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进文[1](2021)在《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聚落为核心、以农田为基底的环境综合体,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空间营建智慧,保护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植物种植是乡村景观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生活生产、乡土文化、庭院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城市化手法越来越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保护与传承创新面临挑战。本文以西安平原地区典型乡村景观传统特色和建设现状分析入手,针对植物种植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趋于同类化且不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等问题,探究一种既能留住“乡愁”延续乡村景观地域特征,又能适应现代乡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方法。首先,提出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乡村空间肌理的空间尺度、形态、界面以及功能属性。基于共同缔造理念,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和流程。其次,通过分析乡村的空间肌理构成要素的类型、各空间肌理要素的空间尺度、界面构成、功能属性以及各空间肌理要素中植物景观的分布特征、功能作用、植物与空间肌理的关系,归纳总结西安平原型乡村典型空间肌理的特征以及各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类型及分布方式,提出了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包括乡村街巷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建筑庭院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公共空间节点植物种植设计、农田林网植物种植设计模式。最后,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凿齿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实践研究对象,开展村庄现代生活环境需求与村庄植物种植设计之间关系的访谈调查,实践西安平原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孟繁祎[2](2021)在《冀北地区人工草花群落初步构建》文中指出人工草花群落是通过多种草花混播建立的模拟自然并富于景观效果的一种花卉组合形式,具有低维护、观赏性高,可持续性强等优点。国内人工草花群落研究起步较晚,关于适合冀北地区的人工草花群落研究更是少有报道。本论文通过对冀北地区自然草花群落的植物组成、植株数量、高度、花朵数量、盖度、物候期等方面的调查,选择出适合冀北地区生长的草花种类;对收集的有潜力的草花种子及选取的部分商品草花种子的发芽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生活型、混播密度、混合比例进行人工草花群落的构建,对各草花群落的生长指标和观赏期进行调查,最终选出了适宜冀北地区的人工草花组合。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调查过程中共记录植物38科172种及变种,林下草花群落样方中植物种类平均为7种,阳坡草甸样方中植物种类平均为12种;禾草类植物在自然草花群落中起到背景和骨架的作用,包含禾草类植物的样方占全部样方的89%;总结了7个能够代表当地特色的自然草花群落,选出了10种可供人工草花群落营建的花卉种类;收集了蓝花棘豆、红花岩黄耆等10种乡土草花种子作为构建人工草花群落的备选种子。2.通过野外采集和选取商业花卉,初选出32种草花种子,32种草花的种子中蓝花棘豆、百脉根、紫松果菊等植物发芽率极低,种子存在不同程度的休眠;草原松果菊、蓝花棘豆、青绿薹草、水杨梅等部分种子经过自然越冬后发芽率有大幅度提升;蓝花棘豆种子在浸种温度80℃,浸种时间5分钟的条件下,发芽率能得到明显提升,最高发芽率可达97%;筛选出蓝花棘豆、高山刺芹、宿根亚麻等23种植物进行人工草花群落的构建。3.通过实际播种,最终选出了2种适合张家口地区种植的人工草花群落组合类型,分别为:植物生长高度较低,花色以蓝紫色为主的C组合,包含鼠尾草、神香草、宿根亚麻等7种植物;植物生长高度为中等高度,花色以蓝紫色为主的E组合,包含高山刺芹、神香草、黑心菊、紫羊茅等9种植物。挑选出了1种适合北京地区种植的人工草花群落组合类型,植物生长高度为中等高度,花色以蓝紫色为主的E组合。最终挑选出的组合均具有观赏期长,各植物盖度均衡,群落稳定性强等优点。
钟颖颖,廖易,陆顺教,李崇晖,李克烈,宁云芬[3](2020)在《矮化剂作用机制及其在观赏植物上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文章叙述了矮化剂的作用机制及分类,分析了矮化剂对观赏植物株高、抗逆性、开花指标及内源激素的影响,对矮化剂施用方法、作用效果与持续性进行总结,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矮化剂在观赏植物的研究不够全面,在矮化剂应用阶段、污染残留问题及矮化机理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为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合理地使用矮化剂,应继续加强矮化剂的各方面研究,使之广泛应用于有矮化需求的观赏植物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调控符合市场需求的植物株形,促进该类观赏植物产业化发展。
张中玮[4](2019)在《生长调节剂对映山红花期与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是一种着名木本观赏花卉。研究表明对植物施用生长调节剂是切实可行的调控花期方式,因此开展映山红的花期调控和光合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本研究以映山红为试验材料,喷施三种不同浓度或不同次数的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萘乙酸(NAA),浓度梯度分别为500、1000、1500、2000和2500mg L-1(次数固定为3次),次数梯度分别为1次、2次和3次(浓度固定为1500mg·L-1),处理后观察其花期变化。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映山红的光合日变化与光响应曲线,对其进行分析。试验表明:在不同浓度处理下,三种生长调节剂对花期的提前作用均有浓度峰值,IAA为2000mg·L-1,GA3为2000mg L-1,NAA为 1500mg·L-1,分别能提前4.4d、7.8d和2.8d,其中2000mg·L-1浓度的GA3处理效果最好,花期各个阶段都相应提早,并且未改变开花期的时长。另一方面,在试验所选浓度范围内,IAA和GA3均没有体现出对映山红花期延迟的特性,而2500mg·L-1浓度的NAA处理后,花期较对照组有了明显的延迟,为4.6d,并且花期各阶段都相应缩短。在不同次数处理下,IAA喷施1次、GA3喷施3次和NAA喷施3次,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喷施1次IAA的效果最好,初花期提前了 3.8d,且开花期的时长没有发生明显缩短。在对比喷施次数对花期造成的影响方面,三种生长调节剂的处理结果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在后续的探究中,可以从改进喷洒次数、喷洒时间和喷洒浓度等三个维度进行进一步探索。在光合日变化方面,高浓度的IAA与GA3均能使映山红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着提高,NAA浓度为2500mg·L-1时则相反,产生了抑制作用;三种生长调节剂对映山红气孔导度与胞间C02浓度的影响较不显着,其中高浓度IAA与GA3处理能使映山红在早晨时的气孔导度达到一个较高值,并且会使植株在傍晚时保持一个较高的胞间C02浓度水平;生长调节剂未能明显改变映山红的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率的变化未呈现出明显趋势性。与光合日变化相似的是,在光响应曲线方面,高浓度的IAA和GA3有助于映山红提升适应弱光的能力,而2500mg·L-1浓度的NAA会抑制光合作用,其余浓度NAA的作用不明显。
张山山,陈思雨,王艺,贾忠奎,马履一,桑子阳,朱仲龙[5](2019)在《整形素对红花玉兰娇红2号苗木的矮化效应》文中提出为研究红花玉兰矮化栽培技术,以湖北大田的娇红2号为材料,嫁接后第1年6月初喷施整形素(0、50、100、200、300 mg·L-1),第2年6月初对喷药苗木剪去1/4株高,比较了不同处理对红花玉兰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整形素在喷施当年明显抑制了苗木高生长和粗生长,并促进侧枝抽发。最佳质量浓度200 mg·L-1处理下,苗木株高降低48.1%,茎粗减少28.4%,高茎比缩小28.3%,一级和二级枝数密度分别增加14.9%和33.3%。整形素对高生长的抑制时效为2~4个月,第2年需追加矮化措施。第2年6月初修剪1/4株高对整形素诱导的矮化冠型结构起到固持作用,使喷药苗木高茎比减小,茎粗、枝长密度、一级和二级枝数密度增大;根据主成分得分的权重综合排序,确定第1年喷施200 mg·L-1整形素、第2年修剪1/4株高的矮化效果最好,株高仅103.5 cm,为对照的50.8%,枝长密度、一级枝数密度和二级枝数密度分别为对照的1.3倍、1.4倍和5.3倍;建议将大田矮化苗移栽至盆器,或选盆栽苗进行矮化栽培。
李谦,刘益荣[6](2016)在《金光菊种子萌发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为促进金光菊在成都地区的高效栽培和推广应用,以金光菊种子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植物激素处理、温水浸种、温度和光照条件对金光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3种激素处理中,200mg·L-1 GA3浸种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62.4%和57.4%;50℃温水处理24h金光菊种子发芽效果最好,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到64.2%和59.6%,显着高于对照;金光菊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金光菊种子是一种需光种子,全光照条件下进行催芽处理,金光菊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达到了最高值,且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
王海玲,刘凤华,刘涛,王新亮,李延升[7](2016)在《黑心金光菊花部形态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对黑心金光菊(Rudbeckia hirta L.)花部形态变异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黑心金光菊花部形态性状具有较大程度的变异,其中舌状小花内侧颜色数、花序直径、舌状小花类型数、花心直径、舌状小花长、舌状小花宽、舌状小花长宽比、头状花序类型、舌状小花类型、舌状小花基部朝向(单瓣)、舌状小花边缘卷曲、舌状小花纵向姿态、内侧主要颜色、外侧与内侧颜色比较、分布位置、分布形式等不同性状在不同材料之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多样性,而仅有舌状小花数、舌状小花内轮纵向姿态和次要颜色的变异系数较低。舌状小花龙骨数、舌状小花上表面质地、舌状小花花瓣最宽处横切面形状、舌状小花顶端形状无变异;(2)花部形态变异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表明选取的性状之间变异的相对独立性;(3)通过Q聚类分析将所选变异植株分为A、B、C、D等4类。
潘秀雅[8](2016)在《城郊小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以天水市藉河流域花牛镇苹果种植园为例》文中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长期的水土流失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水土保持的视角进行农业景观美化,达到水土保持治理的同时满足生态功能、经济发展及景观游憩的需求,是未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治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在水土保持治理及景观美学的研究基础上,在水土保持治理中融入生态农业景观设计的理念,提出城郊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下农业景观设计,探索了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型农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分析天水市藉河流域花牛苹果种植园现场环境及区域农业景观结构,以良好的水土保持治理环境为依托,以果园观光旅游为特色,进行城郊水土保持农业景观规划,得出了城郊小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景观的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方案,将该农业园区分为入口管理服务区、商贸中心区、水土保持科教区、生态果园游乐体验区、登山览胜区、生态果园培育区及田园风光游览区七大区域,从总体上统筹规划农业园区功能布局及发展方向。根据研究区地形及植被现状,合理布置农业园景点。因地制宜对入口管理区、水土保持科教区等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在合理布设的前提下进行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景观提升设计,通过微地形改造、蓄水保土及软景硬景相结合的措施,分别对坡面景观、边坡防护及流域沟道治理景观进行详细设计,并从水土保持植被措施方面进行进行水土保持林区、经果林区、田园风光区及道路植物群落优化设计,选择抗性强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土保持植物、林果植物及农作物,对坡面、地边田埂及沟道进行植物配置,经果林下间植套种蔬菜花卉,利用植物的生态性和观赏性功能,使农业园整体景观得以优化,从而进一步发展生态景观及生态旅游等功能。黄土高原区农业景观设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通过对该区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的农业景观设计,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永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方案,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农业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郊农业生态园。
马迎春,薄伟[9](2014)在《金光菊“金色风暴”种子萌芽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以金光菊"金色风暴"种子为试验材料,了解温度、光照以及赤霉素等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找到提高种子萌芽率的有效方法,为其播种繁殖及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金光菊"金色风暴"种子灰黑色,长圆形,种子无毛,稍有4棱,长约56 mm,顶端渐尖,种子千粒重(0.980±0.045)g;全光照处理、萌芽温度选择25℃有利于金光菊"金色风暴"种子萌芽,且幼苗长势较好,但全光照处理后根部发育较弱,200 mg·L-1赤霉素浸泡处理24 h金光菊"金色风暴"种子萌芽率最高,达到65.3%。
张华丽[10](2013)在《金光菊属植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金光菊属的特性、分类、光周期特性研究、体细胞杂交研究、细胞学研究及品种培育成果、种子生产进行了综述,并对金光菊属植物的园林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时代背景:我国乡村建设发展中的矛盾 |
| 1.1.2 政策背景: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带来新的机遇 |
| 1.1.3 实践背景: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缺乏恰当的方法 |
| 1.1.4 对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问题的反思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
| 1.2.2 村民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
| 1.2.3 乡村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
| 1.2.4 乡村空间肌理相关研究 |
| 1.2.5 研究评述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 |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方法 |
| 1.5.3 研究框架 |
| 2.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
| 2.1 相关概念 |
| 2.1.1 乡村 |
| 2.1.2 乡村景观 |
| 2.1.3 乡村植物景观 |
| 2.1.4 乡村空间肌理 |
| 2.1.5 地域性景观 |
| 2.1.6 共同缔造 |
| 2.2 乡村空间肌理 |
| 2.2.1 乡村空间肌理的特征 |
| 2.2.2 乡村空间肌理的构成 |
| 2.2.3 空间肌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
| 2.3 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村民参与的关系 |
| 2.3.1 乡村植物景观的功能 |
| 2.3.2 乡村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的关系 |
| 2.3.3 植物景观与村民参与的关系 |
| 2.3.4 植物景观营造原理 |
| 2.4 本章小结 |
| 3.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特征 |
| 3.1 西安平原型典型乡村案例选取与调研 |
| 3.2 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整体形态分布及构成要素 |
| 3.3 棋盘状街巷空间肌理 |
| 3.3.1 街巷形态分布 |
| 3.3.2 街巷尺度、界面及植物分布 |
| 3.3.3 植物与街巷空间肌理的关系 |
| 3.4 庭院集合的空间基底 |
| 3.4.1 庭院集合分布 |
| 3.4.2 庭院单元尺度与布局分析 |
| 3.4.3 植物与庭院集合基底的关系 |
| 3.5 村口、庙宇、涝池、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节点 |
| 3.5.1 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类型 |
| 3.5.2 空间节点的形态与功能 |
| 3.5.3 植物与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关系 |
| 3.6 田垄、河渠、机耕路等构成农田网状空间肌理 |
| 3.6.1 农田网状空间肌理特征 |
| 3.6.2 机耕路林带 |
| 3.6.3 河渠林带 |
| 3.6.4 村旁林带 |
| 3.6.5 植物与农田空间肌理的关系 |
| 3.7 本章小结 |
| 4.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策略 |
| 4.1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
| 4.1.1 规划目标 |
| 4.1.2 规划原则 |
| 4.2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思路 |
| 4.2.1 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空间肌理特征 |
| 4.2.2 共同缔造理念——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 4.3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内容 |
| 4.3.1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 |
| 4.3.2 植物种类规划 |
| 4.3.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
| 4.3.4 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
| 4.4 本章小结 |
| 5.西安平原型乡村各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种植设计模式 |
| 5.1 街巷空间植物景观 |
| 5.1.1 入村道路 |
| 5.1.2 主要交通道路 |
| 5.1.3 宅间道路 |
| 5.1.4 巷道 |
| 5.2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 |
| 5.2.1 闲置宅院植物景观设计 |
| 5.2.2 硬化面积较大的庭院 |
| 5.2.3 绿化面积充足的庭院 |
| 5.3 公共空间节点植物景观设计 |
| 5.3.1 村口 |
| 5.3.2 涝池 |
| 5.3.3 寺庙 |
| 5.3.4 休闲活动广场 |
| 5.3.5 连接型节点 |
| 5.3.6 微节点 |
| 5.4 农田林网植物景观设计 |
| 5.4.1 机耕路林带 |
| 5.4.2 河渠绿化 |
| 5.4.3 村旁林带 |
| 5.5 本章小结 |
| 6.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
| 6.1 凿齿村概况 |
| 6.1.1 凿齿村基本情况 |
| 6.1.2 上位规划 |
| 6.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
| 6.2.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
| 6.2.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各阶段具体内容 |
| 6.3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植物景观现状及村民意愿分析 |
| 6.3.1 凿齿村植物景观现状 |
| 6.3.2 村民主体意愿调查 |
| 6.4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
| 6.4.1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
| 6.4.2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
| 6.4.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
| 6.4.4 植物景观空间及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
| 6.5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要素的植物景观设计 |
| 6.5.1 凿齿村植物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
| 6.5.2 街巷道路 |
| 6.5.3 公共空间节点 |
| 6.5.4 住宅庭院 |
| 6.5.5 农田空间肌理 |
| 6.6 本章小结 |
| 7.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不足与展望 |
| 7.2.1 研究不足 |
| 7.2.2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图表目录 |
| 附录1 西安乡村常用植物 |
| 附录2 乡村村民问卷调查样表 |
| 附录3 乡村干部调查问卷 |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进展 |
| 1.2.1 国内人工草花群落发展现状 |
| 1.2.2 国外人工草花群落发展过程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自然草花群落调查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自然草花群落物种构成 |
| 2.2.2 自然草花群落垂直结构特征 |
| 2.2.3 人工草花群落构建可借鉴的自然草花群落 |
| 2.2.4 当地草花种子收集 |
| 第3章 人工草花群落植物种类的筛选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备用草花种子发芽率测定 |
| 3.1.2 不同处理对部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备用草花种子的发芽率 |
| 3.2.2 不同处理对部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 第4章 人工草花群落构建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人工草花群落构建材料 |
| 4.1.2 调查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张家口地区人工草花群落构建 |
| 4.2.2 北京地区人工草花群落构建 |
| 4.2.3 小结 |
| 第5章 讨论与展望 |
| 5.1 讨论 |
| 5.1.1 备用草花种子发芽率 |
| 5.1.2 人工草花群落植物种类的选择 |
| 5.1.3 人工草花群落的构建 |
| 5.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矮化剂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
| 1.1 矮化剂的作用机制 |
| 1.2 矮化剂的分类 |
| 1.2.1 抑制内根-贝壳杉烯的合成 |
| 1.2.2 抑制内根-贝壳杉烯酸的合成 |
| 2 矮化剂在观赏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
| 2.1 矮化剂在调节观赏植物株高上的研究进展 |
| 2.2 矮化剂在调节观赏植物抗逆性上的研究进展 |
| 2.3 矮化剂在调节观赏植物开花上的研究进展 |
| 2.4 施用矮化剂对内源激素影响上的研究进展 |
| 3 矮化剂的施用和作用效果 |
| 3.1 矮化剂的施用方法 |
| 3.2 矮化剂的作用效果对比 |
| 3.3 不同矮化剂效果的持续性 |
| 4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4.1 矮化剂在观赏植物上研究不够全面 |
| 4.2 矮化剂施用的最佳时期和药效持续性缺少研究 |
| 4.3 矮化剂的残留问题尚未重视 |
| 4.4 施用矮化剂后的形态解剖学缺少研究 |
| 4.5 矮化剂的分子机理方面研究较为欠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杜鹃花研究概况 |
| 1.1.1 杜鹃花的资源与分布 |
| 1.1.2 映山红的生物学特性 |
| 1.1.3 映山红的生长开花习性 |
| 1.1.4 映山红的观赏应用价值 |
| 1.2 杜鹃花花期调控机理 |
| 1.2.1 开花生理与花期调控 |
| 1.2.2 应用栽培技术措施调控花期 |
| 1.2.3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花期 |
| 1.3 生长调节剂对杜鹃光合特性的影响 |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5 研究内容 |
| 1.5.1 生长调节剂对映山红花期的影响 |
| 1.5.2 生长调节剂对映山红光合特性的影响 |
| 2 生长调节剂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对映山红花期的影响 |
| 2.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地概况 |
| 2.1.2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3 花期观察与记录方法 |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不同浓度IAA处理对映山红花期各阶段的影响 |
| 2.5.2 不同浓度GA_3处理对映山红花期各阶段的影响 |
| 2.5.3 不同浓度NAA处理对映山红花期各阶段的影响 |
| 2.5.4 小结 |
| 2.6 讨论 |
| 2.6.1 喷施不同浓度IAA对映山红花期的影响 |
| 2.6.2 喷施不同浓度GA3对映山红花期的影响 |
| 2.6.3 喷施不同浓度NAA对映山红花期的影响 |
| 2.7 结论 |
| 3 生长调节剂在不同次数处理下对映山红花期的影响 |
| 3.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
| 3.1.1 试验地概况 |
| 3.1.2 试验材料 |
| 3.2 试验设计 |
| 3.3 花期观察与记录方法 |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 3.5 结果与分析 |
| 3.5.1 不同次数IAA处理对映山红各阶段花期的影响 |
| 3.5.2 不同次数GA_3处理对映山红各阶段花期的影响 |
| 3.5.3 不同次数NAA处理对映山红各阶段花期的影响 |
| 3.5.4 小结 |
| 3.6 讨论 |
| 3.6.1 喷施不同次数IAA对映山红花期的影响 |
| 3.6.2 喷施不同次数GA_3对映山红花期的影响 |
| 3.6.3 喷施不同次数NAA对映山红花期的影响 |
| 3.6.4 试验优化探讨 |
| 3.7 结论 |
| 4 生长调节剂对映山红光合特性的影响 |
| 4.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
| 4.1.1 试验地概况 |
| 4.1.2 试验材料 |
| 4.2 试验设计 |
| 4.3 测量指标与方法 |
| 4.3.1 光合日变化 |
| 4.3.2 光合-光响应曲线 |
| 4.4 数据分析方法 |
| 4.5 结果与分析 |
| 4.5.1 生长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规律 |
| 4.5.2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映山红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 4.5.3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映山红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 4.6 讨论 |
| 4.6.1 喷施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映山红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 4.6.2 喷施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映山红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 4.6.3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映山红光合特性与花期影响的相关性 |
| 4.7 结论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试验相关图片) |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试验地概况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供试材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4 数据统计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整形素对红花玉兰娇红2号苗木粗生长和高生长的影响 |
| 3.2 不同处理对第二生长季末红花玉兰娇红2号苗木形态的影响 |
| 3.2.1 施用整形素对第二生长季末娇红2号苗木形态的影响 |
| 3.2.2 整形素与修剪结合处理对第二生长季末娇红2号苗木形态的影响 |
| 3.2.3 不同处理下第二生长季末苗木形态的综合评价 |
| 4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植物激素处理 |
| 1.3.2 温水浸种处理 |
| 1.3.3 不同温度处理 |
| 1.3.4 不同光照条件处理 |
| 1.4 项目测定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外源激素对金光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2 温水浸种对金光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3 温度对金光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4 光照对金光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区概况与材料取样 |
| 1.2 表型性状的选取、测量与编码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黑心金光菊花部形态变异感官评定 |
| 2.2 黑心金光菊花部形态性状变异分析 |
| 2.3 黑心金光菊花部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 2.4 黑心金光菊花部形态性状的R型聚类分析 |
| 2.5 黑心金光菊变异花形的Q型聚类分析 |
| 3 讨论 |
| 3.1 黑心金光菊花部形态变异多样性 |
| 3.2 黑心金光菊花部形态变异机理分析 |
| 摘要 |
| Summary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的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 |
| 1.2.1 水土保持治理 |
| 1.2.2 景观农业 |
| 1.2.3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 |
| 1.2.4 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特点 |
| 1.3 研究进展与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
| 1.3.2.1 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发展 |
| 1.3.2.2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 1.3.2.3 景观农业与观光农业的发展 |
| 2 研究技术途径 |
| 2.1 研究内容 |
| 2.2 规划设计方法 |
| 2.3 技术路线 |
| 3 研究区概况 |
| 3.1 自然环境 |
| 3.2 社会经济环境 |
| 3.3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
| 4 天水市花牛镇苹果种植园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
| 4.1 生态农业景观设计要点 |
| 4.2 生态农业园区总体目标与定位 |
| 4.2.1 规划原则 |
| 4.2.2 规划设计定位与理念 |
| 4.3 农业生态景观结构 |
| 4.4 生态农业园区总体布局规划 |
| 4.5 生态农业园详细分区设计 |
| 4.6 生态农业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治理景观 |
| 4.6.1 流域坡面治理景观 |
| 4.6.2 边坡防护景观设计 |
| 4.6.3 流域沟道治理景观设计 |
| 4.6.3.1 沟头治理景观 |
| 4.6.3.2 沟坡治理景观 |
| 4.6.3.3 沟谷治理景观 |
| 4.7 水土保持治理植物措施景观优化设计 |
| 4.7.1 水土保持植物景观功能 |
| 4.7.2 植被景观现状 |
| 4.7.3 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 4.7.4 不同类型植物景观设计 |
| 4.7.4.1 水土保持林区植物群落设计 |
| 4.7.4.2 经果林区植物群落设计 |
| 4.7.4.3 农田景观区植物群落设计 |
| 4.7.4.4 道路景观区植物群落设计 |
| 4.8 水土保持治理径流调控 |
| 5 结论与讨论 |
| 5.1 结论 |
| 5.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 附录 2:设计图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天水市花牛镇苹果种植园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千粒重的测定 |
| 1.2.2 光照条件对种子萌芽影响的测定 |
| 1.2.3 温度条件对种子萌芽影响的测定 |
| 1.2.4 赤霉素浸种时间对种子萌芽影响的测定 |
| 1.2.5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种子萌芽影响的测定 |
| 1.3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金光菊“金色风暴”种子的形态 |
| 2.2 光照条件对种子萌芽的影响 |
| 2.3 温度条件对种子萌芽的影响 |
| 2.4 不同时间赤霉素浸种对种子萌芽的影响 |
| 2.5 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种子萌芽的影响 |
| 3 讨论与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