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道儒[1](2021)在《薰衣草》文中指出黎汉天那天晚上,我写好辞职申请报告,早早睡下,准备下周一送局长。老婆还在客厅练瑜珈,音乐舒缓柔曼,像个催眠的天使,把我很快领入了梦乡。大约凌晨时分,天空突然爆出一声炸雷,接着就是一道猩红的闪电,脆生生撕开了黑暗的天幕。我只是隐隐感觉到,我并没醒,我在做梦,梦见一张熟悉的苍白的脸被闪电劈成了两半。恐惧像把斧头向我迎面砍来,我惊得鱼尾似的弹起,眼睛瞥向窗外。窗外仍在雷雨交加,我就惊傻样坐着,坐到天亮。
卢雨笛[2](2021)在《明代苏米轶事小说编纂研究》文中指出
郑朝晖[3](2017)在《论儒者的“退出游戏”——以朱熹辞免书为中心》文中指出儒者"从道不从君",有勇气退出政治游戏,朱熹的辞免经历是儒者"退出游戏"的典范。朱熹的辞免书,虽依礼而行,但其中表现了朱子在赏罚失中的政治局面中,维护个人进退之义的儒者本分。疾病、才乏、丧事固然是三种主要的程式理由,但程式理由的背后,朱子仍保有儒者的慎独之心。虽有物议、政敌迫害、皇权专断的现实威胁,朱子仍能基于惭惧心而生起无穷的义理勇气,并信守其内在承诺,以坚守儒者之本分。终究而言,朱子希望保持儒者退藏的自由,而通过着述教育改变未来,以最终实现儒者的家国天下之梦。
陈新成[4](201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新时代精神的精华。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之甚少或难以理解,“哲学无用论”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从传播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信息向大众的传播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经之路和手段。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面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人才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内容比较少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渠道运用不足、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对象、不够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效果等五方面问题。应该从加快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队伍、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内容、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渠道、深入了解群众现实利益和关切的问题、倾听受传者意见有针对性的提高传播效果等五方面采取对策。
张燮[5](2017)在《新改革时代我国政治信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信任是一个十分复杂、争议不断而又常探常新的论题。作为稀缺资源的政治信任,它的状况如何,关乎民心向背和政治社会的稳定,关乎执政党的执政安全。在当代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情复杂,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繁重,尤其在新改革时代,如何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提高政府绩效,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政治支持,灵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扩大政治合法性,是党和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论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视角出发,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政学、地方政府管理学、法学、文化学的理论因子,以信任理论为依据,以新改革时代为背景,对信任、政治信任的概念谱系进行多学科解读,对政治信任类型、基本功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学术聚焦和概括。本文认为新改革时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就是我们改革红利共享的时代。新改革时代政治信任建设的任务是扫清影响政治信任的思想观念,破除削弱政治认同的制度樊篱,建立官民互动的信用体系。新改革时代建设政治信任,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任思想精髓,批判吸收西方政治信任思想的合理成分,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政治信任思想中的有益因素。新改革时代建设政治信任面临诸多挑战,其现实依据是政治信任程度趋于下降,政治信任资源有所流失,政治信任危机若隐若现。新改革时代建设政治信任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政治信任建设的内容是人民群众对理想信念的信服,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对党政官员的信心,对政策的持续满意。目标是夯实政治信任的基础,增益政治信任总量,提高政治信任预期。新改革时代建设政治信任的基本路径是,加强政治信任的制度建设,增强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筑牢政治信任的法治根基,建设政治信任文化。
李春雨[6](2017)在《褚德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之时,传统金石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金石”一词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各界搜访、考鉴与收藏金石之风气日益兴盛。处此时代下的褚德彝,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尤精考鉴之学。良好的家世环境及早年所受的传统教育是其学问的根基,中晚年与金石收藏大家端方和金石篆刻名家吴昌硕、黄牧甫和赵叔孺等人密切的交契是其学识的重要渊源与途径,书于各类金石拓本上的题跋和着述印谱前的序文是其学术见地的重要方面。褚德彝不仅对传统的金石碑版考鉴之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自身在书法、篆刻等方面的成就也令人瞩目。其隶书依摹汉隶,气息清雅;楷书师法褚遂良,兼融欧虞笔意,骨气与华美兼而有之;其篆刻上追秦汉,近法浙皖,面貌丰富。对褚德彝生平、交游、题跋、序文及其书法篆刻作品的研究,理应成为整个近代书法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侯运华[7](2015)在《论《礼拜六》的文学史价值》文中指出民初期刊《礼拜六》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其休闲文学的自我定位、关注读者期待的立场与促动鸳鸯蝴蝶派形成等建构起风貌特异的文学场域;其刊登图书广告、外国作家照片与作品插图,刊载翻译小说和官方公告等,则凸显出传播文学信息、营造文学氛围的努力;其对白话文的刊载、对新思潮的宣传,刊登白话诗歌、颂扬新女性的行为,表明该刊对新文化运动是有所呼应的。而无论明确是否受酬、作品与作家的外语命名,还是时代意识的强化,抑或是猎奇觅趣的整体风格等,均成为海派特征。辨析这些内蕴,才能对《礼拜六》的文学价值有全面、客观的认知。
李宏伟,赵铁军,张光辉,王承哲,孙德中,刘玉梅[8](2015)在《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 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 在红旗渠正式通水5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深入研讨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4月2日,由中共河南省委、新华通讯社联合举办的红旗渠精神研讨会在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召开,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
陈学军[9](2015)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唐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唐山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经济遭遇了多年来少有的“冰冻期”,传统行业?
吴怀友,王艳红[10](2014)在《“中国梦”提出的学术背景与学理资源——“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的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说的"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际道出了"中国梦"提出的学术背景和学理资源问题。"现在"可视为以2006年为起点、2007-2010年持续进行、2011-2012年11月正在进行的这段时间。"大家"主要指海内外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政界官员智囊,同时也指文化名人、企业家和普通民众。"大家"讨论的"中国梦"内容涉及其内涵与外延、历史与现实、实现路径与未来指向等方面。这看似一个对学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简单问题,实际则是揭示"中国梦"的学术背景、学理路径的重要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一问题,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深层原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黎汉天 |
| 丁忠平 |
| 王为 |
| 黎汉天 |
| 王为 |
| 丁忠平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
|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
| 1.1.1 传播的发生 |
| 1.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
| 1.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是中国人民实践的历史必然 |
|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是理论创新的体现 |
| 1.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
| 1.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手段 |
| 1.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助推器 |
|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是新时代实践的需要 |
| 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时代精神的精华 |
| 1.3.2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出了新要求 |
| 1.3.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是文化自信的必然体现 |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
|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人才比较缺乏 |
| 2.1.1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缓和了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
| 2.1.2 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需求更多应用型人才 |
| 2.1.3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驱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才转型 |
|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内容比较少见 |
| 2.2.1 商品化时代,流行文化备受追捧 |
| 2.2.2 个性化时代,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盛行 |
| 2.2.3 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缺席 |
| 2.2.4 马克思主义哲学信息与政治信息交融 |
|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渠道运用不足 |
| 2.3.1 媒体产业化带来的弊端 |
| 2.3.2 媒体资源闲置 |
| 2.3.3 媒体公信力受到冲击 |
| 2.4 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对象 |
| 2.4.1 缺乏调查研究 |
| 2.4.2 遮蔽了阶级分析法 |
| 2.4.3 脱离群众 |
| 2.5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效果重视不够 |
| 2.5.1 应试教育体制下有的思政课流于形式 |
| 2.5.2 舆论导向中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信息的引导 |
| 2.5.3 缺乏效果反馈和应对机制 |
| 第三章 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对策 |
| 3.1 加快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队伍 |
| 3.1.1 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党的形象 |
| 3.1.2 加强支部建设,吸纳新党员 |
| 3.1.3 提升党员素质,履行大众化职责 |
| 3.2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内容 |
| 3.2.1 不断深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 3.2.2 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通俗化课题 |
| 3.2.3 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文本写作 |
| 3.3 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渠道 |
| 3.3.1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及其规范体系 |
| 3.3.2 充分发挥传统媒介优势,增强媒介公信力 |
| 3.3.3 积极挖掘新媒介潜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
| 3.4 深入了解群众现实利益和关切的问题 |
| 3.4.1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
| 3.4.2 运用阶级分析法,区分群众的差异和特点 |
| 3.4.3 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 3.5 倾听受传者意见,有针对性的提高传播效果 |
| 3.5.1 尊重受传者的主体能动性,及时互动 |
| 3.5.2 激发受传者好奇心和求知欲 |
| 3.5.3 设立意见反馈和回访机制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其理论阐释 |
| 第一节 新改革时代 |
| 一、新改革时代的意涵 |
| 二、新改革时代的特征 |
| 第二节 政治信任的基本理论 |
| 一、政治信任的概念谱系 |
| 二、政治信任的基本类型 |
| 三、政治信任的基本功能 |
| 四、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 |
| 第三节 新改革时代政治信任建设的意义及任务 |
| 一、新改革时代政治信任建设的意义 |
| 二、新改革时代政治信任建设的任务 |
| 第二章 新改革时代政治信任建设的思想资源 |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任思想 |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信任思想 |
| 二、列宁的政治信任思想 |
| 三、中国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任思想 |
| 第二节 西方政治信任思想 |
| 一、西方政治信任思想的渊源 |
| 二、西方政治信任思想的内容 |
| 三、西方政治信任思想的局限 |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政治信任思想 |
| 一、中国传统政治信任思想的内容 |
| 二、中国传统政治信任思想的实质 |
| 三、中国传统政治信任思想的改造 |
| 第三章 新改革时代政治信任建设的现实依据 |
| 第一节 政治信任程度趋于下降 |
| 一、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
| 二、分配问题屡受诟病 |
| 三、司法公信遭遇挑战 |
| 第二节 政治信任资源有所流失 |
| 一、政府社会动员能力减弱 |
| 二、民众的地位焦虑感增强 |
| 三、少数领导干部为官不为 |
| 四、网络负面舆情“登堂入室” |
| 第三节 政治信任危机若隐若现 |
| 一、社会孳生怨恨情绪 |
| 二、民众出现政治冷漠 |
| 三、群体性的事件增多 |
| 第四章 新改革时代政治信任建设的基本要求 |
| 第一节 政治信任建设的原则 |
| 一、人民性原则 |
| 二、时代性原则 |
| 三、实践性原则 |
| 第二节 政治信任建设的内容 |
| 一、对理想信念的信服 |
| 二、对政治制度的认同 |
| 三、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
| 四、对党政官员的信赖 |
| 五、对政策的持续满意 |
| 第三节 政治信任建设的目标 |
| 一、夯实政治信任基础 |
| 二、增益政治信任总量 |
| 三、提高政治信任预期 |
| 第五章 新改革时代政治信任建设的基本路径 |
| 第一节 加强政治信任的制度建设 |
| 一、革新舆论监督管理制度 |
|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 三、健全民众政治参与制度 |
| 第二节 增强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
| 一、全面从严治党 |
| 二、坚决惩治腐败 |
| 三、提升执政能力 |
| 第三节 筑牢政治信任的法治根基 |
| 一、深化司法体制机制的改革 |
| 二、切实加强立法公信力建设 |
| 三、用严格执法守护社会公正 |
|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信任文化 |
| 一、培育社会主义信任观念 |
| 二、塑造社会主义信任精神 |
| 三、加强社会主义信德教育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0 绪论 |
| 0.1 本课题的研究起因及目的 |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 0.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 1 褚德彝生平考略 |
| 1.1 褚德彝家世考略 |
| 1.2 褚德彝生卒年考 |
| 1.3 褚德彝行迹及别号室名例考 |
| 1.3.1 褚德彝行迹考 |
| 1.3.2 别号室名例考 |
| 2 褚德彝金石学师承与交游考 |
| 2.1 褚德彝金石学师承考 |
| 2.2 褚德彝金石交游考 |
| 2.2.1 与金石家端方的交游 |
| 2.2.2 与金石篆刻家的交游 |
| 2.2.2.1 与吴昌硕交游 |
| 2.2.2.2 与黄牧甫交游 |
| 2.2.2.3 与赵叔孺交游 |
| 3 褚德彝题跋、序文与着述考 |
| 3.1 题跋于金石拓本之上 |
| 3.2 撰序于金石着录、印谱之前 |
| 3.3 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述评 |
| 4 褚德彝书法篆刻艺术初探 |
| 4.1 隶书:依摹汉碑,谨而有变 |
| 4.1.1 规摹汉隶,尤精《礼器》 |
| 4.1.2 融冶荟萃,略具面目 |
| 4.2 篆刻:远追秦汉,近法浙皖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对褚德彝学术书印的定位 |
| 5.2 对褚德彝个案的后续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褚德彝年表简编 |
| 一、建构文学场域 |
| 二、传播文学信息 |
| 三、呼应白话运动 |
| 四、凸显海派特征 |
| 一、2006年大家开始讨论的“中国梦” |
| 二、2007-2010年大家持续讨论的“中国梦” |
| 三、2011-2012年11月大家正在讨论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