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京京[1](2012)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空间分布与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林业的目标正在从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格局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格局转变,与其对相对应的森林资源调查目标也以由传统的林木资源调查向森林多资源调查方向转变和发展。传统抽样方法没有考虑稀少总体明显存在的空间分布差异,容易导致调查成本大幅攀升或估计结果出现偏差。1990年Thompson提出了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在稀疏或群团状分布资源调查中得到应用和关注。在国内关于该技术的研究比较少,如何应用该技术对珍稀植被总体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调查估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间题。另外,在进行森林资源清查时,抽样调查方法技术的选择以及抽样结果直接受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此,把林分空间结构引入森林资源调查法研究中十分必要。本文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样地内分布稀少的海桑和无瓣海桑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两个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得出分布格局的基础上,采用简单随机适应性群团抽样、系统适应性群团抽样、两阶序贯抽样3种方法和3种传统的抽样估计进行模拟抽样研究,分析比较各抽样方法在各抽样设计下的模拟估计结果。以密度估计、密度估计方差和密度方差估计均值、相对效率4种指标作为比较衡量各种抽样精度的主要指标。主要研究结论和新意如下:1、首次将适应性群团抽样应用于我国沿海红树植被研究。2、得出样地内海桑和无瓣海桑的空间格局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得出三种适应性抽样设计方法的抽样方差分别小于传统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二阶抽样设计抽样方差,得出适应性抽样适用于稀少聚集分布的植被调查。3、从抽样效率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各物种的各种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的抽样设计效果。得出系统适应性抽样方差小于简单随机适应性抽样方差,系统适应性抽样优于简单随机适应性的抽样设计,两阶序贯抽样设计优于不分阶抽样设计,得出研究物种的最适样本单元面积。对于海桑和无瓣海桑系统适应性群团抽样单元面积选取25m2(5×5)、两阶序贯抽样20m2(2×10)。
徐兰英[2](2009)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植被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代表植被天然白刺为研究对象,以固定区域数据为基础,进行了适应性群团抽样拟合研究。在适应性群团抽样研究的基础上,将适应性群团抽样与传统抽样技术结合,提出了二阶适应性群团抽样方法。通过图表直观分析和数学理论验证研究适应性标准和初始样本比例的选择和确定,并把估计精度及抽样效率作为抽样设计参数确定的标准,讨论了抽样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另外,由于白刺具有特殊的沙丘分布形态,文中基于分形理论建立描述白刺沙丘周长和面积关系的线性回归方程,利用周长估计了白刺沙丘的面积并进行了适应性群团抽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调整适应性群团抽样设计参数,可以找到符合抽样估计精度和抽样相对效率要求的抽样设计参数。当适应性标准大于等于占位单元平均数时,适应性群团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更有效,并且可以保证估计精度在要求范围内;初始抽样比例越大,总体均值估计值和抽样相对效率越稳定。(2)在该研究区域采用二阶适应性群团抽样,可以达到相应的估计精度,符合其估计理论。(3)基于分形理论建立的白刺沙丘周长和面积的估计模型为y=1.984x-1.157,通过了独立样本检验,模型估计精度为89.8%。在白刺沙丘面积估计值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群团抽样的抽样估计精度大于80%,抽样效率是简单随机抽样的5.56倍。本文为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具有群团分布特点的植被调查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效地将遥感技术与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相结合,具有可行性。
史京京,雷渊才,赵天忠[3](2009)在《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技术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抽样调查是森林资源综合监测调查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本文介绍了抽样理论的发展和国内外森林抽样调查发展过程,论述了森林调查中主要抽样方法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其中包括等概和不等概抽样、基于遥感的抽样、针对稀疏总体分布的抽样调查技术方法,并对这些抽样技术在国内外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概括了抽样调查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抽样技术方法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李建华[4](2008)在《碳汇林的交易机制、监测及成本价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也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京都议定书》的出台和生效给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制定了具体的目标。为了帮助发达国家完成其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制定了三种灵活的减排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进行减排的唯一机制。根据规定,发达国家可以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项目来部分抵消其温室气体减排额度。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人们对于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项目所营造森林名称的迷惑,给出了碳汇林的定义,并对其经营管理目标、经营原则及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进行造林设计时应该尽量使用乡土树种;避免营造纯林,多营造复层林和混交林;进行森林采伐时要尽量避免皆伐作业,利用生态伐的方式;利用模型、模拟决策系统等多种措施避免森林碳汇产生的泄漏问题。(2)对森林碳汇的经济属性及交易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指出森林碳汇具有明确的资产特性,其产权应该分为林地产权、林木产权和碳汇产权。(3)对碳汇林碳贮量的监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碳汇林的监测对象不是以木材为主,而是对其碳贮量的变化进行监测,同时在监测时要考虑到碳汇林的基线问题与泄漏问题等。(4)通过调查获得的样地和生物量资料,建立了杨树的地位指数模型和林分生长模型,建立了杨树的生物量扩展因子模型,并根据森林可认证减排量的交易规则,分析了森林可认证减排量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森林可认证减排量的计算模型。(5)构建了森林可认证减排量成本价格模型,并指出森林可认证减排量成本价格受交易成本、立地条件、造林面积、造林密度等方面的影响,其中交易成本对森林可认证减排量的价格影响比较大,尤其对于造林规模较小的林业碳汇项目可能使其成本价格过高而无法运行;其次造林面积对于森林可认证减排量的价格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在造林面积为2000-4000hm2时,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比较合适。(6)把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于碳汇林的经营,并把碳汇林经营的风险归纳为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资金风险等几种类型,同时讨论了碳汇林风险识别的方法,以及应对碳汇林经营风险的策略等。
刘健,魏利军[5](2001)在《整群抽样在平原绿化调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整群抽样是利用样本对总体进行估计时 ,获得样本的一种方法。在较大范围的林业调查中 ,利用整群抽样统计 ,能够克服其他抽样方法布点工作量较大的缺点 ,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对这种抽样方法进行了介绍 ,并以具体事例说明了整群抽样法的应用方法。
张万斌[6](1990)在《整群抽样在平原绿化调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整群抽样是利用样本对总体进行估计时,获得样水的一种方法。在较大范围的林业调查中,利用整群抽样技术进行抽样统计,可以克服其他抽样方法布点工作量较大的缺点,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对这种抽样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以具体事例说明了该抽样方法的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空间格局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 1.2.3 展望 |
| 1.2.4 空间分布对抽样调查方法技术的影响 |
| 1.3 抽样方法综述 |
| 1.3.1 抽样调查概念 |
| 1.3.2 抽样理论的发展 |
| 1.3.3 森林调查技术发展过程 |
| 1.3.4 森林调查主要抽样方法应用研究现状 |
| 1.3.5 影响抽样效率因素 |
| 1.3.6 应用抽样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2 实验区概况和抽样技术研究方法 |
| 2.1 实验区概况 |
| 2.1.1 区域概况 |
| 2.1.2 实验地概况 |
| 2.1.3 研究树种概况 |
| 2.1.4 数据采集 |
| 2.2 适应性群团抽样调查技术研究方法 |
| 2.2.1 抽样适应性群团抽样效率影响因素 |
| 2.2.2 软件应用 |
| 3 红树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 3.1 物种分布确定的分析方法 |
| 3.1.1 最近邻体分析 |
| 3.1.2 聚集指数 |
| 3.1.3 Ripley's K(d)分析 |
| 3.2 无瓣海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 3.3 海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 3.4 小结 |
| 4 简单随机适应性群团抽样方法研究 |
| 4.1 适应性群团估计原理及公式 |
| 4.1.1 修正的Hansen-Hurwitz(HH)估计 |
| 4.1.2 修正的Horvitz-Thompson(HT)估计 |
| 4.2 模拟实验设计方案 |
| 4.3 模拟研究 |
| 4.3.1 无瓣海桑简单随机适应性抽样 |
| 4.3.2 海桑简单随机适应性抽样 |
| 4.4 小结与讨论 |
| 5 系统适应性群团抽样方法研究 |
| 5.1 基本理论及公式 |
| 5.1.1 修正的Hansen-Hurwitz(HH)估计 |
| 5.1.2 修正的Horvitz-Thompson(HT)估计 |
| 5.2 模拟实验设计方案 |
| 5.3 模拟研究 |
| 5.3.1 无瓣海桑系统适应性抽样 |
| 5.3.2 海桑系统适应性抽样 |
| 5.4 小结与讨论 |
| 6 两阶序贯抽样方法研究 |
| 6.1 基本理论 |
| 6.1.1 估计原理 |
| 6.1.2 估计公式 |
| 6.2 模拟实验设计 |
| 6.3 模拟研究 |
| 6.3.1 无瓣海桑两阶序贯抽样 |
| 6.3.2 海桑两阶序贯抽样 |
| 6.4 小结与讨论 |
| 7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1.1 结论 |
| 7.1.2 讨论 |
| 7.1.3 创新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或引言) |
| 1.2 传统抽样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3 适应性群团抽样技术的研究概况 |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4.1 课题来源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研究意义 |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采集 |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 2.1.1 乌兰布和沙漠自然地理及气候概况 |
| 2.1.2 主要植被分布 |
| 2.2 数据的采集 |
| 2.2.1 试验样地设置 |
| 2.2.2 遥感航片的拍摄 |
| 2.2.3 植被调查 |
| 2.3 调查精度及质量监督 |
| 3 数据整理 |
| 3.1 地面实测数据的整理 |
|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3.1.2 地面实测数据预处理 |
| 3.2 遥感数据的整理 |
| 3.2.1 航片的几何校正处理 |
| 3.3 影像图制作 |
| 3.3.1 遥感数据的提取 |
| 4 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
| 4.1 传统抽样技术理论 |
| 4.1.1 简单随机抽样理论 |
| 4.1.2 群团抽样理论 |
| 4.1.3 适应性群团抽样理论 |
| 4.1.4 抽样精度与抽样效率 |
| 4.1.5 适应性群团抽样研究的辅助软件分析 |
| 4.2 研究区抽样方法的选择 |
| 4.2.1 适应性群团抽样理论的特点 |
| 4.2.2 研究区适应性群团抽样数据分析 |
| 4.3 研究方法 |
| 4.3.1 研究方法的制定 |
| 4.3.2 技术路线的确定 |
| 5 抽样方法的研究分析 |
| 5.1 适应性群团抽样方法的条件分析 |
| 5.1.1 适应性标准(Crit)的选择 |
| 5.1.2 初始样本比例的确定 |
| 5.1.3 试验次数(r)的确定 |
| 5.2 研究区适应性群团抽样方法的使用分析 |
| 5.2.1 一阶适应性群团抽样方法的分析 |
| 5.2.2 二阶适应性群团抽样方法的分析 |
| 5.3 适应性抽样在遥感数据中的应用 |
| 5.3.1 分形理论 |
| 5.3.2 模型的拟合和检验 |
| 5.3.3 基于分形理论下的适应性群团抽样研究 |
| 结论与讨论 |
| 结论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1 抽样理论及其在森林调查过程中的发展 |
| 1.1 抽样理论的发展 |
| 1.2 森林调查技术发展过程 |
| 2 森林调查主要抽样方法应用研究现状 |
| 2.1 等概抽样 |
| 2.1.1 简单随机抽样 |
| 2.1.2 系统抽样 |
| 2.1.3 分层抽样 |
| 2.1.4 整群抽样 (群团抽样) |
| 2.2 不等概抽样 |
| 2.3 基于遥感的抽样调查 |
| 2.4 针对稀疏总体分布的抽样方法 |
| 2.4.1 适应性群团抽样方法 (ACS) |
| 2.4.2 其他抽样方法 |
| 3 抽样方法研究展望及存在的问题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国际背景 |
| 1.1.1.1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危害严重 |
| 1.1.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签署 |
| 1.1.1.3 《京都议定书》之后的进展及与森林碳汇有关的主要谈判进程 |
| 1.1.2 国内背景 |
| 1.1.2.1 生态环境脆弱,林业发展任重道远 |
| 1.1.2.2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及面临的国际压力 |
| 1.2 国内外森林碳汇的研究进展及实施状况 |
| 1.2.1 国内外森林碳汇测量的研究进展 |
| 1.2.2 促进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研究进展 |
| 1.2.3 国内外森林碳汇项目的实施状况 |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碳汇林的概念及经营管理研究 |
| 2.1 碳汇林形成的理论基础 |
| 2.1.1 森林碳汇的基本概念 |
| 2.1.2 森林碳汇的固碳形式分析 |
| 2.1.3 关于林业发展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 |
| 2.1.4 清洁发展机制的形成及与林业有关的基本术语 |
| 2.2 碳汇林的定义研究 |
| 2.3 碳汇林的经营管理研究 |
| 2.3.1 碳汇林经营的目标 |
| 2.3.2 碳汇林的经营原则 |
| 2.3.3 碳汇林经营的技术要点 |
| 2.4 碳汇林经营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影响 |
| 2.4.1 碳汇林的经营对我国政策的影响 |
| 2.4.2 碳汇林的经营对我国营林技术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森林碳汇市场的形成及交易机制的研究 |
| 3.1 森林碳汇的经济属性研究 |
| 3.1.1 森林碳汇的物品属性 |
| 3.1.2 森林碳汇的资产特性 |
| 3.1.3 森林碳汇的产权特性 |
| 3.2 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要素研究 |
| 3.2.1 碳汇交易购买者 |
| 3.2.2 碳汇交易供给者 |
| 3.2.3 碳汇交易第三方 |
| 3.3 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过程回顾 |
| 3.4 森林碳汇市场的交易机制研究 |
| 3.4.1 林业碳汇交易的国际规则 |
| 3.4.1.1 林业碳汇交易的国家资格要求 |
| 3.4.1.2 林业碳汇交易的项目合格性要求 |
| 3.4.2 森林碳汇交易机制的实施程序 |
| 3.4.2.1 与森林碳汇项目实施有关的机构 |
| 3.4.2.2 森林碳汇项目的实施周期 |
| 3.4.3 与森林碳汇交易机制有关的定义分析 |
| 3.4.3.1 碳汇林的基线问题分析 |
| 3.4.3.2 碳汇林的额外性问题分析 |
| 3.4.3.3 碳汇林的边界与泄露问题分析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碳汇林碳贮量的监测方法 |
| 4.1 碳库的定义与选择 |
| 4.1.1 碳库的定义 |
| 4.1.2 碳库的选择 |
| 4.2 森林碳贮量的监测方法 |
| 4.2.1 森林碳汇监测活动的抽样设计 |
| 4.2.1.1 抽样设计 |
| 4.2.1.2 样地的设置 |
| 4.2.1.3 样地形状与大小 |
| 4.2.1.4 样地的数量 |
| 4.2.1.5 监测的频率 |
| 4.2.2 森林各碳库碳贮量的监测方法 |
| 4.2.2.1 碳汇林项目边界的确定 |
| 4.2.2.2 样地的分布与调整 |
| 4.2.2.3 碳汇林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 4.2.2.4 碳汇林土壤碳库的碳贮量监测 |
| 4.3 碳汇林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 |
| 4.3.1 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
| 4.3.2 生物量的丢失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
| 4.3.3 生物量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
| 4.3.4 施用氮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
| 4.3.5 碳汇林经营中间种灌木或作物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
| 4.4 碳汇林营造前的基线净温室气体汇清除的估算 |
| 4.5 碳汇林实际净温室气体汇清除的监测 |
| 4.6 泄露的预测 |
| 4.7 碳汇林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的预测 |
| 4.8 小结 |
| 第五章 研究区森林可认证减排量的计量分析 |
| 5.1 研究区概况 |
| 5.1.1 地理位置 |
| 5.1.2 气候特点 |
| 5.1.3 水资源 |
| 5.1.4 土壤植被特点 |
| 5.2 实验数据的收集 |
| 5.3 立地指数模型的建立 |
| 5.3.1 模型建立方法 |
| 5.3.2 林分优势高与林分年龄的变化关系 |
| 5.3.3 林分立地指数导向曲线 |
| 5.3.4 基准年龄及级距的确定 |
| 5.3.5 立地指数表的形成 |
| 5.4 杨树人工林林分生长模型的建立 |
| 5.4.1 影响林分生长模型的主要因子 |
| 5.4.2 样地数据的整理 |
| 5.4.3 杨树林分生长模型的拟合 |
| 5.4.4 杨树数量成熟龄的确定 |
| 5.5 杨树生物量的估算方法 |
| 5.5.1 林分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的建立 |
| 5.5.2 生物量扩展因子与林分测树因子的关系 |
| 5.5.3 树根生物量与地上部分生物量之比(RSR)与测树因子的关系 |
| 5.5.4 碳汇林生物量的估算 |
| 5.5.5 模型的检验 |
| 5.6 森林可认证减排量的计算方法 |
| 5.6.1 杨树林分碳贮量生长图的制作 |
| 5.6.2 杨树临时可认证减排量的计量方法分析 |
| 5.6.3 杨树长期可认证减排量的计量方法分析 |
| 5.6.4 轮伐期对可认证减排量的影响 |
| 5.7 小结 |
| 第六章 中国森林碳汇的成本价格研究 |
| 6.1 模型构建的总体设想 |
| 6.2 森林碳汇减排成本模型的研究 |
| 6.2.1 森林可认证减排量的计量方法选择 |
| 6.2.2 到期可认证减排量的计量规则 |
| 6.2.3 森林可认证减排量的计量 |
| 6.2.4 关于基线与泄露的考虑 |
| 6.2.5 森林碳汇收益的估算 |
| 6.2.6 森林碳汇减排成本模型 |
| 6.3 模型构建的参数分析 |
| 6.3.1 土地的机会成本 |
| 6.3.2 森林碳汇的交易成本 |
| 6.3.2.1 交易成本的概念 |
| 6.3.2.2 森林碳汇交易成本的构成 |
| 6.3.3 营林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 |
| 6.3.4 森林可认证减排量 |
| 6.4 结果和讨论 |
| 6.4.1 森林碳汇减排成本受立地条件的影响 |
| 6.4.2 森林碳汇减排成本受交易成本的影响 |
| 6.4.3 森林碳汇减排成本受造林面积的影响 |
| 6.4.4 森林碳汇减排成本受造林密度的影响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碳汇林经营的风险研究 |
| 7.1 风险的定义及风险管理 |
| 7.1.1 风险的定义 |
| 7.1.2 风险管理 |
| 7.2 碳汇林经营的主要风险类型研究 |
| 7.2.1 碳汇林经营的自然环境风险 |
| 7.2.2 碳汇林经营的政策风险 |
| 7.2.3 碳汇林经营的技术风险 |
| 7.2.4 碳汇林经营的市场风险 |
| 7.2.5 碳汇林经营的资金风险 |
| 7.2.6 其它风险 |
| 7.3 碳汇林经营的风险识别研究 |
| 7.3.1 碳汇林经营风险识别的途径 |
| 7.3.2 碳汇林经营风险识别的方法 |
| 7.4 碳汇林经营风险的应对策略 |
| 7.4.1 建立风险研究机构,加强信息服务 |
| 7.4.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
| 7.4.3 利用森林保险,减少碳汇林经营的风险 |
| 7.4.4 利用多种经营模式,应对碳汇林经营风险 |
| 7.4.5 其它风险管理措施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 |
| 8.1 基本的研究结论 |
|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详细摘要 |
| 1 整群抽样技术简介 |
| 2 整群抽样法的应用 |
| 2.1 划分群体、抽样 |
| 2.2 样群调查 |
| 2.3 计算 |
| 3 使用整群抽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