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山[1](2018)在《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静脉药物配置,是由护士在治疗室内配置完成,不仅占用了护士大量时间,而且易受污染。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现代化医院开始建立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即在符合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操作环境下,由专业的药学人员配置输液。由于PIVAS实行集中配置、集中输送,注射液不能及时送达临床。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注射液物化参数可能发生变化。本课题对拉唑类、抗生素类、糖皮质激素类、H2受体拮抗剂类及其他类共二十五种注射液进行pH值、不溶性微粒数、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推测杂质可能结构,并对配伍禁忌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放置不同时间、配置后的注射液的pH值测定,发现液体剂型药物注射液的pH值比固体剂型变化小,即液体剂型注射液更加稳定。其中固体剂型药物拉唑类药物注射液pH值变化率均超过10%,推测可能因为拉唑类药物结构中含有亚砜基,易被氧化成砜基,从而导致酸度增加。通过对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测定,发现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比≥25 μm变化明显。拉唑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增加显着,兰索拉唑注射液在放置3 h后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达到27,雷贝拉唑钠注射液在配置1 h后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达到33,均已超过药典标准。通过 LC-M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分析,发现拉唑类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随放置时间增长而降解明显,泮托拉唑钠、雷贝拉唑钠放置12 h后,主要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均低于90%,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放置8 h后主成分相对百分含量低于90%;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刚配置完成,主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就已经低于90%。借助于MS(Mass Spectrometry),推测出AMLZ-1(奥美拉唑钠降解的杂质)等16种降解杂质的可能结构。综上,注射液配置完成后,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注射液pH值、不溶性微粒数、主成分含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拉唑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变化较为明显,不宜久放,建议配置后立即输注到病人体内。通过调研相关文献,发现正负离子相互作用、pKa及化学反应是影响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的三个关键因素,当配伍药物电离后的主要成分所带电荷相反时,容易相互吸引,导致聚沉;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分子pKa相差大于3.6时,较容易沉淀;部分药物之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也应引起临床注意。
吴荣佳,陈金兰,陈吉生[2](2011)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复方制剂输液配制溶媒选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复方制剂输液配制溶媒的选用。方法:对四个不同厂家生产的头孢哌酮钠复方制剂说明书中规定的溶媒进行比较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结果:低pH值的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含钙离子溶液不适合做头孢哌酮钠复方制剂的溶媒。结论:头孢哌酮钠复方制剂的溶解溶媒选用灭菌注射用水,稀释溶媒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
贾玉娜[3](2009)在《抗菌药物注射剂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文中指出
李莉,李建凯,米清优,赵元文[4](2006)在《两种输液分别配伍六个厂家头孢哌酮钠后的质量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输液中加入注射用头孢哌酮钠(Cefoperazone Sod ium for In jection)后输液质量的差异。方法利用药典规定的方法,对输液中加入头孢哌酮钠前及加入后不同放置时间进行不溶性微粒等项目的测定。结果六个厂家注射用头孢哌酮钠配伍两种输液后,输液的pH在规定范围内,输液中头孢哌酮钠的含量在测定时间范围内变化不大,但不溶性微粒存在超标问题。温度和pH是影响头孢哌酮钠溶解性的主要因素,头孢哌酮钠的溶解时间差异较大。结论从头孢哌酮钠的溶解时间和输液不溶性微粒的情况来看,推荐临床使用C或F。
马会清[5](2005)在《沐舒坦与头孢哌酮钠存在配伍禁忌》文中研究表明
梅珍,凌彩虹,姚爱丽,张曙婷[6](2004)在《沐舒坦与头孢哌酮钠存在配伍禁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梅珍,张曙婷,姚爱丽,李毅[7](2003)在《沐舒坦与头孢哌酮钠存在配伍禁忌的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 新药不断出现,不同种类药物的配伍使用在临床越来越多,但许多药物的配伍未及时列入《静脉药物配伍禁忌表》中。在对6例沐舒坦注射液与头孢哌酮钠注射液联合使用时,发现两种药物配伍后出现浑浊和沉淀,说明存在配伍禁忌。现对上述两种药物进行了实验观察,并报道如下:
杨宗武,刘秀花,王克柳[8](2002)在《对头孢哌酮钠遇输液变浑浊情况的探讨》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 | 
| 1.1.1 建立PIVAS的背景 | 
| 1.1.2 PIVAS的概念 | 
| 1.1.3 PIVAS的作用与意义 | 
| 1.2 国内外PIVAS发展状况 | 
| 1.3 配置效期的提出 | 
| 1.4 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 
| 1.4.1 注射液pH值研究 | 
| 1.4.2 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 | 
| 1.4.3 注射液主要成分含量研究 | 
| 1.4.4 注射液配伍禁忌研究 |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放置时间对注射液pH的影响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注射液配置 | 
| 2.3.2 注射液pH值的测量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放置时间对液体剂型药物注射液pH值的影响 | 
| 2.4.2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药物注射液pH值的影响 | 
| 2.4.3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 
| 2.4.4 放置时间对液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 
| 2.4.5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与液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放置时间对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注射液的配置 | 
| 3.3.2 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数的测量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放置时间对拉唑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 3.4.2 放置时间对抗生素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 3.4.3 放置时间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 3.4.4 放置时间对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 3.4.5 放置时间对其他种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放置时间对药物主要成分的影响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注射液的配置 | 
| 4.3.2 含量测定 | 
| 4.4 实验结果 | 
| 4.4.1 抗生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 4.4.2 拉唑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 4.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 4.4.4 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 4.4.5 其他种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注射液降解杂质的研究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仪器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注射液配置 | 
| 5.3.2 测试条件 | 
| 5.4 实验结果 | 
| 5.4.1 拉唑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 
| 5.4.2 抗生素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 
| 5.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药物配伍禁忌的研究 | 
| 6.1 前言 | 
| 6.2 配伍禁忌现象 | 
| 6.3 配伍禁忌分析 | 
| 6.3.1 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对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 | 
| 6.3.2 化学反应对配伍稳定性的影响 | 
| 6.3.3 pKa对配伍稳定性影响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工作总结 |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1 四种头孢哌酮钠复方制剂说明书对溶媒的要求 | 
| 2 头孢哌酮、头孢哌酮钠及各种溶液的pH值 | 
| 3 讨论 | 
| 1 药品 | 
| 1.2 仪器 | 
| 2 方法及结果 | 
| 2.1 常温组 | 
| 2.2 低温组 | 
| 2.3 结果判断 | 
| 3 讨论 | 
| 3.1 外观变化 | 
| 3.2 不溶性微粒 | 
| 3.3 低温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 
| 3.4 头孢哌酮钠的溶解时间 | 
| 3.5 输液pH对头孢哌酮钠溶解性的影响 | 
| 3.6 头孢哌酮钠的含量 | 
| 3.7 输液安全 | 
| 1 临床资料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