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饶真勇,罗德兵[1](2020)在《不同限定粒径下土体液塑限指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运用土体液塑限联合测定仪,结合Excel,通过对不同限定粒径下土体液塑限指标进行试验分析,得知IP与IL两个指标随土体深度变化离散性较大;在不同限定粒径下,IP指数离散性也较大,而液性指数IL随着上限粒径的增加,呈正相关。
毕庆涛,曹世超,吴琦,吴家琦,丁柄栋[2](2019)在《渤海近海口软黏土液塑限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塑限是为细粒土定名分类、评价工程性质的重要参数,通过对渤海近海口沉积的软黏土进行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和颗粒分析试验,研究了该地区细粒土的液塑限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土体中胶粒含量影响着土体的塑性指数,并且在反映土样可塑性时有一定的界限和范围,渤海近海口软黏土胶粒临界含量为7.5%。对不同规范所取的测点入土深度区间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土工试验规程》与《土工试验方法标准》测得的土体液塑限指标不同,其原因可能是测点入土深度和对应的含水率并非理想的线性关系,建议在进行液塑限联合测定时考虑此因素,从而使结果更加准确。
彭慈德,常留成[3](2018)在《数学解析法在界限含水率试验中的判别式研究》文中指出大量工程实践证明,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时,双对数坐标系上最高点A,中间点B,最低点C三点完全在一条线上的情况很少见,大部分情况是不在一条直线上。对于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土工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是先确定锥入深度2 mm在直线AC和AB上的含水率,然后确定两者之间的差值,如果差值小于2%,则不需重做试验,反之则需重做试验。这种做法步骤复杂,速度较慢。对此,通过数学解析法推导出判别式,可以不求取锥入深度2 mm在两直线上的含水率的情况下,快速判定是否需重做试验。
吴红权[4](2018)在《公路黏性土路基填方压实机理及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福建省位于我国沿海地区,其大部分地区,雨量丰富、冬季温暖、夏季炎热;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域分布着大量的黏性土,这些黏性土填料工程特性差异较大,在碾压这类填料的过程中,路基压实度难达到规范要求的现象常常出现。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黏性土路基填料的工程性质和施工过程中影响路基质量的主要因素,则需要对黏性土路基的压实机理和施工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黏性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分析影响黏性土路基强度和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室内击实试验,根据不同种类的黏性土路基填料,做出其全压实曲线,研究全压实曲线与土体的含水量、饱和度等内在联系,建立黏性土的全压实曲线与其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方程;并根据室内试验和结果分析,提出确定特定含水率范围内的黏性土最佳土质参数的方法;开展现场碾压试验,验证碾压施工的可行性,通过压实度和沉降检测,提出黏性土路基填筑最佳施工参数的方法,并调研福建省各地区典型黏性土路基试验路段相关试验数据,总结出福建省典型黏性土路基填筑的最佳施工参数。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如下:(1)在最佳含水率干侧击实的土体,CBR值虽然较高,也会满足我国规范所规定的要求,当水份渗入后,CBR值会迅速减小,压实度同时也会迅速降低,最终导致路基的水稳定性和强度都达不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建议在潮湿多雨地区填筑路基,控制含水率在最佳含水率湿侧碾压路基填土,可较好地长久保持路基的水稳定性及强度。(2)三种物理性质不同的黏性土,击实功的增加,将引起压实土样干密度常数ρdd的增大,对应的最大含水率wm减小。从整个压实曲线上看,当击实功增加时,整个压实曲线将整体向左上方移动,此时压实土样的最佳含水率减小,最大干密度增大。且在压实曲线的湿润区内,不同击实功下的压实曲线基本上是重合的,并不会因为击实功的改变而发生变化。(3)以压实度和沉降率为控制压实效果好坏的参数,比较得出大激振力压路机的压实效果比普通压路机要好,两种碾压机械上层压实效果总是比下层压实效果要好,且大激振力压路机在松铺厚度为60cm时,压实效果最好;并得出松铺厚度为60cm时,大激振力压路机碾压这类路基填土的压实度达到93%,94%、96%的最佳碾压组合。(4)通过调研福建省各地区典型黏性土路基试验路段相关试验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福建省不同土质,不同碾压机械,不同松铺厚度下,压实度达到93%、94%、96%的最佳碾压组合。
董均贵,季春生[5](2017)在《粒径对液塑限的影响及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对三个粒径等级(00.075、0.0750.25、0.250.5mm)的土样测定液塑限,研究了粒径大小对液塑限和塑性指数的影响规律,测定了各粒径等级土样的比表面积,且对粒径、比表面积、液塑限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粒径大小通过影响比表面积从而影响液塑限,因而粒径大小对液塑限和塑性指数存在显着影响。建议液塑限试验中考虑土样粒径的影响,提高数据准确性。
张廷雷[6](2014)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数据处理的程序设计》文中提出"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数据处理的传统作图法较为繁琐,误差也较大,数据处理较慢,不适合大量的试验工作。计算法提高了试验结果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但却摒弃了作图法直观和易于理解的优点。为了提高"液塑限联合测定法"试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优化数据处理的效果,建立了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基于Microsoft Excel软件,编制了能够自动完成原始数据处理、试验结果计算、曲线及辅助线图表的绘制等功能的程序。该程序易用性好:只需输入原始数据,程序将完全自动的完成数据处理、曲线参数的计算、试验结果的计算、"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及辅助线图表的绘制等工作;且同时具有计算法的精确性和绘图法的直观性;程序所实现的效果完全符合TB 10102-2010《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中对"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数据处理的要求。
汪龙,方祥位,申春妮,李春海[7](2013)在《膨润土-砂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液塑限试验》文中提出为研究掺砂率对高庙子膨润土-砂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液塑限的影响,利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混合物液塑限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膨润土-砂混合物的可塑性、液塑限值和塑性指数均随掺砂率的增大而降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考虑掺砂率影响的混合物液塑限经验公式。混合物的液塑限并不是随掺砂率增大成比例降低,而是液限的实测值小于理论值,塑限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得到的不同掺砂率的膨润土-砂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液塑限试验数据可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曹学禹[8](2013)在《联合测定法测定液塑限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联合测定法进行土的液、塑限测定时,发现对于某些土样,C点的锥入深度较小时,锥入深度和含水率在双对数坐标里不是良好的线性关系,按照现行土工规程联合测定法测定的液塑限,根本无法获得有效试验数据。JTG 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规定在用联合测定法测定土的液塑限时,C点锥入深度对于100g锥是控制在5mm以下,本文通过对粘土、矿粉、粉煤灰、砂类土材料的液塑限含水率与锥入深度相关性的回归分析,发现粘土锥入深度大于3mm时与含水率才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矿粉和粉煤灰锥入深度大于4mm时与含水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规范对于C点锥入深度(5mm以下)的要求不够科学,有些材料如果C锥入深度在3mm以下或者4mm以下,则根本无法与A、B两点连成直线,导致试验无法求解。从本研究的结果,建议C点锥入深度在4~5mm之间为宜。土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较小时,锥入深度和含水率在对数坐标中线性相关性较差,当锥入深度达到18mm左右时,出现“泌水”和“弯沉盆”现象,导致试验无法进行。现行土工规范要求试验用的土样过0.5mm筛不够科学,应限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小于0.075mm的含量应不低于36%,对联合测定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补充:即适用于粒径不大于0.5mm并且小于0.075mm颗粒的含量不低于36%、有机质含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5%的土。通过数解法求解的土的液塑限结果,准确、迅速,减少了人为画图带来的误差与麻烦,为处理试验数据提供了方便,为精确求解液限和塑限提供了重要手段。考虑加大盛土杯直径会提高20±0.2mm的工作效率,但从试验研究结果来看,直径5cm的盛土杯两次锥入试验的成功率为32%,直径7cm的盛土杯两次锥入试验的成功率为34%,所以加大盛土杯直径意义不大,可不予考虑。
李姗姗[9](2012)在《西安市任家坡白鹿原黄土地层L1、S1液塑限合理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液塑限是土最基本的物理性质,测定液塑限的试验是土工试验中最基本的试验,为工程提供相关依据和设计参数,也是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试验以西安市黄土地层中的L1、S1为研究对象,得出测定液限的数值随圆锥重、锥角、锥入深度、锥入时间这四个因素的变化规律。采用液限测定仪时,改变四因素的数值,按照配列计算格式表安排试验,用二次正交回归试验设计分析试验数据,确定四因素对含水率影响的公式。对影响液塑限的四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他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分析,得出影响液塑限测定准确度的因素主要有圆锥重、锥角以及锥入深度,采用极值法得到最大的含水率即液限值,并用滚搓法测定塑限值。通过对黄土L1、古土壤S1液塑限的分析,得出土层L1、S1测得的液限值分别是40.8%、43.7%,液限值的差别主要是由于L1的粘聚力小于S1的粘聚力。将各个规范的量值代入的L1、S1公式,交通部与水利水电部测定的液限值与试验测得液限值相差不到1%,而建筑地基规范和铁道部测得的液限值与试验测得的数据相差为5%,说明建筑地基和铁道部规定的液限误差较大。对100g圆锥重、30°锥角、锥入深度20.8mm和76g圆锥重、30°锥角、锥入深度16.7mm在锥入时间为6s时测得的含水率更为准确。
陈巧志[10](2012)在《西安任家坡黄土剖面地层液塑限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黄土沉积厚度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冠盖全球。西安任家坡黄土剖面完整,不同时代地层划分明显,黄土层与红色古土壤层交替变化规律性强,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采样研究。本文以任家坡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现场勘测采样,精确测定了各层黄土的厚度,并对各层黄土性质做了详细描述。土的液、塑限是划分土的类别及评价土的工程性质的重要指标,准确确定土的液塑性指标,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工程性质原因,以往对液塑限的研究取样分散,仅限于工程上简单的数据测定,对液塑限整个剖面的变化规律缺少必要的研究。本文应用数显式联合测定仪,结合新的地层划分方法对任家坡黄土剖面不同层位的液塑限进行试验测定,旨在找出液塑限沿黄土剖面垂向上的变化规律。通过查阅的大量资料,找出液塑限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沿剖面垂向上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试验得出的液塑限变化规律加以论证。液塑限为细粒土的划分提供重要指标,是检测粘土、黄土、地基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应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进行了大量试验,对联合测定仪测定土的液塑限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概述 |
| 2 试验方案 |
| 2.1 试验试样制备与试验仪器 |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 3 实验结果处理及数据分析 |
| 3.1 数据处理方法 |
| 3.2 液塑限结果计算 |
| 3.3 粒径对液塑限影响分析 |
| 4 结语 |
| 1 研究对象和试验方案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试验方案 |
| 2 试验结果 |
| 3 分析与讨论 |
| 4 结 论 |
| 0 引言 |
| 1 界限含水率试验 |
| 1.1 试验设备 |
| 1.2 试验过程 |
| 2 锥入深度2 mm处含水率判别式的确定 |
| 2.1 A点在B点右侧 |
| 2.2 A点在B点左侧 |
| 3 工程实例 |
| 3.1 基本试验数据 |
| 3.2 常规方法与判别式比较 |
| 3.3 判别式法的时效分析 |
| 4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黏性土压实机理与压实特性研究 |
| 1.2.2 土的压实标准及工程性质研究 |
| 1.2.3 黏性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福建省内黏性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
| 2.1 土的工程分类 |
| 2.2 黏性土的颗粒分析 |
| 2.2.1 试验方法 |
| 2.2.2 试验成果及分析 |
| 2.3 黏性土的液塑限、塑限联合测定 |
| 2.3.1 试验方法 |
| 2.3.2 试验成果及分析 |
| 2.4 承载比(CBR)试验 |
| 2.4.1 试验方法 |
| 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2.5 回弹模量试验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黏性土压实机理室内试验研究 |
| 3.1 黏性土压实特性的影响因素 |
| 3.1.1 土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
| 3.1.2 压实功的影响 |
| 3.1.3 施工现场因素的影响 |
| 3.2 黏性土的全压实曲线 |
| 3.2.1 全压实曲线的分区及其形状 |
| 3.2.2 全压实曲线方程的推导 |
| 3.3 全压实曲线方程参数 |
| 3.3.1 曲线各参数的意义 |
| 3.3.2 击实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 3.3.3 不同土体的压实参数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黏性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
| 4.1 工程概况 |
| 4.2 现场试验路段压实设备介绍 |
| 4.3 不同松铺厚度试验路段施工方案 |
| 4.3.1 试验目的 |
| 4.3.2 试验方法介绍 |
| 4.3.3 黏性土试验段的试验步骤 |
| 4.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4.4 施工机械组合试验路段施工方案 |
| 4.4.1 试验目的 |
| 4.4.2 机械组合试验方法介绍 |
|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4.5 福建省典型填土路基的机械碾压组合研究 |
| 4.5.1 福建省各地区不同土质的物理力学特性 |
| 4.5.2 福建各地区路基压实典型施工方法 |
| 4.5.3 福建省不同地区的试验方案 |
| 4.5.4 结果与分析 |
| 4.5.5 相同松铺厚度下不同土质的试验结果 |
| 4.6 结论 |
| 结论和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试验方案 |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仪器 |
| 1.2 试验方案设计 |
| 2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 2.1 不同粒径等级土样液塑限试验结果 |
| 2.2 不同粒径等级对液塑限的影响 |
| 2.3 颗粒粒径、比表面积、液塑限三者关系探讨 |
| 3 结语 |
| 1 概述 |
| 2 数学模型[8-9] |
| 2.1 数学模型的依据 |
| 2.2 数学模型的图形表达 |
| 2.3 数学模型的方程及求解 |
| 2.4 界限含水率的计算 |
| 3 程序设计 |
| 3.1 数据表 |
| 3.2 编辑程序[8-10] |
| 3.3 关系图及辅助线的绘制 |
| 4 结论 |
| 1 试验方案 |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仪器 |
| 1.2 试验方案 |
| 2 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
| 2.1 膨润土-砂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液塑限试验结果 |
| 2.2 掺砂率对膨润土-砂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液塑限的影响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
| 1.3 国内外研究简状 |
| 1.3.1 现有测定液、塑限试验方法问题 |
| 1.3.2 测定液、塑限的其它试验方法及定名问题 |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 1.4.1 研究目的 |
| 1.4.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 第二章 液塑限试验方法 |
| 2.1 液塑限的试验方法简介 |
| 2.2 联合测定液塑限试验方法 |
| 2.2.1 目的及适用范围 |
| 2.2.2 仪器设备 |
| 2.2.3 试验步骤 |
| 2.2.4 结果计算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联合测定法中锥入深度与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 |
| 3.1 粘性土的锥入深度与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 |
| 3.1.1 粘土①号锥入深度与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 |
| 3.1.2 粘土②号的锥入深度与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 |
| 3.2 粉煤灰的锥入深度与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 |
| 3.3 矿粉的锥入深度与含水率的相关性研究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联合测定法适用范围的研究 |
| 4.1 联合测定法适用范围的研究 |
| 4.2 掺配试验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联合测定法中数据处理和盛土杯直径的研究 |
| 5.1 解析法在液塑限试验成果确定中的应用 |
| 5.1.1 三点不共线解法 |
| 5.1.2 三点共线解法 |
| 5.1.3 算例 |
| 5.2 联合测定法盛土杯直径的研究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概述 |
| 1.1 引言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常用的液限、塑限试验方法 |
| 1.2.2 对细粒土分类的质疑 |
| 1.3 研究背景 |
| 1.4 研究内容 |
| 1.5 论文的安排 |
| 第二章 液限、塑限联合测定法可行性研究分析 |
| 2.1 液塑限的相关知识 |
| 2.1.1 液限、塑限的定义 |
| 2.1.2 液塑限的影响因素 |
| 2.1.3 测定液塑限的目的 |
| 2.2 液限、塑限测定存在的问题 |
| 2.2.1 常用的液塑限测定方法 |
| 2.2.2 液限、塑限存在的问题 |
| 2.3 新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
| 2.3.1 新方法的必要性 |
| 2.3.2 联合测定法试验原理 |
| 2.3.3 联合测定法的适用性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液限、塑限试验设计 |
| 3.1 正交试验设计 |
| 3.1.1 正交回归试验设计 |
| 3.1.2 因素 |
| 3.1.3 水平 |
| 3.1.4 试验模型的建立 |
| 3.2 二次回归正交设计 |
| 3.2.1 确定因素的变化范围 |
| 3.2.2 因素水平编码表的编制 |
| 3.2.3 选择相应的组合设计 |
| 3.2.4 配列计算格式表 |
| 3.2.5 试验点的确定 |
| 3.2.6 回归系数的计算及其检验 |
| 3.3 试验材料 |
| 3.3.1 黄土 L_1的介绍 |
| 3.3.2 古土壤 S_1的介绍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L_1、S_1的数据分析 |
| 4.1 L_1的数据分析 |
| 4.1.1 二次正交试验数据的分析 |
| 4.1.2 四因素对液塑限的影响 |
| 4.1.3 交互作用对液塑限的影响 |
| 4.1.4 液限极值的判定 |
| 4.1.5 塑限值的测定 |
| 4.2 S_1的数据分析 |
| 4.2.1 二次正交试验数据的分析 |
| 4.2.2 四因素对液限的影响 |
| 4.2.3 交互作用对液塑限的影响 |
| 4.2.4 液限极值的判定 |
| 4.2.5 塑限值的测定 |
| 4.3 液限的验证 |
| 4.3.1 L_1液限的验证 |
| 4.3.2 S_1液限的验证 |
| 4.4 L_1、S_1的对比分析 |
| 4.4.1 圆锥重对 L_1、S_1的含水率的影响比较 |
| 4.4.2 圆锥角对 L_1、S_1的含水率的影响比较 |
| 4.4.3 锥入深度对 L_1、S_1的含水率的影响比较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液塑限对地承载力的影响 |
| 5.1 地基承载力 |
| 5.1.1 地基的破坏状态 |
| 5.1.2 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 |
| 5.1.3 极限荷载的计算 |
| 5.2 液塑限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
| 结论及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任家坡剖面液塑限研究概述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外黄土工程性质研究成果 |
| 1.2.2 阿太堡界限的提出和研究 |
|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 1.3.1 研究背景 |
| 1.3.2 主要内容 |
| 1.4 论文的基本路线 |
| 第二章 任家坡黄土剖面概述 |
| 2.1 试样的来源 |
| 2.2 黄土的地层划分 |
| 2.3 试验土样的采取 |
| 2.4 各层试样的特点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任家坡黄土剖面地层液塑限试验 |
| 3.1 液塑限的定义 |
| 3.2 测定液塑限的各种方法 |
| 3.2.1 塑限滚搓法 |
| 3.2.2 液限碟式仪法 |
| 3.2.3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 |
| 3.3 试验方案设计及过程 |
| 3.3.1 风干晾晒 |
| 3.3.2 筛分 |
| 3.3.3 制样 |
| 3.3.4 试验过程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
| 4.1 任家坡剖面地层液塑限部分试验结果 |
| 4.2 任家坡黄土剖面地层液塑限变化规律图 |
| 4.2.1 液塑限沿剖面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
| 4.2.2 不同时期之间液塑限比较 |
| 4.2.3 不同时期地层液塑限加权平均值比较 |
| 4.2.4 古土壤层与黄土层液塑限加权平均值值比较 |
| 4.3 液塑限值的影响因素 |
| 4.3.1 黄土孔隙度与颗粒成分对液塑限的影响 |
| 4.3.2 黄土粘粒含量对液塑限的影响 |
| 4.3.3 黄土抗剪强度对液塑限的影响 |
| 4.3.4 有机质含量和矿物成分对液塑限的影响 |
| 4.3.5 气候变化对液塑限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液塑限的工程性质 |
| 5.1 液塑限对细粒土分类的影响 |
| 5.1.1 按塑性指数的定名方法 |
| 5.1.2 细粒土按塑性图分类 |
| 5.2 液塑限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 6.1 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
| 6.1.1 土样质量的确定 |
| 6.1.2 土膏的制备 |
| 6.1.3 密实度的影响 |
| 6.1.4 试验点的选取 |
| 6.1.5 锥尖入土深度的控制 |
| 6.1.6 涂抹凡士林影响 |
| 6.1.7 试验工序的影响 |
| 6.1.8 作图法的局限性 |
| 6.1.9 锥尖磨耗和松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6.2 本章小结 |
| 结论及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