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富交[1](2020)在《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中国恶性肿瘤第二位。研究表明早期胃癌可获得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90%,但胃癌的早期检出率不足10%,处于胃癌进展期患者,其五年生存率不足30%,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非侵入性的早期胃癌筛查的诊断方法。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参与的过程,除Hpylori感染、吸烟、饮酒及高盐饮食等目前已确认的危险因素外,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在胃癌中的广泛作用正逐步被披露。由于胃癌的复杂性与异质性,确定其潜在危险因素并通过模型进行风险预测已在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精准预防以及个体化干预中广泛应用。然而,目前现有的风险预测模型中,未见将lncRNAs作为风险因子纳入评估,且在胃癌领域未见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PRS)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目的通过定量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明确Hpylori感染、环境等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对中国人群胃癌发生的影响及其流行病学意义:基于人群验证关联结果,构建胃癌风险预测模型,通过评价各模型间的预测能力,筛选出最优模型,为中国人群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预防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1.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评价(1)利用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VIP和CBM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对在中国人群中实施并探讨生物、行为、环境和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相关的研究进行定量合并分析,并采用Venice标准对积累证据进行质量评价。(2)利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分析非遗传和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关联强度,假阳性报告概率(False positive reporting probability,FPRP)评估显着性关联结果,并对关联显着的非遗传和遗传因素组合对胃癌发病风险贡献分别进行评价。(3)采用遗传分数(Genetic score)、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ARP)、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PARP)进行流行病学效应评价。2.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胃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胃癌中存在差异表达并与microRNAs(miRNAs)具有潜在结合位点的lncRNAs及其对应功能性SNPs;根据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策略筛选出具有遗传关联的SNPs,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领域性系统综述中中国人群相关联位点,对数据进行质控后纳入人群验证。(2)采用1:1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性别和年龄(±2岁)进行个体匹配,收集66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和660例社区正常对照人群血液样本。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创造性酶切位点原理结合 PCR-RFLP 方法(Created restriction site-PCR-RFLP,CRS-PCR-RFLP)和荧光多重酶连接反应(Improved multiplex ligation detection reaction,iMLDRTM)对lncRNA SNPs和EBM筛选SNPs进行基因分型。(3)采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Chi square test of goodness of fit)评估对照人群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完成两部分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4)利用Plink进行关联性SNPs的数据质控、等位基因的关联分析及PRSice-2(Polygenic risk score software)基础数据集(Base dataset)和目标数据集(Target dataset)的生成;基于加权遗传风险评分(Weighted genetic risk scores,wGRS)和PRS,利用经EBM筛选关联验证后SNPs分别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将lncRNA SNPs作为危险因素的独立数据集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并使用Empirical P-value进行模型内10,000次拟合以优化参数,构建最优模型。(5)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curve,AUC)评价不同模型对胃癌的识别度;采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ament,NRI)和整体鉴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评估wGRS和PRS模型的预测能力;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1.H.pylori感染、吸烟、饮酒、家族史、胃部疾病、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快速进食、不规律饮食、食用烫食、烟熏煎炸、辛辣饮食、精神抑郁和糖尿病与胃癌发病相关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ylori感染率与胃癌发病率趋势基本一致。2.PSCA rs2976392、rs2294008,MUC1 rs4072037,MTHFR rs1801133,COX-2 rs20417,XRCC1 rs 1799782,rs25487,XRCC3 rs861539,NAT2 rs1799930、rs1799929,NAT2 Phenotype(Slow/Fast)、PLCE1 rs2274223、rs3765524,GSTM1,GSTT1,IL-17A rs2275913、rs8193036,PRKAA1 rs13361707,ERCC5 rs751402,TGFBR rs3773651,IL-10rs1800896 和VDR rs731236 与胃癌发生相关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非遗传因素与遗传因素组合分布风险的累积频率分别与合并OR值及遗传分数高度相关,经对数变换后,累积频率对应的OR值和遗传分数均符合正态分布;对于非遗传因素,ARP的前三位分别为胃部疾病(66.33%)、腌制食品(54.34%)和烟熏煎炸(49.75%);PARP前三位分别为腌制食品(33.85%)、食用烫食(24.73%)和H.pylori感染(23.30%)。对于胃癌相关联的SNPs,ARP前三位的分别为NAT2,rs1799929(53.91%)、NAT2表型(53.05%)和1L-10 rs1800896(42.85%);对于PARP前三位的分别为 VDR rs731236(36.96%)、TGFBR2 rs3773651(25.58%)和 MUC1 rs4072037(20.56%)。4.基于等位基因、突变杂合、突变纯合、显性和隐性五种遗传模型,根据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和胃癌家族史调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 21 个胃癌相关 lncRNA SNPs 中,14 个 SNPs(rs1859168、rs4784659、rs579501、rs77628730、rs7816475、rs6470502、rs1518338、rs2867837、rs12494960、rs7818137、rs3825071、rs7943779、rs911157 和 rs16981280)与胃癌发病风险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M筛选并验证后的20个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15 个 SNPs(rs2294008、rs25487、rs751402、rs1801133、rs1799782、rs763780、rs8193036、rs4072037、rs2274223、rs2275913、rs20417、rs13361707、rs3773651、rs1799930和GSTM1)与胃癌发病风险具有统计学关联(P<0.05)。5.对lncRNA SNPs和EBM筛选SNPs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分别进行wGRS,其病例组的wGRS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对两种来源的SNPs,根据wGRS评分分布进行分组,以0-1分组人群为参照,随着分数组的增加,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PRS与wGRS分布及分组比较结果趋势一致。6.将EBM筛选并经关联验证SNPs的PRS分为十分位,以40-60%分位为参照,结果表明,随着分位的降低,个体发病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分位增高,胃癌发病风险呈显着的增加趋势;其中,处于最低10%的十分位风险评分的个体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低47%(OR=0.53,95%CI:0.34,0.83);PRS处于最高10%的十分位个体胃癌发生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24倍(OR=3.24,95%CI:2.07,5.06)。7.利用NRI和IDI,对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危险因素后模型的预测效果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同种因素或条件下,PRS模型均优于wGRS模型且胃癌相关lncRNA SNPs作为独立数据集可有效提高模型的识别度。根据纳入不同危险因素构建模型的ROC曲线,结合不同因素对wGRS和PRS模型的AIC和BIC影响的比较,筛选出拟合优度最佳者。结果显示,在PRS基础上引入lncRNA SNPs、吸烟、饮酒及H.pylori感染具有最佳的拟合优度和预测能力(AUC:0.78(0.68,0.88),AIC=117.23,BIC=122.31)。结论1.胃癌非遗传因素与遗传因素组合分布的累积频率和其发病风险均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随人群累积频率的减小,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2.H.pylori感染、腌制食品和食用烫食,VDR rs731236、TGFBR2 rs3773651和MUC1 rs4072037在人群中的暴露对胃癌的发生贡献较大。3.胃癌关联性SNPs与其lncRNA SNPs存在显着的联合作用,在同种因素或条件下,PRS模型优于wGRS模型且引入胃癌相关lncRNA SNPs可显着提高模型的识别度。4.PRS联合lncRNA SNPs、吸烟、饮酒及H.pylori感染的模型对胃癌发病风险具有最优预测能力,有助于区分胃癌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
郭卫,李辰旭,魏强[2](2018)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对肿瘤易感性及化疗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是体内重要的Ⅱ相解毒及抗氧化代谢酶,其基因多态性使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一些肿瘤细胞的易感性和化疗效果发生改变。故综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食管癌、肺癌、宫颈癌易感性以及与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明确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刘苹苹[3](2018)在《细胞色素P450 1A1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在全世界范围内,宫颈癌是女性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常见肿瘤,它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人体内一类重要的代谢酶,参与激活许多前致癌物和致癌物的活化,成为目前宫颈癌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现在有很多关于CYP450 1A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的易感性关系的研究,但结论不尽相同。本研究搜集目前国内外已经公开发表的CYP450 1A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通过Meta分析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宫颈癌的发病原因提供一定的依据。目的探讨CYP450 1A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对于阐述宫颈癌的致病因素、制订易感人群的干预措施和预测宫颈癌发病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1.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NKI及万方数据库,搜集CYP450 1A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9月。英文检索词包括:cytochrome P4501A1、CYP1A1、P4501A1、polymorphism、variant、mutation、cervical carcinoma、cervical cancer、cervix cancer;中文检索词包括: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基因变异、宫颈癌。此外,通过手动检索以及追溯近期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2.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纳入标准如下:(1)研究类型: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2)研究对象:病例组为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人群。(3)暴露因素:CYP450 1A1基因上的2个基因位点(MspI和Ile462Val)的多态性。(4)结局指标: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排除标准:(1)非宫颈癌研究;(2)病例的诊断不明确或者诊断方法不标准;(3)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特征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4)重复发表的文献;(5)数据不全或通过原始数据无法进行计算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3.数据提取和统计分析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数据的提取,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地点、种族、样本量、基因型的检测方法、各组基因型分布。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YP450 1A1 Msp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增加了宫颈癌的发病风险,C基因为危险因子,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OR=1.441,95%CI=1.1131.865,P=0.000];2.CYP450 1A1的Ile462Val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增加了宫颈癌的发病风险,Val基因为危险因子,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OR=1.673,95%CI=1.2052.321,P=0.002];3.按照种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CYP450 1A1的基因多态性增加了高加索人宫颈癌的发病风险,但与亚洲人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YP450 1A1基因的多态性增加高加索人群宫颈癌发病风险,但与亚洲人群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王竞元,林佳,吴敬,曹蕾,裴娜,张雪梅[4](2016)在《CYP2E1-1239G>C多态与食管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1239G>C遗传变异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分析286例食管癌患者和349名正常对照者的CYP2E1-1239G>C遗传变异各基因型。以多变量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以比较CYP2E-1239G>C各基因型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与CYP2E1-1239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至少1个-1239C等位基因的携带者罹患食管癌的风险明显降低(OR=0.58,95%CI=0.410.82)。吸烟分层分析显示,-1239G>C变异对食管癌的保护作用只存在于非吸烟人群中。至少携带1个-1239C等位基因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比-1239GG基因型携带者显着降低(OR=0.43,95%CI=0.240.78)。结论 CYP2E1-1239 G>C变异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遗传易感因素。
秦丽岩[5](2016)在《新疆维吾尔族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联研究及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LI)的流行情况和探讨相关环境因素及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同时,系统评价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阐明ATLI的发病机制、实施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尽早发现ATLI的患者和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8月于所选研究现场登记并接受国家标准短程化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维吾尔族肺结核病人进行病历资料的收集、相关调查问卷的填写、监测患者自服药开始至强化期末肝功能的变化情况、采集血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提取所选研究对象的DNA和采用PCR-LDR法检测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型。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重庆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全面查找国内外有关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易感性的研究,各数据库的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6月,分别由两位课题组成员按照事先预定的检索策略和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资料的提取和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研究采用SPSS 20.0和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维吾尔族肺结核病患者强化期末ATLI的发生率为4.81%(84/1746);单因素分析发现,地区、用药方案、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和服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是否服用预防性保肝药物,在ATLI组和肝功能正常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服用预防性保肝药物与ATLI的发生相关(OR=1.988,95%CI=1.2503.161)。2.维吾尔族结核病人群中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以野生型(79.3%)为主,其次是杂合型(19.1%),不同性别间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1,P=0.013)。3.加性模型(C1C2 vs.C1C1,C2C2 vs.C1C1)、显性模型(C1C1 vs.C1C2+C2C2)和隐性模型(C2C2 vs.C1C1+C1C2)的分析发现,维吾尔族人群中ATLI组和肝功能正常组RsaI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使用板式组合药或FDC进行抗结核治疗与CYP2E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存在相加模型的负交互作用,RERI=-1.615,S<1,U检验的P值为0.044。5.研究最终纳入27篇文献进行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相关性的Meta分析,ATLI组和肝功能正常组RsaI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以野生型(C1C1)为主,两组基因型频率的中位数分别为81.8%和75.0%。6.对总人群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携带C1C2+C2C2基因型相比,携带C1C1基因型会增加ATLI的发病风险(OR=1.44,95%CI=1.081.92,Z=2.51,P=0.01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中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会增加ATLI的发病风险(OR=2.12,95%CI=1.453.10),而其他人群中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的发病风险无关。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ATLI的发生率较低;服用预防性保肝药和CYP2E1基因RsaI位点携带C1C1基因型可能是ATL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研究设计、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等,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
郑亚标[6](2015)在《microRNA和GST基因家族突变位点与食管癌风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管癌的发生有着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和家族聚集现象,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阐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食管癌易感性的影响,可使我们对个体罹患食管癌的风险进行评估,筛选高危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揭示食管癌发生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miR-196a2、miR-499和GST基因家族多个突变位点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一、rs11614913、rs3746444多态性位点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研究rs11614913和rs3746444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分别位于mi R-196a2和miR-499的成熟区,这两个SNP位点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中国人群的食管鳞癌发生风险的关系尚未明确。为探究rs11614913和rs3746444在中国人群中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影响,我们设计并进行了基于群体的病例-对照研究。本项研究共纳入3585例样本,其中包括140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和2185例健康对照。SNaPshot方法用来对样本进行SNP分型,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的置信区间(95%CI)用来评估SNP位点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关联强度。miR-196a2 rs11614913纯合突变基因型(CC)的携带者罹患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比其他基因型携带者显着增加(CC vs.TT:OR=1.11,95%CI=1.01-1.22;CC vs.TT/TC:OR=1.09,95%CI=1.01-1.19);在非饮酒人群中,rs11614913导致的风险差异更为显着。对于miR-499 rs3746444,在非吸烟和非饮酒人群中,我们发现rs3746444突变基因也可增加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易感性。这项研究结果表明miR-196a2 rs11614913 T/C和miR-499 rs3746444 T/C在中国人群中可以显着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二、GSTs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家族是一种重要的II相代谢酶类,广泛分布在哺乳动物细胞质和细胞膜上。GST通过催化带电子的致癌化合物与谷胱甘肽结合,进而消除体内致癌物。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是位于GSTM1,GSTT1和GSTP1基因上的三个主要突变,即GSTM1和GSTT1基因的完全缺失变异,与GSTP1基因的313位置处的A>G突变(rs1695),导致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许多学者在不同人群中已探讨过这三种突变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然而所得出结论并不统一。为了更好的评估GST基因突变对食管癌易感性的影响,我们通过收集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并从中提取有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最终,我们纳入了42篇文献。其中,关于GSTM1缺失突变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共有37篇,关于GSTT1缺失突变的共有27篇,21篇关于GSTP1 rs1695。GSTM1和GSTT1基因的缺失突变能显着增加食管癌易感性(GSTM1:OR=1.38,95%CI=1.23-1.55;GSTT1:OR=1.11,95%CI=1.00-1.23)。之后我们根据癌症亚型和人群分布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突变可增加食管鳞状细胞癌风险,而对食管腺癌的风险无显着改变作用。GSTM1和GSTT1完全缺失突变对亚洲人群中食管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在欧洲人群中则无显着作用。GSTP1 rs1695位点可以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但对食管癌的易感性无显着影响。
赵海燕[7](2014)在《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RsaⅠ/PstⅠ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消化道肿瘤遗传易感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多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CYP2E1RsaⅠ/PstⅠ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但部分国内外研究对这一结果存在争议,继1996年Lucas[1]等首次对CYP2E1RsaⅠ/PstⅠ多态性与食管癌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加索人的CYP2E1RsaⅠ/PstⅠ多态性与食管癌无显着相关之后,国内出现多项对我国境内地区、民族、饮食习惯不同国人的类似研究,Guo[17]等在对中国人的研究中表明,CYP2E1野生型纯合子(c1/c1)能增加患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陈元鸿等研究显示,CYP2E1突变纯合子c2/c2基因型比野生纯合子c1/c1及突变杂合子c1/c2罹患胃癌的风险低,而有些结果则正好相反。因此,本研究通过总结现有有关流行病学证据,目的在于发现二者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检索2000年-2013年12月Pubmed、Embase、CBM、CNKI、VIP、万方、维普等电子数据库查找文献,并通过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追溯查询遗漏的相关文献以扩大检索范围。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设计类型:选择已公开发表的病例对照研究;(2)研究对象:关于CYP2E1RsaⅠ/PstⅠ多态性与食管癌、胃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结直肠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3)观察指标:有足够数据以提供优势比(odds ratio, OR),及其可信区间(confident interval, CI),或可以估算这些效应标准的充分证据。(4)基因型分布在对照组中符合H-W(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文献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或数据相同的研究;(2)数据不全且联系作者未回复的文献。结果:共有42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中,包括食管癌20篇(21个研究),胃癌11篇(12个研究),肝癌7篇,胆管癌0篇,胰腺癌1篇,结直肠癌3篇,共44个病例对照研究,包含病例组5389例,对照组7433例。合并OR值,以野生型纯合子为参照,评估突变杂合子基因型与消化道肿瘤患病风险(c1/c2vs c1/c1: OR=0.69,95%CI=0.58~0.82,P<0.0001);以野生纯合子为参照,评估突变纯合子基因型与消化道肿瘤患病风险(c2/c2vs c1/c1: OR=0.72,95%CI=0.56~0.92,P=0.0010);以野生纯合子和突变杂合子为参照,评估突变纯合子基因型与消化道肿瘤患病风险(c2/c2vs(c1/c1+c1/c2): OR=0.82,95%CI=0.66~1.02,P=0.08);以突变杂合子和纯合子为参照,评估野生纯合子基因型与消化道肿瘤患病风险(c1/c1vs (c1/c2+c2/c2): OR=1.47,95%CI=1.24~1.76,P<0.0001)。分层分析,按照对照组来源分为基于医院和人群两组,在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中得出突变基因型c1/c2和c2/c2降低了30%以上消化道肿瘤罹患风险,而在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中,仅能得出突变杂合型c1/c2能降低消化道肿瘤发生风险(c1/c2vsc1/c1:OR=0.74,95%CI:0.551.00)。结论:目前流行病学证据可见除了在c2/c2vs (c1/c1+c1/c2)模式下显示CYP2E1Rsa Ⅰ/Pst Ⅰ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发生风险无关,其他各种模式下meta分析结果均与消化道肿瘤的易感性有关。说明整体上CYP2E1基因Rsa Ⅰ/Pst Ⅰ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消化道肿易感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且携带野生型纯合子c1/c1基因型的个体发生消化道肿瘤的风险性较高。
张林,马伟,李云,姜远嘱,马国元[8](2013)在《细胞色素P450及谷胱甘肽转硫酶基因与食管癌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1A1、CYP2E1)及谷胱甘肽转硫酶基因(GSTM1、GATT1)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38例食管癌患者及170名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CYP1A1、CYP2E1、GSTM1与GATT1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CYP1A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无相关性;CYP2E1基因型的缺失与食管癌的易感性相关,携带等位基因C1的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为C2的2.207倍,携带C1/C1基因型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是变异性个体的2.256倍;GSTM1基因型的缺失与食管癌的易感性相关,携带GSTM1缺失基因型的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是非缺失型的1.775倍;而GSTT1基因型的缺失与食管癌的易感性无相关性。结论个体CYP2E1、GSTM1基因的多态性均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呈相关性。
刘磊[9](2013)在《CYPIA1,GSTT1,GSTM1,GSTP1基因多态性与宁夏汉族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前列。宁夏地区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该地区食管癌的高发符合典型的多基因遗传易感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病模式。本课题选择CYPIA1的Msp1位点, GSTP1基因105位密码子,GSTT1,GSTM1基因进行研究,旨在发现CYPIA1, GSTP1,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宁夏汉族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为了解宁夏地区汉族人群食管癌的遗传学机制提供部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宁夏地区食管癌易感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实验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食管癌的汉族住院病例的石蜡组织切片和220例健康汉族献血者外周血标本,树脂型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以MUTIPLE-PCR技术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检测CYPIA1的Msp1位点、GSTP1基因105位密码子基因多态。PCR扩增特异性片段,酶切、电泳。2.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均衡性有无差异。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基因型的频率,性别,吸烟及饮酒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应用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计算以优势比(odds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eeinterval,95%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食管癌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P>0.05)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2.CYPIA1基因型的MSP1位点的三种基因型tt、tc、cc(P>0.05)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3. GSTT1(-)基因型(P<0.05)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显着性。4. GSTM1(-)基因型(P>0.05)在食管癌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5. GSTP1基因型的105位密码子的GG基因型(P=0.044<0.05,OR=1.838,95%CI=1.011-3.343)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显着性。6. T1(-)M1(-)联合基因型(P=0.000<0.05)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显着性。7. T1(-)GG联合基因型(P=0.000<0.05,OR=7.327,95%CI=2.301-22.764)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显着性。8.M1(-)GG联合基因型(P=0.000<0.05)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显着性。9. T1(-)M1(-)tc/ccAG/GG联合基因型(P=0.000<0.05)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存在显着性。结论1.CYPIA1的Msp1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宁夏地区食管癌的发生无相关性。2.GSTT1(-)基因型可能与宁夏汉族食管癌的发生相关。3.GSTM1(-)基因型可能与宁夏地区食管癌的发生无相关性。4.GSTP1基因105位密码子多态可能与宁夏汉族食管癌的发生相关;且GSTP1*GG基因型可能是宁夏地区汉族食管癌的危险因素。5. CYPIA1*cc、GSTT1(-)、GSTM1(-)、GSTP1*GG基因型在宁夏汉族食管癌的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同时携带CYPIA1*cc、GSTT1(-)、GSTM1(-)、GSTP1*GG基因型的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较高。
冷卫东,胡媛媛,王珏,龚恒,牛玉明,曾宪涛[10](2012)在《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RsaⅠ/PstⅠ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食管癌发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RsaⅠ/PstⅠ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食管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WANFANG数据库中1990年1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有关CYP2E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8篇病例对照研究共19个试验,其中食管癌患者1663例,对照26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YP2E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c2vs.c1:OR=0.64,95%CI=0.50~0.81,P=0.0003;c2/c2vs.c1/c1:OR=0.70,95%CI=0.56~0.89,P=0.003;c1/c2vs.c1/c1:OR=0.54,95%CI=0.38~0.75,P=0.0003;c2/c2vs.(c1/c1+c1/c2):OR=0.73,95%CI=0.58~0.92,P=0.008;(c1/c2+c2/c2)vs.c1/c1:OR=0.48,95%CI=0.34~0.70,P=0.0001];汉族的亚组分析结果也显示CYP2E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c2vs.c1:OR=0.71,95%CI=0.57~0.89,P=0.002;c2/c2vs.c1/c1:OR=0.75,95%CI=0.59~0.95,P=0.02;c1/c2vs.c1/c1:OR=0.62,95%CI=0.46~0.84,P=0.002;c2/c2vs.(c1/c1+c1/c2):OR=0.78,95%CI=0.61~0.99,P=0.04;(c1/c2+c2/c2)vs.c1/c1:OR=0.56,95%CI=0.40~0.79,P=0.001]。结论对目前相关研究结果的Meta分析显示CYP2E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食管癌发生风险具有相关性,其RsaⅠ/PstⅠ位点的c2等位基因可能是食管癌的保护或抑制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及流行病学评价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胃癌危险因素的检索 |
| 2.2 数据提取 |
| 2.3 积累证据的质量评估 |
| 2.4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定量系统评估文献识别 |
| 3.2 纳入研究基线特征 |
| 3.3 定量合并结果 |
| 3.4 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评价 |
| 4 讨论 |
| 4.1 非遗传因素 |
| 4.2 遗传因素 |
| 4.3 流行病学评价 |
| 4.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胃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生物信息学筛选胃癌相关lncRNAs |
| 2.2 风险预测模型相关SNPs的选取 |
| 2.3 生物学实验 |
| 2.4 研究方法 |
| 2.5 胃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 2.6 质量控制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
| 3.2 基因分型结果 |
| 3.3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检验 |
| 3.4 胃癌与遗传易感性关联 |
| 3.5 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 3.6 风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
| 4 讨论 |
| 4.1 风险预测模型与肿瘤 |
| 4.2 遗传关联与胃癌 |
| 4.3 胃癌风险模型的构建 |
| 4.4 模型参数优化与拟合 |
| 4.5 拟合优度与模型评价 |
| 4.6 小结 |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 创新性 |
| 局限性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1 13维危险因素组合程序 |
| 1.2 22维风险基因组合程序 |
| 1.3 PRS主程序 |
| 1.4 NRI和IDI程序 |
| 1.5 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及流行病学评价纳入参考文献列表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多基因风险评分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GSTs基因多态性 |
| 2 GSTs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 |
| 2.1 结直肠癌 |
| 2.2 食管癌 |
| 2.3 肺癌 |
| 2.4 宫颈癌 |
| 3 GSTs基因多态性与化疗药物 |
| 3.1 关于化疗疗效 |
| 3.2 关于化疗不良反应 |
| 3.3 关于化疗耐药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细胞色素P4501A1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发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基因分型 |
| 1.3 结果分析 |
| 2 结果 |
|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 2.2 CYP2E1多态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食管癌风险的关系 |
| 2.3 吸烟情况与CYP2E1遗传变异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影响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现场研究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设计 |
| 1.3 样本含量的估算 |
| 1.4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分级 |
| 1.5 相关指标的定义 |
| 1.6 研究内容 |
| 1.7 主要仪器与试剂 |
| 1.8 质量控制 |
| 1.9 统计分析方法 |
| 1.10 现场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 2 荟萃分析 |
| 2.1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2 文献的检索策略 |
|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 2.4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 2.6 荟萃分析的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
| 附录 2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1.1 食管癌发生的环境因素 |
| 1.1.2 食管癌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研究进展 |
| 1.2 microRNA与癌症研究进展 |
| 1.2.0 microRNA简介 |
| 1.2.1 microRNA与癌症关系研究进展 |
| 1.2.2 miR-196a2与癌症关系研究 |
| 1.2.3 miR-499与癌症关系研究 |
| 1.3 GST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 1.3.1 GST基因家族生物学功能 |
| 1.3.2 GST基因多态性与癌症关系研究 |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 第二章 rs11614913和rs3746444与食管鳞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
| 2.1 研究目的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及所需软件 |
| 2.2.2 实验对象 |
| 2.2.3 个人信息采集 |
| 2.2.4 血样采集、DNA提取、浓度测量与标定 |
| 2.2.5 SNaPshot法检测基因型 |
| 2.2.6 数据处理 |
| 2.2.7 统计学分析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 2.3.2 SNP位点与食管鳞癌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
| 2.3.3 分层分析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GST基因家族与食管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
| 3.1 研究目的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主要软件与数据库 |
| 3.2.2 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基本信息 |
| 3.3.2 GSTM1缺失基因型与食管癌易感性meta分析 |
| 3.3.3 GSTT1缺失基因型与食管癌易感性meta分析 |
| 3.3.4 GSTP1 Ile105Val与食管癌易感性meta分析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前言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第1章 综述 |
| 1.1 细胞色素 P4502E1 简介 |
| 1.2 CYP2E1 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 |
| 1.2.1 CYP2E1 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关系 |
| 1.2.2 CYP2E1 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关系 |
| 1.2.3 CYP2E1 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关系 |
| 1.2.4 CYP2E1 基因多态性与胰腺癌关系 |
| 1.2.5 CYP2E1 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关系 |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 2.1 研究资料 |
| 2.1.1 检索方法 |
| 2.1.2 检索词 |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3 纳入资料质量评价 |
| 2.4 资料提取 |
| 2.5 统计学分析 |
| 2.6 发表偏倚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文献检索及提取情况描述 |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 3.3 统计方法 |
| 3.3.1 纳入文献异质性检验见表 3.3 |
| 3.3.2 c1/c2 vs c1/c1 模式 |
| 3.3.3 c2/c2 vs c1/c1 模式 |
| 3.3.4 c2/c2 vs (c1/c1+c1/c2)模式 |
| 3.3.5 c1/c1 vs (c1/c2+c2/c2)模式 |
| 3.3.6 发表偏倚 |
| 3.4 分层分析 |
| 3.5 敏感性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提取基因组DNA |
| 1.2.2 基因分型检测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人口学特征 |
| 2.2 遗传平衡检验 |
| 2.3 CYP1A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
| 2.4 CYP2E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
| 2.5 GSTM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
| 2.6 GATT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图片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资料与方法 |
| 1. 检索策略: |
| 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 文献质量评价: |
| 4. 资料提取: |
| 5. 统计学分析: |
| 结 果 |
| 1. 文献检索结果: |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 3. Meta分析结果: |
| 4. 敏感性分析: |
| 5. 发表偏倚: |
|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