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青[1](2021)在《黑龙江岔路口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岔路口斑岩钼矿床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钼矿床。钼矿化自上而下由低品位矿化过渡到高品位矿化;矿化蚀变由中心向外为硅化、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和泥化蚀变。本论文以黑龙江岔路口超大型斑岩钼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高精度年代学、硫化物原位硫铅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以及多种同位素体系,展开了详细的成矿过程与机制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矿石矿物以辉钼矿、黄铁矿为主,矿化与钾化以及绢英岩化密切相关;将成矿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石英+钾长石(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辉钼矿)阶段、石英+辉钼矿+钾长石+绢云母(黄铁矿±萤石)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其中第二阶段为主成矿阶段。矿区发育两期与矿化有关的岩浆侵位事件,分别为浅部的花岗斑岩和深部的细晶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54~148 Ma和~147Ma。岩石有高硅、高碱,弱过铝质,显着负Eu异常的特征,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认为其形成于伸展环境。辉钼矿高精度ID-N-TIMS Re-Os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钼成矿(>90%)与细晶斑岩有关,成矿作用发生在147.67±0.10~147.04±0.12 Ma之间,矿化持续时间仅为0.65 Ma。岔路口矿床的形成是短期且瞬时的,高通量流体是矿床形成的一个关键控制因素。钼同位素研究表明其分馏主要受瑞利分馏控制,较大的钼同位素变化范围(-0.87~+0.95‰)指示流体中超过80%的钼都已经沉淀;从早到晚钼同位素值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多种因素控制钼同位素分馏,沸腾作用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钼和多硫(32S、33S以及34S)同位素的耦合关系表明动力学分馏过程可能是形成斑岩体与辉钼矿微小Δ33S差异的原因。硫化物的原位硫同位素组成(-5.2~+7.8‰,平均值为+2.9‰)具有典型岩浆硫的特征;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组成也与矿区岩浆岩以及区域岩浆热液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一致,均表明钼矿化与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不同成矿阶段流体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明显,控制流体中金属大量沉淀的主导因素是降温导致的矿物溶解度下降而不是绝对金属含量。根据本次系统的研究工作,提出长期、多期次岩浆演化产生的高分异岩浆为钼富集提供有利条件;岔路口矿床的形成与短期瞬时和高通量流体密切相关;中生代岩浆作用提供成矿所需的物质来源;多种因素制约岩浆热液系统钼与多硫同位素的分馏,其中瑞利分馏占主导作用。通过对岔路口超大型钼成矿作用的研究为区域找矿与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现锁[2](2019)在《宁芜盆地马鞍山-芜湖地区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宁芜(南京-芜湖)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一系列与火山-侵入作用有关的热液脉型铜金矿床(点),相对于成矿带内其他盆地,该盆地铜金矿床(点)研究程度不高。且以往所做研究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马鞍山-芜湖地区则缺乏一定的研究,制约了对整个宁芜盆地铜金矿的全面认识。本文以2016年度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马鞍山-芜湖地区铜金矿调查评价”为依托,在大量收集宁芜盆地内铜金矿床(点)地质资料基础上,选择宁芜盆地中部和南部的铜井铜金矿床和龙王山铜矿点为典型矿床点,结合大山金矿点、七里尖工作区、连珠山金矿点、寺山铜金矿点以及小六房金矿点,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和室内岩矿学鉴定以及实验分析工作,较系统地概括了马鞍山-芜湖地区铜金矿床(点)的矿区地质特征、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流体特征等,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研究区铜金矿床(点)的成因,论文主要认识与成果如下:(1)宁芜盆地马鞍山-芜湖地区发育有与火山热液密切相关的大山、铜井、龙王山、连珠山、寺山和小六房铜金矿床(点)。区内铜金矿床的矿石构造主要是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以及浸染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是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穿插结构以及交代残余结构,矿化类型主要是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氧化带偶见铜蓝以及褐铁矿等,围岩蚀变主要发育有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以及绢云母化,具有火山热液型铜矿床的特点。其中,对铜井金铜矿床与龙王山铜矿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成矿期次可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又细分为石英-菱铁矿-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斑铜矿阶段以及碳酸盐阶段或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2)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大山金矿点钾长花岗岩年龄为127.9±2.1Ma;七里尖工作区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29.3±1.9Ma;铜井金铜矿床二长斑岩年龄为134.8±3.7Ma;龙王山铜金矿点二长闪长岩年龄为135.9±5.6Ma,粗安岩年龄为129.1±2.6Ma,粗安质火山角砾岩年龄为131.2±3.6Ma;小六房金矿点石英闪长岩年龄为129.2±2.4Ma;同时,黄铁矿Rb-Sr测年显示,铜井金铜矿床成矿年龄为119.4±2.1Ma,龙王山铜矿点成矿年龄为129.2±2.3Ma,成岩成矿年代均为早白垩世,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第二阶段成岩、第二向第三阶段过渡成矿作用的产物。(3)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马鞍山-芜湖地区各铜金矿床岩浆岩均为中酸性岩,且可能属于同一岩浆演化系统,同时岩浆演化过程中,逐渐向富钾方向演化;研究区铜金矿床岩浆源区可能为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交代的富集地幔,且岩浆在上升和演化过程中有地壳物质的混入。(4)构造判别图解显示,研究区内除大山金矿点外,其余铜金矿床点的成岩成矿作用均处于火山弧环境,表明其形成于挤压-伸展的构造背景。(5)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马鞍山-芜湖地区铜金矿床点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中低盐度体系为特征,且成矿流体可能来自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同时,包裹体成分分析指示铜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为贫CO2的H2O-NaCl体系。(6)通过室内镜下观察以及电子探针面扫,在马鞍山-芜湖地区的铜井金铜矿床和龙王山铜金矿点发现了金的独立矿物呈他形-半自形粒状镶嵌于热液成矿期的黄铁矿颗粒之中,粒径约几十微米,能谱图显示为自然金或银金矿。(7)马鞍山-芜湖地区铜金矿床赋矿层位主要为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娘娘山组火山岩以及黄马青组砂岩,其中以龙王山组火山岩较为突出;断裂是盆地内主要的控矿、赋矿构造,多形成构造破碎带,为容矿创造了条件;铜金矿床形成与姑山以及娘娘山火山旋回有关,同期花岗岩类可能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和部分成矿物质;因而,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因素均与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8)马鞍山-芜湖地区铜金矿床成矿机制与宁芜北部晚期铜金成矿较为一致,表现为晚期姑山-娘娘山旋回时期,在火山期后热液与同期花岗质岩浆的共同作用下,大量Cu、Au等元素从围岩中活化迁移而出,后期不断与大气降水混合,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含矿热液沿着压扭性断裂上升充填至早期火山岩或基底地层裂隙中沉淀成矿。
司秋亮[3](2018)在《大兴安岭中段扎兰屯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广泛分布,由于缺少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关于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问题,至今意见尚不一致,因此,对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开展更多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已十分必要。本文选择大兴安岭中段扎兰屯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多年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了典型剖面,采集了系统样品,综合运用岩石学、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年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主要获得如下认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剖面测量和岩相学研究,确定了各组主要岩石类型,划分了火山旋回、火山韵律和火山岩相。塔木兰沟组和梅勒图组以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以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玛尼吐组以中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可划分为3个旋回,从早到晚分别为塔木兰沟旋回,满克头鄂博—玛尼吐旋回,白音高老—一梅勒图旋回。研究区划分了6个火山岩相,分别为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爆发沉积相、火山碎屑流相、次火山岩相。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塔木兰沟组形成于158~150Ma,属于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形成于152~135Ma,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玛尼吐组形成与149~131Ma,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白音高老组形成于129~118Ma,属于早白垩世;梅勒图组形成于130~118Ma,属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岩浆来源较复杂,有的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也有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和早白垩世梅勒图组原始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的混;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原始岩浆来源于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作用起始于晚侏罗世,持续到早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早白垩世中期火山岩同样形成于伸展环境,但同时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古太平洋俯冲的双重影响。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和整个大兴安岭地区的火山活动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的影响,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开始时间比大兴安岭北段晚,与大兴安岭南段的火山活动基本同期,从晚侏罗世开始,到早白垩世中期结束。
宋国学,秦克章,王乐,郭继海,李真真,佟匡胤,邹心宇,李光明[4](2015)在《黑龙江多宝山矿田争光金矿床类型、U-Pb年代学及古火山机构》文中研究表明争光金矿床(伴生锌)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多宝山Cu-Au-Mo成矿带南东端,构造上处于古亚洲成矿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成矿构造域的叠加部位。该金矿距北西向的多宝山铜金矿和铜山铜矿分别约为10km和5km,因此,深入研究其成矿时代、成因类型归属,理清与多宝山铜金矿-铜山铜矿的关系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争光金矿赋矿围岩为奥陶系多宝山组安山质火山岩地层,发育爆发相、溢流相、火山碎屑流相、火山沉积相等,且爆发相和喷溢相交替出现,具有喷发时期熔岩溢流与火山碎屑物的喷发交替进行或具多旋回火山活动的特征;根据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的空间展布及岩相变化特征,推测矿区内发育有古火山机构。受后期北西向构造影响,火山岩地层具北西向弱定向变形特征。含金脉系呈脉状、网脉状沿北西向、北东向及南北向构造产出;矿石矿物以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为主,金以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的形式赋存于上述硫化物中,部分赋存在石英中。综合脉系特征、矿物组合、蚀变类型、闪锌矿Fe含量等,本文明确提出该矿床为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对矿区内发育的成矿后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及长石斑岩等脉岩的锆石U-Pb测年结果初步厘定争光金矿金成矿作用早于454Ma。综合判断争光金矿与多宝山含金斑岩铜矿、铜山铜矿同形成于480454Ma受古亚洲洋俯冲作用控制的岛弧背景,构成完整的斑岩Cu-Au与中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Au成矿系统。
王科强[5](2015)在《浙西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矿作用》文中认为钦—杭成矿带2009年被列入中国重点找矿区带。浙西地区作为钦—杭成矿带东段的一部分,地质背景复杂多样,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内生金属成矿作用与中生代花岗岩类关系密切。论文依托于《江绍拼合带中西段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项目,在3年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利用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常量、微量、稀土)、Rb-Sr、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硫氢氧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区内的典型矿床、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区内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时空演化、岩浆特征与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阐明区内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时空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成果对指导浙西地区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提出浙西地区具有“构造控岩,岩体控矿”的成岩成矿特征。在系统总结区域内岩浆岩年代学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及本次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大量继承性锆石年龄的基础上,重塑了浙西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使得从构造-岩浆演化历史角度上理解浙西地区的成矿作用成为可能。将开化桐村斑岩型钼(铜)矿床、常山里山岭斑岩型铜矿床、常山岩前岩浆热液型钨锡(萤石)矿床、金华银坑斑岩型钼矿床作为典型矿床加以系统研究。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对常山兰花坞、建德岭后、淳安儒洪(铜山)、遂昌治岭头等内生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进行了准确厘定,使得从成矿空间、成矿时间、成矿物质来源上研究浙西地区的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成为可能。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准确厘定了研究区内中生代与成矿有关花岗岩的形成年龄,首次将浙西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划分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172-158Ma)、燕山晚期第一阶段(144~127Ma)、燕山晚期第二阶段(114-108Ma)3期。对各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石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源区、大地构造背景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起了研究区内岩浆岩的构造—岩石组合框架及时空分布特点,为探讨区内中生代构造一岩浆演化历史及其成岩成矿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依据。在进行典型矿床研究、总结区域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基础上,依据成矿系统理论,首次将浙西地区中生代成矿系统分为2个成矿系统类、4个成矿系统和6个矿床系列。建立了燕山期3阶段区域成矿演化模式与找矿模型,指出了浙西地区下一步找矿勘查的主攻矿种和矿床类型。指出从赣东北→浙西→长江中下游→江绍断裂带以东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具有逐渐变新的变化趋势;不同的深部构造背景、成岩过程中幔源物质参与的多寡等造成了3地区的成岩成矿作用各具特色。
张明超[6](2015)在《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为我国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最东端宁镇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形成于成矿地质体外接触带硅钙面部位,属于硅钙面控矿矿床的典型案例。由于在矿区范围内并未见侵入岩体,限制了对矿床成因的深入认识。本文选择栖霞山矿床为典型矿床,对栖霞山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硅钙面及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栖霞山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黄龙组碳酸盐岩和高丽山组砂岩、五通组石英砂岩组成的硅钙面及石炭-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砂岩组成的硅钙面上,为典型的受硅钙面控制的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硅钙面钙质岩石一侧。控制矿体产出的构造主要为北东东向纵断裂(以F2为主)、不整合面、北西向断裂和古岩溶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硅化。通过对区域主要相关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矿体产出特征、岩矿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初步厘清了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产物。初步探讨了栖霞山矿床成矿地质体,为宁镇地区中区汤山-镇江岩基岩浆活动形成的中酸性隐伏岩体,位于大凹山深部。钻孔地球化学剖面、稳定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显示,栖霞山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部分来自于成矿流体所经过的围岩;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热液,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为中低盐度、中高温、中等密度、富Cl-的H2O-Na Cl体系,且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温度、盐度及压力随成矿过程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首次以硅钙面控矿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机理。还原了硅钙面的物理化学条件(酸碱度、氧化还原障等)变化对不同矿物产出的约束,通过对不同元素的迁移和沉淀形式及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的具体过程,厘定栖霞山矿床成因类型为受硅钙面控制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并构建了栖霞山矿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吴赞华[7](2015)在《江西相山铀矿田构造特征及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江西相山铀矿田是全国七大铀矿整装勘查区之一,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中,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具有良好的铀成矿地质条件。本论文是在相山地区老一辈地质学家们已有的勘查和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相山地区现有的地质、物探、化探、钻探等多方面的野外基础资料,自始至终贯穿活动论的思想,充分运用构造地质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走滑剪切构造、伸展拉张构造、挤压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和重力滑脱构造等,对江西相山铀矿田的构造特征及铀成矿作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确定矿田的断裂构造格架和划分断裂构造级别,并对各种断裂构造特征进行剖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动力学研究,分析矿田断裂构造的成因及火山机构的就位机制,并对构造与铀成矿作用进行总结,取得符合实际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的构造地质学认识,为更深层次铀矿资源有利区的勘探打下牢靠的基础。本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紧贴相山铀矿田北西侧通过的NE向德兴-遂川深断裂的中段永丰-抚州深断裂经历了“走滑剪切-伸展拉张-挤压逆冲”三个构造演化阶段,这种构造演化三部曲是相山铀矿田形成富大铀矿的有利的区域构造背景。2、相山铀矿田的断裂构造格架是由三条EW向断裂带和三条SN向断裂带及NE向断裂相互交叉组成棋盘格子状和菱形格子状(矿田西部)构造网络。并根据断裂构造的分布情况、地史演化、控岩作用和控矿作用等特征,把相山铀矿田断裂构造划分为四级,即一级深切基底断裂,二级切基底断裂,三级盖层断裂,四级裂隙构造。3、相山铀矿田基底构造的主构造线为EW向,其次为SN向和NE向,它们对继承性盖层构造的产生与发展、火山机构的展布与定位、矿集带与矿床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三条EW向断裂带(即北带、中带和南带)在其演化、控岩、控矿作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中以中带控岩、控矿性最好。4、盖层断裂构造继承性和长期性明显,表现为以NE向断裂构造为主导的线环交织构造。邹-石断裂构造是一条重要的控矿构造,是在基底NE向走滑断层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迁就继承性活动贯通到盆地盖层,在不同的空间部位其断裂发育程度、表现形式和控矿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中以中段最发育、形态复杂,控矿性最好。5、火山塌陷构造是火山盆地中最重要,与铀矿化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火山构造,其发育、形态特征和控矿作用在火山盆地各部位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以西部的火山塌陷构造发育最好、最典型,常形成裙褶、褶曲和挠曲等复杂形态特征,且褶曲、裙褶越发育,矿化越好,并与NE向、EW向断裂复合,控制了与火山塌陷构造密切相关的富大铀矿床。6、相山火山盆地是在永丰-抚州深断裂剪切走滑拉分机制下就位形成的。第一火山旋回由于右旋走滑、拉分复活了相山中部及北部的EW向基底断裂构造,主要形成了呈EW向展布的裂隙式串珠状的流纹英安岩火山喷溢带;第二火山旋回由于强烈的左旋走滑、拉分复活了SN向基底断裂构造,与第一火山旋回已被拉张塌陷的EW向断裂构造形成复合部位,控制了第二火山旋回主火口中心式火山盆地喷溢侵出,形成相山火山盆地主体火山岩——碎斑熔岩。7、通过相山铀矿田构造应力场的分析,确定了构造主应力的方向以及构造应力场的时代,结合构造应力场的演化特征与铀成矿作用,认为矿田存在两期主要成矿阶段,且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演化规律控制了矿田的铀成矿作用,断裂的多期次构造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叠加有利于富大铀矿床的形成。8、总结了相山铀矿田富大铀矿的定位模式,构造演化协调的塌陷式火山盆地控制了相山富大铀矿田,EW向构造带控制了相山铀矿田北部和中部矿集带,NE向断裂与EW向断裂构造的复合部位是矿田内矿床定位的主导构造因素,铀矿体直接受断裂和裂隙带控制。9、提出了变质变形加深有利于铀的活化迁移的认识,并指出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有利于铀活化迁移,弯滑褶皱变形提供了铀预富集场所,脆裂剪切构造是铀富集成矿的重要条件。论证了丰富的铀源、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广泛而多期次的酸碱交代是形成富大铀矿的必要条件。10、将相山铀矿田的构造协调演化研究与大规模铀成矿作用研究相结合,对各个构造演化阶段、期次进行了划分,并将大规模铀成矿的控矿、成矿、保矿各个阶段一一与之对应匹配,进而综合分析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热液来源、成矿热源等形成条件,提出了具有构造协调演化特色的相山铀矿田成矿模式新认识,为今后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这对相山地区寻找富大铀矿具有重要意义。
钟维敷[8](2014)在《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在已有工作程度基础上,充分利用云南省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矿产勘查成果和科研资料,以现代成矿地质理论为指导,结合三江“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转换成矿论”,对滇西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认为滇西地区的地壳结构由“三江”特提斯多岛弧-盆系经过复杂的碰撞造山—新生代陆内走滑汇聚造山作用,最终实现了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转换,同时,也相应地实现了多岛弧盆成矿作用向陆内成矿作用的转变;在陆内走滑阶段形成了沿金沙江-哀牢山带展布的长度达1000多千米的古近纪富碱斑岩带及其成矿作用。本文还对滇西重要矿产与沉积建造、侵入岩、火山岩,以及大型变形构造的关系进行了总结,认为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岩石构造组合主要有以下8种类型:1)后造山正长岩-正长斑岩组合:分布于北衙构造岩浆岩段、铁锁构造岩浆岩段、卓潘构造岩浆岩段、沙桥构造岩浆岩段、铜厂构造岩浆岩段,形成以鹤庆县北衙金矿床为典型代表金、铅、铁等矿床。2)后造山富碱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组合:分布于马厂箐构造岩浆岩段、巍山构造岩浆岩段。形成以铜、钼、金等为主的金属矿床。3)景洪疆峰-国防一带赋存于大勐龙岩群中变质磁铁矿层可能属古元古代火山岩浆作用的产物。4)镇康县芦子园、保山市沙河厂和核桃坪等地的寒武纪地层中均有大-中型铅锌、铁矿床分布。铅同位素资料显示,芦子园地区方铅矿的铅模式年龄与火山岩的地质时代相吻合,表明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早古生代的火山岩。5)兰坪-思茅构造岩浆岩带的志留-泥盆系大凹子组为一套大陆边缘弧-弧后盆地构造背景中的钠质火山岩组合,形成海相火山-(沉积)型大平掌铜矿、德钦县南佐铅锌矿等矿床。6)滇西的韧性剪切带型矿床以金矿为多,如高黎贡山大型逆冲-走滑断裂构造、勐统-沧源逆冲叠瓦构造、双江逆冲叠瓦构造、双沟逆冲叠瓦构造、藤条河逆冲走滑构造等大型变形构造带上均发育有剪切带型金矿,形成镇沅县老王寨金矿、墨江县金矿等矿床。7)蛇绿混杂岩中金、镍、铁、铜等元素含量较高。在后碰撞阶段,由于大规模的走滑改造、流体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金元素可以发生活化、转移,在有利的构造部位便可富集成矿。8)典型的弧后盆地沉积均位于兰坪-思茅地块上,大平掌铜矿就是在这样的弧后盆地中形成的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VHMS)。在总结和分析研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滇西成矿区(带)进行了重新清理和划分,识别出2个Ⅱ级成矿省、8个Ⅲ级成矿带、21个Ⅳ级矿带,进一步总结了研究区内各成矿区(带)的不同矿种的典型矿床,分别建立矿床的成矿模型(式)以及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谱系。系统总结了滇西重要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区域成矿特征,以“多岛弧盆成矿”、“陆内构造转换成矿”理论系统探讨了各成矿事件的规律,发现滇西斑岩型铜钼矿与印支构造运动有关、喜马拉雅期走滑构造与富碱斑岩金铜矿关系密切、喜马拉雅期剪切带是金矿形成的有利背景。对滇西铁、金、铜、铅、锌、钨、锡、钼、镍等重要矿产形成时代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元古代到新生代都有不同类型的重要矿产形成,各时期的成矿各具特色,对滇西主要成矿时代、主要矿床的形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认识如下:1)元古代是滇西铁矿最主要成矿时代,提出景洪大勐龙式、澜沧惠民式铁矿都可能属IOCG型矿床的新认识。2)中-晚三叠世(全岩Rb-Sr、K-Ar同位素年龄为214~237Ma),岛弧环境俯冲、消减形成的普朗构造岩浆岩带石英闪长斑(玢)岩组合,是寻找普朗式斑岩型铜矿最有利地区。3)侏罗纪-白垩纪的岩浆活动是滇西又一重要成矿时代,且后碰撞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其成矿作用特征也各具特色,侏罗纪-早白垩世的后碰撞花岗岩以铅、锌、铁、铜等矿化为主;晚白垩世花岗岩属后造山花岗岩组合,以锡、钨、钼矿化为主。4)渐新世晚期属后造山的大地构造背景,主要为板内火山岩浆组合、后造山火山岩浆组合。其中后造山正长岩-正长斑岩组合是金矿床形成的有利。
张燕[9](2013)在《宁马地区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文中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着名的中生代铜铁硫金矿成矿带,宁马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最有利的地区之一,位于扬子板块下扬子构造岩浆活动带东段。研究区是国内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研究程度较高。区内断裂构造复杂,控岩控矿作用明显;岩浆作用极其发育,岩浆岩分布广泛。本文对宁马地区的岩浆岩、构造及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对宁马地区四个主要火山旋回(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和娘娘山旋回)火山岩及部分含矿岩体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了区域上构造和岩浆岩特征,并对部分典型矿床进行了系统总结。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代火山岩,次为零星出露的基底岩石,岩性为一套粗安质—安山质—石英安山质—英安质—石英粗面质火山岩系。区内断裂构造大部分在燕山早期形成,主要分为NNE向、NW向及近EW向三组,控制了宁芜盆地内铜、铁成矿带的空间分布。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岩浆岩主要为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和娘娘山等火山喷发旋回的产物,其中以大王山旋回形成的玢岩岩体与成矿作用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宁马地区火山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Pb同位素的分析,得出区内火山岩以橄榄玄粗岩系为主;由早到晚四个火山旋回的结晶分异作用逐步增强,但较邻区庐枞盆地略弱;本区岩浆岩主要来源于地幔,并无上地壳物质的强烈混染。本次研究获得的由早到晚四个火山旋回中生代火山岩形成年龄分别为132.3±1.0Ma,130.4±1.6Ma,128.1±1.9Ma和127.2±1.1Ma,均属早白垩世,说明区内中生代晚期火山活动在132Ma突然爆发,在3-5Ma时间内集中爆发、持续时间很短,约在127Ma快速结束;凹山铁矿辉石闪长玢岩的侵位年龄为127.6±4.4Ma,考虑取误差平均值,则其主体形成年龄为129.8Ma,为大王山旋回岩浆活动产物。本文重点从控矿构造、物质组成、矿石组构等方面对盆地内存在的玢岩型铁矿床、脉状热液型铜-金矿床进行研究总结。并选取梅山铁矿、吉山铁矿和凤凰山铁矿作为典型铁矿床,做出成矿要素简表,总结了其储量、地质环境和矿床特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对于宁芜火山岩盆地而言,尽管拆沉和热侵蚀两种岩石圈减薄机制可能是相互促进的,但“突发性”的机械拆沉应是长江中下游岩石圈晚中生代减薄的主要机制。宁芜盆地内玢岩型铁矿及脉状热液型铜矿形成的主要时期与中国东部燕山期发生的挤压造山环境下的岩石圈巨大减薄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故认为前者与岩石圈减薄诱发软流圈持续上涌导致岩石圈地幔熔融、地幔成矿物质进入岩浆体系有关。本文总结了宁马地区燕山期成矿作用的时空结构:(1)135Ma在宁芜盆地周边隆起区发生中酸性岩浆侵位,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129~127Ma左右形成区内玢岩型铁矿床,区内脉状热液型铜矿床可能在129Ma和128Ma左右分两期形成。(2)宁马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的岩浆-成矿作用受构造影响显着,产生于由挤压作用向引张作用转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且成矿带与断裂带相当吻合,矿田多分布在断裂交汇部位。
杨水源[10](2013)在《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文中提出赣杭构造带是我国重要的含铀火山岩带,带上分布有相山、盛源、新路、大洲四个主要含铀火山盆地。对于火山盆地中岩浆岩的形成时代、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的研究相对薄弱或者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选取了相山、新路和大洲三个火山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组成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赣杭构造带这些酸性火山-侵入岩体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形成时代在137~132Ma之间;新路盆地中的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时代在136~133Ma之间;大洲流纹岩的形成时代是127Ma,表明赣杭构造带上的这些含铀火山盆地中的酸性火山-侵入岩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含铀火山盆地中的岩浆岩都显示出A型岩浆所特有的地球化学特征,例如:富碱,具有较高的K2O+Na2O含量,较高的Fe2O3*/MgO,富集REE, HFSE和Ga。并具有较低的CaO, MgO和Ti02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Sr, Ba, P, Eu和Ti。这些酸性岩具有较高的形成温度,并显示出高的Ga/Al比值以及较高的Zr+Nb+Ce+Y含量,在A型花岗岩的判别图解上,大部分数据点都落入了A型花岗岩的范围里面,表面这些酸性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近年来其他学者的研究,在赣杭构造带上也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的花岗岩,如白菊花尖花岗岩(126Ma)、大茅山花岗岩(126~122Ma)、铜山花岗岩(129Ma)、三清山花岗岩(135Ma)、灵山花岗岩(132~131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酸性岩都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赣杭构造带上存在一条早白垩世(137~122Ma)的A型花岗岩带。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εNd(t)值主要变化范围在-6.86到-8.73之间,锆石εHf(t)值集中在-7到-9之间,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以地壳物质为主。并且全岩的Nd同位素和锆石的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起源于中元古代变质岩,无明显地幔组分的加入。在相山镁铁质微粒包体中含有石英角闪片岩捕掳体,表明镁铁质微粒包体岩浆在进入长英质岩浆房之前和地壳物质发生过同化混染作用,造成镁铁质微粒包体的岩浆成分由玄武质转变为闪长质。相山碎斑熔岩中电气石结核的成因研究表明,电气石结核是由于碎斑熔岩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产生流体不混溶而形成的。碎斑熔岩中电气石的δ11B值在-12%o左右,与大陆地壳的平均δ11B值一致,表明硼来自于地壳,进一步说明了相山碎斑熔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壳源的,无明显地幔物质的加入。新路火山盆地中的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的全岩εNd(t)值在-6.5和-3.6之间,锆石εHf(t)值在-7.8到-0.9之间,并且Nd-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表明这两个岩体起源于中元古代变质岩。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相对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就较高的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可能指示了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的原岩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此外,杨梅湾花岗岩相对于大桥坞花岗斑岩具有相对较高的全岩εNd(t),可能也指示了两个岩体中地幔组分的性质或者比率有所不同。大洲流纹岩的全岩εNd(t)值在-6.39到-5.47之间,锆石εHf(t)值集中在-6到-5之间,并且Nd-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大洲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02含量(74-77wt.%),并且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变化很小,表明了大洲流纹岩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不明显。大洲流纹岩具有很高的Zr含量(1145~802×10-6之间),并具有异常高的形成温度,锆石饱和温度计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洲流纹岩形成于~1000℃。大洲流纹岩中的Zr除了分布在少量的锆石斑晶之外,在基质中还含有大量的细小的1-10μm的锆石小晶体,以及<1μm到5μm之间的斜锆石,表明大洲流纹岩中的Zr大部分是在岩浆演化的晚期才沉淀下来的。异常高的形成温度,以及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是造成大洲流纹岩具有异常高的Zr含量的主要原因。具有高Zr含量的高温酸性岩的形成所需要的热能和地幔物质有关,大洲流纹岩具有异常高的形成温度也表明了区域上存在地幔物质的上涌。位于赣杭构造带东段的其他A型花岗岩相对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的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除了大洲流纹岩),可能指示了赣杭构造带东段的这些A型花岗岩的原岩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赣杭构造带东段的这些酸性岩之间的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也具有差异性,全岩εNd(t)值以及锆石εHf(t)值总体上表现出了赣杭构造带位置上从西往东,时间上从早到晚壳幔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赣杭构造带上这些A型花岗岩的全岩的Nd同位素和锆石的Hf同位素都具有中元古代的两阶段模式年龄,并且Nd同位素的数据点都位于华南中元古界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演化区域之间。赣杭构造带上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带的确立表明赣杭构造带在这个时间段上是处于一个拉张的构造背景,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之后的板片后撤所引起的拉张环境造成的。持续的拉张作用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地幔逐渐减薄,上涌并底侵的软流圈地幔引发了事先经过脱水作用发生麻粒岩化的中元古代变质岩(包括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部分熔融形成这些A型花岗岩的初始岩浆,这些初始岩浆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幔组分的加入,并发生了广泛的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从而形成赣杭构造带上面早白垩世的A型花岗岩带。赣杭构造带A型花岗岩带的确立,表明十杭带上都分布有A型花岗岩。华南在晚中生代发生了由太平洋俯冲相关的构造环境向板片后撤引起的拉张环境转变,但太平洋板片后撤发生的时间并不是同时的或者连续的。十杭带南带在163Ma左右发生了由太平洋俯冲相关的构造环境向因板片后撤而引起的拉张环境转变。本文研究表明赣杭构造带上这个构造环境的转变的发生在137Ma,明显晚于十杭带南带。而沿海(浙江省东部和福建省)的A型花岗岩形成时代在110~90Ma,表明构造环境的转变的发生在110Ma。这些现象表明太平洋板块的后撤是不规则的,并且后撤过程是阶段性的,先发生在十杭带南带,再发生在赣杭构造带,最后发生在东南沿海,从内陆往沿海逐渐变年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2.1 斑岩矿床 |
| 1.2.2 岩浆热液体系钼同位素 |
| 1.2.3 岔路口钼矿床 |
| 1.2.4 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1.3.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4 主要工作量 |
| 1.5 论文研究创新点和主要成果 |
| 2 大兴安岭北段区域地质 |
| 2.1 区域地层特征 |
| 2.1.1 元古界-古生界 |
| 2.1.2 中生界 |
| 2.2 区域岩浆岩与构造演化 |
| 2.3 区域岩浆热液矿床 |
| 2.4 区域大规模钼成矿作用 |
| 3 岔路口超大型斑岩钼矿床 |
| 3.1 矿床地质 |
| 3.1.1 地层 |
| 3.1.2 构造 |
| 3.1.3 岩浆岩 |
| 3.2 矿体产出特征 |
| 3.3 矿石物质组成 |
| 3.4 围岩蚀变 |
| 3.5 脉体类型划分 |
| 3.6 成矿阶段划分 |
| 4 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
|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 4.2 全岩主量元素 |
| 4.3 全岩微量元素 |
| 4.4 锆石U-Pb年代学 |
| 5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 5.2 微量元素组成结果 |
| 5.3 微量元素指示意义 |
| 6 成矿作用年代学研究 |
|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 6.2 辉钼矿高精度Re-Os年代学 |
| 7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 7.2 硫同位素组成 |
| 7.2.1 原位硫同位素组成 |
| 7.2.2 多硫同位素组成 |
| 7.3 铅同位素组成 |
| 7.4 钼同位素组成 |
| 7.5 钼-硫同位素分馏机制 |
| 8 岔路口斑岩钼矿床成矿作用 |
| 8.1 成矿母岩浆起源与构造背景 |
| 8.2 长期岩浆热液演化与快速成矿事件 |
| 8.3 成矿物质来源与流体演化 |
| 8.4 岔路口矿床钼富集机制与成矿模式 |
| 8.5 岔路口矿床成矿规律与区域找矿启示 |
| 9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1.3 研究区概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火山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 1.2.2 宁芜盆地铜金矿床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工作概况 |
| 1.3.1 研究方案 |
| 1.3.2 技术路线 |
| 1.3.3 工作进展 |
| 1.3.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区域地层 |
| 2.2 区域构造 |
| 2.2.1 褶皱 |
| 2.2.2 断裂 |
| 2.2.3 火山机构 |
| 2.3 区域岩浆岩 |
| 2.3.1 火山岩 |
| 2.3.2 次火山岩 |
| 2.3.3 侵入岩 |
| 2.4 区域矿产 |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 3.1 铜井金铜矿床(娘娘山铜金矿床) |
| 3.1.1 地层 |
| 3.1.2 构造 |
| 3.1.3 侵入岩 |
| 3.1.4 矿体特征 |
| 3.1.5 矿石特征 |
| 3.1.6 围岩蚀变 |
| 3.1.7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
| 3.2 龙王山铜矿点 |
| 3.2.1 地层 |
| 3.2.2 构造 |
| 3.2.3 岩浆岩 |
| 3.2.4 矿体特征 |
| 3.2.5 矿石特征 |
| 3.2.6 围岩蚀变 |
| 3.2.7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
| 3.3 其它矿床 |
| 3.3.1 大山金矿点 |
| 3.3.2 连珠山金矿点 |
| 3.3.3 寺山铜金矿点 |
| 3.3.4 小六房金矿点 |
| 第四章 成岩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 |
| 4.1 分析方法 |
| 4.1.1 锆石U-Pb定年 |
| 4.1.2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 4.2 样品特征 |
| 4.3 研究结果 |
| 4.3.1 成岩年代学 |
| 4.3.2 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 4.4 分析讨论 |
| 4.4.1 成岩时代 |
| 4.4.2 岩浆源区与演化 |
| 4.4.3 构造背景 |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
| 5.1 分析方法 |
| 5.1.1 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 |
| 5.1.2 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分析 |
| 5.1.3 电子探针分析 |
| 5.1.4 黄铁矿Rb-Sr等时线测年分析 |
| 5.2 研究结果 |
|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 5.2.2 包裹体成分特征 |
| 5.2.3 金的赋存状态 |
| 5.2.4 成矿年代学 |
| 5.3 分析讨论 |
| 5.3.1 成矿时代 |
| 5.3.2 成矿流体性质 |
| 第六章 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探讨 |
| 6.1 控矿因素分析 |
| 6.2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 第七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 1.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3 技术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 论文依托项目及主要工作量 |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 |
| 2.1 研究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情况 |
| 2.2 大地构造位置 |
| 2.3 火山岩地层 |
| 2.3.1 塔木兰沟组(J_3tm) |
| 2.3.2 满克头鄂博组(J_3m) |
| 2.3.3 玛尼吐组(J_3mn) |
| 2.3.4 白音高老组(K_1b) |
| 2.3.5 梅勒图组(K_1ml) |
| 2.4 岩浆岩 |
| 第3章 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 |
| 3.1 典型剖面和岩石学特征 |
| 3.1.1 塔木兰沟组 |
| 3.1.2 满克头鄂博组 |
| 3.1.3 玛尼吐组 |
| 3.1.4 白音高老组 |
| 3.1.5 梅勒图组 |
| 3.2 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 |
| 3.2.1 火山喷发旋回 |
| 3.2.2 火山喷发韵律 |
| 3.3 火山岩相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
| 4.1 测年方法 |
| 4.2 定年结果 |
| 4.2.1 塔木兰沟组 |
| 4.2.2 满克头鄂博组 |
| 4.2.3 玛尼吐组 |
| 4.2.4 白音高老组 |
| 4.2.5 梅勒图组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 5.1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
| 5.2.1 塔木兰沟组 |
| 5.2.2 满克头鄂博组 |
| 5.2.3 玛尼吐组 |
| 5.2.4 白音高老组 |
| 5.2.5 梅勒图组 |
| 5.3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
| 6.1 区域构造演化 |
| 6.1.1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史 |
| 6.1.2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演化史 |
| 6.1.3 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史 |
| 6.2 研究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 |
| 6.3 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
| 6.3.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背景 |
| 6.3.2 早白垩世中期构造背景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附表 |
| 1矿区地质概况 |
| 2矿体特征 |
| 3矿石矿物、矿石类型及脉系特征 |
| 3. 1矿石类型 |
| 3. 2矿石矿物特征 |
| 3. 3脉系特征与矿化阶段 |
| 4古火山机构 |
| 5测试样品及方法 |
| 5. 1样品 |
| 5. 2分析方法 |
| 5. 3分析结果 |
| 6讨论 |
| 6. 1矿床类型 |
| 6. 2成矿系统 |
| 7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1.1 斑岩铜钼矿床的时空分布 |
| 1.1.2 成矿矿构造背景与成矿岩浆起源 |
| 1.1.3 成矿流体起源和演化过程 |
| 1.1.4 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模式 |
| 1.2 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 1.3 区域成矿作用研究进展与现状 |
| 1.4 浙西地区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工作量 |
| 1.7 样品测试与数据处理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 2.2 区域构造概况 |
| 2.3 区域岩浆岩 |
| 2.4 区域地质发展简史 |
| 2.5 区域矿产 |
| 第3章 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燕山期岩浆岩特征 |
| 3.1 浙西地区燕山期岩浆岩成岩阶段划分及其时空分布 |
|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 3.2.1 主量元素特征 |
| 3.2.2 稀土元素特征 |
| 3.2.3 微量元素特征 |
| 3.3 岩浆岩岩石名称与类型划分 |
| 3.3.1 岩浆岩岩石名称 |
| 3.3.2 岩浆岩类型划分 |
| 3.4 岩浆岩源区 |
| 3.4.1 Rb—Sr同位素示踪 |
| 3.4.2 微量元素示踪 |
| 3.5 岩浆作用与成矿 |
| 3.5.1 氧化态 |
| 3.5.2 岩浆组成 |
| 3.5.3 岩浆组成演化度 |
| 3.5.4 分离结晶作用 |
| 3.5.5 岩浆温度与岩浆分异程度 |
| 3.6 岩浆岩侵位的大地构造背景 |
| 3.7 关于花岗岩成矿的偏爱性 |
| 3.8 与相邻地区成岩成矿作用的对比研究 |
| 3.8.1 长江中下游金铜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 |
| 3.8.2 德兴矿集区成岩成矿作用 |
| 3.8.3 成岩成矿作用对比 |
| 3.9 成岩成矿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
|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矿床地质与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研究 |
| 4.1 开化县桐村斑岩型钼(铜)矿床 |
| 4.1.1 矿区地质特征 |
| 4.1.2 矿体地质特征 |
| 4.1.3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 4.1.4 矿床成因探讨 |
| 4.1.5 结论与讨论 |
| 4.2 常山里山岭斑岩型铜矿床 |
| 4.2.1 矿区及矿床地质概况 |
| 4.2.2 花岗斑岩岩石的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 4.2.3 成岩成矿时代 |
| 4.2.4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 4.2.5 岩石成因类型与岩浆源区探讨 |
| 4.3 常山岩前钨锡多金属矿床 |
| 4.3.1 矿区地质概况 |
| 4.3.2 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 4.3.3 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测定 |
| 4.4 金华银坑斑岩型钼矿床 |
| 4.4.1 矿区及矿床地质概况 |
| 4.4.2 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 4.4.3 稳定同位素与成矿流体特征 |
| 4.4.4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 4.4.5 成岩成矿时间 |
| 4.4.6 结论与讨论 |
| 4.5 研究区内其他矿床 |
|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成矿系统与成矿模式 |
| 5.1 控矿因素分析 |
| 5.1.1 地层因素 |
| 5.1.2 岩浆岩因素 |
| 5.1.3 构造因素 |
| 5.2 成矿规律 |
| 5.2.1 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 |
| 5.2.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 5.2.3 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 |
| 5.3 区域成矿系统、成矿系列划分 |
| 5.4 区域成矿模式 |
|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 |
| 6.1 结论 |
|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下一步工作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附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世界及中国铅锌矿资源概述 |
| 1.2.2 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
| 1.2.3 硅钙面控矿研究现状 |
| 1.2.4 栖霞山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 1.5 工作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 |
|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进展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演化简史 |
| 2.2 区域地层 |
| 2.3 区域构造 |
| 2.4 区域岩浆岩 |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 2.6 区域矿产 |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 3.1 矿区地质背景 |
| 3.1.1 地层 |
| 3.1.2 构造 |
| 3.1.3 岩浆岩 |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 3.2.1 平山头矿段 |
| 3.2.2 甘家巷矿段 |
| 3.2.3 西库矿段 |
| 3.2.4 虎爪山矿段 |
| 3.3 矿体赋存规律及特征 |
| 3.4 矿石特征 |
| 3.4.1 矿石矿物特征 |
| 3.4.2 矿石结构构造 |
| 3.4.3 矿石类型 |
| 3.5 围岩蚀变 |
| 3.6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 第四章 区域岩浆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 4.1 区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
| 4.1.1 岩浆岩的时序 |
| 4.1.2 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序 |
| 4.2 区域主要岩体分布及特征 |
| 4.3 岩石学特征 |
| 4.3.1 安基山铜矿岩体 |
| 4.3.2 韦岗铁矿岩体 |
| 4.4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 4.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 4.4.2 测试结果 |
| 4.5 区域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
| 4.5.1 安基山铜矿岩体 |
| 4.5.2 韦岗铁矿岩体 |
| 4.6 区域岩浆岩探讨 |
| 4.6.1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 |
| 4.6.2 岩石成因类型 |
| 4.6.3 源区性质 |
| 4.6.4 构造环境判别 |
| 4.6.5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
|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
|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 5.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 5.1.3 包裹体均一温度 |
| 5.1.4 包裹体盐度 |
| 5.1.5 包裹体密度 |
| 5.1.6 包裹体压力 |
| 5.1.7 包裹体成分分析 |
| 5.1.8 成矿流体性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
| 5.2 流体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 |
| 5.2.1 元素迁移计算方法简述 |
| 5.2.2 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中元素迁移 |
| 5.3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 第六章 成矿机制研究及探讨 |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 6.1.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 6.1.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 6.1.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
| 6.1.4 铜的来源 |
| 6.2 地球化学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
| 6.2.1 地球化学剖面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
| 6.2.2 地球化学剖面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 6.2.3 地球化学剖面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 6.2.4 地球化学剖面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 6.2.5 地球化学剖面锶同位素地球化学 |
| 6.3 成矿时代的判定 |
| 6.3.1 区域成矿规律的证据 |
| 6.3.2 构造控矿规律的证据 |
| 6.3.3 岩矿地球化学的证据 |
| 6.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 6.5 成矿物质迁移及沉淀 |
| 6.6 硅钙面成矿机制探讨 |
| 6.6.1 栖霞山矿床成矿空间定位解析 |
| 6.6.2 硅钙面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
| 第七章 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
| 7.1 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分析 |
| 7.2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
| 7.2.1 成矿地质体 |
| 7.2.2 成矿构造和结构面 |
| 7.2.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
| 7.2.4 栖霞山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
| 第八章 结论 |
|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 8.2 存在的问题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
| 1.2.1 矿田构造研究现状 |
| 1.2.2 铀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 1.2.3 相山铀矿田研究现状 |
| 1.2.4 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思路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与创新点 |
| 第2章 矿田地质背景 |
| 2.1 相山铀矿田的大地构造位置 |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 2.2.1 区域构造 |
| 2.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 2.2.3 德兴-遂川深断裂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
| 2.3 矿田地层 |
| 2.3.1 地层的划分 |
| 2.3.2 盖层火山岩系地层及岩性 |
| 2.4 次火山岩及脉岩 |
| 2.4.1 次火山岩 |
| 2.4.2 脉岩 |
| 2.5 蚀变与矿化 |
| 2.5.1 成岩期蚀变 |
| 2.5.2 火山期后热液蚀变 |
| 第3章 相山铀矿田断裂构造特征 |
| 3.1 断裂构造格架厘定 |
| 3.1.1 断裂构造格架 |
| 3.1.2 断裂构造级别的划分 |
| 3.2 基底断裂构造 |
| 3.2.1 东西向断裂构造 |
| 3.2.2 南北向断裂构造 |
| 3.2.3 北东向断裂构造 |
| 3.3 盖层断裂构造 |
| 3.3.1 盖层断裂构造的表现形式 |
| 3.3.2 邹家山-石洞断裂构造 |
| 3.4 断裂构造演化 |
| 第4章 相山铀矿田火山构造特征 |
| 4.1 火山构造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
| 4.2 火山塌陷构造 |
| 4.2.1 相山火山盆地东部和北部的火山塌陷构造特征 |
| 4.2.2 相山火山盆地西部的火山塌陷构造特征 |
| 4.3 相山铀矿田火山机构的就位机制 |
| 4.3.1 问题的提出及新观点的引进 |
| 4.3.2 第一火山旋回的就位机制 |
| 4.3.3 第二火山旋回的就位机制 |
| 第5章 相山铀矿田构造与铀成矿作用 |
| 5.1 构造应力场分析与铀成矿作用 |
| 5.1.1 构造应力方向分析 |
| 5.1.2 构造应力场时代 |
| 5.1.3 构造应力场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
| 5.2 构造协调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
| 5.2.1 走滑剪切与控矿含矿构造体系的形成 |
| 5.2.2 伸展拉张与大规模铀成矿作用 |
| 5.2.3 挤压逆冲与保矿作用 |
| 5.3 相山铀矿田构造控矿定位模式 |
| 5.3.1 大型中心式塌陷火山盆地控制铀矿田 |
| 5.3.2 东西向构造带控制矿集带 |
| 5.3.3 NE向与EW向断裂构造复合部位控制矿床定位 |
| 5.3.4 断裂及裂隙带控制铀矿体 |
| 第6章 大规模铀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探索 |
| 6.1 基底变质与铀成矿作用 |
| 6.1.1 基底变质岩岩石学特征 |
| 6.1.2 基底变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 6.1.3 基底变质岩中的铀含量与铀源 |
| 6.2 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与大规模铀成矿作用 |
| 6.2.1 深熔岩浆充分分异演化与铀源基础 |
| 6.2.2 大规模火山塌陷作用与赋矿空间 |
| 6.2.3 多期次火山岩浆(热液)活动与铀矿形成的热动力条件 |
| 6.3 相山铀矿田成矿模式探索 |
| 6.3.1 成矿条件分析 |
| 6.3.2 成矿模式探索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言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 研究区交通和自然地理概况 |
| §1.3 研究目标、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 第二章 研究区成矿背景 |
| §2.1 成矿区域地质环境 |
| 2.1.1 大地构造分区 |
| 2.1.2 构造阶段划分 |
| §2.2 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成矿的关系 |
| 2.2.1 中元古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 2.2.2 新元古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 2.2.3 早古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 2.2.4 晚古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 2.2.5 中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 2.2.6 新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 §2.3 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关系 |
| 2.3.1 古元古代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3.2 晚古生代-早三叠世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3.3 三叠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3.4 侏罗纪-白垩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3.5 古近纪-新近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4 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关系 |
| 2.4.1 中元古代的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4.2 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4.3 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4.4 中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4.5 新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 §2.5 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 |
| §2.6 特殊构造环境与成矿关系 |
| 2.6.1 对接带、结合带与成矿 |
| 2.6.2 弧盆系与成矿 |
| 2.6.3 古陆块、地块与成矿 |
| 第三章 典型矿床与成矿模式 |
| §3.1 铁矿 |
| §3.2 铜矿 |
| 3.2.1 大平掌式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 |
| 3.2.2 其它典型矿巧成矿模式 |
| §3.3 铅锌矿 |
| 3.3.1 云南省兰坪县金顶矿区铅锌矿 |
| 3.3.2 其它矿床 |
| §3.4 金矿 |
| 3.4.1 镇沅县老王寨矿区金矿 |
| 3.4.2 鹤庆县北衙矿区金矿 |
| §3.5 锡、钨、钼、镍矿 |
| 第四章 成矿区带及其特征 |
| §4.1 成矿区带划分 |
| 4.1.1 成矿区带划分原则 |
| 4.1.2 成矿区带划分 |
| §4.2 成矿区带特征 |
| 4.2.1 成矿带基本特征 |
| 4.2.2 其它成矿带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模式 |
| §4.3 重要矿集区 |
| 4.3.1 香格里拉格咱铜多金属矿矿集区 |
| 4.3.2 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矿集区 |
| 4.3.3 镇康鲁子园铁铅锌铜多金属矿矿集区 |
| 4.3.4 景洪大勐龙铁矿矿集区 |
| 第五章 区域矿产成矿规律 |
| §5.1 主要矿种成矿规律 |
| 5.1.1 铁矿 |
| 5.1.2 铜矿 |
| 5.1.3 铅锌矿 |
| 5.1.4 金矿 |
| 5.1.5 锡矿 |
| 5.1.6 钨矿 |
| 5.1.7 锑矿 |
| 5.1.8 稀土矿 |
| §5.2 区域成矿规律 |
| 5.2.1 腾冲、“三江”成矿省构造位置 |
| 5.2.2 矿床类型及成矿金属元素迁移富集规律 |
| 5.2.3 腾冲“三江”成矿省,为一弧、盆相间的多岛弧-盆成矿系统 |
| §5.3 矿床成矿系列 |
| §5.4 成矿系统 |
| 5.4.1 云县-景洪裂谷成矿系统 |
| 5.4.2 昌宁-孟连裂谷-洋盆成矿系统 |
| 5.4.3 香格里拉造山带成矿系统 |
| 5.4.4 金沙江造山带成矿系统 |
| 5.4.5 金沙江-元江陆内岩浆成矿系统 |
| 5.4.6 滇西陆内汇聚构造动力流体成矿系统 |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5 完成工作量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区域地层 |
| 2.2 区域构造 |
| 2.3 区域岩浆岩 |
| 2.4 区域地球物理、遥感特征 |
| 2.5 区域矿产及分布 |
| 第三章 宁马地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 |
| 3.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 3.2 年代学研究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宁马地区典型矿床研究 |
| 4.1 宁马地区燕山期的成矿作用 |
| 4.2 典型铁矿床及成矿要素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宁马地区成矿作用时空结构 |
| 5.1 深部过程动力学机制 |
| 5.2 成矿作用时间结构 |
| 5.3 成矿作用空间结构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引用的内部资料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 1.1 区域构造 |
| 1.2 区域地层 |
| 1.3 区域岩浆岩 |
| 1.4 赣杭构造带地质背景 |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 3.1 锆石U-Pb定年 |
| 3.2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 |
| 3.3 全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
| 3.4 矿物元素化学电子探针分析 |
| 3.5 电气石的硼同位素组成分析 |
| 第四章 相山火山盆地岩浆岩成因研究 |
| 4.1 地质背景 |
| 4.2 岩体概况 |
| 4.3 相山火山盆地的年代学格架 |
| 4.3.1 分析样品 |
| 4.3.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 |
| 4.3.3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年代学格架 |
| 4.4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
| 4.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 4.4.2 Sr-Nd-Hf同位素组成 |
| 4.4.3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成因 |
| 4.5 MME中石英角闪片岩捕掳体的发现及意义 |
| 4.5.1 岩相学特征及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
| 4.5.2 石英角闪片岩捕掳体的形成过程 |
| 4.5.3 MME化学成分演化过程及指示意义 |
| 4.6 碎斑熔岩中电气石的成因研究 |
| 4.6.1 电气石的岩相学特征 |
| 4.6.2 电气石的成因研究 |
| 4.7 小结 |
| 第五章 新路火山盆地岩浆岩成因研究 |
| 5.1 地质背景 |
| 5.2 岩体概况 |
| 5.3 新路火山盆地的年代学格架 |
| 5.3.1 分析样品 |
| 5.3.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 |
| 5.3.3 新路火山侵入杂岩的年代学格架 |
| 5.4 新路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
| 5.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 5.4.2 Sr-Nd-Hf同位素组成 |
| 5.4.3 杨梅湾花岗岩和大桥坞花岗斑岩的岩石成因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大洲火山盆地岩浆岩成因研究 |
| 6.1 地质背景 |
| 6.2 岩体概况 |
| 6.3 大洲火山盆地的年代学格架 |
| 6.4 大洲流纹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
| 6.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 6.4.2 Sr-Nd-Hf同位素组成 |
| 6.4.3 大洲流纹岩的岩石成因 |
| 6.5 大洲流纹岩高Zr的原因及Zr的赋存状态 |
| 6.6 小结 |
| 第七章 赣杭构造带的岩浆构造演化 |
| 7.1 赣杭构造带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带的确立 |
| 7.2 赣杭构造带A型花岗岩带的岩石成因 |
| 7.3 赣杭构造带的构造演化 |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