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李因刚,柳新红,黄有军,石从广,陈庆标,张少伟[1](2014)在《越南安息香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越南安息香(Styraxtonkinensis)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越南安息香花药4室,花药壁由内向外分别为绒毡层、中层、药室内壁和表皮;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绒毡层属于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左右对称型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具有3个萌发孔;子房3室,胚珠多数,倒生,具双珠被,厚珠心,中轴胎座;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型四分体,3个大孢子退化,合点端的1个发育成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雄蕊发育早于雌蕊,开花后雌雄蕊趋于同熟。
吴君[2](2013)在《白花树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 Craib ex Hartw.)是多种用途集一体的优良速生树种。本文以江西吉水种源地的白花树为试验材料,对其物候期、配子体发育、花粉形态及生活力、种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揭示其生殖生物学特性及今后育种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物候观测:2012年白花树萌芽期在2月20日左右;展叶期到落叶期可持续240d左右;初花期到落花终期可持续约18d,盛花期可维持7d左右,单花寿命平均约5d。果实生长分“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生长停滞期”三个阶段。在阳光充足区域,白花树生长比较快速,花期早、结实率高、果实质量高且落叶晚,说明该树种为阳性树种,适宜阳光充足的环境。(2)配子体发育过程:白花树花药4室,花药壁由内向外分别为绒毡层、中层、药室内壁和表皮。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绒毡层属于腺质型。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具有3个萌发孔;子房3室,胚珠多数,倒生,具双珠被,厚珠心,中轴胎座。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线型四分体,合点端的1个发育成功能大孢子,近珠孔端的三个退化。雄蕊发育早于雌蕊,开花后雌雄蕊趋于同熟。(3)花粉生物学特性:白花树花粉粒为长球型,具3孔沟,外壁面具细网状纹饰;花粉平均极轴长52.33±0.577μm,平均赤道轴长26.89±0.502μm;3种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中以离体培养基法最有效,花粉萌发的最佳组合为:10%蔗糖+0.05g/L硼酸+100mg/L GA3(赤霉酸)+3h(处理4:A2B1C2D3);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花粉生活力呈下降趋势,花粉最佳贮藏条件为-80℃密封保存。(4)种子生物学特性:白花树2011、2012年的种子平均长度和宽度为8.77mm、6.08mm和7.91mm、5.20mm,种子千粒重分别为136.70g、95.68g。对3种不同处理的种子吸水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去壳种子吸水性能优于酸蚀和完整的种子。种子生活力的TTC染色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产的种子生活力为97.78%,贮藏1a后的种子生活力仍高达94.44%。不同浓度GA3种子处理结果表明,促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500mg/L。(5)种子内源激素动态变化:2种处理(沙藏和冷藏)下的胚和胚乳IAA和ZR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ABA和GA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 IAA/ABA、ZR/ABA分别与IAA、ZR的变化趋势一致。沙藏处理90d时胚和胚乳ABA含量分别比0d时下降了14.50%、11.32%,GA含量则上升了12.64%和15.33%,且GA/ABA值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试验证明,高浓度ABA是导致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GA是种子萌发的主要促进物质。
孟华菊[3](2011)在《七叶树生殖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eg. )为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七叶树属(Aesculus Linn. )的落叶乔木。目前,对七叶树属植物进行的研究工作涉及到七叶树的生产栽培、种子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分析等方面,其中研究最为集中的是七叶树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分析研究。在现有资料记载中,尚未见到有关七叶树属植物生殖发育研究的详细报道。本研究以七叶树花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研究了七叶树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产生过程以及胚乳和胚的发育。此外,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花药发育过程中多糖物质动态;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成熟花粉的形态结构。研究结果丰富了对七叶树植物生物学特征的研究,也为该植物的栽培以及提高种子结实率提供了科学依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归纳如下:1.花药发育特征七叶树雄蕊花药四室,花药壁完全分化时,从外至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表皮细胞1层,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药室内壁在花药成熟时形成带状加厚的纤维层;幼小花药壁的中层3-4层细胞,在花药发育成熟时退化消失;绒毡层1层细胞,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绒毡层开始退化解体,花药成熟完全消失,仅剩1层绒毡层膜。在七叶树幼嫩花药的初生周缘细胞产生花药壁层组织时,向药室内侧紧靠造孢细胞的一层药隔组织细胞在形态上发生变化,明显区别于邻近药隔组织细胞,分化形成药室内侧的绒毡层细胞。因此,七叶树花药绒毡层具有二重来源。2.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每一花药中有多列雄性孢原细胞,发生于幼小花药表皮下方。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多呈正四面体排列;减数分裂过程中,小孢子母细胞外方被胼胝质壁所包被,小孢子形成后胼胝质壁逐渐消失。成熟花粉二细胞型,外形呈圆三角状,具三孔沟。高碘酸-希夫试剂反应染色(PAS反应染色)发现,在雄性孢原细胞分化阶段,整个花药组织中没有淀粉粒的积累。在小孢子母细胞阶段,药隔组织以及药室内壁细胞中开始积累少量淀粉粒,随着花药的继续发育,这两个部位的淀粉粒数量不断增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绒毡层细胞中没有颗粒状的淀粉粒出现,但药室内壁和药隔薄壁组织细胞中的淀粉粒积累达到高峰,在表皮细胞中也可见少量淀粉粒积累。随着四分体发展为单细胞花粉,花药壁各层以及药隔部位细胞中的淀粉粒逐渐减少,而在花粉粒中开始出现淀粉粒,到成熟花粉阶段,花粉粒中积累较多的淀粉颗粒。扫描电镜观察,七叶树花粉呈长椭圆状,具三孔沟萌发孔,花粉表面具有颗粒状突起物。3.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七叶树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2颗,倒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单孢原。孢原细胞经过平周分裂形成周缘细胞和造孢细胞,造孢细胞直接形成1个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线状大孢子,近珠孔端的3个大孢子不久后退化,只有合点端的1个大孢子体积继续增大,形成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中反足细胞退化较早。在雌配子体发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均存在胚珠败育的现象,这可能是导致七叶树结实率低的重要原因。4.胚及胚乳的发育卵细胞受精后,合子有一个短暂的休眠时期。合子经过一次不均等横向分裂,形成二细胞的原胚。原胚经过多次分裂依次形成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在球形胚发育后期,随着球形胚内部两侧细胞分裂加快,形成两个子叶原基并逐渐形成两片子叶。胚珠发育过程中在胚囊内产生一横隔,将胚囊分为珠孔端室和合点端室,胚位于珠孔端室发育。七叶树为核型胚乳。初生胚乳核先于休眠的合子进行分裂,形成两个游离的胚乳核,胚乳游离核再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多个核,呈游离状态分布在胚的周围,并沿胚囊壁形成一圈游离核层。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核不形成胚乳细胞,并停止分裂,最终形成无胚乳种子。
付娟[4](2010)在《吴茱萸生殖生物学及果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th.为芸香科Rutaceae吴茱萸属Evodia Forst.一种药用植物。果药用,能散寒、止痛、解毒、杀虫;种子可榨油;叶可提取芳香油或做黄色染料。本文以吴茱萸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和花为实验材料,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研究了吴茱萸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吴茱萸雄蕊花药和雌蕊胚囊发育过程中多糖、蛋白等物质的积累消长情况进行了初步观察;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吴茱萸果实中粗多糖,在体外化学模拟条件下,测定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和二苯代苦味酰肼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细胞培养板液体稀释法测定吴茱萸果实粗多糖最小抑菌杀菌质量浓度。同时,将吴茱萸果实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抑菌活性与同属植物密楝果实多糖及Vc的活性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可归纳如下:1.花的发育观察研究吴茱萸为顶生的聚伞状圆锥花序,单性花,雌雄异株或同株。花序直径7–12cm,密被锈色柔毛。小花序为聚伞花序,由3朵小花组成,若干小花序组成顶生的聚伞状圆锥花序。在部分小花序的顶端分化出1朵雄花,两侧的小花为雌花。但大多数小花序的顶端一般不分化出雄花,3朵小花均为雌花。花5基数,花苞片对生,细小,叶状或鳞片状;萼片宽卵形,长约1mm,被短柔毛;花瓣长圆形,长4–6mm,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的花瓣大,内面被长柔毛。雄花雄蕊5枚,较花瓣长,花丝下部被柔毛,具退化子房,其顶端4–5裂;雌蕊通常5心皮,稀为4或6;花柱圆柱形,长约1mm,柱头宽头状,子房长圆形,有粗大油点。雌花中退化雄蕊鳞片状。蓇葖果紫红色,有粗大油点,顶端无喙,每果爿有种子1粒,种子卵球形,长5–6mm,黑色,有光泽,表面有小窝点。花期6–8月,果期9–11月。传粉者为意大利蜂和丽蝇。2.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吴茱萸的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刚形成的花药原基结构简单,外边是一层表皮细胞,其内是一群分裂活跃的分生细胞,在后来的发育过程中,花药4个角隅处的细胞分裂很快,形成4个裂瓣。每个裂瓣表皮细胞内分化出孢原细胞。各处的孢原细胞再进行平周分裂,形成初生周缘细胞和初生造孢细胞。初生周缘细胞再进行1次平周分裂和多次垂周分裂形成2层次生周缘细胞,2层次生周缘细胞继续生长,随后再各自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形成4层细胞。这4层细胞继续生长并分化,到最后花药壁发育完全时,花药壁从外向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l层),中层(2–3层),绒毡层(1层)。花药壁的发生方式属于基本型,腺质绒毡层。初生造孢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次生造孢细胞,然后次生造孢细胞发育成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被胼胝质包裹,四个小孢子之间有胼胝质壁分隔,为四面体型。之后,四分体分开成为四个单核小孢子。小孢子进一步发育,形成二细胞型的成熟花粉粒。花药成熟后,同一裂瓣的两个小孢子囊相通,之后在相通处破裂。开裂后的花药壁仅剩纤维状加厚的药室内壁和残留的表皮细胞。在减数分裂之后的各发育阶段,雄配子体发育有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因此,在许多成熟花药中形态正常的成熟花粉很少,花粉败育现象明显。3.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雌蕊为5心皮5室,每个子房室有2个胚珠,中轴胎座,倒生型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吴茱萸为单孢原起源,孢原细胞经过分裂形成周缘细胞和造孢细胞,周缘细胞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形成了珠心组织。造孢细胞直接形成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两次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大孢子,沿胚珠长轴排成一列,即线形四分体。靠近珠孔端的3个大孢子在分裂后不久退化,合点端的1个大孢子发育成功能大孢子。之后,功能大孢子经过三次有丝分裂,成为具有七细胞八核的寥型胚囊。合点端为三个反足细胞,在之后的胚囊发育过程中退化,珠孔端为两个助细胞和一个卵细胞,极核位于胚囊中央。在吴茱萸大孢子发生过程中,珠心顶端处一般只分化出一个孢原细胞,然而也有极个别胚珠中有双孢原现象。在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也可见到败育现象。4.花中分泌囊的分化发育在早期的花芽中,花的各部分没有分泌囊分化,随后,在小花序总苞片上最先出现分泌囊。然后在花被片和花柄中分化出分泌囊。胚珠发生时,珠被中产生分泌细胞,但无分泌囊分化。胚囊成熟时期,在子房壁上有分泌囊原始细胞产生。在这群细胞的中央,有几个体积明显增大的细胞,最后这几个细胞解体,形成一个较大的腔室,此时周围的细胞变得层扁平,并不断溶解,间隙逐渐扩大,并形成圆形腔隙。成熟分泌囊直径50μm左右,在近成熟的果实中,分泌囊主要是要存在于果皮、果柄中。5.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在吴茱萸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组织细胞内无颗粒状淀粉粒和蛋白质积累,但其细胞质内积累大量游离态多糖物质。在分泌囊周围的细胞中有较多被染成红色的淀粉粒,未观察到有蛋白质颗粒存在。6.果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吴茱萸果实中粗多糖对·OH、H2O2和DPPH·清除能力EC50分别为1.0mg/mL、0.1mg/ mL和0.8mg/ mL,表现出较强的清除活性。相比之下对H2O2和·OH清除活性尤其明显,而且在相同质量浓度下对H2O2的清除活性明显高于VC。抗菌实验表明,吴茱萸粗多糖的抑菌杀菌活性强于同属植物密楝粗多糖的活性。
陈郑镔[5](2005)在《白檀叶总黄酮和果肉红色素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的叶总黄酮(Totalflaovoids of 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TFSP)的最佳提取工艺、含姑季节变化、组分、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研究了果肉红色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 1、采川超卢波辅助提取,乙醇浸提方法,萃取TFSP。探讨了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冈素,然后用正交法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并用方差分析进行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TFSP最佳提取条件组合为B3D3C2A2,即在1.OOg样品中,用50mL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于超声波(25KHz)80℃下提取50min。B(固液比)、C(提取温度)、D(提取时间)均为极显着因素。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优于热同流提取法。 4月中旬TFSP含量较高,此后有所降低,在8月中旬出现了最高峰,随后含量又急剧下降,至12月中旬落叶前期降至最低水平。 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分析鉴定TFSP中可能含有芦丁和槲皮素等。 采用清除稳定自由基DPPH.、Cys-Fe2+、VitC-Fe2+、H2O2-Fe2+三种自由-基发生系统引发大鼠肝、肾、心组织和肝线粒体的体外脂质过氧化和H2O2引起的体外大鼠红细胞溶血,对TFSP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TFSP能有效清除稳定自由基DPPH.显着抑制各系统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及H2O2引起的红细胞溶血,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2、白檀果肉红色素是水醇兼溶性的花色苷类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好。对光、热、亚硫酸钠、K+、ca2+、Na+、Mg2+、Al3+、Zn2+6种金属离子和6种食品添加剂的稳定性较好,高浓度的葡萄糖、麦芽糖、柠檬酸对色素具有一定的护色作用。过氧化氢、维生素C、Cu2+、Mn2+、Fe3+3种金属离子和高浓度的山梨酸对色素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徐涛,林养昉,王跃华[6](2002)在《华山矾大小孢子的发育和雌雄配子体的形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华山矾大、小孢子发育和花粉壁的形成以及大孢子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华山矾的花药四室。绒毡层腺质型 ,发育后期出现双核至多核。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型 ,胞质分裂连续型。成熟花粉具 2细胞。子房 2室 ,中轴胎座。胚珠倒生 ,单珠被 ,薄珠心 ,胚囊发育为蓼型。该研究为山矾科的胚胎学提供了新资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取样 |
| 1.2 制样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
| 2.1.1 花药壁发育 |
| 2.1.2 小孢子的发生 |
| 2.1.3 雄配子体发育 |
| 2.2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
| 2.2.1 胚珠发育 |
| 2.2.2 大孢子发生 |
| 2.2.3 雌配子体发育 |
| 2.3 雌雄蕊发育时间段对比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文献综述 |
| 1.1 白花树研究进展 |
| 1.1.1 生物学特性 |
| 1.1.2 采种育苗 |
| 1.1.3 引种栽培 |
| 1.1.4 生理特性 |
| 1.1.5 开发利用现状 |
| 1.2 花粉贮藏及生活力研究进展 |
| 1.2.1 花粉萌发和生长适宜条件 |
| 1.2.2 花粉贮藏特性 |
| 1.3 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
| 1.3.1 小孢子和雄配子发生与发育 |
| 1.3.2 大孢子和雌配子发生与发育 |
| 1.4 种子休眠机制 |
| 1.4.1 种子休眠原因 |
| 1.4.2 种子打破休眠技术 |
| 2 白花树物候观测 |
| 2.1 试验地点概况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新枝生长情况观测 |
| 2.2.2 叶片物候期观测 |
| 2.2.3 开花物候观测 |
| 2.2.4 结实率观测 |
| 2.2.5 果实生长发育观测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枝芽生长情况 |
| 2.3.2 叶片生长物候期 |
| 2.3.3 开花物候 |
| 2.3.4 结实率情况 |
| 2.3.5 果实生长规律 |
| 2.4 讨论 |
| 2.4.1 物候期规律 |
| 2.4.2 花部特征 |
| 2.4.3 结实率及果实生长规律 |
| 3 白花树大小孢子和雌雄配子体发育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白花树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 |
| 3.2.2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
| 3.2.3 雌雄蕊发育时间段对比 |
| 3.3 讨论 |
| 3.2.1 花药壁发育 |
| 3.2.2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
| 3.2.3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
| 4 白花树花粉生物学特性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花粉形态观测 |
| 4.2.2 花粉生活力测定 |
| 4.2.3 花粉贮藏特性 |
| 4.3 讨论 |
| 4.3.1 花粉形态 |
| 4.3.2 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 |
| 4.3.3 不同贮藏方法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 5 白花树种子生物学特性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 |
| 5.1.2 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种子形态特征与结构 |
| 5.2.2 种子千粒重和种壳比 |
| 5.2.3 种子吸水性能 |
| 5.2.4 种子生活力 |
| 5.2.5 不同浓度 GA_3 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 5.3 讨论 |
| 5.3.1 种子形态特征与结构 |
| 5.3.2 种子吸水特性 |
| 5.3.3 不同浓度 GA_3 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 6 白花树种子处理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材料 |
| 6.1.2 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ABA 含量变化 |
| 6.2.2 IAA 含量变化 |
| 6.2.3 GA 含量变化 |
| 6.2.4 ZR 含量变化 |
| 6.2.5 IAA/ABA 含量变化 |
| 6.2.6 GA/ABA 含量变化 |
| 6.2.7 ZR/ABA 含量变化 |
| 6.3 讨论 |
| 6.3.1 ABA 含量变化 |
| 6.3.2 GA 含量变化 |
| 6.3.3 IAA 含量变化 |
| 6.3.4 ZR 含量变化 |
| 6.3.5 各激素含量之间比值的变化 |
| 7 结论和建议 |
| 7.1 结论 |
| 7.1.1 物候特征 |
| 7.1.2 配子体发育过程 |
| 7.1.3 花粉特性 |
| 7.1.4 种子特性 |
| 7.2 建议 |
| 7.2.1 物候规律方面 |
| 7.2.2 胚胎学方面 |
| 7.2.3 繁育机制方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七叶树的生物学特性 |
| 1.1.1 植物形态 |
| 1.1.2 地理分布 |
| 1.1.3 七叶树的经济价值 |
| 1.1.4 生产栽培 |
| 1.2 七叶树的有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 1.2.1 化学成分 |
| 1.2.2 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 1.3 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现状 |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用品 |
| 2.2.1 主要试剂 |
| 2.2.2 主要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主要染色方法 |
| 2.3.2 电镜观察方法 |
| 2.4 七叶树胚胎发育研究制片程序 |
| 第3章 实验观察结果 |
| 3.1 花的形态结构 |
| 3.2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产生 |
| 3.2.1 花药壁发育 |
| 3.2.2 小孢子发生 |
| 3.2.3 雄配子体形成 |
| 3.2.4 花药发育过程中多糖的动态变化 |
| 3.2.5 小孢子母细胞及花粉荧光染色观察 |
| 3.3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形成 |
| 3.3.1 大孢子的发生 |
| 3.3.2 雌配子体的形成 |
| 3.4 七叶树胚乳及胚发育 |
| 3.4.1 胚乳发育 |
| 3.4.2 胚发育 |
| 3.4.3 种子发育 |
| 第4章 讨论 |
| 4.1 花药壁发育特征 |
| 4.2 绒毡层发育及类型 |
| 4.3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 |
| 4.4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
| 4.5 胚胎发育及种子结构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图版说明 |
| Explanation of Plates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吴茱萸的研究进展 |
| 1.1.1 吴茱萸的地理分布 |
| 1.1.2 吴茱萸的生产栽培 |
| 1.1.3 吴茱萸有效成分的研究现状 |
| 1.1.4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
| 1.1.5 吴茱萸的炮制及临床应用 |
| 1.1.6 吴茱萸生殖生物学的研究现状 |
| 1.2 研究意义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吴茱萸生殖生物学研究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 2.1.3 主要设备 |
| 2.1.4 实验方法 |
| 2.2 吴茱萸胚胎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 |
| 2.2.1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 2.2.2 主要设备 |
| 2.2.3 实验方法 |
| 2.3 吴茱萸果实中多糖含量测定和生物学活性研究 |
| 2.3.1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 2.3.2 实验菌株 |
| 2.3.3 主要设备 |
| 2.3.4 实验方法 |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1 吴茱萸生殖生物学研究 |
| 3.1.1 吴茱萸花的发育观察研究 |
| 3.1.2 吴茱萸花药壁的发育 |
| 3.1.3 吴茱萸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
| 3.1.4 吴茱萸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
| 3.1.5 吴茱萸花中分泌囊的分化发育 |
| 3.2 吴茱萸胚胎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 |
| 3.3 吴茱萸果实中多糖含量测定和生物学活性研究 |
| 3.3.1 粗多糖含量 |
| 3.3.2 对羟自由基(·OH)清除率 |
| 3.3.3 对过氧化氢(H_2O_2)清除率 |
| 3.3.4 对二苯代苦味酰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率 |
| 3.3.5 抑菌杀菌活性 |
| 第4章 讨论 |
| 4.1 吴茱萸生殖生物学特征 |
| 4.1.1 吴茱萸花及开花生物学特征 |
| 4.1.2 花药壁发育特征 |
| 4.1.3 绒毡层的发育 |
| 4.1.4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
| 4.1.5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
| 4.2 吴茱萸花中分泌囊的发育 |
| 4.3 吴茱萸果实中多糖生物学活性研究 |
| 结论 |
| 图版说明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图版 |
| Ⅰ 前言 |
| Ⅱ 白檀叶黄酮类化合物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 1 实验材料、药品试剂与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白檀叶黄酮类化合物分析 |
| 2.1.1 预实验 |
| 2.1.2 白檀叶总黄酮(TFSP)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
| 2.1.3 白檀叶总黄酮(TFSP)含量季节变化研究 |
| 2.1.4 白檀叶总黄酮(TFSP)的纯化 |
| 2.1.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白檀叶总黄酮(TFSP) |
| 2.2 白檀叶总黄酮(TFSP)抗氧化活性研究 |
| 2.2.1 白檀叶总黄酮(TFSP)对DPPH·的清除作用 |
| 2.2.2 白檀叶总黄酮(TFSP)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 2.2.3 白檀叶总黄酮(TFSP)对H_2O_2诱导的体外大鼠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作用 |
| 3 结果分析 |
| 3.1 白檀叶黄酮类化合物分析 |
| 3.1.1 预实验(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
| 3.1.2 白檀叶总黄酮(TFSP)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分析 |
| 3.1.2.1 芦丁标准曲线 |
| 3.1.2.2 单因素提取条件选择结果分析 |
| 3.1.2.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 3.1.2.4 显色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
| 3.1.2.5 回收率试验结果分析 |
| 3.1.2.6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与热回流提取法的比较结果分析 |
| 3.1.3 白檀叶总黄酮(TFSP)含量季节变化分析 |
| 3.1.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白檀叶总黄酮(TFSP)结果分析 |
| 3.2 白檀叶总黄酮(TFSP)抗氧化活性结果分析 |
| 3.2.1 白檀叶总黄酮(TFSP)对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分析 |
| 3.2.2 白檀叶总黄酮(TFSP)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分析 |
| 3.2.2.1 TFSP对半胱氨酸(Cys)-硫酸亚铁(Fe~(2+))自由基发生系统引起的大鼠体外组织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 3.2.2.2 TFSP对维生素C(VitC)-硫酸亚铁(Fe~(2+))自由基发生系统引起的大鼠体外组织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 3.2.2.3 TFSP对过氧化氢(H_2O_2)-硫酸亚铁(Fe~(2+))自由基发生系统引起的大鼠体外组织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 3.2.2.4 TFSP对不同自由基发生体系引起的大鼠体外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 3.2.2.5 TFSP、芦丁和槲皮素抗体外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比较结果分析 |
| 3.2.3 白檀叶总黄酮(TFSP)对H_2O_2诱导的体外大鼠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作用结果分析 |
| Ⅲ 白檀果肉红色素基本性质和稳定性研究 |
| 1 实验材料、药品试剂与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白檀果肉红色素提取溶剂的优选 |
| 2.2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定量测定 |
| 2.3 白檀果肉红色素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 2.3.1.白檀果肉红色素的提取 |
| 2.3.2 白檀果肉红色素光谱特性 |
| 2.3.3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溶解性 |
| 2.3.4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颜色反应 |
| 2.3.5 pH值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的影响 |
| 2.4 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研究 |
| 2.4.1 光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 2.4.2 温度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 2.4.3 白檀果肉红色素抗氧化还原性 |
| 2.4.4 维生素C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 2.4.5 金属离子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 2.4.6 不同金属离子的正交试验 |
| 2.4.7 不同食品添加剂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 2.4.8 不同食品添加剂的正交试验 |
| 3 结果分析 |
| 3.1 白檀果肉红色素提取溶剂优选结果分析 |
| 3.2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
| 3.3 白檀果肉红色素基本理化性质结果分析 |
| 3.3.1 白檀果肉红色素光谱特性结果分析 |
| 3.3.2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溶解性结果分析 |
| 3.3.3 白檀果肉红色素的颜色反应结果分析 |
| 3.3.4 pH值对白檀果肉红色素影响的结果分析 |
| 3.4 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研究结果分析 |
| 3.4.1 光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 3.4.2 温度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 3.4.3 白檀果肉红色素抗氧化还原性结果分析 |
| 3.4.4 维生素C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 3.4.5 金属离子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 3.4.6 不同金属离子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 3.4.7 不同食品添加剂对白檀果肉红色素稳定性影响的结果分析 |
| 3.4.8 不同食品添加剂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 Ⅴ 讨论与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图版 |
| 中文摘要 |
| 1 材料及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花、雄蕊、雌蕊及胚珠形态 |
| 2.2 小孢子发育及花粉壁的形成 |
| 2.2.1 小孢子的发育 |
| 2.2.2 花药壁的形成 |
| 2.3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