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慧[1](2021)在《绿原酸对肉兔生产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抗生素在我国饲料中已经开始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替代品需求极大增加,其中植物提取物是当前抗生素替代品研究开发中的热点。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存在于自然界多种植物中,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保肝利胆、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动物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在兔生产中的研究报道较少,限制了其在兔生产中的应用。本试验旨在研究CGA对肉兔生产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的影响,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兔养殖领域的优质特性。选择初始体重相近(950±25 g),公母各半,健康状况良好的35日龄断奶伊拉兔72只,将其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8.80 mg/kg杆菌肽锌和15.51 mg/kg喹烯酮的饲粮,绿原酸(CGA)组饲喂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1 000、2 000、3 000 mg/kg CGA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CGA2 000组肉兔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着升高,(P<0.05)。(2)各组肉兔对能量、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CGA3 000组相比,CGA2 000组粗脂肪和钙的消化率显着升高(P>0.05)。(3)各组屠宰性能差异不显着,CGA2 000与对照组相比胴体重有增高趋势(P>0.05)。(4)各组肝体指数和脾脏指数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添加1 000~2 000 mg/Kg CGA免疫器官指数有所提高。(5)CGA500~2 000组45 min和24 hpH均比对照组增高,蒸煮损失和剪切力降低,肉色亮度L*降低,红度a*和黄度b*增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6)与对照组相比,CGA组肉兔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CGA2 000组T-AOC和SOD活性均有所升高。(7)肝脏抗氧化指标中,对照组和抗生素组各指标差异不显着,CGA1 000组T-AOC活性较抗生素组显着提高了 20%(P<0.05),其他各组内无显着性差异(P>0.05)。添加1 000~2 000 mg/kg CGA与对照组相比SOD和T-AOC活性均有所增高,MDA水平有所下降。(8)添加CGA对空肠抗氧化性能无显着差异(P>0.05)。(9)CGA组与抗生素组肝脏组织被膜完整,肝小叶分叶不明显,中央静脉内皮完整,肝索排列较规则;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10)与对照组相比,添加CGA可以使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显着升高(P<0.05),改善肉兔空肠的结构形态。综合考虑,肉兔日粮中添加CGA可提高生产性能、改善肉质,提高抗氧化性能,以2 000 mg/kg效果最好,可替代抗生素。
郭志强,雷岷,李丛艳,任永军,邝良德,郑洁,谢晓红[2](2020)在《2020年四川兔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1 2019年四川兔业特点与问题1.1 2019年四川兔业发展特点1.1.1肉兔养殖效益好,养殖户普遍扩栏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出栏大幅下降,猪肉需求缺口增大,猪肉价格一路高涨,带动其他肉类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扬。众所周知,生猪世代间隔较长,在非洲猪瘟疫苗还没上市之前,生猪生产要恢复到正常水平,至少需要2~3年。猪肉短缺造成的蛋白质供应缺口,需要其他畜禽来迅速补位,然而牛羊自身繁殖效率低,短期内出栏难以大幅增加,猪肉缺口还是主要依靠禽、兔等繁殖效率高、短期内可大幅增加的畜禽来补位。
杨霄[3](2020)在《昭通高原特色农业背景下伊拉兔养殖及饲料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养兔的规模和数量都要远远超过很多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宜肉兔养殖,特别是肉兔养殖效益也在不断提升。而不足就是在养殖技术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在肉兔养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在肉兔养殖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品种繁多;(2)品质参差不齐;(3)良种率不高;(4)生产率低。而正是这样,使得成为制约我国肉兔养殖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前,我国肉兔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呈现出商品化和集约化的特点,使得肉兔养殖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云南月月升农业有限公司为例,紧密结合该公司所在地的高原特色,选取伊拉兔为该公司养殖的主要兔属,在结合原有的养殖条件下,在饲料原料商对其针对性地予以调整和优化,从传统的生产模式优化成全进全出的模式,并就母兔在配种后对其采取多种光照时间,分析母兔料的不同蛋白和能量标准给仔兔的生长性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当母兔料的纤维水平不同时给断奶仔兔的生长性能带来的影响,母兔料在赖氨酸水平不同时给断奶仔兔生长性能带来的影响,并对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与传统模式在试验、配种方面的光照时间不同在繁殖母兔受孕率方面的影响予以研究,以期探寻规模化伊拉兔养殖地最佳挑战,提升伊拉兔饲料在高原特色养殖中的适应性。本研究着眼于当前中国肉兔育种从集散繁育到标准化繁育,标准化育种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和核心技术改造。与在肉兔养殖发达的欧洲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优良指标相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空白和短缺。探索不同养殖条件对依拉兔生产性能及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母兔料不同日粮对断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并将依拉兔全进全出模式与普通生产模式的对比分析,探究配种后不同加光时间对繁殖母兔受孕率影响,以全进全出模式和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后,亲代兔繁殖和生产的变化。在断奶后育肥兔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研究并讨论了各饲喂环节地最佳技术标准和参数。同时解释母兔的父母饮食的营养水平;比较整体全喂模式的喂食和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喂食管理模式;优化交配后种兔的照明时间;饲喂标准对育肥伊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生产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化提供技术支持。从大规模生产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出发,不断探索数据,为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整合铺平道路,以实现出色的生产指标并最大化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进行饲料营养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在伊拉兔规模化养殖中,采取全进全出的模式进行养殖,不仅有助于伊拉兔母兔泌乳力的提升,而且还能提高伊拉兔仔兔成活率。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伊拉兔母兔拥有最佳的泌乳力:(1)饲料蛋白含量17%~18%;(2)能量需求范围在10.5~11MJ/kg之间,(3)纤维水平约为13%;(4)赖氨酸水平约为1%。而在养殖模式对比试验中发现:应用全进全出的模式进行养殖,仔兔分别在35和70日龄时断奶,其成果率远比普通养殖模式的断奶成活率要高,且P〈0.01。而对发情试验的结果分析来看,种母兔需要在配种前6d进行加光,且每天的光照时间不低于16h,配种7d后减光,为种母兔同期发情最佳的光照条件,而且在加光条件下能有效的保持种母兔的同期发情水平。通过采用全进全出的模式进行规模化养殖,能带来诸多的经济效益,但是需要切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提升肉兔的适口性。而种母兔在同期发情中,光照时间最好是在配种前六天就要加光,且每天的光照时间为16h,配种后7d要开始减光。
高跃[4](2019)在《制粒温度对肉兔饲料颗粒质量及饲喂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探索制粒温度对肉兔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及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生产性能、屠宰指标、肉品质、部分养分表观消化率、肠道消化酶活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制粒试验,使用ZHZL400型环模颗粒机,孔径4.00mm,压缩比为1∶12的环模,设定6种制粒温度为:60℃、65℃、70℃、75℃、80℃、85℃,测定6种制粒温度生产的饲料颗粒质量;第二部分为饲养试验,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化设计,选取50日龄左右健康的120只伊拉肉兔,按体重相近、公母各半的原则分为6个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组4只,分别饲喂6种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预试期1周,正试期49天;第三部分为消化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每重复组取1只肉兔,每组5只,共30只进行全收粪法消化试验,试验期为1周;第四部分为屠宰试验,饲养试验结束时,从每个重复组选取1只肉兔,共30只进行屠宰试验,称取各部分体重后,留取肉兔前腿肌肉、后腿肌肉、腹部肌肉、背部肌肉及空回肠、十二指肠食糜测定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制粒温度对肉兔颗粒料硬度影响极显着(P<0.01),其中制粒温度85℃组和80℃均极显着高于60℃组、65℃组和70℃组(P<0.01),75℃组极显着高于60℃组和65℃组(P<0.01);制粒温度对肉兔颗粒料粉化率影响极显着(P<0.01),其中制粒温度80℃组极显着低于60℃组和65℃组(P<0.01),70℃组极显着低于60℃组(P<0.01);制粒温度对肉兔颗粒料淀粉糊化度影响极显着(P<0.01),其中制粒温度85℃组均极显着高于60℃组、65℃组和70℃组(P<0.01),80℃组均极显着高于60℃组、65℃组、70℃组和75℃组(P<0.01);制粒温度对肉兔颗粒料含粉率影响不显着(P>0.05);制粒温度对肉兔颗粒料加工成本影响不显着(P>0.05)。制粒温度80℃时,颗粒料硬度最大,粉化率最低,淀粉糊化度最大。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平均日增重(ADG)影响显着(P<0.05),其中制粒温度80℃组、75℃组和70℃组显着高于60℃组(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料重比(F/G)影响显着(P<0.05),其中制粒温度80℃组、75℃组和70℃组显着低于60℃组和85℃组(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死淘率影响不显着(P>0.05)。饲喂制粒温度80℃生产颗粒料时,ADG最大,F/G最小。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颗粒料中粗灰分(Ash)表观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制粒温度85℃组显着高于65℃组和70℃组(P<0.05),80℃组显着高于60℃组、65℃组、70℃组和75℃组(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颗粒料中干物质(DM)表观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制粒温度85℃组和80℃组显着高于60℃组、65℃组、70℃组和75℃组(P<0.05),70℃组显着高于60℃组和65℃组(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颗粒料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制粒温度85℃组和80℃组显着高于60℃组、65℃组、70℃组和75℃组(P<0.05),70℃组和75℃组显着高于60℃组和65℃组(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颗粒料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制粒温度85℃组和80℃组显着高于60℃组、65℃组和75℃组(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颗粒料中粗蛋白(CP)表观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制粒温度85℃组和80℃组显着高于60℃组、65℃组、70℃组和75℃组(P<0.05),70℃组和75℃组显着高于60℃组(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颗粒料中粗纤维(CF)消化率、钙(Ca)表观消化率、磷(P)表观消化率影响均不显着(P>0.05)。制粒温度80℃时,Ash、DM、CP表观消化率最大。制粒温度对腹肌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制粒温度85℃组和80℃组显着高于60℃组、65℃组、70℃组和75℃组(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前腿率、后腿率、背肌率影响均不显着(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兔肉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剪切力、屠宰时p H、屠宰24h后p H影响均不显着(P>0.05)。饲喂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肠道酶活性影响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调高制粒温度有利于提高肉兔颗粒料质量,饲喂适当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有助于提高肉兔部分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因此兔颗粒料适宜的制粒温度为80℃。
李岫怡[5](2019)在《淀粉来源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特性、生产性能和盲肠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旨在研究淀粉来源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特性、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肠道消化酶活性和盲肠菌群等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将96只体况良好、平均体重1104.17g的35日龄左右的断奶肉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兔,单笼饲养。各组分别饲喂6%不同来源(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淀粉饲粮(原料组成及比例相同)。预试期5天,正试期40天。饲养试验末期,采用内源指示剂法进行消化试验。之后进行心脏采血,分离血清。屠宰取胃、十二指肠、空回肠和盲肠内容物,测定各项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颗粒饲料的加工特性:马铃薯淀粉组的颗粒饲料硬度最高,含粉率最低,小麦淀粉组与之相反;豌豆淀粉组的粉化率极显着高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1),显着高于小麦淀粉饲料(P<0.05);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饲料的容重极显着高于豌豆淀粉饲料(P<0.01),分别高出5.90%、4.27%;而小麦淀粉饲料的容重显着高于豌豆淀粉饲料(P<0.05)。优劣顺序: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豌豆淀粉。(2)生产性能:玉米淀粉日粮显着提高了的肉兔平均日增重(ADG)(P<0.05),降低了料重比(F/G);豌豆淀粉组肉兔死淘率和F/G最高;马铃薯淀粉组的肉兔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着高于小麦淀粉和豌豆淀粉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无显着差异(P>0.05)。优劣顺序: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豌豆淀粉(3)营养物质消化率与肠道消化酶活性: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组肉兔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能量的利用率都高于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组。马铃薯淀粉组显着提高了肉兔空回肠淀粉酶活性(P<0.05),同时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也最高;豌豆淀粉组的肉兔盲肠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玉米淀粉组的肉兔胃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小麦淀粉组(P<0.05)。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日粮有益于增加肉兔肠道消化酶的活性。(4)血液生化指标: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组显着提高了肉兔血清总胆固醇含量(P<0.05);豌豆淀粉组显着提高了肉兔血清乳酸脱氢酶含量(P<0.05)。肉兔血糖、胰岛素含量以小麦淀粉组最高,马铃薯淀粉组最低;玉米淀粉组血清甘油三酯最高,马铃薯淀粉组最低;胰高血糖素含量以豌豆淀粉组最高,玉米淀粉组最低。(5)盲肠菌群:豌豆淀粉组显着提高了肉兔盲肠丁酸(P<0.01)、乙酸和丙酸的含量(P<0.05);马铃薯淀粉组盲肠乙酸、丙酸含量显着高于玉米淀粉(P<0.05),而丁酸显着高于玉米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组显着提高了肉兔盲肠内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含量(P<0.05)。各组肉兔盲肠菌群相似性较低,无明显的聚类规律;淀粉来源对肉兔盲肠菌群丰富度、多样性和优势菌群占比无显着影响(P>0.05)。肉兔盲肠优势菌门主要有厚壁菌门(64.99%)、拟杆菌门(18.18%)和疣微菌门(10.30%)等。豌豆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显着降低了肉兔盲肠大肠杆菌数量(P<0.05),豌豆淀粉显着增加了肉兔盲肠乳酸杆菌数量(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马铃薯淀粉有利于提高颗粒饲料的加工特性;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对肉兔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有较好的影响。淀粉来源影响盲肠菌群发酵参数和主要菌群数量,但对菌群结构无显着影响。优劣顺序为: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豌豆淀粉。
张南斌[6](2019)在《不同纤维源饲粮对生长肉兔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通过不同纤维源日粮饲喂试验兔研究生长肉兔的生产性能、肠道发育情况、黏膜及体液免疫指标及不同纤维源日粮对生长肉兔肠道蚓突组织M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为其他动物及人类关于营养因素调控肠道黏膜免疫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营养因素作为抗原免疫调节剂的研究提供支持。试验选取断奶三天公母各半的新西兰肉兔120只,按照日粮纤维源的不同分为三个组,分别是花生秧组、玉米秸组、羊草组,每组40个重复。试验周期为45d。(1)试验研究发现三个实验组在生产方面有极显着差异ADF、ADG、F/G(P<0.01、P<0.01、P=0.03)。综合比较花生秧试验组的生产性能要显着高于玉米秸组和羊草组,ADF、ADG、F/G最高指标均出现在花生秧组。(2)在以不同纤维源日粮饲喂试验兔45d后采样十二指肠和回肠肠段石蜡包埋做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花生秧试验组组的十二指肠与回肠绒毛长度最长与玉米秸组、羊草组呈极显着差异(P<0.01)但在隐窝深度方面羊草组要极显着高于花生秧组和玉米秸组(P<0.05)。但综合评定肠道发育的指标是V/C(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最终羊草组肠道发育情况优于花生秧组优于玉米秸组。(3)在以不同纤维源日粮饲喂试验兔45d后,耳缘静脉注射BrdU试剂,分别在2h、24h、72h采集蚓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细胞增殖与凋亡。试验研究发现无论是在2h、24h还是72h阶段三组M细胞增殖都呈极显着差异(P<0.01、P<0.01、P<0.01)说明不同的纤维源日粮对生长肉兔肠道M细胞的有极显着影响。用TUNEL试剂盒测定M细胞凋亡发现在2h、24h、72h呈极显着差异(P<0.01、P<0.01、P<0.01)羊草组的凋亡的细胞数量要高于玉米秸组和花生秧组(P<0.01)。综合本试验研究,以花生秧为单一纤维源日粮饲喂的试验兔相比于玉米秸和羊草纤维源饲料在肉兔生长速度,料肉比,及肠道免疫细胞的状态有显着优势,腹泻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低,不同纤维源日粮可以影响肉兔肠道蚓突M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状态。蚓突M细胞增殖方面均有显着提升,M细胞增殖数量较多说明机体能能更快的启动粘膜免疫,在肠道健康以及疫病防御方面都会得到改善。
赵晓岩[7](2018)在《小麦次粉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特性、消化生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肉兔颗粒料中小麦次粉添加水平对肉兔颗粒饲料质量、生长性能、消化生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化试验设计,在等能量等蛋白的条件下,设定五个水平的小麦次粉添加量(0,3%,6%,9%,12%),测定颗粒饲料的加工性能,同时选择日龄及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公母各半的100只肉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肉兔,进行饲养试验,预饲期7天,正式期35天。饲养试验结束后,每一组的每个重复选取1只肉兔进行屠宰取样,并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颗粒饲料的加工品质:当肉兔颗粒料中的小麦次粉添加量达到9%时,才能显着的提高颗粒料的硬度(P<0.05),同时显着的降低颗粒饲料的含粉率与粉化率(P<0.05)。(2)生长性能及屠宰率:颗粒饲料中添加小麦次粉,不会对肉兔的生长性能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但随着小麦粉添加量的增加,肉兔的采食量和料重比均上升。当小麦次粉添加量为6%时,与不添加相比,可以显着的提高肉兔的全净膛屠宰率(P<0.05)。(3)血液免疫及生化指标:颗粒饲料中添加小麦次粉不会对肉兔血液免疫指标、低密度脂蛋白及尿素氮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但会对其他的一些血液生化指标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4)消化生理及盲肠内环境:在颗粒饲料中添加小麦次粉不会对肉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产生显着的影响(P>0.05),但是当添加量为6%时,可以显着提高V/C值。同时,添加小麦次粉对肉兔盲肠内环境的影响也不显着(P>0.05)。同时综合经济效益考虑,在本试验中肉兔颗粒饲料中小麦次粉的最适比例为6%。
田媛,姚红梅,庄梦晖,安昊,胡紫馨,李家军,郭慧君,邱建华[8](2018)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饲草高效利用与康大肉兔生态养殖技术》文中提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及饲草资源丰富,适合探索发展肉兔养殖业,但是当地肉兔饲养管理技术仍不够规范,规模化水平不高,养兔效益低。本文根据黄河三角洲饲草资源情况,以山东自主培育的优良地方肉兔品种-康大肉兔为例,从康大肉兔的引种选育、兔场设计、日粮配合、饲养管理、卫生疾病防控等方面,总结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康大肉兔的集约化生态养殖技术,以提高当地肉兔科学化养殖水平和养兔效益,促进肉兔产业发展,促进黄河三角洲区域种养一体化生态发展模式的优化,以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田媛,潘耀,胡紫馨,安昊,牛乐宝,吴振宇,刘公言,郭慧君,邱建华[9](2019)在《盐碱地区苜蓿对伊拉肉兔生产、屠宰性能及肉品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种植苜蓿对肉兔生产、屠宰性能及肉品品质的影响,选用60只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断奶伊拉肉兔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盐碱地种植苜蓿、常规苜蓿和花生秧作为日粮中草粉来源,配制颗粒饲料。预饲期7 d,正式饲养40 d。结果表明:盐碱地苜蓿组肉兔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品品质与其他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通过合理设计日粮配方,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盐碱地种植苜蓿可代替普通苜蓿、普通花生秧,作为饲料中草粉原料饲喂肉兔。
金定兴[10](2018)在《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生产性能、甲烷排放及盲肠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兔由于个体较小,甲烷产量少而一直被人们忽略;但由于其庞大的存栏基数,群体的甲烷排放量依然不容忽视。本文考察了日粮不同NDF水平对生长期新西兰肉兔(断奶3月龄)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率、盲肠发酵特征、甲烷产量以及盲肠产甲烷古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并按照体重相近的原则将120只35d±2断奶新西兰肉兔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兔,公母各半,平均体重0.89±0.052kg。四个处理所用日粮按照等能等氮、NDF水平不同的原则进行配置,NDF水平分别为21%、25%、29%和33%(其中33%组为对照组)。生长试验为期56d,生长试验结束后分别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甲烷产量测定,最后进行屠宰试验,并采用Illumina 2500平台对盲肠内容物DNA进行测序,以检测古菌群落的组成结构。试验结果如下:(1)日粮NDF水平显着影响生长期肉兔的生产性能。肉兔ADFI、ADG随着日粮NDF水平的降低而显着降低(P<0.05)。日粮NDF水平(x,%)与日增重(y,g/d)之间有显着的二次关系:y=-0.051x2+3.0503x-14.332(R2=0.976,P=0.023),当日粮NDF水平为29.85%时,平均日增重有最大值为31.27g/d。(2)血清TP、ALB、ALP随日粮NDF水平的降低而显着降低(P<0.05)。日粮NDF水平对血清中TC、HDL-C、LDL-C、ALT、AST的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3)降低日粮NDF水平显着提高了CP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着降低了ADF、NDF的表观消化率(P<0.05)。CF的表观消化率先升高后降低,以25%组最高。(4)降低日粮NDF水平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P<0.05),显着提高了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和回肠的VH/CD的比值(P<0.05),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的VH/CD和回肠的隐窝深度的比值(P<0.05)。(5)降低日粮NDF水平提高了尿能值,降低了甲烷能以及总能代谢率、消化能代谢率,降低了氮的生物利用率和生物效价(P<0.05)。随着日粮NDF水平的降低,肉兔甲烷排放量显着降低(P<0.05),四个日粮处理组的甲烷排放量分别为0.12、0.11、0.09和0.05L/d以及0.79、0.76、0.59和0.33 L/kg DMI。此外,回归分析发现,肉兔甲烷排放量与其NDF、ADF和CF摄入量的相关性最强,可以用其回归公式来预测肉兔甲烷的排放量:CH4(L/d)=-0.001[ADFI(g/d)]2+0.031 ADFI(g/d)-0.354(R2=0.998,P=0.046);CH4(L/d)=-0.0002[NDFI(g/d)]2+0.02 NDFI(g/d)-0.375(R2=0.998,P=0.045);CH4(L/d)=-0.008[CFI(g/d)]2+0.0385 CFI(g/d)-0.3228(R2=0.998,P=0.045)。(6)降低日粮NDF水平显着降低了NH3-N浓度,降低了乙酸的摩尔比例,提高了丁酸的摩尔比例(P<0.05);对盲肠内容物pH值、微生物蛋白及总VFA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7)日粮NDF水平显着影响肉兔盲肠内产甲烷古菌的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降低日粮NDF水平显着提高了Thaumarchaeota丰度,降低了Euryarchaeota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降低日粮NDF水平显着提高了Candidatus Nitrososphaera丰度,降低了Methanobrevibacter和Methanosphaera丰度(P<0.05)。综上,降低日粮NDF水平可降低肉兔盲肠内甲烷古菌Methanobrevibacter和Methanosphaera丰度,提高盲肠Candidatus Nitrososphaera丰度,改变盲肠发酵模式,降低甲烷产量;但会抑制小肠形态发育,降低纤维性物质消化率,提高尿能,降低消化能代谢率,降低氮的生物利用率和生物效价,从而降低肉兔生产性能。本试验条件下,以生产性能为标识,降低肉兔甲烷排放的日粮适宜NDF水平为29%。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绿原酸的结构和性质 |
| 1.2 绿原酸的吸收与代谢 |
| 1.2.1 绿原酸的吸收特性 |
| 1.2.2 绿原酸的代谢特性 |
| 1.3 绿原酸的提取工艺 |
| 1.3.1 绿原酸的传统提取法 |
| 1.3.2 绿原酸的物理提取法 |
| 1.3.3 绿原酸的酶解法 |
| 1.4 绿原酸的生物学功能 |
| 1.4.1 绿原酸抗菌功能 |
| 1.4.2 绿原酸的抗炎功能 |
| 1.4.3 绿原酸抗氧化功能 |
| 1.4.4 绿原酸的调节糖脂代谢的性能 |
| 1.5 绿原酸在动物生产的应用 |
| 1.5.1 绿原酸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
| 1.5.2 绿原酸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
| 1.5.3 绿原酸在草食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 1.5.4 绿原酸在水产上的应用 |
| 1.6 绿原酸在其它行业的应用 |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日粮设计 |
| 2.2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 2.2.1 动物选取 |
| 2.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 2.3 试验时间及地点 |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4.1 生长性能 |
| 2.4.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 2.4.3 屠宰性能指标及肉品质 |
| 2.4.4 免疫器官指数 |
| 2.4.5 血清抗氧化性能 |
| 2.4.6 肝脏抗氧化性能 |
| 2.4.7 空肠黏膜抗氧化性能 |
| 2.4.8 肝脏结构 |
| 2.4.9 空肠结构 |
| 2.4.10 经济效益分析 |
| 2.5 数据统计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绿原酸对肉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绿原酸对肉兔饲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3 绿原酸对肉兔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 3.3.1 绿原酸对肉兔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3.2 绿原酸对肉兔肉品质的影响 |
| 3.4 绿原酸对肉兔器官指数的影响 |
| 3.5 绿原酸对肉兔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3.6 绿原酸对肉兔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3.7 绿原酸对肉兔空肠黏膜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3.8 绿原酸对肉兔肝脏结构的影响 |
| 3.9 绿原酸对肉兔空肠结构的影响 |
| 3.10 绿原酸对肉兔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绿原酸对肉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绿原酸对肉兔饲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4.3 绿原酸对肉兔屠宰性能的影响 |
| 4.4 绿原酸对兔肉品质的影响 |
| 4.5 绿原酸对肉兔免疫器官的影响 |
| 4.6 绿原酸对肉兔血清抗氧化的影响 |
| 4.7 绿原酸对肉兔肝脏抗氧化的影响 |
| 4.8 绿原酸对肉兔肠道抗氧化的影响 |
| 4.9 绿原酸对肉兔肝脏结构的影响 |
| 4.10 绿原酸对肉兔肠道结构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1 2019年四川兔业特点与问题 |
| 1.1 2019年四川兔业发展特点 |
| 1.1.1 肉兔养殖效益好,养殖户普遍扩栏 |
| 1.1.2 外来投资增加,加速兔业转型升级 |
| 1.1.3 设施投入加大,加快兔舍现代化进程 |
| 1.1.4 推广种养循环,兔粪实现资源化利用 |
| 1.2 2019年四川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1.2.1 优良种兔供应不足,种兔繁殖效率不高 |
| 1.2.2 缺医少药问题突出,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多发 |
| 1.2.3 新人养殖经验不足,肉兔生产水平明显下降 |
| 2 2020年四川兔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 2.1 家庭兔场分化加剧,养殖规模扩大 |
| 2.2 从业主体年轻化,新技术应用加快 |
| 2.3 饲料无抗已定,饲养成本将大幅增加 |
| 3 2020年兔产业发展建议 |
| 3.1 加快良繁体系建设,增强良种场供种能力 |
| 3.2 引进专业市场营销,做大兔肉消费市场 |
| 3.3 增加公益性科研投入,迎接无抗饲料时代 |
| 3.4 打造现代兔舍示范基地,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综述 |
| 1.1 伊拉肉兔配套系 |
| 1.2 我国肉兔规模化养殖方向 |
| 1.3 伊拉兔对昭通高原特色气候适应性 |
| 1.4 肉兔饲养营养指标 |
| 1.5 本研究研究内容 |
| 1.6 国内外肉兔养殖现状 |
| 第2章 不同养殖条件对依拉兔生产性能及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母兔料不同蛋白、能量标准对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3 母兔料不同纤维水平对断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4 母兔料不同赖氨酸水平对断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5 全进全出模式与普通生产模式的指标对比 |
| 2.6 配种后不同光照时间对伊拉繁殖母兔受孕率影响 |
| 第3章 饲料适应性及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分析 |
| 3.1 母兔料不同日粮对断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依拉兔全进全出模式与普通生产模式的对比分析 |
| 3.3 配种后不同加光时间对繁殖母兔受孕率影响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 1 前言 |
| 1.1 颗粒料的生产加工及优点 |
| 1.1.1 颗粒料加工技术概述 |
| 1.1.2 颗粒料优点 |
| 1.2 制粒温度对颗粒料质量的影响 |
| 1.2.1 制粒温度对颗粒料硬度的影响 |
| 1.2.2 制粒温度对颗粒料含粉率、粉化率的影响 |
| 1.2.3 制粒温度对颗粒料淀粉糊化度的影响 |
| 1.3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3.1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3.2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3.3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反刍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4 制粒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 1.5 制粒温度对维生素C及其他成分的影响 |
| 1.6 影响肉兔肠道酶活性的因素 |
| 1.7 本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3 饲养管理 |
| 2.4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 2.4.1 颗粒饲料质量 |
| 2.4.2 生产性能 |
| 2.4.3 部分养分表观消化率 |
| 2.4.4 屠宰性能 |
| 2.4.5 消化酶活性测定 |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制粒温度对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 |
| 3.2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3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颗粒料部分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4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屠宰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 |
| 3.4.1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屠宰指标的影响 |
| 3.4.2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肉品质的影响 |
| 3.5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肠道酶活性的影响 |
| 3.6 经济效益分析 |
| 4 讨论 |
| 4.1 制粒温度对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 |
| 4.1.1 制粒温度对颗粒料硬度的影响 |
| 4.1.2 制粒温度对颗粒料含粉率的影响 |
| 4.1.3 制粒温度对颗粒料粉化率的影响 |
| 4.1.4 制粒温度对颗粒料淀粉糊化度的影响 |
| 4.1.5 制粒温度对颗粒饲料加工成本的影响 |
| 4.2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2.1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死淘率的影响 |
| 4.2.2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料重比的影响 |
| 4.3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颗粒料部分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4.4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屠宰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 |
| 4.4.1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屠宰指标的影响 |
| 4.4.2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肉品质的影响 |
| 4.5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肠道酶活性的影响 |
| 4.6 不同制粒温度生产的颗粒料对肉兔经济效益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用缩略语说明(Abbreviations)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淀粉的结构与分类 |
| 1.1.1 淀粉的结构 |
| 1.1.2 淀粉的分类 |
| 1.2 淀粉对颗粒饲料加工特性的影响 |
| 1.3 淀粉来源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4 淀粉来源对动物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1.5 淀粉来源对动物血液指标的影响 |
| 1.6 淀粉来源对动物盲肠菌群的影响 |
| 1.6.1 淀粉来源对动物盲肠发酵的影响 |
| 1.6.2 淀粉来源对动物盲肠菌群组成的影响 |
| 1.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设计及颗粒饲料的制作 |
| 2.1.2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1.4 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淀粉来源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特性的影响 |
| 2.2.2 淀粉来源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3 淀粉来源对肉兔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2.4 淀粉来源对肉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2.5 淀粉来源对肉兔盲肠菌群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淀粉来源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特性的影响 |
| 2.3.2 淀粉来源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3.3 淀粉来源对肉兔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3.4 淀粉来源对肉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3.5 淀粉来源对肉兔盲肠菌群的影响 |
| 第三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英文缩略词说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日粮纤维 |
| 1.1.1 日粮纤维的主要成分 |
| 1.1.2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1.3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肠道发育的影响 |
| 1.1.4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 1.1.5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生长肉兔SigA和 IgG的影响 |
| 1.1.6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肠道M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 1.1.7 RANK-RANKL-OPG信号通路 |
| 1.2 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动物的选取及饲养管理 |
| 2.2 试验饲粮原料的选取及配制 |
|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 2.3.1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
| 2.3.2 肠道发育的测定 |
| 2.3.3 免疫器官的测定 |
| 2.3.4 血清及组织免疫指标的测定 |
| 2.4 免疫组化 |
| 2.4.1 石蜡切片 |
| 2.4.2 脱蜡 |
| 2.5 荧光定量技术 |
| 2.5.1 试验组织的采集 |
| 2.5.2 RNA的提取 |
| 2.5.3 RNA的反转录 |
| 2.5.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 2.5.5 罗氏荧光定量 |
| 2.5.6 DNA电泳检测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生产指标的影响 |
| 3.2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肠道发育的影响 |
| 3.3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 3.4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 3.5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M细胞数量的影响 |
| 3.6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RANK-RANKL-OPG信号通路的影响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生长肉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生长肉兔肠道发育的影响 |
| 4.3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肉兔M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 4.4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 4.5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免疫球蛋白指标的影响 |
| 4.6 不同纤维源日粮对生长肉兔M细胞的数量的影响 |
| 4.6.1 增殖的M细胞数量 |
| 4.6.2 凋亡的M细胞数量 |
| 4.7 RANK-RANKL-OPG信号通路与M细胞的关系 |
| 5 论文总结 |
| 6 论文创新与后续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小麦次粉的研究现状 |
| 1.1.1 小麦次粉的组成和特性 |
| 1.1.2 小麦次粉的应用 |
| 1.2 颗粒料简介 |
| 1.2.1 颗粒饲料的分类 |
| 1.2.2 颗粒饲料的质量评价 |
| 1.2.3 颗粒饲料的影响因素 |
| 1.2.4 颗粒料的研究现状 |
| 1.3 肉兔的特点 |
| 1.3.1 肉兔的生长特点 |
| 1.3.2 肉兔的消化系统 |
| 1.3.3 肉兔的免疫系统 |
| 1.3.4 肉兔的食粪性 |
| 1.6 本试验的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1.1 试验动物 |
| 1.1.2 试验饲料 |
| 1.1.3 试验时间及地点 |
| 1.1.4 饲养管理 |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2.1 颗粒料质量 |
| 1.2.2 生长性能的测定 |
| 1.2.3 屠宰性能 |
| 1.2.4 免疫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 |
| 1.2.5 十二指肠组织形态指标的测定 |
| 1.2.6 盲肠内环境的测定 |
| 1.3 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对肉兔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 |
| 2.2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的颗粒饲料对肉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3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的颗粒饲料对肉兔屠宰性能的影响 |
| 2.4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的颗粒饲料对肉兔血液免疫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4.1 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
| 2.4.2 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5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的颗粒饲料对肉兔十二指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 2.6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的颗粒饲料对肉兔盲肠内环境的影响 |
| 2.7 经济效益分析 |
| 3 讨论 |
| 3.1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对肉兔颗粒饲料制粒质量的影响 |
| 3.2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对肉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3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的颗粒饲料对肉兔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4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的颗粒饲料对肉兔血液免疫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4.1 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4.2 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
| 3.5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的颗粒饲料对肉兔十二指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 3.6 不同小麦次粉添加量的颗粒饲料对肉兔盲肠内环境的影响 |
| 第三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引言 |
| 1 康大肉兔简介及其引种 |
| 1.1 品系特征 |
| 1.2 规模化兔场的选种、引种 |
| 2 兔场场地设计 |
| 2.1 场址选择 |
| 2.2 兔场布局 |
| 2.3 场地及兔舍设计 |
| 2.4 兔笼设计 |
| 3 日粮配合 |
| 3.1 配合要求 |
| 3.2 日粮配合方法 |
| 3.3 不同生产用途肉兔营养需要 |
| 4 饲养管理 |
| 4.1 不同季节饲养管理 |
| 4.2 不同生长阶段肉兔饲养管理 |
| 4.2.1 种公兔饲养管理 |
| 4.2.2 种母兔饲养管理 |
| 4.2.3 仔兔饲养管理 |
| 4.2.4 幼兔饲养管理 |
| 4.2.5 青年兔 (育成兔) 饲养管理 |
| 4.3 育肥兔饲养管理 |
| 4.3.1 幼兔肥育 |
| 4.3.2 青年兔肥育 |
| 5 卫生与疫病防控 |
| 5.1兔场环境卫生与消毒 |
| 5.2 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
| 6 小结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兔及饲养管理 |
| 1.2 营养水平设计及日粮组成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生产性能测定 |
| 1.3.2 屠宰性能测定 |
| 1.3.3 肉品品质分析 |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 |
| 2.1 盐碱地苜蓿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 盐碱地苜蓿对肉兔体尺的影响 |
| 2.3 不同饲料对肉兔屠宰性能及肉品品质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饲料对肉兔生产性能及体尺的影响 |
| 3.2 不同饲料对肉兔屠宰性能和肉品品质的影响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Abbreviations)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纤维的定义与测定方法 |
| 1.1 纤维的定义 |
| 1.2 纤维的测定方法 |
| 2 纤维对肉兔的作用 |
| 2.1 肉兔对纤维的消化能力 |
| 2.2 肉兔对纤维的消化机理 |
| 2.3 纤维对肉兔健康状况的影响 |
| 3 肉兔的纤维需要 |
| 4 甲烷与甲烷减排 |
| 4.1 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 |
| 4.2 家畜体内甲烷的合成 |
| 4.3 肉兔的甲烷排放 |
| 4.4 家畜的甲烷减排措施 |
| 4.4.1 提高日粮精粗比 |
| 4.4.2 提高日粮粗饲料品质 |
| 4.4.3 饲料添加剂 |
| 4.4.4 去原虫 |
| 5 产甲烷古菌 |
| 5.1 产甲烷古菌的生理特征及其分类 |
| 5.2 产甲烷古菌的营养类型及甲烷生成途径 |
| 5.2.1 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 |
| 5.2.2 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 |
| 5.2.3 乙酸营养型产甲烷古菌 |
| 6 有待研究的问题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意义 |
| 3 研究内容 |
| 4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 一、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试验日粮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指标测定与方法 |
| 1.4.1 生产性能 |
| 1.4.2 血液生化指标 |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 |
| 2.1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 小结 |
| 二、日粮NDF水平对肉兔能氮代谢、甲烷排放量及小肠发育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 1.2 指标测定与方法 |
| 1.2.1 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
| 1.2.2 能量代谢 |
| 1.2.3 氮代谢 |
| 1.2.4 小肠组织形态学指标 |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 |
| 2.1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2.2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小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 2.3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能量代谢的影响 |
| 2.4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氮代谢的影响 |
| 2.5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甲烷排放的影响 |
| 2.6 日粮营养物质摄入量与肉兔甲烷排放量的关系 |
| 3 讨论 |
| 3.1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2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小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3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能量代谢的影响 |
| 3.4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氮代谢的影响 |
| 3.5 肉兔体内甲烷排放及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甲烷排放的影响 |
| 4 小结 |
| 三、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盲肠发酵特征和产甲烷古菌群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 1.2 指标测定及方法 |
| 1.2.1 盲肠内容物pH值 |
| 1.2.2 盲肠内容物NH3-N浓度的测定 |
| 1.2.3 盲肠内容物VFA含量的测定 |
| 1.2.4 盲肠内容物微生物蛋白的测定 |
| 1.2.5 盲肠内容物产甲烷古菌群落组成的检测 |
| 1.3 生物信息分析与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盲肠发酵参数的影响 |
| 2.2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盲肠内容物产甲烷古菌群落的影响 |
| 2.2.1 日粮NDF水平对试兔盲肠产甲烷古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
| 2.2.2 日粮NDF水平对试兔盲肠内容物样品古菌群相似性的影响 |
| 2.2.3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盲肠产甲烷古菌菌群组成的影响 |
| 2.2.4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盲肠产甲烷古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盲肠发酵的影响 |
| 3.2 日粮NDF水平对肉兔盲肠产甲烷古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 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