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糠秕孢子菌和滴虫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糠秕孢子菌和毛囊虫检查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戚欣雨[1](2020)在《艾拉光动力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囊肿型痤疮的回顾性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艾拉光动力治疗(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炎症反应的作用,马拉色菌感染与痤疮常同时发生,推测ALA-PDT能有效治疗伴有马拉色菌感染的囊肿型痤疮。马拉色菌与宿主的免疫调节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认为它可能上调或者下调局部炎症反应。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马拉色菌在ALA-PDT治疗囊肿型痤疮中所发挥的作用。目前研究认为ALA-PDT通过产生大量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导真菌损伤,但无体外作用马拉色菌的报道。因此,我们拟通过体外实验探讨ALA-PDT对马拉色菌的作用机理。[目的]分析马拉色菌与囊肿型痤疮的关系,探讨其在ALA-PDT治疗囊肿型痤疮中所发挥的作用,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ALA-PDT对马拉色菌的损伤机理,以期为马拉色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ALA-PDT治疗48例囊肿型痤疮的病历资料。以马拉色菌阳性组为观察组,马拉色菌阴性组为对照组。在ALA-PDT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和24周,采用全球痤疮分级系统(The 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评估皮损变化并统计治疗后不良反应出现和消退的时间,比较两组间存在的差异。ALA-PDT体外作用马拉色菌,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马拉色菌的形态结构变化,并检测真菌细胞内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的改变。[结果]极重度痤疮组的马拉色菌感染率高于重度痤疮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GAGS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ALA-PDT治疗1次后第4、8、12、24周,观察组GAGS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次后第4周,观察组GAGS分值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第8周两组无差异(P>0.05),第12、24周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ALA-PDT治疗后,除瘢痕以外,观察组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均早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所有不良反应消退时间均晚于对照组(P均<0.05)。在体外实验中,透射电镜下观察ALA-PDT处理的马拉色菌细胞壁较未处理的马拉色菌细胞壁薄而疏松。ALA-PDT组较对照组产生更多ROS、MDA(P<0.05),添加二苯碘(Diphenyliodine,DPI)后 ALA-PDT 组 ROS、MDA 含量减少(P<0.05);ALA-PDT组中SOD、GSH-PX活性最低,当添加DPI后,ALA-PDT组中SOD、GSH-PX活性较前升高。[结论]在囊肿型痤疮中,皮损严重程度越高的患者马拉色菌检出率更高,且马拉色菌的存在对囊肿型痤疮的治疗反应有一定影响。ALA-PDT治疗囊肿型痤疮有较好的疗效,但伴有马拉色菌者发生不良反应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体外实验提示ALA-PDT可能通过产生大量的ROS、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来治疗马拉色菌相关的囊肿型痤疮。

杨扬,王峰,潘菊香,王季尧,谢韶琼,严伟华[2](2017)在《清热解毒法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清热解毒煎剂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A、B、C组各50例,A组采用清热解毒煎剂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B组采用清热解毒煎剂治疗,C组单独使用二硫化硒洗剂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4周后3组间痤疮分级及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比较,治疗4周后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A组总有效率为88%,B组总有效率为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比较,治疗4周后A组总有效率高于C组,A组总有效率为88%,C组总有效率为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32%,C组总有效率为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煎剂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寻常痤疮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显着,值得进一步推广。

孙菲,凌勇活,唐慧菁,李明,阮建波[3](2017)在《痤疮皮损厌氧及兼性厌氧病原菌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引起痤疮皮损中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痤疮患者面部皮损采集丘疹、脓疱并进行厌氧培养,采用MALDI-TOF MS技术鉴定细菌种类。结果 212例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出156株痤疮丙酸杆菌,40株表皮葡萄球菌,10株颗粒丙酸杆菌,5株贪婪丙酸杆菌,4株头状葡萄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1株其他杂菌。结论痤疮患者痤疮皮损经厌氧培养,分离出最多的细菌是痤疮丙酸杆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

古常军[4](2017)在《三黄凝胶联合二丹和合方治疗月经前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月经前痤疮属于寻常痤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和女性的月经周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是指女性患者每逢月经将至时,在面颊部、胸背部出现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皮损加重可形成表浅脓疱、炎性丘疹、结节、囊肿甚至瘢痕,或者表现为原有丘疹增多,多为对称性散在分布,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脂溢出,这些皮疹在月经前出现或加重,而在月经过后则会减少以致于消失,多数患者伴有月经紊乱的临床表现,是好发于广大育龄期女性患者的一种十分常见的损美性皮肤病,在皮肤科临床工作中就诊的此类患者非常多见。月经前痤疮在皮肤科属于寻常痤疮的范围,而在妇科临床工作中也会有此类患者就诊,妇科归之于“月经前后诸证”,属于“月经疹”的范畴,或可称之为“痤疮型月经疹”,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医生对这种病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月经疹”这一命名已经逐渐被更为科学的名称取代,近年来多将本病称之为月经前痤疮。导师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中医皮肤性病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临证思维,对于发生于广大女性患者的月经前痤疮这种特殊类型的寻常痤疮,王老师依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将其证型进行归纳,认为其多为冲任不调型,以正气不足为本,属本虚标实之证,创立治疗痤疮的有效良方三黄凝胶以及二丹和合方。目的:本课题系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观察通过内服二丹和合方分别联合外用三黄凝胶或甲硝唑凝胶的方法治疗女性月经前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临床研究中总共收集了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纳入标准的120例女性月经前痤疮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临床研究的标准进行随机分组,总共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的60例患者采用三黄凝胶外用加上二丹和合方内服,对照组的60例患者采用甲硝唑凝胶外用加上二丹和合方内服,两组月经前痤疮的120例患者各自分别治疗四个疗程,合计四个月为一个总疗程,待每位患者治疗的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数量、颜色、质地、形态、肿痛的变化以及伴随症状等指标进行评分,依据评分结果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经过内服二丹和合方加用不同的外用制剂进行治疗后的两组月经前痤疮患者所观察到的的相关症状进行了总积分方面的比较,其统计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两组月经前痤疮患者的单项症状分别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治疗组在包括皮损数量、颜色、质地、形态、肿痛等单项症状方面的积分进行自身前后比较的情况显示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的统计结果显示分别是86.7%、71.6%,其差异在统计学方面具有意义(P<0.05)。结论:三黄凝胶配合二丹和合方治疗女性月经前痤疮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陈述文,何国强,蔡常辉[5](2015)在《痤疮皮损涂片镜检细菌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痤疮皮损涂片革兰染色镜下特点及对痤疮的诊疗作用。方法选取200例皮肤科门诊痤疮患者作为实验组,50例面部皮脂腺正常分泌者作为对照组,取患者皮损和对照组皮脂腺分泌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下观察细菌种类、状态及数量。结果油镜下可鉴别为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真菌孢子及各种混合感染状态。结论对痤疮皮损涂片革兰染色直接镜检可快速初步确定痤疮合并细菌感染类型,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李璟蓉,王建琴,方锐华[6](2014)在《米诺环素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的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米诺环素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的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进行糠秕孢子菌检查,将158例合并有糠秕孢子菌感染者,随机分为A组(53例),采用米诺环素联合伊曲康唑、阿达帕林凝胶治疗;B组(55例)采用米诺环素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C组(50例)单纯采用阿达帕林凝胶治疗。结果:治疗2、4、6周后,A组有效率分别为69.8%、86.8%、94.3%,B组为30.9%、38.2%、45.5%,C组为12.0%,18.0%、26.0%,2、4、6周A、B、C组两两比较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米诺环素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的中重度寻常型痤疮安全有效。

王娇[7](2014)在《高频电针对比火针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高频电针与火针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运用效果,比较二者对于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差异,研究上述两种方法对寻常型痤疮的不同类型的皮损的治疗作用,以期找到一种充分发挥二者在寻常型痤疮治疗中的优势、避免各自的不足,结合二者治疗痤疮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轻中度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单盲分为电针组33例、火针组32例,电针组采用高频电针+辨证口服中药治疗,火针组采用火针+辨证口服中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效应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评分并且进行积分计算,并综合评价。结果:电针组31例完成试验,临床痊愈19例(61.29%),显效6例(19.35%),有效6例(19.35%),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火针组30例完成试验,临床痊愈19例(63.33%),显效7例(23.33%),有效4例(13.33%),无效0例(0%),总有效率100%。使用高频电针和火针治疗痤疮均有疗效均明显,两组总体疗效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高频电针与火针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均有明显的疗效,两者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2.高频电针对于治疗以粉刺为主的痤疮疗效较火针好,火针对于以结节为主的痤疮疗效较高频电针好。3.两种方法治疗痤疮皆安全有效;高频电针治疗时患者的疼痛感较火针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高频电针治疗者的色素沉着小于经火针治疗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曾浩[8](2010)在《肝郁肾虚型痤疮的文献整理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发生于颜面部和胸背部的黑头或白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好发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可以自然痊愈或减轻。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它的病因包括: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和过度的免疫反应,此外,还与遗传及心理等因素有关。组织学改变首先是角化异常,在毛囊漏斗部角质堆积形成栓塞,导致微粉刺形成。皮脂增多加上角质细胞进一步堆积使微粉刺变成开放性或闭合性粉刺,即黑头或白头粉刺(非炎性痤疮)。上述环境有利于厌氧菌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后者释放趋化因子,引起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粉刺破裂,发展成丘疹或脓疱(炎性痤疮)。痤疮常规治疗,主要依据它的严重程度,轻症可外用维甲酸,或联合外用一种抗生素(例如:过氧化苯甲酰,克林霉素);中、重度痤疮则加用一种口服抗生素(例如: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和或口服维甲酸,激素(如避孕药达因-35)治疗,并坚持外用维甲酸作为维持治疗。中医治疗痤疮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今,有大量文献发表,其中分型众多。肝郁肾虚型是其中之一,中医认为肝肾同源,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肝肾之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如果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致虚火上炎,导致面部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等,另一方面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阴不足,虚火内生,肝经郁热。肝经郁热,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脏腑功能紊乱,情志失调,湿、热、痰、瘀乃生,更易发为痤疮。目的:近20年来,各医家对于肝郁肾虚型痤疮无论选方用药还是主次症的确立,均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本研究旨通过对文献的学习与整理,归纳肝郁肾虚型痤疮的证候特点,总结出该型痤疮的治疗原则及用药特点。为该型痤疮的证型标准化提供参考,并对肝郁肾虚型痤疮的中药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对1990-2010年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痤疮的文献进行整理,挑选出中医内治法治疗肝郁肾虚型痤疮的文献,对证型及选方用药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整理、分类、统计。结果:分析、整理了39篇包含对肝郁肾虚型痤疮证候总结的文献及36篇包含对肝郁肾虚型痤疮方药总结的文献,总结出肝郁肾虚型痤疮的主要证候特点,各医家主要用疏肝滋肾的方法治疗肝郁肾虚型痤疮。结论:肝郁肾虚型痤疮的主要证候特点:暗红色皮疹,以丘疹,结节为主,伴失眠,烦躁易怒,女性患者常伴痛经,烦躁易怒,经行乳胀,经前加重,经后减轻等。舌质红或暗红,苔黄或薄黄,脉弦。肝郁肾虚型痤疮的治则:疏肝解郁,滋补肝肾。治疗肝郁肾虚型痤疮的主要中药:柴胡,女贞子、墨旱、丹参、生地、丹皮,白芍、郁金,鱼腥草,甘草。

王晓霞,皮肖冰,麦玉妹,谢志红[9](2009)在《中药面膜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面膜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效果。方法:将186例Ⅱ~Ⅳ度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3例,治疗组予中药面膜,每周治疗2次,维胺酯胶囊50mg,tid;对照组予维胺酯胶囊和呋喃西林炉甘石洗剂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皮损进行糠秕孢子菌及毛囊虫检查,6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9.14%和94.62%,糠秕孢子茵和毛囊虫清除率分别为95.12%和1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面膜联合维胺酯胶囊能有效消除糠秕孢子菌及毛囊虫,对中重度痤疮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梁俊芳[10](2009)在《综合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痤疮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通过临床综合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共63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女性经前期痤疮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基础方、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外用净面方结合心理干预(以下简称综合疗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方结合净面方配合心理干预,两组各治疗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月经情况等指标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在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肿痛、皮损颜色、月经情况方面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月经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痤疮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二、糠秕孢子菌和毛囊虫检查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糠秕孢子菌和毛囊虫检查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艾拉光动力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囊肿型痤疮的回顾性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ALA-PDT治疗48例囊肿型痤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历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4 研究分组
        1.1.5 研究内容
        1.1.6 检查方法
        1.1.7 治疗方法
        1.1.8 观察指标
        1.1.9 评估标准
        1.1.10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皮损严重程度
        1.2.2 马拉色菌感染与囊肿型痤疮的关系
        1.2.3 ALA-PDT治疗的临床疗效
        1.2.4 GAGS分值的变化
        1.2.5 不良反应的差异
    1.3 小结
第二章 ALA-PDT对马拉色菌的作用机制研究---体外实验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耗材与试剂
    2.2 培养基的制备
    2.3 真菌的来源与培养
    2.4 菌种的保存与复苏
        2.4.1 菌种的保存
        2.4.2 菌种的复苏
    2.5 菌悬液的制备
    2.6 相关溶液的配置
        2.6.1 ALA溶液的配置
        2.6.2 DPI溶液的配置
        2.6.3 DCFH-DA探针溶液的配置
    2.7 参数设置依据
    2.8 检测内容与方法
        2.8.1 菌种的鉴定
        2.8.2 ALA-PDT的抗菌活性检测
        2.8.3 马拉色菌形态学变化
        2.8.4 ROS含量检测
        2.8.5 MDA含量检测
        2.8.6 SOD及GSH-PX活性检测
        2.8.7 统计学分析
    2.9 实验结果
        2.9.1 马拉色菌的形态
        2.9.2 马拉色菌的鉴定
        2.9.3 ALA-PDT的抗菌活性
        2.9.4 马拉色菌的形态学变化
        2.9.5 ROS含量变化
        2.9.6 MDA的含量及SOD、GSH-PX活性变化
    2.10 小结
讨论
    3.1 ALA-PDT治疗48例囊肿型痤疮的回顾性分析
    3.2 ALA-PDT作用马拉色菌的机制
全文小结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清热解毒法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不良反应
3 讨论

(3)痤疮皮损厌氧及兼性厌氧病原菌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标准菌株和抗菌药物
    1.3 方法
        1.3.1 标本的采集
        1.3.2 痤疮丙酸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 结果
    2.1 面部检出细菌厌氧培养结果
    2.2 菌落形态
    2.3 革兰染色镜检
3 讨论

(4)三黄凝胶联合二丹和合方治疗月经前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病例纳入标准
        2.2.3 病例排除标准
        2.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2.2.5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技术路线
        3.3 治疗方法
        3.3.1 治疗组给予三黄凝胶外涂+二丹和合方内服
        3.3.2 对照组给予甲硝唑凝胶外涂+二丹和合方内服
        3.3.3 两组均予以健康宣教
        3.4 疗效观察指标
        3.5 统计分析方法
        3.6 安全性评价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病例基线情况比较
        4.3 治疗结果
        4.3.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情况
        4.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4.3.3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情况
        4.3.4 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4.3.5 治疗组疗效相关性比较
        4.4 安全性评价
        4.5 病案举例
    5 讨论
        5.1 方药分析
        5.2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
结语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皮损评分表
    附表2 三黄凝胶治疗月经前痤疮知情同意书
    附表3 甲硝唑凝胶治疗月经前痤疮知情同意书
综述
    综述一 月经前痤疮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月经前痤疮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痤疮皮损涂片镜检细菌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1.2 标本采集
    1.3 仪器与方法
2 结果
    2.1 痤疮患者皮损及正常人面部皮脂腺分泌物涂片结果
    2.2 痤疮皮损涂片阳性结果
3 讨论

(6)米诺环素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的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1. 2 治疗方法
    1. 3 疗效判断标准
    1. 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2. 2 不良反应
3 讨论

(7)高频电针对比火针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频电针对比火针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选择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病例脱落标准
        3.2 治疗方案
        3.2.1 两组患者共同的基础治疗
        3.2.2 高频电针组治疗方案
        3.2.3 火针组治疗方案
        3.2.4 预防和调护
        3.3 皮损评分标准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观察项目
        3.5.1 治疗前后皮损情况
        3.5.2 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觉
        3.5.3 安全性指标
        3.5.4 治疗完后色素沉着指标
        3.5.5 观测时点
        3.6 统计学方法
    4 观察结果及分析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的均衡性
        4.1.1 实验病例入组情况
        4.1.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
        4.1.3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4.1.4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程度比较
        4.1.5 两组病程分布情况
        4.1.6 两组治疗前病情积分
        4.1.7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型比较
        4.1.8 两组治疗前各种皮损评分比较
        4.2 治疗结果及分析
        4.2.1 两组内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4.2.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4.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种皮损的评分比较
        4.2.4 两组患者治疗时疼痛评分比较
        4.2.5 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评价
        4.2.6 治疗完后色素沉着积分比较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治疗
        5.1.1 一般治疗
        5.1.2 药物治疗
        5.1.3 物理治疗
        5.1.4 外科手术治疗
        5.2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治疗
        5.2.1 内服中药
        5.2.2 中医外治法
        5.3 对高频电离子治疗仪的认识
        5.3.1 治疗原理
        5.3.2 治疗作用
        5.3.3 适用范围
        5.3.4 对痤疮的治疗作用
        5.3.5 使用前注意事项
        5.4 对火针的认识
        5.4.1 火针的命名、起源与发展
        5.4.2 火针治疗皮肤病的机理
        5.4.3 火针对于痤疮的治疗作用
        5.4.4 火针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5.5 对两种治疗所产生的疼痛不良反应分析
        5.5.1 对高频电针治疗痤疮产生疼痛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5.5.2 对火针治疗痤疮是产生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5.6 本课题的立题思路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肝郁肾虚型痤疮的文献整理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二、论文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9)中药面膜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临床病原体检查[2]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3]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不良反应
3 讨论

(10)综合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痤疮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病例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1.2.5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流程图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3.1 给药方法
        2.3.2 煎服方法
        2.4 观察方法
        2.5 安全性检测
        2.6 疗效评定
        2.7 统计学处理方法
        2.8 安全性评价分析标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基线情况比较
        3.2.1 年龄
        3.2.2 病程
        3.2.3 病情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情况
        3.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3.3.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情况
        3.3.4 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3.5 治疗组疗效相关性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女性经前期痤疮的发病特点
        4.2 现代医学对女性经前期痤疮的认识
        4.3 传统医学对女性经前期痤疮的认识
        4.4 立方依据
        4.5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4.6 中周法的药物使用分析
        4.7 外治法的应用
        4.8 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综述)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四、糠秕孢子菌和毛囊虫检查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艾拉光动力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囊肿型痤疮的回顾性分析及机制研究[D]. 戚欣雨.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清热解毒法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 杨扬,王峰,潘菊香,王季尧,谢韶琼,严伟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06)
  • [3]痤疮皮损厌氧及兼性厌氧病原菌的分析[J]. 孙菲,凌勇活,唐慧菁,李明,阮建波. 广东医学, 2017(21)
  • [4]三黄凝胶联合二丹和合方治疗月经前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古常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痤疮皮损涂片镜检细菌的临床应用[J]. 陈述文,何国强,蔡常辉.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03)
  • [6]米诺环素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的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J]. 李璟蓉,王建琴,方锐华.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02)
  • [7]高频电针对比火针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D]. 王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8]肝郁肾虚型痤疮的文献整理及研究[D]. 曾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
  • [9]中药面膜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J]. 王晓霞,皮肖冰,麦玉妹,谢志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9(24)
  • [10]综合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痤疮临床观察[D]. 梁俊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青春痘论文 糠秕孢子菌论文 囊肿型痤疮论文 寻常性痤疮论文 毛囊虫论文

上一篇:湖南省平江县教师工资按月发放
下一篇:论新企业工会经费的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