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基于Windows CE的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基于Windows CE的串行通信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苏慧娇[1](2021)在《电能表检定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

曹界宇[2](2021)在《基于网络RTK的无人机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已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RTK技术在无人机上的使用需求也日益增多。但常规RTK技术应用在无人机定位上,存在操作繁琐、携带不便、无人机作业范围小以及定位精度可靠性较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网络RTK的无人机定位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无人机高精度定位系统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提出系统一体化、小型化总体设计方案。针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完成基于ARM处理器的系统硬件平台方案选型及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平台方案选型。(2)针对系统硬件平台,在考虑噪音干扰、串扰等因素的基础上完成了电路原理图设计及PCB电路板设计。针对系统软件平台,完成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包括交叉编译环境搭建、u-boot移植、Linux内核裁剪与移植、根文件系统构建以及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实现了嵌入式ARM+Linux系统软硬件一体化设计。(3)在系统软硬件平台基础上,设计了无人机定位系统软件。基于串口通信方式,实现了流动站GNSS板卡数据的实时获取,并根据NMEA-0183电文格式对流动站GNSS数据实时解码;基于Ntrip通信方式,实现了网络参考站差分数据的实时获取,并根据RTCM报文格式对网络参考站差分数据实时解码;基于GNSS板卡,实现RTK差分数据解算;最后通过CAN总线通信方式,将RTK差分定位数据发送给无人机,实现无人机高精度定位。最后从系统硬件电路、系统功能以及系统非功能三个方面对本文设计的网络RTK无人机定位系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设计的要求,达到预期效果。

毕凌志[3](2021)在《基于Exynos 4412 SCP平台的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文中研究指明出砂冷采技术是油藏开采的重要工艺,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严重的出砂会给油田的正常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传统的出砂监测系统功能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操作,无法实时、动态地查看出砂状况。针对该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系统,以提高出砂监测能力,保障油气井生产安全。本文设计的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是以传统的出砂监测系统为基础,利用超声相控阵列传感器实时采集出砂数据,基于Exynos 4412 SCP平台实现数据存储、数据上传以及数据显示,提供实时数据查看、历史数据查询、远程监测、井口定位以及数据异常报警等功能,从而实现油气井出砂状况的实时监测。首先,本文从出砂监测算法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传统出砂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可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出砂在线监测。其次,通过对出砂在线监测终端的内容界定和功能定位,设计了监测系统的整体实现方案。再次,完成了出砂数据采集模块、在线监测终端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利用结构化查询语言将出砂信息存储到SQLite数据库,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出砂信息实时传送至One NET物联网云平台,利用Qt界面开发技术,设计了出砂在线监测终端的人机交互界面。最后,搭建室内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模拟实验环境,对监测终端进行测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运行稳定,性能良好。本文完成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为能及时发现出砂异常,在关键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了指导性意义,设计的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为实现数字油田和智慧油田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岳宇航[4](2021)在《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现如今,物联网技术将世界变成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嵌入式设备与物联网的结合成为了嵌入式技术发展的真正未来。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在国内呈现需求日益旺盛的态势。而天然气的开发环境恶劣,天然气井控制器的应用就为天然气开采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的气井控制器的设计以进口CPU为主,国产龙芯CPU的发展为我国摆脱技术依赖提供了新的支持。基于此,本课题开发了一款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通过对天然气井场远程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天然气井场仪表数据采集和设备的控制的气井控制器的设计方案。该控制器以Loongson 1B CPU作为主控制器,操作系统为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各电路模块的芯片尽量选用国产芯片,以达到气井控制器的国产最大化。该气井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包括Loongson 1B核心板和底板设计。底板设计包括:3个外围电路设计:电源电路、RTC电路、EEPROM存储电路;2个本体I/O端口设计:AI电路、TTS语音输出电路;4个本体通信端口模块设计:RS232电路、RS485电路、华为2/3/4G通信电路、以太网电路。软件设计中完成了驱动设计以及应用程序设计。通过功能测试,验证了该国产气井控制器的设计可行性,完成了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刘烜骥[5](2021)在《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担负着全国粮仓的重任,但黑龙江地处寒地区域,昼夜温差较大,为保证水稻生产的质量,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在温室大棚内对水稻进行秧苗培育,保证水稻在育秧阶段的环境因素保持在利于秧苗成长的范围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温室大棚的管理逐渐与物联网、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发展出了一批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智能管理技术,但在针对地域性的寒地水稻育秧方面的大棚管理系统应用还比较缺乏。因此,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智能温室大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总结国内外温室大棚的相关技术经验,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无线传输技术,依托ARM开发板,以嵌入式Linux为系统架构的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本文在前人智能温室系统的研究成果上,针对严寒地区的水稻育秧管理系统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育秧大棚管理过程中的相关环境因素监测和控制调节操作,设计了一套针对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下位机监测和设备控制器。采集终端节点的设计采用传感器与CC2530芯片相结合的方式。核心板采用ARM8内核的嵌入式S5PV210处理器进行网关的开发,外接液晶触摸显示器、协调器、执行器和USB摄像头,并配备多类型的终端接口,将控制设备接到执行器的各个端口,各个控制器能够在手动控制模式和自动控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通过触摸屏完成对控制设备开关的激活,也可以进行相关阈值参数的预设置。网关通过协调器与各传感器采集终端对接,控制传感器对水稻育秧期间的环境参数进行采集和上传,并在屏幕相关界面上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显示。(2)采用ZigBee网络技术,对协调器、执行器、传感器进行ZigBee的组网操作,通过代码的烧录将传感器设计为基于ZigBee协议的无线数据采集终端,构建了以协调器为核心的星型ZigBee网络,实现了对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度等数据的采集工作。(3)上位机软件设计方面通过对比选择,在ARM8开发板上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主要完成对于U-Boot引导载入程序、Linux内核以及根文件系统的配置、裁剪和移植,采用QT实现触摸屏上人机交互界面的显示,设计有控制、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设置、监控等五大模块。通过在农场的育秧大棚监测和控制试验表明,本管理系统能对育秧大棚内部的环境因素进行长期准确的监测,数据传输稳定性良好,上位机显示界面清晰准确、操作方便,执行控制器能及时对育秧大棚环境进行自动调节,保证水稻秧苗的正常生长。本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能减少人工成本、利于秧苗提高生长质量,为物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寒地水稻育秧管理领域的应用提供部分思路和参考意见。

郭涛[6](2021)在《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处理器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运算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对于所使用工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一般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Linux,安卓等还不能满足工业级别的安全要求,这就对既能够达到工业级安全认证要求,又可以快速运算的嵌入式系统产生了迫切的需求。本文所阐述的是一款同时拥有IEC 61508安全完整性三级认证(SIL 3)和共通准则第六级(EAL 4+)等高级认证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ThreadX RTOS。它由Express Logic公司(现已被微软收购)开发,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与其它实时操作系统不同,ThreadX具有通用性,使基于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简化指令集计算机)和 DSP(Digital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的小型微控制器的应用程序易于升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基带,以及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中。i.MX 6Quad则是由恩智浦(NXP)公司研发的搭载了四个Cortex-A9内核的高性能四核处理器。Cortex-A9处理器是由ARM推出的一款,基于ARMv7架构的多核处理器,Cortex-A9多核处理器是第一次结合了 Cortex架构以及用于可以扩展性能的多处理能力的ARM架构处理器。ARM DS-5是我们选择用来开发Cortex-A9处理器的集成开发环境,它是由ARM官方推出的一款,基于Eclipse的调试器,它可以用来调试全部的ARM处理器,其中包括:较早的ARMv9、ARMv11等系列处理器,以及较新的Cortex-A7、Cortex-A9、Cortex-A15 等 Cortex-A 系列,以及 Cortex-R 系列和 Cortex-M 处理器。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ARM DS-5开发平台设计ThreadX RT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详细介绍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技术,完成在i.MX 6Quad四核高性能处理器上的各项移植工作。

韩威[7](2021)在《激光振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激光打标是使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激光进行标刻,因为其速度快、稳定性好、打标质量高等优势,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需求还在日益增加。激光振镜控制卡作为激光打标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以前一直依靠国外进口,长期以来存在着价格昂贵、维修麻烦、技术落后等问题。且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控制卡大多采用基于FPGA+DSP的方案,该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因此,本文使用树莓派,基于linux系统对控制卡进行了的相关研究。本文详细分析了激光振镜控制卡的原理及设计方案,在深入研究了目前主流的基于FPGA的控制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linux系统的激光振镜控制卡的设计思想,相较于传统的激光振镜控制卡,使用树莓派不仅拥有传统FPGA+DSP的方案的大部分优点,并且还有体积小巧、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方便使用、可拓展性强等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激光打标的组成、打标原理、行业背景及其现状。在对设计方案作简要介绍以后,详细讨论了激光振镜控制卡的软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了上位机通信部分、基于xy2-100协议的振镜控制部分、控制卡插补算法的研究部分。并通过软硬件调试,最终实现了从使用控制卡与上位机的通信,解析数据进行插补算法运算,输出基于xy2-100协议的数字信号控制激光振镜打标的目的。

边晓东[8](2021)在《基于IGH主站的EtherCAT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化、大数据化、智能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现场总线由于存在传输速度慢、兼容性差和成本高等缺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环境的要求。伴随着工业以太网的不断发展,德国Beckhoff公司推出的EtherCAT技术凭借着其数据传输效率高、实时性好、拓扑结构灵活和成本低等特点,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工业厂商使用。本文在对工业以太网技术和如何在嵌入式硬件平台上承载Linux操作系统技术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前提下,使得IGH EtherCAT主站可以运行于嵌入式平台中,研究设计了基于IGH主站的EtherCAT分布式控制系统。首先,在主站设计方面,本文围绕ARM架构的Exynos 4412处理器芯片和100M高速的DM9621以太网控制芯片搭建了安装有Linux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在Linux操作系统上安装了实时性能优越的开源IGH EtherCAT主站,通过QT设计了主站软件界面,完成了对IGH主站的进一步开发,实现了主站和用户之间的交互。然后,在从站设计方面,选用了 LAN9252和ET1100作为本文的从站控制器(ESC),STM32作为从站处理器,搭建了从站以太网模型架构。研究了 EtherCAT数据帧组成、寻址方式、CoE应用层协议和状态机机制等,针对EtherCAT过程数据通信结构,使用了 PDO通信服务,建立了主从站的周期性数据通信。接着,以从站处理器为核心,实现了常规的IO控制功能,并开发了以FPGA为驱动的数据采集模块,以实现本系统的应用性能。最后,在测试方面,通过Wireshark软件对主从站通信数据抓包,以验证该系统数据通信性能,经过验证,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延时和抖动均在us级,符合研究预期。随后通过主站界面分别控制IO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发现执行模块均能正常运行并能通过主站界面实现管理和控制功能,其中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波形绘制,发现系统的实时性能以及数据准确度均能达到预期目标。经过多方面测试,本文设计的基于IGH主站的EtherCAT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实时性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李哲[9](2021)在《基于双通信模式的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等需求急剧增长,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枢纽得到了蓬勃发展。桥梁建设朝着大跨度的方向迈进,但与此同时各地桥梁事故频发,给社会的安定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支座是桥梁承载荷重的重要结构装置,也是整个桥体结构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诸多桥梁均是因支座损坏后,梁间产生互相碰撞和移位,造成了严重的坍塌。因此,支座成为桥梁健康监测的重点监测对象之一。由于支座安装位置的隐蔽性和特殊性,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现有的监测系统,虽然实现了全自动化监测功能,但采用单一的有线传输或者无线传输的通信架构,仍存在传输距离受限和可靠性差等缺陷。因此,本文将4G无线传输技术与RS-422有线传输技术合理融合,综合考虑桥梁监测系统的通信稳定性、灵活性和共享性等需求,针对大跨度桥梁设计并实现了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完成了桥梁支座应力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首先,结合课题的应用背景,分析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的性能和功能需求,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框架、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其次,对传感器进行选型,设计传感器匹配模块、信号调理模块和模数转换(Analogue to Digital Conversion,ADC)模块,将传感器输出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数据采集节点的核心控制器——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然后,基于 FPGA 芯片XC6SLX45-2CSG324设计数据采集节点的驱动时钟程序、ADC模块配置程序和通信程序,配合数据采集节点硬件模块和通信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的功能。最后,使用太阳能供电模块、市电供电模块和控制器搭建了用于数据采集节点的双供电系统。(2)完成了桥梁支座应力监测服务器的设计。首先,基于阿里云平台的MySQL数据库设计数据表,实现数据有序存储。其次,使用Java数据库连接技术(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JDBC)实现通信服务器与MySQL数据库的连接。然后,使用IOT Service软件对4G数据传输单元(4G Data Transfer Unit,4G DTU)进行配置,实现数据4G传输。最后,设计了多线程4G通信服务器程序、多线程串口通信服务器程序、最小二乘法数据处理程序、通信切换程序和实时报警程序,配合云服务器、桥址现场服务器和数据库,实现了服务器端的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实时报警等功能。本文基于模拟支座实验平台对数据采集系统的采集精度和监测服务器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配合实验室拉伸压力试验机使用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精度在2.4%以内,监测服务器各项功能均可有效运行。

曹嘉伟[10](2021)在《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基于电池模拟器的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各类工业用车辆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去燃油化趋势,其中就包括工业生产作业中广泛使用的叉车。电动叉车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搬运车辆,具有易操作、噪声小、安全环保等特点,相比传统的内燃叉车更适合于室内等小空间作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电动叉车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电动叉车以车内装载的动力电池组为动力源,动力电池的相关技术成为电动叉车性能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必须有一套针对电动叉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来实现对电池的监测和保护,延长电池寿命,最大程度地发挥电池的性能。本文以锂动力电池作为电动叉车的动力源和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对象,对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了一款专门针对电动叉车的集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参数检测、充电检测、充放电控制、SOC估算、电池均衡控制管理以及CAN通信等功能为一体的电池管理系统。本文重点从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设计。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封装独立的电路逻辑功能,深入研究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方式,将整个系统分为电源模块、主控模块、从控模块和单体电压采集模块四大部分。采用Freescale公司的16位汽车级微控制器MC9S12DG256和ST公司的STM8L151系列单片机分别作为主控和从控模块的MCU,电池电压采集芯片使用Linear公司的第三代多节电池的电池组监视器LTC6804,并辅以外围电路了搭建了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部分。通过编写软件实现了各硬件模块相应的功能,包括单体电压、组电压、温度和电流等电池特征信息的精确采集,电池均衡的智能化控制,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SOC估算算法进行了修正,设计的故障切断和保护管理的功能让运行更具安全性,此外还制定了系统和上位机的CAN通信协议,实现了系统实时的数据上传和命令接收。本文还对电池管理系统的测试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设计了一款可用于模拟真实电池的单体电池模拟器,并且组建了电池模拟器平台,解决了使用真实动力电池组测试管理系统部分功能所带来的效率和安全性问题。在最后,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电池管理系统的参数采集性能和部分功能进行验证和测试,实验结果论证了本文所设计电池管理系统的可用性。

二、基于Windows CE的串行通信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indows CE的串行通信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网络RTK的无人机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系统软硬件平台方案选择
    2.4 网络RTK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软硬件平台设计
    3.1 系统硬件设计
    3.2 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定位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4.1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4.2 流动站GNSS链路设计
    4.3 网络参考站差分链路设计
    4.4 RTK差分定位解算
    4.5 CAN通信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平台
    5.2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5.3 系统功能测试
    5.4 系统非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Exynos 4412 SCP平台的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出砂监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物联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系统模型
    2.1 出砂在线监测原理
        2.1.1 超声相控阵列出砂传感器的模型结构
        2.1.2 近场接收聚焦理论模型
        2.1.3 出砂信号滤波算法
    2.2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
    2.3 出砂在线监测工控机
        2.3.1 出砂在线监测工控机说明
        2.3.2 基于LabVIEW的油气井出砂监测上位机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总体方案设计
    3.1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功能需求分析
        3.1.1 出砂数据接收
        3.1.2 出砂数据存储
        3.1.3 出砂数据上传
        3.1.4 出砂数据显示
        3.1.5 油气井口定位
    3.2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终端整体实现方案
    3.3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终端系统设计
        3.3.1 Exynos 4412 SCP开发平台
        3.3.2 终端操作系统
        3.3.3 物联网云平台
        3.3.4 数据库平台
        3.3.5 人机交互界面
    3.4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开发环境搭建
        3.4.1 搭建出砂监测终端交叉编译环境
        3.4.2 移植出砂监测物联网终端Linux操作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数据通信与存储设计
    4.1 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软件总体设计
    4.2 出砂数据接收通信模块设计
        4.2.1 出砂数据通信协议分析
        4.2.2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3 出砂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4.3.1 移植SQLite3数据库
        4.3.2 数据库程序设计
    4.4 出砂数据上传模块设计
        4.4.1 出砂数据上传通信协议选择
        4.4.2 Socket套接字网络通信
        4.4.3 数据上传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定位与交互界面设计
    5.1 出砂井口GPS定位模块设计
        5.1.1 GPS定位原理
        5.1.2 GPS定位模块的选择与通信协议
        5.1.3 GPS定位模块采集程序设计
        5.1.4 GPS定位信息上传OneNET云
    5.2 出砂监测终端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5.2.1 Qt开发平台
        5.2.2 Qt/Embedded环境创建
        5.2.3 出砂监测终端界面程序设计
    5.3 OneNET云平台配置与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测试
    6.1 出砂在线监测终端测试
        6.1.1 出砂数据采集模块测试
        6.1.2 GPS定位模块测试
        6.1.3 终端系统整体测试
    6.2 出砂物联网监测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架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框架设计
    2.1 龙芯气井RTU开发简述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4 Loongson1B核心板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3.2 硬件开发环境及开发步骤
    3.3 外围电路设计
        3.3.1 电源电路模块设计
        3.3.2 RTC电路模块设计
        3.3.3 EEPROM电路模块设计
    3.4 RTU本体I/O端口设计
        3.4.1 AI模块的设计
        3.4.2 TTS模块的设计
    3.5 RTU本体通信端口设计
        3.5.1 RS232 电路模块的设计
        3.5.2 RS485 电路模块设计
        3.5.3 华为2/3/4G通讯模组模块的设计
        3.5.4 MII模块的设计
    3.6 LED指示灯模块的设计
    3.7 PCB板的设计与制作
    3.8 PCB板的焊接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4.2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
        4.2.1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构建
        4.2.2 在主机搭建Linux环境
    4.3 龙芯RTU驱动程序设计
        4.3.1 RTC模块驱动设计
        4.3.2 AT24C64 EEPROM的 IIC设备驱动设计
        4.3.3 以太网通信模块驱动设计
        4.3.4 4G通信驱动设计
        4.3.5 UART串口通信模块驱动设计
        4.3.6 模拟量输入模块驱动设计
    4.4 Modbus通信协议
    4.5 龙芯RTU应用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实现与测试
    5.1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实现
        5.1.1 RTU外部接口连线
        5.1.2 设置终端仿真程序
        5.1.3 恢复和更新Linux系统
        5.1.4 应用程序的移植
    5.2 基于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的测试与仿真
        5.2.1 测试环境所需工具
        5.2.2 功能模块的运行与测试
        5.2.3 仿真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方案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要点
    2.2 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架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的选取与设计
    3.1 网关硬件平台设计
        3.1.1 网关处理器的选型
        3.1.2 基于S5PV210 处理器的网关
    3.2 主控芯片的选型
    3.3 协调器与路由节点
    3.4 传感器的选型与设计
        3.4.1 温湿度传感器节点
        3.4.2 光照传感器节点
        3.4.3 二氧化碳传感器节点
    3.5 控制器节点
    3.6 模块节点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选择
    4.2 搭建Linux交叉编译环境
    4.3 Boot Loader的选择和移植
        4.3.1 Boot Loader的选择
        4.3.2 U-BOOT的启动过程
        4.3.3 U-BOOT的移植
    4.4 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剪与移植
        4.4.1 Linux内核体系结构
        4.4.2 Linux内核的移植
        4.4.3 根文件系统的建立
    4.5 Zig Bee网络设计与搭建
        4.5.1 Zig Bee协议架构
        4.5.2 Zig Bee组网方案
        4.5.3 Zig Bee代码
        4.5.4 搭建Zig Bee网络
    4.6 人机交互界面
        4.6.1 QT环境变量配置
        4.6.2 QT图形界面的设计
    4.7 驱动程序的设计
        4.7.1 温湿度传感器的程序设计
        4.7.2 光照传感器的程序设计
        4.7.3 二氧化碳传感器的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试验条件
    5.2 试验时间地点
    5.3 试验方法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个人情况
    教育背景
    科研经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为什么要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1.1.2 操作系统移植的目的与必要性
    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ThreadX RTOS研究现状
        1.2.2 i.MX处理器研究现状
    1.3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的主流技术
        1.3.1 Linux移植
        1.3.2 BootLoad选择及对比
        1.3.3 移植方案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开发环境
    2.1 开发平台
    2.2 硬件环境
        2.2.1 i.MX 6Quad处理器
        2.2.2 JLink调试器
    2.3 软件环境
        2.3.1 ThreadX RTOS代码
        2.3.2 固件库代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植方案
    3.1 移植方案综述
    3.2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
        3.2.1 i.MX6Q开发板启动流程
        3.2.2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方案设计
    3.3 固件库移植
        3.3.1 SDK中的文档
        3.3.2 裁剪固件库
        3.3.3 C语言部分移植
        3.3.4 汇编部分移植
    3.4 GUIX移植
        3.4.1 使用guix_medical例程
        3.4.2 使用GUIX Studio更改配置
        3.4.3 添加入ThreadX RTOS工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实现
    4.1 ThreadX RTOS产品介绍
    4.2 ThreadX RTOS工作机制
        4.2.1 初始化
        4.2.2 线程执行
        4.2.3 中断服务例程
        4.2.4 程序定时器
    4.3 软件部分
        4.3.1 源代码
        4.3.2 工程属性
    4.4 硬件部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件库移植实现
    5.1 固件库综述
        5.1.1 什么是固件库
        5.1.2 固件库的优点
    5.2 固件库裁剪
        5.2.1 固件库分析
        5.2.2 固件库裁剪
    5.3 C语言代码移植
        5.3.1 头文件
        5.3.2 armcc兼容GNU C
        5.3.3 修改宏
        5.3.4 设置mmu table
    5.4 汇编代码移植
        5.4.1 ARM汇编语法
        5.4.2 GNU汇编语法
        5.4.3 移植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GUIX移植实现
    6.1 GUIX产品介绍
        6.1.1 GUIX的特性
        6.1.2 GUIX的优点
        6.1.3 GUIX开发工具
        6.1.4 GUIX源代码
    6.2 GUIX Studio的配置
    6.3 GUIX例程移植
        6.3.1 库文件
        6.3.2 头文件
        6.3.3 中断服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驱动编写
    7.1 I2C通信总线驱动
        7.1.1 设备信息及固件库代码分析
        7.1.2 代码实现
    7.2 IPU显示模块驱动
        7.2.1 设备信息及固件库代码分析
        7.2.2 代码实现
    7.3 GT911触屏模块驱动
        7.3.1 硬件分析
        7.3.2 代码实现
        7.3.3 GT911中断配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调试及分析
    8.1 FVP平台调试
        8.1.1 scatterload问题
        8.1.2 应用层GUIX中的问题
    8.2 实机运行
        8.2.1 运行画面
        8.2.2 监控画面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cortexA9.s汇编代码
    附录B I2C驱动代码
        1 bsp_imx6_i2c.h
        2 bsp_imx6_i2c.c
    附录C IPU驱动代码
        1 bsp_imx6_ipu.h
        2 bsp_imx6_ipu.c
    附录D触屏模块驱动关键代码
        1 bsp_imx6_touch.h
        2 bsp_imx6_touch.c
    附录E中断控制器驱动代码
        1 bsp_imx6_touch_eim_int.h
        2 bsp_imx6_touch_eim_int.c
致谢

(7)激光振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激光与激光打标概述
    1.2 激光打标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激光打标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1.2.2 我国激光打标的研究现状
    1.3 激光打标系统的组成
    1.4 本文主要内容
2 控制卡总体结构的研究与设计
    2.1 控制卡的基本介绍
        2.1.1 激光振镜控制系统控制卡简介
        2.1.2 国内外控制卡的研究分析
    2.2 控制卡的设计方案
        2.2.1 控制卡的设计要求
        2.2.2 上位机通信模块设计方案
        2.2.3 振镜控制模块方案
        2.2.4 控制卡插补解决方案
3 控制卡的相关模块设计与研究
    3.1 树莓派开发板
        3.1.1 树莓派开发板简介
        3.1.2 树莓派系统选择
    3.2 Linux系统介绍
    3.3 上位机通信模块
    3.4 TTL转 USB模块
        3.4.1 USB转串口芯片CH340
        3.4.2 TTL-USB模块电路设计
    3.5 单端转差分信号模块
        3.5.1 AM26LV32EIPWR芯片
        3.5.2 差分信号模块电路设计
4 控制卡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整体设计介绍
        4.1.1 C语言介绍
        4.1.2 Wiring Pi介绍
    4.2 xy2-100 协议
        4.2.1 硬件端口定义
        4.2.2 信号描述
    4.3 FPGA实现振镜控制模块
        4.3.1 FPGA简介
        4.3.2 Altera Cyclone IV E系列芯片EP4CE10
        4.3.3 Verilog HDL介绍
        4.3.4 Quartus II介绍
        4.3.5 FPGA时钟管理配置
        4.3.5.1 PLL IP核介绍
        4.3.5.2 PLL IP核配置
        4.3.6 FPGA振镜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
    4.4 树莓派实现振镜控制模块
        4.4.1 Linux多线程
        4.4.2 树莓派多线程配置
        4.4.3 树莓派振镜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
    4.5 上位机通信模块
        4.5.1 UART简介
        4.5.2 串口通信可行性分析
        4.5.3 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5 控制卡的插补算法研究
    5.1 振镜扫描及振镜系统原理
    5.2 控制卡插补原理
        5.2.1 软件插补
        5.2.2 插补方式与方法
    5.3 插补环境
        5.3.1 插补功能模块
        5.3.2 平面坐标化
        5.3.3 扫描速度
    5.4 插补算法
        5.4.1 逐点比较插补算法
        5.4.1.1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
        5.4.1.2 逐点比较法圆弧插补
        5.4.1.3 逐点比较法插补的改进
        5.4.2 时间分割插补算法
        5.4.2.1 时间分割法直线插补
        5.4.2.2 时间分割法圆弧插补
    5.5 控制卡插补算法验证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IGH主站的EtherCAT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EtherCAT协议工作原理
    2.1 EtherCAT概述
    2.2 物理层定义
    2.3 数据帧解析和寻址方式
        2.3.1 数据帧解析
        2.3.2 寻址方式
    2.4 EtherCAT应用层
        2.4.1 EtherCAT应用层协议概述
        2.4.2 CoE应用协议
    2.5 EtherCAT状态机
        2.5.1 EtherCAT从站状态机
        2.5.2 EtherCAT主站状态机
第3章 基于IGH主站的EtherCAT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基于IGH主站的EtherCAT分布式控制整体方案
    3.2 EtherCAT主站单元设计
        3.2.1 EtherCAT主站概述
        3.2.2 IGH EtherCAT主站架构
        3.2.3 IGH EtherCAT主站运行流程
    3.3 EtherCAT从站单元设计
        3.3.1 EtherCAT从站架构
        3.3.2 EtherCAT从站执行单元设计
    3.4 主从站通信设计
        3.4.1 存储同步管理器
        3.4.2 FMMU配置
        3.4.3 过程数据对象配置
第4章 基于IGH主站的EtherCAT分布式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分布式控制系统IGH EtherCAT主站硬件设计
        4.1.1 主站嵌入式平台介绍
        4.1.2 电源模块设计
        4.1.3 以太网接口电路
        4.1.4 显示屏接口电路
    4.2 分布式控制系统从站硬件设计
        4.2.1 从站控制模块设计
        4.2.2 从站处理器设计
    4.3 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4.3.1 FPGA介绍
        4.3.2 FPGA外围电路设计
        4.3.3 AD模块的选择
第5章 基于IGH主站的EtherCAT分布式控制系统从站软件设计
    5.1 IGH EtherCAT从站软件设计
        5.1.1 从站软件总体设计框架
        5.1.2 从站XML配置
        5.1.3 FSMC设计
        5.1.4 周期性数据通信
    5.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5.2.1 FPGA开发环境和设计流程
        5.2.2 FPGA软件设计
第6章 基于QT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主站软件设计与实现
    6.1 QT介绍
    6.2 IGH EtherCAT主站软件设计
        6.2.1 IGH EtherCAT主站安装
        6.2.2 IGH EtherCAT应用程序设计
    6.3 基于QT的主站界面设计与实现
        6.3.1 主站控制界面
        6.3.2 发送和接收数据界面
        6.3.3 命令行界面
第7章 系统测试和结果分析
    7.1 主从站通信网络测试
    7.2 常规IO控制
    7.3 数据采集模块测试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双通信模式的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结构
    2.1 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相关技术
        2.2.1 有线数据传输技术
        2.2.2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
        2.2.3 太阳能供电技术
    2.3 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总体架构
        2.3.1 总体系统架构
        2.3.2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2.3.3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2.3.4 系统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桥梁支座应力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1 传感器选型与应用
        3.1.1 传感器选型
        3.1.2 传感器匹配模块设计
    3.2 数据采集节点硬件设计
        3.2.1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3.2.2 ADC模块设计
        3.2.3 FPGA最小系统设计
        3.2.4 通信系统设计
        3.2.5 供电系统设计
    3.3 数据采集节点控制程序设计
        3.3.1 驱动时钟程序
        3.3.2 ADC模块配置程序
        3.3.3 通信程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桥梁支座应力监测服务器设计
    4.1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介绍
        4.1.1 开发语言和工具
        4.1.2 数据库和管理工具
    4.2 云服务器应用
    4.3 数据库设计及实现
    4.4 服务器功能模块设计
        4.4.1 4G DTU配置
        4.4.2 多线程4G通信服务器程序
        4.4.3 多线程串口通信服务器程序
        4.4.4 最小二乘法数据处理
        4.4.5 通信应急切换程序
        4.4.6 实时报警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应用试验
    5.1 测试环境介绍
    5.2 支座应力数据采集系统测试
        5.2.1 实验介绍
        5.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支座应力监测服务器测试
        5.3.1 实验介绍
        5.3.2 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基于电池模拟器的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池管理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电池管理系统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BMS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概述
    2.2 电动叉车用电池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3 电动叉车用电池管理系统的系统需求及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1.1 主控电路5V供电电源
        3.1.2 从控电路3.3V供电电源
    3.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3.2.1 主控MCU的选型
        3.2.2 实时时钟系统电路
        3.2.3 继电器控制电路
        3.2.4 充电检测电路
        3.2.5 温度采集电路
        3.2.6 通信模块电路
    3.3 从控模块电路设计
        3.3.1 从控MCU的选型和外围电路
        3.3.2 组电压采集电路
        3.3.3 电流采集电路
        3.3.4 绝缘电阻检测电路
    3.4 单体电压采集及均衡模块电路设计
        3.4.1 单体电压采集和方案选择
        3.4.2 均衡控制策略方案选择
        3.4.3 LTC6804 介绍
        3.4.4 单体电压采集电路及均衡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开发环境介绍
        4.1.1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4.1.2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和语言简介
    4.2 BMS嵌入式软件设计的架构
    4.3 嵌入式软件主程序
    4.4 基于LTC6804 的单体电压采集和均衡控制程序
        4.4.1 单体电压采集程序
        4.4.2 均衡控制程序
    4.5 组电压、电流采集程序
        4.5.1 ADC软件校准程序设计
        4.5.2 程序设计
    4.6 温度采集程序
        4.6.1 分段线性拟合法
        4.6.2 程序设计
    4.7 继电器控制和状态迁移程序
        4.7.1 保护控制程序
        4.7.2 充电信号检测程序
    4.8 SOC估算程序
        4.8.1 SOC估算方法
        4.8.2 本文给出的SOC估算方法和程序设计
    4.9 CAN通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
        4.9.1 CAN通信协议制定
        4.9.2 CAN通信程序设计
        4.9.3 基于CAN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电池模拟器的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平台
    5.1 BMS测试平台
    5.2 电池模拟器的设计
        5.2.1 电池模拟器的硬件设计
        5.2.2 电池模拟器的软件设计
    5.3 电池模拟器平台的搭建与测试
        5.3.1 静态电压输出测试
        5.3.2 充放电曲线模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的测试和验证
    6.1 BMS测试环境搭建
    6.2 参数采集测试
        6.2.1 单体电压采集测试
        6.2.2 温度采集测试
        6.2.3 总电压、电流采集测试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保护控制功能测试
        6.3.2 均衡控制功能测试
        6.3.3 SOC估算功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基于Windows CE的串行通信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能表检定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苏慧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基于网络RTK的无人机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曹界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Exynos 4412 SCP平台的油气井出砂在线监测物联网终端[D]. 毕凌志.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基于国产龙芯CPU的气井控制器研究与设计[D]. 岳宇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寒地水稻育秧管理系统的研究[D]. 刘烜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6]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D]. 郭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激光振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韩威.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8]基于IGH主站的EtherCAT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D]. 边晓东. 山东大学, 2021(12)
  • [9]基于双通信模式的桥梁支座应力监测系统设计[D]. 李哲. 山东大学, 2021(11)
  • [10]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基于电池模拟器的测试系统设计[D]. 曹嘉伟. 浙江大学, 2021(08)


ethercat论文 串行通信论文 圆弧插补论文 直线插补论文 模块测试论文

上一篇: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
下一篇:Ru(bipy)_3~(2+)-CO_3~(2-)-SO_3~(2-)-KClO_3体系化学发光法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