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循香[1](2019)在《翻译美学视角下散文英译策略研究 ——以《品味四讲》前四章英译为例》文中认为散文又被称为“美文”,通常篇幅短小、形式不拘,语言优美,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散文内容常常是与生活相关的感悟思想,具有明显的美学特质,其英译的过程也就是在译文中展现原作美学特质的过程,翻译美学理论为中国散文英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与美学的结合,早期的东西方翻译理论中都有翻译美学的思想。刘宓庆教授在融合古今中外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美学理论,丰富了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再现的艺术,需要用另一种语言(译语)再现原作的美,这样文学翻译便表现为审美体验和审美再现的过程。翻译美学重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从而为审美再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作者尝试对台湾作家、画家蒋勋的散文《品味四讲》前四章进行了英译,以翻译美学为基本理论依据,从“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对该作品的部分例句进行分析,探索了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作之“美”,并据此总结出翻译美学指导下散文的英译策略,希望能对散文英译实践和翻译美学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瑜[2](2018)在《日本的滋味》文中研究指明日本的美景、美食,我早有耳闻。这次来日本是自由行,不赶景点,不赶时间,只是慢慢体会和品味着日本真实的生活节奏,确实别有一番滋味。飞抵福冈那天,下着小雨,但路面依然干净清爽,不见泥泞,不存雨水。随处可见雨中盛开的鲜花,花都长在土里,而不是塑料花盆里,一定不是摆拍。擦肩而过的美女,知性而时尚,但身姿都不张扬,经过别人身边会主动把伞先
雷玉虹[3](2018)在《从饮食习惯看中日文化差异》文中认为生食与熟食——地理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稻作文化是指稻作农耕以及伴随这种农耕而出现的一些相关文化现象。虽然日本的稻作文化源于中国,但由于地理、历史环境的差异,中日两国已经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大米在中日两国都常常被作为主食,但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两国民众在饮食习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日本人喜欢吃凉的米饭,热腾腾的米饭出锅后要搅拌凉了做成寿司、饭团,并将其作为招待客人的高级料理。而且这种习惯从儿童时代就开始养成。幼儿园里小孩子吃的午饭便当
汪婕[4](2014)在《台湾当代饮食散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台湾当代饮食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主题分类,探讨具体饮食意象在历史语境与散文文本中的呈现,分析其艺术手法。台湾当代饮食散文由乡情寄怀到多元主题书写,由食物勾勒的故乡版图与城市记忆展示了饮食在散文中作为文化符码的特殊意义,而食物的自然属性又是现代社会中生态精神的体现,特殊的饮食意象是台湾社会文化变迁具体的表现。番薯与酱菜代表了客家族群苦难史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怀旧的消费,牛肉面在饮食文本中所象征的二元认同,原住民文学中对于小米、飞鱼的敬畏感恩,都构成了繁复多样的台湾饮食文化。台湾当代饮食散文的文学性体现在其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上,标题模式的转变,形象、语言的美感要求、意象的丰富性等,使得台湾当代饮食散文成为别具一格的散文类型。
黄华迎(WONG WAH YIN)[5](2014)在《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基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对社会的依赖性,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使用的研究,探索马来西亚华语的发展变化。研究通过广泛地搜集马来西亚华语书面语语料,运用定量统计分析法,深入地研究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的使用情况。本论文共五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分为五个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研究范围与方法、研究语料和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教育研究。主要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族群、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方言群体、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和简单介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即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三大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和土着。马来西亚华人,又称为马来西亚华裔,简称大马华裔或大马华人,是马来西亚三大部族之一。华语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是华族母语,但不是官方语言。在华人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个方言群体,即闽南、客家、广东、潮州、海南、广西、福州、兴化和福清,而其中以闽南、广东、客家、潮州为四大主要方言群。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从18世纪开始创办,华人经过长期的抗争,创立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办学体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第三章,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特有华语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类别及面貌和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以马来西亚代表性华文报纸、杂志、着作及华人口头语言为据,参照有关着作,经过整理后,举述了233例华语特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在此基础上,本章概括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几个特点:(1)反映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多元文化、教育体制、生活等各方面事物的名词性词语较多;(2)源于马来语、英语、闽粤方言等外来词;(3)双音节词与偏正式构词法最多。第四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对比分析、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研究。本章尝试从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入手,分析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与中国普通话词语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文章举述了134例同形异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并以词典的方式描述和分析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异同。这些词语在“词义”、“词性”和“词用”方面均有了变化,这也是马来西亚华语的一大特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1)二者语义完全不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同形完全异义词语”;(2)二者语义之间有联系,但或有转义、或有增加义项、或有减少义项的“意义有同有异的词语”;(3)二者词义本身差别不大,但是有褒贬义的差别的“色彩意义不同的词语”。接着,再将这些词语做数量和比例上的统计和研究,以考察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差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对比分析以及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我们搜集了前人所研究的中马同义异形词语以及尚未列入专家学者研究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整合和分类。首先将它们按照构词语素分类,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原因加以细分,最后再将这些词语一一列出并与中国普通话词语进行比照。经过整理后,举述了539个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我们将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词语;(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的词语。然后再按照词性进行细分并与普通话对比,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不同原因进行归类。论文最后是结语。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和今后继续研究的相关课题,并提出建议。
唐玲[6](2011)在《唐庚诗集校注》文中指出唐庚(1071——1121),字子西,眉州丹棱人,为北宋后期着名文学家。他与苏轼同为眉州人,都有被贬惠州的经历。并且,唐庚在文学创作上以杜甫、苏轼等人为宗,最终达到“诗文皆高”、“文采风流”的文学境地,受到南宋文人学者的普遍赞誉,故有“小东坡”的美誉。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学界相应的重视和关注。以唐庚诗文集为例,目前尚无经过系统校勘、标点的专着面世,更勿论对其文集进行校注。再者,学界对于唐庚的研究也略显薄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来探讨其文学特色,或编订其短期年谱。本文通过对唐庚诗集进行校注,从而考订出唐庚生平仕宦经历,考察其版本刊刻流传情况,并论述其文学成就,试图对唐庚作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论文分上、下二编。上编包括三章,为论述部份。第一章对唐庚生平进行考证,弥补了史传记载的缺漏与不足。唐庚生于熙宁三年,卒於宣和二年,自幼在父母的督学之下,遍观经史典籍,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他於二十岁初游京师,入太学学习,并於绍圣元年进士及第,先后赴官利州、阆中、绵州、凤州等地。大观四年,因张商英举荐,提举京畿常平,旋被贬,安置惠州。唐庚寓惠五年而北归,於宣和二年请得提举上清太平宫,归蜀,道卒於凤翔,享年五十一。第二章对唐庚集版本造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得知唐庚集的编刻兴起於北宋宣和年间,至南宋绍具二十一年,惠州军主管郑康佐命教授王维则校雠刊刻为三十卷。至此,是集体制卷帙基本定型。约於绍兴二十九年,唐庚子文若在惠州刊本基础上加以调整合并,在饶州重刊为二十卷。明嘉靖三年,蜀人金献民得唐庚诗若干,依饶州刊本顺序第抄其诗,重编为一种七卷本诗集。明崇祯十三年,徐(?)据何楷家藏二十卷抄本,改编为诗集十卷、文集十四卷的分体系统。雍正三年,归安汪亮采据徐氏分体系统抄本用活字刊印。第三章从六个方面来探封唐庚的文学成就。唐庚诗作不仅具有宋诗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凡事皆可入诗,以禅入诗的普遍共性,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作技巧上,他除了讲究炼字之外,还使用倒装、重叠、凝人化等修辞手法。而其诗风属对精工、精致新奇、平淡自如更为后人所称道。唐庚作诗远绍杜甫,近承苏轼,崇尚苦吟、简约、正统的诗学观,最终成就了“文采风流”的创作人生。下编为本文主体部份,即对唐庚诗集进行校注。此次校勘以宋饶州刊本为底本,辅以丛刊本、任本、潘本、库本等参校。在注释方面,主要致力於对经典故实和意象传承的注解,其他如人名地名、重大史实、职官制度等也一一探求。
丁丁[7](2002)在《来自海岛民族的美食——寿司、生鱼》文中认为 日本人喜欢吃新鲜的鱼肉,于是各种生鱼的吃法,做法让这个海岛民族演绎得生动而又美味。寿司是日本美食中的代表,发展至今演变成了不同形式,有不成型的散寿司、海台卷起的握寿司以及捏成团的寿司。要想感受真正的日本美食,须要盘腿坐在榻榻米,喝着清酒,等待侍女拉开木门,手端精美的盛具,内盛工艺品似的食物,宾客满座,谁能不食欲大增?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Abstract in English |
| Abstract in Chinese |
| Abbreviation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Definition of Essay |
| 2.2 Characteristics of Essay |
| 2.2.1“Free Form and Focused Spirit” |
| 2.2.2 Elegant Language |
| 2.2.3 Profound Thoughts |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Essay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work |
| 3.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 3.2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broad |
| 3.3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China |
| 3.4 Major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 3.4.1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 |
| 3.4.2 Translation Aesthetic Subject |
| 3.4.3 General Process of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
| Chapter Four The Analysis of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Jiang Xun and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4.2 The Aesthetic Analysis of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4.2.1 Beauty in Sound |
| 4.2.2 Beauty in Sentence |
| 4.2.3 Beauty in Artistic Conception |
| Chapter F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
| 5.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Formal System |
| 5.1.1 Parody |
| 5.1.2 Metaphrase |
| 5.1.3 Omission |
| 5.1.4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ntence |
| 5.1.5 Summary |
| 5.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Non-formal System |
| 5.2.1 Preserving the Images |
| 5.2.2 Paraphrasing |
| 5.2.3 Adding Annotation |
| 5.2.4 Interpretation |
| 5.2.5 Summary |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 6.1 Major Findings |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
| Bibliography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1 Source Text from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Appendix2 Target Text from Tastes of Everyday Life |
| 生食与熟食——地理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 |
| 横饭与竖饭——中日思维方式的差异 |
| 沉默与做声——中日社会的差异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目录 |
| 绪论 |
| 一、选题理由与论题意义 |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思路 |
| 第一章 乡情寄怀到多元书写:台湾当代饮食散文的书写主题 |
| 第一节 南渡北归——饮食怀乡的两种方式 |
| 第二节 饮食寄怀的传承与异变 |
| 第三节 饮食散文的多元主题 |
| 第二章 饮食散文的文化意涵 |
| 第一节 番薯、酱菜:贫困年代里的饥饿记忆 |
| 第二节 牛肉面:味蕾的探寻与认同 |
| 第三节 小米、飞鱼:与天地诸神共享的原住民饮食 |
| 第三章 烹煮文字:饮食散文的艺术特色探析 |
| 第一节 标题模式的转变 |
| 第二节 饮食散文的形象美 |
| 第三节 饮食散文的语言美 |
| 第四节 饮食散文的意象美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 |
|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
| 四、研究语料 |
| 五、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 |
| 第二章 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教育研究 |
| 一、马来西亚华人族群 |
| 二、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及方言群体 |
| 三、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 |
| 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 |
| (一) 早期的华文教育 |
| (二) 英国殖民时期及二战时的华文教育 |
| (三) 战后时期及马来西亚独立前的华文教育 |
| (四) 马来西亚独立后的华文教育 |
| 第三章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 |
| 一、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
| (一)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定义 |
| (二) 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
| 二、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类别及面貌 |
| (一) 与政治经济、法律警务有关的词语 |
| (二) 与种族文化、教育机构有关的词语 |
| (三) 与交通运输、房产建筑有关的词语 |
| (四) 与行业职称、称谓语有关的词语 |
| (五) 与食物用品有关的词语 |
| (六) 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关的词语 |
| 三、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 |
| (一)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 |
| (二)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产生的原因 |
| 四、小结 |
| 第四章 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研究 |
| 一、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
| (一) 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 |
| (二) 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
| 二、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对比分析 |
| (一) 同形完全异义词语 |
| (二) 意义有同有异词语 |
| (三) 色彩意义不同词语 |
| (四) 同形异义词语差异程度分析 |
| 三、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研究 |
| (一) 方言借词的影响 |
| (二) 英语或马来语的音译词或意译词的影响 |
| (三) 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饮食文化不同的影响 |
| (四) 古汉语的影响 |
| 四、小结 |
| 第五章 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研究 |
| 一、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
| (一) 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 |
| (二) 对前人的研究的回顾 |
| 二、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对比分析 |
| (一) 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词语 |
| (二) 构词语素部分相同的词语 |
| 三、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 |
| (一) 中马同义异形词语差异程度分析 |
| (二) 中马同义异形词语影响因素分析 |
| 四、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论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上编 唐庚研究综论 |
| 第一章 唐庚生平考述 |
| 第二章 《眉山唐先生文集》版本研究 |
| 第一节 《眉山唐先生文集》历代刊刻流传考 |
| 第二节 《眉山唐先生文集》版本系统简述 |
| 第三节 《唐庚集》版本源流考 |
| 第四节 《眉山唐先生文集》版本优劣论 |
| 第三章 唐庚文学初探 |
| 第一节 宋诗主流论 |
| 第二节 诗艺技巧论 |
| 第三节 诗风品格论 |
| 第四节 诗思创作论 |
| 第五节 师承渊源论 |
| 第六节 馀论 |
| 下编 唐庚诗集校注 |
| 校勘说明 |
| 眉山唐先生文集序 |
| 弟庾序 |
| 温陵吕荣义德修序 |
| 卷一 古体诗 |
| 内前行 |
| 长沙示甥郭圣俞 |
| 张曲江铁像诗 像在韶州韶人相传明皇悔时所铸云 |
| 湖上 |
| 双榕 |
| 大熟行 |
| 蜑儿歌 |
| 蜜果 |
| 圆蛤 |
| 疟疾寄示圣俞 |
| 示蜑 |
| 梦泉 并序 |
| 鸣鹊行 |
| 采药行赠梅蟠 |
| 钟潭行 |
| 取水行 |
| 采藤曲效王建体 |
| 冬雷行 |
| 赠谭微之 |
| 游使君诸子歌 |
| 北归至广州寄惠州故人 陈伯修李文辅梁昭德 |
| 卷二 近体诗 |
| 南迁 |
| 渡沔 |
| 武陵道中 |
| 长沙道中 |
| 鸭步 |
| 次泊头 |
| 到罗浮始识秧马 |
| 初到惠州 |
| 谢人送酒 |
| 水东感怀 |
| 登栖禅山 |
| 收景初书并示药物 |
| 九日怀舍弟 |
| 收家书 |
| 泸人何邦直者为安溪把截将有功不赏反得罪来惠州贫甚吾呼与饮为作此诗 |
| 除夕 |
| 人日 |
|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绝 |
| 其二 |
| 白鹭 |
| 六言 二首 |
| 其二 |
| 有所叹 二首 |
| 其二 |
| 舍弟书约今秋到此 |
| 跋道德经 |
| 夜坐怀舍弟 |
| 送外甥之广州 |
| 九日独酌 |
| 壬辰九月二十三日始寒以诗记之 |
| 十月复暄 |
| 送客之五羊 二首 |
| 其二 |
| 送故人赴循州司理 |
| 寄潮阳尉郑太玉 |
| 次郑太玉见寄韵 |
| 船居 |
| 壬辰九月不雨至癸巳年三月穑事去矣今夕辄复霈然喜甚卧作此诗 |
| 舍弟既到有作 |
| 收景初贬所书 |
| 次勾景山见寄韵 |
| 夜闻蜑户叩船作长江礧欣然乐之殊觉有起予之兴因念涪上所作招渔父词非是更作此诗反之示舍弟端孺 |
| 北风累日不止寒甚寄郑潮阳 |
| 即事 三首 |
| 其二 |
| 其三 |
| 遣兴 二首 |
| 其二 |
| 送舍弟干事广州 |
| 春日谪居书事 |
| 大观四年春吾与友人任景初舍弟端孺自蜀来京师至长安峙方寒食吾三人相与戎服游九龙池饮酒赋诗乐甚是岁吾迁岭表明年景初亦谪江左忽忽数岁皆未得去寒食无几念之凄然作诗寄任因命舍弟同赋 |
| 乙未正月丁丑与舍弟棹小舟穷西溪至愁绝处度不可造乃归溪侧有两榕甚奇清阴可庇数十榻水东老人尝饮酒其下云 |
| 有感示舍弟端孺外甥郭圣俞 |
| 游广州悟性寺寺有越王台盖尉佗时所筑有井甘甚号达磨井云 |
| 舜祠 韶州 |
| 腊岭戏书 岭多乱石过者苦之 |
| 长沙竹笋闻於天下大者可十斤重食之甚甘而不冰脾昔渡湘欲作诗未暇也今复过之酬以此篇 |
| 卷三 近体诗 |
| 杂诗 二十首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其五 |
| 其六 |
| 其七 |
| 其八 |
| 其九 |
| 其十 |
| 其十一 |
| 其十二 |
| 其十三 |
| 其十四 |
| 其十五 |
| 其十六 |
| 其十七 |
| 其十八 |
| 其十九 |
| 其二十 |
| 闲居 二首 |
| 其二 |
| 闻勾景山补盩厔丞仍闻学道有得以诗词之发万里一笑 |
| 潜兴 二首 |
| 其二 |
| 甲午元日 |
| 春归 |
| 春日五言 二首 |
| 其二 |
| 春日七言 二首 |
| 其二 |
| 郑太玉送子鱼 |
| 儿曹送穷以诗留之 |
| 郑二锁试五羊久而不还问之广人云已失解从海道归潮矣闻之惘然唁以此诗 |
| 骤雨 |
| 江涨 |
| 代书寄郑二 |
| 八月十五夜月 |
| 夜久睡觉不复能寐凄然有感 |
| 立冬后作 |
| 端孺籴米龙川得粳糯数十帐以归作诗调之 |
| 东邻 二首 |
| 其二 |
| 漫成 |
| 闻郑二对吏五羊 |
| 东麓 |
| 西溪 |
| 野望 |
| 独游 |
| 醉眠 |
| 故游茂先大夫元佑初为唐安守豪逸喜宾客能剧饮谭笑盖陈孟公之流今唐安弦索之盛甲於两蜀自游使君始后累迁至秦凤宪以卒既二十余年而其子振旅游峤南相过於惠州作此诗赠之 |
| 悯雨 |
| 赠博士丞议无尽 |
| 次张天觉见赠韵 |
| 重阳后一日从无尽泛舟游处士台故诗人秦龟从所居 |
| 和韵 无尽 |
| 江陵逢故人宋德粹自播守罢归南阳以诗见贻依韵和酬 |
| 走城西别处厚居正二宗兄会居正出独与处厚笑语终日颇有卜邻之兴因属买江陵作此诗 |
| 和观文相公立春日示诗 |
| 生还至宜都逢李六 |
| 舟中 |
| 北嵌 |
| 何执中挽词 |
| 王元隐挽诗 |
| 悼杨隐之承事 |
| 题览胜阁后破佛 |
| 将赴阙有感示聃 |
| 次韵强幼安冬日旅舍 |
| 次韵强幼安留别 |
| 卷四 古体诗 |
| 陌上桑曲 赵女罗敷采桑陌上,赵王见而悦之,置酒邀焉。罗敷拒之,作陌上桑,见古乐府 |
| 白头吟 |
| 结客少年场 |
| 五杂俎 |
| 公无渡河 |
| 明妃曲 |
| 舞马行 并序 |
| 风树吟 并引 |
| 戏题醉仙崖 |
| 古生 |
| 走笔赠仙姑 |
| 醉后怒笔 |
| 云南老人行 |
| 忆昔行 |
| 午起行 |
| 张求 |
| 击剑歌 |
| 黎城酒 |
| 题崔令曲海后 |
| 画寝效鲁直 |
| 城上怨 |
| 别句永叔 |
| 春日杂言 二首 |
| 其二 |
| 览镜 |
| 客至 |
| 寄题张志行醉峰亭 |
| 闻东坡贬惠州 |
| 寄郭潜夫 |
| 病鹤行 |
| 卷五 古体诗 |
| 寄郭虞卿 |
| 题温泉观 |
| 题洪川驿 |
| 食笋行 |
| 题史廷直郊居 |
| 椶花 |
| 送王观复交代 |
| 戏赠王推官诚中 |
| 送赵元思司法 |
| 送扈大夫端叟 |
| 到任后寄家兄 |
| 送乡人下第归乡 |
| 送赵安道下第归乡 |
| 代先状寄孙熙叔 |
| 郡人献笋守以分饷群寮而吏独见遗守知之命追赐焉盖不出既久而人忘之也因成一篇 |
| 友人还乡有感 |
| 哀贤 |
| 读邸报 |
| 讯囚 |
| 程使君生辰歌 |
| 卷六 古体诗 |
| 寄杜蓬州 |
| 中秋遇雨感怀呈世泽彦直 |
| 通判苏君俞见和复次韵答之 |
| 喜雨呈赵世泽 |
| 蓬州杜使君洪道屡称我於诸公闻之愧甚赋诗答谢 |
| 嘲陆羽 |
| 代内 |
| 答 |
| 戊子大水 二首 |
| 其二 |
| 除凤州教授非所欲也作诗自宽 |
| 登越王楼 已下绵州旧作 |
| 芙蓉溪歌 |
| 富乐山 |
| 将家游治平院 盖老杜所谓东津者也 |
| 游天池院 |
| 游雪峰院书所见院在开元寺之西越王楼之东盖小院也 |
| 十月十八日与舍弟登越王楼便道趋开元寺上天池得句满纸颠倒杂乱几不可读明日诠次成二十二韵 |
| 六一堂 并序 |
| 苏时中惠茶 |
| 天马歌赠朱庭玉 |
| 受代有日呈谭勉翁谢与权 |
| 与舍弟饮 二首 |
| 其二 |
| 受代还眉 |
| 赴阙 |
| 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 |
| 武兴谣 |
| 会饮尉厅效八仙体 |
| 古风赠谢与权行 三首 |
| 其二 |
| 其三 |
| 程义父挽诗 |
| 卷七 近体诗 |
| 谭勉翁诗章老夫所畏而以能问於不能此殊不可晓也媿而作诗 |
| 既以前韵赠勉翁复怀庭玉因次韵 |
| 峡路十韵 |
| 清明日示弟侄 |
| 赴益昌六言 二章 |
| 其二 |
| 上益昌守李大夫 |
| 上漕使 |
| 石漕生日 |
| 翟提仓生日 |
| 家提仓生日 |
| 钱宪生日 |
| 张嘉父生日 |
| 送宋衮臣赴任浙宪 |
| 送赵世泽供奉 |
| 游仙云宫 |
| 直舍书怀 二首 |
| 其二 |
| 书郑抚斡诗卷后 |
| 哀词 二章 |
| 其二 |
| 筹笔铺 |
| 获蛮贼代主簿贺张安抚 |
| 书斋即事 |
| 题所居 |
| 夜坐感怀 |
| 述怀 |
| 秋夕书怀 |
| 过湖县 |
| 过田横墓 二首 |
| 其二 |
| 过潼关 |
| 题滤川县楼 |
| 苏君俞通判愚斋 二首 |
| 其二 |
| 题春归亭 |
| 和程大夫荔枝 |
| 雪意 二首 |
| 其二 |
| 闺怨 |
| 俞和叔座上赋白鹿 |
| 寓精道斋有感怀家山 二首 |
| 其二 |
| 晚春寄友人 二首 |
| 其二 |
| 春日杂兴 七首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其五 |
| 其六 |
| 其七 |
| 张祖同挽词 |
| 任太君挽词 |
| 送太学李生归乡 |
| 送苏教授赴阙 |
| 别闽中许秀才 许蹄闽,予归蜀 |
| 送朱元素归养 |
| 赠泸倅丘明善 二首 |
| 其二 |
| 调华阳尉 |
| 天宁节口号 |
| 书新堂 |
| 自笑二绝 |
| 其二 |
| 除夕感怀 |
| 金牛驿二绝 |
| 其二 |
| 春日郊外 |
| 嘉陵江上作 |
| 自笑 |
| 率诸公饮开元寺勉翁有诗因次其韵 已上绵州作 |
| 直舍书怀 |
| 上张安抚 |
| 春日 |
| 任满未闻除代 |
| 次勉翁送客韵 |
| 附录 |
| 一、序 |
| 二、跋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