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帆[1](2020)在《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冷静地观看我们的城市,不难发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急于追赶变化,急于以旧貌换新颜,摒弃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出现大量城市千城一面的结果,也反映出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独有文化的自信,城市内在活力表现出不足,而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了解此地域在过去的城市发展中有何特征。对所在地域范围内历史城池的研究是了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城池遗址不仅是宝贵的地域文化遗产,其所建更能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同时,包头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汇聚,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这里历史上造就了秦汉时代河套文化的辉煌,隋唐时期形成了游牧民族文化交融多元文化,清至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着名水旱码头,建国后的第一批重点规划城市,在这块土地上存在过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民族文化的八十多座历史城池。因包头地域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历史城池建设发展也极不稳定,各阶段城市建设各具特点,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本文以“包头现有行政区范围”为研究域,通过大量的史料文献的整理,根据朝代变革历时性的不同,将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发展分为早期(战国至北魏)、中期(隋唐至明清)、晚期(清末至建国)三个阶段,梳理出战国至建国以前(公元前301-1949年)各历代王朝建于包头地域有确定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城池51座,并绘制其城池的平面示意图。其次,从城池的空间布局切入,利用空间图解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序列+结构”的方式,研究战国、秦、汉、北魏、唐、辽、金、元、明、清、清末至建国前等11个时间节点下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的总体分布、选址布局、风貌偏好、规模变化以及环境演变等特征。包头地域历史城池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建设多选水系地域,且城池在平原开阔台地更易发展;城池规模变化分为县一级城池、“陪都”城池和小城三个等级,其中小城以筑于长城沿线的军事障城为主;城池形态受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共同影响城市形制呈现多种形式,主要有规则多边形垣形,如矩形城池;不规整多边形城垣,如梯形城池及不规则城垣;其次因不同社会属性影响,城池的功能形制可分为,以防御为主的军事城池,宗教文化为主的文化城池,移民文化为主的商业城池,多种功能集一体的政治集权城池。包头地域历史城池总体布局以点状分布为主,城池建设多位于王朝驻防边界地带,城市发展兴衰以历史性阶段为主,具有动态变化特性,城池发展无延续性。本文通过整理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在各朝代的社会环境变化、地理环境变迁、民族迁移等,还原了当时城池所处历史背景,通过对建国以前不同历史时期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建设特点和规律的比较性研究,可以为现代包头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资料参考价值。
李宗俊[2](2019)在《论隋唐时期丝路重镇泾州重要的交通战略位置》文中指出自古以来,泾州即为金关锁钥之地。泾州位处弹筝峡东口,是东西大道上重要的商贸重镇,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冲。隋唐时期,途经泾州之东西驿道,为通向凉州及西域的捷径,当时北方突厥、回鹘历次南下所取之泾原道,重要一段即经其地。回中宫、回中道,多见于秦汉史籍。回中宫的位置应该就在自然环境比较好的泾水河流域,而今泾川县又地当十字路口,秦回中宫应该就在其境内或稍南。到了中晚唐,唐与吐蕃在陇山一带抗衡之际,回中道就成了吐蕃东进、南下的常取之道。
马伊明[3](2019)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北部边疆地带边防设施的考古学研究》文中提出战国秦汉时期北疆地带是中原王朝管理的重要区域,这一地区的边防设施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学界研究的推进和深入,要求我们从历史学角度分析边防体系与王朝兴衰的关系,从考古学角度探索历代边防设施在构筑方式上的创新。本文探讨的主要对象是战国秦汉时期北疆地带的边防设施,包括长城防御系统、交通驿递系统、烽堠通讯系统和军队驻防系统。拟对这时期这地区的边防设施体系的空间地理分布、构建特点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分为五章逐一探讨:第一章,首先探讨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在北疆地带长城的走向、现存遗迹情况。战国时期边防设施工程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发展的基础,秦汉边防体系都受其影响。遂有必要对燕、赵、秦三国在北疆地带构筑的长城的走向,构筑特点和沿线障塞分布现状进行讨论。第二章,重点剖析秦始皇时期在北疆地带构筑的边防设施情况。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举全国之力营造秦万里长城,将郡县制推向北疆地带,修筑秦直道便捷中央与边疆的交通。本章试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报告对秦始皇长城的起点、走向,秦直道的经行地等问题阐述笔者的观点,对沿线设施遗迹进行考古学分析。第三章,主要探索西汉时期在北疆地带的军事防御工程。汉武帝时代,驱逐匈奴,西汉疆域扩大至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打通通往西域的大门。西汉新筑阴山北麓长城和河西汉塞,从现存遗迹来看构筑方式各有特点。西汉政府将地方行政制度推至北疆地带,置都尉--部都尉体系。本章运用考古类型学对西汉新筑长城墙体进行归类,确定部分都尉治所的地理位置,结合考古资料分析治城的平面布局和军事作用。第四章,讨论东汉时期长城防御体系和驻防城防御体系。以往学界对东汉长城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将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有效结合来探明东汉长城的分布和兴筑方式。本章结合历史记载和考古报告推测,东汉北疆长城防线呈东南走向,起自辽西郡、经右北平郡、渔阳郡、上谷郡、代郡,止于雁门郡北部地带。现存遗迹的密集程度反映出东汉政府对北疆防线十分重视。第五章,归纳总结战国至秦汉时期北疆地带边防设施的分布发展情况和构筑特点。早期的边防设施多依托山地、河流的走向构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这一时期长城墙体构筑类型可分为石筑、土筑和土石混筑三大类,构筑材料基本与沿途地貌相关。烽燧系统起军事前哨的作用,障城发挥军事支援和牵制敌军的功能,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战国秦汉北疆地带的边防设施体系不仅具有军事作用,也对中原和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影响。通过本专题研究,战国秦汉时期北疆地带边防设施的沿革与空间分布情况可基本的得到还原;对考古发掘报告信息的整理归纳,亦能真实展示边防设施的构造特点、军事聚落的分布特点,让我们对古代军事戍防体系、边疆经营政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本专题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复原战国至秦汉时期军事防御工程的沿革和创新,对其构筑模式的分析,期待对当今的国防建设、边疆治理提供借鉴。
穆俊[4](2019)在《西汉“石门障”地望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包头昆都仑河中下游,古称石门水,流域环境古今发生巨大变化,学界曾围绕石门水沿岸的"石门障"定位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这是因为它与西汉光禄城方位有直接关系。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昆都仑河流域的地质地貌,对"石门障"地望进行再研究。这对于历史文献记载连续性较差的北部边疆而言,是解决类似历史地理定位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考察区域地理环境变迁的有效手段。
张文平[5](2018)在《汉代五原塞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合考察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的分布状况,认为在阴山山脉及其以北的漠南草原之上由南向北分布的四道东西向汉长城代表了西汉王朝西北边疆发展变迁的四个阶段。其中,西汉五原郡管辖的北假中史称五原塞,设置有归属五原郡太守管辖的若干城都尉,同时设置北假田官开展军事屯田。
任洁[6](2017)在《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以阴山—河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对于西汉边防军事制度和对汉长城遗址的考察、研究都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其中对制度、遗址的研究较为相互独立。同时,对汉长城的研究多集中于长城线性工事如墙体、关城、敌台等,对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性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从整体性角度理清西汉长城防御体系,发掘军事制度与长城防御体系之间的相关性,进而研究汉长城防御体系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本文以西汉长城防御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依次探讨了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的历史背景、修建阶段、边防军制、体系空间结构、城池单体特征。采用空间分析法(Settlement analysis)研究边地社会结构和防御体系聚落空间布局的对应关系,最终得到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框架和特征。绪论一章论述了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提出目前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研究中存在的缺环。第二章,通过对比西汉与北部游牧民族的战争阶段和长城的建设阶段的相关性,发现西汉长城大规模建设主要集中在领土扩张时期。除防御功能以外,西汉长城还具有明显的进攻性目的,兼有防备属国叛乱和国民出逃、保护商旅驿传等多种功能。第三章,分别梳理西汉北部边防军制层级,和长城防御系统所包含的各元素的层级。将“制度层级”与“实物层级”之间建立横向联系,发现二者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第四章,本文选取阴山-河套平原地区(朔方、五原、云中、定襄四郡)的西汉长城防御体系进行具体研究。先将该区域所发现的长城走向、城池遗址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分别分析边城、障城、烽燧等防御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而研究西汉防御体系的空间结构,并推测其在防御战争和扩张战争中分别的作用机制。第五章,在整体框架下进行城障单体的研究。对各级城障的规模、选址、城池形制等方面的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西汉边地军事城池单体的一般规律。最后一章总结分析。概括防御体系层次和空间结构,横向比较各级城池选址特点、城池规模、形制三方面的异同,总结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其与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相似性的探讨,推测长城防御体系可能存在的普适规律。
张文平[7](2016)在《石门障寻踪》文中指出石门障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五原郡下辖16县,其中稒阳县同时为五原郡东都都尉治所,《汉书·地理志》"五原郡"条"稒阳"下注曰:"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亦提到石门障,在《水经》的"又东过临沃县南"一句下注曰:"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通过《水经注》的这段
赵虹波[8](2013)在《汉代北方边城研究 ——以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郡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现在已经发现的汉代北方朔方、五原、云中、定襄四郡的边城已有百余座,其中,既有郡县城,也有障、塞和亭燧等,它们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在西汉,随着北方边防战争的不断胜利,政府开拓了北部边疆,为了进一步维护这些地区的稳定,汉王朝在北方设置了大量的边城,并且移民在此进行农业生产和军事防御。东汉时,南匈奴等少数民族内附,北部边疆渐渐内缩,边城数量有所减少,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融合共处,共同守卫着北部边疆。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就是汉代北方的朔方、五原、云中、定襄四郡,即今内蒙古中南部。笔者将《史记》、《汉书》、《后汉书》、《水经注》等传世文献和与边城相关的考古报告结合为基础,以已发现的100多座边城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和数量分析法,对这100多座边城的设置过程、考订、选址、形态、布局、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了汉代北方边城的独特性。本文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汉代北方边城的概况与设置过程,进而总结出汉代北方边城的设置特点。第二章分别从文献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汉代边城进行考订,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其全面的信息。第三章逐层对郡治、都尉与属国都尉所在地、县城、障塞、烽燧的选址与分布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边城的分布与长城密切相关,共同构建了北部边疆军事防御体系的结论;同时对北方汉代边城的选址与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的分类归纳。第四章主要讨论汉代北方边城的形态、布局与功能。主要从边城的外部形态、城墙的建材与规模、城门及城内布局、宁城图所现的功能区等几个方面分析,对汉代北方边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对汉代北方边城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归纳。
贾伟[9](2013)在《秦汉时期河南地及其周边地区军事地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从历史军事地理学角度入手,以秦汉时期的河南地及其周边这个地理区域为目标,根据已知的传世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结合历史学、地理学、军事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对秦汉时期河南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军事地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这一地区在秦汉时期中政治上、军事上的重要性,并阐述其地位的变化过程及规律。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归纳历史军事地理学定义、古代军事活动中的人地关系以及前人在本领域的成果综述评价,从而引申出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创新点。第一章是本文所研究地区的范围及地理环境。本章第一部分主要界定“河南地”这一地理名词在秦汉时期所涵盖的范围,引申出军事意义上的河南地研究区域。第二部分描述河南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除了总体上的气候、植被、水文、自然灾害之外,还包括组成这一地域的几大子区域,如阴山山脉区、黄河冲积平原、鄂尔多斯台地、黄河河道等,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地理特点。第三部分阐述河南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如本区域的人口数量、民族分布、民族构成、经济类型、文化风俗等等。第二章内容是战国至秦朝时期河南地政治军事形势,包括赵国对河南地东北部地区的经营,魏国对河南地东南部的短暂统治和秦国及之后的秦朝对河南地的略取和开发,具体包括各个政权在河南地的郡县建设、经济建设和军事工程建设。本章最后部分浅析了上郡作为秦朝时期河南地军事重心的军事地理原因。第三章是对西汉时期河南地若干军事地理问题的分析,包括高祖、文帝、武帝等几段时期的相关问题,重点分析这几个时期内若干河南地相关边郡军事地理问题,如西汉初年九原、云中二郡的防御优势、云中与雁门、代郡的军事互动关系、定襄郡设立的军事因素、文帝时期防御战争特点、河南之战前汉朝对匈奴的军事探索、河南之战成功的军事地理因素分析、西河郡设立的军事因素等等,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四章是本文结论部分,总体上归纳总结文章主旨。
冯文勇[10](2008)在《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墙的城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本文以实地考察和考古资料所获取的历史时期209个城址的信息以及历史文献记载为基础,对处于我国农牧过渡地带的研究区-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汉代至明代之间的历史城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汉代城市废弃与南北朝时期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的主要论点总结如下。在古城归属研究方面,本文考证:浩绕柴达木古城是汉代西河郡治平定县城、古城梁古城为西汉大成县与东汉大城县城、城梁古城为汉代增山县城、古城乡古城为汉代富昌县城;敖伦布拉格古城是汉代朔方郡修都县城、摩林河古城是汉代呼道县城、什拉召古城为汉代渠搜县城、高油房古城为汉代临河县城、八一古城为汉代广牧县城、黄羊古城是汉代沃野县城、西局子古城是汉代朔方县城;哈庆壕古城是汉代五原郡(?)泽县城、昭君坟古城为汉代河阴县城、城圪梁古城是汉代曼柏县城、榆树壕古城为汉代武都县城、城壕古城为汉代南兴县城、三顶帐房古城为汉代宜梁县城;蒲滩拐古城是汉代云中郡桢陵县城、东老藏古城为汉代咸阳县故城、十二连城东部城址为汉代沙南县城。土城梁村古城是北魏武川镇城。天顺圪梁村城坡古城为唐代河滨县城。康家渠古城(又称城塔村古城)为辽代河清军故城或辽夏市场、柳沟古城是辽代金肃军城(西夏金肃州城)、城坡村城坡古城为西夏之唐隆镇。研究区各区域城址的重复利用率均较低,而废弃率均很高,为77%~88%,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城市发展大致分为六个阶段:汉代郡县为主的城市体系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重镇为主的城市体系发展时期、唐代军城和郡(州)县为主的军政城市体系演化时期、宋代边境城寨军事城市体系畸形发展时期、元代城市体系发展的低潮时期、明代沿边密集军事城堡体系发展时期。研究区历史城市的阶段性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军事或政治城市体系特征显着,城市体系具有短期内一次成形的特点;受控于政治或军事城市体系的约束,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发展具有跳跃性,城市的数量极不稳定,政治军事中心城市不断发生空间位移;城市职能比较单一,城市发展和衰落的周期与人口的增长和下降的周期几乎同步。关于研究区城市发展的机制,本文认为,过渡地区特殊的生态坏境和特殊的军事地理环境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形成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强大杠杆;国防战略和防卫要求对城市数量和规模具有决定性影响;草原民族势力的收缩与扩张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过渡性地理环境基础上的低水平的土地承载力和区域经济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研究区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是:城市地理分布的总体格局是东多西少,南北大致均衡;就各个阶段而言,城市分布不平衡;城市分布明显偏集中于河流谷地地带,部分分布于湖泊边缘,河湖区位指向的分布特征明显;平原地区城市分布集中而密集,丘陵和山地城市分布数量较少而稀疏;各个阶段城市空间分布形态也不尽相同;城市分布区位与城市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汉代城市分布与汉代遗址和汉代墓群分布大体一致,并均位于汉长城以南。研究区历史城市的地理分布强烈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状况;受前代已建城市分布的影响;受郡县、府州等行政制度及其变化的影响;受不同经济类型(农牧比重)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受水陆交通线的显着影响。历史时期研究区城市功能主要是行政功能和军事功能,比较单一化。城市功能大致分为四类,即行政功能为主的综合性中心、军事功能为主的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和商业贸易中心:各个阶段城市功能体系有明显的差异,且各具特点。历史时期研究区城市等级体系明显;城址周长规模的等级差异明显;各个阶段城市等级体系存在差异;城市等级体系也体现在城市行政等级和城市官职设置以及城门数量等方面。在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结构方面,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结构特征明显;交通网络结构有重要的组织作用。研究区城市形态以方形和长方形城市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形态及其强烈的象征意义;受地理条件限制,长方形城市数量一直占较高的比例。城市平面组合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独立组合式和相连并列式。子城以偏于地势较高和利于防卫的城内一隅为最常见的形态;汉代城市的子城周长大致符合晁错的设计规模;城门开设的方向体现了对军事防御方向的要求;许多城市附建于主体城墙上的防御设施反映了研究区城市普遍具有的防卫功能。历史时期城市内部结构内涵丰富,体现在城市内农业用地、官署区、居民区、街道网、市、手工业区、文化区等方面,并表现出各自的区位特征。历史时期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研究区汉代农业生产水平的综合分析表明,一方面,汉代城市的繁荣是建立在比较脆弱的农业基础上的,粮食等物品不断的外部输入是一种常态,汉代以后很长时间粮食生产水平并没有突破性的提高,这是研究区城市发展呈阶段性起伏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南北朝时期冷干气候的持续,对脆弱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向牧业迅速转化,城市的区域农业支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该时期沙漠化也强烈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沙漠化和城市废弃是该时期气候变化结果的两个方面。清末蒙地放垦是研究区大规模的农业活动过程,它以人口压力和经济利益为根本驱动力,也是汉族农耕文化传播的过程。明清小冰期寒冷的气候背景和大规模的农业垦殖,使清末蒙地放垦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 |
| 1.1.2 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瓶颈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概念的界定 |
| 1.3.1 研究区域 |
| 1.3.2 研究对象 |
| 1.3.3 历史分期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5.1 城市建设历史研究现状 |
| 1.5.2 包头历史城池发展相关专题研究概述 |
| 2 早期包头历史城池研究 |
| 2.1 早期包头地域历史背景 |
| 2.2 早期包头地域历史城池 |
| 2.2.1 战国时期 |
| 2.2.2 秦朝时期 |
| 2.2.3 汉朝时期 |
| 2.2.4 北魏时期 |
| 2.3 本章小结 |
| 3 中期包头历史城池研究 |
| 3.1 中期包头地域历史背景 |
| 3.2 中期包头地域历史城池 |
| 3.2.1 唐朝时期 |
| 3.2.2 辽金元朝时期 |
| 3.2.3 明清时期 |
| 3.3 本章小结 |
| 4 晚期包头历史城池研究 |
| 4.1 晚期包头地域历史背景 |
| 4.2 晚期包头古城池建设研究 |
| 4.2.1 古城池职能的演变 |
| 4.2.2 城池发展格局的演变 |
| 4.2.3 古城池布局与功能分区的演变 |
| 4.3 本章小结 |
| 5 包头地域历史城池特征研究 |
| 5.1 历史城池发展概述 |
| 5.1.1 城池建设与发展兴衰变化 |
| 5.1.2 城池文化分布、地形选址及功能变化 |
| 5.2 历史城池总体分布特征 |
| 5.3 历史城池规模分析 |
| 5.4 历史城池选址分析 |
| 5.5 历史城池形态分析 |
| 5.6 历史城池性质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图表清单 |
| 附录 A [包头地域历史城池分布图] |
| 附录 B [包头历史沿革图(战国至清时期)] |
| 在学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一、泾州位处东西丝绸之路北道的战略位置 |
| 二、扼守北方民族南下关中一道之咽喉 |
| 三、总绾回中道之枢纽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文选题缘由与意义 |
| 二、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 第一章 战国时期北疆地带的边防设施体系 |
| 第一节 燕国北疆地带边防设施体系 |
| 一、燕北长城的走向 |
| 二、燕国北疆地带防御设施的考古学分析 |
| 第二节 赵国北疆地带边防设施体系 |
| 一、赵国北疆地带防御系统 |
| 二、赵国北疆地带防御设施的考古学分析 |
| 第三节 秦国北疆地带边防设施体系 |
| 一、秦昭王长城的走向 |
| 二、秦国北疆地带防御设施的考古学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秦朝时期北疆地带的边防设施体系 |
| 第一节 秦朝北疆长城防御工程的构建与分布 |
| 一、长城防御工程体系 |
| 二、长城沿线防御设施的考古学分析 |
| 第二节 北疆地带的交通邮驿系统 |
| 一、秦直道的走向与起止地 |
| 二、秦直道沿线的古城、关隘 |
| 第三节 秦朝北疆地带的行政组织系统 |
| 一、北疆地带的郡级建制 |
| 二、北疆地带的县级建制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西汉时期北疆地带的边防设施体系 |
| 第一节 西汉在北疆地带的军事防御工程 |
| 一、长城防御系统 |
| 二、烽燧通讯系统 |
| 三、长城沿线障城的地望---以石门障、光禄城、支就城为例 |
| 第二节 西汉北疆地带部都尉治城体系 |
| 一、部都尉治城城址考证 |
| 二、部都尉城址的考古学分析 |
| 第三节 西汉北疆地带的边防设施的考古学分析 |
| 一、长城的墙体类别 |
| 二、长城的附属设施---虎落、天田、壕堑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东汉时期北疆地带的边防设施体系 |
| 第一节 东汉北疆地带长城防御系统 |
| 一、古代典籍的记载 |
| 二、东汉初期北疆防御线的考古学观察 |
| 第二节 东汉北疆驻防城防御体系 |
| 一、北疆驻防城体系的变化 |
| 二、高级驻防机构----度辽将军府、使匈奴中郎将府、护乌桓校尉府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战国至秦汉时期北疆地带边防设施的特点 |
| 第一节 战国至秦汉时期北疆地带边防设施的分布特点 |
| 一、边防设施的构造充分利用着自然地形 |
| 二、边防设施的空间分布随国家统一而变化 |
| 第二节 战国至秦汉时期北疆地带边防设施的构筑特点 |
| 一、长城墙体 |
| 二、烽燧 |
| 三、障城 |
| 第三节 战国秦汉时期北疆地带边防设施的发展 |
| 一、边防设施的构成不断丰富多样 |
| 二、构筑边防设施的建材种类较前增多 |
| 三、边防设施的军事功能进一步完备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一、“石门障”地望之争 |
| 二、中游河道的变迁 |
| 三、石门障的定位 |
| 四、结语 |
| 一、西汉王朝西北边疆的变迁 |
| 二、汉代五原塞的军事管理体制 |
| 三、秦代的北假中 |
| 四、北假中的人文地理意义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 1.1.1 研究对象:西汉长城防御体系 |
| 1.1.2 研究内容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2.1 长城总体研究 |
| 1.2.2 汉长城及边城的考古调查 |
| 1.2.3 汉长城制度研究和居延汉简 |
| 1.2.4 汉代边城研究 |
| 1.2.5 长城防御体系整体性研究 |
| 1.3 目前研究总体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意义 |
| 1.5 研究框架 |
| 第2章 西汉长城建设历史背景、阶段与目的 |
| 2.1 西汉北部游牧民族概况 |
| 2.2 西汉对北部游牧民族的战争阶段 |
| 2.3 西汉长城建设的阶段 |
| 2.3.1 汉高祖至汉武帝初年 |
| 2.3.2 汉武帝出击匈奴后至武帝晚期 |
| 2.3.3 汉昭帝至汉元帝 |
| 2.4 西汉长城的修建体现了军事扩张的进攻性 |
| 第3章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与军制的关系 |
| 3.1 西汉边郡军事建制系统 |
| 3.1.1 太守 |
| 3.1.2 都尉/部都尉 |
| 3.1.3 侯 |
| 3.1.4 鄣候/塞尉/侯长 |
| 3.1.5 隧长、戍卒 |
| 3.2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的构成 |
| 3.2.1 长城墙体 |
| 3.2.2 边城 |
| 3.2.3 障城 |
| 3.2.4 烽燧 |
| 3.2.5 附属工事:虎落、壕堑与天田 |
| 3.3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与军制的关系 |
| 第4章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分布结构——以阴山-河套平原防区为例 |
| 4.1 阴山-河套平原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
| 4.2 河套四郡 |
| 4.3 阴山-河套平原区域长城防御体系各要素分布 |
| 4.3.1 长城塞墙分布 |
| 4.3.2 边城城址分布 |
| 4.3.3 障城城址分布 |
| 4.3.4 烽燧址分布 |
| 4.4 阴山-河套平原区域的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空间结构 |
| 4.4.1 整体防御结构呈三层网络结构 |
| 4.4.2 局部防区结构呈多城联防:“大城守尽端,小城守节点” |
| 4.5 多层网状结构的防御体系对进攻和防御的支持 |
| 4.5.1 从外而内,分层防御 |
| 4.5.2 从内而外,分步扩张 |
| 第5章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城障单体——以阴山-河套平原防区为例 |
| 5.1 边城形制 |
| 5.1.1 边城规模 |
| 5.1.2 边城平面形状 |
| 5.1.3 边城城门 |
| 5.1.4 边城城墙 |
| 5.1.5 边城附属军事构筑 |
| 5.2 障城形制 |
| 5.2.1 障城选址 |
| 5.2.2 障城规模 |
| 5.2.3 障城平面形状 |
| 5.2.4 障城城门的宽度与方向 |
| 5.2.5 障城城墙的基宽与材料 |
| 5.2.6 障城附属军事构筑 |
| 第6章 对比与总结 |
| 6.1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的功能 |
| 6.2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结构的三个层次 |
| 6.3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城池单体规律 |
| 6.3.1 西汉边城、障城、烽燧的选址侧重点的异同 |
| 6.3.2 西汉边城与障城规模规律 |
| 6.3.3 西汉边城与障城单体形制的异同 |
| 6.3.4 汉外长城沿线障城形制规律 |
| 6.4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秩序带 |
| 6.5 长城防御体系的相似性——与明长城对比 |
| 附录 |
| 附录A 西汉匈奴入侵记载 |
| 附录B 河西四郡辖县统计 |
| 附录C 已发现的汉代边城城址统计 |
| 附录D 已发现的汉代障城城址统计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研究对象的限定 |
| 0.2 研究现状述评 |
| 0.2.1 汉代城市研究 |
| 0.2.2 边城研究 |
| 0.3 选题意义 |
| 0.4 主要研究方法 |
| 0.4.1 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 0.4.2 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 |
| 0.4.3 数量分析法 |
| 第1章 汉代北方边城的概况与设置过程 |
| 1.1 汉代北方边城的概况 |
| 1.1.1 郡城 |
| 1.1.2 部都尉、属国都尉所在地 |
| 1.1.3 县城 |
| 1.1.4 其他城址(障、塞、亭和烽燧) |
| 1.2 北方四郡边城的设置过程 |
| 1.2.1 西汉以前的北部边城 |
| 1.2.2 汉武帝时期的拓边与北边四郡边城的大量涌现 |
| 1.2.3 王莽时期北边城市的改名 |
| 1.2.4 东汉时期北边城市的置废 |
| 本章小结 汉代北方边城的设置特点 |
| 第2章 汉代北方边城的考订 |
| 2.1 北方四郡县城的文献学考订 |
| 2.1.1 朔方刺史部的兴废及属郡问题 |
| 2.1.2 关于朔方郡的郡治问题 |
| 2.1.3 北方四郡属县地望的考订 |
| 2.2 考古发现汉代边城的考订 |
| 2.2.1 磴口县布隆淖古城 |
| 2.2.2 磴口县保尔浩特古城 |
| 2.2.3 临河市脑高古城 |
| 2.2.4 临河市土城子古城 |
| 2.2.5 呼和浩特市陶卜齐东古城 |
| 2.2.6 包头市麻池古城北城 |
| 2.2.7 包头市麻池古城南城 |
| 本章小结 汉代北方边城的发现与研究 |
| 第3章 汉代北方边城的选址与分布 |
| 3.1 郡治的选址与分布 |
| 3.1.1 朔方郡治:朔方城、布隆淖古城和麻弥图庙古城 |
| 3.1.2 五原郡治:麻池古城 |
| 3.1.3 云中郡治:古城村古城 |
| 3.1.4 定襄郡治:土城子古城 |
| 3.2 都尉与属国都尉所在地的选址与分布 |
| 3.2.1 都尉所在地 |
| 3.2.2 属国都尉所在地 |
| 3.3 县城的选址与分布 |
| 3.3.1 已经考订为县城的选址特点 |
| 3.3.2 考古发现但未有文献记载的古城选址特点 |
| 3.3.3 文献记载但未确定具体地点的县城的选址特点 |
| 3.4 障塞的选址与分布 |
| 3.4.1 障城的选址与分布 |
| 3.4.2 塞的选址与分布 |
| 3.5 烽燧的选址与分布 |
| 3.6 边城的分布与北部边疆军事防御体系 |
| 本章小结 汉代北方边城的选址与分布特点 |
| 第4章 汉代北方边城的形态、布局与功能 |
| 4.1 边城的外部形态 |
| 4.1.1 郡城城墙的建材与规模 |
| 4.1.2 县城城墙的建材与规模 |
| 4.1.3 障城城墙的建材与规模 |
| 4.2 边城的城门及城内布局 |
| 4.2.1 郡城的城门及城内布局 |
| 4.2.2 县城的城门及城内布局 |
| 4.2.3 障城的城门及城内布局 |
| 4.3 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宁城图看边城的功能区 |
| 本章小结 汉代北方边城的特点 |
| 结语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ENGLISH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问题的提出 |
| (二)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
| 1. 区域史研究 |
| 2. 地名考证 |
| 3. 长城考证 |
| 4. 关隘考证 |
| 5. 区域开发 |
| 6. 其他方面 |
| 一、河南地地理环境 |
| (一) “河南地”范围界定 |
| (二) 河南地自然地理环境 |
| 1. 总体地形特征 |
| 2. 山区 |
| (1) 阴山山系 |
| (2) 贺兰山 |
| (3) 白于山(横山) |
| 3. 冲积平原区 |
| (1) 土默特平原 |
| (2) 后套平原 |
| (3) 银川平原 |
| 4. 鄂尔多斯台地 |
| 5. 黄河河道 |
| 6. 气候植被 |
| 7. 自然灾害 |
| (三) 河南地人文地理环境 |
| 1. 人口及民族 |
| 2. 经济类型 |
| 二、战国至秦朝时期河南地政治军事形势 |
| (一) 赵国在河南地东北部的经营 |
| 1. 战争过程 |
| (1) 作战模式的变革 |
| (2) 赵国对西北的开拓 |
| 2. 赵国对河南地东北部地区的经营 |
| (1) 郡县设置 |
| (2) 军事工程建设 |
| ① 赵武灵王长城 |
| ② 高阙塞 |
| ③ 原阳骑邑 |
| (3) 经济建设 |
| (二) 秦国对上郡的经营 |
| 1. 秦国对上郡的战争过程 |
| 2. 秦国对上郡的经营 |
| (1) 上郡塞 |
| (2) 昭襄王长城 |
| (三) 秦朝对河南地的开拓 |
| 1. 蒙恬北伐 |
| 2. 河南地的开发 |
| (1) 郡县设置 |
| (2) 军事工程建设 |
| ① 秦长城 |
| ② 直道 |
| ③ 马苑 |
| 3. 上郡军事地理地位浅析 |
| 三、西汉时期河南地政治军事形势 |
| (一) 西汉初年汉匈双方在河南地的对峙与争夺 |
| 1. 秦末河南地形势 |
| (1) 秦末汉初汉匈边界变动 |
| (2) 秦末汉初九原、云中为何能保全?谈二者的防御优势 |
| 2. 汉高祖时期汉匈双方的战和变化 |
| (1) 高祖时期对匈奴策略的转变 |
| (2) 云中与雁门、代郡的军事互动关系 |
| (3) 定襄郡设立的军事因素 |
| 3. 惠帝、吕后时期的形势 |
| 4. 文帝、景帝时期的形势 |
| (1) 浅析文帝时期的防御战争 |
| ① 前177年之战 |
| ② 前166年之战 |
| ③ 前158年之战 |
| (2) 景帝时期的形势 |
| (二) 武帝之后河南地若干军事地理问题探析 |
| 1. “河南之战”前汉朝对匈奴的军事探索 |
| (1) 马邑之谋 |
| (2) 四路北伐 |
| 2. 浅析汉朝“河南之战”成功的原因 |
| 3. 西河郡设立的军事因素 |
| (三) 附篇:两汉时期宁夏平原地缘特点—兼谈北地郡的布防特点 |
| 四、余论 |
| 致谢 |
| 参考书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历史时期城市研究的综述和研究区选择 |
| 第一章 历史城市研究的区域及其地理基础 |
| 第一节 历史城市研究的区域范围 |
| 第二节 历史城市研究的区域地理基础 |
| 第二章 研究区历史时期的城市及其归属 |
| 第一节 关于中国城市起源及其功能 |
| 第二节 研究区史前城址及其特点 |
| 第三节 研究区历史时期的城市遗址 |
| 第四节 部分古城的归属 |
| 第五节 相关问题探讨 |
| 第三章 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与城市发展机制 |
| 第一节 历史时期城市的重复利用程度和筑城活动 |
| 第二节 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
|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机制 |
| 第四章 历史时期城市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分布 |
| 第二节 城市的地理分布 |
| 第三节 影响城市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 |
| 第五章 历史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等级体系 |
| 第一节 城市职能 |
| 第二节 城市等级体系 |
| 第三节 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结构 |
| 第六章 历史时期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 |
| 第一节 城市形态 |
| 第二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 第七章 研究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以汉代为例)及其他问题 |
| 第一节 汉代农业生产水平 |
| 第二节 汉代人口的粮食支持状况 |
| 第三节 汉代城市废弃和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 |
| 第四节 清末蒙地放垦的透视 |
| 第八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 第一节 结论 |
|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 附表及资料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