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荣[1](2021)在《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痤疮是一种出现在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患病率9.38%,我国发病率8.1%,其临床特点是初起出现黑白头粉刺和丘疹,继而出现脓疱和囊肿,甚至结节和囊肿,痤疮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萎缩性瘢痕或者增生性瘢痕,在发病的过程中同时伴有皮脂溢出,属慢性病程。痤疮除了影响美观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心理疾病。目前痤疮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痤疮发病范围广和环境因素的干扰,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因此痤疮一直是皮肤病学研究的热门领域。痤疮的中医病因可以归纳为风、湿、热、瘀、郁、痰,其次还与人体自身素质和环境有关,病位从肺、脾、胃、肝、肾、冲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痤疮的病机与肺热血热、肠胃湿热、脾虚痰湿、瘀血阻滞、肾阴不足、情志不节、肝火上炎等方面有关,而女性患者除上述罗列的原因外,还与肝和冲任的关系密切。在辨证方面应首当辨热、郁、痰。其中热又分为风热、血热和湿热;郁又包括毒郁和血瘀;痰指痤疮患者久病后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凝滞肌肤而致。目前临床上辨证论治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肝经郁热、痰热瘀结、肝肾阴虚和冲任失调等六种。其中痰热瘀结型痤疮较为严重,以清热化痰活血为治疗原则,临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显着,与西医治疗相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价格亲民,可长期使用等凸显其优点。由于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及理解不同,辨证分型不同或辨证分型相同,所以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总体上疗效显着却缺乏规范化的总结与梳理,临床上缺乏大样本的用药疗效观察,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发展。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文献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梳理与总结,探讨其用药规律及其治疗痤疮meta分析的深层次研究,为临床治疗痤疮时适当选择用药提供依据,造福于患者。目的:1.通过收集和归纳近十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中药内服方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以期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2.系统评价传统中药内服方联合常规西药常规治疗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基于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治疗痤疮方剂,运用R语言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文献中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资料,得出数据的分布类型及规律,从而挖掘其中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2.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全文数据库(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收集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并做有效率的对比。结果:1.共筛选443首治疗痤疮方剂,涉及中药243味,对频数大于30且除甘草外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有黄芩、连翘、丹参、蒲公英,金银花、赤芍、牡丹皮、生地黄、桑白皮、白花蛇舌草;4类功效不同的药物组合和24组药对;频数大于30的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足厥阴肝经为主。频数大于30的药物主治功效中,清热药占53.68%、化痰止咳平喘药占12.22%、活血化瘀药占9.64%。2.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出共23篇文献。采用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有效率RR=1.50,95%CI[1.41,1.59]优于西药常规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痤疮处方多以清热为本,辅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的原则,应用最多的处方为清热化痰类的中药;选用最多的组对为连翘、枇杷叶、黄芩等清热化痰药。此组方规律为中医药中采用的处方治疗痤疮的新组合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2.Meta分析初步提示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的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
郑博元[2](2019)在《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近十年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文献整理、分析,统计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高频经脉、高频穴位等,为中医针灸治疗现代痤疮疾病取穴提供基本理论。方法:通过利用文献检索引擎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各种期刊杂志,严格按照本课题关键词、文献年限进行搜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对所选穴位进行分类统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总结出针灸治疗取穴特点。结果:整理出针灸治疗痤疮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有450篇,涉及穴位共有98个穴位,涉及十四经脉,以膀胱经、胃经、任脉、脾经、大肠经、督脉、肾经、肺经使用最为频繁,高频次取穴处方:大椎、肺俞、阿是穴、膈俞、曲池、肝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脾俞、合谷。所取腧穴以头面部及项背部局部取穴为主,针灸治疗方式以火针最为多见,其他各种方式结合使用。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经络和穴位选择范围比较广泛,但重点涉及的经脉和使用的穴位却比较集中。提示在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对这些所属经脉及其经穴部位多加重视。
牛蔚露[3](2018)在《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近5年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及西医治疗的临床观察、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总结等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就相关的西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方案及病因病机、中医证型、中医辩证治疗特点、中药使用特点、误用激素类药物的种类等特征进行分析及评价,为临床及实验室进一步研究激素依赖性皮炎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液氮冷冻治疗联合中药与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为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方案,同时也为进一步实验室研究提供依据。3.通过开展液氮冷冻联合中药和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小鼠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实验室对比治疗的研究,检测实验前后不同时期HE染色条件下皮下炎症细胞的出现及减少情况,为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进一步提供合理的实验室证据,为临床进一步开展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提供依据。4.通过分析和讨论,说明激素依赖性皮炎使用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的合理性,并且指出本方案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本治疗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上的中国医院知识总库中的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相关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论文,共290余篇与临床观察相关的论文分别进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的分类,将每篇论文的治疗方案进行TXT文件的输入和记录,同时对于中医治疗分别进行中药的使用、辨证分型、治疗原则等的整理分析,同时也对于部分论文中所提及的因为误用而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药物进行整理分析,分别输入TXT文档,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结合EXCEL,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2.临床研究:受试者分别来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至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血热风燥型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人,根据临床试验治疗相关的统计学要求,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病例的退出、失访等因素,共招募符合条件的受试者62名,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液氮冷冻加中药组(治疗组)、他克莫司加中药组(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中药均采用石蓝草合剂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治疗方案:液氮冷冻加中药组(治疗组):液氮冷冻的同时服用中药。液氮冷冻采用擦冻的方式进行,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部位进行擦冻,每个部位起白霜3次,患者会自觉轻微刺痛,擦冻的终点反应是患者面部潮红,并且面部原有的瘙痒感完全消失,自觉有轻微的灼热感。擦冻每周进行一次,至7周之后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并且不再需要进行擦冻治疗。石蓝草合剂为主,石蓝草合剂是采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石蓝草方为基础,主要药物为石膏30g、板蓝根30g、甘草6g、龙胆10g、车前子30g、黄芩10g、生地30g、丹皮10g、滑石20g、赤芍10g、马齿苋30g,以上为1副药一天的用量。交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奥林特制药厂制成每瓶100ml的合剂供患者服用,每日1瓶,早晚各50ml。在进行治疗的7周内,每天服用上述药物。他克莫司加中药组(对照组):他克莫司采用外涂疗法,每天涂2次,连续外涂7周,在治疗期间每日服用石蓝草合剂1瓶,剂量及服用方法同上。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7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7周、治疗结束后4周分别记录患者面部皮损部位红斑、丘疹、痤疮、瘙痒等相关症状的情况并进行评分和统计分析。所用资料均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并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将动物实验分成2步进行。在这2步实验过程中有3个动物实验。实验一:从河南省中国医药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购回9周龄,平均体重为26-28g左右的KM小鼠40只,进行第一步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选择正确的造模方案。实验二:是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购回9周龄,平均体重26-28g左右的KM小鼠10只进行动物实验,造模成功后做皮损处单纯的液氮冷冻,之后每天杀鼠一只取皮损,观察液氮冷冻后皮损区的病理变化情况。实验三是取50只小鼠,造模成功后按照抓鼠的先后顺序将小鼠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液氮冷冻加中药组(治疗组)20只、他克莫司加中药组(对照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实验目的是进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实验。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文件336篇,阅读后排除不相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纳入数据挖掘的文件一共290余篇。在290余篇论文中,共出现西医治疗的药物种类是134种,共出现中医病机因素30种,共使用中药种类236种。病因病机因素中,出现最多的5种因素分别是热、血、毒、阴虚、风。中药使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5种中药分别是生地、甘草、丹皮、黄芩、赤芍。中医治则中出现最多的前5种分别是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止痒。出现最多的5种药物种类分别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补气药、清热泻火药。中药外用药物中使用最多的5种药物分别是马齿苋、地榆、甘草、黄柏、苦参。误用含有激素类药物最多的外用药,前5种分别是皮炎平、皮康王、氟轻松、艾洛松、派瑞松。2、临床研究:通过对62例临床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进行分组和治疗,两组分别有31例患者,最终实验组有25人完成了治疗,而对照组有27人完成了治疗。两组患者通过症状评分来比较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原始症状评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基线评分结果,P值均<0.05,基线没有太大差别,说明两组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治疗。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7周和11周时的症状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两组患者在治疗7周时对照组疗效略优于治疗组,但在停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疗效出现反转,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疗效差值的比较中也证明了以上结果。3、实验研究:先后通过对40只小鼠造模比较以及60只小鼠进行激素依赖性皮炎造模并进行分组治疗,同时定期收集小鼠造模部位皮肤,用甲醛固定后,最终送病理进行HE染色,观察皮下炎症细胞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40只小鼠分成4组进行造模中,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的疗效优于其他制剂组;而60只进行激素依赖性皮炎实验,从实验2中的可以看出10只激素依赖性皮炎小鼠进行第一次液氮冷冻后每天杀鼠1只,并取皮损后可以看出病理图片上在治疗后7天之内小鼠的皮下仅有冷冻后少许水肿和水疱的变化,同时可以看到真皮浅层淋巴细胞轻微的变化。从实验3中可以看出,小鼠所取的病理图片中,在治疗7周后,液氮冷冻联合中药组小鼠表皮变薄,而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而他克莫司联合中药组小鼠皮肤未见变薄并且部分表皮增厚,而真皮浅层仍然有中等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1、文献研究:在290余篇文献中,较多文献倾向于中西医联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中药对症治疗,西药消炎、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其中中药则清热凉血解毒为多见的治则,综合治疗,内外治相结合治疗能提高疗效。2、临床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液氮冷冻联合中药石蓝草合剂进行治疗,在7周内疗效略低于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但是在11周的治疗结果上疗效却明显优于他克莫司联合中药组,诸多不良症状均下降,并且病情稳定,未见明显复发及反弹。3、实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液氮冷冻联合中药组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少真皮层的炎症细胞,并且持续时间较长,7周治疗结束停药后不会反弹;他克莫司加中药组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过程中使真皮层炎症细胞下降的速度较慢,并且7周时尚未达到治疗效果时停药容易使病情再度加重。
贺一[4](2017)在《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升阳散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升阳散结汤加减内服疗法,对照组采用异维A酸胶丸内服联合阿达帕林凝胶外涂法。1、治疗组:升阳散结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20g、鹿角胶10g、茯苓15g、肉苁蓉12g、黄芪20g、附子15g、白术12g、当归12g、甘草6g。用法:每日一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内服。对照组:异维A酸胶丸(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50021842)内服,10mg/粒,阿达帕林凝胶(法国高德美国际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656),30g/每支;用法:异维A酸胶丸,每次一粒,每天分两次与食物同时服用。阿达帕林凝胶每天一次,睡前清洁患处并等干燥后使用,涂一薄层于皮肤患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TNF-α、IL-1β水平检测。以上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每组均连续治疗一个疗程。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痤疮疗效判定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情况和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皮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4周后,观察总体疗效,并对疗程结束后的愈显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调查,观察他们的病情有无复发,计算皮损评分疗效指数以及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复发率,观察俩组人员的血清TNF-α、IL-1β值,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作出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皮肤情况总体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2)入选病例80例,实际完成80例。治疗4周后,治疗组完成40例,痊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对照组完成40例,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5%。两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经卡方检验,Χ2=5.18,P=0.02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经治后治疗组患者总积分为5.12±4.25,对照组总积分为11.89±5.35,经t检验,t=-6.26,P=0.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自身比较,经配对t检验,t治疗=24.98,P治疗=0.0000,t对照=13.71,P对照=0.0000,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治疗效果,可显着改善患者皮损状况。(4)治疗组治愈例数为10例,复发1例;对照组治愈显例数为4例,复发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与75%。在本次试验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未出现不适,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轻度脱皮症状,不良反应皆轻微可控,未经治疗加强调护后自行缓解。(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趋于减小。结论: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证型痤疮可显着改善痤疮患者皮损状况,其疗效优于异维A酸胶丸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该型痤疮。升阳散结汤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血清TNF-α、IL-1β水平趋于正常。总之,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证型痤疮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与借鉴。
翟烨,田文杨[5](2016)在《七味姜黄搽剂的临床运用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对七味姜黄搽剂的药理研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研究表明该药对痤疮、脂溢性皮炎有一定疗效;探索性研究提示过敏性皮肤疾病、体癣、股癣、足癣,斑秃等也有一定疗效,并提示可能引起局部刺痛、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设计及药品的风险效益评估证据有待进一步细化,建议针对产品特点,开展上市后临床研究,针对其最优势的适应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并加强安全性及与常见联合用药相互作用等研究,从而为优化临床用药方案、保障药品安全有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滕超[6](2016)在《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系统评价及肺经风热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枇杷清肺饮出自为《医宗金鉴》,为治疗肺风粉刺的良方剂,自清代沿用至今,现代医家根据其加减方剂来治疗痤疮,并进行大量临床研究及文献报道,大部分文献报道其临床疗效满意,但始终缺乏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证据来评判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本课题通过对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的系统评价及肺经风热证的临床观察,为枇杷清肺饮治疗在寻常痤疮的治疗上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期为中医临床决策补充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系统评价,第二部分为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肺经风热证临床观察。一、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5年1月至2015年11月,纳入治疗组为以枇杷清肺饮为主要干预措施,对照组为临床治疗有效的治疗方法(中成药、西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由两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0标准独立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并交叉核对,对最终符合的文献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复发情况。二、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0例,口服枇杷清肺饮加减方汤剂;对照组60例,口服丹参酮胶囊,两组均外用阿达帕林凝胶。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及安全性,随访2周后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一、系统评价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纳入文献一般情况:共纳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8篇,均为单中心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共2751例;明确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有10篇,仅有明确西医诊断的有8篇,仅有明确中医诊断标准的有6篇;有明确纳入排除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的有15篇;5篇提及安全指标,12篇纪录了各组不良事件的症状与例数。研究方案设计:干预措施方面所纳入研究均为治疗组以口服枇杷清肺饮加减方为主要干预措施,对照组以中成药、西药为干预措施;证候类型方面15篇文献提及中医证型,疗程方面23篇文献明确指出治疗时间;结局指标方面,主要以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为主,其次为复发率。文献质量评价:23篇对基线可比性进行了描述且大致均衡,据Jadad评分,纳入研究中高质量研究有4篇,低质量研究有24篇。2.Meta分析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的Meta分析:结合纳入研究干预措施,将28篇研究分为3个组,分别为枇杷清肺饮与西药(口服)组,枇杷清肺饮与中成药组,枇杷清肺饮与西药(外用)组。三组分析中未发现显着异质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第一组合并OR=2.95,95%CI(2.10-4.16),第二组合并OR=4.35,95%CI(2.60-7.25),第三组合并OR=3.21,95%CI(1.63-6.31),三组P值均小于0.001,说明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疗效均优于中成药、西药,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各组Meta分析均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结论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各组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不良反应Meta分析:最终纳入研究有8篇,异质性检验各研究间存在一定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OR=0.12,95%CI(0.05-0.29),说明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型痤疮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口服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01,提示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不对称,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复发率Meta分析:最终纳入研究有5篇,异质性检验,各研究间存在显着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OR=0.29,95%CI(0.13-0.64),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复发率低于西药,P<0.001,提示有统计学意义。二、临床观察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各项皮损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89.1%)与照组(7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项皮损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1.51±1.20)与对照组(2.48±2.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可评价受试者试验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无明显异常改变。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系统评价:本系统评价最终纳入28篇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有效,且疗效优于中成药、西药。而对于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的相关分析,由于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的存在,因此对其分析结果需谨慎对待,仍需进行更多方法学质量高,试验设计严格,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二、临床观察:通过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各项皮损评分组内及组间及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充分说明了两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并证明试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可评价受试者试验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无明显异常改变,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综上所述,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肺经风热证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严重毒副反应,是治疗寻常痤疮肺经风热证的有效方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周晓梅[7](2016)在《解郁消痤汤治疗肝郁血热型女性迟发性痤疮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女性迟发性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的范畴,指的是年龄大于25岁的女性患者,青春期不发病或病情轻微,直到青春期后才发病,或者病发从青春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后。其皮损表现与寻常痤疮皮损变现并无明显差别: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常见多毛、脱发、月经周期紊乱、鼻唇沟及鼻翼两侧持续性、油腻性红斑。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各方面的压力较大,精神常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二者相互作用,不利于迟发性痤疮的缓解。西医对痤疮的发病机制虽有一定的认识,但不甚清楚,治疗主要针对已认识的机理环节,临床多采用内分泌疗法、抑制皮脂腺分泌和抗角化药治疗、抗菌抗炎等治疗,因口服西药或者疗效不甚理想,或者副作用较大,或者耐药等,患者及医者双方均急于寻求高疗效低副作用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经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是针对导师经验方解郁消痤汤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观察。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阳性对照方法,通过观察皮损及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比较中药解郁消痤汤与中成药丹参酮胶囊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疗效,客观评价解郁消痤汤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案:将符合中西医诊断及其他入选条件的52例女性迟发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解郁消痤汤口服,由我院颗粒药房统一制成颗粒剂,一剂两袋,每次一袋,分别于早、晚餐后30分钟加入开水200m1冲服;对照组给予中成药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1g(4粒),每日三次;两组均外用肤痔清软膏,早晚各1次;此外两组均给予心理疏导及行为干预。疗程为4周,分别在初诊、治疗两周、治疗四周观察并记录,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皮损及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并且记录在用药期间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解郁消痤汤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丹参酮胶囊;中药治疗组皮损评分较中成药对照组评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药物对痤疮皮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而中药治疗组对其改善效果更显着;两组组间SDS评分比较,治疗2周和治疗4周,治疗组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药治疗组对于改善患者抑郁状态较中成药对照组效果更优。在临床观察中患者均未出现相关不适症状。结论:①解郁消痤汤与丹参酮胶囊对于肝郁血热型女性迟发性痤疮面部皮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解郁消痤汤起效时间和作用程度较丹参酮胶囊更早、更显着。②解郁消痤汤与丹参酮胶囊对于肝郁血热型女性迟发性痤疮抑郁状态的改善有差异,解郁消痤汤对于改善患者抑郁状态较丹参酮胶囊效果更优,且解郁消痤汤对于改善患者抑郁情况起效时间早。③解郁消痤汤是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其需要作进一步的大量本研究。
皮佩瑶[8](2016)在《饮食不节与寻常痤疮治疗的相关性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痤疮,又名肺风粉刺,酒刺、面疱等,多由于嗜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物、七情内伤等原因导致。痤疮易反复发作,或痒或痛,甚至有可能产生凹陷及增生性瘢痕,从而影响容貌美观,给患者带来诸多精神、生活方面的烦恼与痛苦。痤疮虽发病于皮肤表面,但痤疮的发病与机体营卫气血、经络脏腑息息相关,为热、湿、风、痰、瘀等内在致病因素外发体表,病位在内主要为肺胃,在外为肌腠,大多为实证。西医认为痤疮是由于激素分泌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微生物侵袭、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通常通过内服外用抗生素类药物、具有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的药物如抗雄激素类药及口服避孕药、维A酸类药物,对皮损处行物理疗法或光疗法等治疗方法治疗。中医对痤疮的治疗疗效显着,具有不良反应较小,患者依从性强等特点。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上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常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刺、石膏倒膜、刺络拔罐等方法,多数医家倾向于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医中药的特色,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痤疮的临床治愈率。虽然各个医家对痤疮的致病与治疗方案各有所侧重,但都认可本病是内因、外因共同致病,内因或由饮食失节,或由七情内伤,导致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异常,产生热、瘀、痰、虚、湿等的病理变化,遇外因引动,发为痤疮。临床根据痤疮产生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的治疗。目的:饮食不节属于痤疮的致病因素之一,通过对痤疮与饮食不节关系的古代及现代文献搜索,希望找出有关饮食不节致痤疮的明确认识。探寻痤疮的忌口规律。从先秦开始即有对食疗治病的论述,食疗治疗痤疮副作用小且方便易行。但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单靠食疗是无法起到治愈疾病的效果,此时就应当采取中医药治疗的方法。食疗是通过饮食入胃,通过脾胃的运化吸收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痤疮的中医治疗,从脾胃论治也具有意义,通过对近十年来现代文献数据的统计,探寻痤疮与脾胃的关系。从致病、减轻痤疮发展、中医药治疗方面系统的研究痤疮与脾胃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挑选出痤疮与饮食不节、忌口、食疗药膳、中医辨证论治相关文献研究,探寻痤疮与饮食不节的相关性;痤疮的忌口,痤疮食疗药膳、中医治疗痤疮与脾胃的相关性。结论:饮食不节如过食油腻、辛辣、高糖、高脂、甜食、咸味、饮酒等与痤疮的致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饮食不节会损伤脾胃、积湿生热,上犯于面发为痤疮。西医认为饮食不节可通过对机体的代谢的影响增加痤疮的发病机率,但其机制未完全明确,还需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并且,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痤疮的发病与饮食不节存在一定的关系。忌口是指与疾病、治疗有关的饮食禁忌。痤疮患者应忌食高脂、高糖、辛辣之品、鱼、虾、羊肉等的腥发之物以及酒这类易产生刺激的食品。中医食疗历史悠久,具有疗效显着、施用范围广、毒副作用低等特点。痤疮的食疗应根据痤疮的病因进行治疗。食疗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故痤疮的中药治疗也非常重要。通过统计发现,痤疮的治疗主要为清热泻火。过用清热泻火药物会损伤脾胃,故在用药时可适当加入固护脾胃、理气助消化的药物,对于过用苦寒药物治疗致使脾胃之气大伤,阳气虚弱的患者,更应使用健脾的药物,只有脾胃之气得以恢复,治疗才会更有疗效,对于胃肠湿热型的痤疮,在清热除湿的同时也宜健运脾胃,对于气滞血瘀型的痤疮,应适当使用健脾理气药物疏理气机。脾胃居中焦,与各脏腑都有一定的关系,故从脾胃论治,是治疗痤疮的一个重要方面。
张建忠[9](2016)在《中药消痤汤联合美满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青年,主要分布于面部和胸背部。病因主要与皮脂腺功能亢进、雄性激素、痤疮杆菌感染等有关。西医多采用抗生素、异维A酸、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它们能够抑制皮脂腺的分泌活动,减少痤疮杆菌的数量[1],短期疗效尚可,但停药一段时间后易复发。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寻常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研
杨彦洁[10](2014)在《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及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相关联的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第二部分为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1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文献分析目的:中药内服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现代文献较多,但临床用药及辨证分型多样,缺乏系统总结。本研究在查阅近15年中医临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和总结中医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规律,为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搜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发表日期为1998年1月至2013年8月的相关文献。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排除重复的文献报道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使用Excel2007表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文献中使用中药的情况和痤疮的辨证分型统计频次及频率。结果:1.共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72篇,包含128首方剂,195种中药材,43种痤疮证型。2.所有中药共出现2062次,中药频次最大的为79次,最小的为1次,中位数是31次。排名前十位的是:黄芩、生甘草、栀子、丹皮、连翘、生地、赤芍、蒲公英、丹参、金银花。195种中药被《中药学》记载的有192种,涵盖了中药品18个大类,28个小类。排名前五位的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祛瘀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3.192种中药,四气以寒最多,五味以苦最多,归经以肝经最多。4.43种痤疮证型排名前五的是:肺经风热证、胃肠湿热证、冲任不调证、肺胃湿热证、湿热蕴结证。43种证型共归纳出19类证型,排名前3位是:湿热类、肺热类与痰瘀类。5.治疗湿热类痤疮,用药排名前五位是茵陈、黄芩、栀子、生大黄、白花蛇舌草,中药类别排名前三位的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治疗肺热类痤疮,用药排名前五位是黄芩、桑白皮、枇杷叶、生地、甘草,中药类别排名前三位的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祛瘀药;治疗痰瘀类痤疮,用药排名前五位是夏枯草、陈皮、生甘草、红花、丹参,中药类别排名前三位的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补虚药。结论:临床治疗痤疮运用清热药最多,清热是贯穿痤疮治疗过程始终的总原则。最常见的痤疮类型为湿热类、肺热类和痰瘀类。2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中药口服加祛痘面膜外用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规范中药面膜外敷的操作流程;通过观察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价本方案的安全性。方法:1.按先后顺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痤疮患者以3:1随机分配到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肺经风热证组、肺胃湿热证组和痰瘀互结证组。2.肺经风热证组口服Ⅰ号方,外用面膜Ⅰ号方治疗;肺胃湿热证组口服Ⅱ号方,外用面膜Ⅱ号方治疗;痰瘀互阻证组口服Ⅲ号方,外用面膜Ⅲ号方治疗;对照组口服丹参酮胶囊外用0.3%维胺酯维E乳膏。共治疗6周。3.所有患者于初诊及治疗后2周、4周、6周分别填写观察表,记录皮损个数、痤疮等级、中医症状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治疗6周后计算疗效指数。4.在初诊及治疗后2周、4周、6周分别记录患者非炎性皮损和炎性皮损个数,两者相加的总皮损个数即为总皮损分数。根据治疗前后皮损分数变化来计算疗效指数。同时根据痤疮等级、中医症状评分来评价临床疗效。5.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的检验结果,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本次实验的安全性。6.采用SPSS for window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治疗6周后,试验组痊愈27例,显效77例,有效5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87.64%;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肺经风热组总有效率为87.50%,肺胃湿热组总有效率为88.33%,痰瘀互阻组总有效率为87.0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20和0.040)2.在痤疮等级变化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痤疮等级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0.05。试验组在治疗6周后Ⅲ级、Ⅳ级痤疮患者数明显减少,Ⅱ级痤疮患者数基本不变,Ⅰ级痤疮患者数量增加。3.中医症状评分方面,治疗6周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出现显着性差异,P值<0.05。患者包括口臭、腹胀、便秘、小便赤黄、痛经等中医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4.本次试验共完成241例,治疗前后患者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无异常,在治疗全过程患者未发现与药物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中药配合面膜辨证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好,能够显着减少患者不同类型皮损数目。2.能够降低患者痤疮等级,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3.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4.本治疗方案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 1 痤疮发病机制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1 痤疮丙酸杆菌(PA)感染因素 |
| 1.2 遗传因素 |
| 1.3 免疫因素 |
| 1.4 心理因素 |
| 1.5 饮食因素 |
| 2 痤疮发病机制的中医研究进展 |
| 2.1 古代医家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
| 2.2 近现代医家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靶点探析 |
| 1 痤疮发病机制 |
| 2 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靶点 |
| 2.1 GATA6蛋白 |
| 2.2 MAPK/NF-κB信号通路 |
| 2.3 PI3K/PKB信号通路 |
| 2.4 TGF-β/Smad信号通路 |
| 2.5 炎症因子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痤疮的数据挖掘及meta分析方法学概述 |
| 1 数据挖掘技术 |
| 2 meta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中医药治疗痤疮用药规律研究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数据来源 |
| 2 数据筛选 |
| 3 数据规范化 |
| 4 数据录入 |
| 5 数据挖掘 |
| 结果 |
| 1 药物使用频次、频率分析 |
| 2 药性(四气)分析 |
| 3 药味(五味)分析 |
| 4 药物归经分析 |
| 5 核心药物的聚类分析 |
| 6 关联规则分析 |
| 讨论 |
| 1 药物频次分析 |
| 2 系统聚类分析 |
| 3 关联规则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Meta分析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纳入标准 |
| 2 排除标准 |
| 3 文献检索和策略 |
| 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 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 6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检索结果 |
| 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分析 |
| 4 临床总有效率 |
| 5 不良反应发生率 |
| 6 纳入文献发表偏倚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 徐国梅导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
| 1. 从脏腑辨证 |
| 1.1 肺胃热盛 |
| 1.2 脾虚湿滞 |
| 1.3 肝肾阴虚 |
| 2. 从脏腑论治 |
| 2.1 从肺胃论治 |
| 2.2 从脾论治 |
| 2.3 从肝肾论治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现状 |
| 1.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 |
| 1.1.2 痤疮的临床表现 |
| 1.1.3 现代西医对痤疮分型 |
| 1.2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 1.2.1 古代中医学对痤疮病名的认识 |
| 1.2.2 中医学对痤疮分型的认识 |
| 1.2.3 中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 1.3.1 现代西医治疗 |
| 1.3.2 中医治疗 |
| 1.4 小结 |
| 第2章 文献分析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检索方法 |
| 2.2.2 检索范围与检索词 |
| 2.2.3 数据处理 |
| 2.3 统计结果 |
| 2.3.1 经脉使用情况 |
| 2.3.2 前十一个主要穴位及归经情况 |
| 2.3.3 穴位部位分布情况 |
| 2.3.4 治疗手段特点 |
| 2.4 针灸治疗痤疮取穴特点及理论依据 |
| 2.4.1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
| 2.4.2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
| 2.4.3 穴位配伍多样 |
| 2.4.4 选穴的分布部位 |
| 2.4.5 针灸方法多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综述 |
| 1.1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机理 |
| 1.2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 |
| 1.3 液氮冷冻对于激素依赖性皮炎干预治疗的可能性 |
| 1.4 与冷冻相关的其他因素 |
| 1.5 糖皮质激素对于局部皮肤的影响 |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 2.1 摘要及引言 |
| 2.2 西医治疗方案的分析 |
| 2.3 中医治疗方案的分析 |
| 2.3.1 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 |
| 2.3.2 中医的治则分析 |
| 2.3.3 中药药物使用的分析 |
| 2.3.4 中药药性使用分析 |
| 2.3.5 中药外用药物的分析 |
| 2.3.6 关于处方的统计 |
| 2.4 误用药物的分析 |
| 2.4.1 误用药物种类 |
| 2.4.2 结果 |
| 2.4.3 结论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液氮擦冻联合中药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62例临床观察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1.1 一般资料 |
| 3.1.2 诊断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及纳入标准 |
| 3.1.4 排序及分组方法 |
| 3.1.5 治疗方法 |
| 3.1.6 疗效判定标准 |
| 3.1.7 统计学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 3.2.2 治疗结果分析 |
| 3.2.3 统计方法及统计结果 |
| 3.2.4 不良反应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 4.1 摘要 |
| 4.2 引言 |
| 4.3 材料与方法 |
| 4.3.1 实验动物 |
| 4.3.2 主要仪器 |
| 4.3.3 主要试剂及药物 |
| 4.3.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 4.3.5 取材与固定方法 |
| 4.4 实验一 激素依赖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
| 4.4.1 实验动物 |
| 4.4.2 造模方法 |
| 4.4.3 观察指标 |
| 4.4.4 结果 |
| 4.5 实验二 激素依赖性皮炎小鼠液氮冷冻治疗的疗效观察 |
| 4.5.1 实验动物 |
| 4.5.2 分组 |
| 4.5.3 实验过程 |
| 4.5.4 实验结果 |
| 4.6 实验三 实验对照 |
| 4.6.1 动物模型 |
| 4.6.2 实验材料 |
| 4.6.3 实验过程 |
| 4.6.4 实验取材 |
| 4.6.5 结果 |
| 4.6.6 结论 |
| 4.7 讨论 |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 5.1 确立中药石蓝草合剂配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理论依据 |
| 5.1.1 石蓝草合剂的主症、辩证、治法和组方 |
| 5.1.2 石蓝草方的方解及药物分析 |
| 5.2 液氮冷冻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依据 |
| 5.3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
| 5.4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 5.5 文献统计部分分析 |
| 结语 |
| 6.1 研究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 1.1 中医对痤疮病名由来和认识 |
| 1.2 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认识 |
| 2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
| 2.1 中药疗法 |
| 2.2 针灸疗法 |
| 2.3 穴位埋线疗法 |
| 2.4 穴位敷贴疗法 |
| 2.5 刮痧疗法 |
| 2.6 刺血疗法 |
| 2.7 火针疗法 |
| 2.8 刺络拔罐 |
| 3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和治疗 |
| 3.1 病因的认识 |
| 3.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治疗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情分级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
| 1.7 复发率诊断标准 |
| 1.8 受试者权益保护 |
| 2 分组方法 |
| 2.1 分组 |
| 2.2 随机方法 |
| 2.3 分组基本情况 |
| 3 实验方案 |
| 3.1 研究方法 |
| 3.2 疗效观察 |
| 3.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 3.4 实验步骤 |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 安全性评价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中医对脾虚湿盛型痤疮认识 |
| 2 升阳散结汤汤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
| 3 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形成中的作用及与TNF-α、IL-1β的关系,及指标确立意义 |
| 4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简称 DLQI) |
| 附录3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 引言 |
| 第一部 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的系统评价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结论 |
| 第二部分 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肺经风热证临床观察 |
| 2.1 研究内容 |
| 2.2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 2.3 研究实施方案 |
| 2.4 观察指标(观察表详见附录 3-5) |
| 2.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2.7 研究结果 |
| 2.8 讨论 |
| 2.9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及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综述二:系统评价概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略缩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对迟发性痤疮的认识 |
| 1 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 痤疮的中医治疗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迟发性痤疮的西医认识 |
| 1 流行病学 |
| 2 致病因素 |
| 3 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1 病例分组 |
| 2 治疗方法 |
| 3 指标观察 |
| 4 疗效判定 |
| 5 统计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 2 疗效对比 |
| 第四节 讨论分析 |
| 1 迟发性痤疮基础知识 |
| 2 方药分析 |
| 3 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 综述一:中医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
| 1. 痤疮的病因病机研究 |
| 2. 痤疮的中医治疗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西医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
| 1. 病因研究 |
| 2. 西医治法研究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饮食不节、食疗、从脾胃论治痤疮的文献研究 |
| 1. 饮食不节 |
| 1.1 饮食有节概念 |
| 1.2 饮食不节概念 |
| 1.3 饮食不节与痤疮理论研究 |
| 1.4 饮食不节与痤疮的临床研究 |
| 1.5 讨论 |
| 2. 忌口 |
| 3. 饮食疗法 |
| 3.1 食疗历史 |
| 3.2 食疗的概念 |
| 3.3 药食同源 |
| 3.4 痤疮的食疗 |
| 3.5 食疗局限性 |
| 4. 痤疮的用药规律及与脾胃相关性研究 |
| 4.1 研究方法 |
| 4.2 药物的频次统计分析 |
| 4.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第二部分 文献分析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采集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 统计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一般情况 |
| 3.2 用药情况统计 |
| 3.3 痤疮中医证型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中医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探讨 |
| 4.2 药物的性味和归经 |
| 4.3 痤疮的中医证型探讨 |
| 4.4 三种常见类型的痤疮组方用药探讨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情况 |
| 1.2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 1.3 随机方法 |
| 1.4 治疗方法 |
| 1.5 观察方法 |
| 2 疗效评价 |
| 2.1 疗效评价方法 |
| 2.2 疗效评价标准 |
| 2.3 安全性评价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基线比较 |
| 3.2 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 |
| 3.3 对照组与三组比较 |
| 3.4 安全性评价 |
| 4 脱落情况 |
| 5 讨论 |
| 5.1 疗效分析 |
| 5.2 安全性分析 |
| 5.3 导师经验 |
| 5.4 组方分析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1 |
| 附件2 |
| 附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