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血液流变学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价值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血液流变学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缪道从[1](2020)在《Cys C联合CRP、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卵巢癌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同时用于诊断的临床标志物缺乏敏感性,通常发现时多是晚期,因此联合三个及以上指标提高其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着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术前胱抑制素C(Cystatin C,Cys C)联合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CA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上皮性卵巢癌及卵巢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卵巢恶性肿瘤组132例,良性疾病组134例,对照组为同期在门诊健康体检的妇女100人。分别比较三组中Cys C、CRP、CA125的水平,统计得出三种指标在卵巢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的Cys C、CRP、CA125水平较良性疾病组、对照组患者显着升高(P<0.05),同时血清中Cys C、CRP、CA125水平在晚期卵巢癌中明显升高,即晚期(Ⅲ/Ⅳ期)水平显着高于早期(Ⅰ/Ⅱ期)水平(P<0.05)。恶性肿瘤组中Cys C、CRP、CA125及三者联合检测的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852、0.917、0.954,Cys C+CRP+CA12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9.39%,较单独检测明显升高,而特异度为92.54%,较单独检测无明显下降。Cys C、CRP、CA125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截断值分别为1.105mg/L、13.35mg/L、80.8U/ml。结论:血清Cys C、CRP、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患者中均显着升高,对卵巢肿瘤的良恶性有较好的辨别作用,在晚期卵巢癌中显着升高,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佳。术前Cys C、CRP有作为简易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将Cys C联合CRP、CA125应用于EOC的早期诊断是一个有力途径,为进一步研究EOC治疗、预后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刘丹兰[2](2020)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及预后中意义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0日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就诊的83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的检查结果,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LDH)、球蛋白、肌酐、ISS分期,以及所有患者在初诊时检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和血浆粘度)及D-二聚体;其中有3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复查了血液流变学指标和D-二聚体;另收集我院83例体检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和血浆粘度)及D-二聚体作为健康对照组,该对照组要求年龄段、性别与MM患者相似,并且该类体检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感染等对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有影响的因素。2.对入组的MM患者通过分析其临床数据进行疗效评估及通过电话随访或住院病历等形式确定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OS)。结果:1.一般资料:本课题选取的83例患者中54名为男性(65.1%)、29名为女性(34.9%);平均年龄为64±10岁;免疫分型中Ig G型占比最多是最常见的类型;ISS临床分期中I期13人(15.7%),II期28人(33.7%),III期42人(50.6%)。2.比较健康对照组与初诊MM患者的D-二聚体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结果显示MM患者中血浆粘度、D-二聚体较健康对照组高,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D-二聚体指标,其中血浆粘度较治疗前有所下降(1.44m Pa.s VS 1.29m Pa.s),下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高切较前有所上升,上升程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亚组界定:收集入组MM患者的D-二聚体及血浆粘度,求取其平均值进行分组,分为高组和低组。(1)D-二聚体平均值为1.47mg/L,将患者分D-二聚体平均值高组(≥1.47mg/L)和D-二聚体平均值低组(<1.47mg/L);(2)血浆粘度平均值1.42m Pa.s,将患者分为血浆粘度平均值高组(≥1.42m Pa.s)和血浆粘度平均值低组(<1.42m Pa.s)。5.不同分组资料分析:D-二聚体≥1.47mg/L更倾向于发生在LDH数值高、ISS分期更晚的患者中;血浆粘度≥1.42m Pa.s组更倾向于发生在ISS分期晚、血红蛋白低、球蛋白高的患者中(P<0.05)。6.生存分析:经过1-48月的随访,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高D-二聚体组(≥1.47mg/L)较低D-二聚体组(<1.47mg/L)OS更短(P<0.05);血浆粘度两组间OS无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D-二聚体≥1.47mg/L、LDH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患者初诊时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与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故提示这两类指标可以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在治疗过程中,动态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可见血浆粘度在治疗后较前有所上升,有统计学差异;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较治疗前下降,但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较治疗前下降,但下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预后分析中高D-二聚体提示预后较差,可作为评估MM患者预后的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本课题研究中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王佳[3](2017)在《28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黄帝内经》提出“汁沫与血相搏”是痰瘀相关理论的最早论述;张仲景创立抵当汤以治疗痰瘀互结之证并提出“痰饮”、“瘀血”之名使痰瘀相关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直到元代朱丹溪认为“痰挟瘀血”、痰瘀两者互不可分,首次明确提出痰瘀相关理论。中医将肺癌的病机归为阴阳失调,七情郁结,脏腑受损,导致气虚痰凝血瘀,久则为积,故名“肺积”。正如《圣济总录》言“瘤之为意,留滞不去也。”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就是痰瘀的病理变化表现。在临床观察中肺癌患者往往会伴有高黏滞以及高凝血状态,这其中既有肺癌细胞释放的凝血物质影响,也与机体免疫、循环系统的共同作用有关,这些复杂的机制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即血脂水平及凝血指标的变化。本课题以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相关数据,探讨中医学“痰”与“瘀”两种病理因素的临床相关性,使“痰”、“瘀”证素微观化,精准化,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疗效评价、预后判断。通过中医与西医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希望能够在理论与认识上获得创新与突破。2研究目的观察中晚期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分析血脂异常与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二者关系,验证痰瘀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分析中晚期肺癌的中医四诊资料及证型分布。丰富肺癌辨病,辨证,辨症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寻找中医辨证分型的微观指标。3研究对象和方法3.1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2000年0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11区、15区、19区住院治疗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肺癌患者3298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齐全的患者共281例。其中男性192例,女性89例;年龄分布在31岁-87岁之间,分期及病理类型明确。具有入院2天内进行的血脂水平、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验检测结果。3.2研究方法3.2.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卫生部编着《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标准;血脂指标参考范围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版);凝血指标参考范围参照广安门医院《实验室检查常规》;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及《中医诊断学》教材第6版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辨证分型。3.2.2将收录的281例肺癌患者病例资料信息按照自行设计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及血脂水平临床观察登记表》填写登记。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病程分期,临床症状,四诊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3.2.3血脂水平单项分组:总胆固醇(TC)升高组,甘油三酯(TG)升高组,高密度胆固醇(HLD-C)升高组,低密度胆固醇(LDL-C)升高组,TC降低组,TG降低组,HLD-C降低组,脂蛋白a[LP(a)]升高组;血脂水平复合项分组:血脂升高组,血脂降低组,血脂紊乱组,血脂正常组;将凝血指标按照单项分组:凝血酶原时间(PT)升高组,PT降低组,PT正常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正常组,PT%降低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组,APTT降低组,APTT正常组;凝血酶时间(TT)升高组,TT降低组,TT正常组;纤维蛋白原(FIB)升高组,FIB降低组,FIB正常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组,FDP正常组;D二聚体(D-Dimer)升高组,D-Dimer正常组;血小板(PLT)升高组,PLT降低组,PLT正常组;分别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KPS评分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将研究对象血脂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两两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四诊资料、辨证分型进行频次频率统计。4研究结果4.1血脂单项指标分析血脂单项指标异常表现在HDL-C降低者116例(41.30%),HDL-C升高者20例(7.10%),LDL-C 升高者 84 例(29.90%),LP(a)升高者 66 例(23.50%),TG升高者61例(21.70%),TG降低者9例(3.20%),TC升高者54例(19.20%),TC降低者3例(1.10%);相关因素分析中:年龄与TG呈负相关(R=-0.2304,P<0.0001),与HDL-C呈正相关(R=0.1282,P<0.05),与其余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和女性组与LP(a)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在LP(a)指标上略高于女性。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KPS评分与血脂单项指标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差异。4.2血脂复合指标分析在研究对象的复合分组中,血脂升高组比重最大。血脂升高组100人(35.50%),血脂紊乱组64人(22.70%),血脂降低组60人(21.30%),血脂正常组57人(20.20%)。分别从性别,年龄,KPS评分,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角度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3凝血指标异常分布凝血指标异常主要表现在D-Dimer升高概率为63.70%;FIB升高概率为49.10%,降低概率为3.20%;FDP升高概率为28.10%;PLT升高的概率为25.60%,降低概率为0.40%;TT升高概率为22.40%,降低概率为12.50%;APTT升高概率为12.10%,降低概率为8.90%;PT升高概率为8.50%,降低概率为1.80%;PT%无升高患者,降低概率为8.20%。凝血指标相关因素分析中:年龄与凝血单项指标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与FDP呈负相关(R=-0.1278,P<0.05),KPS评分与其余指标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在凝血指标PT,APTT单项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凝血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在PT,APTT指标上高于男性,提示女性肺癌患者的高凝状态略低于男性;病理类型与凝血指标在PLT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各项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与凝血指标在FDP、D-Dime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D-Dimer与分期程度呈正相关;与其余各项无统计学意义。4.4血脂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将血脂指标与凝血指标两两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在56组相关性分析中,33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率达59%。其中TC与PT%具有正向相关性,与PT、APTT具有负向相关性(P<0.01);TG与FIB、FDP、PT%具有正向相关性,与PT、APTT具有负向相关性(P<0.01);HDL-C与PT%具有正向相关性,与PT、APTT、FIB、PLT具有负向相关性(P<0.01),与FDP具有负向相关性(P值=0.0199<0.05);LDL-C与PT、APTT具有负相关性(P<0.01);APOA1与PT%具有正相关性、与PT、APTT、FIB、PLT、FDP、D-Dimer具有负相关性(P<0.01);APOB与TT具有正相关性,与PT%、PT、APTT、FIB 具有负相关,(P<0.01);LP(a)与 PT、APTT、FIB、PLT、FDP具有正相关性,与PT%具有负相关性(P<0.01)。得出结论凝血功能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表现在高凝状态指标与TC、TG、LDL-C、APOA1、APOB、LP(a)指标呈正相关;与HDL-C指标呈负相关。4.5中医证候分析4.5.1症状分布对281例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进行频数与频率统计,调查表中的常见症状参照《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2014版)》进行设计,未列出者予以补充填写。症状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疲乏力、疼痛、食欲不振、胸闷气短、失眠、咳痰、便秘、咳嗽、痰中带血、口燥咽干、自汗盗汗、皮肤瘙痒、心悸、反酸烧心、畏寒肢冷、发热、腹胀、夜尿频多、声音嘶哑、腹泻、神志淡漠、头晕、五心烦热。4.5.2舌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舌象(舌色,舌形,苔质,苔色)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10种出现频率最高的舌象,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苔白、舌红、苔腻、舌暗、舌淡、苔薄、舌边齿痕、少苔、苔厚、苔黄。综合舌象以舌暗红苔白腻为主。4.5.3脉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脉象进行统计分析,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细、脉弦、脉滑、脉数、脉弱、脉涩、脉沉、脉缓。4.5.4中医证型分布16种辨证分型按照比例权重,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型;痰湿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热毒型;痰湿型,气阴两虚痰瘀内阻型,气虚痰湿瘀阻型,气滞血瘀型,气虚痰湿型,阴虚痰热血瘀内阻型,血瘀型,阴虚型,气阴两虚饮停胸胁型,阴虚痰热型,痰热型,气虚型。辨证分型与血脂指标及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不同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分析,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与凝血指标FDP、D-Dimer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痰湿瘀阻型FDP、D-Dimer指标高于其它证型。5结论5.1中晚期肺癌患者普遍存在血脂水平异常与凝血功能异常;5.2临床资料与血脂及凝血单项指标相关性方面: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出现高凝状态;高龄患者血脂状态趋于正常(年龄与T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LT指标与鳞癌相关度高于其它病理类型;FDP、D-Dimer升高可作为痰湿瘀阻证微观辨证因素,同时提示有较高复发转移风险;5.3中晚期肺癌血脂水平与凝血功能存在明确相关性,高凝状态指标与TC、TG、LDL-C、APOA1、APOB、LP(a)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明确了基于痰瘀相关理论讨论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的合理性。

邓媛[4](2012)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诊疗意义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征,分析肿瘤发生发展与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并将检查结果与69例健康体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P均<0.05);红细胞比容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恶性肿瘤患者之间比较,晚期转移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黏度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高黏度、高凝血状态,并且晚期转移患者更为明显。检测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可以及时判断病情变化,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顾瑛,赵三红,高艳章[5](2009)在《4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对45例恶性肿瘤患者与35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男、女恶性肿瘤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下称血沉)和血沉K值结果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压积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存在明显异常,呈高黏滞血症改变,通过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动态观察,对恶性肿瘤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李彬先,李瑞昆[6](2005)在《恶性肿瘤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恶性肿瘤病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选择肿瘤病人110例,进行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检测,分析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1)肿瘤病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P<0.05)。(2)15例恶性肿瘤转移的病人血浆粘度明显升高。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恶性肿瘤病人的诊断、指导治疗、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佳琴[7](2014)在《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据报道,约15%的肿瘤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临床显性的静脉血栓栓塞症,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目前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第二位死亡原因。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高凝状态,对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针对肿瘤高凝状态的西医抗凝药物主要有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等,但均具有出血风险大,且需反复抽血监测血凝,目前临床使用并未达成共识。如何防治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中医药在改善血凝状况、减轻临床症状,进而预防肿瘤转移与复发等方面均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中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目前关于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主观干预因素多,均限制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临床应用。凝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实验室血凝检查只能反应凝血过程的某个孤立的部分,无法了解患者凝血功能全貌。血栓弹力图能以图形的方式,动态、完整地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对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溶解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其结果快速而准确,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血栓弹力图检测值作为判断高凝状态的探索性指标,开展了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探讨及其临床实践的研究。[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性临床研究,分析恶性肿瘤高凝状态与瘤种、分期、KPS评分、既往西医治疗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中医常见证候分布,探索恶性肿瘤高凝状态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探讨中医温阳益气、活血化痰法对改善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以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在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就诊的门诊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调查表,收集病例。采用描述性分析了解患者一般资料、病情信息、血栓弹力图指标分布情况、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了解高凝组患者在各瘤种、临床分期、KPS评分、既往西医治疗中的构成比;并分析高凝组患者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医各证型与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Angle角值、MA值、CI值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对血栓弹力图的影响。以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就诊的门诊或病房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指标、KPS评分以及安全性指标进行分析。观察中医温阳益气、活血化痰法对血栓弹力图的影响及安全性。[结果]①在所收集的21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气虚、血瘀、气滞、痰湿、阳虚均是临床常见的证候,其构成比分别为83.26%、66.05%、64.19%、52.09%和50.70%;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高凝状态与化疗、放疗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瘤种、临床分期、KPS评分、手术治疗具有一定关系(P<0.05);③在各中医证型中,阳虚寒凝证与高凝状态关系密切(P<0.05),阳虚寒凝证患者中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率较非阳虚寒凝证患者升高;④不同的中医证型(复合),血栓弹力图指标K值、Angle角值、CI值具有一定差异(P<0.05),阳虚寒凝组具有较高的Angle角值和CI值;⑤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发生高凝的危险因素有:瘤种、肿瘤分期、阳虚寒凝证和Angle角值。⑥经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治疗后,血栓弹力图指标Angle角值、MA值、CI值均较治疗前下降,K值较治疗前上升(P<0.05);⑦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能改善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患者生活质量(P<0.05);⑧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阳虚寒凝证与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具有密切关联度。2.瘤种、临床分期、KPS评分、手术治疗均与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3.气虚、血瘀、气滞、痰湿、阳虚均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常见证候,温阳益气、活血化痰理气法可作为恶性肿瘤的基本治疗策略。4.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能够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5.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能够改善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患者生活质量。6.益气温阳、活血化痰基本方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

朱瑞凯[8](2011)在《肺癌患者术前应用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有肺癌完全性切除手术指征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术前行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通过检测全血还原粘度(高、中、低切)、周围动脉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arterial blood oxygen,Sa02)、周围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02),探讨术前应用HBO治疗在围手术期是否可能改善患者机体组织氧供及是否可能降低患者血液粘度,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以及观察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期望为NSCLC综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将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肺癌完全性切除手术的42例NSCLC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术前及术后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予HBO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5d,治疗压力为0.2Mpa,第6d手术)。HBO治疗前1d、两组手术前1d、术后第3d分别测定Sa02和Pa02、全血还原粘度(高、中、低切),比较组间相应时间各指标有无显着性差异(以α=0.05为检验水准),同时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无显着性差异(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实验组HBO治疗前与对照组术前PaO2、SaO2、全血还原粘度(高、中、低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HBO治疗后(即术前1天)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术前检测指标比较,前者的PaO2显着高于后者的PaO2(t=2.993,P<0.05),前者的SaO2与后者的S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392,P>0.05);实验组全血还原粘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全血还原粘度(t高=-8.592,P高<0.05;t中=-7.557,P中<0.05;t低=-4.922,P低<0.05)。(3)实验组术前1天的PaO2、SaO2显着高于HBO治疗前PaO2、SaO2 (P <0.05)。(4)实验组HBO治疗后(即术前1天)的全血还原粘度显着低于HBO治疗前全血还原粘度(t高=6.628,P高<0.05;t中=6.398,P中<0.05;t低=7.492,P低<0.05)。(5)术后第三天,实验组PaO2显着高于对照组PaO2(t=3.263,P <0.05),实验组SaO2和对照组SaO2无显着性差异(t=1.396,P >0.05);实验组全血还原粘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全血还原粘度(t高=-5.322,P高<0.05;t中=-4.695,P中<0.05;t低= -3.191,P低<0.05)。(6)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2.62±3.99d)比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3.33±4.64d)稍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35,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比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8%)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4,P>0.05)。结论: NSCLC患者术前进行HBO治疗:①可能改善术前肺通气功能,可能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降低手术风险。②可能降低血液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理论上可能阻止或延缓NSCLC远处转移。③有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趋势。

金鲜花,张小红,高丹,孙大华[9](2010)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文中提出

陈洪军,陈春华,吕志伟[10](2010)在《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肺癌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肺癌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作为了解肺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流变学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Cys C联合CRP、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2)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及预后中意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驱动基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3)28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排及剔除标准
    研究方法
        1 制定调查表
        2 调查内容
        3 数据采集
        4 技术路线图
        5 数据管理
        6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 中医证候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特征
    2. 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2.1 肺癌患者的血脂异常分析
        2.2 肺癌患者的凝血异常分析
        2.3 血脂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 中晚期肺癌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3.1 肺癌病因病机
        3.2 证候分布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4)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诊疗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3-4]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恶性肿瘤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2.2 肿瘤患者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2.3 恶性肿瘤血栓发生情况
3 讨论

(5)4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6)恶性肿瘤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的选择
    1.2 检测和方法
    1.3 统计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恶性肿瘤的血液流变状态
    3.2 诊断价值
    3.3 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3.4 对预后判断的价值

(7)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栓弹力图的研究现状
        1 TEG原理
        2 TEG在创伤领域中的应用
        3 TEG在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4 协助诊断
        5 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检测
        6 局限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血瘀证与高凝状态中医研究概况
        1 中医对恶性肿瘤血瘀证的认识
        2 血瘀证的微观实质
        3 中医特征性证型与恶性肿瘤高凝状态
        4 中医对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防治
        5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入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临床特征
        2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发生与瘤种、分期、KPS评分、手术、化疗及放疗之间
        的关系
        3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关系
        4 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与中医各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5 高凝状态与多项因素之间的逻辑回归分析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发生机制
        3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临床诊断
        4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中医治疗优势
        5 恶性肿瘤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对血栓弹力图的影响
    研究方案
        1 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3 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4 临床疗效判定
        5 质量控制与保证
        6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
        2 治疗结果
        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益气温阳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 益气温阳、活血化痰基本方组方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创新点
    2 问题与展望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8)肺癌患者术前应用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压氧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1.2.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正常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2.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见表2。
3 讨论

(10)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两组测定值比较
    二、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
讨 论

四、血液流变学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Cys C联合CRP、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D]. 缪道从.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2]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及预后中意义的临床研究[D]. 刘丹兰.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28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D]. 王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4]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诊疗意义分析[J]. 邓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06)
  • [5]4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分析[J]. 顾瑛,赵三红,高艳章.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01)
  • [6]恶性肿瘤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 李彬先,李瑞昆.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5(04)
  • [7]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D]. 黄佳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肺癌患者术前应用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研究[D]. 朱瑞凯.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9]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 金鲜花,张小红,高丹,孙大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08)
  • [10]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J]. 陈洪军,陈春华,吕志伟. 临床肺科杂志, 2010(04)


流变学论文 血脂异常论文 凝血功能论文 凝血机制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

上一篇:颗粒饲料在野生动物中的应用
下一篇: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