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松玲[1](2021)在《基于2-(1,2,4-三唑基)-异烟酸的三种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有机配体被发现具有积极的抗癌治疗作用,大量的金属配合物被合成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过渡金属Co?Cu?Fe?Zn?Mn?Ni?Cr等是人体所必需的的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必要。在选择合成配合物的金属时,过渡金属因其对人体的特殊性成为被优先选择的元素。而配合物因其不同的配位模式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所以配体的选择对最终的配合物抗癌活性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2-(1,2,4三唑基)-异烟酸具有丰富的配位点及良好的配位能力,且氮唑基具有生物活性良好等特点,故选择其为配体。本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o(Ⅱ)?Cu(Ⅱ)?Zn(Ⅱ)三种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采用水热法合成三种配合物(1-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收集数据后进行结构解析,借助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仪验证配合物结构及物质纯度。二?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配合物1-3与CT-DNA的结合方式,三种配合物与CT-DNA的键合常数Kb值是通过紫外实验上机测试并计算得到的结果,两种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3均以插入方式与DNA进行作用。通过凝胶电泳法检测配合物切割p BR322质粒DNA的能力。三?采用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配合物1-3对He La细胞的凋亡比例,比较配合物对He La细胞的诱导凋亡能力的强弱。借助荧光倒置显微镜通过Annexin-PI双染法观察细胞的形变状态比较配合物1-3对He La细胞的凋亡效果。以上结果表明,铜配合物对He La的诱导凋亡最强。

马蒙蒙[2](2020)在《新型多功能Aβ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AD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和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全球大约五千万人。大量的证据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的积累和聚集是AD发病机制的中心事件,进而引发氧化应激,突触损伤和神经元丢失等病理过程。因此,Aβ被认为是AD治疗的潜在靶点。无机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结构可调、功能多样和良好的理化稳定性等优点,使其在治疗AD方面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基于AD的病理特性,设计和合成了四类无机纳米材料用于调控Aβ聚集,促进外周Aβ清除以及缓解Aβ诱导的细胞毒性。取得的成果概括如下:1.结合二硫化钼纳米片的优点和钴配合物明确的化学性质,我们合理构建了一种近红外可控的人工金属蛋白酶(MoS2-Co)。MoS2-Co通过抑制Aβ单体由无规卷曲向β-折叠结构的构象转化,以及破坏Aβ纤维中已形成的β-折叠结构,从而暴露隐藏在β-折叠结构中的蛋白水解位点,规避β-折叠结构对于人工金属蛋白酶水解能力的限制。因此,MoS2-Co可以增强对Aβ单体和聚集体的水解能力。另外,MoS2-Co易于修饰Aβ靶向分子,提高对Aβ的选择性,从而避免非特异性底物的水解反应。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淀粉样蛋白的水解。2.其次构建了一个Aβ靶向,氮掺杂的介孔碳纳米球(KD8@N-MCNs),其具有优秀的近红外二区光热性能和双重抗氧化酶活性。基于此,KD8@N-MCNs不仅可以通过头骨和头皮分解Aβ42聚集体,而且能够清除细胞内过量生成的活性氧。重要的是,KD8@N-MCNs由于在纳米球表面修饰了KLVFFAED八肽,能够有效地穿过血脑屏障。体内研究表明,KD8@N-MCNs可以减少3xTg-AD小鼠脑内Aβ的沉积,并缓解神经炎症。3.接下来我们制备了一种近红外调控的表面可转化和靶向肽引导的上转换纳米平台(UCNP/ONA-P/K)。由于UCNP/ONA-P/K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高的Aβ选择性以及光响应的表面可调性,其可以通过延长血液循环、抑制Aβ纤维化和加速肝脏对Aβ的摄取,实现增强的外周Aβ富集和清除。经过一系列体外血液Aβ清除、细胞摄取、深层组织渗透和溶血实验的证实后,活体研究表明UCNP/ONA-P/K可以有效地降低3xTg-AD小鼠血液和脑内Aβ的水平,并缓解记忆功能障碍。4.最后合成了具有增强的蛋白质吸附抗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最小的免疫原性的仿生纳米酶(CuxO@EM-K),该纳米酶由Aβ靶向肽KLVFF修饰的3xTg-AD小鼠红细胞膜和CuxO纳米酶组成。KLVFF与红细胞膜协同地捕获血液中的Aβ。同时,红细胞膜涂层可以防止蛋白冕的形成,从而保留CuxO@EM-K在血液中对Aβ的靶向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多种抗氧化酶活性的CuxO能够稳定红细胞膜外壳并缓解Aβ诱导的红细胞膜氧化损伤。体内实验证明CuxO@EM-K不仅减少了血液和大脑中Aβ的含量,而且改善了3xTg-AD小鼠的空间记忆障碍。此外,CuxO@EM-K对3xTg-AD小鼠无明显的毒性。

马惠琳[3](2020)在《微波辅助反胶束体系甲烷氧化菌素拟酶催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过氧化物酶具有分离过程复杂,不易保存和不稳定易失活等缺点,作为具有高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和良好稳定性的模拟酶可以替代天然过氧化物酶应用于食品、医药和疾病检测等领域。反胶束体系可避免酶与周围有机溶剂直接接触,保护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微波条件可以增强酶的催化活性。本文将具有过氧化物酶模拟酶活性的甲烷氧化菌素-铜配合物增溶于反胶束体系中,利用微波辅助该模拟酶催化的反应,旨在寻找增强拟酶活性的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甲基弯菌OB3b产生的甲烷氧化菌素(Mb)与铜配位结合合成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模拟酶Mb-Cu,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监测Mb-Cu模拟酶的合成。使用阳离子型CTAB、阴离子型AOT以及非离子型Brij35三种表面活性剂制备反胶束体系。以罗丹明B为探针确定了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为3?10-44 mol/L,Brij35的临界胶束浓度为2?10-44 mol/L,AOT的临界胶束浓度为3?10-44 mol/L。三种反胶束的电导率均随着含水量增加而增大,未见转折点,体系稳定。对反胶束的粒径研究发现反胶束一旦形成并稳定后不受时间影响。制备阳离子型CTAB、阴离子型Brij35和非离子型AOT三种含有模拟酶Mb-Cu的反胶束进行催化反应,紫外光谱分析表明CTAB、Brij35和AOT三种反胶束都可加快模拟酶Mb-Cu的催化反应。对反胶束体系中各表面活性的最适浓度与含水量进行研究研究。在各表面活性最适浓度与含水率条件下对反应体系的pH、KCl浓度和H2O2浓度方面进行优化发现三种反胶束最优条件相同但Mb-Cu模拟酶的拟酶活性不同,即pH为8、KCl浓度为0.03 mol/L和H2O2浓度为9×10-44 mol/L时为最佳,此时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反胶束中模拟酶的酶活分别为3.593×10-44 mol/L·s、1.356×10-44 mol/L·s、2.176×10-44 mol/L·s。由拟酶活性对比得出在阳离子型CTAB反胶束中Mb-Cu配合物模拟酶催化性能最好。最后进行微波辅助下阳离子型CTAB反胶束体系中模拟酶Mb-Cu的催化反应,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微波进一步加快了催化反应。对反应体系的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微波温度进行研究,并使用响应面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操作后调整微波温度56℃、微波功率500 W、反应时间为2 min,得出模拟酶的平均活性为5.267?10-33 mol/L·s,与没有微波辅助相比扩大约15倍。表明微波对反胶束体系中模拟酶催化反应有促进作用。本方法可用于与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相关的物质的快速检测。

雷佳眉[4](2019)在《具有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镍、钴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H2是一种可再生的无碳新能源,如何提高产氢效率以及H2的存储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电催化和光催化水的还原产生H2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设计廉价、有效的催化剂,例如配合物,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目前所报道的作为催化剂的配合物,仅具有电催化产氢或者光催化产氢一种性能,特别地,均相光催化产氢系统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的性能考虑,本论文合成了7种同时具有电催化和光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金属配合物。具体内容如下:(1)水溶性钴配合物,[(bpy)2Co(CN)2]·NO3 1(bpy=2,2-联吡啶)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电化学研究表明,过电势(OP:Overpotential)为837.6 mV时,配合物1电催化中性水(pH=7.0)还原制氢的转化效率(TOF)为1365 mol H2(mol cat)-1 h-1;在以抗坏血酸为电子牺牲剂、[Ru(bpy)3]Cl2为光敏剂的均相光催化体系中,配合物1可连续产氢16小时,其光催化产氢12小时的转化数(TON)为7.3×105 mol H2(mol cat)-1。与大多数钴配合物相比,配合物1具有更高的电催化和光催化水还原产氢的效率。(2)三种镍和钴配合物,[(bpte)NiCl2]2,[(bpte)CoCl2]3和[Ni(bpte)(SCN)2]4(bpte=S,S’-双(2-吡啶基甲基)-1,2-硫代乙烷)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电化学研究表明,OP为837.6 mV时,配合物2、3和4的电催化水还原产氢的TOF分别为555.78、244.01和52.23 mol H2(mol cat)-1 h-1。结果也显示,SCN-的引入导致镍配合物的电催化产氢效率大幅度降低。在以CdS为光敏剂、抗坏血酸为牺牲剂的多相光催化体系中,配合物2持续产氢60小时的TON(turnovernumber)为20981 mol H2(mol cat)-1;83小时的TON为24900 mol H2(mol cat)-1;配合物3持续产氢95小时的TON为9810 mol H2(mol cat)-1;配合物4持续产氢60小时的TON为23800 mol H2(mol cat)-1。对比配合物2和3可知,配合物具有相同配体时,镍配合物比钴配合物具有更好的催化效率;对比配合物2和4可知,SCN-的引入能使镍配合物的光催化产氢效率升高。(3)配合物[Bz-4-MePy]2[Ni(i-mnt)2]5(i-mnt2-=异戊二烯二硫醇盐,Bz-4-MePy+=1-苄基-4’-甲基吡啶离子)的合成与性能。电化学研究表明,OP为837.6 mV时,配合物5的电催化水还原产氢的效率(TOF)为959.2 mol H2(mol cat)-1 h-1。在以CdS为光敏剂、抗坏血酸为牺牲剂的体系中,配合物5连续光照80小时的光催化产氢的TON值为58900 mol H2(mol cat)-1。对比配合物4和5,对于含有相同金属的金属配合物,平面结构的配合物5具有更好的催化水还原制氢效率。(4)具有不同氧化态的镍配合物,[TBA]2[NiII(mnt)2]6和[TBA][NiIII(mnt)2]7(TBA+=正丁基铵离子)的合成与性能。电化学和光化学研究表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三价镍配合物7催化水还原制氢的效率远高于二价镍配合物6。结果显示金属的氧化态不同对其配合物的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5)均相和多相光催化系统的特点:均相光催化系统的产氢的效率高,但持续时间短,且稳定性差,而多相系统工作时间长。

郭文婷[5](2020)在《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和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环境检测与抗癌活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以及对有毒物质的任意排放,导致环境中出现了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很容易扩散至水体、土壤或者空气中,并且长期残留,具有“伪持久性”。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由于在生物体中的累积和放大效应,这些污染物即使是在相当低的浓度,也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研究已经证实了肿瘤和神经系统等重大疾病等均与环境中的污染物存在某种关联。因此,通过发展先进的检测方法来检测与监测环境污染物是明确污染源、研究污染物作用机理、预测污染进程、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条件、保护人体健康的前提。与其它分析方法相比,荧光分析法因具有灵敏度好、检测快速、准确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而成为分析检测和跟踪目标污染物最有效和常用的方法。Salamo型化合物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构易于优化,制备过程可控以及与金属离子配位能力强等优点,在催化和传感领域表现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基于此,通过对Salamo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衍生化,得到了两种半Salamo型单肟配体,分别用这两种配体与铜离子配位从而组装成了相应的配合物及配位聚合物,同时研究了这些配合物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此外,制备了六种结构特异的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致力于研究其在环境污染物分析检测和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应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结果与设计思路相一致。研究内容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1)首次报道了半Salamo型配体HL1的铜(II)配合物的单晶结构[Cu2(L1)2(μ-OAc)2],研究发现铜(II)配合物是通过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一个向内无限延伸的三维的超分子构型。模拟细胞微环境的实验证明了铜(II)配合物可以降低GSH水平,改善肿瘤微环境,且具有协同增强化学动力治疗(CDT)效果。细胞毒性研究表明铜(II)配合物可实现在极低浓度下对HeLa细胞的有效杀伤。(2)以半Salamo型配体HL2为前驱体,经Cu(II)催化作用其O-N键断裂形成的配体HL3与醋酸铜(II)反应得到铜(II)配位聚合物∞[Cu(L3)]。体外实验表明该铜(II)配位聚合物能被肿瘤微环境中的GSH分解和还原得到Cu(I),Cu(I)与肿瘤细胞中过量表达的H2O2发生芬顿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从而提高了细胞内ROS水平,达到高效的CDT。本研究为开发Salamo型配位聚合物作为增强CDT的潜在抗癌药物提供了新的策略。(3)首次合成了不对称单Salamo型荧光探针G1,并用于高选择性检测硼酸盐和甲醛。其检测机理是G1与硼酸盐发生配位反应关闭了G1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过程,从而达到了对硼酸盐比率检测。此外,G1可以用于检测和确定被污染的水体和土壤中硼酸盐的含量,从而在工业废水监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趣的是G1和硼酸盐形成的复合物G2可以用于对HCHO污染物实现快速、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其检测机理是通过坎尼扎罗歧化反应诱导传感器G2分子结构内硼酸基脱去,触发“启动”Salamo型传感器荧光团。传感器G2在空气和水中能稳定存在,在检测甲醛的同时,将有毒性的甲醛进一步转化为毒性低的化合物。实验证明传感器G2可以用于冷冻食品和水体中甲醛污染物分析。此部分的研究工作也证明:设计的不对称单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可将污染物转化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在环境修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4)首次将单激发双发射半Salamo型传感器G3用于H+的高灵敏检测,其检测范围是pH=2~11。传感器G3检测机理是基于不同pH环境下分子呈现不同的互变异构体构型,从而抑制或开启ESIPT过程,并在生理pH环境中可实现比率传感。此外,发光Salamo型萘基传感器G3分子结构中含有Cu2+离子配位的N2O2配位空腔,可实现高选择性、高灵敏度识别Cu2+离子,其检测限为2.4×10-12mol/L。同时,该传感器G3可实现对实际水样(自来水和黄河水)中Cu2+离子的检测。为提高传感器的应用便捷性,通过制备负载传感器G3的试纸,可方便、快捷和准确地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离子的检测。此外,传感器G3对于Cu2+的识别过程可以应用于防伪领域中,这将大大拓展传感器G3的应用潜力。(5)首次开发出半Salamo型荧光传感器G4用来特异性识别精氨酸(Arg)和谷胱甘肽(GSH),其中Arg使传感器的荧光增强,而GSH使传感器的荧光猝灭。传感器G4也是第一个在含水体系中可以对Arg进行荧光检测的Salamo型荧光小分子传感器。研究发现传感器G4中不同的取代基对分子识别起着重要作用。经实验及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证实了传感器G4和精氨酸形成了1:1的复合物,可以用于食品及药品中Arg的测定。传感器G4在结构中存在两个潜在活性位点,可以区分GSH与Cys/Hcy,从而建立了一种生物硫醇鉴别新策略。利用三种硫醇结构上的细微差别以及传感器G4中两个特异性结合的活性位点,消除了Cys与Hcy存在时对GSH的干扰,这为3种生物硫醇的荧光区分识别提供了可能。同时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和经济的优点,且传感器G4细胞毒性较小,可进一步拓展应用到生理环境检测。此部分研究工作也证明:设计的新型半Salamo型荧光传感器G4在灵敏性和选择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有望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6)合成了Salamo型荧光传感器G5,利用其结构中Schiff碱(亚胺)键的断裂和生成分别实现了对Cl O-和SCN-高灵敏和快速识别。传感器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作为信号机制,通过改变电子的推-拉能力,分别实现了对ClO-和SCN-的比率荧光响应。经实验验证该传感器能在实际水样(自来水和黄河水)中很好地实现对目标物ClO-和SCN-的比率检测。基于ClO-和SCN-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传感器G5在检测环境体系中污染离子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化学反应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而不对环境产生影响。与其它类型的传感器相比,单Salamo型荧光传感器G5具有合成简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易行、响应时间快和可重复利用等优点。

刘家昕[6](2019)在《钴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和成年工蜂生理机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微量元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有资料表明,蜜蜂的生长发育、繁殖需要微量元素钴的参与,钴还具有提高蜜蜂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钴对蜜蜂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影响,本试验拟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蜜蜂幼虫和成年工蜂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钴,开展室内幼虫饲养试验和离群成年工蜂饲养试验,对蜜蜂生长发育、寿命、机体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等进行测定和观察,力求探明钴对蜜蜂的营养作用及机制。试验一:钴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从姊妹蜂群中移取1200只1日龄(1 d)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分为5组,每组分为10个重复,每个重复共有24只幼虫。其中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其余4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钴,添加水平分别为0.06μg/g、0.13μg/g、0.26μg/g、0.39μg/g。将1日龄工蜂幼虫置于室内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设置湿培养箱的温度为30℃,湿度为50%60%,化蛹前每日更换饲料,饲养至羽化出房。分别采集5 d、6 d、7 d幼虫样本,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统计各组化蛹率、羽化率。经统计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幼虫饲粮中钴添加水平为0.06μg/g时,蜜蜂幼虫化蛹率显着提升(P<0.05)。(2)钴添加水平为0.06μg/g时,蜜蜂幼虫血淋巴中总蛋白和葡萄糖显着增多(P<0.05)。(3)当幼虫饲料中钴水平增加时(0.06μg/g0.26μg/g),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抗氧化酶(SOD、CAT)、精氨酸酶(Arg)、磷酸酶(phosphatase)活性显着提高(P<0.05)。(4)随着蜜蜂饲粮中钴添加水平的提高(0.06μg/g0.26μg/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基因的表达量也随之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幼虫日粮中钴添加量为0.06μg/g0.13μg/g时,精氨酸酶(Arg)、磷酸酶(phosphatase)基因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试验二:钴对成年工蜂生理机能的影响。从意大利蜜蜂姊妹蜂群中选取2500只刚羽化出房的1日龄幼蜂(1d),分为5组,每组分为10个重复,每个重复共有50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饲喂糖溶液;其余4组为试验组,分别在糖溶液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钴,添加水平分别为0.6μg/g、1.3μg/g、2.6μg/g、3.9μg/g。将各组蜜蜂放入专门的蜜蜂饲养装置(专利号:ZL 2014 2 0503643.3)中,每个饲养装置放入50只蜜蜂,置于恒温恒湿培养箱,设置培养箱温度30℃,湿度为50%60%,每天定时用注射器饲喂不同钴水平的糖溶液3mL,观察蜜蜂表现,清除死亡蜂体,饲喂至实验结束。分别采集7d、14d、21d成蜂样本,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选每组5个重复测定蜜蜂寿命,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成年工蜂饲料中添加钴有利于延长工蜂寿命,钴添加水平为0.6μg/g时,工蜂的寿命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2)钴对蜜蜂体组织钴沉积有影响,随着饲粮中钴的添加量不断增加,蜜蜂体组织中钴含量也不断升高,各组间差异显着(P<0.05)。(3)日粮中钴添加0.6μg/g和1.3μg/g时,蜂体的总抗氧化活性(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精氨酸酶(Arg)、磷酸酶(phosphatase)活性显着提高(P<0.05)。(4)随着蜜蜂饲粮中钴添加水平的提高(0.6μg/g2.6μg/g),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表达量也随之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钴添加量为0.6μg/g1.3μg/g时,精氨酸酶、磷酸酶基因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本研究表明,饲粮中的钴水平影响蜜蜂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意大利蜜蜂幼虫饲料中钴的添加水平为0.21μg/g时,能够促进幼虫的生长发育;成年蜜蜂饲粮中钴的添加水平为2.00μg/g时,能提高蜜蜂的寿命、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等生理机能。

李琪[7](2018)在《金属离子催化剂和发光试剂双功能化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化学发光及其分析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首先综述了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t,CL)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及其研究进展。近几年来,催化剂和化学发光试剂双功能化纳米材料的概念被提出,双功能化纳米材料不仅保持了纳米材料本身优良的特性,还具有优异的化学发光性能,极大地拓展了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临床诊断、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然而,现有的双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发光性能仍不能满足超微量目标物的检测和化学发光成像技术的需求。二维纳米材料具有纳米尺度的层状结构,通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易于表面改性和功能化,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以“金属离子催化剂和发光试剂双功能化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化学发光及其分析应用”为研究课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基于配位化学、π-π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和特定的化学反应,将发光试剂和金属离子催化剂同时功能化到二维材料表面,开发了四种新型金属离子催化剂和发光试剂双功能化二维纳米材料。对所合成的这四种新型化学发光二维材料的形貌、表面成分进行了表征,探索了其组装机理,着重研究了它们的化学发光行为和化学发光机理。基于所合成的双功能化二维纳米材料,开发了一系列化学发光分析应用研究,包括开发了一种免试剂、快速和选择性检测抗坏血酸的传感器;构建了一种发光动力学时间分辨检测巯基乙酸的传感模型;开发了一种智能手机化学发光成像分析技术,初步用于H2O2的快速测定。详细内容如下:1.发展了一种简单的合成策略,通过π-π堆积和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新型的光泽精与色氨酸合钴配合物发光功能化石墨烯材料(Co(Trp)2/几uc/GO)。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在碱性条件下,Co(Trp)2/Luc/GO与H202反应时表现了优异的化学发光活性,发光强度相比于实验室前期工作开发的光泽精单功能化石墨烯材料提高了 30倍。研究表明,色氨酸合钴配合物修饰到光泽精功能化石墨烯上对光泽精的化学发光具有优异催化性能。进一步,我们探究了其CL机理,发现Co2+能够促进O2·-、HO·自由基以及Co2+-HO2-的形成,加速光泽精的化学发光反应,从而提高化学发光强度。此外,在含有溶解氧的碱性溶液中,抗坏血酸能够与Co(Trp)2/Luc/GO材料直接反应产生化学发光。采用Co(Trp)2/Luc/GO材料作为反应平台,设计了一种简单、高选择性、无试剂的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检测抗坏血酸,可以实现抗坏血酸从5.0 ×10-7 mol/L到1.0× 10-3mol/L的测定,检测限达到0.4μmol/L。该传感器可用于人体尿液样品中抗坏血酸浓度的定量分析。该工作表明光泽精与色氨酸合钴配合物发光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可以作为构建传感器的理想纳米界面,Co(Trp)2/Luc/GO材料在生物传感、分析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2.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发光功能化材料(CoⅡ(HQS)2/ABEI/rGO),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易于纯化。发光试剂和催化剂喹啉合钴配合物通过π-π堆积和静电作用被成功组装到石墨烯的表面。CoⅡ(HQS)2/ABEI/rGO材料作为化学发光反应纳米平台可以与氧化试剂H2O2、溶解氧O2和KIO4在碱性溶液反应能够产生强的化学发光,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H2O2、溶解氧O2和KIO4反应体系中,该功能化材料相对于前期工作合成的ABEI单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化学发光强度分别提高了 80,500和150倍。研究发现,CoⅡ(HQS)2可以催化GO表面上活性自由基的产生,例如羟基自由基(HO·)、超氧自由基(O2·-)、高碘酸根阴离子自由基(IⅥ)和π-共轭的碳自由基(π-C=C·)。这些活性自由基与ABEI反应形成ABEI·-。ABEI·-进一步与O2-反应,最终产生强的化学发光信号。该工作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新的认识。由于CoⅡ(HQS)2/ABEI/rGO作为纳米催化平台,可以作为构建新型传感器的理想纳米界面,因而在生物分析、生物传感器、生物成像和微芯片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3.通过酰胺化反应、静电作用和配位作用,将发光试剂ABEI和催化剂Cu2+共同修饰到石墨烯量子点表面,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催化剂和发光试剂共同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材料(Cu2+/ABEI@GQDs)。该纳米材料在碱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均展示了优异的化学发光特性,发光性能优于之前报道的ABEI单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其发光强度提高了200倍。在Cu2+/ABEI@GQDs-H2O2化学发光体系中,GQDs可以促进自由基产生和电子转移,Cu2+可以催化H2O2分解产生活性含氧自由基,基于两者的协同效应化学发光强度和持续时间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此外,研究发现在含有巯基化合物的反应体系中,Cu2+优先氧化巯基生成Cu+,然后与巯基形成(RS-CuⅠ)配合物,从而抑制了 Cu2+-Cu+循环催化H2O2分解的过程中,导致化学发光几乎猝灭。待巯基化合物反应完,化学发光信号逐渐恢复。基于上述原理,我们以巯基乙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发光动力学时间分辨检测巯基乙酸浓度的传感模型。该传感模型的化学发光恢复所需时间与巯基浓度呈线性关系。该检测策略可以为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4.采用二维层状纳米粘土、化学发光试剂鲁米诺和催化剂Co2+,制备了发光功能化的纳米粘土水凝胶(Co2+/Lum-LAP)。鲁米诺通过氢键、静电作用和π电子作用吸附LAP表面。随后Co2+作为阳离子交换剂,在静电吸引和渗透压的协同作用下吸附到LAP层表面,最后LAP在电荷的作用下自组装成“卡牌屋”的结构形成水凝胶。Co2+/Lum-LAP水凝胶具有优异的化学发光性能,在黑暗条件下发光肉眼可见,并能持续一个小时以上。在Co2+/Lum-LAP水凝胶-H202体系中,Co2+可以催化H2O2分解产生活性自由基,LAP在凝胶中易形成紧密的层状结构,降低了H2O2的扩散速率,从而产生了强而长的化学发光。由于纳米粘土吸附固载Co2+增强了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使得Co2+/Lum-LAP水凝胶在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依然能保持强的化学发光。基于化学发光成像分析技术,成功开发了一种快速和简便的测定H2O2浓度的方法。证明了其在智能手机检测应用的可能。基于以上优点,Co2+/Lum-LAP水凝胶在生物传感器、微芯片和生物成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张伟[8](2018)在《甲烷氧化菌素模拟SOD的光谱学与电化学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分析甲烷氧化菌素(Methanobactin,Mb)与铜的配合物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并进一步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Mb是由甲烷氧化菌分泌到细胞外捕获和运输Cu2+的小分子荧光肽,它具有配合Cu2+等金属离子的能力,其铜配合物(Mb-Cu)可以清除超氧阴离子。实验第一部分从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3011发酵液中提取Mb并与Cu2+配合成Mb-Cu,分别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考察了邻苯三酚自氧化的线性时间以及有Mb-Cu参与的荧光激发波长,确定邻苯三酚的自氧化线性时间是90s,荧光激发波长为446nm。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条件(EDTA-Na2的浓度、缓冲溶液的pH值、Tris-HAc缓冲溶液浓度、邻苯三酚浓度、温度和Mb-Cu浓度)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影响,从而评价Mb-Cu模拟SOD的活性。讨论认为,当EDTA-Na2的浓度为2mmol/L,溶液的pH值为8.2,Tris-HAc缓冲溶液浓度为0.05mol/L,温度为20℃,邻苯三酚浓度为0.363mmol/L时,浓度为0.8mg/L的Mb-Cu表现出良好的SOD生物活性,能有效抑制超氧阴离子(O2-·)。在此光谱分析条件下Mb-Cu模拟SOD活性稳定。实验第二部分按照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了粒径大小在10~50(11.5、15、35、42、50)nm的纳米金(AuNps),并对其进行了 TEM扫描,可以观察到制得的纳米金颗粒表面光滑、大小均匀。将粒径为15nm的AuNps依次组装Mb和Cu2+并进行了红外光谱的表征,证明Mb与Cu(Ⅱ)是通过Mb结构中的-OH或酚-OH配合。又将15nm的AuNps与具有不同类型官能团的交联剂缔合,并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TEM透射电镜表征,其中β-巯基乙胺可与AuNps与Mb-Cu之间建立更紧密的结合,形成树状纳米簇结构。分别考察了 AuNps粒径、AuNps:Mb-Cu摩尔比、交联剂种类和Mb-Cu:交联剂摩尔比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影响,并通过光谱分析认为当AuNps粒径为15nm、AuNps:Mb-Cu摩尔比为1:150、交联剂选择β-疏基乙胺、Mb-Cu:β-疏基乙胺摩尔比为1:3时,Mb-Cu-Au模拟酶活性最高。改变SOD活性测定体系发现,与黄嘌呤氧化酶法相比,模拟酶活性基本一致且方法稳定。实验最后一部分在0.1M的Fe(CN)63-/Fe(CN)64-的探针溶液中对空白、Au/β-疏基乙胺/AuNps、Au/β-巯基乙胺/AuNps/Mb和Au/β-巯基乙胺/AuNps/Mb/Cu电极进行了比较,通过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EIS)扫描得出Au/β-巯基乙胺/AuNps/Mb/Cu电极是以单层膜组装到金电极上,AuNps的存在可以加速异相电子传递,Cu2+反之。在研究SOD模拟酶自组装膜时,分别讨论了邻苯三酚自氧化基质作为探针溶液时,不同电解质、电解质浓度、邻苯三酚反应时间、邻苯三酚添加量和扫速对电极感应电流的影响,讨论认为当电解质KC1的浓度为0.3mol/L、超氧阴离子积累时间为3min、邻苯三酚添加量为20μL及扫速为300mV/s时,电极对电流的感应程度最高。并考察了不同模拟酶及组装方式、不同交联剂种类对模拟酶在电化学中对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的影响,认为以β-巯基乙胺作为交联剂,以层层组装的形式组装的Au/β-巯基乙胺/AuNps/Mb/Cu电极的SOD模拟酶活性最强。该自组装膜检验测定电流的重现性较好,且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本文利用Mb-Cu模拟SOD,通过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确定了模拟酶的活性。建立的SOD模拟酶自组装体系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在检验O2-·浓度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静妮[9](2017)在《含膦酸的三氮大环金属配合物负载二氧化钛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氧阴离子(O2-.)对于人体具有很大的伤害,它能够通过对细胞作用导致人体衰老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将超氧阴离子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它是天然的有毒含氧物质清除剂;因此,具有高活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医疗,食品,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不过,天然的SOD存在着许多缺陷,例如提取困难、成本高而且易受环境影响(例如温度、pH等)失去活性,导致了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很大局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设计合成了大量具有SOD活性的金属模拟物,并展开了以二氧化钛作为固体材料为载体的研究,以提高模拟酶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并且对其在降解罗丹明B染料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目前,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以及二氧化钛材料制备的催化剂材料在吸附、催化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含膦酸的金属三氮大环配合物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大环多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设计并合成了两种未见文献报导的负载于TiO2上的催化剂,通过红外(IR)、热重(TGA)、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电镜扫描(SEM)等测试手段对结果进行了表征。SOD活性测定主要依据四氮唑蓝还原法;罗丹明B降解主要依据类芬顿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合成了Mn3{C9N3H18(PO3)3}(H2O)6·1.5H2O配合物,通过模拟天然Mn-SOD的结构中心,并将配合物负载在二氧化钛固体表面,制备催化剂。测得其SOD活性单位:IC50=0.04mg/mL。(2)以Mn3{C9N3H18(PO3)3}(H2O)6·1.5H2O的配合物结构为基础,将配体与铜盐以摩尔比1:3,进行反应得到Cu的配合物,通过一系列表征验证配合物的结构,再将配合物负载二氧化钛材料,并测得其SOD活性单位:IC50=0.016 mg/mL。(3)将Mn3{C9N3H18(PO3)3}(H2O)6·1.5H2O的二氧化钛固体催化剂置于过氧化氢的环境中,降解罗丹明B染料。在反应体系中,通过对反应中催化剂的投加量、初始值、双氧水投加量、反应温度和染料初始浓度进行探讨,确定罗丹明脱色的最佳反应条件。

张秀梅[10](2017)在《水溶手性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是线粒体呼吸链的副产品,且在许多医学问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癌发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催化歧化O2·-转化成过氧化氢(H2O2)和分子氧(O2)以此来保护细胞免受O2·-所致的氧化损伤。但是它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成本高、渗透性差、周期短等导致了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对SOD模拟物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其中水杨醛及其衍生物跟某些胺类反应形成的席夫碱(Salen)因其具有良好的载氧能力和能够模拟生物酶进行催化实验而受到国内外科学家们的关注,然而经验证Salen配合物微溶于水,影响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因此,本文采用水溶性较好的的金属配合物来模拟SOD模拟酶,即选用5-磺酸钠钾水杨醛分别与1,2-丙二胺,乙二胺合成水溶性配体得到水溶性过渡金属配合物,先通过质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作出初步的表征,再通过单晶衍射技术确定了其晶体结构。有文献报道蛋白质的微环境可以提高金属配合物的SOD活性,因此我们利用合成的水溶性过渡金属配合物与BSA混合得到杂化蛋白以此来模拟SOD活性。利用黄嘌呤/黄嘌吟氧化酶的方法测定这些配合物以及杂化蛋白的SOD活性;且利用ABTS法测定各配合物及杂化蛋白的抗氧化能力,并运用丰富的光谱方法研究了配体及相应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为其在抗氧化能力研究和催化能力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用5-磺酸钠钾水杨醛与1,2-内二胺缩合反应得到水溶性的手性席夫碱配体(R-NaKH2L1和S-NaKH2L1),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六个金属配合物(Mn-1a);(Mn-1b);(Co-2a);(Co-2b);(V-3a);(V-3b)。又与乙二胺缩合反应得到水溶性的席夫碱配体(NaKH2L2),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金属配合物(Mn-4)。配合物以及杂化蛋白的SOD活性测试,在本实验条件下,除了各配体和配合物V-3a和V-3b及其对应的杂化蛋白不显示SOD活性外,其它配合物及其相应的杂化蛋白均表现出了一定的SOD活性,通过计算获得了相应的IC50及表观速率常数Kcat。结果表明,相应的杂化蛋白的SOD活性均比配合物的SOD活性高:同时,构型的不同对SOD的活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S构型的活性比R构型相对高。另外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所对应的杂化蛋白比配合物的清除能力强;与其他金属配合物相比较,钒配合物的清除能力表现的较出色。基于本文对配合物与BSA形成杂化蛋白活性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我们通过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来为其在抗氧化能力研究上提供一些基础的理论信息。在模拟人体生理环境下,经荧光光谱的测定,确定了其相互作用机制(荧光淬灭机制、结合常数、结合部位等相关信息);同时对于BSA构象的研究,运用丰富的光谱方法比如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等。使用圆二色光谱技术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各配体及其相应金属配合物对BSA二级结构的影响:利用拉曼光谱探究了各配体及其相应金属配合物对BSA氨基酸残基微环境的变化影响。实验结果指出各配体及相应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主要是静态猝灭机制;同时它们对BSA的二级结构、酪氨酸、色氨酸、二硫键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2-(1,2,4-三唑基)-异烟酸的三种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1.1.1 第一代铂族抗癌药
        1.1.2 第二代铂族抗癌药
        1.1.3 第三代铂族抗癌药
        1.1.4 其他类型的抗癌药物
    1.2 配合物在抗癌方面的应用
        1.2.1 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2.2 稀土金属在抗癌方面的研究热点
        1.2.3 主族配合物在抗癌方面的应用
        1.2.4 过渡金属配合物在抗癌方面的研究状况
    1.3 Co(Ⅱ)?Cu(Ⅱ)?锌配合物的药用价值
        1.3.1 钴配合物的优异性
        1.3.2 铜配合物的优异性
        1.3.3 锌配合物的优异性
    1.4 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1.4.1 DNA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意义
        1.4.2 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模式
    1.5 研究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方式
        1.5.1 荧光光谱法
        1.5.2 紫外-可见光谱法
        1.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1.6 细胞凋亡的研究
    1.7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配合物1-3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三种配合物的合成
        2.2.1 铜配合物的合成
        2.2.2 钴配合物的合成
        2.2.3 锌配合物的合成
    2.3 三种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数据及XRD
        2.3.1 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数据及XRD
        2.3.2 钴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数据及XRD
        2.3.3 锌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数据及XRD
    2.4 配体及三种配合物的红外特征
第三章 配合物1-3与DNA作用的研究
    3.1 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
        3.2.1 实验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3.3.1 紫外吸收光谱测试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金属配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与机理研究
        3.4.1 琼脂凝胶电泳测试方法
        3.4.2 结果与讨论
    3.5 配合物生物分子对接性质的研究
第四章 配合物1-3对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
    4.1 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流式细胞法分析细胞凋亡
        4.2.1 实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3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分析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2)新型多功能Aβ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AD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阿尔茨海默病简述
    1.2 Aβ的产生和清除
        1.2.1 Aβ的产生
        1.2.2 Aβ的清除
    1.3 Aβ纤维化聚集机制
    1.4 Aβ聚集体的细胞毒性
    1.5 Aβ的靶向治疗
        1.5.1 减少Aβ的生成
        1.5.2 靶向Aβ的清除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章 近红外可控的人工金属酶用于增强Aβ降解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测试和表征
        2.2.3 Aβ样品的制备
        2.2.4 胰岛素样品的制备
        2.2.5 Aβ单体的制备
        2.2.6 Aβ纤维的制备
        2.2.7 变性Aβ肽的制备
        2.2.8 MoS_2-PEG的合成
        2.2.9 MoS_2-PEI的合成
        2.2.10 MoS_2-Co的合成
        2.2.11 MoS_2-Co-LVFFA的合成
        2.2.12 Aβ聚集体的形貌分析
        2.2.13 浊度分析
        2.2.14 动态光散射(DLS)测量
        2.2.1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
        2.2.16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17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TOF MS)
        2.2.18 圆二色(CD)光谱
        2.2.19 细胞活力测定
        2.2.20 计算方法
        2.2.21 模型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近红外二区纳米酶用于通过头皮和颅骨减少Aβ沉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和表征
        3.2.3 N-MCNs的合成
        3.2.4 Carboxyl-N-MCNs的合成
        3.2.5 KD8@N-MCNs的合成
        3.2.6 KD8@N-MCNs的光热转化效率
        3.2.7 ThT荧光测量
        3.2.8 浊度分析
        3.2.9 原子力显微镜(AFM)
        3.2.10 KD8@N-MCNs的SOD活性测定
        3.2.11 KD8@N-MCNs的CAT活性测定
        3.2.12 细胞毒性测定
        3.2.13 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检测
        3.2.14 KD8@N-MCNs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3.2.15 动物模型
        3.2.16 离体大脑的近红外荧光成像
        3.2.17 KD8@N-MCNs的生物安全性
        3.2.18 脑内Aβ的水平
        3.2.19 莫里斯水迷宫(MWM)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近红外靶向增强的外周Aβ清除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与表征
        4.2.3 化合物2的制备
        4.2.4 化合物3的制备
        4.2.5 化合物4的制备
        4.2.6 ONA-P分子的制备
        4.2.7 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的制备
        4.2.8 UCNP@SiO_2-NH_2的制备
        4.2.9 UCNP/ONA-P/K的制备
        4.2.10 合成FITC标记的UCNP/ONA-P/K
        4.2.11 体外溶血实验
        4.2.12 莫里斯水迷宫(MWM)实验
        4.2.13 电跳台躲避(step-down)实验
        4.2.14 细胞毒性测定
        4.2.15 免疫荧光检测肝脏细胞对Aβ的摄取
        4.2.16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内Aβ的含量
        4.2.17 UCNP/ONA-P/K的生物分布
        4.2.18 UCNP/ONA-P/K的药代动力学
        4.2.19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xTg-AD小鼠脑内Aβ的水平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自保护的仿生纳米酶用于安全和协同地清除外周Aβ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仪器和表
        5.2.3 提取红细胞膜
        5.2.4 DSPE-PEG-K的合成
        5.2.5 EM-K囊泡的合成
        5.2.6 Cu_xO的合成
        5.2.7 Cu_xO@EM-K的合成
        5.2.8 Cu_xO@EM-K的SOD活性测定
        5.2.9 Cu_xO@EM-K的CAT活性测定
        5.2.10 Cu_xO@EM-K的GPx活性测定
        5.2.11 免疫荧光实验评估HL-7702细胞对Aβ的摄取
        5.2.12 通过ELISA测定细胞内Aβ的含量
        5.2.13 加速血液清除现象的评估
        5.2.14 Cu_xO@EM-K的生物安全性
        5.2.15 检测血液中和脑内Aβ的水平
        5.2.16 莫里斯水迷宫(MWM)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个人简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微波辅助反胶束体系甲烷氧化菌素拟酶催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过氧化物酶及模拟酶的研究现状
    1.2 甲烷氧化菌素概述
        1.2.1 甲烷氧化菌素简介
        1.2.2 甲烷氧化菌素的研究现状
    1.3 反胶束概述
        1.3.1 反胶束的概念及优势
        1.3.2 反胶束体系常用参数
        1.3.3 反胶束体系中酶及模拟酶的增溶与催化研究
        1.3.4 反胶束体系的研究现状
    1.4 微波辅助酶催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甲烷氧化菌素-铜拟酶配合物合成及反胶束体系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甲烷氧化菌菌种
    2.3 实验方法
        2.3.1 甲基弯菌OB3b的限铜条件培养
        2.3.2 Mb的分离与纯化
        2.3.3 Mb的浓度测定
        2.3.4 Mb-Cu拟酶合成
        2.3.5 Mb-Cu模拟酶活性测定
        2.3.6 反胶束体系制备
        2.3.7 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2.3.8 反胶束体系中增溶水量的测定
        2.3.9 反胶束电导率及粒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Mb的浓度测定
        2.4.2 甲烷氧化菌素模拟酶的合成
        2.4.3 Mb-Cu拟酶活性测定
        2.4.4 反胶束体系中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2.4.5 表面活性浓度和类型对反胶束中饱和增溶水量的影响
        2.4.6 反胶束体系含水量对电导率的影响
        2.4.7 含水量对反胶束粒径的影响
        2.4.8 陈化时间对反胶束体系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反胶束中甲烷氧化菌素-铜配合物过氧化物酶拟酶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模拟酶及反胶束体系制备
        3.3.2 反胶束体系中甲烷氧化菌素模拟酶的拟酶活性测定
        3.3.3 含水量对Mb-Cu模拟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3.3.4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Mb-Cu模拟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3.3.5 pH对 Mb-Cu模拟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3.3.6 KCl浓度对Mb-Cu模拟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3.3.7 H_2O_2 浓度对Mb-Cu模拟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3.3.8 Mb-Cu模拟酶的稳定性研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底物甲基氢醌的标准曲线
        3.4.2 反胶束体系中Mb-Cu模拟酶催化反应的光谱变化
        3.4.3 含水量对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3.4.4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3.4.5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3.4.6 pH对 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3.4.7 KCl浓度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3.4.8 H_2O_2 浓度对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3.4.9 反胶束中Mb-Cu模拟酶的稳定性
        3.4.10 反胶束中模拟酶的动力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微波辅助反胶束体系中Mb-Cu的拟酶催化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主要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模拟酶及反胶束体系制备
        4.3.2 微波辅助反胶束中甲烷氧化菌素模拟酶的拟酶活性测定
        4.3.3 温度对Mb-Cu拟酶活性影响
        4.3.4 微波功率对Mb-Cu拟酶活性影响
        4.3.5 反应时间对Mb-Cu拟酶活性影响
        4.3.6 响应面优化实验
        4.3.7 微波辐射与水浴加热方式对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紫外光谱分析微波辅助模拟酶的催化
        4.4.2 温度对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4.4.3 微波功率对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4.4.4 反应时间对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4.4.5 响应面优化实验
        4.4.6 微波辐射与水浴加热方式对Mb-Cu拟酶活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具有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镍、钴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催化水还原制氢的模型
        1.2.1 氢化酶模型
        1.2.2 氢化酶催化水还原制氢的机理
        1.2.3 设计制氢催化剂的原则
    1.3 电催化水还原制氢的研究现状
    1.4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研究现状
        1.4.1 均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研究现状
        1.4.1.1 均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工作过程
        1.4.1.2 均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2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研究现状
        1.4.2.1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工作过程
        1.4.2.2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3 光催化分解水效率的评估
        1.4.3.1 光催化水还原产氢活性的评估
        1.4.3.2 光催化体系稳定性的评估
    1.5 论文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背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方法
        2.3.1 金属配合物结构的表征
        2.3.2 电化学测试方法
        2.3.3 光催化实验测试方法
    2.4 金属配合物催化性能的评价方法
第三章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的合成
        3.2.2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的电化学行为
        3.2.2.1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在有机相中的电化学行为
        3.2.2.2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在水相中的电化学行为
        3.2.3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的光化学行为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的结构与表征
        3.3.2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电催化有机酸分解制氢的研究
        3.3.3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电催化水还原制氢的研究
        3.3.3.1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电催化水还原制氢的催化活性
        3.3.3.2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在电催化体系中的稳定性
        3.3.4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在水溶液中的光催化制氢
        3.3.4.1 配合物[(bpy)_2Co(CN)_2]NO_31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最佳条件
        3.3.4.2 探究该光催化制氢体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3.4.3 探究该光催化制氢体系的光催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合物[(bpte)NiCl_2]2 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CdS的制备
        4.2.2 配体bpte的制备
        4.2.3 配合物[(bpte)NiCl_2]2 的制备
        4.2.4 配合物[(bpte)NiCl_2]2 的电化学行为
        4.2.4.1 配合物[(bpte)NiCl_2]2 在有机相中的电化学行为
        4.2.4.2 配合物[(bpte)NiCl_2]2 在水相中的电化学行为
        4.2.5 配合物[(bpte)NiCl_2]2 的光化学行为
        4.2.5.1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
        4.2.5.2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催化机理的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物[(bpte)NiCl_2]2 的结构与表征
        4.3.2 配合物[(bpte)NiCl_2]2 电催化有机酸分解制氢的研究
        4.3.3 配合物[(bpte)NiCl_2]2 电催化水还原制氢的研究
        4.3.4 配合物[(bpte)NiCl_2]2 的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4.3.4.1 配合物[(bpte)NiCl_2]2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最佳条件
        4.3.4.2 配合物[(bpte)NiCl_2]2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活性的研究
        4.3.4.3 研究光催化体系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4.3.4.4 配合物2 多相光催化水还原制氢体系的催化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合物[(bpte)CoCl_2]3 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CdS的合成
        5.2.2 配合物[(bpte)CoCl_2]3 的合成
        5.2.3 配合物[(bpte)CoCl_2]3 的电化学表征
        5.2.3.1 配合物[(bpte)CoCl_2]3 在有机相中的电化学行为
        5.2.3.2 配合物[(bpte)CoCl_2]3 的在水中的电化学行为
        5.2.4 配合物[(bpte)CoCl_2]3 的光化学表征
        5.2.4.1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
        5.2.4.2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催化机理的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合物[(bpte)CoCl_2]3 的结构与表征
        5.3.2 配合物[(bpte)CoCl_2]3 电催化有机酸分解制氢的研究
        5.3.3 配合物[(bpte)CoCl_2]3 电催化水还原制氢的研究
        5.3.4 配合物[(bpte)CoCl_2]3 的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5.3.4.1 配合物[(bpte)CoCl_2]3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体系的最佳条件
        5.3.4.2 配合物[(bpte)CoCl_2]3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活性的研究
        5.3.4.3 研究该光催化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3.4.4 配合物3 多相光催化水还原制氢体系的催化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配合物[ (bpte)Ni(SCN)_2]4 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内容
        6.2.1 CdS的制备
        6.2.2 配合物[(bpte)Ni(SCN)_2] 4 的合成
        6.2.3 配合物[(bpte)Ni(SCN)_2]4 的电化学表征
        6.2.4 配合物[(bpte)Ni(SCN)_2]4 的光化学表征
        6.2.4.1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
        6.2.4.2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催化机理的研究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配合物[(bpte)Ni(SCN)_2]4 的结构表征
        6.3.2 配合物[(bpte)Ni(SCN)_2]4 电催化有机酸分解制氢的研究
        6.3.3 配合物[(bpte)Ni(SCN)_2]4 电催化水还原制氢的研究
        6.3.4 配合物[(bpte)Ni(SCN)_2]4 的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6.3.4.1 配合物[(bpte)Ni(SCN)_2]4 的光催化制氢体系的研究
        6.3.4.2 配合物[(bpte)Ni(SCN)_2]4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活性的研究
        6.3.4.3 研究光催化体系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6.3.4.4 配合物4 多相光催化水还原制氢体系的催化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内容
        7.2.1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的合成
        7.2.2 CdS的合成
        7.2.3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的电化学表征
        7.2.3.1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在有机溶剂中的电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7.2.3.2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在混合溶液中的电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7.2.4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的的光化学行为
        7.2.4.1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
        7.2.4.2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催化机理的研究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的结构与表征
        7.3.2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电催化有机酸分解制氢的研究
        7.3.3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在混合相中的电化学表征
        7.3.4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研究
        7.3.4.1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体系的最佳条件
        7.3.4.2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体系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7.3.4.3 配合物[Bz-4-MePy]_2[Ni(i-mnt)_2]5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催化机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金属氧化态对镍配合物催化水还原产氢性能的影响
    8.1 引言
    8.2 实验内容
        8.2.1 配合物[TBA]_2[Ni(mnt)_2]6 和[TBA][Ni(mnt)_2]7 的合成
        8.2.2 CdS的合成
        8.2.3 配合物6和7 电催化乙酸产氢性能的研究
        8.2.4 配合物6和7 光化学行为
        8.2.4.1 配合物6和7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体系的最佳条件
        8.2.4.2 配合物6和7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效率的表征
        8.2.4.3 配合物6和7 多相光催化体系稳定性的探究
        8.2.4.4 多相体系光催化水还原制氢的催化机理的研究
    8.3 结果与讨论
        8.3.1 配合物6和7 电催化机理的研究
        8.3.2 配合物6和7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研究
        8.3.2.1 配合物6和7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体系的最佳条件
        8.3.2.2 配合物6和7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效率的研究
        8.3.2.3 配合物6和7 光催化水还原制氢体系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8.3.2.4 配合物6和7 的光催化行为的探究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和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环境检测与抗癌活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Salen及 Salamo型配合物研究进展
        1.1.1 Salen型配合物的合成
        1.1.2 Salen型配合物的催化性能
        1.1.3 Salamo型配合物的发展及催化性能
    1.2 荧光化学传感器
        1.2.1 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分类及识别过程
        1.2.2 Salen型荧光化学传感器
        1.2.3 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
    1.3 基于肿瘤微环境特点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抗癌研究与应用进展
        1.3.1 肿瘤微环境的特点
        1.3.2 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缺氧,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1.3.3 以过渡金属-芳烃体系为基础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2 基于半Salamo型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肿瘤微环境中消耗谷胱甘肽增强的化学动力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溶剂
        2.2.2 测试与分析仪器
        2.2.3 半Salamo型配体HL~1的合成
        2.2.4 同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
        2.2.5 铜(Ⅱ)配合物与GSH的反应
        2.2.6 产生羟基自由基(·OH)
        2.2.7 细胞培养和细胞活力
        2.2.8 细胞内ROS染色
        2.2.9 实验方法
    2.3 结果讨论
        2.3.1 元素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紫外光谱分析
        2.3.4 铜(Ⅱ)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
        2.3.5 铜(Ⅱ)配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2.3.6 铜(Ⅱ)配合物的Hirshfeld表面分析
        2.3.7 铜(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2.3.8 pH对铜(Ⅱ)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2.3.9 配体HL~1及铜(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2.4 铜(Ⅱ)配合物在细胞中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4.1 铜(Ⅱ)配合物在体外的化学动力学治疗机制
        2.4.2 铜(Ⅱ)配合物的细胞毒性与细胞内ROS的生成
    2.5 结论
3 基于半Salamo型铜(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化学动力治疗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溶剂
        3.2.2 测试与分析仪器
        3.2.3 半Salamo型配体H2L3的合成
        3.2.4 半Salamo型铜(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
        3.2.5 铜(Ⅱ)配位聚合物与GSH的反应
        3.2.6 产生羟基自由基(·OH)
        3.2.7 细胞培养和细胞活力
        3.2.8 活死细胞染色
        3.2.9 铜(Ⅱ)聚合物产生ROS的机理及细胞内ROS荧光探针检测
    3.3 结果讨论
        3.3.1 元素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紫外光谱分析
        3.3.4 铜(Ⅱ)配位聚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
        3.3.5 聚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3.6 聚合物的Hirshfeld表面分析
        3.3.7 配位聚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3.3.8 pH对配位聚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3.3.9 配体H2L3及配位聚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3.4 配位聚合物在细胞中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3.4.1 铜(Ⅱ)配位聚合物在体外的化学动力学治疗机制
        3.4.2 铜(Ⅱ)聚合物的细胞毒性与细胞内ROS的生成
    3.5 结论
4 单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分别对硼酸盐和甲醛比率型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溶剂
        4.2.2 测试与分析仪器
        4.2.3 传感器G1的合成过程
        4.2.4 实验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剂对化学传感器G1发光性能研究
        4.3.2 含水量对化学传感器G1发光性能的研究
        4.3.3 紫外滴定实验
        4.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下传感器G1的抗干扰实验
        4.3.5 化学传感器G1对B_4O_7~(2-)识别性能研究
        4.3.6 B_4O_7~(2-)的荧光滴定
        4.3.7 化学传感器G1对B_4O_7~(2-)离子的最低检测限
        4.3.8 化学传感器G1对B_4O_7~(2-)离子的抗干扰实验研究
        4.3.9 化学传感器G1荧光稳定性
        4.3.10 化学传感器G1对B_4O_7~(2-)离子的时间响应
        4.3.11 化学传感器G1对B_4O_7~(2-)离子结合常数的计算
        4.3.12 传感器G1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3.13 化学传感器G2对HCHO识别性能研究
        4.3.1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选择性分析与竞争性实验
        4.3.15 化学传感器G2识别HCHO的荧光光谱
        4.3.16 化学传感器G2对HCHO的荧光滴定
        4.3.17 化学传感器G2对HCHO的最低检测限
        4.3.18 化学传感器G2对HCHO的竞争实验
        4.3.19 化学传感器G2的时间稳定性
        4.3.20 化学传感器G2对HCHO的时间响应
        4.3.21 化学传感器G2对HCHO配位常数的计算
        4.3.22 荧光化学传感器的pH响应
        4.3.23 传感器在实际样品中甲醛含量检测的应用
        4.3.24 识别机理探讨
        4.3.25 量子化学计算
    4.4 结论
5 单激发双发射半Salamo型传感器G3的合成及其对H~+和Cu~(2+)的荧光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溶剂
        5.2.2 测试与分析仪器
        5.2.3 传感器G3的合成过程
        5.2.4 实验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学传感器G3溶剂依赖性荧光性质
        5.3.2 化学传感器G3在二元水混合体系中的荧光性质
        5.3.3 化学传感器G3的pH依赖性荧光性质
        5.3.4 pH荧光滴定实验及pKa值的测定
        5.3.5 化学传感器G3光稳定性研究
        5.3.6 化学传感器G3对pH响应的可逆循环
        5.3.7 化学传感器G3选择性与竞争实验
        5.3.8 传感器G3细胞毒性
        5.3.9 化学传感器G3对Cu~(2+)的选择性
        5.3.10 紫外光谱分析
        5.3.11 紫外滴定实验
        5.3.12 Cu~(2+)的紫外抗干扰实验
        5.3.13 荧光滴定实验
        5.3.14 化学传感器G3对Cu~(2+)的最低检测限
        5.3.15 化学传感器G3对Cu~(2+)的竞争实验
        5.3.16 化学传感器G3对Cu~(2+)离子的Job曲线测定
        5.3.17 化学传感器G3对Cu~(2+)离子的时间响应
        5.3.18 传感器G3在实际水样中的应用检测
        5.3.19 利用传感器G3检测实际水样中Cu~(2+)离子的浓度
        5.3.20 传感器G3对Cu~(2+)的荧光响应用于防伪领域
        5.3.21 识别机理探讨
        5.3.22 量子化学计算
    5.4 结论
6 半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G4的合成及其对精氨酸(Arg)和谷胱甘肽(GSH)的选择性识别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溶剂
        6.2.2 测试与分析仪器
        6.2.3 传感器G4的合成过程
        6.2.4 实验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溶剂对化学传感器G4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6.3.2 含水量对化学传感器G4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6.3.3 化学传感器G4 对谷胱甘肽(GSH)、精氨酸(Arg)识别性能研究
        6.3.4 荧光滴定光谱
        6.3.5 化学传感器G4对Arg与 GSH的最低检测限
        6.3.6 化学传感器G4对Arg与 GSH的竞争实验
        6.3.7 化学传感器G4对Arg、GSH的 Job曲线测定
        6.3.8 化学传感器G4对Arg、GSH的时间荧光响应及稳定性评价
        6.3.9 化学传感器G4与Arg、GSH的结合常数
        6.3.10 化学传感器G4对Arg、GSH的 p H响应
        6.3.11 细胞活性
        6.3.12 化学传感器G4用于检测实际样品中Arg含量
        6.3.13 识别机理探讨
        6.3.14 量子化学计算
    6.4 结论
7 单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G5的合成及其对ClO~-/SCN~-比率型荧光传感性能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与溶剂
        7.2.2 测试与分析仪器
        7.2.3 传感器G5的合成过程
        7.2.4 实验测试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溶剂对化学传感器G5发光性能研究
        7.3.2 含水量对化学传感器G5发光性能的研究
        7.3.3 化学传感器G5对ClO~-识别性能研究
        7.3.4 ClO~-的荧光滴定
        7.3.5 化学传感器G5对ClO~-离子的最低检测限
        7.3.6 化学传感器G5对ClO~-离子的抗干扰实验研究
        7.3.7 化学传感器G5对ClO~-离子的时间响应
        7.3.8 化学传感器[G5-ClO~-](G6)对SCN~-识别性能研究
        7.3.9 化学传感器G6对SCN~-的荧光滴定
        7.3.10 化学传感器G6对SCN~-的最低检测限
        7.3.11 化学传感器G6对SCN~-的竞争实验
        7.3.12 化学传感器G6对SCN~-的时间响应
        7.3.13 化学传感器G5对ClO~-与SCN~-的可逆循环响应
        7.3.14 检测实际水样中ClO~-和SCN~-
        7.3.15 识别机理探讨
        7.3.16 量子化学计算
    7.4 结论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钴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和成年工蜂生理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矿物质对蜜蜂的作用
        1.1.1 矿物质的营养作用
        1.1.2 钴的营养作用
    1.2 天然蜂产品中的矿物质
        1.2.1 蜂蜜中的矿物质
        1.2.2 花粉中的矿物质
        1.2.3 蜂王浆中的矿物质
    1.3 蜜蜂的矿物质营养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一:钴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试剂和设备
        2.1.3 试验设计
        2.1.4 蜜蜂幼虫饲养方法
        2.1.5 蜜蜂幼虫测定指标
        2.1.6 数据处理
    2.2 试验二:钴对成年工蜂生理机能的影响
        2.2.1 试验动物
        2.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3 试验设计
        2.2.4 饲养管理
        2.2.5 成年工蜂测定指标
        2.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钴对蜜蜂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蜜蜂幼虫生长发育指标
        3.1.2 蜜蜂幼虫生理生化指标
        3.1.3 蜜蜂幼虫体内相关基因表达指标
    3.2 钴对成年工蜂生理机能的影响
        3.2.1 成年工蜂寿命
        3.2.2 成蜂体组织钴含量
        3.2.3 成年工蜂体内生理生化指标
        3.2.4 成年工蜂体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4 讨论
    4.1 钴可以提高蜜蜂生理机能
    4.2 钴促进蜜蜂生长发育
    4.3 钴增强蜜蜂免疫力
5 结论及创新点
    5.1 总体结论
    5.2 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金属离子催化剂和发光试剂双功能化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化学发光及其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化学发光概论
        1.2.1 化学发光基本概念
        1.2.2 化学发光分析原理
        1.2.3 常见的液相化学发光体系
        1.2.4 化学发光反应中催化剂概述
    1.3 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概述
        1.3.1 发光功能化金属纳米材料
        1.3.2 量子点
        1.3.3 发光功能化的碳纳米材料
        1.3.4 其它材料
    1.4 本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泽精与色氨酸合钴配合物功能化石墨烯材料的合成与化学发光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溶液
        2.2.2 Co(TRP)_2/Luc/GO的制备
        2.2.3 材料的表征方法与仪器
        2.2.4 化学发光检测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Co(TRP)_2Luc/GO的合成原理
        2.3.2 Co(TRP)_2Luc/GO表征
        2.3.3 Co(TRP)_2/Luc/GO与H_2O_2的化学发光
        2.3.4 Co(TRP)_2Luc/GO与抗坏血酸的化学发光
    2.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和喹啉合钴配合物功能化石墨烯材料的快速合成与化学发光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溶液
        3.2.2 CoⅡ(HQS)_2/ABEI/rGO的制备
        3.2.3 材料的表征方法与仪器
        3.2.4 化学发光检测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CoⅡ(HQS)_2/ABEI/rGO的制备和表征
        3.3.2 CoⅡ(HQS)_2/ABEI/rGO-过氧化氢体系中的化学发光
        3.3.3 CoⅡ(HQS)_2/ABEI/rGO-溶解氧的化学发光
        3.3.4 CoⅡ(HQS)_2/ABEI/rGO-高碘酸盐的化学发光
        3.3.5 稀释导致的化学发光增强效应
    3.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铜离子和(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化学发光及其分析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溶液
        4.2.2 GQDs的制备
        4.2.3 ABEI@GQDs的制备
        4.2.4 Cu~(2+)/ABEI@GQDs的制备
        4.2.5 材料的表征方法与仪器
        4.2.6 化学发光检测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Cu~(2+)/ABEI@GQDs的合成和表征
        4.3.2 Cu~(2+)/ABEI@GQDs-H_2O_2的化学发光
        4.3.3 Cu~(2+)/ABEI@GQDs-H_2O_2的化学发光机理
        4.3.4 巯基化合物对Cu~(2+)/ABEI@GQDs化学发光的影响
    4.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鲁米诺功能化纳米粘土水凝胶的制备和化学发光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溶液
        5.2.2 Co~(2+)/Lum-LAP水凝胶的制备
        5.2.3 材料的表征方法与仪器
        5.2.4 化学发光检测和成像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Co~(2+)/Lum-LAP水凝胶的合成与表征
        5.3.2 Co~(2+)/Lum-LAP水凝胶的化学发光
        5.3.3 化学发光成像检测过H_2O_2浓度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致谢

(8)甲烷氧化菌素模拟SOD的光谱学与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模拟酶
        1.1.1 模拟酶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卟啉类模拟酶
        1.1.3 胶束类模拟酶
        1.1.4 分子印记聚合物模拟酶
        1.1.5 纳米材料模拟酶
    1.2 甲烷氧化菌素及其SOD活性
        1.2.1 甲烷氧化菌素
        1.2.2 甲烷氧化菌素的SOD活性
    1.3 SOD活性测定方法
        1.3.1 黄嘌呤氧化酶法
        1.3.2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
        1.3.3 NBT-还原法法测定SOD活性
    1.4 自组装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1.5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光谱分析Mb-Cu模拟SOD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甲基弯菌IMV 3011菌种的培养
        2.3.2 甲基弯菌IMV 3011发酵扩大培养
        2.3.3 Mb分离与纯化
        2.3.4 Mb-Cu的制备与分析
        2.3.5 光谱法测定Mb-Cu模拟SOD的活性
        2.3.6 光谱法测定条件对Mb-Cu模拟SOD抑制自氧化反应的影响
        2.3.7 线性与重现性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邻苯三酚自氧化线性时间的确定
        2.4.2 有Mb-Cu参与的自氧化荧光光谱激发波长的确定
        2.4.3 Tris-HAc浓度对Mb-Cu模拟SOD活性抑制自氧化反应的影响
        2.4.4 EDTA-Na_2浓度对Mb-Cu抑制自氧化反应的影响
        2.4.5 pH值对Mb-Cu抑制自氧化反应的影响
        2.4.6 启动温度对Mb-Cu抑制自氧化反应的影响
        2.4.7 邻苯三酚浓度对Mb-Cu抑制自氧化的影响
        2.4.8 Mb-Cu与SOD对自氧化速率与抑制率影响的比较
        2.4.9 线性与重现性分析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自组装Mb-Cu-Au纳米簇模拟SOD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粒径纳米金溶液的配制
        3.3.2 自组装Mb-Cu-Au纳米簇及表征
        3.3.3 Mb-Cu-Au纳米簇SOD活性的光谱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粒径纳米金的表征
        3.4.2 Mb-Cu-Au纳米簇的结构表征
        3.4.3 Mb-Cu-Au纳米簇SOD活性的光谱分析
        3.4.4 不同样品模拟SOD活性的比较
        3.4.5 与不同SOD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Mb-Cu-Au自组装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自组装修饰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4.3.2 自组装修饰电极对O_2~(-·)的电化学行为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电极的表征
        4.4.2 自组装体系的的电化学特征
        4.4.3 不同组装基元及组装方式对酶活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含膦酸的三氮大环金属配合物负载二氧化钛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多胺的大环配合物研究背景
    1.3 三氮大环的结构及应用
        1.3.1 三氮大环的结构特点
        1.3.2 三氮大环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1.4 膦酸配体的功能及结构
    1.5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和发展
        1.5.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背景
        1.5.2 超氧化物歧化酶发展
        1.5.3 SOD活性机理
    1.6 水体中染料污染现状及常用处理技术
        1.6.1 染料水的污染来源
        1.6.2 罗丹明B染料的危害
        1.6.3 染料水的处理方法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锰的配合物负载材料的合成及SOD活性测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熔点测试
        2.2.2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2.3 核磁测试(1HNMR)
        2.2.4 其他材料表征测试方法
    2.3 配体 1,4,7-三亚膦酸三氮环壬烷的合成
        2.3.1 配体 1,4,7-三亚膦酸三氮环壬烷的合成路线
        2.3.2 1,4,7-三对甲苯磺酰基-1,4,7-三氮庚烷(3)的合成
        2.3.3 1,4,7-三对甲苯磺酰基-1,4,7-三氮杂环壬烷(5)的合成
        2.3.4 1,4,7-三氮杂环壬烷盐酸盐(TACN·HCl)(6)的合成
        2.3.5 1,4,7—三亚膦酸三氮环壬烷(8)的合成
    2.4 金属配合物制备方法
        2.4.1 金属锰的配合物(1)的合成方法
        2.4.2 金属镧的配合物(2)的合成方法
        2.4.3 金属铈的配合物(3)的合成方法
        2.4.4 金属铽的配合物(4)的合成方法
        2.4.5 金属钴的配合物(5)的合成方法
        2.4.6 金属铜-铈的配合物(6)的合成方法
        2.4.7 金属铜的配合物(7)的合成方法
    2.5 金属配合物负载二氧化钛催化剂制备方法
        2.5.1 二氧化钛的制备
        2.5.2 Mn_3{C_9N_3H_(18)(PO_3)_3}(H_2O)_6·1.5H_2O@TiO_2催化材料的制备
    2.6 活性测定方法
        2.6.1 四氮唑蓝法测定SOD活性
    2.7 结果与讨论
        2.7.1 合成 1,4,7-三氮环壬烷的方法的讨论
        2.7.2 合成对甲苯磺酰氮杂环丙烷的方法的讨论
        2.7.3 合成 1,4,7-三亚膦酸三氮环壬烷的方法的讨论
        2.7.4 合成产物 1,4,7-三氮环壬烷的氢谱分析
        2.7.5 合成产物 1,4,7-三氮环壬烷盐酸盐的红外图谱分析
        2.7.6 膦酸配体8的红外图谱
        2.7.7 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图谱
        2.7.8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2.7.9 催化剂的红外图谱
        2.7.10 催化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能谱的表征
        2.7.11 催化剂的XRD表征
        2.7.12 催化剂的BET表征
        2.7.13 热重分析
    2.8 SOD活性测定与分析
        2.8.1 SOD活性测定与分析
        2.8.2 SOD循环性测定
        2.8.3 催化剂稳定性测定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Cu的配合物负载TiO_2材料的SOD活性的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 表征方法
    3.3 实验内容
        3.3.1 Cu_3cycle-@TiO_2催化材料的制备
    3.4 活性测定方法
        3.4.1 四氮唑蓝法测定SOD活性
        3.4.2 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所需试剂的配置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催化剂的红外图谱
        3.5.2 催化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能谱的表征
        3.5.3 催化剂的XRD表征
        3.5.4 催化剂的BET表征
        3.5.5 热重分析
    3.6 活性测定与分析
        3.6.1 SOD活性测定与分析
        3.6.2 样品的重复性测定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Mn_3{C_9N_3H_(18)(PO_3)_3(H_2O)1.5}·6 H_2O负载TiO_2材料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材料表征方法
    4.3 实验内容
        4.3.1 染料罗丹明降解试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讨论
        4.4.1 催化剂材料表征
        4.4.2 以Mn_3{C_9N_3H_(18)(PO_3)_3}(H_2O)_6·1.5H_2O@TiO_2负载催化剂对降解罗丹明B染料反应性能研究
        4.4.3 以Mn_3{C_9N_3H_(18)(PO_3)_3}(H_2O)_6·1.5H_2O@TiO_2负载催化剂的催化剂剂量对反应的影响
        4.4.4 H_2O_2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5 pH对反应的影响
        4.4.6 罗丹明B降解动力学研究及可能存在的降解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水溶手性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超氧化物歧化酶
        1.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物学意义
        1.1.1 超氧自由基的产生及危害
        1.1.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催化机理
        1.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类及结构
    2 超氧化物人工模拟酶的认识
        2.1 血清白蛋白人工金属酶
        2.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3 席夫碱配合物抗氧化活性测试方法
        3.1 SOD的活性测定
        3.2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原理与应用
    4 论文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双磺酸钠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 双磺酸钠水杨醛缩-1,2-丙二胺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
        2.1 5-磺酸钠钾水杨醛缩(R)-1,2-丙二胺席夫碱(R-NaKH_2L~1)和5-磺酸钠钾水杨醛缩(S)-1,2-丙二胺席夫碱(S-NaKH_2L~1)配体合成
        2.1.1 磺基水杨醛的制备
        2.1.2 (R)-1,2-丙二胺单-(+)-酒石酸盐的分离
        2.1.3 (S)-1,2-丙二胺单-(-)-酒石酸盐的分离
        2.1.4 5-磺酸钠钾水杨醛缩(R)-1,2-丙二胺席夫碱(R-NaKH_2L~1)和5-磺酸钠钾水杨醛缩(S)-1,2-丙二胺席夫碱(S-NaKH_2L~1)配体的合成
        2.2 5-磺酸钠钾水杨醛缩(R)-1,2-丙二胺席夫碱(R-NaKH_2L~1)和5-磺酸钠钾水杨醛缩(S)-1,2-丙二胺席夫碱(S-NaKH_2L~1)配合物的合成
        2.2.1 配合物NaK[(R-L~1Mn)_2(C_2H_5OH)_4] (1a)的合成
        2.2.2 配合物NaK[(S-L~1Mn)_2(C_2H_5OH)_4] (1b)的合成
        2.2.3 配合物NaK[R-L~1Co] (OH)·2(H_2O) (2a)的合成
        2.2.4 配合物NaK[S-L~1Co] (OH)·(H_2O) (2b)的合成
        2.2.5 配合物NaK[(VO)(R-L~1)(OH)]·2(H_2O)(3a)的合成
        2.2.6 配合物NaK[(VO)(S-L~1)(OH)]·2(H_2O)(3b)的合成
    3 双磺酸钠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
        3.1 5-磺酸钠钾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NaKH_2L~2)配体的合成
        3.2 5-磺酸钠钾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NaKH_2L~2)配合物的合成
        3.2.1 配合物(CH_3CH_2)_3NH·[MnL~(2]·)2(H_2O)·2(CH_3OH) (4)的合成
    4 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4.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4.2 配体和配合物圆二色光谱的测定
    5 金属配合物-BSA杂化蛋白的合成与表征
        5.1 金属配合物-BSA杂化蛋白的合成
        5.2 金属配合物-BSA杂化蛋白的表征
        5.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6 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时间质谱(MALDI-TOF-MS)
    7 结果与讨论
        7.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解析
        7.1.1 配合物Co-2a和Co-2b的晶体结构
        7.1.2 配合物V-3a和V-3b的晶体结构
        7.1.3 配合物Mn-4的晶体结构
        7.2 配合物的圆二色光谱分析
        7.2.1 配体R-L~1和S-L~1的CD光谱
        7.2.2 配合物Mn-1a和Mn-1b的CD光谱
        7.2.3 配合物Co-2a和Co-2b的CD光谱
        7.2.4 配合物V-3a和V-3b的CD光谱
        7.3 配合物与BSA形成杂化蛋白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7.4 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抗氧化活性测试
    1 实验部分
        1.1 金属配合物及其杂化蛋白的SOD活性探究
        1.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1.2 测试原理
        1.1.3 测试方法
        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1.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2 实验原理
        1.2.3 实验方法
    2 测试结果与讨论
        2.1 金属配合物及BSA-配合物加合物的SOD活性研究
        2.1.1 金属配合物及BSA-配合物加合物的SOD活性确定
        2.1.2 金属配合物及BSA-配合物加合物的SOD活性大小的确定
        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磺酸钠水杨醛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光谱方法
        2.1 稳态荧光狩灭光谱实验
        2.2 BSA的构象变化测定
        2.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
        2.2.2 同步荧光光谱测定
        2.2.3 圆二色光谱测定
        2.2.4 拉曼光谱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的稳态荧光光谱
        3.1.1 配合物对BSA荧光猝火的机理
        3.1.2 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
        3.1.3 配合物与BSA的结合位点
        3.2 BSA的构象变化测定
        3.2.1 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3.2.2 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的同步荧光光谱
        3.2.3 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圆二色光谱
        3.2.4 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拉曼光谱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2-(1,2,4-三唑基)-异烟酸的三种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王松玲.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新型多功能Aβ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AD动物模型中的应用[D]. 马蒙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微波辅助反胶束体系甲烷氧化菌素拟酶催化反应研究[D]. 马惠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4]具有催化水还原制氢性能的镍、钴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研究[D]. 雷佳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和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环境检测与抗癌活性中的应用研究[D]. 郭文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钴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和成年工蜂生理机能的影响[D]. 刘家昕.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金属离子催化剂和发光试剂双功能化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化学发光及其分析应用[D]. 李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8]甲烷氧化菌素模拟SOD的光谱学与电化学研究[D]. 张伟.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01)
  • [9]含膦酸的三氮大环金属配合物负载二氧化钛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张静妮.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10]水溶手性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张秀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配合物论文 临界胶束浓度论文 化学发光法论文 mol论文 试剂论文

上一篇:益气回阳注射液工艺改进及二酯生物碱限量检测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