使江汉平原海相大剖面拼接处理中的可控震源采集和炸药震源采集的重合区域的地震数据具有统一的地震特征,在地震资料处理中采用匹配滤波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分析江汉平原探区不同数据的特征,设计了一套合理的流程进行匹配滤波解决该探区大剖面拼接的问题,首先进行极性调查,将负极性进行相位旋转;然后对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道集进行分别叠加,在CDP点重叠部分进行分析判断两种震源是否有相位差;最后用匹配滤波技术来解决不同震源的相位时差,在可控震源和炸药震源两个数据集之间求出一个匹配滤波器,迫使一个数据集的相位和振幅特征与另外的数据集相匹配。江汉平原海相大剖面拼接处理采用匹配滤波处理方法,消除了地震记录子波在振幅、相位、频率上的差异,在不同震源衔接处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得到了较好的匹配,从而使深层、浅层的反射波数据都能得到较好的拼接,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刘明[7](2015)在《彭水区块页岩气地震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于陆棚相滞流缺氧环境,而且富含笔石和有机质的黑色泥页岩发育。与美国页岩气盆地相比,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具有较为独特的地质条件,主要表现为志留系页岩具有沉积时代早、经历的地质历史长,并且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热史。通过近期勘探认识,明确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包含了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程度、保存条件、含气性和泥页岩的可压裂性等方面。彭水区块地区南方山地,地表起伏变化大,碳酸岩出露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残留向斜曲率比较大,二维地震资料偏移成像效果较差。采用渐进去噪方法的思想,就是在去除的“噪音”中再将其中很微弱的有效信号提取出来,并将之合理地反馈到地震数据中去,从而在去除噪音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证有效信号的能量。采用最佳能量叠前时间偏移技术页岩气二维地震资料成像效果显着改善。在对研究区内井资料的测井曲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测井曲线计算出对应的P波阻抗曲线,P波阻抗在高TOC页岩层段与其它页岩层段段有明显的区别,因此P波阻抗对高TOC页岩层有良好的识别能力,通过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进行优质页岩厚度预测,彭水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优质页岩的厚度在21m-25m范围内。正常压实地层,随着深度增加,上覆压力变大,地层压实作用变强致使地层岩石中的孔隙度变小,地震波在孔隙度变小的岩石中传播速度会变高,在异常高压地层中,岩石孔隙度比正常压实岩石要大,岩石密度变低,地震波传播速度会变小。在精细速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Fillippone法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压力系数进行预测,研究区压力系数整体范围在0.9—1.15之间,保存条件一般。岩石物理分析表明,彭页1井龙马溪组底部至五峰组(井深2136米-2160米)页岩是最为有利的勘探目标,该段页岩具有高TOC,较大有效孔隙度,高脆性和低最小水平闭合压力等有利特征。岩石物理分析结果表明,纵横波速度比是TOC的敏感弹性参数,拉梅常数*密度是脆性的敏感弹性参数,密度是有效孔隙度的敏感弹性参数,最小水平闭合压力标量属性可以定性反映最小水平闭合压力大小;采用叠前反演技术可以反演以上各敏感弹性参数,并能进行定量解释。划分TOC含量高低的纵横波速度比门槛值为1.67,划分脆性矿物含量高低的拉梅常数*密度门槛值为33Gpa*g/cc或纵横波速度比1.67。综合优质页岩厚度、保存条件、含气性及脆性矿物含量,落实彭水区块桑柘坪向斜一类有利区263.01Km2,二类有利区122.77Km2。
吴志强,曾天玖,肖国林,曾友爱,童思友,孙运宝[8](2014)在《南黄海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南黄海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震调查的展开,提高海相碳酸盐岩目标层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已成为地震处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充分分析了地震地质条件和原始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成像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针对性处理技术流程并进行了攻关试验工作,建立了以叠前综合多域噪声压制、多次波联合衰减、大偏移距各向异性动校正、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等关键技术方法组成的处理流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地震剖面的成像精度显着提高,各种地质现象反射特征突出,有效地提高资料解释的准确性。
吴志强,骆迪,曾天玖,肖国林,曾友爱,孙运宝[9](2014)在《南黄海海相油气地震勘探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广泛分布中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盆地的油气勘探仍处于前景调查评价阶段。分析了研究区特殊地震地质条件造成的地震采集和处理所面临的诸多难点:地下地质构造复杂造成地震波场传播路径复杂多变,碳酸盐岩高速屏蔽层使得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能量微弱,以及海洋作业环境等。针对地震资料多次波发育、深部目标层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成像精度低、资料品质差等困难和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勘探策略,如:加强理论模拟研究;采用多层震源延迟激发技术和"长排列、上下缆"的立体宽线接收技术,以拓宽频带、提高深部目标层反射能量;采用多次波压制技术以突出中深层弱反射;采用针对长排列的各向异性速度分析和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以提高复杂构造成像能力等。
仲伯军[10](2013)在《下扬子碳酸盐岩层系地震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下扬子地区因同时具有复杂水网的地表、流沙发育的表层、构造复杂的三叠系-上古生界、地震反射能量极弱的下古生界等地震地质特征,导致碳酸盐岩地层地震资料信噪比极低,制约了该区地质认识的深化与油气勘探进程。本文在对以往地质、钻井、地震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海相中古生界复杂地质结构地震成像质量为主线,从提高信噪比、速度模型建立与优化和叠前成像等方面入手,把提高海相中、古生界弱反射信噪比作为目标,抓住碳酸盐岩地层地震数据品质(海相中、古生界反射能量、信噪比)、速度模型精度和成像清晰度等重点环节进行研究,形成了适合下扬子地区碳酸盐岩地层海相中、古生界地震地质特点的以提高信噪比采集处理技术、多元约束深度域建模技术与三维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地震叠前成像技术系列,攻克了制约该区地震成像的主要技术瓶颈,有效地提高了中、古生界复杂构造地震成像精度,三叠系及上古生界地震反射信息丰富、地层接触关系清楚、断层归位准确。论文主要分析了下扬子黄桥地区和句容地区海相中、古生界碳酸盐岩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成像难点,以提高海相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系地震成像质量为目标,开展下扬子地区地震复杂波场成像技术和提高信噪比研究。从信噪比分析、速度模型建立和叠前成像等方面入手,重点围绕提高海相中、古生界反射能量、信噪比与成像清晰度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形成了适合下扬子地区海相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系特点的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多元约束深度域建模技术与地震资料成像技术系列。方法成果有效提高了黄桥、句容地区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系的地震资料反射波波组的品质和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清晰度。地震资料成果剖面中,三叠系及上古生界地震反射信息丰富、地层接触关系清楚、断层归位准确。方法研究最终提交三级圈闭6个,圈闭资源量2685万吨,研究成果为实现黄桥、句容地区海相中古生界储量升级、建立油气建产重点试验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主要技术创新内容如下:1、单点高密度地震资料的信息重构去噪处理技术:信息重构去噪处理技术,主要根据噪音差异最大化的思想,将单点高密度地震资料进行信息重构。尽量使得重构后的资料中噪音在各道之间的差异加大,然后再进行去噪处理。信息重构处理技术不仅在时空域可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分频处理实现。通过这样的处理有效提高去噪效果,改善了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2、极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渐进去噪处理技术:将常规去噪处理后的噪音分量再进行处理,从中获得剩余的有效信号,渐进反馈到数据中去,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有效信号的能量,提高资料的信噪比,保证资料的成像效果。3、最佳能量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对下扬子地区碳酸盐岩层系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首先通过上述提高信噪比方法进行处理,然后进行能量均衡处理,使得地震资料数据体可以基本上保持真振幅,最后使用真正的最佳能量来进行叠前偏移成像,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叠前成像精度。4、地震波场波动方程正演模型分析技术:首先,利用波动方程正演模型来模拟野外施工放炮,并根据实际地震资料的噪音水平,在正演模型数据中加上合适的噪音成分。然后在对单炮记录、道集记录、叠加剖面及各种偏移剖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不仅可以指导野外施工的地震数据采集,同时可以指导室内地震处理的方法以及资料解释技术研究。5、复杂碳酸盐岩地区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方法系列和技术流程:综合针对下扬子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系列、波动方程模型正演技术系列和最佳能量叠前偏移处理技术系列,建立了针对复杂碳酸盐岩地区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方法系列和技术流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与意义 |
| 1.1.1 选题来源 |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2.1 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现状 |
| 1.2.2 海洋地震成像关键技术 |
| 1.2.3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进展 |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
| 1.4.1 主要工作量 |
| 1.4.2 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 |
| 2.1.1 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
| 2.1.2 主要边界划分 |
| 2.2 崂山隆起地质条件分析 |
| 2.2.1 隆起主要构造单元 |
| 2.2.2 断裂特征 |
| 2.2.3 地震反射特征 |
| 2.3 崂山隆起碳酸盐岩储层条件 |
| 2.3.1 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 |
| 2.3.2 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与特征 |
| 第三章 强屏蔽层下宽频地震成像 |
| 3.1 地震处理成像难点分析 |
| 3.1.1 强屏蔽层界面分析 |
| 3.1.2 中-古生界弱反射系数 |
| 3.1.3 浅水多次波干扰 |
| 3.2 浅水组合多次波压制 |
| 3.2.1 叠前多域去噪 |
| 3.2.2 海底多次波周期提取 |
| 3.2.3 海底相关多次波衰减 |
| 3.2.4 剩余多次波压制 |
| 3.3 地震拓频处理分析 |
| 3.3.1 虚反射压制 |
| 3.3.2 弱振幅补偿 |
| 3.4 高精度速度建模 |
| 3.4.1 初至波速度层析反演 |
| 3.4.2 基于层控网格层析速度建模 |
| 3.5 宽频成像效果分析 |
| 第四章 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
| 4.1 碳酸盐岩储层的井-震响应特征 |
| 4.2 测井曲线校正与虚拟井建立 |
| 4.2.1 测井曲线校正 |
| 4.2.2 研究区虚拟井建立 |
| 4.3 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物理分析 |
| 4.3.1 横波测井曲线预测 |
| 4.3.2 敏感弹性参数分析 |
| 4.4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
| 4.4.1 岩性预测分析 |
| 4.4.2 物性与流体预测分析 |
| 4.4.3 反演结果对比分析 |
| 4.5 裂缝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
| 4.5.1 裂缝预测 |
| 4.5.2 岩溶风化壳预测 |
| 4.5.3 油气检测分析 |
| 第五章 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分析 |
| 5.1 有利储层分布 |
| 5.1.1 研究区圈闭构造特征 |
| 5.1.2 石炭系-下二叠统栖霞组有利储层分布 |
| 5.2 石炭系-下二叠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 |
| 5.3 石炭系-下二叠统裂缝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 |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地质构造导向滤波方法研究现状 |
| 1.2.2 卷积神经网络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地质构造导向滤波方法 |
| 2.1 各向异性高斯滤波 |
| 2.2 基于相干属性的高斯束滤波 |
| 2.2.1 高斯束理论 |
| 2.2.2 基于结构张量的倾角提取方法 |
| 2.2.3 滤波尺度计算原理 |
| 2.3 模型数据测试 |
| 2.4 实际数据测试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 |
| 3.1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知识 |
| 3.1.1 神经网络 |
| 3.1.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
| 3.1.3 卷积神经网络的传播算法 |
| 3.1.4 神经网络的最优化方法 |
| 3.2 网络结构与模型参数、样本的选取 |
| 3.3 模型数据测试 |
| 3.4 实际数据测试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基于地质构造导向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 |
| 4.1 地质构造导向滤波方法与卷积神经网络去噪方法的对比 |
| 4.2 基于地质构造导向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 |
| 4.2.1 残差学习 |
| 4.2.2 批标准化 |
| 4.3 样本构建 |
| 4.4 网络结构及参数选取 |
| 4.5 模型数据测试 |
| 4.6 实际数据测试 |
| 4.7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及属性提取 |
| 4.8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
| 1.2.2 国内技术发展现状 |
|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多波处理的关键方法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思路 |
|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 1.4.1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 1.4.2 论文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 第2章 陆地山区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保幅去噪方法研究及实现技术 |
| 2.1 陆地三维多分量地震资料去噪处理的新难点与技术现状 |
| 2.1.1 陆地三维多波资料叠前去噪面临的新难题 |
| 2.1.2 陆地三维多波资料中异常强振幅噪声压制方法及技术现状 |
| 2.1.3 陆地三维多波资料中强能量面波矢量压制方法及技术现状 |
| 2.2 基于时频域分贝准则的多分量异常强振幅压制方法与实现 |
| 2.2.1 时频域分贝判定准则的异常振幅压制方法原理 |
| 2.2.2 理论模型测试与方法优势分析 |
| 2.2.3 时频域分贝判定准则实际数据去噪效果分析 |
| 2.3 基于时频域多属性联合的多分量矢量去噪方法与实现 |
| 2.3.1 时频域多属性联合极化滤波去噪方法原理 |
| 2.3.2 理论模型试验与方法优势分析 |
| 2.3.3 时频域多属性联合极化滤波去噪方法实际资料去噪效果分析 |
| 2.4 多分量叠前去噪两方法联合的应用效果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陆地山区三维P-SV转换波资料基准面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实现技术 |
| 3.1 陆地山区P-SV转换波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处理难点与现状 |
| 3.1.1 陆地山区P-SV转换波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难点 |
| 3.1.2 P-SV转换横波静校正方法及技术现状 |
| 3.1.3 陆地山区P-SV转换波静校正处理的几种实现方法 |
| 3.2 基于纵横波折射的基准面静校正方法与实现 |
| 3.2.1 纵横波折射波产生的机理和条件 |
| 3.2.2 纵横波折射时距曲线特征 |
| 3.2.3 纵横波联合基准面静校正方法与实现 |
| 3.3 转换波基准面静校正实际效果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陆地三维P-SV转换波资料叠前成像方法研究及实现技术 |
| 4.1 陆地三维P-SV转换波资料叠前成像处理的难点与技术现状 |
| 4.1.1 陆地三维P-SV转换波资料叠前成像处理的难点 |
| 4.1.2 陆地三维P-SV转换波叠前成像的方法现状 |
| 4.2 P-SV转换波叠前成像处理关键方法研究 |
| 4.2.1 ACP道集与CCP道集的差异 |
| 4.2.2 基于VTI介质的P-SV转换波叠加速度建模方法 |
| 4.2.3 转换波动校正与叠加 |
| 4.2.4 基于VTI介质的P-SV转换波偏移速度建模方法 |
| 4.3 基于VTI介质的P-SV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
| 4.3.1 P-SV转换波kirchoff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原理 |
| 4.3.2 偏移成像中的反假频问题 |
| 4.3.3 偏移成像中的孔径问题 |
| 4.3.4 偏移成像的并行算法实现 |
| 4.3.5 偏移成像的应用效果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陆地三维多波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方法软件及其适应性应用研究 |
| 5.1 关键处理方法的软件实现技术及配套模块 |
| 5.2 关键处理方法及软件模块的适应性应用研究 |
| 5.2.1 工区概况 |
| 5.2.2 资料品质分析与处理难点 |
| 5.2.3 关键处理方法输出的中间处理结果 |
| 5.2.4 最终成像结果评价 |
| 5.2.5 适应性应用研究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1 下扬子地区地震采集主要技术方法 |
| 1.1 基于地震模拟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 |
| 1.1.1 地震模拟分析 |
| 1.1.2 观测系统设计及优化 |
| 1.2 城镇工业发达区高效激发技术 |
| 1.2.1 流沙层钻成井工艺 |
| 1.2.2 优选激发点位与岩性 |
| 2 下扬子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技术方法 |
| 2.1 弱反射信号的保护与提取技术 |
| 2.2 多元约束深度域速度建模与成像技术 |
| 3 地震勘探攻关效果分析 |
| 3.1 采集处理效果分析 |
| 3.2 勘探成果 |
| 4 下一步地震攻关方向 |
| 4.1 满足叠前成像需要的观测系统设计 |
| 4.2 持续开展提高地震激发效果的研究 |
| 4.3 深化低信噪比地震数据的成像研究 |
| 4.3.1 多波分离技术研究 |
| 4.3.2 超面元叠加去噪技术研究 |
| 4.4 开展各向异性处理方法研究 |
| 5 结论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地震波吸收衰减研究现状 |
| 1.2.2 品质因子Q值的估算及反演方法研究现状 |
| 1.2.3 近地表品质因子估算研究现状 |
| 1.2.4 品质因子Q值在油气储层和煤矿瓦斯检测中应用研究现状 |
| 1.2.5 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目标 |
| 1.3.3 创新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 完成主要工作 |
| 2 地震波吸收衰减理论及定量表征 |
| 2.1 地震波吸收衰减理论 |
| 2.1.1 岩石颗粒间的内摩擦损耗机制 |
| 2.1.2 电化学作用和毛细管作用 |
| 2.1.3 粘弹性介质理论 |
| 2.1.4 双相介质理论 |
| 2.2 地震波吸收衰减影响因素 |
| 2.3 地震波吸收衰减的定量表征 |
| 2.3.1 吸收系数α |
| 2.3.2 品质因子Q |
| 2.3.3 对数衰减量和衰减系数 |
| 2.4 小结 |
| 3 地层品质因子估算方法理论 |
| 3.1 方法分类 |
| 3.2 时间域Q值估算方法 |
| 3.2.1 振幅衰减法 |
| 3.2.2 上升时间法 |
| 3.2.3 脉冲振幅法 |
| 3.2.4 模拟法 |
| 3.2.5 解析信号法 |
| 3.3 频率域Q值估算方法 |
| 3.3.1 频谱比率法 |
| 3.3.2 中心频率偏移法 |
| 3.3.3 匹配技术 |
| 3.3.4 频谱模拟 |
| 3.3.5 联合时频分析法 |
| 3.3.6 频率域其他Q估算方法 |
| 3.4 时频域Q值估算方法 |
| 3.4.1 Hilbert变换 |
| 3.4.2 短时傅里叶变换 |
| 3.4.3 小波变换 |
| 3.4.4 S变换和广义S变换 |
| 3.4.5 几种时频域方法的分析对比 |
| 3.5 经验公式 |
| 3.6 小结 |
| 4 近地表地层品质因子Q估算方法 |
| 4.1 近地表地震波吸收衰减特征 |
| 4.2 近地表品质因子Q值估算方法 |
| 4.2.1 岩石样本测试Q估计 |
| 4.2.2 地面地震数据测量Q估计方法 |
| 4.2.3 层析成像Q估计方法 |
| 4.2.4 微测井资料提取品子因子的方法 |
| 4.2.5 井地联合Q值估算法 |
| 4.2.6 多波场联合Q值反演法 |
| 4.3 小结 |
| 5 谱比积分法稳定Q估计 |
| 5.1 谱比法影响因素分析 |
| 5.1.1 地层厚度对谱比法的影响 |
| 5.1.2 噪声对谱比法的影响 |
| 5.1.3 拟合频带范围对谱比法的影响 |
| 5.2 谱比积分方法原理 |
| 5.2.1 谱比积分法原理 |
| 5.2.2 谱比积分法Q值估算流程 |
| 5.3 基于谱比积分法稳定Q值估算 |
| 5.3.1 理论模型分析 |
| 5.3.2 应用实例分析 |
| 5.4 基于大炮初至波的稳定Q估计 |
| 5.4.1 大炮初至波理论模型 |
| 5.4.2 实际资料效果分析 |
| 5.5 精度、稳定性分析 |
| 5.6 小结 |
| 6 地震波吸收衰减特征预测煤层瓦斯富集区的应用 |
| 6.1 勘探区地震、地质条件 |
| 6.1.1 地震条件 |
| 6.1.2 地质条件 |
| 6.1.3 地质构造 |
| 6.2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分析 |
| 6.2.1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
| 6.2.2 数据处理成果 |
| 6.3 煤层瓦斯富集区时频谱特征正演模拟分析 |
| 6.3.1 理论模型建立 |
| 6.3.2 正演模拟结果分析 |
| 6.4 煤层瓦斯富集区地震预测效果分析 |
| 6.5 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引言 |
| 2 匹配滤波的基本原理 |
| 3 匹配滤波法的实现过程 |
| 4 匹配滤波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
| 5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区概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关键技术 |
| 第二章 页岩气储层地震资料处理 |
| 2.1 页岩气储层二维地震资料特点与处理方法 |
| 2.2 页岩气储层地震资料提高信噪比技术 |
| 2.2.1 信噪比处理技术基础 |
| 2.2.2 页岩气地震波场特征分析 |
| 2.2.3 去噪技术方法原理 |
| 2.2.4 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路线 |
| 2.3 页岩气储层地震资料提高信噪比技术 |
| 2.4 页岩气储层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 |
| 2.4.1 成像原理 |
| 2.4.2 速度建模 |
| 2.4.3 最佳能量偏移成像处理技术 |
| 2.4.4 页岩气储层成像效果分析 |
| 第三章 测井资料分析研究 |
| 第四章 叠后反演与页岩储层厚度预测 |
| 4.1 基本原理 |
| 4.2 预测流程 |
| 4.3 井震联合层位标定 |
| 4.4 建立初始模型 |
| 4.5 反演参数的选择 |
| 4.6 叠后反演预测优质页岩厚度 |
| 第五章 页岩储层压力预测 |
| 5.1 预测原理 |
| 5.2 速度求取 |
| 5.3 压力预测 |
| 第六章 页岩储层含气性及可改造性预测 |
| 6.1 预测原理 |
| 6.1.1 弹性参数与含气丰度的关系 |
| 6.1.2 弹性参数与压裂开发参数的关系 |
| 6.2 地震道集优化处理 |
| 6.3 AVO正演模型和AVO属性分析 |
| 6.4 叠前AVO同步反演 |
| 6.4.1 方法原理 |
| 6.4.2 反演流程 |
| 6.4.3 层位标定 |
| 6.4.4 构建初始模型 |
| 6.4.5 反演参数试验 |
| 6.4.6 叠前同步反演 |
| 6.4.7 反演质量评价 |
| 6.5 页岩含气性及可改造性预测 |
| 6.5.1 含气性及可改造性预测方法 |
| 6.5.2 含气性及可改造性预测 |
| 第七章 成果与认识 |
| 7.1 技术流程建立 |
| 7.2 页岩气富集区检测技术研究成果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地震原始资料品质与处理难点 |
| 1.1 地震地质条件复杂, 有效反射弱、信噪比低 |
| 1.2 噪声类型多、干扰严重 |
| 1.3 发育多种类型的多次波干扰 |
| 1.4 速度横向变化大、射线路径多变 |
| 2 处理策略和处理技术 |
| 2.1 叠前多域去噪技术 |
| 2.2 多次波压制技术 |
| 2.3 中、深部目标层弱反射信号恢复技术 |
| 2.4 长排列动校正技术 |
| 2.5 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技术 |
| 3 应用效果 |
| 4 结论 |
| 1 概况 |
| 1.1 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油气调查与勘探阶段(1961—1990) |
| 1.2 相对低谷阶段(1991—1999) |
| 1.3 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前景调查评价阶段(2000—现今) |
| 2 地震地质条件及地球物理特征 |
| 3 地震勘探的主要难点 |
| 3.1 地震资料采集的技术难点 |
| 3.1.1 难点1:高速地层对地震波的屏蔽作用 |
| 3.1.2 难点2:海底多次波对原始地震有效信号的影响 |
| 3.1.3 难点3:水体虚反射对地震资料频带宽度的限制 |
| 3.1.4 难点4:外界环境对地震有效信号的干扰 |
| 3.2 地震资料处理的技术难点 |
| 3.2.1 难点1:如何有效压制环境噪音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 |
| 3.2.2 难点2:如何有效压制各种多次波干扰 |
| 3.2.3 难点3:如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提高中深部目标层的成像效果 |
| 4 主要对策 |
| 4.1 加强理论模拟研究 |
| 4.2 从地震资料采集入手,着力提高对复杂地震地质条件的适应能力 |
| 4.2.1 采用多层气枪震源延迟激发技术,降低高速层屏蔽作用,提高深层反射能量 |
| 4.2.2 接收长排列广角反射信号,提高高速屏蔽层之下弱反射界面地震能量 |
| 4.2.3 采用双检拖缆和海底电缆(OBC)勘探技术,压制鸣震干扰,拓展地震频带,降低环境噪音干扰 |
| 4.3 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技术 |
| 4.3.1 多域、多方法联合压制各种多次波及其它干 |
| 4.3.2 采用各向异性速度分析与动校正技术,提取大偏移距反射信号,提高深层成像质量 |
| 4.3.3 采用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改善构造复杂的弱反射目标层成像效果 |
| 5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意义与现状 |
| 1.1.1 研究意义 |
| 1.1.2 研究现状 |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 1.2.2 技术路线 |
|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创新点 |
| 1.3.1 论文结构安排 |
| 1.3.2 创新点及主要贡献 |
| 第2章 地震处理技术难点技术与对策 |
| 2.1 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
| 2.1.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
| 2.1.2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
| 2.2 以往地震成像及效果分析 |
| 2.3 下扬子地区地震处理难点分析 |
| 2.3.1 地震资料信噪比低 |
| 2.3.2 构造样式多解 |
| 2.4 下扬子地区地震处理技术对策 |
| 2.4.1 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
| 2.4.2 叠前深度偏移提高成像清晰度 |
| 第3章 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研究 |
| 3.1 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基础 |
| 3.1.1 去噪方法原理 |
| 3.1.2 地震波场特征分析基础 |
| 3.1.3 地震波场特征波动方程正演模型分析 |
| 3.1.4 下扬子区地震波场特征分析 |
| 3.1.5 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路线、思路和基本原则 |
| 3.1.6 提高信噪比处理基本技术 |
| 3.1.7 单点高密度地震资料的信息重构去噪处理技术 |
| 3.1.8 极低信噪比地区地震资料的渐进去噪处理技术 |
| 3.1.9 一致性处理 |
| 第4章 成像处理技术研究 |
| 4.1 成像原理 |
| 4.1.1 成像处理基本原则 |
| 4.1.2 三维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的基本原理 |
| 4.2 速度建模技术研究 |
| 4.2.1 宏观模型建模技术 |
| 4.2.2 深度模型优化技术 |
| 4.3 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讨论 |
| 4.4 最佳能量偏移成像处理技术研究 |
| 4.4.1 叠前偏移成像技术分析 |
| 4.4.2 最佳能量叠前偏移成像技术 |
| 4.5 三维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处理技术 |
| 4.5.1 逆时偏移基本原理 |
| 4.5.2 逆时偏移存在的问题 |
| 4.5.3 下扬子三维逆时偏移处理流程 |
| 第5章 处理实例与效果 |
| 5.1 下扬子黄桥三维逆时偏移成像 |
| 5.1.1 下扬子黄桥三维地震偏移成像效果 |
| 5.1.2 下扬子句容地区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效果 |
| 5.2 油气勘探开发应用成果 |
| 5.2.1 下扬子黄桥地区勘探成果 |
| 5.2.2 下扬子句容地区勘探成果 |
| 结论及建议 |
| 结论 |
| 问题与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