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从两次学术会议看岩土工程学科发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从两个学术会议看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邓会元[1](2021)在《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滩涂围垦拓展生存空间已成为当前解决土地紧缺问题的主要方式。考虑到滨海围垦区土质较差、软土层较厚,后期围垦填土易诱发土体不均匀沉降及水平侧向变形,造成临近桥梁及建筑物基础发生沉降、开裂、偏移等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严重影响桥梁等工程正常使用。然而,目前对围垦区桥梁及建筑物的桩基础受堆载影响的承载特性研究相当匮乏,缺乏系统的计算方法与设计理论,既有设计规范已难以对围垦区堆载影响下桩基础进行安全经济设计,这使得堆载作用下桩基础安全经济设计及防护成为制约滨海围垦工程顺利发展的重点难题。因此,迫切需要系统深入开展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对临近桩基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项目“软土地区吹填(开挖)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及处理措施研究”(编号:2014H10)、“深厚软基路段桥梁工程桩基长期沉降特性研究”(编号:8505001375)资助。本文以理论推导及试验研究为主,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及归纳总结,系统地开展了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滨海软黏土固结排水蠕变试验,通过采用传统元件模型(Merchant模型和Burgers模型)、以及不同经验模型,描述了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揭示了软黏土应力-应变以及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基于传统Merchant模型,引入Abel黏壶单元,采用Caputo型分数阶函数建立了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通过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预测了滨海软黏土蠕变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分数阶模型比传统蠕变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2)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以及条形分布荷载下堆载区域内和堆载区域外不同土体深度位置的竖向附加应力理论计算公式;基于Mesri蠕变模型和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提出了软黏土地基长期沉降计算方法,对现场局部堆载和路堤条形堆载下地基长期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论证了沉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3)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模型,建立了单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推导了弹性、硬化、以及塑性等不同阶段的桩身沉降和轴力的解析解;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Mesri蠕变模型及双曲线模型,建立了考虑固结蠕变效应的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方法,通过迭代法求解了桩身轴力以及中性点位置。此外,基于建立的负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了固结度、桩顶荷载、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桩身刚度、蠕变参数等因素对桩基负摩阻力的影响,发现固结和蠕变沉降会降低桩基承载力、增加桩的沉降,揭示了填土固结场地桩基承载力弱化的病害机理;(4)基于温州围垦区单桩负摩阻力堆载试验,研究了桩身负摩阻力、桩土沉降以及中性点随时间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堆载后土体沉降、桩基沉降、下拉力随时间基本呈双曲线增加趋势,桩土沉降及下拉力在堆载后3个月左右趋于稳定,揭示了滨海围垦区桩基负摩阻力发挥机制及时间效应特性;(5)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改进解,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条形分布荷载、梯形条形分布荷载等不同地表荷载分布形式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及桩身被动荷载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推导了被动排桩剩余水平推力。通过考虑临界土压力长期演化及桩周软黏土模量长期蠕变衰减特性,结合非线性p-y曲线模型,基于压力法建立考虑时间效应的被动桩两阶段分析法,通过差分法对被动桩平衡微分方程进行求解;(6)基于温州及台州湾围垦区非对称堆载试验,研究了桩土变形、桩侧土抗力、桩身轴力以及桩身弯矩等参数随时间变化规律,探讨了被动桩开裂问题、被动桩负摩阻力问题、桩侧土绕流机理、桩体遮拦效应以及土拱效应机理,揭示了斜交非对称堆载下弯扭耦合变形机制以及被动桩长期变形病害机理。

方兴森[2](2019)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水泥土工程特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化工厂都面临搬迁。化工厂搬迁遗留下的旧址大多存在各种污染问题,而挥发性有机(VOCs)污染作为主要污染类型之一,由于其不仅具有挥发性,而且还具有比较高的刺激性和毒性,为旧址后期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镇江某化工厂旧址面临开发,因污染问题需进行异位土体修复,土体修复过程采用了水泥土工艺,水泥土因其工艺特性,受环境影响较大,考虑到本次污染的主要类型为挥发性有机污染,而目前关于特殊环境对水泥土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诸如酸、碱、盐、重金属等无机化合物,有关挥发性有机物对水泥土特性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出于工程安全考虑,本文主要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挥发性有机(VOCs)对水泥土工程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比试验测试不同VOCs污染物含量下的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破坏应变,研究分析VOCs污染物含量对水泥土强度和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VOCs污染物能降低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相同龄期下,VOCs污染物的含量越高,水泥土的强度就越低,以不含VOCs污染物的普通水泥土作为基准,水泥土中VOCs污染物的含量每增加1g/kg,水泥土的强度就会降低3.47%;VOCs污染物对水泥土破坏应变影响较大,相同配合比的普通水泥土的破坏应变随龄期增加而降低,关系比较接近双曲线形,VOCs污染水泥土的破坏应变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降低,关系比较接近线形;水泥土的变形系数E50与强度qu基本上呈线性关系,不同VOCs污染含量下,水泥土变形系数随强度的变化关系比较相近,通过拟合汇总,公式为50=(61.1-75.4)。(2)通过对比试验测试不同水泥掺入比下的VOCs污染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破坏应变,研究分析了水泥掺入比对VOCs污染水泥土强度和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入比能够提高VOCs污染水泥土的强度,水泥掺入比越高,同龄期下,VOCs污染水泥土的强度就越高,但水泥掺入比对VOCs污染水泥土强度增长趋势影响很小,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了VOCs污染水泥土强度qu与龄期t、水泥掺入比aw和VOCs污染物含量r的定量关系:qu=1.26(0.283-0.21×0.965t)(aw-10.53)(1-0.0347r)(3)通过模拟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基坑施工,分析了VOCs污染物对实际工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考虑VOCs污染物影响时,基坑开挖时间需要延迟,通过研究分析,提供了几种解决办法作为参考,分别是提高强度法和增大截面法,其中提高强度法又可细分为VOCs消除法(颗粒吸附法和纤维吸附法)、VOCs转化法、提高水泥掺入比法、增加早强法等。

杨光华[3](2018)在《广东水科院岩土专业发展与我国岩土工程技术的若干进步》文中研究表明主要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广东水科院")在岩土工程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对促进我国岩土工程技术进步方面所做的贡献。在土的本构理论方面提出了广义位势理论,促进了岩土塑性力学的发展;在深基坑工程方面,提出了增量法,已成为我国工程设计普遍应用的方法,提高了我国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水平;在桩基、地基设计方法方面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对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发挥了作用;在边坡稳定分析与评价方面,提出了应力位移场的分析评价方法,可以更科学的分析和处理边坡;在水闸软土地基处理方面,提出了变形控制的复合地基方法,在解决深厚软土水闸地基处理方面得以广泛应用,解决了桩基底板易脱空的难题;较早开展了断柱顶升的房屋纠偏工作;此外还参与了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广州地铁、东深供水工程、北江大堤达标加固等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成为我国岩土工程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4](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4)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桥梁工程领域(包括高性能材料、桥梁作用及分析、桥梁设计理论、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桥梁基础工程、桥梁监测、评估及加固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了中国桥梁工程建设成就的同时对未来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疏理:高性能材料方面重点分析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CFRP材料,桥梁作用方面分析了车辆荷载和温度,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方面分析了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和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方面分析了抗震、抗风、抗火、抗爆和船撞及多场、多灾害耦合;最后对无缝桥、桥面铺装、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进行了剖析,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陈正汉[6](2014)在《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开展了持久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在国内率先研制成非饱和土固结仪、直剪仪、渗气仪、标准三轴仪、温控三轴仪、多功能三轴仪和土工CT–三轴仪等一系列仪器设备,揭示了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水气运动规律及变形、强度、屈服、水量变化、湿陷、湿胀、细观结构演化、温度效应等许多重要力学特性规律;构建了岩土力学的公理化理论体系与多种组合形式的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变量;提出了各向异性多孔介质的有效应力理论公式与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理论公式;建立了非饱和土、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的本构模型谱系(包括非线性、弹塑性、结构性损伤与热力耦合模型)与分别考虑密度、净平均应力和偏应力影响的广义土–水特征曲线模型谱系;创立了非饱和土三维固结理论及其固结模型谱系;自主研发了分析固结问题的系列软件,求得一维固结问题的解析解和二维固结问题的数值解,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应用研究成果解决了多项工程的疑难问题,表明所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为工程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卫振海[7](2012)在《岩土材料结构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岩土材料是具有很强结构性的复杂材料,岩土材料的结构性问题一直是本领域的难点和前沿问题。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岩土材料这类复杂材料的结构性问题的研究,了解和掌握这类具有结构性的复杂材料的描述方法,材料的性质、特点和受环境影响后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材料的结构性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是以构成材料的基础----材料颗粒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充分考察颗粒的几何形态、颗粒表面特征和颗粒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分析由颗粒构成结构的材料特点和特征,进一步分析由颗粒构成结构材料的力学和几何特性。通过对在颗粒尺度上的结构性能的分析,建立起颗粒尺度上的力学特性和几何特征与材料宏观尺度上的特性和性能的联系。通过以颗粒尺度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本文初步建立了岩土这类结构性材料的描述方法,这包括颗粒形态的描述、由颗粒构成的岩土材料结构的描述和与结构有关的材料结构性能的描述;初步建立起了结构性材料的静态分析方法;建立起了由颗粒构成的材料强度理论和与之相应的颗粒链分析方法;提出了由颗粒构成的结构性材料弹性模量、结构临界强度和几何变化特征三因素的全状态函数理论和由此导出的颗粒材料的本构关系。形成的主要概念和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构成岩土材料的基础----颗粒的几何形态、表面特征和物理特性对材料的宏观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由颗粒所构成的结构形态是影响材料宏观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颗粒所形成的结构形态类型可以分为简单结构和复杂结构两种:简单结构可以分为基本均匀效应的连接体结构、链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复杂结构主要是分形结构;(3)岩土材料结构的静态(或弹性)性能,决定材料宏观的弹性模量,材料结构的临界强度决定材料的屈服强度。也就是说,材料的结构静态变化,与宏观弹性性能相关,结构临界强度变化与材料宏观塑性性能相关;(4)岩土材料结构的静态弹性模量、结构临界强度和几何状态这三要素,构成了具有结构性材料的材料全状态函数,依据全状态函数可导出相应材料的本构关系。岩土材料的复杂性源于其结构性。经典弹塑性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连续、均匀的无结构材料,属于简单材料。研究岩土材料的理论属于复杂材料力学理论。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8](2010)在《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一、引言(一)"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介绍按我国自然科学所属学科的最新分类,"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为二级学科,隶属于"工程与材料学部"的"水利工程与海洋工程"学科。"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虽与此二级学科在名称的提法上略有差异,但考虑到此名称已在学术、工程、教育等业界和部门之间广泛、长期的使用和高度的认同,特别是1979年我国成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

黄理兴,盛谦[9](2008)在《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国际前沿,开创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新局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近五年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学术贡献》文中指出介绍了武汉岩土所近五年来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面向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前沿,形成了集岩土力学室内外试验、理论研究与数值分析、岩土工程的安全性时空预测评估、监测与控制措施优化设计为一体,在科研与技术开发等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

王兰民,马巍,陈正汉,凌贤长,姚仰平,栾茂田,缪林昌,唐晓武[10](2006)在《特殊土工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与展望》文中认为特殊土因其独特、复杂的工程力学性质和较高的致灾性,引起了国内外诸多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与特殊土相关的工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我国广泛分布的黄土、冻土、膨胀土和新近沉积软土等典型的特殊土所造成的(或有可能造成的)灾害日益显着,工程问题日趋突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特殊土工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理论问题越来越成为政府、工程界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回顾特殊土工程发展历史、论述其关键的科学问题、综述该领域近20年来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今后10-15年内的基本发展趋势,提出了该领域应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二、从两个学术会议看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两个学术会议看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吹填围垦工程特性
        1.2.2 滨海围垦滩涂现状
        1.2.3 堆载引起桩基工程危害问题
        1.2.4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堆载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3.2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1.3.3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研究现状
    1.4 堆载对桩基影响现状分析评价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及沉降规律
    2.1 滨海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2.1.1 温州地区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1.2 杭州湾滩涂区典型黏性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2 软黏土蠕变模型及参数辨识
        2.2.1 经典元件模型
        2.2.2 经验模型
        2.2.3 分数阶蠕变模型
        2.2.4 流变模型对比分析
    2.3 堆载作用下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土体沉降预测方法
        2.3.1 堆载作用下附加应力计算
        2.3.2 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3.3 局部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3.4 条形路堤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3.1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产生机理
    3.2 土体竖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3.3 堆载作用下负摩阻力影响深度研究
        3.3.1 常用计算方法
        3.3.2 附加应力估算法
        3.3.3 工程实例分析
    3.4 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解析解
        3.4.1 桩周土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2 桩周土部分进入硬化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3 桩周和桩端分别处于部分塑性阶段和弹性阶段
        3.4.4 桩周土部分进入塑性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5 桩周和桩端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6 桩周土进入完全塑性阶段和桩端土进入塑性硬化阶段
        3.4.7 工程算例分析
    3.5 基于位移控制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数值解
        3.5.1 土体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3.5.2 桩侧摩阻力双曲线传递模型
        3.5.3 桩端阻力传递模型
        3.5.4 计算模型的求解
        3.5.5 算例分析
    3.6 基于Mesri蠕变模型桩基负摩阻力数值解
        3.6.1 任意时刻土体沉降计算方法
        3.6.2 考虑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模型分析
    3.7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现场试验及分析
        3.7.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3.7.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7.3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发展机理现场试验分析
    3.8 考虑固结及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分析
        3.8.1 不同附加应力比影响深度计算分析
        3.8.2 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3.8.3 不同固结度影响分析
        3.8.4 不同桩顶荷载影响分析
        3.8.5 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影响分析
        3.8.6 桩身刚度影响分析
        3.8.7 堆载尺寸影响分析
        3.8.8 蠕变参数影响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4.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两阶段分析
        4.1.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计算模型
        4.1.2 被动桩桩侧土压力分布模式
        4.1.3 堆载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4 土体侧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抗力计算方法
        4.1.5 考虑时间效应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6 被动桩主动侧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4.1.7 土压力法被动桩桩身响应求解
        4.1.8 算例分析
    4.2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安全距离研究
        4.2.1 堆载下影响距离范围分析
        4.2.2 基于变形安全控制影响距离
    4.3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单桩影响现场试验
        4.3.1 试验方案及监测元件布置
        4.3.2 桩身和土体侧向变形实测结果分析
        4.3.3 桩侧土压力实测结果分析
        4.3.4 桩身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4.4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排桩影响现场试验
        4.4.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4.4.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非对称堆载试验结果分析
        4.4.4 侧向堆载下被动排桩桩身被动荷载影响因素分析
        4.4.5 侧向堆载下被动桩负摩阻力影响分析
    4.5 考虑时间效应非对称堆载对临近被动桩影响理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主要创新性成果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水泥土工程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环境岩土工程简介
        1.2.1 环境岩土工程概念的提出
        1.2.2 环境岩土工程的发展
        1.2.3 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现状
    1.3 特殊环境下水泥土性质研究现状
        1.3.1 水泥土的特性
        1.3.2 特殊环境对水泥土性质的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背景
        1.4.2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验方法及材料
    2.1 引言
    2.2 试验方法
        2.2.1 二甲苯含量为影响因素的试验
        2.2.2 水泥掺入比为影响因素的试验
    2.3 试验材料及仪器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仪器
    2.4 水泥土试样的制备养护及测试
        2.4.1 确定水泥土配合比
        2.4.2 制备土样
        2.4.3 水泥土试样制备及养护
        2.4.4 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破坏应变测定
    2.5 微观图样采集
        2.5.1 微观图样采集方法
        2.5.2 3D视频显微镜操作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VOCs污染物含量对水泥土工程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VOCS污染物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3.2.1 龄期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3.2.2 VOCs污染物含量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3.3 VOCS污染物对水泥土破坏应变的影响
        3.3.1 水泥土破坏应变与龄期的关系
        3.3.2 水泥土破坏应变与二甲苯含量的关系
    3.4 VOCS污染物对水泥土变形系数E50 的影响
        3.4.1 变形系数E50与VOCs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3.4.2 变形系数E50 与龄期的关系
        3.4.3 变形系数E50 与水泥土强度的关系
    3.5 VOCS污染物对水泥土强度-破坏应变关系的影响
    3.6 VOCS污染物对水泥土影响的微观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掺入比对VOCs污染水泥土工程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水泥掺入比对VOCS污染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2.1 水泥土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龄期的关系
        4.2.2 水泥土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水泥掺入比的关系
    4.3 水泥掺入比对VOCS污染水泥土破坏应变的影响
        4.3.1 水泥土试样的破坏应变与龄期的关系
        4.3.2 水泥土试样的破坏应变与水泥掺入比的关系
    4.4 水泥掺入比对VOCS污染水泥土变形系数E50 的影响
        4.4.1 变形系数E50 与水泥掺入比的关系
        4.4.2 变形系数E50 与龄期的关系
        4.4.3 变形系数E50 与水泥土强度的关系
    4.5 不同水泥掺入比下VOCS污染水泥土强度-破坏应变关系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VOCs污染物对重力式水泥土挡墙的影响
    5.1 引言
    5.2 挡墙设计
    5.3 VOCS污染物对基坑开挖时间的影响
        5.3.1 不考虑VOCs污染物时基坑开挖时间
        5.3.2 考虑VOCs污染物时基坑开挖时间
        5.3.3 VOCs污染物的影响分析
    5.4 VOCS污染物对基坑开挖时间影响的解决办法
        5.4.1 增加水泥土挡墙的强度
        5.4.2 增大水泥土挡墙的截面宽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广东水科院岩土专业发展与我国岩土工程技术的若干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水科院岩土专业的发展
2 岩土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和机遇
    2.1 土的本构模型与理论
    2.2 深基坑工程
    2.3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
    2.4 软土及复合地基
    2.5 刚性桩复合地基问题
    2.6 边坡稳定分析的应力位移场方法
3 其他主要工程实践
    3.1 房屋断柱顶升纠偏技术
    3.2 广州地铁深基坑工程
    3.3 重要水利工程
    3.4 交通工程
4 结语

(4)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5)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桥梁工程建设成就及展望 (同济大学肖汝诚老师、郭瑞、姜洋提供原稿)
    1.1 建设成就
        1.1.1 设计水平的提高
        1.1.2 施工技术的发展
        1.1.3 桥梁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改进
    1.2 展望
        1.2.1 桥梁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1.2.2 高性能材料研发及其结构体系的创新[3]
        1.2.3 超深水基础建造技术
        1.2.4 创新施工装备和监测设备的研发
        1.2.5 桥梁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2 高性能材料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 (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张哲博士生提供原稿)
        2.1.1 UHPC桥梁工程应用现状
        2.1.2 UHPC在大跨桥梁上的应用展望
        2.1.3 小结
    2.2 纤维复合材料 (江苏大学刘荣桂老师提供原稿)
        2.2.1 CFRP材料在预应力大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2.2.1. 1 CFRP索 (筋) 锚具系统
        2.2.1. 2 CFRP材料作为受力筋
        2.2.1. 3 CFRP材料作为桥梁索结构
        2.2.2 CFRP材料在桥梁结构补强加固中的应用
        2.2.3 基于CFRP材料自感知特性的结构体系研发及应用现状
        2.2.4 CFRP材料现代预应力结构应用研究展望
    2.3 智能材料与纳米材料[49]
3 作用及分析
    3.1 汽车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任伟新老师、中南大学赵少杰博士生提供原稿)
        3.1.1 研究现状
        3.1.1. 1 研究方法及阶段
        3.1.1. 2 第1类模型
        3.1.1. 3 第2类模型
        3.1.2 各国规范的相关车辆荷载模型
        3.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3.1.4 研究发展方向
        3.1.4. 1 基于WIM系统和实时交通要素监测的车辆数据调查统计
        3.1.4. 2 基于多参数随机模拟技术的车辆荷载流模拟
        3.1.4. 3 基于交通流的桥梁结构效应及安全评估技术
        3.1.5 小结
    3.2 温度作用 (东南大学叶见曙老师提供原稿)
        3.2.1 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场和梯度温度
        3.2.1. 1 温度场
        3.2.1. 2 梯度温度
        (1) 沿箱梁高度的梯度温度分布形式
        (2) 最大温差值
        (3) 梯度温度的影响因素
        3.2.2 混凝土箱梁温差代表值
        3.2.3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数值分析
        3.2.4 小结
    3.3 分析理论方法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3.3.1 单梁、空间梁格、空间网格建模
        3.3.2 非线性分析
        3.3.3 多尺度建模
4 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 (长安大学罗晓瑜、王春生老师, 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提供原稿)
    4.1 桥梁及典型构件寿命的给定
        4.1.1 桥梁结构寿命给定
        4.1.2 国外桥梁及构件使用寿命
    4.2 桥梁性能设计
        4.2.1 安全性能设计
        4.2.2 使用性能设计
        4.2.3 耐久性能设计
        4.2.4 疲劳性能设计
        4.2.5 景观性能设计
        4.2.6 生态性能设计
        4.2.7 基于性能的桥梁结构设计方法
    4.3 寿命周期管养策略及设计
    4.4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决策
    4.5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和决策
    4.6 存在问题与建议
5 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
    5.1 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5.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 (中南大学丁发兴老师, 清华大学樊健生老师, 同济大学刘玉擎、苏庆田老师提供原稿)
        5.2.1 研究现状
        5.2.1. 1 静力性能
        5.2.1. 1. 1 承载力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2) 钢管混凝土柱
        (3) 钢管混凝土拱
        5.2.1. 1. 2 刚度
        5.2.1. 2 动力性能
        5.2.1. 2. 1 自振特性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2) 钢管混凝土墩桥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5.2.1. 2. 2 车致振动
        5.2.1. 2. 3 风致振动
        5.2.1. 2. 4 地震响应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震性能
        (2) 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
        (3) 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
        5.2.1. 3 经时行为
        5.2.1. 3. 1 疲劳性能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2) 钢管混凝土柱
        (3) 钢管混凝土节点
        5.2.1. 3. 2 收缩徐变性能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2) 钢管混凝土柱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5.2.1. 3. 3 耐久性能
        5.2.1. 4 状态评估
        5.2.2 发展前景
        (1)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
        (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经时行为研究
        (3)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动力学研究
        (4)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服役状态评估
6 桥梁防灾减灾
    6.1 抗震 (同济大学李建中老师、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原稿)
        6.1.1 桥梁混凝土材料损伤本构模型
        6.1.2 桥梁主要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6.1.2. 1 RC桥墩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6.1.2. 2 桥梁剪力键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6.1.3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
        6.1.3. 1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6.1.3. 2 桥梁结构多维地震动的空间差动效应
        6.1.3. 3 桥梁防落梁装置
        6.1.3. 4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
        6.1.3. 5 结构-介质相互作用
        6.1.3. 5. 1 土-桥台-桥梁结构相互作用
        6.1.3. 5. 2 近海桥梁-水相互作用
        6.1.4 桥梁减隔震技术
        6.1.5 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6.1.6 基于纤维增强材料的桥墩抗震加固技术
        6.1.7 存在的问题分析
    6.2 抗风 (长安大学李加武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李永乐老师提供原稿)
        6.2.1近地风特性研究
        6.2.1. 1 平坦地形风特性实验室模拟
        6.2.1. 2 特殊地形风特性
        (1) 现场实测
        (2) 风洞试验
        (3) CFD方法
        6.2.2 风致振动及风洞试验
        (1) 颤振
        (2) 涡激振动
        (3) 抖振
        (4) 驰振
        (5) 斜拉索风雨振
        6.2.3 临时结构抗风
        (1) 设计风速
        (2) 风力系数
        6.2.4 大跨桥风致振动的计算分析
        6.2.5 CFD分析
    6.3 抗火抗爆 (长安大学张岗老师提供原稿)
        6.3.1 研究现状与目标
        6.3.2 桥梁火灾风险评价
        6.3.3 适用于桥梁结构高性能材料的高温特性
        6.3.4 桥梁结构的火荷载特性
        6.3.5 桥梁结构的火灾作用效应
        6.3.6 火灾后桥梁结构的损伤评价
    6.4 船撞 (长安大学姜华老师提供原稿)
        6.4.1 船撞桥风险分析
        6.4.2 船撞桥数值模拟及碰撞试验校核
        6.4.3 撞击力公式及船撞桥简化模型
        6.4.4 桥梁防撞设施研究
    6.5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
        6.5.1 风-车-桥系统 (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提供原稿)
        6.5.1. 1 研究回顾
        6.5.1. 2 未来发展方向
        6.5.1. 2. 1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气动干扰效应
        6.5.1. 2. 2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精细化分析
        (1) 风环境下汽车-桥梁系统耦合关系的建立和耦合机理研究
        (2) 钢桁加劲梁断面的风-汽车-桥梁分析系统建立
        (3) 风-随机车流-桥梁分析系统集成、动态可视化及软件实现
        6.5.1. 2. 3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评价准则
        6.5.2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与设计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7 基础工程 (湖南大学赵明华老师、东南大学穆保岗老师提供原稿)
    7.1 桥梁桩基设计计算理论
        7.1.1 竖向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7.1.2 水平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7.1.3 组合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7.2 特殊条件下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1 软土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2 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3 陡坡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4 桥梁桩基动力分析
        7.2.5 高桥墩桩基屈曲分析
    7.3 桥梁桩基施工技术
        7.3.1 特殊混凝土材料桩
        7.3.2 大型钢管桩
        7.3.3 大型钢围堰与桩基复合基础
        7.3.4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7.3.5 大吨位桥梁桩基静载试验技术
        7.3.6 偏斜缺陷桩
    7.4 深水桥梁桩基的发展动向
8 监测、评估及加固
    8.1 桥梁健康监测 (同济大学孙利民老师提供原稿)
        8.1.1 SHMS的设计
        8.1.2 数据获取
        8.1.2. 1 传感技术的发展
        8.1.2. 2 传输技术的发展
        8.1.3 数据管理
        8.1.4 数据分析
        8.1.4. 1 信号处理
        8.1.4. 2 荷载及环境作用监测
        8.1.4. 3 系统建模
        8.1.5 结构评估与预警
        8.1.6 结果可视化显示
        8.1.7 维修养护决策
        8.1.8 标准规范
        8.1.9 桥梁SHMS的应用
        8.1.1 0 存在问题与建议
    8.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 (长沙理工大学张建仁、王磊老师,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8.2.1 服役桥梁抗力衰减
        8.2.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8.2.3 混凝土桥梁疲劳评估
    8.3 桥梁加固与改造
        8.3.1 混凝土桥梁组合加固新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8.3.2 桥梁拓宽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吴文清老师提供原稿)
        8.3.2. 1 桥梁拓宽基本方案研究
        8.3.2. 1. 1 拓宽总体方案分析
        8.3.2. 1. 2 新旧桥上下部结构横向连接方案
        8.3.2. 2 横向拼接缝的构造设计
        8.3.2. 3 桥梁拓宽设计标准研究
        8.3.2. 4 新桥基础沉降变形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8.3.2. 4. 1 工后沉降差的定义
        8.3.2. 4. 2 梁格法有限元模型中沉降变形施加方法
        8.3.2. 5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旧桥拼接时机的影响
        8.3.2. 6 错孔布置连续箱梁桥的横向拓宽技术
        8.3.2. 7 三向预应力箱梁横向拓宽技术研究
9 其他
    9.1 无缝桥 (福州大学陈宝春老师提供原稿)
        9.1.1 研究概况
        9.1.2 发展方向
    9.2 桥面铺装 (东南大学钱振东老师提供原稿)
        9.2.1 钢桥面铺装的结构力学分析方法
        9.2.2 钢桥面铺装材料
        9.2.2. 1 铺装用典型沥青混凝土材料
        9.2.2. 2 防水粘结材料
        (1) 沥青类防水粘结材料
        (2) 反应性树脂类防水粘结材料
        9.2.2. 3 钢桥面铺装材料性能
        (1) 级配设计
        (2) 路用性能
        (3) 疲劳断裂特性
        9.2.3 钢桥面铺装结构
        9.2.3. 1 典型的钢桥面铺装结构
        9.2.3. 2 钢桥面铺装复合体系的疲劳特性
        9.2.4 钢桥面铺装的养护维修技术
        9.2.5 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1) 钢桥面铺装结构和材料的改进与研发
        (2) 基于车-路-桥协同作用的钢桥面铺装体系设计方法
        (3) 施工环境下钢桥面铺装材料及结构的热、力学效应
        (4) 钢桥面铺装养护修复技术的完善
    9.3 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原稿)
        9.3.1 施工过程可靠度研究
        9.3.1. 1 施工期材料性质与构件抗力
        9.3.1. 2 施工期作用 (荷载) 调查及统计分析
        9.3.1. 3 施工期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
        9.3.2 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9.3.2. 1 全过程自适应施工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
        9.3.2. 2 全过程控制条件下的误差传播及调控对策
    9.4 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9.4.1 高性能计算
        9.4.1. 1 高性能计算的意义
        9.4.1. 2 高性能计算的实现及算法
        9.4.1. 3 抗震分析
        9.4.1. 4 计算风工程
        9.4.1. 5 船撞仿真
        9.4.1. 6 高性能计算中的重要问题
        9.4.2 结构试验
        9.4.3 健康监测
        9.4.4 建筑信息模型
        9.4.5 虚拟现实技术
        9.4.6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工程建设特征[1]
1 0 结语

(7)岩土材料结构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岩土材料结构问题研究现状
        1.2.1 实验研究及分析技术
        1.2.2 岩土结构性定量描述
        1.2.3 岩土结构模型理论研究
    1.3 理论分析与问题的讨论
        1.3.1 岩土结构性研究中的一些理论认识问题
        1.3.2 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岩土的结构性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2 岩土材料结构理论概要
    2.1 岩土材料的特征
        2.1.1 岩土材料的颗粒特征
        2.1.2 岩土材料的结构特征
        2.1.3 岩土材料的力学效应特征
    2.2 岩土材料结构模型及相关内容
        2.2.1 建立岩土材料结构模型考虑的因素
        2.2.2 岩土材料结构模型的基本假定
        2.2.3 岩土材料结构模型体系
    2.3 岩土材料结构模型分析理论主要思想和内容
    2.4 基于岩土材料结构模型的分析理论与方法讨论
        2.4.1 统一理论与多尺度思想
        2.4.2 基于岩土材料结构模型理论分析的方法和流程
3 岩土材料的颗粒形态研究
    3.1 颗粒的几何形态参数及其描述
        3.1.1 影响颗粒形态的主要参数
        3.1.2 颗粒形态的描述模型
        3.1.3 平面与特殊曲面构成的多面体颗粒
        3.1.4 多面体颗粒的特性参数
    3.2 岩石结构面及颗粒模拟生成模型
        3.2.1 结构面及节理方法分组及统计
        3.2.2 模拟结构面及颗粒的生成方法
        3.2.3 颗粒生成的模拟程序
    3.3 颗粒搬运生成及生长型模型
        3.3.1 搬运的类型及特点
        3.3.2 搬运颗粒生成理论及模型
        3.3.3 生长型颗粒模型
4 岩土材料颗粒间连接关系及性能研究
    4.1 颗粒形态及接触类型
        4.1.1 颗粒的简化形态
        4.1.2 颗粒间的接触类型
        4.1.3 颗粒间作用力模型
    4.2 颗粒接触类型及弹性域模型
        4.2.1 颗粒接触作用力类型及模型
        4.2.2 弹性域模型及其假定
        4.2.3 颗粒接触面上弹性域的确定
    4.3 小接触面颗粒接触的刚度计算
        4.3.1 二维直面颗粒连接
        4.3.2 抛物曲面颗粒连接
    4.4 颗粒连接性能的影响特性分析
        4.4.1 颗粒连接参数对连接性能的影响
        4.4.2 颗粒连接性能对颗粒堆集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水对颗粒连接性能的影响
        4.5.1 岩土中水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4.5.2 粘土颗粒及水的作用
        4.5.3 粗颗粒土的毛细作用模型
5 岩土材料结构网络几何拓朴关系及其描述
    5.1 结构网络模型基本假定
    5.2 结构网络模型的描述
        5.2.1 节点
        5.2.2 连接(边)
        5.2.3 网络
    5.3 岩土材料结构网络的相关统计参数
        5.3.1 节点参数的统计与分布
        5.3.2 连接(边)参数的统计与分布
        5.3.3 网络形态参数的统计与分布
    5.4 特殊类型岩土材料结构网络模型的描述
        5.4.1 规则结构网络模型
        5.4.2 简单分形结构网络模型
6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方法
    6.1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基本条件和内容
        6.1.1 岩土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6.1.2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前提与条件
        6.1.3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6.1.4 岩土材料结构静态分析的基本假定
    6.2 颗粒连接分析
        6.2.1 颗粒连接的简化模型
        6.2.2 颗粒连接的影响域(Voronoi)
        6.2.3 颗粒连接影响域上的宏观等效参数
    6.3 颗粒链与力链分析
        6.3.1 颗粒链类型及影响因素
        6.3.2 颗粒链的静态受力分析
        6.3.3 颗粒链的稳定性分析
    6.4 统计域分析理论
        6.4.1 统计域的概念基础
        6.4.2 均匀化思想和等效参数
        6.4.3 统计域上的分析理论与方法
7 静态组构独立分布连接型颗粒材料本构模型
    7.1 模型思路及基本假定
        7.1.1 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7.1.2 基本假定
    7.2 统计域上的能量等效均匀化
        7.2.1 统计域上的能量等效
        7.2.2 颗粒连接体的变形能
    7.3 统计域上的本构模型
        7.3.1 统计域上的宏观位移及应变能
        7.3.2 连接体的端部位移及统计域上应变能的表达
        7.3.3 统计域的等效本构关系
    7.4 本构模型的若干问题讨论
        7.4.1 各项参数所具有的意义
        7.4.2 对影响参数进一步分析
        7.4.3 分析的结论
8 引入形参数的颗粒系统的均匀化理论
    8.1 形参数均匀化方法
        8.1.1 形参数的基本概念
        8.1.2 形参数的确定方法
        8.1.3 考虑形参数影响的岩土材料本构关系
    8.2 常见类型位移模式和结构的形参数
        8.2.1 线性位移模式的形参数
        8.2.2 二次曲线位移模式的形参数
        8.2.3 串联结构位移模式的形参数
        8.2.4 简单分形结构位移模式和形参数分析
    8.3 一般结构形参数的确定方法探索
        8.3.1 一般结构位移模式的表述和已知位移的结构形参数
        8.3.2 受力分布法确定结构位移模式和形参数
        8.3.3 刚度比近似方法确定位移模式和形参数
    8.4 形参数意义及特点
        8.4.1 形参数与形函数的关系
        8.4.2 形参数的不确定性
        8.4.3 形参数的实用性确定方法讨论
9 稳定土体结构刚度等元胞正交模型
    9.1 模型的基本假定和孔的描述
        9.1.1 基本假定
        9.1.2 孔的描述
    9.2 基于等元胞正交模型的土体性能分析
        9.2.1 孔占据的连接体数量的计算
        9.2.2 统计域各方向上连接体数计算
        9.2.3 结构连接体等刚度条件下本构关系
    9.3 带孔结构的性能分析
        9.3.1 带孔结构的折减系数分析法
        9.3.2 孔的分布及特征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9.4 模型分析结果的推广
10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理论概述
    10.1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
        10.1.1 岩土材料结构破坏的概念
        10.1.2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
    10.2 岩土材料结构破坏形式及其特征分析
        10.2.1 颗粒连接体的破坏形式及其特征分析
        10.2.2 结构破坏形式及其特征
        10.2.3 宏观弹塑性变形特点与微观结构破坏的关系
    10.3 岩土材料强度模型及其特点
        10.3.1 初始强度模型
        10.3.2 完全破坏强度模型
        10.3.3 考虑统计域结构形态影响的强度模型
        10.3.4 以度分布为基础的能量强度模型
11 岩土材料结构临界强度模型理论
    11.1 土体简单颗粒结构强度模型
        11.1.1 模型基本假定
        11.1.2 颗粒间的连接强度
        11.1.3 颗粒连接的应力强度
    11.2 统计域上的结构强度
        11.2.1 统计域结构强度的表达
        11.2.2 统计域结构强度模式的讨论
        11.2.3 应力梯度与强度
        11.2.4 连接结构形态对强度的影响
    11.3 一些问题的思考
        11.3.1 岩土材料结构性参数和颗粒大量性的解决思路
        11.3.2 岩土材料结构强度空间特征的分析
        11.3.3 岩土材料结构强度模型分析的几点结论
12 土体颗粒链强度模型
    12.1 颗粒链强度模型
        12.1.1 基本假定
        12.1.2 颗粒链刚度分析
        12.1.3 颗粒链的刚度比较和选取方法
        12.1.4 颗粒链强度
    12.2 摩擦型颗粒链强度分析
    12.3 基于颗粒稳定链的土体强度理论
        12.3.1 稳定链土体强度理论要点
        12.3.2 稳定链参数影响分析
    12.4 颗粒链强度理论的工程应用思考及其结论
        12.4.1 隧道开挖中的拱及孔洞问题分析
        12.4.2 颗粒链强度理论分析的若干结论
13 分形结构土体强度理论
    13.1 分形结构的特点及其描述
        13.1.1 土体分形的特点
        13.1.2 土体分形结构体的描述
        13.1.3 多重分形结构
    13.2 分形结构的强度分析
        13.2.1 连接点强度的连续化处理方法
        13.2.2 连接点应力强度的计算
        13.2.3 分形结构的应力强度
        13.2.4 应力强度影响因素的讨论
    13.3 分形土体结构强度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13.3.1 孔隙尺度分布与分形结构强度
        13.3.2 土体强度与尺度相关性
        13.3.3 土体结构的重整化方法与包络强度
14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基础
    14.1 岩土材料的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14.1.1 岩土材料的宏观动态变化特征
        14.1.2 岩土材料颗粒的动态变化特征
        14.1.3 岩土材料结构网络的动态变化特征
    14.2 岩土材料动态分析的概念
        14.2.1 颗粒的状态及连接分布状态的概念
        14.2.2 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化与变形分析
        14.2.3 岩土材料中的结构屈服概念
    14.3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原理及方法
        14.3.1 最复杂原理
        14.3.2 最大孔原理
        14.3.3 恒扰动原理
        14.3.4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方法
15 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的马尔科夫模型
    15.1 基本假定和相关解释
        15.1.1 基本假定
        15.1.2 相关解释
    15.2 结构演化模型
        15.2.1 结构连接模态的定义
        15.2.2 结构连接模态的离散化
        15.2.3 结构状态演化递推模型
    15.3 传递概率矩阵
        15.3.1 传递概率矩阵参数的确定思路
        15.3.2 概率矩阵参数的确定方法
        15.3.3 传递概率矩阵的特性分析
    15.4 结构演化的状态统计量及本构关系
        15.4.1 结构演化的状态统计量
        15.4.2 考虑岩土材料结构性的动态本构关系
        15.4.3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岩土材料结构动态分析的程序
16 岩土材料结构全状态理论
    16.1 材料结构状态及状态可达网络
        16.1.1 材料结构状态的定义和分类
        16.1.2 材料结构状态可达网络的概念和类型
        16.1.3 材料结构可达状态网络的分析
    16.2 材料结构全状态理论及全状态函数的概念
        16.2.1 考虑结构性材料弹塑性概念
        16.2.2 岩土材料结构状态的演化特征
        16.2.3 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概念
    16.3 基于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本构关系模型
        16.3.1 全本构关系模型的基本假定
        16.3.2 全本构关系模型的表达式
        16.3.3 全本构关系模型的一些特例分析
    16.4 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讨论
        16.4.1 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特点
        16.4.2 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的构建
        16.4.3 材料结构全状态理论的意义与发展
17 结论
    17.1 主要相关概念的总结和结论
    1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从两个学术会议看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 邓会元. 东南大学, 2021
  • [2]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水泥土工程特性影响研究[D]. 方兴森.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3]广东水科院岩土专业发展与我国岩土工程技术的若干进步[J]. 杨光华. 广东水利水电, 2018(11)
  • [4]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5]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5)
  • [6]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J]. 陈正汉. 岩土工程学报, 2014(02)
  • [7]岩土材料结构性问题研究[D]. 卫振海.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5)
  • [8]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 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2010
  • [9]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国际前沿,开创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新局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近五年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学术贡献[A]. 黄理兴,盛谦. 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周年纪念专辑(1988-2008), 2008
  • [10]特殊土工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与展望[A]. 王兰民,马巍,陈正汉,凌贤长,姚仰平,栾茂田,缪林昌,唐晓武. 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 2006


水泥搅拌桩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排水固结法论文 桩基工程论文 固结系数论文

上一篇:抗CEA单克隆抗体-β-葡萄糖苷酶偶联物的制备及其体外激活苦杏仁苷靶向杀伤LoVo细胞
下一篇: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意见建议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