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润,蔡香然,邱麟[1](2020)在《新版(2020)WHO骨肿瘤分类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发行的第5版WHO骨与软组织肿瘤分册中骨肿瘤分类有一定的改变,笔者就该部分的主要改变作简要的总结和概括,主要归纳为新版中整体骨肿瘤分类的调整、各骨肿瘤的分级和命名、新增/删除的病变、重新归类的病变和已知肿瘤的重新定义等,与2013年发行的第4版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快地理解应用新分类的内容,指导临床诊治。
郭强,尹秋凤,蔡静,刘明,张玉珍,汪登斌[2](2019)在《儿童髂骨病变的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髂骨骨质破坏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儿童髂骨骨质破坏性病变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64例中良性肿瘤16例,包括纤维结构不良(FD)6例、骨软骨瘤及血管瘤各3例、软骨瘤2例、滑膜软骨瘤病和骨样骨瘤各1例;中间型病变20例,包括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18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恶性病变23例,包括转移瘤16例(神经母细胞瘤转移9例,淋巴瘤浸润3例,横纹肌肉瘤转移2例,恶性胸腺瘤转移1例,鳞状上皮癌转移1例),尤因肉瘤7例;髂骨感染性病变5例(结核2例,化脓性骨髓炎3例)。腺瘤转移1例,鳞状上皮癌转移1例),尤因肉瘤7例;髂骨感染性病变5例(结核2例,化脓性骨髓炎3例)。良性病变及及LCH主要表现为囊性或膨胀性骨质破坏6例,骨脊残存1例,硬化边缘16例,软组织肿块9例,层状骨膜反应5例。恶性病变主要以溶骨性骨质破坏、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8例见软组织肿块,8例见层状或针状骨膜反应。MRI显示髂骨骨髓被异常信号取代,病变周围见软组织肿块,在T1WI及T2WI上表现为中等不均匀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儿童髂骨骨质破坏性病变的种类较多,影像表现各异。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段伟民,吴爱琴,付垚,杨于兵,杨忠福,郑文龙[3](2018)在《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EG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23例X线摄片,12例CT和5例MRI扫描检查。结果23例中累及单个椎体19例,多个椎体4例,共28个椎体,包括颈椎6个,胸椎13个,腰椎9个。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发现23个病变椎体,漏诊5个,准确诊断19个,3个误诊为结核,1个误诊为缺血性坏死。主要表现为椎体变扁,前后径增大,椎间隙正常或稍增宽,其中5例椎旁有软组织肿块,3例脊柱局部后突畸形。CT扫描示椎体不同程度骨质破坏,6例出现软组织肿块,2例椎弓破坏。MRI示破坏椎体在T1WI呈低或等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高混杂信号,2例出现软组织肿块及椎间隙稍增宽。结论 X线平片是EG的首选检查方式且能明确诊断大部分病例,CT和MRI对于观察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附件受累情况更具优势。
王鹤翔,崔久法,郑迎梅,李杰,刘浩,徐文坚[4](2016)在《颅盖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盖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颅盖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结果:主要CT表现为肿瘤起源于颅骨板障并侵犯颅骨内外板,可见边界清楚的"梯形"骨质破坏区,病灶呈"葫芦状"软组织密度影,6例密度不均匀,其中3例残留小骨片、1例残留脂质。MR T1WI上肿瘤呈低-等信号,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DWI上5例呈高信号、1例呈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7例病变侵犯硬脑膜。结论:颅盖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综合运用CT与MRI检查能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
钟志伟[5](2012)在《骨骼病变磨玻璃密度的X线与CT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骼病变磨玻璃密度的影像学特点,分析磨玻璃密度影中不同种类骨骼病变所占的比例;通过分析磨玻璃密度病变的种类、部位、内部结构、CT值、边界及周围骨质改变来判断磨玻璃密度影征象在骨骼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所在医院2003年7月~2010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86例骨骼病变,选择X线平片上具有磨玻璃密度同时又具有CT作对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设定以X线平片上具有磨玻璃密度的为磨玻璃密度组(ground-glass opacity,GGO),以CT上具有磨玻璃密度的为真性磨玻璃密度组(true ground-glass opacity,tGGO);以X线平片上具有磨玻璃密度而CT上不具有磨玻璃密度的为假阳性磨玻璃密度组(falseground-glass opacity,fGGO)。分析X线平片上和CT上磨玻璃密度出现的差异。根据磨玻璃密度的均匀性又将tGGO又分为纯磨玻璃密度(pureground-glass opacity, pGGO)和混合磨玻璃密度(mixed ground-glassopacity,mGGO),对pGGO组和mGGO组诊断纤维结构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根据mGGO所占病变体积百分比将mGGO分为mGGO所占病变体积≥50%者为mGGO-A组,<50%者为mGGO-B组。分析mGGO-A和mGGO-B两组中病种的构成及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不同部位发生磨玻璃密度的特点。测量各组病种的中位CT及CT值范围。观察fGGO病变周围的硬化边和厚度、骨膜反应和骨痂的发生率,分析fGGO的形成原因。结果:2386例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X线平片上具有磨玻璃密度的病变246例,在CT上185例具有tGGO,即X线平片上所显示的GGO有近1/4在CT扫描时并非真正的GGO。185例tGGO组病变区在CT上均包含有磨玻璃密度区,磨玻璃密度区的CT值在140~600Hu之间。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132例(71.4%)、内生软骨瘤13例(7%)、骨肉瘤9例(4.9%)、软骨母细胞瘤7例(3.8%)、软骨肉瘤5例(2.7%)、骨母细胞瘤3例(1.6%)、慢性骨髓炎2例(1%)、软骨粘液样纤维瘤2例(1%)及其他病变共10例(5.4%)。185例tGGO中有52为pGGO,其中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49例(94.2%)、内生软骨瘤2例(3.9%)和软骨肉瘤1例(1.9%);133例mGGO组病变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83例(62.4%)、内生软骨瘤11例(8.3%)、骨肉瘤9例(6.8%)、软骨母细胞瘤7例(5.3%)、软骨肉瘤4例(3%)、骨母细胞瘤3例(2.3%)及其他病变共16例(12%)。经卡方检验pGGO组中纤维结构不良的发生率大于mGGO组。95例mGGO-A组病变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74例(77.9%)、骨肉瘤6例(6.3%)、骨母细胞瘤3例(3.2%)、内生软骨瘤2例(2.1%)、软骨肉瘤2例(2.1%)及其他病变8例(8.4%);38例mGGO-B组病变依次是内生软骨瘤9例(23.7%)、纤维结构不良9例(23.7%)、软骨母细胞瘤7例(18.4%)、骨肉瘤3例(7.9%)、软骨肉瘤2例(5.2%)、骨囊肿2例(5.2%)及其他病变6例(15.8%)。经卡方检验mGGO-A中纤维结构不良的发生率大于mGGO-B组。185例tGGO病变共218个病灶,其中股骨100个病灶,分别是pGGO29个病灶和mGGO71个病灶。股骨100个病灶中纤维结构不良为67例。而颅面骨12个病灶分别是pGGO11个病灶和mGGO1个病灶,12个病灶中纤维结构不良11例,全部为pGGO。余106个病灶分布其他各部位。颅面骨发生pGGO的几率高,经卡方检验具有tGGO时颅面骨组发生纤维结构不良的比率高于其他部位组。61例fGGO病变区在CT上均无磨玻璃密度影,其内CT值为14.4~112Hu。其常见病变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25例(41%)、骨囊肿9例(14.8%)、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6.6%)、骨内腱鞘囊肿4例(6.6%)、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4例(6.6%)、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4.9%)、骨巨细胞瘤3例(4.9%)、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泛发性纤维囊性骨炎)3例(4.9%),其他病变共5例(8.2%)。61例fGGO病变中,病变周围具有硬化边的46例(75.4%),具有骨膜反应的7例(11.5%),具有骨痂的4例(6.6%),病变内残留骨嵴1例,3例(4.9%)无硬化边、骨膜反应及骨痂。结论:在骨骼病变中,X线平片上呈现磨玻璃密度的病变,其中约1/4在CT上不呈磨玻璃密度。GGO主要见于纤维结构不良,亦可见于其他病变。CT上病变区呈现弥漫性的GGO时诊断纤维结构不良更为可靠,尤其当病变位于颅面骨时。CT上呈现磨玻璃密度影的病变区CT值在140~600Hu。X线平片上GGO的形成除与病变区自身存在的多量骨化和钙化有关外,还与病变区周围的硬化、骨膜反应等重叠有关,亦有局部病变在整体骨质密度减低衬托下形成的皮髓质模糊不清的假象。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结合其他征象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李垣君,牛会林,田金生,周爱珍,陈谨萍[6](2011)在《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42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指一组病因未明的以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异常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可分为Letterer-Siwe病;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嗜酸性肉芽肿3个亚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孤立的无痛性骨骼病变,重者则广泛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伴发热、贫血和消瘦等表现。我们收集我院皮肤科及儿科2004年1月一2010年4月42例住院
张海霞,黄群英,王荟,韩莘野[7](2011)在《新生儿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CS)骨损害的X线表现。方法:收集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39例早发型先天性梅毒患儿,回顾性分析其骨骼X线表现。结果:39例CS患儿中有25例(占64.10%)出现不同程度骨损害,主要表现为广泛、多发、对称的骨软骨炎、骨膜炎、骨髓炎等,其中长骨干骺端的骨软骨炎为先天性骨梅毒最早及最具特征性的征象。结论:长骨摄片应作为评估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或梅毒螺旋体血凝测定阳性的婴儿常规进行四肢长骨的X线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新生儿先天性梅毒骨损害及其受累程度,有助于临床进行及时治疗。
李焕敬,耿斌,刘振旺,张青,张大光,孙杰[8](2009)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X线影像学特征》文中提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少见的非肿瘤性增值性病变,曾命名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根据临床症状分为3种类型[1]﹕骨嗜酸性肉芽肿、韩薛柯
翟晓,钟美佐,黄进,何群[9](2005)在《18例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对确诊的18例病例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影像学、病理检查结果及诊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多种多样,易误诊。结论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的疾病,X线检查是其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病理活检是其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龙文林,蔡金华[10](2003)在《郎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骨骼病变的X线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总结郎罕细胞组织细胞病骨骼病变的X线表现 ,评价X检查的本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郎罕细胞组织细胞病 35例 ,均行X线平片检查。结果 :颅骨破坏 2 4例 ,占 6 8.6 % ;脊柱破坏 8例 ,占 2 2 .9% ;长骨破坏 12例 ,占 34.3% ;扁骨及不规则骨破坏 4例 ,占 11.4 %。结论 :本病骨骼病变具有多发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别 ;X线检查及随访是本症诊断的基本手段。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整体比较 |
| 2 分类对比介绍 |
| 2.1 软骨源性肿瘤 |
| 2.2 骨源性肿瘤 |
| 2.3 纤维源性肿瘤 |
| 2.4 骨的血管肿瘤 |
| 2.5 富含破骨巨细胞的肿瘤 |
| 2.6 脊索源性肿瘤 |
| 2.7 骨的其他间叶性肿瘤 |
| 2.8 骨的造血系统肿瘤 |
| 2.9 骨与软组织未分化的小圆细胞肉瘤 |
| 2.1 0 骨与软组织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
| 3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2 结果 |
| 2.1 脊柱X线摄片 |
| 2.2 脊柱CT检查 |
| 2.3 脊柱MR检查 |
| 3 讨论 |
| 3.1 病理学及临床特点 |
| 3.2 影像学检查与表现 |
| 3.3 鉴别诊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骨骼病变磨玻璃密度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孕母情况: |
| 2. 诊断标准 |
| 3.X线检查 |
| 结果 |
| 1.患儿临床表现 |
| 2.长骨及躯干摄片结果 |
| 讨论 |
| 1.早发型CS病理改变 |
| 2. 早发型CS临床表现 |
| 3.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 |
| 3.1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诊断: |
| 3.2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鉴别诊断: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病变分布情况 |
| 2.2 影像学表现 |
| 2.2.1 骨骼病变X线表现 |
| 2.2.2 肺部病变X线表现 |
| 3 讨论 |
| 1临床资料 |
| 1.1一般资料 |
| 1.2临床症状 |
| 1.3体征 |
| 1.4实验室检查 |
| 1.5影像学检查 |
| 1.6骨髓细胞学检查 |
| 1.7误诊 |
| 1.8病理及临床分型 |
| 1.9治疗 |
| 2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