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超[1](2021)在《天然油脂水性化及其皮革加脂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皮革行业对皮革加脂剂的需求量较大,但其产品大多处于中、低档水平,在种类及性能等方面均难以满足制造高档皮革生产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研究以马油(HO)、亚麻油(LO)、菜油(VA)等天然动植物油脂为原料,分别进行氧化-磷酸化、氧化-马来酸化改性,合成了六种产物,分别作为皮革加脂剂应用于绵羊蓝湿革,不仅可以拓宽LO、HO的使用范围,还为皮革加脂在实际应用中,尤其为高档皮革的生产提供多一种选择。本研究以LO、HO、VA为原料,先以过氧化氢(H2O2)将油脂进行环氧化,再以磷酸(H3PO4)与其反应,引入亲水性磷酸根基团,以成盐法生成了氧化磷酸化亚麻油加脂剂(P-LO)、氧化磷酸化马油加脂剂(P-HO)、氧化磷酸化菜油加脂剂(P-VA)。采用FT-IR、1H-NMR对环氧产物及加脂剂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测定,并对加脂剂的乳液稳定性、表面张力等性能进行了测定,以乳液乳化时间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出氧化磷酸化油脂加脂剂的最优合成工艺。结果得出:成功合成了三种磷酸改性加脂剂。当n(油脂):n(H2O2):n(H3PO4)=1:2:3,四丁基溴化铵(TBAB)用量为0.25 g,在120℃下反应3 h合成的加脂剂乳液乳化时间最长,乳化性能最好。P-LO、P-HO及P-VA乳液粒径均较小,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均较高,乳液的稳定性较好。采用先对油脂进行环氧化,再以马来酸酐(MA)与其反应,引入亲水性羧酸根基团,以成盐法合成了氧化-马来酸酐化亚麻油加脂剂(C-LO)、氧化-马来酸化马油加脂剂(C-HO)、氧化-马来酸酐化菜油加脂剂(C-VA)。以FT-IR实现对加脂剂产物结构的测定,并对加脂剂的乳液稳定性、表面张力等性能进行了测定,以乳液乳化能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出氧化-马来酸化油脂加脂剂的最佳合成条件。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三种马来酸酐改性油脂加脂剂,当n(油脂):n(H2O2):n(MA)=1:2:3,TBAB用量为0.25 g,在120℃下反应3 h制得的加脂剂乳化性能最佳、稳定性最好。C-LO、C-HO、C-VA的HLB值均较高,乳液粒径均较小,可长期储存。将制得的 P-LO、P-HO、P-VA、C-LO、C-HO、C-VA 及市售加脂剂 P-SH、C-SH分别对坯革进行加脂,用SEM考察了加脂前后革纤维的形态变化,对比其加脂综合效果发现:合成的六种加脂剂加脂成革性能均较好,可以达到P-SH、C-SH加脂效果。其中P-HO与C-VA加脂性能最佳,加脂坯革柔软度分别为10 mm、9.5 mm,皮革增厚率分别为25.10%、22.36%,抗张强度分别为 37.65 N/mm2、39.28 N/m2,撕裂强度分别为 52.18 N/mm、55.12 N/mm,且优于市售加脂剂P-SH及C-SH加脂效果。对比了六种加脂剂的各项性能,C-VA的合成成本最低;C-VA与C-LO色泽较淡,市场接受度较高;P-HO、P-LO及P-VA具有良好的结合性,且使用范围较广泛;P-LO、P-HO、C-LO及C-HO可用于生产高档革。
郝东艳[2](2020)在《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的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于目前制革过程中铬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无铬生态皮革制造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皮革工业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无铬生态有机鞣鞣革后降低了胶原纤维的正电性,导致传统铬鞣体系中配套的大部分阴离子染整材料结合位点减少(特别是赋予皮革柔软度等手感性能的加脂剂),由此导致染整材料的吸收和化学结合率显着下降,造成成品革出现败色及手感欠佳等问题,不能满足鞣制体系的发展新需求。因此,研究与有机无铬鞣剂相匹配的加脂剂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以咪唑型离子液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1,3-丙磺酸内脂、丙烯酸等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和季铵化反应合成两性聚合物,再将其用于无铬非金属鞣制坯革加脂工序中,利用咪唑型离子液体绿色环保、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及抗菌性等优点以及基于其合成的两性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的阴、阳离子基团对坯革表面电荷进行调控,旨在改善后续阴离子湿整饰材料的适应性,同时赋予坯革抗菌功能。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以溴化1-己基-3-乙烯基咪唑([HVIM]Br)、溴化1-辛基-3-乙烯基咪唑([OVIM]Br)、溴化1-癸基-3-乙烯基咪唑([DVIM]Br)和溴化1-十二烷基-3-乙烯基咪唑([DDVIM]Br)为单体,分别与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聚合物p(DMAE-co-[HVIM]Br)、p(DMAE-co-[OVIM]Br)、p(DMAE-co-[DVIM]Br)、p(DMAE-co-[DDVIM]Br)。考察了单体的配比、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合成条件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仪(FI-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X-射线衍射仪(XRD)、表面张力仪、纳米粒度仪(DLS)等对聚合物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证明了目标产物已被成功制备,且所制备的共聚物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乳液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67~400 nm。然后将聚合物与蓖麻油复配后用于绵羊白湿革加脂工序处理,通过扫描电镜(SEM)、超景深显微镜、热重分析仪(TG)、柔软度仪等仪器测定加脂后皮革的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加脂剂处理皮革后,其柔软度和物理机械性能均较未加脂有所提高。但和市售代表性加脂剂处理后的坯革相比,经其加脂后的皮革在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还有待改善。(2)为了增强坯革的柔软度及聚合物与胶原纤维的结合能力,使用1,3-丙磺酸内酯分别对 p(DMAE-co-[HVIM]Br)、p(DMAE-co-[OVIM]Br)、p(DMAE-co-[DVIM]Br)、p(DMAE-co-[DDVIM]Br)共聚物进行季铵化改性合成四种两性聚合物。利用FT-IR、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XRD等分析证明两性聚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GPC测得四种两性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Mn=6212 g/mol、Mn=4492 g/mol,Mn=4382 g/mol,Mn=4027 g/mol,两性聚合物的抗菌实验表明:四种聚合物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然后将两性聚合物与蓖麻油复配用于F-90有机无铬鞣制坯革的加脂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经两性p(DMAE-co-[DDVIM]Br)PS加脂剂处理后坯革,对染料的吸收率高达99.01%,染料浴液透明澄清,且坯革表面的K/S值(12.80)高于市售对比加脂剂处理后坯革表面的K/S值(4.47),同时基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处理后的坯革其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较市售对比加脂剂都有所提高。(3)基于提高两性聚合物p(DMAE-co-[DDVIM]Br)PS的溶解性及解决丙烯酸树脂的败色问题。以丙烯酸(AA)、DMAE、溴化-1-十二烷基-3-乙烯基咪唑([DDVIM]Br)为原料,通过自由基反应合成了两性聚合物(pADD),FT-IR、1H-NMR、GPC、Zeta电位仪和表面张力仪等检测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414,表面张力为22.9 mN/m,平均乳液粒径为642.5 nm,离子特性的检测和等电点(8.91)检测均证明了所合成的目标产物具有明显的两性特征。将两性聚合物pADD与蓖麻油复配制备出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1,将其应用于F-90鞣制的绵羊白湿皮进行加脂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吸收率高达95.3%,较市售对比加脂剂吸收率提高19.8%,染色后坯革颜色鲜艳,不存在败色问题,同时该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具有很好的抗菌功能,其抑菌圈大小为52.1mm,未加抑菌材料的抑菌圈大小为20 mm。提出有机无铬鞣制皮革体系下两性聚合物和皮革胶原进行加脂的“靶向”位点结合的“单分子膜”模型,通过对电荷的调节,使两性聚合物在胶原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从而实现对皮胶原纤维隔离润滑作用。探究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坯革中渗透分散机理及与胶原纤维的作用机理,初步证实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上的羧基、季铵基可与胶原分子中的氨基、酰胺基、羟基等发生离子键和氢键的结合。(4)出于提升坯革柔软、滑爽及丰满等综合性能的目的,以两性聚合物pADD、脂肪酸甲酯、菜籽油、蓖麻油为原料复配制备两性聚合物复合加脂剂pADD-2,其复配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蓖麻油、脂肪酸甲酯、菜籽油、两性聚合物pADD的配比2:4:3:2,时间30 min,温度60℃、搅拌速度600 r/min,复配体系的pH 6.5。将优化后pADD-2分别应用于F-90有机无铬鞣制绵羊皮服装革和铬鞣革加脂工艺,结果表明:F-90有机无铬鞣革加脂后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分别较市售对比加脂剂提高了 90.20%、3.43%、2.12%;铬鞣革的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分别较市售对比加脂剂提高了 5.79%、8.93%、75.93%。pADD-2加脂剂在F-90有机无铬鞣制中吸收率达到98.98%,在铬鞣革加脂中吸收率为92.47%,分别比市售对比加脂剂的吸收率高23.48%和3.14%,pADD-2加脂剂在F-90染色中染料的吸收率达到98.65%,在铬鞣革染色中染料的吸收率为89.94%,分别比市售对比加脂染料的吸收率高9.31%,5.69%。探究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生态无铬鞣体系及绵羊蓝湿革体系中对后续阴离子材料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与F-90有机无铬鞣制的绵羊白湿革胶原纤维间以离子键结合和氢键结合为主;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与绵羊蓝湿革胶原纤维间以离子键结合、氢键结合和配位键结合为主。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两性聚合物复合加脂剂将在生态无铬鞣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文博[3](2020)在《聚氨酯基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制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复鞣是对蓝湿革性能的加强和补充,决定了成革的性质和风格。传统的水性聚氨酯鞣剂(WPU)因其可以保持坯革良好的手感和天然粒纹而广泛应用于复鞣工序。但WPU对坯革的填充性和力学性能提升不大,且不能赋予坯革功能性,限制了其在制革中的应用。因此对传统的WPU进行改性,在提升坯革性能的同时赋予其特殊功能是未来皮革发展的方向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制备了聚氨酯基水滑石纳米复合鞣剂,旨在改善WPU的复鞣性能,提高其坯革染色性能的同时赋予坯革一定的阻燃性,从而提高皮革制品的附加值。具体研究如下:(1)通过物理共混法制得具有部分插层结构的WPU/LDH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扫描电镜(T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应用结果表明:当LDH用量为2%时,坯革的机械性能和染色性能最优。当WPU/LDH中的LDH用量为8%时,阻燃性最好。与WPU复鞣革相比,其损毁长度降低了58.6%,极限氧指数(LOI)从23.6%提高到26.0%。同时探究了 LDH对坯革燃烧行为的影响,表明LDH在燃烧过程中有利于致密碳层的形成,进而阻止了热辐射对坯革的进一步破坏。但WPU/LDH-8%的综合应用性能不佳,有待进一步提高。(2)将具有多鞣性基团的磺化杯芳烃(SCA)作为交联剂对WPU进行改性,制备了磺化杯芳烃改性聚氨酯(SCA-WPU)。实验结果表明,最优制备工艺为:SCA、聚乙二醇(PEG)和2,2-二羟甲基丁酸(DMBA)三种单体同时加入,nSCA:nPEG=3:10,R值(n-NCO/n-OH)=0.8。将其用于复鞣工艺中,应用结果表明:相比于WPU,SCA-WPU复鞣革的增厚率、柔软度、机械性能和染料吸收率均有提高,但阻燃性能未得到提升。通过物理共混法将LDH引入上述的SCA-WPU中,得到改性聚氨酯基水滑石纳米复合鞣剂((SCA-WPU)/LDH)。应用结果表明:当(SCA-WPU)/LDH中的LDH用量分别为4%时,坯革的染色性能最佳;当LDH用量为8%时,阻燃性能达到最佳。但随着LDH的引入,SCA-WPU的复鞣性未得到提升。相比于SCA-WPU复鞣革,(SCA-WPU)/LDH-8%复鞣革的损毁长度降低了 33.3%,LOI值从22.7%提高到24.0%,其提升幅度低于WPU/LDH-8%。这是因为LDH在(SCA-WPU)/LDH中未形成插层结构,其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决定了其应用性能,因此拟对(SCA-WPU)/LDH结构进行优化。(3)采用共沉淀法将SCA插入LDH层间,得到磺化杯芳烃插层LDH材料(SCA-LDH)。通过FT-IR、XRD和TEM对SCA-LDH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CA进入LDH层间,且层间距从0.76nm增加到2.06nm。通过物理共混法将SCA-LDH引入WPU,制备了具有完全插层结构的聚氨酯基改性水滑石纳米复合鞣剂(WPU/(SCA-LDH)),其应用结果表明:当WPU/(SCA-LDH)中的SCA-LDH用量为8%时,坯革的增厚率、柔软度、机械性能和阻燃性能最优,其损毁长度降低了 53.5%,LOI从24.2%提高到28.1%。当SCA-LDH用量为10%时,染色性能最优,染料吸收率从90.6%提高到95.7%。综合对比,WPU/(SCA-LDH)-8%的应用性能最佳。最后,综合对比市售聚氨酯、WPU/LDH、(SCA-WPU)/LDH和WPU/(SCA-LDH)复鞣革的应用性能,其综合性能依次为WPU/(SCA-LDH)>WPU/LDH>(SCA-WPU)/LDH>市售聚氨酯。
霍文凯,周继博,廖学品,石碧[4](2020)在《一种两性皮革加脂剂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马来酸酐(MAH)为起始材料,依次与十二醇、二乙醇胺进行酯化反应,最后通过磺化制得了一种两性型加脂剂MADD-SUL。分别以酯化率和磺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各步的较佳反应条件。第一步酯化反应生成MADE的较佳反应时间为6 h,温度为90℃,马来酸酐与十二醇物质的量之比为1∶1,催化剂为1%的无水乙酸钠。第二步酯化反应生成MADD时以0.5%的亚磷酸为催化剂,反应时间为8 h,温度为170℃,MADE与二乙醇胺物质的量之比为2∶1。磺化反应的反应时间为4 h,温度为80℃,MADD与亚硫酸钠物质的量之比为1∶2。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制备的加脂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将MADD-SUL应用于常规蓝湿革加脂工艺,同时与市售加脂剂MF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MF加脂后皮革样品的柔软度为7.352 mm,二氯甲烷萃取物含量为5.667%,而MADD-SUL加脂后革样的柔软度为9.276 mm,二氯甲烷萃取物含量为5.608%,MADD-SUL的综合应用性能优于MF。
杨宏[5](2019)在《低雾化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脂是制革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工序之一。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加脂剂大多是以天然动植物油或矿物油为主要原材料,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结合牢度差,易迁移和黄变,产生异味,不耐老化等问题。聚合物加脂剂具有结合牢度强、性能容易调节,稳定性高,不影响坯革的雾化性能等特点,是加脂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聚合物加脂剂的特点,综述了国内外聚合物加脂剂的研究进展,依据制革加脂原理,设计了三种新型聚合物加脂剂,对其制备及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PLA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以丙烯酸月桂醇酯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聚合物加脂剂,考察了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AMPS用量对聚合物加脂剂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加脂后坯革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柔软度、增厚率、耐黄变性能及雾化值,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以及AMPS用量等对聚合物加脂剂应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PLA聚合物加脂剂的最优聚合条件为:乳化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4%(Wt),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1.5%(Wt),AMPS用量为单体用量的1.5%(Wt)。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聚合物加脂剂PLA的乳液平均粒径为86.12 nm,且分布较窄,Zeta电位为-60.3 mv,具有较好的耐热、耐稀释、耐离心稳定性,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聚合物加脂剂。应用结果表明,经PLA处理后坯革更加丰满,且撕裂强度显着增加。经PLA处理后,坯革的撕裂强度达到了98.43 N/mm,优于商品加脂剂3055的作用效果,。PLA的耐黄变能力好于3055加脂剂。经PLA处理的坯革的雾化值为3.71 mg,接近于商品加脂剂GX的作用效果。(2)YH阳离子复合加脂剂的制备及应用首先以硬脂酸、三乙醇胺、氯化苄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基于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的阳离子柔软剂YW,以聚乙二醇-400、油酸为原料制备了非离子柔软剂YR。将一定量的YW、YR与中性油复配制备了一种阳离子型加脂剂YH。利用红外光谱对YW、YR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YW及YR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测定了阳离子型加脂剂YH的理化性能。以牛皮沙发兰湿革为研究对象,优选了阳离子型加脂剂YH的组成。结果表明:阳离子型加脂剂YH乳液的平均粒径约为22.4 nm,其Zeta电位为+60.8 mV,具有较好的离心稳定性以及耐电解质能力。经YH处理的坯革具有优良的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当YH用于坯革的固色时,可以促进染料的吸收及固定,提高坯革耐干湿差牢度以及水洗色牢度。(3)PDM型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以二异丁烯、马来酸酐为主要原料,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制备了聚(二异丁烯-马来酸酐)DM。利用十二醇、N,N-二甲基乙醇胺对聚合物DM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DM。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聚合物加脂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测定体系酸值的变化,探索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催化剂用量对接枝反应酯化率的影响,确定了酯化接枝反应最适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量为单体总量的1%(Wt)。考察了N,N-二甲基乙醇胺(DMEA)的用量对产品稳定性、等电点(PI)的影响。以羊皮蓝湿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聚合物加脂剂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所得的聚合物加脂剂PDM具有两性,其等电点随DMEA用量的增加而向高pH方向移动。在聚合物DM结构中引入十二醇和DMEA,可以显着提高产物的加脂性能。随着接枝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加脂剂促软能力增加,坯革柔软度、丰满性以及撕裂强度提高。当接枝剂与DM结构中马来酸酐的摩尔比为0.4:1时,经PDM处理后,坯革的增厚率为16.61%,与对照样相比,坯革的撕裂强度提高16.73%。经PDM系列聚合物处理的坯革具有更好的耐黄变性能和低雾化性能。PDM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处理后坯革的雾化值均小于4 mg。
贾潞[6](2019)在《两性聚合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制革鞣制过程中严重的铬污染,课题组前期研发了制革清洁化生产的两性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助剂,该材料能够实现少铬鞣制。为进一步提升该类材料对制革湿整饰工序中染料、加脂剂等阴离子材料的吸收,本研究首次提出将阴离子型的层状粘土—水滑石(LDH)引入皮革鞣制用两性聚合物基体中。与蒙脱土相反,LDH是一类由带正电的金属氢氧化物层板和层间阴离子所构成的层状化合物。两性聚合物基体中的阴离子可与LDH层间的阴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得到纳米复合材料。LDH层板的正电荷与两性聚合物基体中的阳离子基团可增强复合材料整体的正电性,将其应用于皮革加工,可提高坯革对湿整饰工序阴离子材料的吸收,从而获得增深显着、柔软的坯革。本研究首先合成了两性聚合物鞣剂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酸-烯丙基磺酸钠(P(DM-AA-SAS)),研究其在少盐浸酸、少铬鞣制过程中的应用性能。进而分别通过共混法、剥离/重组法、原位法将LDH引入P(DM-AA-SAS)中,制备不同结构的两性聚合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P(DM-AA-SAS)/LDH)。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手段对P(DM-AA-SAS)/LDH进行表征。将其应用于皮革鞣制和复鞣工序,考察LDH用量对P(DM-AA-SAS)/LDH应用性能的影响,探究P(DM-AA-SAS)/LDH结构与其应用性能的相关性,研究P(DM-AA-SAS)/LDH与皮胶原纤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对皮胶原纤维多级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如下:(1)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两性聚合物P(DM-AA-SAS),最优工艺为:单独滴加烯丙基磺酸钠(SAS),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8%,SAS占总单体的摩尔分数为14.3%。P(DM-AA-SAS)的等电点与P(DM-AA)相比,由5.6降低到4.1,耐酸性得到提高。FT-IR、XRD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的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P(DM-AA-SAS),其数均分子量为348和28035,可对坯革起到良好的选择填充作用。TEM结果表明,P(DM-AA-SAS)在水溶液中形成40-100 nm的不规则组装体。应用结果表明,将P(DM-AA-SAS)配合4%铬粉鞣制,与等量铬粉鞣制结果相比,鞣制废液中的Cr2O3含量降低了53.5%,Cl-浓度降低了78.3%,且废液中总溶解固体含量、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总有机碳的值均有一定降低;坯革中Cr2O3含量显着提高,铬元素在坯革肉面和粒面含量相当,皮胶原纤维更加松散。P(DM-AA-SAS)上的-SO3H、-COOH均可抑制裸皮的酸膨胀,-SO3H抑制裸皮酸膨胀的效果要优于-COOH。(2)采用共混法制备P(DM-AA-SAS)/LDH-B纳米复合材料,最优工艺为:共混时间为2 h,超声时间为30 min,体系pH为5.0。XRD、TEM和FT-IR的结果表明,得到具有部分插层、部分剥离结构的P(DM-AA-SAS)/LDH-B。应用结果表明,相比于P(DM-AA-SAS),P(DM-AA-SAS)/LDH-B提高了坯革在湿整饰工序中对复鞣剂、染料、加脂剂等阴离子材料的吸收。P(DM-AA-SAS)/LDH-B复鞣坯革的染色性能较P(DM-AA-SAS)提高了15.6%,柔软度提高了30.2%,增厚率提高了18.3%。(3)采用剥离/重组法制备P(DM-AA-SAS)/LDH-E纳米复合材料,当P(DM-AA-SAS)浓度为7.5%,超声时间为30×4 min时成功剥离LDH。将剥离的单片层LDH与P(DM-AA-SAS)组装得到具有剥离结构的P(DM-AA-SAS)/LDH-E纳米复合材料。XRD、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结果表明,LDH的层板尺寸未发生变化,且被成功剥离。应用结果表明,随着LDH含量的增加,P(DM-AA-SAS)/LDH-E复鞣坯革的各项性能提升。当LDH含量为3%时,P(DM-AA-SAS)/LDH-E复鞣坯革的染色性能较P(DM-AA-SAS)提高18.3%,柔软度提高了28.4%,增厚率提高了19.2%。(4)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P(DM-AA-SAS)/LDH-I纳米复合材料,最优工艺为:反应温度为80°C,引发剂用量为12%,反应时间为6 h,体系pH为5.0。XRD和TEM结果表明,P(DM-AA-SAS)/LDH-I具有单一插层结构。应用结果表明,当LDH含量为3%时,P(DM-AA-SAS)/LDH-I复鞣坯革的各项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坯革的染色性能较P(DM-AA-SAS)提高了21.5%,柔软度提高了28.6%,增厚率提高了20.2%。(5)P(DM-AA-SAS)、P(DM-AA-SAS)/LDH-B(部分插层、部分剥离结构)、P(DM-AA-SAS)/LDH-E(剥离结构)、P(DM-AA-SAS)/LDH-I(插层结构)的鞣制性能对比结果表明,P(DM-AA-SAS)/LDH应用后坯革的增厚率、染色性能、柔软度和物理机械性能均优于P(DM-AA-SAS)应用后的坯革。不同结构P(DM-AA-SAS)/LDH对坯革各项性能的增强顺序为:P(DM-AA-SAS)/LDH-E>P(DM-AA-SAS)/LDH-B>P(DM-AA-SAS)/LDH-I。不同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光散射(DLS)及其复鞣坯革中Mg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元素能谱(EDS)结果表明,P(DM-AA-SAS)/LDH-E中剥离的LDH纳米片与两性聚合物组装,形成尺寸较小的复合材料(220nm),具有插层结构的P(DM-AA-SAS)/LDH-I复合材料尺寸最大(4100 nm),P(DM-AA-SAS)/LDH-B的尺寸介于两者之间(531 nm)。较小尺寸的P(DM-AA-SAS)/LDH-E更容易在坯革中渗透和填充,对坯革性能的提升最为显着。(6)以胶原模拟物、胶原和皮胶原纤维(皮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P(DM-AA-SAS)、LDH及P(DM-AA-SAS)/LDH与上述材料进行相互作用。FT-IR、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P(DM-AA-SAS)上的羧基、磺酸基可与胶原中氨基、酰胺基产生氢键作用及电价键结合,与胶原上的羟基发生氢键作用。LDH上的羟基与胶原上的基团发生氢键作用。P(DM-AA-SAS)/LDH与胶原上的基团产生氢键作用及电价键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SEM、EDS结果表明,P(DM-AA-SAS)、LDH及P(DM-AA-SAS)/LDH均作用于胶原纤维束及原纤维,未破坏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并对胶原纤维起到良好的分散和填充作用。热失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结果表明,P(DM-AA-SAS)/LDH的立体结构有利于其在皮胶原纤维间形成多点交联,从而提高皮胶原纤维的热稳定性。
郭灼能,强西怀,许伟,陈梦思,方银军,薛强[7](2018)在《基于FTE改性的两性加脂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认为以长链脂肪酸、三乙醇胺、顺丁烯二酸酐和无水亚硫酸钠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基于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改性的两性加脂剂(FTAF)系列,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FTE)与FTAF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其乳化能力和等电点进行了测定,并将其应用于皮革加脂中,探索了FTAF结构变化对坯革染色性能、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TAF系列的等电点在2.54.3,且均具有较好的匀染性;在FTAF系列产品中,以棕榈酸和硬脂酸制备的FTAF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其中基于棕榈酸三乙醇胺单酯制备的FTAF也表现出优异的促染性,其染色坯革的K/S值较硫酸化蓖麻油和阴离子性半合成油分别提高1.312和5.026;经基于棕榈酸三乙醇胺单酯制备的FTAF处理的坯革的柔软度、耐干湿擦色牢度、抗张强度以及撕裂强度表现优异。
吕斌[8](2013)在《改性菜籽油/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脂剂是重要的皮革化学品之一,在赋予皮革良好性能的同时,由于其与皮革纤维之间的结合牢度比较低,在受热过程中极易迁移至皮革表面,直接成为燃料,从而提高了皮革的易燃性。因此,阻燃性已经成为高层建筑内装潢、飞机和汽车内装饰、办公家具制造、森林防火装备制造用皮革的要求之一。传统的阻燃皮革以外加含卤素阻燃剂为主,但卤素作为阻燃剂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并释放有毒、腐蚀性的卤化氢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绿色环保型阻燃剂的研究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带来的能源危机以及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迫使人们以天然油脂替代石油作为化工原料进行深度加工;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油料大国,天然油脂成为制备加脂剂的最主要原材料。菜籽油是制革工业中最早使用且沿用至今的植物油基加脂剂原料之一。本课题以廉价的菜籽油为原料,将其与乙二胺进行部分酰胺化反应,适当降低碳链长度,同时引进-OH,然后通过丙烯酸引入-COOH,再加入亚硫酸氢钠对菜籽油进行亚硫酸化改性,制得改性菜籽油(MRO)加脂剂;通过超声波法将钠基蒙脱土引入改性菜籽油中。分别采用季铵盐、脂肪酸、鞣性离子、硅烷偶联剂对蒙脱土(MMT)进行改性,制备了季铵盐改性蒙脱土(季铵盐-MMT)、脂肪酸改性蒙脱土(脂肪酸-MMT)、鞣性离子改性蒙脱土(鞣性离子-MMT)、硅烷偶联剂改性蒙脱土(硅烷偶联剂-MMT);采用XRD、FT-IR及TGA对改性蒙脱土进行了表征。进而将不同类型的改性蒙脱土分别通过原位法引入改性菜籽油加脂剂的合成中,对制得的纳米复合加脂剂各项稳定性进行了检测,采用FT-IR、XRD、TGA、DLS对纳米复合加脂剂进行了表征;将纳米复合加脂剂分别应用于山羊皮服装革加脂工艺中,对加脂后革样的物理机械性能、柔软度和加脂后废液进行了检测,并通过垂直燃烧对革样的阻燃性能进行了测定,采用SEM与EDS对加脂后革样进行了表征。将改性菜籽油加脂剂与植物油、矿物油等复配制备复合加脂剂,将其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应用性能进行对比。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对改性菜籽油的最优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优制备条件为:菜籽油用量为1mol,乙二胺用量为0.6mol,丙烯酸用量为2.6mol,氧化铝用量为0.12mol,亚硫酸氢钠用量为2.88mol。FT-IR、UV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改性菜籽油加脂剂。应用结果表明:MRO加脂剂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能赋予革样更好的柔软性、丰满性及弹性,加脂后革样的物理机械性能与同类商业产品相当。通过均匀试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超声法制备改性菜籽油/钠基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MRO/Na-MMT)的最优条件为:超声功率700W(50g),超声总时间35min,超声间隔时间2s/1s,蒙脱土用量7%。FT-IR、TEM及XRD结果表明:改性菜籽油能够顺利进入蒙脱土层间,制备了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随着蒙脱土用量的增加,纳米复合材料中蒙脱土的层间距先增加后降低。应用结果表明:与MRO加脂后革样相比较,蒙脱土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革样的阻燃性、抗张强度和撕裂强度,降低革样的塑性;采用MRO/Na-MMT加脂后革样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弹性、柔软性及丰满性均优于同类商业产品加脂后革样。对于不同链长的季铵盐-MMT,经FT-IR、XRD及TGA分析结果表明:季铵盐能够进入蒙脱土层间,成功改性蒙脱土。将季铵盐-MMT通过原位法引入改性菜籽油加脂剂中,XRD与FT-IR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改性菜籽油/季铵盐改性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MRO/季铵盐-MMT),当引入适量季铵盐-MMT,纳米复合加脂剂中蒙脱土片层以剥离的形态存在。应用结果表明:与MRO加脂后革样相比,使用MRO/季铵盐-MMT加脂后革样的柔软度、物理机械性能和阻燃性均有所提高;当烷基链长相等时,含单链和三链烷基链的季铵盐所制得的纳米复合加脂剂阻燃效果均优于双链季铵盐制得的纳米复合加脂剂;当烷基取代数相等时,季铵盐中烷基链长越短,阻燃效果越好;其中改性菜籽油/三辛基甲基氯化铵改性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MRO/T811-MMT)加脂后革样的综合性能最优。对于不同种类的脂肪酸-MMT,经FT-IR、XRD及TGA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脂肪酸均能进入蒙脱土层间,成功改性蒙脱土。将油酸改性蒙脱土、芥酸改性蒙脱土和肉豆蔻酸改性蒙脱土通过原位法分别引入改性菜籽油中,能够成功制备纳米复合加脂剂;然而将硬脂酸改性蒙脱土、棕榈酸改性蒙脱土、月桂酸改性蒙脱土通过原位法分别引入改性菜籽油中时,无法获得稳定的纳米复合加脂剂。应用结果表明:与MRO加脂后革样相比,采用稳定的改性菜籽油/脂肪酸-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MRO/脂肪酸-MMT)加脂后革样的柔软度、机械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革样阻燃性能随着蒙脱土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其中改性菜籽油/油酸-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加脂后革样的综合性能最优。对于鞣性离子-MMT,经FT-IR、XRD及TGA分析结果表明:Cr3+、Al3+、Fe3+、Zr4+与钠基蒙脱土反应的最佳pH分别为3.5、4.5、7.0、2.0,在最优pH条件下,各种离子改性蒙脱土的层间距分别为1.55nm、1.54nm、1.53nm、1.43nm。将鞣性离子-MMT通过原位法引入改性菜籽油中,XRD、FT-IR及TGA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改性菜籽油/鞣性离子-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MRO/鞣性离子-MMT);采用不同用量铝离子改性蒙脱土(Al-MMT)制备纳米复合加脂剂时,蒙脱土片层均以剥离的形态存在;改性菜籽油/铝离子-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MRO/Al-MMT)的热稳定性最好。应用结果表明:与MRO加脂后革样相比,改性菜籽油/鞣性离子-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加脂后革样的柔软度、物理机械性能、阻燃性能均有所提高。采用不同种类的硅烷偶联剂对蒙脱土进行改性,结果表明: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g-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51)、3-哌嗪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108)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均能成功插层到蒙脱土层间;但是KH560、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N-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及A-151未能顺利进入蒙脱土层间进行改性。将硅烷偶联剂-MMT通过原位法引入改性菜籽油中,XRD、FT-IR及TGA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改性菜籽油/硅烷偶联剂-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MRO/硅烷偶联剂-MMT);当硅烷偶联剂-MMT用量小于2%时,MRO/硅烷偶联剂-MMT中蒙脱土片层均以剥离的形态存在;应用结果表明:与MRO加脂后革样相比,MRO/硅烷偶联剂-MMT加脂后革样的柔软度、物理机械性能、阻燃性能均有所提高,其中改性菜籽油/g-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MRO/KH551-MMT)加脂后革样的综合性能最优。SEM及EDS结果表明:蒙脱土片层能够有效地渗透到革样的内部,均匀地分散到胶原纤维之间,不改变原纤维的三股螺旋结构,使胶原纤维的分散程度有所增加。将改性菜籽油加脂剂与动物油、矿物油等复配制备复合加脂剂,应用结果表明:复合加脂剂能提高革样的柔软性、丰满性等,且其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均与同类商业产品接近。通过对工业化原料进行工艺调整,该改性菜籽油复合加脂剂已投入工业化生产,且市场反映效果良好。本文通过改性菜籽油制备功能性皮革加脂剂,能够满足皮革工业发展需要,提高菜籽油在皮革工业中的使用价值。将传统制革工业与新兴纳米技术结合起来,分别将不同类型改性蒙脱土引入制备阻燃型改性菜籽油/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拓展皮革的用途,也对无卤阻燃型皮革化学品的开发和皮革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孙根行,方应森,孙静,连培聪[9](2007)在《脂肪酰胺丙基甜菜碱两性加脂剂的制备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催化剂作用下,精制泔水油脂(简称PO)直接与N,N-二甲基-1,3-丙二胺(简称PDA)发生酰胺化反应,制得中间体脂肪酰胺丙基·二甲基胺(简称FAA),中间体FAA与氯乙酸钠进行季铵化反应,制得脂肪酰胺丙基甜菜碱型两性加脂剂(简称FAB)。具体的反应条件为:在PO用量确定的情况下,PDA用量为PO的可转化脂肪酸(简称FA)物质的量的30%,在110℃和1.0%氢氧化钾催化剂作用下,反应2h;再加入适量氯乙酸钠,8085℃下,季铵化反应23h,即得红棕色透明FAB两性加脂剂。乳化性能检测和应用试验表明,FAB两性加脂剂不仅具有优良乳化性能,与L-3加脂剂、SE加脂剂、SF耐光加脂剂和牛蹄油等复配后加脂,成革具有良好的丰满性、柔软性和物理机械性能。此外,FAB两性加脂剂还具有良好的匀染、助染性。
邹祥龙,兰云军,银德海[10](2007)在《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皮化材料开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Gemini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介绍,同时介绍了几种适用于皮革化学品制备的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说明 |
| 1 绪论 |
| 1.1 油脂简介 |
| 1.1.1 亚麻油 |
| 1.1.2 马油 |
| 1.1.3 菜油 |
| 1.1.4 环氧化油 |
| 1.2 加脂剂 |
| 1.2.1 皮革加脂原理及作用 |
| 1.2.2 加脂剂的研究概况 |
| 1.2.3 加脂剂的分类 |
| 1.2.4 常用油脂及改性方法 |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及任务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 2 氧化磷酸化油脂的合成 |
| 2.1 材料和仪器 |
| 2.1.1 原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2 环氧油脂的合成 |
| 2.2.1 环氧化反应原理 |
| 2.2.2 实验方法 |
| 2.2.3 环氧值的测定 |
| 2.2.4 中间产物的表征 |
| 2.3 氧化磷酸化油脂的合成 |
| 2.4 产物的检测与表征 |
| 2.4.1 油脂性能参数的测定 |
| 2.4.2 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
| 2.4.3 乳液粒径的测定 |
| 2.4.4 表面张力测定 |
| 2.4.5 HLB值的测定 |
| 2.4.6 傅立叶红外测试(FT-IR) |
| 2.4.7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 2.5 结果与讨论 |
| 2.5.1 油脂性能参数 |
| 2.5.2 氧化-磷酸化油脂结构与性能测定 |
| 2.5.3 HLB值 |
| 2.5.4 乳液稳定性分析 |
| 2.5.5 乳液粒径分析 |
| 2.5.6 表面张力分析 |
| 2.5.7 环氧化反应条件优化 |
| 2.5.8 氧化-磷酸化油脂单因素实验优化结果 |
| 2.6 本章小结 |
| 3 氧化马来酸酯化油脂的合成 |
| 3.1 材料和仪器 |
| 3.1.1 原料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2 环氧油脂的合成 |
| 3.3 MA改性油脂的合成 |
| 3.4 检测与表征 |
| 3.4.1 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
| 3.4.2 乳液粒径的测定 |
| 3.4.3 表面张力的测定 |
| 3.4.4 HLB值的测定 |
| 3.4.5 氧化-马来酸酐化油脂FT-IR测定 |
| 3.5 结果与讨论 |
| 3.5.1 氧化-马来酸酐化油脂FT-IR分析 |
| 3.5.2 HLB值 |
| 3.5.3 乳液稳定性分析 |
| 3.5.4 乳液粒径分析 |
| 3.5.5 表面张力分析 |
| 3.5.6 氧化-马来酸酐化油脂单因素实验优化结果 |
| 3.6 本章小结 |
| 4 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
|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 4.1.1 实验原料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2 在皮革加脂剂中的应用 |
| 4.2.1 取样 |
| 4.2.2 加脂工艺 |
| 4.3 检测与表征 |
| 4.3.1 皮革加脂综合效果 |
| 4.3.2 力学性能 |
| 4.3.3 增厚率 |
| 4.3.4 透水汽性 |
| 4.3.5 扫描电镜SEM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氧化磷酸化油脂加脂剂加脂性能测定结果 |
| 4.4.2 氧化马来酸酐化油脂加脂剂加脂性能测定结果 |
| 4.5 六种加脂剂对比 |
| 4.6 小结 |
| 5 结论及创新点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1 绪论 |
| 1.1 两性表面活性剂概述 |
| 1.1.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类别 |
| 1.1.2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
| 1.1.3 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
| 1.2 两性聚合物 |
| 1.2.1 两性聚合物的特性 |
| 1.2.2 两性聚合物的分类 |
| 1.2.3 两性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 1.3 离子液体 |
| 1.3.1 离子液体简介 |
| 1.3.2 离子液体的性质及特点 |
| 1.3.3 离子液体聚合物 |
| 1.4 皮革加脂剂 |
| 1.4.1 皮革加脂剂概述 |
| 1.4.2 两性加脂剂的研究现状 |
| 1.5 课题的提出 |
| 2 咪唑型离子液体两亲性共聚物p(DMAE-co-[RVIM]Br)的合成及应用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主要材料 |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 2.2.3 [RVIM]Br的合成 |
| 2.2.4 p(DMAE-co-[RVIM]Br)的合成 |
| 2.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
| 2.2.6 p(DMAE-co-[RVIM]Br)的加脂应用实验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p(DMAE-co-[RVIM]Br)制备条件优化 |
| 2.3.2 [RVIM]Br的FT-IR光谱分析 |
| 2.3.3 [RVIM]Br的~1H-NMR分析 |
| 2.3.4 p(DMAE-co-[RVIM]Br)的FT-IR光谱分析 |
| 2.3.5 p(DMAE-co-[RVIM]Br)的~1H-NMR分析 |
| 2.3.6 p(DMAE-co-[RVIM]Br)的XRD分析 |
| 2.3.7 p(DMAE-co-[RVIM]Br)的表面张力分析 |
| 2.3.8 p(DMAE-co-[RVIM]Br)乳液的粒径分布 |
| 2.4 p(DMAE-co-[RVIM]Br)加脂剂加脂应用效果 |
| 2.4.1 加脂坯革的SEM分析 |
| 2.4.2 加脂坯革的超景深显微镜分析 |
| 2.4.3 加脂坯革的热稳定性分析 |
| 2.4.4 加脂坯革的柔软度分析 |
| 2.4.5 加脂坯革的抗张强度与撕裂强度 |
| 2.5 本章小结 |
| 3 1,3-丙磺酸内酯改性两性聚合物p(DMAE-co-[RVIM]Br)PS的合成及应用 |
| 3.1 前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主要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 3.2.3 两性聚合物p(DMAE-co-[RVIM]Br)PS的制备 |
| 3.2.4 p(DMAE-co-[RVIM]Br)PS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
| 3.2.5 p(DMAE-co-[RVIM]Br)PS加脂应用实验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p(DMAE-co-[RVIM]Br)PS的FT-IR光谱分析 |
| 3.3.2 p(DMAE-co-[RVIM]Br)PS的~1H-NMR分析 |
| 3.3.3 p(DMAE-co-[RVIM]Br)PS的GPC分析 |
| 3.3.4 p(DMAE-co-[RVIM]Br)PS的XRD分析 |
| 3.3.5 p(DMAE-co-[RVIM]Br)PS的TG-DTA分析 |
| 3.3.6 p(DMAE-co-[RVIM]Br)PS的表面张力分析 |
| 3.3.7 p(DMAE-co-[RVIM]Br)PS乳液的粒径分布 |
| 3.3.8 p(DMAE-co-[RVIM]Br)PS的润湿性能分析 |
| 3.3.9 p(DMAE-co-[RVIM]Br)PS离子性能分析 |
| 3.3.10 p(DMAE-co-[RVIM]Br)PS抗菌性能分析 |
| 3.4 F-90有机无铬鞣坯革的加脂应用实验分析 |
| 3.4.1 加脂后坯革红外分析 |
| 3.4.2 加脂后坯革超景深显微镜观测分析 |
| 3.4.3 加脂后坯革SEM分析 |
| 3.4.4 加脂后坯革EDX分析 |
| 3.4.5 加脂后坯革AFM分析 |
| 3.4.6 染料吸收率分析 |
| 3.4.7 物理机械性能 |
| 3.4.8 抗菌性能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丙烯酸改性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1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 4.2.2 仪器设备 |
| 4.2.3 丙烯酸改性pADD两性聚合物的制备 |
| 4.2.4 两性聚合物的制备路线 |
| 4.2.5 单因素优化实验 |
| 4.2.6 两性聚合物的物性指标测定 |
| 4.2.7 两性聚合物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
| 4.2.8 pADD两性聚合物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两性聚合物pADD制备条件优化 |
| 4.3.2 两性聚合物pADD的FT-IR光谱分析 |
| 4.3.3 两性聚合物pADD的~1H-NMR分析 |
| 4.3.4 两性聚合物pADD的GPC分析 |
| 4.3.5 两性聚合物pADD的HLB值分析 |
| 4.3.6 两性聚合物pADD表面张力分析 |
| 4.3.7 两性聚合物pADD的XRD分析 |
| 4.3.8 两性聚合物pADD的TG-DTA分析 |
| 4.3.9 两性聚合物pADD的离子特性分析 |
| 4.3.10 两性聚合物pADD抗菌性能分析 |
| 4.4 pADD-1在F-90有机无铬鞣制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
| 4.4.1 坯革柔软度分析 |
| 4.4.2 坯革力学性能分析 |
| 4.4.3 坯革增厚率分析 |
| 4.4.4 坯革透水汽性及透气性分析 |
| 4.4.5 加脂剂吸收率分析 |
| 4.4.6 加脂剂乳液粒径分析 |
| 4.4.7 F-90有机无铬鞣加脂坯革微观组织形貌分析 |
| 4.4.8 两性聚合物pADD加脂坯革的抗菌性能分析 |
| 4.4.9 两性聚合物pADD-1加脂剂限量指标测试结果 |
| 4.5 两性聚合物对TWS生态无铬鞣匹配性能研究 |
| 4.5.1 两性聚合物的等电点分析 |
| 4.5.2 不同的等电点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吸收率分析 |
| 4.5.3 不同的等电点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对坯革染色性能分析 |
| 4.6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坯革中渗透结合行为 |
| 4.7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与胶原纤维的作用模型 |
| 4.8 本章小结 |
| 5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的复配及应用研究 |
| 5.1 前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 5.2.2 主要仪器 |
| 5.2.3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复配 |
| 5.2.4 正交试验优化油脂种类及配比 |
| 5.2.5 单因素优化加脂剂复配条件 |
| 5.2.6 乳液稳定性测试 |
| 5.2.7 pADD-2的表征及性能检测 |
| 5.2.8 pADD-2在无铬鞣革加脂中的应用 |
| 5.2.9 加脂后坯革性能表征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正交试验优化油脂种类及配比 |
| 5.3.2 单因素优化复配实验条件 |
| 5.3.3 加脂剂的表征及性能检测 |
| 5.4 pADD-2加脂剂在F-90有机无铬鞣革/蓝湿革加脂中的应用 |
| 5.4.1 单因素优化有机无铬鞣革加脂工艺 |
| 5.4.2 正交试验优化铬鞣革加脂工艺 |
| 5.4.3 F-90鞣制绵羊白湿革的染色加脂应用效果 |
| 5.4.4 绵羊蓝湿革的染色加脂应用效果 |
| 5.5 本章小结 |
| 6 结论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1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水性聚氨酯复鞣剂研究进展 |
| 1.2.1 水性聚氨酯复鞣剂的结构与性质 |
| 1.2.2 水性聚氨酯复鞣剂的改性 |
| 1.3 水滑石研究进展 |
| 1.3.1 水滑石的结构与性质 |
| 1.3.2 水滑石的改性 |
| 1.3.3 聚合物基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
| 1.3.4 聚合物基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
| 1.4 磺化杯芳烃研究进展 |
| 1.4.1 磺化杯芳烃的结构与性质 |
| 1.4.2 磺化杯芳烃对聚合物的改性 |
| 1.4.3 磺化杯芳烃对水滑石的改性 |
| 1.5 课题的提出 |
| 2 实验部分 |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2.1.1 主要试剂 |
| 2.1.2 主要仪器 |
| 2.2 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 |
| 2.2.1 聚氨酯基水滑石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 |
| 2.2.2 磺化杯芳烃改性聚氨酯基水滑石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 |
| 2.2.3 聚氨酯基磺化杯芳烃改性水滑石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 |
| 2.3 纳米复合鞣剂在制革中的应用 |
| 2.3.1 取样 |
| 2.3.2 应用工艺 |
| 2.4 性能检测 |
| 2.4.1 纳米复合材料的检测与表征 |
| 2.4.2 坯革性能检测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聚氨酯基水滑石纳米复合鞣剂的合成及应用 |
| 3.1.1 WPU/LDH纳米复合鞣剂的表征结果 |
| 3.1.2 WPU/LDH的应用性能 |
| 3.2 磺化杯芳烃改性聚氨酯基水滑石纳米复合鞣剂的合成及应用 |
| 3.2.1 合成工艺对SCA-WPU的稳定性的影响 |
| 3.2.2 SCA-WPU的表征结果 |
| 3.2.3 SCA-WPU的应用性能 |
| 3.2.4 (SCA-WPU)/LDH纳米复合鞣剂的表征结果 |
| 3.2.5 (SCA-WPU)/LDH的应用性能 |
| 3.3 聚氨酯基磺化杯芳烃改性水滑石纳米复合鞣剂的合成及应用 |
| 3.3.1 SCA-LDH的表征结果 |
| 3.3.2 WPU/(SCA-LDH)纳米复合鞣剂的表征结果 |
| 3.3.3 WPU/(SCA-LDH)的应用性能 |
| 3.3.4 不同复鞣剂的综合性能对比 |
| 4 结论与创新点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 前 言 |
| 1 试验部分 |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主要仪器 |
| 1.2 合成路线及方法 |
| 1.2.1 合成路线 |
| 1.2.2 合成方法 |
| 1.3 分析方法 |
| 1.3.1 酯化反应的酸值及酯化率 |
| 1.3.1.1 酸值的测定 |
| 1.3.1.2 酯化率 |
| 1.3.2 磺化率的测定 |
| 1.3.3 产物的分析与表征 |
| 1.3.3.1 产物的红外表征(FT-IR) |
| 1.3.3.2 产物的核磁表征(1H-NMR) |
| 1.3.4 MADD-SUL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
| 1.3.4.1 柔软度 |
| 1.3.4.2 力学性能 |
| 1.3.4.3 耐有机溶剂性能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第一步酯化反应条件的确定 |
| 2.1.1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 2.1.2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 2.2 第二步酯化反应条件的确定 |
| 2.2.1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 2.2.2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 2.3 磺化反应条件的确定 |
| 2.3.1 反应时间对磺化反应的影响 |
| 2.3.2 反应温度对磺化反应的影响 |
| 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
| 2.4.1 FT-IR分析 |
| 2.4.2 1H-NMR分析 |
| 3 MADD-SUL的应用性能 |
| 3.1 柔软度 |
| 3.2 力学性能 |
| 3.3 耐有机溶剂性能 |
| 4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加脂定义及作用机理 |
| 1.2 加脂对坯革性能的影响 |
| 1.2.1 柔软性 |
| 1.2.2 丰满性 |
| 1.2.3 卫生性 |
| 1.2.4 雾化性 |
| 1.2.5 防水、防油性 |
| 1.3 加脂剂的组成及分类 |
| 1.3.1 阴离子型加脂剂 |
| 1.3.1.1 羧酸盐型加脂剂 |
| 1.3.1.2 硫酸酯盐型加脂剂 |
| 1.3.1.3 磺酸盐型加脂剂 |
| 1.3.1.4 磷酸酯盐型加脂剂 |
| 1.3.2 阳离子型加脂剂 |
| 1.3.3 两性离子型加脂剂 |
| 1.3.4 非离子型加脂剂 |
| 1.4 聚合物加脂剂 |
| 1.5 聚合物加脂剂主要性能特点 |
| 1.6 聚合物加脂剂的研究进展 |
| 1.7 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7.1 立题背景 |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PLA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及应用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
| 2.2.1.1 主要实验材料 |
| 2.2.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2.2 PLA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 |
| 2.2.2.1 AMPS的中和 |
| 2.2.2.2 预乳化 |
| 2.2.2.3 乳液聚合 |
| 2.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 2.2.3.1 红外光谱 |
| 2.2.3.2 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 |
| 2.2.3.3 透射电镜 |
| 2.2.3.4 TGA分析 |
| 2.2.4 应用研究 |
| 2.2.4.1 应用工艺 |
| 2.2.4.2 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
| 2.2.4.3 耐黄变测试 |
| 2.2.4.4 雾化值的测定 |
| 2.2.4.5 稳定性测试 |
| 2.2.5 扫描电镜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聚合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 2.3.1.1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 2.3.1.2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 2.3.1.3 AMPS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 2.3.2 聚合反应条件的优选 |
| 2.3.2.1 乳化剂用量对聚合物加脂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
| 2.3.2.2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加脂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
| 2.3.2.3 AMPS用量对聚合物加脂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
| 2.3.3 结构表征 |
| 2.3.3.1 红外光谱 |
| 2.3.3.2 粒径及Zeta电位 |
| 2.3.3.3 TEM |
| 2.3.3.4 热重分析 |
| 2.3.3.5 稳定性测试 |
| 2.3.4 聚合物加脂剂PLA应用性能 |
| 2.3.5 扫描电镜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YH阳离子加脂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
| 3.2.1.1 主要实验材料 |
| 3.2.1.2 主要实验仪器 |
| 3.2.2 YH阳离子加脂剂的制备 |
| 3.2.2.1 阳离子柔软剂YW的合成 |
| 3.2.2.2 非离子柔软剂YR的制备 |
| 3.2.2.3 阳离子加脂剂YH的制备 |
| 3.2.3 测试与表征 |
| 3.2.3.1 单、双、三酯含量的测定 |
| 3.2.3.2 红外光谱 |
| 3.2.3.3 核磁共振氢谱 |
| 3.2.3.4 阳离子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
| 3.2.3.5 表面张力的测定 |
| 3.2.3.6 阳离子加脂剂理化指标的测定 |
| 3.2.3.7 阳离子加脂剂乳液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 |
| 3.2.4 YH阳离子加脂剂的应用研究 |
| 3.2.4.1 应用工艺 |
| 3.2.4.2 染料吸收率的测定 |
| 3.2.4.3 坯革物理机械性能检测 |
| 3.2.4.4 显微CT观察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阳离子柔软剂YW的合成与表征 |
| 3.3.1.1 阳离子柔软剂YW的合成 |
| 3.3.1.2 红外光谱分析 |
| 3.3.1.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 3.3.1.4 YW水溶液表面张力测定 |
| 3.3.2 非离子柔软剂YR的合成与表征 |
| 3.3.2.1 非离子柔软剂YR的合成 |
| 3.3.2.2 红外光谱分析 |
| 3.3.2.3 YR水溶液表面张力测定 |
| 3.3.3 阳离子加脂剂YH制备条件的优选 |
| 3.3.3.1 乳化剂的用量 |
| 3.3.3.2 中性油的种类 |
| 3.3.4 阳离子加脂剂YH的理化指标 |
| 3.3.5 阳离子加脂剂YH的应用性能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PDM型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
| 4.2.1.1 主要实验材料 |
| 4.2.1.2 主要实验仪器 |
| 4.2.2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DM的制备 |
| 4.2.2.1 二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DM的制备 |
| 4.2.2.2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DM的制备 |
| 4.2.3 结构表征及性能 |
| 4.2.3.1 气相色谱 |
| 4.2.3.2 红外光谱 |
| 4.2.3.3 核磁共振氢谱 |
| 4.2.3.4 酸值及酯化产率的测定 |
| 4.2.3.5 稳定性测试 |
| 4.2.3.6 黏度测定 |
| 4.2.3.7 等电点测定 |
| 4.2.4 PDM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应用研究 |
| 4.2.4.1 应用工艺 |
| 4.2.4.2 物理机械性能 |
| 4.2.4.3 耐黄变性能 |
| 4.2.4.4 雾化值 |
| 4.2.4.5 扫描电镜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二异丁烯纯度测定 |
| 4.3.2 反应条件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
| 4.3.2.1 时间对产物酯化产率的影响 |
| 4.3.2.2 反应温度对产物酯化产率的影响 |
| 4.3.2.3 催化剂用量对产物酯化产率的影响 |
| 4.3.3 结构分析 |
| 4.3.3.1 红外光谱 |
| 4.3.3.2 核磁共振氢谱 |
| 4.3.3.3 等电点测定 |
| 4.3.4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DM的理化指标 |
| 4.3.5 PDM聚合物加脂剂组成的优选 |
| 4.3.6 扫描电镜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LDH的简介 |
| 1.2.1 LDH的结构 |
| 1.2.2 LDH的性质 |
| 1.3 LDH/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 1.3.1 共混法 |
| 1.3.2 插层复合法 |
| 1.3.3 原位聚合法 |
| 1.3.4 剥离/重组法 |
| 1.3.5 重构法 |
| 1.3.6 层层自组装法 |
| 1.3.7 旋涂法 |
| 1.4 LDH/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 1.4.1 阻燃材料 |
| 1.4.2 紫外/红外吸收材料 |
| 1.4.3 医用材料 |
| 1.4.4 水处理材料 |
| 1.4.5 气体阻隔材料 |
| 1.4.6 发光材料 |
| 1.4.7 储能材料 |
| 1.5 乙烯基聚合物在皮革鞣制中的研究进展 |
| 1.5.1 两性聚合物 |
| 1.5.2 具有特定功能的聚合物 |
| 1.6 乙烯基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 1.6.1 乙烯基聚合物/SiO2纳米复合材料 |
| 1.6.2 乙烯基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 1.6.3 乙烯基聚合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
| 1.6.4 乙烯基聚合物/ZnO纳米复合材料 |
| 1.7 课题的提出 |
| 2 含磺酸基两性聚合物鞣剂的制备及性能 |
| 2.1 前言 |
| 2.2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
| 2.2.1 主要化学试剂 |
| 2.2.2 主要仪器 |
| 2.3 实验部分 |
| 2.3.1 P(DM-AA-SAS)的制备 |
| 2.3.2 P(DM-AA-SAS)的应用 |
| 2.3.3 P(DM-AA-SAS)抑制裸皮酸膨胀性能的检测 |
| 2.3.4 两性聚合物性能的检测与表征 |
| 2.3.5 废液及坯革各项性能的检测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单体和引发剂加料方式对P(DM-AA-SAS)外观的影响 |
| 2.4.2 引发剂用量对P(DM-AA-SAS)旋转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 |
| 2.4.3 单体配比对P(DM-AA-SAS)旋转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 |
| 2.4.4 P(DM-AA-SAS)的表征结果 |
| 2.4.5 P(DM-AA-SAS)在皮革浸酸鞣制中的应用结果 |
| 2.4.6 P(DM-AA-SAS)抑制裸皮膨胀的机制 |
| 2.5 小结 |
| 3 共混法制备含磺酸基两性聚合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 |
| 3.1 前言 |
| 3.2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
| 3.2.1 主要化学试剂 |
| 3.2.2 主要仪器 |
| 3.3 实验部分 |
| 3.3.1 P(DM-AA-SAS)/LDH-B的制备 |
| 3.3.2 P(DM-AA-SAS)/LDH-B的应用 |
| 3.3.3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与表征 |
| 3.3.4 废液及坯革各项性能的检测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共混时间对P(DM-AA-SAS)/LDH-B稳定性的影响 |
| 3.4.2 超声时间对P(DM-AA-SAS)/LDH-B稳定性的影响 |
| 3.4.3 体系pH对 P(DM-AA-SAS)/LDH-B稳定性的影响 |
| 3.4.4 LDH用量对P(DM-AA-SAS)/LDH-B旋转粘度的影响 |
| 3.4.5 P(DM-AA-SAS)/LDH-B的表征结果 |
| 3.4.6 P(DM-AA-SAS)/LDH-B配合4%铬粉的鞣制应用结果 |
| 3.4.7 P(DM-AA-SAS)/LDH-B的复鞣应用结果 |
| 3.5 小结 |
| 4 剥离/重组法制备含磺酸基两性聚合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 |
| 4.1 前言 |
| 4.2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
| 4.2.1 主要化学试剂 |
| 4.2.2 主要仪器 |
| 4.3 实验部分 |
| 4.3.1 两性聚合物P(DM-AA-SAS)剥离LDH |
| 4.3.2 P(DM-AA-SAS)/LDH-E的制备 |
| 4.3.3 P(DM-AA-SAS)/LDH-E的应用 |
| 4.3.4 剥离的LDH及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与表征 |
| 4.3.5 废液及坯革各项性能的检测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超声时间对P(DM-AA-SAS)剥离LDH的影响 |
| 4.4.2 P(DM-AA-SAS)溶液浓度对剥离LDH的影响 |
| 4.4.3 剥离后LDH纳米片的表征结果 |
| 4.4.4 P(DM-AA-SAS)/LDH-E配合4%铬粉的鞣制应用结果 |
| 4.4.5 P(DM-AA-SAS)/LDH-E的复鞣应用结果 |
| 4.5 小结 |
| 5 原位法制备含磺酸基两性聚合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 |
| 5.1 前言 |
| 5.2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
| 5.2.1 主要化学试剂 |
| 5.2.2 主要仪器 |
| 5.3 实验部分 |
| 5.3.1 P(DM-AA-SAS)/LDH-I的制备 |
| 5.3.2 P(DM-AA-SAS)/LDH-I的应用 |
| 5.3.3 纳米复合材料的检测与表征 |
| 5.3.4 废液及坯革各项性能的检测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反应温度对P(DM-AA-SAS)/LDH-I合成的影响 |
| 5.4.2 引发剂用量对P(DM-AA-SAS)/LDH-I旋转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 |
| 5.4.3 反应时间对P(DM-AA-SAS)/LDH-I旋转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 |
| 5.4.4 体系pH对 P(DM-AA-SAS)/LDH-I旋转粘度的影响 |
| 5.4.5 LDH用量对P(DM-AA-SAS)/LDH-I旋转粘度和转化率的影响 |
| 5.4.6 P(DM-AA-SAS)/LDH-I的表征结果 |
| 5.4.7 P(DM-AA-SAS)/LDH-I配合4%铬粉的鞣制应用结果 |
| 5.4.8 P(DM-AA-SAS)/LDH-I的复鞣应用结果 |
| 5.5 小结 |
| 6 两性聚合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其皮革应用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
| 6.1 前言 |
| 6.2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
| 6.2.1 主要化学试剂 |
| 6.2.2 主要仪器 |
| 6.3 实验部分 |
| 6.3.1 不同结构P(DM-AA-SAS)/LDH的合成 |
| 6.3.2 不同结构P(DM-AA-SAS)/LDH的应用 |
| 6.3.3 检测与表征 |
| 6.4 结果与讨论 |
| 6.4.1 P(DM-AA-SAS)/LDH结构对蓝湿革收缩温度和增厚率的影响 |
| 6.4.2 P(DM-AA-SAS)/LDH结构对废液中Cr2O3 含量的影响 |
| 6.4.3 P(DM-AA-SAS)/LDH结构对复鞣坯革增厚率的影响 |
| 6.4.4 P(DM-AA-SAS)/LDH结构对复鞣坯革染色性能的影响 |
| 6.4.5 P(DM-AA-SAS)/LDH结构对复鞣坯革柔软度的影响 |
| 6.4.6 P(DM-AA-SAS)/LDH结构对复鞣坯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 6.4.7 P(DM-AA-SAS)/LDH结构与其皮革应用性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
| 6.5 小结 |
| 7 两性聚合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与皮胶原的作用机理研究 |
| 7.1 前言 |
| 7.2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
| 7.2.1 主要化学试剂 |
| 7.2.2 主要仪器 |
| 7.3 实验部分 |
| 7.3.1 P(DM-AA-SAS)与皮胶原的作用 |
| 7.3.2 LDH与皮胶原的作用 |
| 7.3.3 P(DM-AA-SAS)/LDH与皮胶原的作用 |
| 7.3.4 检测与表征 |
| 7.4 结果与讨论 |
| 7.4.1 P(DM-AA-SAS)/LDH与皮胶原模拟物的作用结果 |
| 7.4.2 P(DM-AA-SAS)/LDH与胶原的作用结果 |
| 7.4.3 P(DM-AA-SAS)/LDH与皮胶原纤维(皮块)的作用结果 |
| 7.4.4 P(DM-AA-SAS)/LDH与皮胶原的作用模型 |
| 7.5 小结 |
| 8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前言 |
| 1 试验部分 |
| 1.1 主要原料和仪器 |
| 1.1.1 主要原料 |
| 1.1.2 主要仪器 |
| 1.2 两性加脂剂的制备 |
| 1.2.1 FTE的制备[10] |
| 1.2.2 FTE的亚硫酸化改性 |
| 1.3 FT-IR测定 |
| 1.4 乳化能力的测定[12] |
| 1.5 等电点 (p I) 的测定 |
| 1.6 FTAF的应用试验及相应坯革的性能测试 |
| 1.6.1 加脂应用工艺 |
| 1.6.2 坯革染色性能的测试 |
| 1.6.3 坯革物理机械性能的检测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FT-IR结果分析 |
| 2.2 乳化能力 |
| 2.3 FTAF等电点 |
| 2.4 坯革染色性能 |
| 2.5 坯革物理机械性能 |
| 2.5.1 柔软度 |
| 2.5.2 抗张强度与撕裂强度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文献综述 |
| 1.1 序言 |
| 1.2 菜籽油的改性 |
| 1.2.1 菜籽油简介 |
| 1.2.2 物理改性 |
| 1.2.3 化学改性 |
| 1.2.4 基因改性 |
| 1.2.5 改性菜籽油在制备皮革加脂剂中的应用 |
| 1.2.6 改性菜籽油加脂剂的生物降解性 |
| 1.3 功能性皮革加脂剂 |
| 1.3.1 加脂剂的分类 |
| 1.3.2 功能性皮革加脂剂 |
| 1.4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 1.4.1 蒙脱土的结构特点 |
| 1.4.2 蒙脱土的改性 |
| 1.4.3 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 1.4.4 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在制革中的研究进展 |
| 1.4.5 阻燃性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
| 1.5 课题的提出 |
| 2 改性菜籽油加脂剂的研究 |
| 2.1 前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2.2.2 菜籽油理化性能检测 |
| 2.2.3 改性菜籽油加脂剂的合成 |
| 2.2.4 性能检测 |
| 2.2.5 应用试验 |
| 2.2.6 表征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菜籽油理化性能分析 |
| 2.3.2 改性菜籽油的反应机理 |
| 2.3.3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 2.3.4 正交试验结果讨论 |
| 2.3.5 表征结果 |
| 2.3.6 应用结果 |
| 2.4 小结 |
| 3 超声法制备改性菜籽油/钠基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 |
| 3.1 前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3.2.2 改性菜籽油的制备 |
| 3.2.3 改性菜籽油/钠基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
| 3.2.4 性能检测 |
| 3.2.5 应用试验 |
| 3.2.6 表征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均匀试验结果与讨论 |
| 3.3.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 3.3.3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 3.3.4 表征结果 |
| 3.3.5 应用结果 |
| 3.4 小结 |
| 4 原位法合成改性菜籽油/季铵盐-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4.2.2 季铵盐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
| 4.2.3 改性菜籽油/季铵盐-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
| 4.2.4 应用试验 |
| 4.2.5 性能检测 |
| 4.2.6 表征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季铵盐改性蒙脱土 |
| 4.3.2 改性菜籽油/季铵盐-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 |
| 4.4 小结 |
| 5 原位法合成改性菜籽油/脂肪酸-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 |
| 5.1 前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5.2.2 脂肪酸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
| 5.2.3 改性菜籽油/脂肪酸-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
| 5.2.4 应用试验 |
| 5.2.5 性能检测 |
| 5.2.6 表征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脂肪酸改性蒙脱土 |
| 5.3.2 改性菜籽油/脂肪酸-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 |
| 5.4 小结 |
| 6 原位法合成改性菜籽油/鞣性离子-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 |
| 6.1 前言 |
| 6.2 实验部分 |
| 6.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6.2.2 鞣性离子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
| 6.2.3 改性菜籽油/鞣性离子-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
| 6.2.4 应用试验 |
| 6.2.5 性能检测 |
| 6.2.6 表征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鞣性离子改性蒙脱土 |
| 6.3.2 改性菜籽油/鞣性离子-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 |
| 6.4 小结 |
| 7 原位法合成改性菜籽油/硅烷偶联剂-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研究 |
| 7.1 前言 |
| 7.2 实验部分 |
| 7.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7.2.2 硅烷偶联剂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
| 7.2.3 改性菜籽油/硅烷偶联剂-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
| 7.2.4 应用试验 |
| 7.2.5 性能检测 |
| 7.2.6 表征 |
| 7.3 结果与讨论 |
| 7.3.1 硅烷偶联剂改性蒙脱土 |
| 7.3.2 改性菜籽油/硅烷偶联剂-蒙脱土纳米复合加脂剂 |
| 7.4 小结 |
| 8 改性菜籽油加脂剂复配制备复合加脂剂及其产业化 |
| 8.1 前言 |
| 8.2 实验部分 |
| 8.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8.2.2 改性菜籽油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
| 8.3 性能检测 |
| 8.3.1 外观 |
| 8.3.2 乳化稳定性及乳化能力的测试 |
| 8.3.3 加脂剂乳液表面张力的测试 |
| 8.3.4 加脂剂离心稳定性的测试 |
| 8.3.5 Nano-ZS 动态激光光散射的测试 |
| 8.3.6 加脂剂的应用试验 |
| 8.4 结果与讨论 |
| 8.4.1 复合加脂剂的制备 |
| 8.4.2 复合加脂剂乳液粒径 |
| 8.4.3 Zeta 电位 |
| 8.4.4 应用结果与分析 |
| 8.4.5 复合加脂剂产业化工艺的调整 |
| 8.5 小结 |
| 9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