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广西弓形虫病研究概况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广西弓形虫病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仁通[1](2020)在《大连市旅顺口区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ondii)是一种食源性机会性致病原虫,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大部分哺乳动物、脊椎动物、鸟类等。由其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称弓形虫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人类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对养殖业和社会经济影响巨大。为了分析大连市旅顺口区不同猪场的弓形虫感染情况,本研究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的方法对从大连市旅顺口不同猪场采集的476份血清样本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测,样本总体弓形虫感染阳性率为18.3%(87/476),其中育肥猪阳性率为13.3%(47/353),繁殖母猪阳性率为32.5%(40/123),成年猪阳性率为21.2%(80/378),仔猪阳性率为7.1%(7/98)。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地域、日龄、饲养方式及检测手段等因素都对本研究猪弓形虫感染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对大连市旅顺口区不同猪场弓形虫感染的流行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并综合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指导生产实践及对疫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李渊[2](2019)在《云南大理猪弓形虫虫株毒力研究、墨江县新生儿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方面对大理猪弓形虫Toxo DB#9型虫株的毒力进行研究,探究ToxoDB#9型弓形虫速殖子的毒力特点,从而为深入研究弓形虫感染宿主的致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第二部分:调查墨江县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弓形虫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本地区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云南大理猪弓形虫虫株毒力研究)大理猪ToxoDB#9型弓形虫速殖子由实验室保存。6-8周龄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共200只,随机分为10组(8个ToxoDB#9型弓形虫感染组,1个空白组和1个RH株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腹腔注射方式感染接种,其中8个ToxoDB#9型弓形虫感染组接种剂量为:100、101、102、103、104、105、106、107个;RH标准株对照组接种103个、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笼饲养,同一环境采食饮水。感染处理后每天观察小鼠饮食、活动、精神状态和发病情况,隔天称小鼠体重,记录体重变化,记录小鼠死亡时间;在感染后第5天、10天、20天、30天、45天,每组随机取雌雄小鼠各1只,摘眼球取血,离心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弓形虫IgG抗体,并取脾脏组织PCR检测扩增弓形虫特性B1基因,以确定小鼠获得感染和死亡,从而统计各组小鼠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将ToxoDB#9型102、104、106感染组分别定义为低、中、高剂量组,感染后第3天、7天、15天、45天,随机从低、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RH株组中抽取雌雄小鼠各1只,摘眼球取血,分离上清,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IL-12和IFN-γ,无菌条件下取出各组织浸泡于福尔马林固定液,第二天常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检查病理变化。第二部分:(云南墨江县新生儿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原始数据资料来源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墨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生的311例新生儿与对应产妇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弓形虫IgG抗体,并用X2检验法结合分析不同民族、胎儿性别、孕妇年龄、妊娠史等因素和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性。结果1.1在第一部分研究中,腹腔注射感染后24h,RH株组小鼠精神萎靡,活动量略下降;≧105 ToxoDB#9型剂量组小鼠精神状况略微下降,活动量略减少,饮食饮水正常;≦104剂量组与空白组小鼠采食、饮水、活动均正常。感染后48h,RH株组小鼠精神状况不佳,采食饮水量减少,有1只小鼠眼结膜出现红肿;≧103 ToxoDB#9型剂量组小鼠精神状况略微下降,喜卧,背略弓,饮食饮水正常;≦102剂量组与空白组小鼠采食、饮水、活动均正常。感染后72h,≧103剂量组与RH株组小鼠均出现精神沉郁、喜卧,采食饮水量明显减少,被毛逆立,背略弓的症状,106剂量组2只小鼠腹部膨隆症状,105、106、107剂量组均有2只小鼠眼结膜出现红肿;≦102剂量组与空白组小鼠未见异常。15日后各感染组急性期耐过后,存活小鼠精神状态、活动量、饮食饮水趋近正常;ToxoDB#9型虫株105、106、107剂量组各有2、4、3只小鼠四肢、颈部部位出现肿块;≦104剂量组与空白组小鼠正常生长,未见异常情况。1.2 100、101及≥102剂量组中的弓形虫感染率分别为10%(2/20)、40%(8/20)及100%(20/20)。100、101剂量组与空白组小鼠未出现死亡;≥102剂量组皆可引起实验小鼠死亡。1.3 ELISA检测血清IgG抗体,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天,感染组、RH株组、空白组小鼠血清IgG抗体均为阴性;感染后第5天,ToxoDB#9106剂量组小鼠血清IgG抗体阳性,RH株组、空白组与其他各感染组均为阴性;感染后第10天,105、106、107剂量组和RH株组为阳性,其余各组检测结果为阴性;感染第后20天、30天、45天,除100剂量组和空白组之外,其余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4 PCR检测脾脏组织弓形虫特性B1基因,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天,RH组、≧104剂量组小鼠PCR阳性,而空白组与≦103剂量组为阴性;感染后第10天,≧103剂量组与RH株组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各组检测结果为阴性;感染后第20天,空白组和10o、101剂量组检测结果为阴性,RH株组与其余各剂量组检测结果为阳性;感染后第30天、45天除100剂量组和空白组之外,其余感染组均为阳性。1.5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各感染组小鼠血清IFN-γ高于空白组、呈现剂量增加数值升高的趋势,于感染后7天达到最高,之后下降,至感染初期水平。低剂量组于感染后第15天后逐步上升。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RH组波动范围较小,高剂量组波动范围较大;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并于感染后第7天达到最高,之后略下降,而后又上升。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RH株组的IL-2水平波动范围较小;中剂量、高剂量、RH株组小鼠血清IL-12水平高于空白组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RH株对照组于感染后7天达到最高,高剂量组则于感染后15天达到峰值。1.6感染组小鼠剖检肉眼观察结合病理切片发现,105、106、107剂量组小鼠脏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106剂量组最大为典型:脾肿大、淤血;肾肿大;肝肿大、淤血,肝脏变性、坏死;肺肿胀实变,肺炎;肺与肾脏病理切片镜检可见,肺泡间增宽、肾小管上皮脱落坏死。2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墨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生的311份胎儿脐血血清弓形虫IgG抗体总阳性率为17.36%(54/311),其中哈尼族、汉族、彝族、拉祜族、其他少数民族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01%(33/194),18.05%(13/72),15.00%(3/20),25.00%(2/8),17.65%(3/17)。不同民族、新生儿性别、孕妇年龄、妊娠史之间弓形虫IgG抗体血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RH株相比,大理猪ToxoDB#9型弓形虫虫株感染昆明小鼠毒力弱于RH株。2.云南墨江县新生儿弓形虫IgG抗体总阳性率为17.4%。

梁阳[3](2019)在《延边地区宠物犬部分血液寄生虫病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宠物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7年是我国宠物行业迅速发展的一年,宠物消费达1 300亿元;2018年我国宠物数量约1亿,养宠人口约7 350万人,主要饲养宠物为犬;推算2019年宠物行业消费更为可观,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由此推测,我国即将步入宠物大国,其中宠物犬将成为主要宠物之一。未来,随着宠物数量和品种的增加,宠物感染寄生虫病的风险也会加大,尤其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宠物主人的感染风险更为突出。为了解延边地区宠物犬血液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无菌采集来自珲春市、图们市、延吉市、龙井市4个地区动物医院的门诊宠物犬血液样本150份,采用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等方法进行犬巴贝斯虫、弓形虫及犬新孢子虫的病原体检测,并对检测出的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克隆、测序分析,同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间进行了比较。检测结果表明,150份血液样本中,只检测出弓形虫阳性样本,未检测出犬巴贝斯虫和犬新孢子虫阳性样本。其中弓形虫检测出的阳性样本数为12份,感染率为8%(12/150);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收录的弓形虫B1基因(AF 179871)序列同源性为100%;根据弓形虫阳性样本数据分析表明,龙井市感染率最低8%(1/12),公犬感染率58%(7/12),幼年犬感染率58%(7/12),泰迪犬感染率最高。本次调查宠物犬的三种血液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提高宠物主人对寄生虫的预防意识,降低寄生虫的感染风险,降低虫体对宠物和人类的健康威胁起到了积极作用。

游锦洲[4](2018)在《福建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肠道寄生虫及血液弓形虫的检测与分析》文中认为猪寄生虫病不仅影响着生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与健康发展,同时部分寄生虫病还属于人畜共患病,也极大影响着人类公共卫生。近年来,福建省生猪养殖模式已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及生态环保化转变。由于管理模式、环境卫生的变化,以及规模化猪场间在寄生虫防治方面重视程度不一,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这成为当前规模化养殖业的一个新难题。本研究对福建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肠道寄生虫、血液弓形虫感染情况开展调查、分析。通过掌握规模化猪场肠道寄生虫及弓形虫病感染的最新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驱虫用药方案,节约用药成本,减少动物应激,不断提升猪场寄生虫病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对福建地区15家规模化猪场肠道主要寄生虫的感染开展调查,调查总样品数1068头,阳性猪场15家,猪场阳性率100%。调查结果发现猪结肠小袋纤毛虫(包括包囊和滋养体)检出阳性302头,感染率达27.81%;猪球虫卵囊检出阳性15头,感染率达1.4%,猪蛔虫虫卵检出阳性1头,感染率达0.09%。猪类圆线虫虫卵检出阳性1头,感染率达0.09%。其中,猪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水平最高的为公猪(49.33%),最低为哺乳仔猪(5.10%);猪球虫感染水平最高的为后备母猪(3.68%),最低为保育猪(0.7%)。2.结合弓形虫生活史,利用发育成熟的孢子被猪吞食后将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向其他组织细胞(脑、肺脏、肺门淋巴结等器官)扩散,猪感染后12d或13d内,其血液中就有弓形虫存在,采集猪的静脉血,采用PCR技术检测弓形虫核酸,简便快速、直接有效的诊断活体猪群弓形虫感染情况。运用该方法对福建地区9家规模猪场开展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调查样品数398份,阳性猪场6家,弓形虫的猪场阳性率为66.7%。各猪场猪群感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平均感染率达到21.6%(86/398)。综上,福建省部分规模化猪场线虫、绦虫和吸虫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而肠道原虫及弓形虫感染较为严重。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对肠道原虫及弓形虫的预防给予充分重视,并及时调整、完善驱虫措施。加强对猪群弓形虫的监测,特别是对种公猪、后备母猪引种前开展检测、筛查,淘汰阳性猪,避免种畜间的交叉感染。

秦桢富,诸葛祝[5](2018)在《桂林市犬猫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旨在了解弓形虫病在桂林犬猫体内的感染情况,2015年6月—2016年7月,在广西桂林市的4个动物医院以及2市场屠宰犬猫的屠宰点随机抽取犬猫血清223份,进行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23份犬猫血清中阳性8份,感染率为3.59%。其中猫血清111份,阳性5份,感染率为4.50%;犬血清112份,阳性3份,感染率为2.68%。宠物医院中调查的犬猫数量分别为65和87,阳性样本分别为1份和3份,感染率为1.54%和3.45%;市场调查的犬猫数量分别为47和24,阳性样本均为2份感染率为4.26%和8.33%。本调查结果表明,桂林部分犬猫中被弓形虫感染,土种犬猫的感染率高于宠物犬猫。

胡长红[6](2016)在《广西部分地区水牛新孢子虫、弓形虫和衣原体血清学的初步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是一种寄生于多种动物细胞内的寄生性原虫。牛新孢子虫病是由犬新孢子虫寄生于牛体内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对牛的危害最为严重,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和有效的疫苗。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剔除阳性牛,建立没有新孢子虫感染的牛群。早期诊断是控制该病发生、传播的有效措施,所以对新孢子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得极为重要。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性原虫。该寄生虫宿主谱广,能感染约300多种哺乳动物以及约30多种鸟类。全世界约有1/3的人口感染弓形虫。弓形虫病是一种很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和动物感染弓形虫后多呈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畜牧业,弓形虫能引起多种畜禽的弓形虫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性微生物。该病原体宿主广泛,能感染几乎所有的鸟类、动物和人类并给宿主造成一系列疾病。衣原体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衣原体不仅给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也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的损失。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对广西水牛新孢子虫病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新孢子虫阳性率为29.37%(222/756);不同年龄、饲养方式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地区、季节、年份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母牛阳性率(52.94%)显着高于公牛(25%,P<0.05)。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间接血凝抑制试验(IHA)对广西水牛弓形虫病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弓形虫阳性率为2.05%(19/929)。不同季节、性别、年龄、饲养方式之间弓形虫血清学抗体阳性率都不在超过10%。桂林、百色、钦州、柳州、玉林和南宁的水牛弓形虫感染率分别为3.03%(3/99)、4.92%(3/61)、1.95%(3/154)、0(0/18)、0(0/105)和2.03%(10/492)。水牛在2010年、2012年到2016年的弓形虫感染率为0(0/34)、1.20%(3/249)、5.26%(3/57)、2.44%(1/41)、2.67%(10/375)、1.16%(2/173)。本研究第三部分采用间接血凝抑制试验(IHA)对广西水牛衣原体病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8.37%(75/896)。不同性别、饲养方式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地区、季节、年份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显着(P<0.05)。本研究首次对广西水牛的新孢子虫、弓形虫和衣原体感染情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动物疾病奠定了基础。

张雅岭[7](2014)在《弓形虫病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弓形虫(T.gondii)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病,人群感染普遍,对孕妇和免疫力低下者,危害很大;200多种动物都能感染该病,多数呈隐性感染,但猪暴发感染弓形虫后,可引起大批死亡。弓形虫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同时也给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目前,临床上诊断弓形虫病,依赖于血清学诊断,主要包括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染色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但这些免疫检测技术费时、费力,还需要特殊仪器设备辅助,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胶体金技术是一种新型快速诊断技术,已经在弓形虫病的诊断上得到使用,临床检测时操作简便、快速,无需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贵重的仪器设备,适合于基层大面积检测、普查等,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临床上诊断弓形虫病时经常检测血清中的抗体,但是抗体可以在体内长期存在,不能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而弓形虫循环抗原存在于急性感染弓形虫病的血清中,适合急性病的诊断。本研究利用胶体金标记技术,运用免疫学方法,根据层析原理,结合单克隆抗体制备和选用新材料等多种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弓形虫循环抗原的试纸条诊断方法。利用本实验室制备和保存的D5和B6两株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制备、纯化抗弓形虫P30蛋白和速殖子的单克隆抗体,同时制备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制备胶体金并标记单抗D5,在NC膜的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上分别包被B6单抗和羊抗鼠IgG二抗,经过一系列条件的优化,研制出了弓形虫病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经试纸条敏感性检测,可检出1:1000倍稀释的弓形虫阳性血清。与伊氏锥虫VSG抗原、大片吸虫ES抗原、横川后殖吸虫分泌抗原、异尖线虫分泌抗原均无交叉反应。建立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分别用试纸条和已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64份小鼠血清中循环抗原,符合率为93.8%;用这两种方法对在广西采集的80份猪血清分别检测,符合率为98.8%,两者比较一致,结果证明建立的试纸条诊断方法灵敏、特异,另外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适合现场检测、结果易于判定和基层普通人员即可使用等优点。这种新方法的建立为弓形虫病现症、现场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临床上更有效的防治弓形虫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沈博[8](2010)在《我国部分地区鸡群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以感染人类、哺乳动物、鸟类和冷血动物等,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全球的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肉、蛋制品是人类感染弓形虫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对畜禽弓形虫病的检测有着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前,国外对鸡的弓形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较多,国内相关研究较少。调查的方法多采用抗体检测,很少涉及抗原检测。为了掌握我国鸡群弓形虫感染情况,本研究应用ELISA方法对我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散养鸡和部分笼养鸡进行了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采集和分离了1266分血清样品置于-20℃保存备检,进行抗原、抗体的双项检测,二者有一项阳性即视为弓形虫阳性感染。调查结果发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散养鸡的阳性率为16.42%(11/67);内蒙古自治区散养鸡阳性率为27.87%(17/61);辽宁省散养鸡阳性率为20%(10/50);山东省散养鸡阳性率为42.25%(30/71);河南省散养鸡阳性率为20%(27/135);江苏省散养鸡阳性率为47.27%(21/65);安徽省散养鸡阳性率为6.67%(4/60);四川省散养鸡阳性率为25.81%(24/93);重庆市散养鸡阳性率为35.71%(30/84);江西省散养鸡阳性率为39.64%(44/111);福建省散养鸡阳性率为15.63%(10/64);广西壮族自治区散养鸡阳性率为38.57%(54/140);广东省散养鸡阳性率为26.39%(19/72);河南省新乡市笼养鸡阳性率为2.15%(2/93)。结果表明我国散养鸡群中都存在较高的弓形虫感染,平均阳性率为26.97%,有的省份高达40%以上;而笼养鸡阳性率较低,可能与其饲养模式不与土壤接触有关。为了探索抗原、抗体水平与虫株分离的关系,本试验用不同剂量的RH株速殖子人工感染雏鸡,分为高(108个/只鸡)、中(106个/只鸡)、低(105个/只鸡)3个剂量组分别静脉注射5、20、20只两周龄雏鸡。试验结果:高剂量组1天后5只鸡全部死亡,取心、脑等组织处理后接种小鼠,能分离到弓形虫。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不能引起雏鸡发病,在攻虫后第4天抗原检测为阳性、抗体检测为阴性时,2个剂量组各取5只抗原检测呈阳性的鸡剖杀,取心、脑等组织处理接种小鼠后能够分离到弓形虫;在攻虫后第10天抗原抗体检测均为阳性时,两个剂量组中各取5只抗原抗体呈阳性的鸡剖杀,取心、脑等组织处理接种小鼠后能够分离到弓形虫;在攻虫后第21天抗原检测为阴性、抗体检测为阳性时,两个剂量组各取5只抗体检测呈阳性的鸡剖杀,取心脑等组织用胃蛋白酶消化后接种小鼠,经三代盲传未分离到弓形虫;在攻虫后第33天抗原抗体都为阴性时,将剩余鸡全部剖杀,取心、脑等组织用胃蛋白酶消化,接种小鼠,经三代盲传未分离到弓形虫。对江苏某地100只散养鸡采集血清进行弓形虫抗原抗体检测,收集到21只抗体检测呈阳性鸡用于弓形虫株的分离。将抗体阳性动物的组织用盐酸-胃蛋白酶溶液消化处理,制作组织悬液腹腔接种小白鼠分离弓形虫株。10天后将无症状小鼠剖杀制作组织悬液进行盲传,此后每周盲传1代。3号鸡所攻小鼠在盲传至第三代第4天时出现症状,腹水中见到大量弓形虫速殖子,小鼠于第6天死亡。后经在小鼠中传代扩增,成功分离出鸡源弓形虫株,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孔猛[9](2009)在《江苏省部分地区动物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及猪弓形虫病人工发病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弓形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感染着人类、哺乳动物以及鸟类。猪弓形虫病最早由美国Farrell报道,我国于1959年从猪体内分离到弓形虫。猪弓形虫病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较为严重,我国上世纪70年代暴发的猪“无名高热”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猪弓形虫病。本病多在3-4月龄的猪群中发生,死亡率高达30-40%,其中以乳猪的死亡率最高,成年猪发病较少,多数呈隐性感染或只出现轻微的症状。为了摸清弓形虫病在动物群体中的流行趋势,我们首先对江苏省部分地区(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常州、宜兴、昆山)动物弓形虫病进行血清学调查。弓形虫抗体的测定以间接血凝实验(IHA)方法进行,血清样品稀释度在1:64时,致敏血球的凝集度达到“++”50%以上凝集的血清样品判为阳性。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100份动物血清样品中弓形虫抗体呈阳性者为145份,占总调查动物血清数的13.2%,其中939份猪血清样品中弓形虫抗体呈阳性样品数120份,占总调查猪血清样品的12.8%,总体上反映出了江苏省内动物感染弓形虫的概况。针对弓形虫病在抗原检测较难的问题上我们建立了弓形虫PCR检测方法,以便提高弓形虫抗原在组织样品中的检出率。以Bl基因建立PCR检测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将一定数目的弓形虫速殖子分别稀释至1.34×10-5、6.69×10-6、3.35×10-6、1.67×10-6、8.36x10-6、4.18×10-7、2.09x10-7、1.04x10-7、5.2×10-8、2.6×10-8μg弓形虫体的DNA,测定PCR方法检测弓形虫的敏感度,并用此方法检测弓形虫慢性感染鼠脑组织内形成的包囊。结果显示该PCR方法能够检测到5.2×10-8μg弓形虫体DNA,能够从弓形虫慢性感染鼠脑组织中顺利的检测到已经形成包囊的弓形虫DNA。以猪源弓形虫强毒虫株南京汤山株弓形虫(NT株)为基础虫株,分别以肌肉注射(500万个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注射(5000万个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注射(1亿个弓形虫速殖子)三种方式感染30日龄的断奶仔猪。结果显示,3-7天后三种感染方式均出现典型的弓形虫病症状:持续高温、精神倦怠、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并随着病程的变化转为慢性弓形虫病或者死亡,证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猪弓形虫病人工发病模型,初步制定了猪弓形虫病人工发病标准。对江苏省动物弓形虫血清学的调查,表明了该病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存在;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为评价紫外线致弱虫株的生物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建立猪弓形虫人工发病模型,为评价紫外线致弱弓形虫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张居作,陈汉忠,徐君飞[10](2008)在《我国弓形虫的感染现状》文中提出弓形虫病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感染状况各地不同。全球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在25%~50%,有十几亿人受感染,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在0.09%~34%,少数民族地区可能更高,报道的数据表明,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动物中,猪的感染率3.32%~66.39%,牛的感染率2.41%~67.46%,羊的感染率27.5%~33.33%,犬的感染率0.66%~40%,猫的感染率14.06%~78%。动物的感染情况复杂,混合其他病原感染或继发感染的情况比较多见。通过对我国弓形虫感染现状的统计分析,了解其危害,体现对其研究和预防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二、广西弓形虫病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弓形虫病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市旅顺口区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弓形虫生活史
        1.1.1 终末宿主体内发育
        1.1.2 中间宿主体内发育
        1.1.3 传播源及传播途径
        1.1.4 弓形虫遗传特性
    1.2 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
        1.2.1 流行病学
        1.2.2 猪弓形虫病
        1.2.3 其他动物感染状况
        1.2.4 影响因素
    1.3 弓形虫病与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1.3.1 弓形虫病
        1.3.2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1.4 弓形虫病的检测
        1.4.1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1.4.2 病原学检测
        1.4.3 血清学检测
        1.4.4 分子生物学检测
    1.5 弓形虫病的防治
        1.5.1 弓形虫病的防控
        1.5.2 弓形虫病的疫苗
        1.5.3 弓形虫病的治疗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猪血清样本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间接凝集试验(IHA)
        2.2.2 改良凝集实验(MAT)
        2.2.3 PCR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检测方法比较结果
    3.2 猪弓形虫感染总体情况
    3.3 不同猪场弓形虫感染情况
    3.4 不同日龄弓形虫感染情况
    3.5 不同饲养方式弓形虫感染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地域对弓形虫感染的影响
    4.2 日龄对弓形虫感染的影响
    4.3 饲养方式对弓形虫感染的影响
    4.4 检测手段对弓形虫感染率的影响
    4.5 其他影响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云南大理猪弓形虫虫株毒力研究、墨江县新生儿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云南大理猪弓形虫虫株毒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云南墨江县新生儿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 我国主要鼠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延边地区宠物犬部分血液寄生虫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巴贝斯虫病
        1.1 巴贝斯虫生活史
        1.2 巴贝斯虫病流行病学
        1.3 巴贝斯虫病临床症状
        1.4 巴贝斯虫病研究近况
    2 弓形虫病
        2.1 弓形虫病的病原形态
        2.2 弓形虫生活史
        2.3 弓形虫病流行病学
        2.4 弓形虫病临床症状
        2.5 弓形虫B1基因
        2.6 弓形虫病研究近况
    3 新孢子虫病
        3.1 新孢子虫病原形态
        3.2 新孢子虫生活史
        3.3 新孢子虫病流行病学
        3.4 新孢子虫病临床症状
        3.5 新孢子虫NC-5基因
        3.6 新孢子虫研究近况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样本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及药品
        1.4 试剂的配方
        1.5 引物
    2 方法
        2.1 血液涂片镜检
        2.2 虫体样本DNA提取
        2.3 虫体样本PCR扩增
        2.4 目的基因片段克隆
        2.5 测序分析
结果
    1 血液涂片镜检
    2 PCR扩增结果
    3 弓形虫B1基因克隆与鉴定
    4 弓形虫B1基因序列分析
    5 检测阳性样本数据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4)福建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肠道寄生虫及血液弓形虫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福建省规模化生猪养殖发展概况
    2 猪寄生虫病流行现状
        2.1 原虫类
        2.2 线虫类
    3 动物寄生虫检查方法
        3.1 粪便寄生虫检查方法
        3.2 血液寄生虫检查方法
        3.3 体表寄生虫检查方法
        3.4 寄生虫学动物接种技术
        3.5 寄生虫免疫学诊断技术
    4 常用的猪弓形虫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4.1 病原学检测方法
        4.2 血清学检测方法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福建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肠道寄生虫的调查与分析
    1 试验范围及对象
    2 材料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粪便样品采集
        2.3 试验试剂
        2.4 试验器材
        2.5 实验方法
    3 调查结果
        3.1 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总体情况
        3.2 猪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
        3.3 猪肠道线虫的感染情况
    4 小结与讨论
    5 规模化猪场肠道寄生虫的防治建议
第三章 福建省部分规模化猪场血液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检测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检测方法
        2.1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PCR扩增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检测
        3.2 调查总体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5 防治猪弓形虫病的建议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桂林市犬猫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主要的试剂和仪器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宠物医院犬猫感染情况
    2.2 市场屠宰点犬猫感染情况
3 讨论

(6)广西部分地区水牛新孢子虫、弓形虫和衣原体血清学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新孢子虫病
        1.1.1 病原学
        1.1.2 流行病学
        1.1.3 检测方法
    1.2 弓形虫病
        1.2.1 病原学
        1.2.2 流行病学
        1.2.3 检测方法
    1.3 衣原体病
        1.3.1 病原学
        1.3.2 流行病学
        1.3.3 检测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新孢子虫血清学检测
    2.1 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血清样本采集
        2.2.2 样本血清学检测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地区与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2.3.2 季节与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2.3.3 年份与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2.3.4 性别与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2.3.5 年龄与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2.3.6 饲养方式与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2.4 讨论
第三章 弓形虫血清学检测
    3.1 材料
        3.1.1 实验样本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验试剂
        3.1.4 试验所需主要溶液
    3.2 方法
        3.2.1 血清样本采集
        3.2.2 样本血清学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地区与弓形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3.3.2 季节与弓形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3.3.3 年份与弓形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3.3.4 性别与弓形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3.3.5 年龄与弓形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3.3.6 饲养方式与弓形虫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3.4 讨论
第四章 衣原体血清学检测
    4.1 材料
        4.1.1 实验样本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1.3 主要试验试剂
        4.1.4 试验所需主要溶液
    4.2 方法
        4.2.1 血清样本采集
        4.2.2 样本血清学检测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地区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4.3.2 季节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4.3.3 年份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4.3.4 性别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4.3.5 年龄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4.3.6 饲养方式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弓形虫病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弓形虫病
        1.1.1 病原学
        1.1.2 生活史
        1.1.3 流行病学
        1.1.4 致病作用
        1.1.5 弓形虫病的诊断
    1.2 免疫胶体金技术研究进展
        1.2.1 胶体金的的特性
        1.2.2 胶体金制备的方法
        1.2.3 胶体金试纸条层析原理
        1.2.4 胶体金诊断技术优势
        1.2.5 胶体金技术的临床应用
        1.2.6 胶体金技术在弓形虫病诊断上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材料
        2.1.1 弓形虫虫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试剂配制
        2.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方法
        2.2.1 弓形虫速殖子抗原的制备
        2.2.2 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3 结果
        2.3.1 腹水中速殖子镜检结果
        2.3.2 速殖子可溶性抗原、纯化后的单抗D5、B6浓度
        2.3.3 D5、B6单抗亚型鉴定
        2.3.4 D5、B6单抗效价的测定
        2.3.5 D5、B6单抗纯度的鉴定
    2.4 讨论
        2.4.1 速殖子抗原与单抗的制备
        2.4.2 弓形虫的复苏与冻存
        2.4.3 超声破碎全虫抗原
        2.4.4 杂交瘤细胞的复苏
        2.4.5 两株单抗的纯化
第三章 弓形虫病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研制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试剂配制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 方法
        3.2.1 玻璃试剂瓶的清洗
        3.2.2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
        3.2.3 胶体金质量鉴定
        3.2.4 胶体金稳定性试验
        3.2.5 单抗中盐离子和杂质的去除
        3.2.6 胶体金标记最佳PH值的优化
        3.2.7 胶体金标记最适蛋白用量的优化
        3.2.8 单抗的标记与纯化
        3.2.9 金标单抗活性的鉴定
        3.2.10 试纸条制备
        3.2.11 试纸条质量的检测
    3.3 结果
        3.3.1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
        3.3.2 胶体金溶液的质量鉴定
        3.3.3 胶体金溶液保存稳定性结果
        3.3.4 胶体金粒径选择结果
        3.3.5 胶体金标记单抗的优化
        3.3.6 金标单抗活性的鉴定
        3.3.7 试纸条制备
    3.4 讨论
        3.4.1 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研制
        3.4.2 金颗粒制备与鉴定
        3.4.3 影响胶体金标记的因素
        3.4.4 试纸条各部分材料的筛选
        3.4.5 检测线与质控线的包被量
        3.4.6 缓冲液的作用
        3.4.7 免疫胶体金技术展望
第四章 检测弓形虫循环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血清样品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 方法
        4.2.1 兔多抗IgG的制备
        4.2.2 检测弓形虫循环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4.2.3 双抗夹心ELISA方法建立条件的优化
    4.3 结果
        4.3.1 兔多抗效价的测定
        4.3.2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4.4 讨论
        4.4.1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4.4.2 单抗与循环抗原的反应性
        4.4.3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循环抗原的意义
第五章 弓形虫病免疫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效果的评估与初步应用
    5.1 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待测血清样本
        5.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 方法
        5.2.1 弓形虫循环抗原血清样本的采集
        5.2.2 试纸条诊断效果的评估
        5.2.3 试纸条的初步应用
    5.3 结果
        5.3.1 试纸条诊断结果评估
        5.3.2 试纸条的初步应用
    5.4 讨论
        5.4.1 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应用价值
        5.4.2 检测感染弓形虫动物血清中循环抗原的意义
        5.4.3 试纸条检测猪血清循环抗原的初步应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我国部分地区鸡群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弓形虫及其概述
        1.1 生活史
        1.2 毒力及毒素
        1.3 抵抗力
    2 弓形虫诊断技术的发展
        2.1 病原学诊断
        2.2 免疫学诊断
        2.3 核酸检测技术
    3 弓形虫病的流行概况及危害
        3.1 弓形虫病在人上的流行概况及危害
        3.2 弓形虫病在畜禽上的流行概况及危害
    4 弓形虫病流行的新特点
第二章 我国部分地区鸡群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摘要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血清的采集和分离方法
        2.2 各省样品采集情况
        2.3 血清ELISA检测方法
        2.4 各省血清样品阳性率计算方法
    3 结果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查结果
        3.2 内蒙古自治区调查结果
        3.3 辽宁省调查结果
        3.4 山东省调查结果
        3.5 河南省新乡市散养鸡调查结果
        3.6 河南省洛阳市调查结果
        3.7 江苏省调查结果
        3.8 安徽省调查结果
        3.9 四川省调查结果
        3.10 重庆市调查结果
        3.11 江西省调查结果
        3.12 福建省调查结果
        3.13 广西壮族自治区调查结果
        3.14 广东省调查结果
        3.15 河南省新乡市笼养鸡调查结果
        3.16 各省市鸡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总结
        3.17 2010年9月江苏省盐城地区二次采样调查
        3.18 新乡市散养鸡和笼养鸡弓形虫感染情况的对比
        3.19 江苏盐城地区不同季节两次调查情况对比
    4 讨论
        4.1 我国部分地区鸡弓形虫感染情况分析
        4.2 抗原抗体阳性差异分析
        4.3 新乡市散养鸡和笼养鸡阳性率差异分析
        4.4 江苏省盐城地区不同季节调查结果差异分析
        4.5 安徽省采集的散养鸡阳性率偏低原因分析
    Abstract
第三章 人工感染鸡弓形虫的分离
    摘要
    1 材料
        1.1 虫株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RH株的扩增计数
        2.2 验证剂量分组
        2.3 抗原抗体检测
        2.4 阳性鸡的处理
        2.5 组织切片制作和染色流程
        2.6 小鼠接种试验
        2.7 无症状小鼠继代盲传试验
    3 结果
        3.1 高剂量组鸡的临床症状与弓形虫分离
        3.2 中剂量组鸡的临床症状与弓形虫分离
        3.3 低剂量组鸡的临床症状与弓形虫分离
    4 讨论
    Abstract
第四章 自然感染鸡弓形虫的分离
    摘要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试验中用到的试剂及配制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血清采集和分离方法
        2.2 被检血清来源信息
        2.3 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2.4 弓形虫株的分离
    3 结果
        3.1 江苏某地区鸡弓形虫分离结果
    4 讨论
        4.1 弓形虫对鸡的感染
        4.2 弓形虫分离方法比较
    Abstract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江苏省部分地区动物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及猪弓形虫病人工发病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
        1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
        1.1 病原的分类及生活史
        1.2 弓形虫病
        2 猪弓形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
        3 弓形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弓形虫PCR诊断方法的研究
        1 弓形虫病诊断方法的研究
        2 弓形虫病PCR诊断方法与PCR分子标记选择的研究
        2.1 弓形虫PCR检测分子标记的选择
        2.2 弓形虫PCR诊断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弓形虫病人工发病的研究
        1 弓形虫人工感染动物发病的研究
        1.1 鼠弓形虫人工发病的研究
        1.2 猪弓形虫病的人工发病的研究
        参考文献
B篇 研究内容
    第四章 江苏省部分地区动物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利用PCR检测弓形虫方法的建立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 特异性检测
        2.2 PCR 敏感度试验
        2.3 感染鼠脑组织包囊的检测试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猪弓形虫病人工发病模型的建立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分组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NT株弓形虫速殖子经小鼠扩增结果
        2.2 攻毒后各个实验猪体温的变化
        2.3 实验猪攻毒后各个猪体温变化折线图
        2.4 实验猪临床症状变化
        2.5 实验猪剖检变化
        2.6 实验猪体内检出弓形虫速殖子情况
        2.7 各实验猪临床发病及剖检情况评分
        2.8 实验猪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实际照片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四、广西弓形虫病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市旅顺口区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D]. 王仁通.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
  • [2]云南大理猪弓形虫虫株毒力研究、墨江县新生儿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 李渊. 大理大学, 2019
  • [3]延边地区宠物犬部分血液寄生虫病调查[D]. 梁阳. 延边大学, 2019(01)
  • [4]福建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肠道寄生虫及血液弓形虫的检测与分析[D]. 游锦洲.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5)
  • [5]桂林市犬猫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J]. 秦桢富,诸葛祝. 广西畜牧兽医, 2018(02)
  • [6]广西部分地区水牛新孢子虫、弓形虫和衣原体血清学的初步调查[D]. 胡长红. 广西大学, 2016(02)
  • [7]弓形虫病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研制[D]. 张雅岭. 广西大学, 2014(01)
  • [8]我国部分地区鸡群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D]. 沈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江苏省部分地区动物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及猪弓形虫病人工发病模型的建立[D]. 孔猛.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10]我国弓形虫的感染现状[J]. 张居作,陈汉忠,徐君飞. 动物医学进展, 2008(07)


弓形虫论文 弓形虫抗体论文 孢子论文

上一篇:打好“十五”第一战——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渔业专业会议同期召开
下一篇:中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