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耐吡嗪酰胺结核分枝杆菌pncA基因突变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结核分支杆菌耐吡嗪酰胺分离株pncA基因突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吉[1](2019)在《基因芯片应用效果评价及耐药基因突变与治疗结局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中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据WHO最新报告结果显示结核病估算新发病人数为88.9万,发病人数位于高负担国家的第二位。2017年,全球有近60万利福平耐药/耐多药患者(RR/MDR-TB),其中MDR-TB 45.7万例,MDR-TB已成为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难点之一。根据WHO公布数据2017年中国估算新发MDR/RR-TB患者7.3万人,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约占到全球估算总数的13.1%。但是我国的RR/MDR-TB患者登记数只有近1万人,仅占估算数的17%,在金砖五国中排末位,中国极低的MDR-TB发现率已成为MDR-TB疫情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传统药敏耗时较长,灵敏度和时效性较差,严重影响了 MDR-TB的早期发现。为了提高耐药诊断速度,世界卫生组织2007-2015年陆续推荐了多种基因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基于多重PCR并结合反向杂交的耐多药基因检测试剂盒,该技术能根据检测位点的突变情况快速检测出利福平与异烟肼耐药结果,并判断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情况,既往研究显示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很高。根据国家结核病“十三五”规划要求,全国将逐步推广MDR-TB快速诊断技术,2017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实施结核病分级诊疗综合防治服务模式,积极推广结核病新诊断技术,但是目前应用大样本痰标本直接评估基因芯片技术有效性和适用性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收集大样本的涂片阳性患者的标本,以传统药物敏感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基因芯片技术在地市级结核病定点医院开展的效价性。2017年全球MDR/RR-TB患者平均治疗成功率为55%,而我国MDR/RR-TB患者治疗成功率仅为41%,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居末位。MDR-TB患者极易在治疗中发生获得性耐药,引发对于喹诺酮类以及二线注射剂药物的进一步耐药,而标准耐多药治疗方案中又包含喹诺酮类药物与二线注射剂。全球9.7%的MDR-TB会进一步发展成为Pre-XDR-TB或XDR-TB。对于这些MDR-TB患者,临床医生一方面要监测与预防患者对其他药物发生耐药,另一方面,对于在治疗中获得性耐药的患者需要做到及时发现、变更治疗方案。国外研究发现耐药基因突变不仅可引发不同的耐药水平,甚至可以将耐药基因突变作为预测MDR-TB患者治疗结局的标志物。目前江苏省还未见报道过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基因突变与MDR-TB患者治疗结局的关联研究。探寻分子层面的耐药基因突变对于治疗结局的影响将对于协助临床做出合理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连续纳入的痰涂片阳性的结核病患者,对其开展利福平、异烟肼的固体培养与传统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直接应用痰标本开展基因芯片检测,检测位点包括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531、526、516、533、511、513的六个位点,异烟肼的耐药基位点katG315与InhA-15。以传统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基因芯片在检测利福平、异烟肼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一致率。2013-2014年在江苏省的连云港市、镇江市、南通市、泰州市、常州市连续纳入具有完整治疗记录的MDR-TB患者,并随访调查获取MDR-TB患者治疗结局的资料(见附录)。对耐多药患者进行利福平、异烟肼、氧氟沙星和卡那霉素的传统药敏试验。在开始标准耐多药方案治疗前,提取MDR-TB患者核酸并进行DNA测序,测序的耐药基因主要包括一线抗结核药物利福平的耐药基因rpoB相关突变位点、异烟肼的耐药基因katG和InhA启动子区域、吡嗪酰胺的耐药基因pncA、rpsA、二线抗结核药物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gyrA和gyrB、以及二线注射剂药物耐药基因rrs基因和eis启动子区域。应用DNA测序比对软件ApE将测序结果与标准菌株H37RV的碱基序列比对,在EXCEL中整理各耐药基因在相关位点的突变频率与突变类型。最后将所有数据导入spss25.0中,应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探索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在同时开展传统药敏试验与基因芯片检测的1297涂片阳性患者中,最终共有1100例纳入最终的基因芯片诊断价值的研究中。以传统药敏为金标准,基因芯片技术诊断利福平耐药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4.48%,98.18%,一致率为97.4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06%,99.13%;基因芯片技术诊断异烟肼耐药性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1.91%,97.42%,一致率为96.09%,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76%,98.29%。基因芯片技术诊断MDR-TB的灵敏度为80.56%,特异度为99.15%,一致率为98.5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32%,99.34%。利福平耐药相关rpoB基因526、531、526、516、533、511、513位点上共检测突变68例,其中在rpoB531位点突变频率最高为36.76%、526位点上耐药突变率达到19.12%。异烟肼耐药相关katG基因315位点与InhA-15位点上共检测到突变103例,katG315位点突变达60.19%,InhA-15突变率分别达33.01%。基因芯片共检出38例耐多药患者,其中17例(44.74%)出现了 rpoB531位点突变、8例(21.05%)出现了 rpoB526位点突变,28例(73.68%)出现了 katG315位点突变、9例(23.68%)出现了 InhA-15位点突变。2013-2014年在江苏省五个地级市的结核病定点医院共纳入的87例的耐多药患者,71例MDR-TB患者有相关治疗结局信息。通过对71例MDR-TB患者菌株进行测序发现突变率最高的是rpoB基因,在71例MDR-TB中突变率为93%;其他耐药基因突变率由高到低依次是katG基因(77.5%,55/71)、pncA基因(33.8%,24/71)、gyrA 基因(32.4%,23/71)、eis 基因(15.5%,11/71)、rrs 基因(12.7%,9/71)、gyrB 基因(12.7%,9/71)、InhA(11.3%,8/71)、rpsA 基因(4.2%,3/7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治患者(P=0.04,OR=2.79,95%CI:1.046-7.466)、非规范治疗(P=0.01,OR=4.72,95%CI:1.547-14,171)、PZA 基因型耐药(P<0.01,OR=4.16,95%CI:1.485-11.635)、pncA 基因突变(P<0.01,OR=5.29,95%CI:1.764-15.888)以及 gyrA 基因突变(P=0.02,OR=3.75,95%CI:1.245-11.299)是不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54岁(P=0.04,OR=6.11,95%CI:1.080-34.533)、非规范治疗(P<0.01,OR=7.47,95%CI:1.896-29.436)以及 pncA 基因突变(P=0.01,OR=7.68,95%CI:1.879-31.400)是 MDR-TB 患者不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基因芯片技术直接检测痰标本的利福平与异烟肼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值均较高。基因芯片技术对MDR-TB诊断价值较高,可在结核病医院广泛推广应用。吡嗪酰胺的耐药基因pncA基因突变、未规范治疗、年龄大于54岁等因素是MDR-TB患者不良治疗结局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复治患者以及喹诺酮的耐药基因gyrA可能是导致不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子。

吕嘉杰[2](2019)在《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突变检测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吡叹酰胺(Pyrazinamide,PZA)是抗结核一线药,由于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耐药性,而pncA是PZA耐药发生的相关基因。pncA突变会导致酶活性的降低或丧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突变都会导致酶活性的改变,所以pncA多态性位点对于耐药基因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蛋白表达,用Wayne法对PZase进行酶活性的测定,对本实验已有的PZA耐药基因检测体系进行修改,加以完善。第一章中,介绍了结核病的背景,结核病的耐药情况及PZA耐药情况。比较了常见的PZA耐药的诊断方法,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二章中,介绍了实验方法和材料。包括用不依赖连接反应克隆技术(ligation independent cloning,LIC)构质粒,蛋白表达,PZase酶活性的测定,还有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进行pncA启动子区域-11位点突变后表达量的实验等。第三章中,介绍了实验的结果。用LIC克隆技术构建了75个质粒,,均用于蛋白表达。通过酶活性测定,大部分pncA突变的酶活性是降低或丧失,其中Ile6Leu,Thr47Ala,Lys48Glu,Pro54Pro,Ser65Ser,Tyr99Asp,Thr114Met是显示野生型的酶活性,将其确定为pncA多态性位点。在已有的检测体系上进行探针修改,更改后的体系最低检出量为50 copies/test,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体系与药敏试验结果相比,灵敏度为75.89%,特异性为96.00%,与药敏的一致率为85.38%;与测序结果一致率为98.58%。

罗振华,钱雪琴,范齐文,方欢英,郭建,吴文娟[3](2015)在《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分子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耐药表型与耐药相关基因pncA的关系,对未发现pncA突变的菌株进行panD、rpsA基因分析。方法采用MGIT960仪器法检测108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PZA)的敏感性,采用PCR DNA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16S rDNA和pncA、panD、rpsA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 78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及利福平单耐菌株中PZA耐药47株(60%),30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简称EIRS)敏感的菌株中PZA耐药4株(13%),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PZA耐药率显着高于EIRS敏感株。51株PZA耐药MTB菌株中49株(96%)pncA基因发生了突变,57株PZA敏感株中4株(7%)发生突变,PZA耐药株pncA基因突变率显着高于PZA敏感株。PZA耐药菌株的pncA基因改变以碱基置换为主,His57Asp氨基酸改变较为常见。碱基突变区域集中在160169、203289、309396和413467。pncA基因突变序列分析发现7个新的突变位点:T175C、C188A、68位碱基插入G、235位碱基插入AGC、339位碱基插入C、392位碱基插入CC、395位碱基缺失GT。PZA敏感菌株中发现的4个pncA基因突变位点与耐药株突变位点均不相同。PZA表型耐药但pncA基因及上游调控序列无突变的菌株NJ108存在panD G419A突变,但rpsA基因为野生型。结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PZA耐药率较高。吡嗪酰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pncA基因突变较为常见,panD基因突变的出现亦值得关注。

王晓波[4](2014)在《磁珠富集法提高痰涂片结核菌检出率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pncA和rpsA的突变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研究表明,相比于直接痰涂片显微镜检测结核菌,对痰液进行前处理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离心沉淀法。然而,由于操作较为复杂,而且又需要离心机,目前仅有少数实验室能够实现在镜检前对痰液进行离心浓缩。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通过磁珠富集浓缩的方法,提高结核病实验室的痰涂片的阳性检出率方法:以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北京胸科医院临床肺结核患者痰标本129例为研究对象。对每一份痰标本应用磁珠(TB-BEADS,英国Microsens生物技术公司)进行分枝杆菌富集后分别进行痰涂片的萋-尼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和荧光染色/二极管发光荧光显微镜检查(LED荧光显微镜),并平行以直接痰涂片的/光学显微镜检查、荧光染色/LED显微镜检查,罗氏培养和快速培养作为对照。采用x2检验对上述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以固体罗氏培养为标准,直接痰涂片萋-尼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的敏感度分别为45%(29/64)和52%(33/64),特异度95%(62/64)和95%(62/64);经磁珠富集细菌后痰涂片萋-尼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的敏感度分别为67%(43/64)和73%(47/64),特异度分别为85%(55/64)和83%(54/64)。②以液体MGT960培养为标准,直接痰涂片萋-尼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的敏感度分别为43%(32/74)和49%(36/74),特异度分别为100%(55/55)和100%(55/55):经磁珠富集细菌后痰涂片萋尼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的敏感度分别为69°(5174)和72%(53/74),特异度分别为98%(54/55)和95%(52/55):③综合两种培养方法,直接痰涂片萋-尼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的敏感度为40%(32/80)和45%(36/80),特异度分别为100%(49/49)和100%(49/49);经磁珠富集细菌后痰涂片萋-尼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的敏感度分别为65%,(52/80)和70%(56/80)特异度分别为100%(49,/49)和98%(48/49)。结论:使用相同的涂片方法,LED荧光显微镜的涂片阳性检出率优于光学显微镜检查;相比于直接痰涂片法,对痰液中的分枝杆菌进行磁珠法富集处理后涂片镜检阳性率有明显提高(P<0.05);磁珠富集细菌法结合LED显微镜检查,在所有方法中获得最高的阳性检出率。目的了解MDR-TB临床分离株中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以及吡嗪酰胺(PZA)耐药相关基因pncA和rpsA的突变情况,分析其与耐PZA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42株MDR-TB临床分离株,应用吡嗪酰胺耐药试剂盒(BD公司,美国)测定菌株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技术测定菌株pncA和rpsA基因序列,结果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的对应序列进行比对,结合突变位点所对应的氦基酸序列进行结果分析,了解基因突变情况。结果142株MDR-TB临床分离株中,PZA耐药菌株占43%(61/142),PZA敏感菌株占57%(81/142)。对142株MDR-TB临床分离菌株的pncA和rpsA基因序列与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的对应序列进行比较,pncA基因比对结果显示:61株PZA耐药菌株中,47株出现突变,突变率77%(47/61);81株PZA敏感株中,27株出现突变,突变率33%(27/81)。rpsA基因比对结果显示:61株PZA耐药菌株中,25株出现突变,突变率41%(25/61);81株PZ1感株中,19株出现突变,突变率11%(19/81)。在47株PZA耐药株pncAA基因的突变中,点突变占比72%(34/47),碱基插入占比11%(5/47),碱基缺失占比15%(7/47),联合突变占比2%(1/47);在27株PZA敏感株pncA基因的突变中,点突变占比96%(26/27),碱基缺失占比4%(1/27).在5株PZA耐药株rps4基因的突变中,点突变占比52%(13/25),碱基插入占比12%(3/25).碱基缺失占比24%(6/25),联合突变占比12%(3/25);在19株PZA敏感株rps4基因的突变中,点突变占比79%(15.19),碱基缺失占比16%(3/19),联合突变占比5%(1/19)。结论在北京胸科医院选取的MDR-TB菌株中,吡嗪酰胺的耐药率占43%;吡嗪酰胺耐药性与pncA基因的突变有强相关性,与rpsA基因的突变相关性

王琼[5](2014)在《ADAM33基因多态性及单体型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解整连蛋白和金属蛋白33(ADAM33)基因V4和F+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初次确诊的维吾尔族慢阻肺患者100例(慢阻肺组)与同期筛选的健康体检者140例(对照组)ADAM33V4和F+1位点基因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肺功能检查和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对慢阻肺组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所有数据整理并进行变量编码,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x±S,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对初次就诊的维吾尔族慢阻肺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评估情况显示研究期间住院的患者中以A组、B组和C组患者较多,分别占22%、35%和30%。本研究维族人群慢阻肺与ADAM33基因多态性相关示:慢阻肺组和对照组问ADAM33基因V4和F+1位点基因型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AM33基因V4和F+1位点的3种基因型与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pred (Postbd FEV1%pred)及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 (Postbd FEV1/FVC)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阻肺组ADAM33基因V4、F+1位点3种基因型与慢阻肺病情程度即综合评估无相关性(P>0.05)。 SHEsis在线软件对V4、F+1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4种单体型分布在慢阻肺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就诊的维吾尔族慢阻肺患者中,慢阻肺综合评估显示B组及C组比例较大。ADAM33基因V4、F+1位点多态性与维吾尔族肺功能及病情程度不相关且不增加维吾尔族患病易感性。

杨小蓉,陈少莲,卢景辉,丁彩屏[6](2013)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杆菌PncA基因突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吡嗪酰胺(PZA)分离株PncA基因突变情况,从而探讨其水平与结核病的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用荧光定量PCR Taqman探针技术,以PncA基因片段设计引物,以突变发生率最高的47位(Thr→Ala)(PncA139)和85位(Leu→Pro)(PncA254)设计探针,10倍系列稀释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建立标准曲线。并用于检测临床105份标本(TB-DNA>103)pncA基因突变表达量。结果①63例PncA139点突变表达量>102,占60%;②31例PncA254点突变表达量>102,占30%;③PncA139位突变表达量>103的患者同时也出现PncA254位突变表现,且TB-DNA表达量均>106;④PncA139位突变的高拷贝组与低拷贝组突变率比较χ2为50.44,85位点χ2为20.97,P值均<0.005,比较差异亦有明显统计意义。结论 TB-DNA高拷贝且PncA基因突变是临床结核病患者病情反复,以致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

石洁,李辉,马晓光,闫国蕊,邢进,袁留奎[7](2013)在《河南省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基因pnc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河南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吡嗪酰胺(PZA)分离株pnc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与耐PZ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1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常规培养和药敏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技术检测pncA基因的突变。结果有68.29%(28/41)的耐药菌株pncA发生突变从而改变了吡嗪酰胺酶氨基酸序列的一级结构。28株临床分离突变株涵盖碱基替代、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类型。突变分布在pncA基因整个序列,位于开读框架的3535位的核苷酸。结论河南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PZA主要机制之一为pncA基因突变。

叶海青[8](2013)在《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筛选及白花丹素对H37Rv转录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且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一种古老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结核病曾经在全球范围广泛流行,已经有数亿人死于结核病。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现,结核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近年来,由于广泛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共同作用,致使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结核病发病率都有所增加。如何积极防御结核病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现实。数十年来,世界上针对结核分支杆菌开发出了近二十多种药物,但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副作用大,容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近些年耐多药及多重耐药菌株(MDR-TB)的出现,使原有的一、二线抗痨药治疗结核病的方案失去了应有的效用,现实对抗结核药物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从化学合成物中寻找抗结核药物的难度却日益增大。自2000多年前,中华就有利用传统中草药治疗结核病的记载。近年来国内外将热点集中到从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寻找高效的抗结核药物。与中药粗提物或有效组分相比,中药单体化合物具有结构明确,抗菌效果稳定,作用的靶位固定等优点。因此,选择中药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结核分支杆菌新药筛选开发,以及对其药物靶标的筛选和确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微量稀释药敏试验方法(MABA)对28种具有潜在抗结核活性的中药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单一药敏实验和协同药敏实验筛选。根据单一药敏试验,以MIC≦64μg/mL为判断标准,有6种天然植物单体成分表现出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分别为白屈菜红碱(64μg/mL)、白花丹素(64μg/mL)、齐墩果酸(16μg/mL)、蛇麻酮(32μg/mL)、色胺酮(1μg/mL)和胡桐素A (4μg/mL)。通过联合抗菌试验验证了与一线药物有协同抗结核作用的天然单体化合物四种:白花丹素、白屈菜红碱、蛇麻酮和齐墩果酸。MTT试验结果表明,对Vero细胞,天然单体化合物在高浓度时(≧256μg/mL)具有毒性。本文应用定制合成的基因芯片检测了白花丹素对M. tuberculosis H37Rv(ATCC27294)转录组的影响。首次从分子层面探讨了白花丹素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机制。芯片结果表明:以2倍差异表达作为显着性判断标准,在白花丹素的胁迫下,共有274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03个,下调表达基因171个。在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25.9%为未知功能基因,已知的功能基因主要包括:假定蛋白类基因(14.6%)、保守的假定蛋白类(16.1%)、新陈代谢相关基因(5.5%)、编码细胞膜的基因(5.1%)、功能调控类基因(4.4%)。推断的可能机制为:①通过上调GroEL/GroES或DnaK/DnaJ的高表达阻止了结核分枝杆菌新合成蛋白质的聚集;②抑制大量的PE和PPE基因,通过此途径降低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力并通过破坏PE和PPE的蛋白比例来降低其活力;③通过抑制结核菌醇二分支菌酸相关基因(DIM)表达,增加结核分枝杆菌外膜的通透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核分枝杆菌的的抗性减弱、活性降低;④白花丹素具有天然萘醌的化学结构与结核分枝杆菌的甲基萘醌化学结构相似,MenB表达产物是甲基萘醌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 MenB表达被明显抑制,推测可能是在生物学事件中白花丹素与甲基萘醌发生了竞争性抑制;⑤抑制了一些膜蛋白基因和毒力基因,如膜蛋白基因yrbE4B, yrbE1B,毒力基因mce1;⑥抑制了甘油三酯(TG)合成酶基因,降低了结核分支杆菌的应激力。本文数据为进一步研究白花丹素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从芯片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随机抽取了17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结果表明,表达谱芯片的结果与RT-PCR结果一致。本文成功克隆了menB基因和mce1A基因,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menB和pET-28a-mce1A,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的MenB蛋白和Mce1A蛋白。然后用Mce1A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ting检测了结核分枝杆菌Mce1A蛋白的表达,结果随药物浓度增加,Mce1A蛋白表达量降低。可以推断,白花丹素通过抑制结核分支杆菌Mce1A蛋白表达可减弱病菌进入动物细胞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其感染力,间接增强了药物的抗菌能力。

王琼,齐曼古力·吾守尔[9](2012)在《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结核病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难题,20世纪90年代化疗药物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治愈率达到95%以上,并一度认为结核病是可以控制并在全球消失的。然而,结核病的近况并不容乐观,甚至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了结核危机,尤其是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致化疗的有效率下降。现就目前结核菌的耐药情况,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关于耐药结核菌快速检测方法、技术的新进展予以综述。

钟春蕾[10](2012)在《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基因突变位点的克隆及其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克隆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常见基因突变位点,为核酸薄膜导流杂交技术快速检测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基因突变提供阳性对照,以助判断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有无耐药。方法:前期研究发现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基因常见的4个突变位点和6个突变形式,选择6株含有上述突变特征的临床分离株,PCR扩增其rpoB、katG基因片段进行T-A克隆,采用HindⅢ和EcorⅠ双酶切、PCR扩增及重组质粒测序鉴定重组质粒。核酸薄膜导流杂交技术检测此6个临床分离株的rpoB、katG基因片段。结果:构建了6个含有rpoB、katG基因不同突变类型的重组质粒,三种方法鉴定明确重组质粒含有正确序列。核酸薄膜导流杂交技术检测6个临床分离株的rppB、katG基因片段结果显示在预期的位置显示阳性斑点。结论:重组质粒可以作为核酸薄膜导流杂交技术检测临床标本时提示结核分枝杆菌有无耐药的稳定的阳性对照。

二、结核分支杆菌耐吡嗪酰胺分离株pncA基因突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核分支杆菌耐吡嗪酰胺分离株pncA基因突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因芯片应用效果评价及耐药基因突变与治疗结局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诊断价值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耐药基因突变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关联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突变检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结核病概况
        1.1 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
        1.2 结核分枝杆菌特征
        1.3 结核分枝杆菌的危害
        1.4 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二节 耐药结核病的诊断及其治疗
        2.1 耐药结核病概况
        2.2 耐药结核病的诊断
        2.3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第三节 吡嗪酰胺概况
        3.1 吡嗪酰胺耐药概况
        3.2 吡嗪酰胺的耐药机制
        3.3 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治疗
        3.4 pncA基因与酶活性测定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pncA突变类型统计
    3.2 pncA的质粒构建
    3.3 蛋白表达与酶活性测定
    3.4 pncA蛋白相对分子量鉴定
    3.5 pncA-11位点突变表达量考察
    3.6 人工合成靶序列熔解曲线分析结果
    3.7 吡嗪酰胺耐药体系考察
    3.8 临床标本检测
    3.9 三种检测结果比对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英文缩写索引
致谢

(4)磁珠富集法提高痰涂片结核菌检出率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pncA和rpsA的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磁珠富集法提高痰涂片结核菌检出率研究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DR-TB临床分离株中fi比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pncA和rpsA的突变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ADAM33基因多态性及单体型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肺功能检查
        2.2 流行病学调查
        2.3 实验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慢阻肺的综合评估
    2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
    3 ADAM33基因V4、F+1位点连锁不平衡及单体型分析
    4 ADAM33基因V4、F+1位点基因型频率的分布
    5 ADAM33基因V4、F+1等位基因频率
    6 慢阻肺组ADAM33基因V4、F+1位点的基因型与肺功能的关系
    7 慢阻肺组ADAM33基因V4、F+1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讨论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状
    2 慢阻肺的病理、病理生理改变
    3 慢阻肺的发病机制
    4 慢阻肺的遗传学研究
    6 ADAM33基因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子学机制
    7 ADAM33基因多态性与慢阻肺的相关性
    8 慢阻肺的综合评估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杆菌PncA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引物及探针
    1.4 痰液涂片抗酸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TB-DNA
    1.5 PCR扩增Pnc A突变基因及与p MD20-T载体连接
    1.6 构建Pnc A突变基因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1.7 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组临床标本Pnc A突变基因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PCR扩增Pnc A突变基因目的片段
    2.2 重组质粒酶切和PCR鉴定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Pnc A基因标准曲线建立
    2.4 各组Pnc A突变基因表达水平比较
    2.5 抗酸染色结果与Pnc A突变基因表达水平关系
3 讨论

(7)河南省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基因pnc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菌株来源
    2 吡嗪酰胺药敏试验
        2.1 菌悬液制备
        2.2 稀释接种
        2.3 PZA液体药敏试验
    3 DNA的提取
    4 引物设计以及PCR反应
    5 DNA序列分析
结果
    1结核分枝杆菌对PZA的敏感性
    2 PCR扩增结果
    3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pncA的基因突变情况
讨论

(8)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筛选及白花丹素对H37Rv转录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结核病概述
        1.1 结核病的危害与流行现状
        1.2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3 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章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2.1 结核分枝杆菌的固有耐药性
        2.2 结核分枝杆菌的获得性耐药
    第三章 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3.1 基因芯片的概念及原理
        3.2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抗结核分枝杆菌植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4.1 萜类
        4.2 黄酮类
        4.3 生物碱类
        4.4 香豆素类
        4.5 甾体类和醌类
        4.6 植物粗提物
第二篇 实验部分
    第一章 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的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白花丹素对标准菌株 H37RV(ATCC27294)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靶基因 menB 和 mce1A 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Western blot 验证芯片结果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
2 结核病的耐药现状
3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
    3.1 INH耐药机制
    3.2 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
    3.3 链霉素耐药的分子机制
    3.4 吡嗪酰胺耐药机制
    3.5 链霉素耐药机制
    3.6 药物外排泵基因突变
4 快速检测耐药结核菌的方法与技术
    4.1 直接测序技术
    4.2 基因芯片技术
    4.3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4.4 反向线性点杂交技术
    4.5 核酸试纸条检测法
    4.6 焦磷酸测序技术
    4.7 探针熔解分析法
5 结 语

(10)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基因突变位点的克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结核分支杆菌耐吡嗪酰胺分离株pncA基因突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因芯片应用效果评价及耐药基因突变与治疗结局关联研究[D]. 王丹吉. 东南大学, 2019(05)
  • [2]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突变检测及机制研究[D]. 吕嘉杰. 厦门大学, 2019(09)
  • [3]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分子特征分析[J]. 罗振华,钱雪琴,范齐文,方欢英,郭建,吴文娟.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5(09)
  • [4]磁珠富集法提高痰涂片结核菌检出率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pncA和rpsA的突变研究[D]. 王晓波.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4(03)
  • [5]ADAM33基因多态性及单体型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王琼.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6]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杆菌PncA基因突变研究[J]. 杨小蓉,陈少莲,卢景辉,丁彩屏. 临床医学工程, 2013(12)
  • [7]河南省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基因pncA分析[J]. 石洁,李辉,马晓光,闫国蕊,邢进,袁留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09)
  • [8]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筛选及白花丹素对H37Rv转录组的影响[D]. 叶海青. 吉林大学, 2013(08)
  • [9]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琼,齐曼古力·吾守尔. 医学综述, 2012(22)
  • [10]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基因突变位点的克隆及其应用[D]. 钟春蕾. 遵义医学院, 2012(05)


吡嗪酰胺论文 耐药结核病论文 基因突变论文 肺结核论文 突变理论论文

上一篇:“入世”挑战政府
下一篇:销售与免费援助计划相关的免税商品是否可以抵扣进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